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于2012年1月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以沪府发〔2012〕1号印发。《规划》分现状与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产业发展重点,专项工程,保障措施5部分。
上海市人民政府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2〕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一月四日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目录
摘要
上海市人民政府通知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现有发展基础与良好条件
(二)存在不足
(三)形势展望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产业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
(二)积极培育两大先导产业
四、专项工程
(一)重点领域专项工程
(二)综合支撑专项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培育企业主体
(二)推进成果转化
(三)强化人才激励
(四)健全金融服务
(五)完善管理机制
(六)深化国际合作
一、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现有发展基础与良好条件
“十一五”期间,上海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产业发展形成一定基础。上海是我国“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微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出口)、生物产业和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也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近30%,2010年完成总产值6958亿元,12年来年均增长率超过22%,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高端硅基SOI材料、手机基带芯片、高温超导材料、7500吨全回转浮吊、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离子刻蚀机、先进封装光刻机等高端装备实现销售,半导体清洗设备、地铁盾构等先进装备走向国际市场。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一批国家重大科学设施落户上海。
到2010年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7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8家。
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设立了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颁布了新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优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0年底,上海累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5家、投资性公司213家、外资研发机构319家。上海高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30%,高技术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日趋完备。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形成货币、证券、期货、黄金以及股权转让等在内的国内最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涵盖银行、证券、保险、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机构在内较完备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注册在沪的证券公司14家,占全国13%;基金管理公司30家,占全国50%;创业投资机构238家,管理总资本占全国38%。上海还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二)存在不足
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实力亟需增强;外资研发中心与自主创新体系的关联度不高;特别是缺少具有创新活力、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
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产学研结合成效不显著,科研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技术成果的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尚待完善;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较慢,市场化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
人才激励机制亟需完善。上海科研人员超过一半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由于职业自由度、社会尊重度等问题,不愿向企业流动;国有企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未能更多地参与产业化收益的分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有力支撑。上海投资初创期的天使基金缺乏,知识产权质押、科技担保等发展较慢,金融优势对于创新创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尚待加强。
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行政审批、资质管理、价格管理等还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规定不健全。
(三)形势展望
从国际来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均选择了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云计算等不同的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提出以复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战略思路。这既增加了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压力,也有利于推动上海发挥较强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
从国内来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率先构建新兴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按照国家总体部署,上海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构建新兴产业体系,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做出积极贡献。
从上海自身来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肩负着建设“四个中心”、推进“四个率先”的历史使命。但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显,可用建设用地十分有限;水环境和大气容量也十分有限,资源环境的约束对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上海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度高、资源耗费量少、环境友好、综合效益明显、且具有较强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围绕“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产业发展方针,上海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实现更快速的发展,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国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紧密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发展目标,积极放大世博会对新科技成果应用的带动效应。以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为主线,以重大发展需求和技术突破为动力,以制度创新和政策环境优化为保障,以培育企业主体和实施专项工程为抓手,对接国家战略,聚焦重点领域,努力打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引擎,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聚、跨越发展,更好地服务上海经济发展,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做出贡献。
(二)发展原则
——市场主导。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结合起来。市场需求是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要面对国内外巨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综合运用规划引导、财政补贴、价格调控、产业政策等手段,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
——企业主体。把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结合起来。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力量,要加快推动各类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注重发挥中小企业的独特作用,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一大批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生态链。
——创新驱动。把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推动产业组织方式创新,不断改革完善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薄弱环节。
——重点突破。把整体推进与实现重点方向的跨越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聚焦发展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民用航空、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网络(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新型显示、智能电网、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与汽车电子、卫星导航、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电子商务与新型贸易现代化、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高技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
——引领发展。把促进可持续发展与支撑当前发展结合起来。要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着眼长远,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立足当前,推进利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和产品解决资源、环境、民生等瓶颈问题,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综合实力领先、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的政府服务体系,形成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良服务环境;初步形成创新要素活跃、创新能力突出、成果转化迅速、产业特色鲜明的良好格局。
1.总量规模。“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翻一番,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到2015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
2.结构水平。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进一步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0%左右。
3.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争取新建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建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新建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2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构建10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争构建10个重点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国内领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获取核心知识产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4.企业主体。到2015年,培育10家产值超100亿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50家上市企业,1000家产值超1亿元、具有创新活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骨干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机制灵活、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中小企业得到蓬勃发展。
