游戏,让古诗教学乐趣无穷
作者:张冬菊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年第04期
传统的古诗教学是“字字落实”,解词释句成了古诗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情感体验、意境体验可言,久而久之,便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古诗的兴趣。游戏是儿童生活的象征,我在实践中也思考,如何操作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呢?既能达到积累目的,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说画”,理解诗意顺其自然
《小池》教学片断:
师:刚才听老师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泉[、树荫、小小的荷花、还有蜻蜓。
师:你真会想象!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来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表达出来呢?(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争着把要表达的画面“补充完整”)
师:好吧!现在请各位小画家动笔吧!(学生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画画,而后进行展示)
反思: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是灌输,还是还原?这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边理解诗意,一边用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含苞欲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不知不觉中,学生在绘画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这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先把脑海中还原诗中的画面内容,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后用画的形式来内化理解诗意,顺其自然。
二、“演练”,领悟情感“水到渠成”
《赠汪伦》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首送别诗,你们知道是谁给谁送别吗?
生:知道,是汪伦给李白送别。
师:汪伦怎样给李白送别呢?
生:李白登上小船,就在要走时,汪伦边走边打着拍子唱着歌来送别的。
师:多么感人的一幅送别图啊!谁愿意上台来表]这一幕呀?(生互相讨论,交流后进行表]) 生1:(饰李白):跨上一只“小船”。
生2:(饰汪伦):匆匆赶来,边打拍子边唱着:“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 生1:双手作辑:“仁兄,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请留步。”“小船”渐渐远去,“汪伦”依然站在江边挥手,“李白”诗兴大发,随即吟诵《赠汪伦》。
反思:有人说:“诗是情感的王子,每一首诗都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是喜是悲,是乐是伤,都隐含在字里行间。”《赠汪伦》这首诗如何让学生走进“李白和汪伦”,单靠老师单边的“自作多情”是不可行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扮演诗人和汪伦,引导学生想象两人送别时的对话、动作、神态,把送别情景再现课堂,然后进行表演,学生兴趣高涨,演起来惟妙惟肖。这样的设计,以]代讲,还原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读中演、演中悟,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样,李白与汪伦的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已融为一体,水道渠成。
三、“采访”,进入诗境万事具备
《登鹳雀楼》教学片断:
师: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看着汹涌奔流的黄河水,真像欣赏一幅绝妙的图画。我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怎么办呢?小朋友能给我想个办法吗?
生:只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就可以了。
师:你们真聪明。(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有谁想和老师一起去登楼观景的?想去的就站起来!
师:我现在是记者,想采访一下,你们登得那么高,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远处的山,更远的黄河。
生:我看到了山上美丽的花,高大的树……
师:展现在你们[前的又是一幅美好的画,请你们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好吗?
(学生的写话:多美的一幅画啊!火红的夕阳依着墨绿的山峰,黄河两岸如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两岸的花草树木仿佛恋恋不舍地喊道:“太阳公公再见了!”天边有几只水鸟飞来飞去,它们在夕阳中五彩缤纷,美丽极了。)
游戏,让古诗教学乐趣无穷
作者:张冬菊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校长》2007年第04期
传统的古诗教学是“字字落实”,解词释句成了古诗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解得支离破碎。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情感体验、意境体验可言,久而久之,便使学生丧失了学习古诗的兴趣。游戏是儿童生活的象征,我在实践中也思考,如何操作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呢?既能达到积累目的,又不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呢?下面,谈谈我的做法:
一、“说画”,理解诗意顺其自然
《小池》教学片断:
师:刚才听老师读这首诗的时候,你联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泉[、树荫、小小的荷花、还有蜻蜓。
师:你真会想象!谁愿意用自己的话来把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表达出来呢?(学生互相讨论、交流,争着把要表达的画面“补充完整”)
师:好吧!现在请各位小画家动笔吧!(学生根据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画画,而后进行展示)
反思:如何让学生理解诗意?是灌输,还是还原?这节课,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一边理解诗意,一边用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含苞欲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不知不觉中,学生在绘画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这个教学环节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先把脑海中还原诗中的画面内容,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而后用画的形式来内化理解诗意,顺其自然。
二、“演练”,领悟情感“水到渠成”
《赠汪伦》教学片断:
师:这是一首送别诗,你们知道是谁给谁送别吗?
生:知道,是汪伦给李白送别。
师:汪伦怎样给李白送别呢?
生:李白登上小船,就在要走时,汪伦边走边打着拍子唱着歌来送别的。
师:多么感人的一幅送别图啊!谁愿意上台来表]这一幕呀?(生互相讨论,交流后进行表]) 生1:(饰李白):跨上一只“小船”。
生2:(饰汪伦):匆匆赶来,边打拍子边唱着:“朋友啊朋友,你可曾想起了我……”。 生1:双手作辑:“仁兄,送君千里,终有一别,请留步。”“小船”渐渐远去,“汪伦”依然站在江边挥手,“李白”诗兴大发,随即吟诵《赠汪伦》。
反思:有人说:“诗是情感的王子,每一首诗都寄托了诗人的情感,是喜是悲,是乐是伤,都隐含在字里行间。”《赠汪伦》这首诗如何让学生走进“李白和汪伦”,单靠老师单边的“自作多情”是不可行的。教学中,老师让学生扮演诗人和汪伦,引导学生想象两人送别时的对话、动作、神态,把送别情景再现课堂,然后进行表演,学生兴趣高涨,演起来惟妙惟肖。这样的设计,以]代讲,还原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在读中演、演中悟,就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样,李白与汪伦的情感,以及学生的情感已融为一体,水道渠成。
三、“采访”,进入诗境万事具备
《登鹳雀楼》教学片断:
师:站在高高的鹳雀楼上,看着美丽的夕阳,看着汹涌奔流的黄河水,真像欣赏一幅绝妙的图画。我想看到更远更美的景色,怎么办呢?小朋友能给我想个办法吗?
生:只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就可以了。
师:你们真聪明。(出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师:有谁想和老师一起去登楼观景的?想去的就站起来!
师:我现在是记者,想采访一下,你们登得那么高,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远处的山,更远的黄河。
生:我看到了山上美丽的花,高大的树……
师:展现在你们[前的又是一幅美好的画,请你们用自己的话,写出来好吗?
(学生的写话:多美的一幅画啊!火红的夕阳依着墨绿的山峰,黄河两岸如同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地毯。两岸的花草树木仿佛恋恋不舍地喊道:“太阳公公再见了!”天边有几只水鸟飞来飞去,它们在夕阳中五彩缤纷,美丽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