5.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H(High-Technology)型走廊,主要包括嘉定、松江、奉贤、金山等沿边产业带,宝山、长兴岛、金桥、张江(核心园)、临港等沿海产业带,及闵行、漕河泾等中部产业轴;努力构筑上海高技术服务业“中环”产业带,主要包括张江(核心园)、金桥、五角场、大柏树、市北工业区、天地软件园、虹桥、漕河泾、徐汇滨江、漕河泾浦江园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6.辐射能力。加强与国内外的密切合作,吸引各方力量和智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转移、扩散和产业化更加活跃,实现与周边区域的产业链互动和集群发展,发挥龙头带动和辐射示范作用。表1.“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15年总量规模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15%左右结构水平3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0%左右4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0%左右创新能力5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以上6新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7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8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9新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个10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0个企业主体11培育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12培育上市企业50家13培育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1000家
三、产业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继续坚持信息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设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以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努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一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新型显示、汽车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争取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能级。二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装备、工艺、材料等制约瓶颈,努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聚焦物联网、云计算、半导体照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示范应用牵引,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四是加快实施12英寸芯片生产线、新型显示生产线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整合重组,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专栏1: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力争达到6000亿元,成为国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高地。
重点领域
1.软件产业
(1)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语言处理软件、虚拟化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和挖掘、编程软件和开发工具等
(2)行业应用软件:面向工业、智能城管、科教、金融等的专业软件(3)嵌入式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和中文环境、嵌入式数据库、标准应用接口及软件、面向各种电子设备和终端产品的嵌入式软件等
(4)管理软件:政务、财务、统计、企业管理和个人信息管理软件等
(5)工具软件:媒体制作软件、辅助类软件、协同设计与仿真软件、文件处理软件等
(6)互联网软件: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网络平台软件、定位和地图软件、在线支付和信用认证软件、网络通讯软件等
(7)信息安全与测评软件:安全协议、安全标准、安全认证、加密解密、病毒预防和查杀软件等
2.信息服务业
(1)信息技术服务
(2)信息外包服务
(3)信息安全服务
(4)电子商务
(5)金融信息服务
(6)数字内容服务
(7)新一代互联网服务
(8)电信增值服务
(9)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应用服务
重大平台建设
重点推进软件测试平台、网络安全测试与认证平台、云计算联合实验室、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云平台等的建设。
空间布局
重点依托浦东、长宁、徐汇、普陀、杨浦、嘉定、闵行、闸北、宝山、虹口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较发达的地区,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培育有潜力的区域成为新的增长点。
专栏2: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保持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研发和制造基地地位,在技术和产业布局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产值争取达到3000亿元。
重点领域
1.集成电路
(1)芯片设计:重点研制系统级芯片(SoC),在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音视频、电源管理、新型显示、信息安全、航空航天、绿色能源等应用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并实现产业化。(2)芯片制造:建成90~65~45~32纳米能级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开发出适合各种集成电路产品加工的成套特色工艺模块并实现产业化,基本跟上国际主流工艺水平。
(3)设备材料:加快光刻机、介质刻蚀机、膜厚测量设备、清洗设备、封装设备、抛光设备、硅基材料、超纯试剂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积极引进国内外领军团队,拓展本市在设备材料领域的布局。
(4)封装测试:大力发展圆片级封装、系统级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及测试技术,特殊IGBT封装技术,并形成规模封装测试能力。
2.新型显示
(1)平板显示:重点研制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等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TFT、OLED、OTFT、LCOS等领域关键技术、工艺和材料,支持新型触控面板、激光显示、三维显示等应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促进LCOS芯片、模组产业化进程。
(2)半导体照明:重点研制100lm/W以上功率型、高性能LED外延、芯片、器件,高效能LED背光源及照明系统等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大力支持MOCVD等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3.通信和网络
(1)新一代移动通信:重点发展TD-SCDMA和TD-LTE技术,加快系统设备、终端关键芯片、多模融合终端、综合测试仪表研发和产业化。
(2)下一代基础网络:重点推动支持IPv6规范的光线路终端、光网络单元、高端路由器、电信级以太网、互联网关、多媒体子系统设备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建设3Tnet示范网并推进T比特光传输、光交换、路由及机顶盒等关键设备产业化。
(3)智能信息终端:重点支持增强型第三代及以上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非接触式核心芯片、手机等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
4.物联网
(1)先进传感器:重点支持各类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封装并实现产业化。
(2)核心控制芯片:重点支持MCU、协议芯片、微电源管理芯片、DSP、ADC、接口控制芯片和一体化芯片等研制及产业化。
(3)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重点支持WLAN、UWB、Zigbee、NFC、高频RFID等核心技术,研制相关接口、接入网关设备,着力形成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化产品并产业化,并推动接口和设计的标准化工作。
(4)组网和协同处理:重点研究网络架构、网络与信息安全、节点间通信与组网、协同检测与数据处理等技术,研究物联网地址编码技术,推动相关协议、技术标准的建立,并形成我国自主专利。
(5)系统集成和开放性平台:重点研究网络集成、多功能集成、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系统软件、中间件软件等技术,并形成若干自主产品。
(6)海量数据管理和挖掘:重点研究海量数据存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并形成若干自主产品。
5.汽车电子
重点支持柴油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动力总成电子系统、自动变速电子控制模块及系统(AMT/DCT)、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等底盘电子模块及系统、基于总线技术的车载多媒体电子终端装置及系统、车身控制系统、智能灯光控制系统、数字式仪表等车身电子模块及系统、汽车电子关键芯片及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
重大平台建设
重点支持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与制造企业、设计企业、设备材料企业等的合作,与中科院合作建设上海物联网中心,与工信部合作建设3G移动通信终端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光源工程、超级计算中心、TFT-LCD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建设。
空间布局
聚焦发展以“一带二区(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徐汇漕河泾和松江微电子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的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以浦东金桥、张江和徐汇漕河泾等为重点的通信制造业集聚区,以及以浦东张江、闵行、松江等为重点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着力提升先进重大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总包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发展清洁高效煤电装备、燃气轮机、轨道交通装备、关键基础件、检测设备等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依托国家大型客机重大专项,重点发展干支线飞机及发动机、航空电子等装备,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
专栏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综合实力领先的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产值争取达到3000亿元。
重点领域
1.民用航空
(1)飞机总体设计与制造
(2)动力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3)航电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4)飞控、环控、照明等其他机载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5)机体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6)航空装配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7)航空试验验证、航空租赁、维修改装等航空服务业
2.卫星及应用
(1)卫星及运载火箭设计及制造
(2)卫星导航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3)卫星通信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4)卫星遥感设备设计与制造
3.轨道交通
(1)智能列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城市轨道交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3)磁悬浮列车研发
(4)城市轨道交通试验检测服务
(5)轨道交通维修服务
4.海洋工程装备
(1)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2)高端船舶研发及产业化
(3)特种工程船舶研发及产业化
(4)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5)海水淡化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5.智能装备
(1)大型火电机组及关键配套设备、输配电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2)智能化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3)高档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4)工业机器人、光电超精密加工等智能专用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5)高端工程机械及施工设备、自动化港口机械、大型冶金成套装备等研发与产业化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建设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国家民用航空器整机和发动机检测技术基础平台、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空间布局
重点发展临港、闵行两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促进宝山、松江、奉贤、青浦、金山等高端装备的特色化发展;努力建设长兴岛、外高桥、临港、崇明为主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以张江民机研发中心、闵行商用航空发动机和航空电子系统研发基地、浦东机场南端总装制造中心、临港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的上海民用航空制造业空间布局。
3.生物产业
面向国民健康生活重大需求,紧跟国际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围绕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重点聚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加快扶持一批有潜力的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初步建成国内生物创新产品研发中心。一是充分发挥国家级科学设施和研发机构的支撑作用,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抗体药物、微创器械、有源数字化大型诊疗设备、生物育种等关键技术。二是大力发展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新型制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
专栏4:生物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确立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先地位,生物产业产值争取达到1200亿元,服务外包收入达到300亿元。
重点领域
1.生物医药
(1)生物制药:促进抗体药物、新型疫苗、重组蛋白药物、血液制品、核酸药物、生物芯片、多肽药物等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基因治疗、干细胞及生物治疗等。
(2)创新药物及制剂:推进化学创新药物、中药药物、重大非专利药物、药物新制剂、药用新辅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3)医疗器械:推进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设备、电生理与智能康复设备、医用植入介入器械、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诊断试剂及仪器、医疗信息化及产品、新型急救监护与手术器械、组织工程产品等研发及产业化。
2.生物农业
(1)生物育种:推进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菌菇、畜禽、水产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花卉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
(2)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兽药、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3.生物制造
重点发展微生态制剂、生物可降解材料、非粮食生物汽油、非粮食生物柴油、生物转化、酶制剂与酶工程等领域。
4.生物服务
推进化学、生物和临床研发(CRO)服务,中试加工与生产(CMO)服务产业发展。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建设上海生物样本库、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二期、生物医药创新产品中试孵化基地、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基地等。
空间布局
重点发展六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浦东张江-周康、闵行和徐汇建设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和产业化基地,在奉贤、金山、青浦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同时大力建设崇明生态岛等现代农业园区。
4.新能源产业
坚持以新能源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重点聚焦风电、太阳能、核电、智能电网等领域,大力推进新能源高端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检测和创新能力平台,着力提升新能源技术水平。一是加强核电安全技术研究,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突破主泵、大型铸锻件、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等关键技术。二是提升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大型风机整机和齿轮箱、主轴轴承、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发展能力。三是积极发展薄膜太阳能高端装备和生产线建设,推进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和转化效率提高,加快太阳能光伏和光热技术推广应用。四是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及示范应用。
专栏5:新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新能源技术领先、应用率先、产业高端的主要基地,产值达到1200亿元。
重点领域
1.核电产业
突破新一代核电技术,重点发展大型铸锻件、主泵、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等关键设备和系统。
2.风电产业
重点发展大型海上风机和关键零部件,发展3兆瓦及以上风机整机和主轴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齿轮箱、电控系统、变流器、叶片、发电机等关键部件的研制及生产。
3.太阳能产业
重点发展等离子体气相化学沉积设备(PECVD)等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设备及生产线、其他类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设备及中试线、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核心设备及生产线、太阳能光热发电核心设备。
4.智能电网
推进智能电网示范应用,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系统、大容量储能装置、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高温超导技术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研发及产业化。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智能电网用户端产品检测服务平台、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中心,争取建立国家海上风电产品检测平台、光伏产品检测平台等。
空间布局
重点推进新能源产业在浦东、闵行、临港、奉贤、松江等区域集聚发展。
5.新材料产业
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培育具有创新活力的新兴企业,面向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材料,抓紧推进重点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努力提升附加值高、环境影响小、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材料产品份额。一是加快推进高性能电子材料、膜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化,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二是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温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三是积极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高性能复合材料一体化制备工艺,推进复合材料向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四是结合新兴需求,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基础材料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并推进其产业化进程。
专栏6:新材料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其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重点领域
1.先进功能材料
(1)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形状记忆合金、超导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等。
(2)高分子功能材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新型光/电/磁材料等。
(3)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半导体材料、新型功能陶瓷、人工晶体、新型碳材料、特种玻璃等。
2.先进结构材料
(1)先进金属结构材料:高品质特殊钢、高强轻合金、高温合金等。
(2)高分子结构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合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3)无机非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等。
3.高性能复合材料
积极发展高性能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积极开发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特别是超大规格、特殊结构复合材料结构件一体化制备工艺。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纳米技术及应用、轻合金精密成型、超细粉末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先进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纤维材料改性、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形成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研制能力。
空间布局
依托宝山、金山、浦东、青浦、闵行、奉贤、嘉定等区县建设关键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打造“O”字形关键新材料基地。
(二)积极培育两大先导产业
1.节能环保产业
立足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强化政策、标准驱动机制和引领作用,突破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一是发展高效节能电机及拖动系统、工业变频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强推广应用。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发展水污染防治、碳捕捉、烟气除尘和脱硫脱硝、垃圾处理处置等技术和装备。三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发展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四是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环境服务业,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节能环保重点产品研发优势明显、服务链条完善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推进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企业在闵行、宝山、松江、青浦、奉贤等区县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在浦东、闵行、徐汇、杨浦和虹口等区县发展,重点聚焦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
2.新能源汽车产业
落实国家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和“十城千辆”公共用车试点任务,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汽车电子、检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乘用车,电池电容等纯电动客车,继续开展燃料电池轿车技术研发,着力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助试点实施暂行办法》,鼓励私人购置新能源汽车,推进整车、电池租赁模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在私人和公共领域的应用,带动整车产业加速扩大规模,培育零部件龙头企业。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技术领先、产业集聚、应用初具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基地,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产能达到20万辆左右,形成500亿元产值。重点推进嘉定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示范基地、浦东临港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示范应用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上海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
四、专项工程
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工程,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要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具有突破性引领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加大政府聚焦支持力度,通过科技攻关、应用示范和模式创新,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关键成果和核心知识产权、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跨越。
(一)重点领域专项工程
1.大规模集成电路专项工程
加快实施华力微电子“909”工程升级改造项目,早日形成3.5万片生产能力,推动中芯国际12英寸生产线扩大产能,制造工艺水平提高到32纳米。
继续实施设计和整机联动项目,提高SoC、MEMS等芯片设计能力,重点支持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核心芯片设计。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光刻机的攻关,扩大刻蚀机、高端硅基材料等产业化规模,支持清洗设备、检测设备、封装设备、超纯试剂等形成产业化能力。
继续建设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加快共性(特色)工艺技术开发、工艺IP库建设,形成产学研合作开发、制造和设计互动的格局。进一步提升研发中心为国产设备、材料上线检测和验证的能力,发挥平台支撑作用。
2.民用航空专项工程
重点培育以国际民用航空市场为目标,支撑我国大型民机研发的专业化、国际化的民用航空制造业一级供应商企业。加快我国民用航空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大型客机国家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
重点支持面向全球市场的民用飞机大型复合材料部件及其工艺与装备、民用航空大型数字加工中心等技术前景广阔、产业带动性强的核心项目。
积极鼓励国内外企业在上海地区投资发展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液压系统、航空环控系统、客舱内饰系统,航空制造、测试、试验等装备的集成或零部件研发、设计与制造和相关产品服务与贸易。
3.云计算专项工程
以建设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率先开展云计算服务在重点行业的应用,全面丰富并实施“云海计划”,提升基础设施能级,推动传统电信运营商和其他第三方数据中心向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
建设典型示范工程,整合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现有资源,推动云计算应用,降低电子政务成本;鼓励金融、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行业,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面向公众的各类云服务;支持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应用新模式。
鼓励产学研合作,开展云计算关键技术与应用软件研发。
4.物联网专项工程
按照上海有应用经验、具有全国推广价值、上海企业有实施能力的原则,在城市安全、智能安防、楼宇节能、医疗废弃物、电子围栏、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交通管理等领域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强化物联网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及产业化,主要包括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组网技术、共性支撑技术等,建设上海物联网中心。
加强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国家物联网相关标准制定。
5.下一代网络(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专项工程
构建涵盖系统设备、终端、业务平台和内容等关键环节,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下一代网络产业链。重点支持IPv6规范的G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和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的光线路终端(OLT)、光网络单元(ONU)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基于分布式多核技术的IPv6高端路由器、电信级以太网交换机、基于IPv4/IPv6万兆高性能下一代互联网关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固定、移动融合的多媒体子系统(IMS)设备的产业化;推进基于IPv6的特色应用试验;重点支持NGB的传输、交换、路由等核心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支持TD-LTE多模融合芯片及终端、系统设备、无线终端测试仪器、网络监测及优化平台研发;推进时分双工(TDD)与频分双工(FDD)、TD-LTE与无线局域网(WLAN)等技术融合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国家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试点城市”建设。
重点支持移动互联应用软件开发,智能移动终端整体解决方案以及相关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
6.新型显示专项工程
着力提升LED产业研发水平,加强功率型器件工艺开发,构建外延片、芯片、装备、材料、特殊封装模块、终端产品等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上海半导体照明研发和测试平台。在全国率先推进100流明及以上功率型器件的量产及市场推广,支持半导体照明专用设备(MOCVD)研发及应用。
着力提升TFT-LCD中小尺寸面板的行业竞争力,推动关键配套产业发展,支持平板显示驱动IC、彩色滤光膜、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产品和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突破AM-OLED的TFT阵列工艺技术及OLED显示屏全彩技术等关键技术,加快形成AM-OLED量产能力,带动相关材料、设备等配套产业发展。
发展激光显示技术,重点突破应用于微投影、前投的激光光机技术,支持新型半导体光源(E-Laser)、激光器、光机、LCOS显示芯片、菲涅尔屏、超短焦光学系统、自由曲面镜等关键技术攻关,扩大光机等核心部件市场规模和产业化。
提升三维显示核心芯片、内容、终端应用的市场竞争力,加强3D显示示范应用推广。
7.智能电网专项工程
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与控制、电力电子、大容量电力储能、高温超导、智能输变电、智能用户端等研发和产业化。
加强与国家电网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合作,加快建设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中心、国家智能电网用户端产品(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
8.新能源高端装备专项工程
重点发展非晶微晶和多结硅薄膜、卷对卷薄膜电池、碲化镉薄膜等太阳能电池核心生产设备,高端晶硅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晶硅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设备,物理法太阳能级硅提纯设备,HIT太阳能电池,太阳电池检测设备、生产线质量控制设备等。
重点发展2兆瓦以上风电整机和发电机、叶片、齿轮箱、主轴、偏航/变浆轴承等风电关键零部件,大型风电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中心和检测平台,大型风场综合监控系统等。建设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
重点发展第三代核电基于AP1000、CAP1400技术的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及关键配套部件;核电用大型单元成套设备及精密机械类设备、核电关键泵阀;数字化核安全级保护系统及控制系统、核级仪控测试验证系统(平台)、核级仪器仪表;核级金属材料、特殊核用焊接材料、核级电缆。
9.智能制造专项工程
着力提升高端制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成套发展能力,重点发展高端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光电超精密加工装备,高端工程机械及施工设备,自动化港口机械等先进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10.新能源汽车与汽车电子专项工程
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和纯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着力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加快形成系统集成和本土化配套供应体系。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以及动力系统、汽车电子等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欧IV-V柴油发动机控制系统、汽车变速传动电子控制系统(AMT/ DCT)、底盘电子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车身电子、车联网与车载电子向集成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重点突破LED前照灯、远程在线故障自诊断的中高端BCM发展;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组合仪表高端产品应用;支持多模导航、通信网络、网关集成、多媒体显示等技术在车载信息终端融合应用。继续加强汽车电子关键芯片、传感器及执行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基于整车的网络体系构架、网络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设计、仿真和测试开发工具的自主研发。推进关键性、共性化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嵌入式软件平台开发。
11.卫星导航专项工程
重点支持卫星导航多系统(GNSS)兼容定位、通信辅助卫星定位(A-GNSS),导航与通信系统融合定位(GNSS+WiFi+蓝牙)、组合导航定位(GNSS+MEMS+陀螺仪)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支持北斗兼容其它GNSS的高精度定位测量接收机芯片、模块和终端产业化解决方案,GNSS(包括北斗)多模导航芯片产业化解决方案,多模导航与移动通信融合的SoC产业化解决方案,智能导航终端嵌入式软件研发与产业化等解决方案。
重点支持面向企业和个人服务的综合性开放式位置服务系统平台,以及卫星导航示范应用工程建设。
12.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专项工程
重点发展抗体药物、疫苗、临床诊断仪器与配套试剂、数字化医疗影像诊治设备、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材、新型急救监护与手术器械、智能化康复治疗与护理器材等创新产品。
重点攻关药物靶点发现、基因筛选与重组、高水平蛋白表达、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与制备、医用信号源、医用传感器、医用微电子、医用生物材料、医疗系统集成、医疗工程制造、数字信号处理、医用软件信息等关键技术。
积极对接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和医疗器械产业提升工程,支持抗体药物、组织工程、生物芯片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上海转化医学研究院及若干转化医学中心、上海临床病理组织样本库。
13.电子商务与新型贸易现代化专项工程
结合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有关工作,重点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创新。支持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专业服务平台,鼓励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及资源交易平台、新型B2B电子合同谈判签约平台和电子单据服务平台,以及财经资讯等专业服务平台。
支持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支持电子支付、物流、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支撑体系建设与电子交易的集成创新,加强技术应用与商务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
(二)综合支撑专项工程
14.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工程
重点支持生命科学、信息、新材料、空天、海洋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交叉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提高应用基础研究水平。
结合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重点突破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基础软件、信息网络安全、新能源、重大新药创制等领域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15.高技术服务业专项工程
加快建设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推动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建设。
鼓励新技术应用和新模式创新,重点打造软件研发、应用的高端信息外包服务链;移动终端互动娱乐、移动视频、移动社交网络、移动支付等移动互联应用服务链;互联网运营、传输、管理、交易服务链;包括基因测序、抗体制备、药物设计合成和筛选、药理评价、临床研究等的生物技术服务链;涵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数字动漫、数字印刷、数字发行、阅读终端等的数字内容服务链;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质检中心和第三方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的研发设计和检验检测服务链;政府积极引导、中介机构踊跃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
五、保障措施
(一)培育企业主体
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民营中小企业和留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财税支持和针对性、个性化服务。支持其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任务。
强化国有企业创新导向。创新国有企业管理者绩效激励和考核模式,鼓励国有企业增加对新技术研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发挥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外资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外资企业在沪建立研发机构,促进其与本土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支持企业建立创新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在有条件的企业,争取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积极发展研发外包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
(二)推进成果转化
推进产学研合作。着力解决产学研合作的权益分属问题,构建一批由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强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自主创新成果发布制度。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和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平台。整合研究资源,开展战略研究,制定并发布重大产业技术路线图。
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信息服务、商务咨询、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技术成果的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设上海技术交易中心。
(三)强化人才激励
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政府奖励力度。实施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积极争取更多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落实《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行办法》,健全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鼓励研发人员向企业流动,加强对企业科技人才的激励。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增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专业和学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加大力度吸引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来沪创新创业。
(四)健全金融服务
优化创业投资环境。积极贯彻落实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优化完善风险救助、国资管理和柜台交易市场等配套政策,统筹推动本市创业投资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坚持支持早期创业投资的政策导向,重点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早期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优先配套支持国家和本市联合组建的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民间投资人积极开展天使投资活动,重点支持民营中小创新型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资本市场力量。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鼓励本市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开展并购重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中小民营企业等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创新科技金融产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信用互助、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扩大科技担保规模,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融资担保体系,促进投保贷联动。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和并购贷款。
(五)完善管理机制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继续加强财政投入,重点支持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以及公共性、基础性的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创新政府支持方式,形成规划、政策、基地、创投基金、项目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推进的体系。
完善税收激励政策。衔接国家有关税收激励政策,积极落实本市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落实国家《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制订本市实施规定。研究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示范应用与促进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推动信息服务、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相关领域的改革、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积极配合国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施新能源配额制,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推进国家云计算、高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等试点。
加强统筹协调。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导小组更名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调整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小组。建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土地和环保工作机制,以及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各职能部门、区县政府、开发区的统筹协调,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强化区县责任主体意识,重点区县建立组织协调推进机制,设立配套支持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六)深化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鼓励外资企业到上海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技开发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等,申请设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支持引进具有市场潜力和潜在竞争优势的先进技术、知识产权、关键零部件和设备。支持本地企业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活动、设立研发机构,申请并争取在全国率先建设国际标准化协作平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及申请国际专利。
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探索设立并购基金,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扩张。支持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1]
资料来源:中国上海网
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该《规划》于2012年1月4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以沪府发〔2012〕1号印发。《规划》分现状与面临的形势,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产业发展重点,专项工程,保障措施5部分。
上海市人民政府通知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沪府发〔2012〕1号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现将《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
二○一二年一月四日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和《上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目录
摘要
上海市人民政府通知
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现有发展基础与良好条件
(二)存在不足
(三)形势展望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产业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
(二)积极培育两大先导产业
四、专项工程
(一)重点领域专项工程
(二)综合支撑专项工程
五、保障措施
(一)培育企业主体
(二)推进成果转化
(三)强化人才激励
(四)健全金融服务
(五)完善管理机制
(六)深化国际合作
一、现状与面临的形势
(一)现有发展基础与良好条件
“十一五”期间,上海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着力培育新兴产业,为“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产业发展形成一定基础。上海是我国“综合性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微电子产业、软件产业(出口)、生物产业和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也是高端装备、民用航空等领域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高技术产业自主知识产权拥有率近30%,2010年完成总产值6958亿元,12年来年均增长率超过22%,约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4。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涌现出高端硅基SOI材料、手机基带芯片、高温超导材料、7500吨全回转浮吊、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技术等一批自主创新成果。离子刻蚀机、先进封装光刻机等高端装备实现销售,半导体清洗设备、地铁盾构等先进装备走向国际市场。上海光源、蛋白质设施等一批国家重大科学设施落户上海。
到2010年底,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获批国家工程实验室7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8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38家。
高新技术产业化加快推进。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若干意见》,设立了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专项资金,颁布了新能源、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优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
国际化水平显著提高。到2010年底,上海累计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305家、投资性公司213家、外资研发机构319家。上海高技术产业出口交货值年均增长30%,高技术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
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机构体系日趋完备。上海加快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已形成货币、证券、期货、黄金以及股权转让等在内的国内最齐备的金融市场体系,以及涵盖银行、证券、保险、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机构在内较完备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注册在沪的证券公司14家,占全国13%;基金管理公司30家,占全国50%;创业投资机构238家,管理总资本占全国38%。上海还设立了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二)存在不足
企业主体的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国有企业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实力亟需增强;外资研发中心与自主创新体系的关联度不高;特别是缺少具有创新活力、行业领先的龙头企业。
科技成果本地转化率不高。产学研结合成效不显著,科研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技术成果的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尚待完善;技术交易、科技信息服务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较慢,市场化的创新成果产业化中介机构缺失。
人才激励机制亟需完善。上海科研人员超过一半集中在高校、科研院所,由于职业自由度、社会尊重度等问题,不愿向企业流动;国有企业科技人员的科技成果,未能更多地参与产业化收益的分配;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的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金融服务体系尚未形成有力支撑。上海投资初创期的天使基金缺乏,知识产权质押、科技担保等发展较慢,金融优势对于创新创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尚待加强。
部分领域管理体制改革滞后。行政审批、资质管理、价格管理等还不能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市场的政策规定不健全。
(三)形势展望
从国际来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提高国际竞争力、掌握发展主动权的迫切需要。当前,全球经济与竞争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科技发展正孕育着新的革命性突破。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均选择了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物联网、云计算等不同的新兴产业作为突破口,提出以复兴制造业为核心的“再工业化”的战略思路。这既增加了上海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压力,也有利于推动上海发挥较强的科技和人才优势,在新一轮全球产业变革中赢得先机。
从国内来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服务国家战略、率先构建新兴产业体系的重大举措。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大决策。按照国家总体部署,上海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构建新兴产业体系,把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突出位置,推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跨越发展,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做出积极贡献。
从上海自身来看,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上海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必然选择。上海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港口城市和经济中心城市,肩负着建设“四个中心”、推进“四个率先”的历史使命。但资源环境的约束日益突显,可用建设用地十分有限;水环境和大气容量也十分有限,资源环境的约束对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提出了更为迫切的需求。上海必须加快培育和发展知识密集度高、资源耗费量少、环境友好、综合效益明显、且具有较强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二、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围绕“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推动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形成服务经济为主产业结构”的产业发展方针,上海要将战略性新兴产业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实现更快速的发展,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先进制造业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准确把握国际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历史机遇,主动对接国家战略,紧密围绕上海加快建设“四个中心”、实现“四个率先”的发展目标,积极放大世博会对新科技成果应用的带动效应。以增强自主发展能力为主线,以重大发展需求和技术突破为动力,以制度创新和政策环境优化为保障,以培育企业主体和实施专项工程为抓手,对接国家战略,聚焦重点领域,努力打造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引擎,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聚、跨越发展,更好地服务上海经济发展,为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做出贡献。
(二)发展原则
——市场主导。把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与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结合起来。市场需求是拉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本力量,要面对国内外巨大市场需求,充分发挥产、学、研、用等各类主体的积极性。综合运用规划引导、财政补贴、价格调控、产业政策等手段,发挥政府的引导推动作用。
——企业主体。把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与创造公平竞争环境结合起来。企业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体力量,要加快推动各类产业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集聚,使企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主体、研发主体和成果应用主体。努力创造公平竞争环境,注重发挥中小企业的独特作用,形成龙头企业、骨干企业和一大批中小企业融合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企业生态链。
——创新驱动。把提升自主发展能力与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结合起来。大力推进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及相关知识产权,推动产业组织方式创新,不断改革完善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强国际合作,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走国际化发展道路,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的薄弱环节。
——重点突破。把整体推进与实现重点方向的跨越发展结合起来。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两大先导产业,聚焦发展极大规模集成电路、民用航空、云计算、物联网、下一代网络(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新型显示、智能电网、新能源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与汽车电子、卫星导航、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电子商务与新型贸易现代化、新兴产业技术创新、高技术服务业等重点领域。
——引领发展。把促进可持续发展与支撑当前发展结合起来。要把握科技和产业发展新方向,着眼长远,对重大前沿性领域及早部署,增强持续发展能力。同时,立足当前,推进利用信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和产品解决资源、环境、民生等瓶颈问题,带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综合实力领先、在若干领域跻身世界前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上海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引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打造全方位、多层次、高效能的政府服务体系,形成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良服务环境;初步形成创新要素活跃、创新能力突出、成果转化迅速、产业特色鲜明的良好格局。
1.总量规模。“十二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实现翻一番,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明显提高。到2015年,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5%左右。
2.结构水平。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0%左右。进一步优化要素投入结构,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50%左右。
3.创新能力。战略性新兴产业研发投入进一步提高,到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争取新建3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新建10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新建10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重点实验室、新建20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构建10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力争构建10个重点产业技术标准创新联盟。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保持国内领先,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领域的技术创新能力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获取核心知识产权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4.企业主体。到2015年,培育10家产值超100亿元、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龙头企业,50家上市企业,1000家产值超1亿元、具有创新活力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骨干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机制灵活、技术领先、模式创新的中小企业得到蓬勃发展。
5.空间布局。初步形成上海战略性新兴产业H(High-Technology)型走廊,主要包括嘉定、松江、奉贤、金山等沿边产业带,宝山、长兴岛、金桥、张江(核心园)、临港等沿海产业带,及闵行、漕河泾等中部产业轴;努力构筑上海高技术服务业“中环”产业带,主要包括张江(核心园)、金桥、五角场、大柏树、市北工业区、天地软件园、虹桥、漕河泾、徐汇滨江、漕河泾浦江园等,形成一批特色鲜明、创新能力强、集聚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6.辐射能力。加强与国内外的密切合作,吸引各方力量和智慧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初步成为国内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创新中心和人才高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成果向长三角乃至全国的转移、扩散和产业化更加活跃,实现与周边区域的产业链互动和集群发展,发挥龙头带动和辐射示范作用。表1.“十二五”时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类别序号指标名称2015年总量规模1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2010年翻一番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15%左右结构水平3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制造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比重30%左右4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占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50%左右创新能力5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2%以上6新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3个7新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0个8新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9新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个10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100个企业主体11培育产值超100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12培育上市企业50家13培育产值超亿元的骨干企业1000家
三、产业发展重点
(一)重点发展五大主导产业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继续坚持信息产业优先发展战略,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设施,加快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以提高信息产业自主发展能力为主线,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努力推进电子信息产业转型发展。一是重点发展集成电路、通信和网络、新型显示、汽车电子、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争取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不断提升产业规模和能级。二是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突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装备、工艺、材料等制约瓶颈,努力提高产业技术创新能力。三是聚焦物联网、云计算、半导体照明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通过示范应用牵引,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四是加快实施12英寸芯片生产线、新型显示生产线等重大项目,推动电子信息产业企业整合重组,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
专栏1: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力争达到6000亿元,成为国内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产业高地。
重点领域
1.软件产业
(1)基础软件: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办公套件、语言处理软件、虚拟化技术、海量数据存储和挖掘、编程软件和开发工具等
(2)行业应用软件:面向工业、智能城管、科教、金融等的专业软件(3)嵌入式软件:嵌入式操作系统和中文环境、嵌入式数据库、标准应用接口及软件、面向各种电子设备和终端产品的嵌入式软件等
(4)管理软件:政务、财务、统计、企业管理和个人信息管理软件等
(5)工具软件:媒体制作软件、辅助类软件、协同设计与仿真软件、文件处理软件等
(6)互联网软件:新一代搜索引擎和浏览器、网络平台软件、定位和地图软件、在线支付和信用认证软件、网络通讯软件等
(7)信息安全与测评软件:安全协议、安全标准、安全认证、加密解密、病毒预防和查杀软件等
2.信息服务业
(1)信息技术服务
(2)信息外包服务
(3)信息安全服务
(4)电子商务
(5)金融信息服务
(6)数字内容服务
(7)新一代互联网服务
(8)电信增值服务
(9)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应用服务
重大平台建设
重点推进软件测试平台、网络安全测试与认证平台、云计算联合实验室、电子政务与公共服务云平台等的建设。
空间布局
重点依托浦东、长宁、徐汇、普陀、杨浦、嘉定、闵行、闸北、宝山、虹口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较发达的地区,推动产业做大做强。同时,积极培育有潜力的区域成为新的增长点。
专栏2: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保持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研发和制造基地地位,在技术和产业布局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制造产值争取达到3000亿元。
重点领域
1.集成电路
(1)芯片设计:重点研制系统级芯片(SoC),在移动通信、汽车电子、数字音视频、电源管理、新型显示、信息安全、航空航天、绿色能源等应用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点产品并实现产业化。(2)芯片制造:建成90~65~45~32纳米能级的集成电路生产线,开发出适合各种集成电路产品加工的成套特色工艺模块并实现产业化,基本跟上国际主流工艺水平。
(3)设备材料:加快光刻机、介质刻蚀机、膜厚测量设备、清洗设备、封装设备、抛光设备、硅基材料、超纯试剂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积极引进国内外领军团队,拓展本市在设备材料领域的布局。
(4)封装测试:大力发展圆片级封装、系统级封装、三维封装等先进封装技术及测试技术,特殊IGBT封装技术,并形成规模封装测试能力。
2.新型显示
(1)平板显示:重点研制中小尺寸液晶面板等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大力发展TFT、OLED、OTFT、LCOS等领域关键技术、工艺和材料,支持新型触控面板、激光显示、三维显示等应用技术开发及产业化,促进LCOS芯片、模组产业化进程。
(2)半导体照明:重点研制100lm/W以上功率型、高性能LED外延、芯片、器件,高效能LED背光源及照明系统等产品并实现产业化;大力支持MOCVD等关键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3.通信和网络
(1)新一代移动通信:重点发展TD-SCDMA和TD-LTE技术,加快系统设备、终端关键芯片、多模融合终端、综合测试仪表研发和产业化。
(2)下一代基础网络:重点推动支持IPv6规范的光线路终端、光网络单元、高端路由器、电信级以太网、互联网关、多媒体子系统设备等产品的研制和产业化。建设3Tnet示范网并推进T比特光传输、光交换、路由及机顶盒等关键设备产业化。
(3)智能信息终端:重点支持增强型第三代及以上移动通信终端设备、非接触式核心芯片、手机等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
4.物联网
(1)先进传感器:重点支持各类物理、化学、生物信息传感器的设计、制造和封装并实现产业化。
(2)核心控制芯片:重点支持MCU、协议芯片、微电源管理芯片、DSP、ADC、接口控制芯片和一体化芯片等研制及产业化。
(3)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重点支持WLAN、UWB、Zigbee、NFC、高频RFID等核心技术,研制相关接口、接入网关设备,着力形成短距离无线通信模块化产品并产业化,并推动接口和设计的标准化工作。
(4)组网和协同处理:重点研究网络架构、网络与信息安全、节点间通信与组网、协同检测与数据处理等技术,研究物联网地址编码技术,推动相关协议、技术标准的建立,并形成我国自主专利。
(5)系统集成和开放性平台:重点研究网络集成、多功能集成、软硬件操作界面基础、系统软件、中间件软件等技术,并形成若干自主产品。
(6)海量数据管理和挖掘:重点研究海量数据存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智能技术,并形成若干自主产品。
5.汽车电子
重点支持柴油发动机控制系统等动力总成电子系统、自动变速电子控制模块及系统(AMT/DCT)、电动助力转向系统、车辆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等底盘电子模块及系统、基于总线技术的车载多媒体电子终端装置及系统、车身控制系统、智能灯光控制系统、数字式仪表等车身电子模块及系统、汽车电子关键芯片及传感器等产品的研制及产业化。
重大平台建设
重点支持国家级集成电路研发中心与制造企业、设计企业、设备材料企业等的合作,与中科院合作建设上海物联网中心,与工信部合作建设3G移动通信终端研发检测公共服务平台,推进光源工程、超级计算中心、TFT-LCD国家工程实验室等建设。
空间布局
聚焦发展以“一带二区(浦东微电子产业带、徐汇漕河泾和松江微电子产业集聚区)”为重点的国家微电子产业基地,以浦东金桥、张江和徐汇漕河泾等为重点的通信制造业集聚区,以及以浦东张江、闵行、松江等为重点的新型显示产业基地。2.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着力提升先进重大装备自主设计、制造、总包能力,积极发展以数字化、柔性化及系统集成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加快发展清洁高效煤电装备、燃气轮机、轨道交通装备、关键基础件、检测设备等装备。面向海洋资源开发,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依托国家大型客机重大专项,重点发展干支线飞机及发动机、航空电子等装备,促进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
专栏3: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综合实力领先的高端装备研发和制造基地,产值争取达到3000亿元。
重点领域
1.民用航空
(1)飞机总体设计与制造
(2)动力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3)航电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4)飞控、环控、照明等其他机载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5)机体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6)航空装配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7)航空试验验证、航空租赁、维修改装等航空服务业
2.卫星及应用
(1)卫星及运载火箭设计及制造
(2)卫星导航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3)卫星通信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4)卫星遥感设备设计与制造
3.轨道交通
(1)智能列车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2)城市轨道交通关键设备及零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3)磁悬浮列车研发
(4)城市轨道交通试验检测服务
(5)轨道交通维修服务
4.海洋工程装备
(1)海洋油气勘探开发装备研发及产业化
(2)高端船舶研发及产业化
(3)特种工程船舶研发及产业化
(4)关键系统和配套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5)海水淡化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5.智能装备
(1)大型火电机组及关键配套设备、输配电设备研发与产业化
(2)智能化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研发与产业化
(3)高档数控机床及功能部件研发与产业化
(4)工业机器人、光电超精密加工等智能专用装备研发与产业化
(5)高端工程机械及施工设备、自动化港口机械、大型冶金成套装备等研发与产业化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建设国家海底长期科学观测系统、民航上海航空器适航审定中心、国家民用航空器整机和发动机检测技术基础平台、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空间布局
重点发展临港、闵行两大装备制造业基地,促进宝山、松江、奉贤、青浦、金山等高端装备的特色化发展;努力建设长兴岛、外高桥、临港、崇明为主的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产业基地;加快形成以张江民机研发中心、闵行商用航空发动机和航空电子系统研发基地、浦东机场南端总装制造中心、临港民用航空产业配套基地的上海民用航空制造业空间布局。
3.生物产业
面向国民健康生活重大需求,紧跟国际生命科学发展前沿,围绕关键技术创新和产业化,重点聚焦生物医药和医疗器械领域,实现跨越发展,加快扶持一批有潜力的重点企业做大做强,初步建成国内生物创新产品研发中心。一是充分发挥国家级科学设施和研发机构的支撑作用,积极对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突破抗体药物、微创器械、有源数字化大型诊疗设备、生物育种等关键技术。二是大力发展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新型制剂、化学药物、现代中药等创新药物大品种,加快生物医学工程产品产业化,积极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
专栏4:生物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生物技术创新的重要基地,确立生物医药产业的领先地位,生物产业产值争取达到1200亿元,服务外包收入达到300亿元。
重点领域
1.生物医药
(1)生物制药:促进抗体药物、新型疫苗、重组蛋白药物、血液制品、核酸药物、生物芯片、多肽药物等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基因治疗、干细胞及生物治疗等。
(2)创新药物及制剂:推进化学创新药物、中药药物、重大非专利药物、药物新制剂、药用新辅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3)医疗器械:推进医学影像诊断与治疗设备、电生理与智能康复设备、医用植入介入器械、新型生物医用材料、生物诊断试剂及仪器、医疗信息化及产品、新型急救监护与手术器械、组织工程产品等研发及产业化。
2.生物农业
(1)生物育种:推进农作物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菌菇、畜禽、水产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花卉新品种培育与产业化。
(2)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兽药、动物疫苗、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等研发及产业化。
3.生物制造
重点发展微生态制剂、生物可降解材料、非粮食生物汽油、非粮食生物柴油、生物转化、酶制剂与酶工程等领域。
4.生物服务
推进化学、生物和临床研发(CRO)服务,中试加工与生产(CMO)服务产业发展。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蛋白质科学研究设施、国家肝癌科学中心、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建设上海生物样本库、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二期、生物医药创新产品中试孵化基地、现代农业技术创新服务基地等。
空间布局
重点发展六大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在浦东张江-周康、闵行和徐汇建设生物医药研发、服务外包和产业化基地,在奉贤、金山、青浦建设生物医药产业化基地。同时大力建设崇明生态岛等现代农业园区。
4.新能源产业
坚持以新能源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重点聚焦风电、太阳能、核电、智能电网等领域,大力推进新能源高端装备的研制和产业化,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检测和创新能力平台,着力提升新能源技术水平。一是加强核电安全技术研究,加快第三代核电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突破主泵、大型铸锻件、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等关键技术。二是提升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增强大型风机整机和齿轮箱、主轴轴承、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自主发展能力。三是积极发展薄膜太阳能高端装备和生产线建设,推进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技术发展和转化效率提高,加快太阳能光伏和光热技术推广应用。四是加快推进智能电网产业发展及示范应用。
专栏5:新能源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新能源技术领先、应用率先、产业高端的主要基地,产值达到1200亿元。
重点领域
1.核电产业
突破新一代核电技术,重点发展大型铸锻件、主泵、核电站数字化仪控系统,堆内构件和控制棒驱动机构、压力容器和蒸汽发生器等关键设备和系统。
2.风电产业
重点发展大型海上风机和关键零部件,发展3兆瓦及以上风机整机和主轴轴承、偏航轴承、变桨轴承、齿轮箱、电控系统、变流器、叶片、发电机等关键部件的研制及生产。
3.太阳能产业
重点发展等离子体气相化学沉积设备(PECVD)等硅基薄膜太阳能电池关键设备及生产线、其他类型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设备及中试线、高效晶体硅太阳能电池核心设备及生产线、太阳能光热发电核心设备。
4.智能电网
推进智能电网示范应用,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系统、大容量储能装置、智能变电站、智能终端、高温超导技术及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等研发及产业化。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智能电网用户端产品检测服务平台、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中心,争取建立国家海上风电产品检测平台、光伏产品检测平台等。
空间布局
重点推进新能源产业在浦东、闵行、临港、奉贤、松江等区域集聚发展。
5.新材料产业
进一步发挥龙头企业的技术和规模优势,培育具有创新活力的新兴企业,面向制约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材料,抓紧推进重点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努力提升附加值高、环境影响小、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关键新材料产品份额。一是加快推进高性能电子材料、膜材料、新型陶瓷材料等先进功能材料产业化,提升碳纤维、芳纶、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等高性能纤维技术水平和产业化能力;二是积极发展高品质特殊钢、高温合金、高性能工程塑料等先进结构材料;三是积极开发新型超大规格、特殊结构高性能复合材料一体化制备工艺,推进复合材料向高性能、低成本、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四是结合新兴需求,开展纳米、超导、智能等基础材料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并推进其产业化进程。
专栏6:新材料产业发展路线图
发展目标
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国内领先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新材料研发及产业化基地,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以上,其中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键新材料产业产值达到600亿元。
重点领域
1.先进功能材料
(1)新型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稀土材料、形状记忆合金、超导材料、新型电子材料等。
(2)高分子功能材料:功能性膜材料、高性能纤维材料、新型光/电/磁材料等。
(3)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高性能半导体材料、新型功能陶瓷、人工晶体、新型碳材料、特种玻璃等。
2.先进结构材料
(1)先进金属结构材料:高品质特殊钢、高强轻合金、高温合金等。
(2)高分子结构材料:特种工程塑料及合金、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等。
(3)无机非金属结构材料:高性能结构陶瓷等。
3.高性能复合材料
积极发展高性能树脂基、金属基、陶瓷基复合材料,积极开发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特别是超大规格、特殊结构复合材料结构件一体化制备工艺。
重大平台建设
推进纳米技术及应用、轻合金精密成型、超细粉末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以及先进材料、金属基复合材料、纤维材料改性、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结构等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建设形成民用航空复合材料研制能力。
空间布局
依托宝山、金山、浦东、青浦、闵行、奉贤、嘉定等区县建设关键新材料研发和产业化能力,打造“O”字形关键新材料基地。
(二)积极培育两大先导产业
1.节能环保产业
立足国家节能减排战略,强化政策、标准驱动机制和引领作用,突破能源高效利用、环境污染防治、循环利用等关键核心技术,大力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的新装备和产品,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一是发展高效节能电机及拖动系统、工业变频设备、余热余压利用设备等新技术和新产品,加强推广应用。二是加大技术创新和集成应用力度,发展水污染防治、碳捕捉、烟气除尘和脱硫脱硝、垃圾处理处置等技术和装备。三是加快资源循环利用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发展大宗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等。四是大力推广合同能源管理,发展环境服务业,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节能环保重点产品研发优势明显、服务链条完善的地区,节能环保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推进节能环保产品和设备企业在闵行、宝山、松江、青浦、奉贤等区县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在浦东、闵行、徐汇、杨浦和虹口等区县发展,重点聚焦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和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
2.新能源汽车产业
落实国家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和“十城千辆”公共用车试点任务,建设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汽车电子、检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等乘用车,电池电容等纯电动客车,继续开展燃料电池轿车技术研发,着力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新能源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上海市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补助试点实施暂行办法》,鼓励私人购置新能源汽车,推进整车、电池租赁模式发展,加快新能源汽车在私人和公共领域的应用,带动整车产业加速扩大规模,培育零部件龙头企业。到2015年,上海要成为我国技术领先、产业集聚、应用初具规模的新能源汽车基地,新能源汽车实现产业化,产能达到20万辆左右,形成500亿元产值。重点推进嘉定新能源汽车生产及示范基地、浦东临港新能源汽车生产和示范应用基地建设。加快建设上海电动汽车国际示范城市。
四、专项工程
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工程,是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途径。要以加速产业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围绕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具有突破性引领带动作用的重点领域,加大政府聚焦支持力度,通过科技攻关、应用示范和模式创新,力争取得一批重大关键成果和核心知识产权、加快培育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努力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跨越。
(一)重点领域专项工程
1.大规模集成电路专项工程
加快实施华力微电子“909”工程升级改造项目,早日形成3.5万片生产能力,推动中芯国际12英寸生产线扩大产能,制造工艺水平提高到32纳米。
继续实施设计和整机联动项目,提高SoC、MEMS等芯片设计能力,重点支持移动通信、数字电视等核心芯片设计。
依托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强光刻机的攻关,扩大刻蚀机、高端硅基材料等产业化规模,支持清洗设备、检测设备、封装设备、超纯试剂等形成产业化能力。
继续建设国家集成电路研发中心,加快共性(特色)工艺技术开发、工艺IP库建设,形成产学研合作开发、制造和设计互动的格局。进一步提升研发中心为国产设备、材料上线检测和验证的能力,发挥平台支撑作用。
2.民用航空专项工程
重点培育以国际民用航空市场为目标,支撑我国大型民机研发的专业化、国际化的民用航空制造业一级供应商企业。加快我国民用航空标准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大型客机国家重大专项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
重点支持面向全球市场的民用飞机大型复合材料部件及其工艺与装备、民用航空大型数字加工中心等技术前景广阔、产业带动性强的核心项目。
积极鼓励国内外企业在上海地区投资发展航空发动机、航电系统、液压系统、航空环控系统、客舱内饰系统,航空制造、测试、试验等装备的集成或零部件研发、设计与制造和相关产品服务与贸易。
3.云计算专项工程
以建设国家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城市为契机,率先开展云计算服务在重点行业的应用,全面丰富并实施“云海计划”,提升基础设施能级,推动传统电信运营商和其他第三方数据中心向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
建设典型示范工程,整合信息中心和数据中心现有资源,推动云计算应用,降低电子政务成本;鼓励金融、文化、教育、医疗、交通等行业,运用云计算技术提供面向公众的各类云服务;支持公共云计算服务平台建设,探索基于云计算服务的应用新模式。
鼓励产学研合作,开展云计算关键技术与应用软件研发。
4.物联网专项工程
按照上海有应用经验、具有全国推广价值、上海企业有实施能力的原则,在城市安全、智能安防、楼宇节能、医疗废弃物、电子围栏、食品药品安全、生态环境、交通管理等领域实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
强化物联网关键环节技术攻关及产业化,主要包括微机电系统、传感器、组网技术、共性支撑技术等,建设上海物联网中心。
加强物联网标准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国家物联网相关标准制定。
5.下一代网络(互联网、通信网、广电网)专项工程
构建涵盖系统设备、终端、业务平台和内容等关键环节,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下一代网络产业链。重点支持IPv6规范的G比特无源光网络(GPON)和以太网无源光网络(EPON)的光线路终端(OLT)、光网络单元(ONU)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支持基于分布式多核技术的IPv6高端路由器、电信级以太网交换机、基于IPv4/IPv6万兆高性能下一代互联网关等关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固定、移动融合的多媒体子系统(IMS)设备的产业化;推进基于IPv6的特色应用试验;重点支持NGB的传输、交换、路由等核心设备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支持TD-LTE多模融合芯片及终端、系统设备、无线终端测试仪器、网络监测及优化平台研发;推进时分双工(TDD)与频分双工(FDD)、TD-LTE与无线局域网(WLAN)等技术融合产品的研发及产业化。推进“国家TD-LTE规模技术试验网试点城市”建设。
重点支持移动互联应用软件开发,智能移动终端整体解决方案以及相关关键技术和产品开发。
6.新型显示专项工程
着力提升LED产业研发水平,加强功率型器件工艺开发,构建外延片、芯片、装备、材料、特殊封装模块、终端产品等产业配套体系,建设上海半导体照明研发和测试平台。在全国率先推进100流明及以上功率型器件的量产及市场推广,支持半导体照明专用设备(MOCVD)研发及应用。
着力提升TFT-LCD中小尺寸面板的行业竞争力,推动关键配套产业发展,支持平板显示驱动IC、彩色滤光膜、玻璃基板等关键配套产品和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突破AM-OLED的TFT阵列工艺技术及OLED显示屏全彩技术等关键技术,加快形成AM-OLED量产能力,带动相关材料、设备等配套产业发展。
发展激光显示技术,重点突破应用于微投影、前投的激光光机技术,支持新型半导体光源(E-Laser)、激光器、光机、LCOS显示芯片、菲涅尔屏、超短焦光学系统、自由曲面镜等关键技术攻关,扩大光机等核心部件市场规模和产业化。
提升三维显示核心芯片、内容、终端应用的市场竞争力,加强3D显示示范应用推广。
7.智能电网专项工程
重点发展新能源接入与控制、电力电子、大容量电力储能、高温超导、智能输变电、智能用户端等研发和产业化。
加强与国家电网在智能电网领域的合作,加快建设国家能源智能电网研发中心、国家智能电网用户端产品(系统)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等国家级技术研发平台。
8.新能源高端装备专项工程
重点发展非晶微晶和多结硅薄膜、卷对卷薄膜电池、碲化镉薄膜等太阳能电池核心生产设备,高端晶硅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晶硅太阳能电池材料制备设备,物理法太阳能级硅提纯设备,HIT太阳能电池,太阳电池检测设备、生产线质量控制设备等。
重点发展2兆瓦以上风电整机和发电机、叶片、齿轮箱、主轴、偏航/变浆轴承等风电关键零部件,大型风电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研发中心和检测平台,大型风场综合监控系统等。建设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
重点发展第三代核电基于AP1000、CAP1400技术的核岛主设备,常规岛主设备及关键配套部件;核电用大型单元成套设备及精密机械类设备、核电关键泵阀;数字化核安全级保护系统及控制系统、核级仪控测试验证系统(平台)、核级仪器仪表;核级金属材料、特殊核用焊接材料、核级电缆。
9.智能制造专项工程
着力提升高端制造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成套发展能力,重点发展高端仪器仪表及自动化控制系统,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工业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及服务机器人,光电超精密加工装备,高端工程机械及施工设备,自动化港口机械等先进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打造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
10.新能源汽车与汽车电子专项工程
重点发展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增程式和纯电动汽车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着力突破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零部件及其关键材料核心技术和产业化瓶颈,加快形成系统集成和本土化配套供应体系。建设国家级新能源汽车检测中心以及动力系统、汽车电子等公共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欧IV-V柴油发动机控制系统、汽车变速传动电子控制系统(AMT/ DCT)、底盘电子一体化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车身电子、车联网与车载电子向集成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重点突破LED前照灯、远程在线故障自诊断的中高端BCM发展;推进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组合仪表高端产品应用;支持多模导航、通信网络、网关集成、多媒体显示等技术在车载信息终端融合应用。继续加强汽车电子关键芯片、传感器及执行器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
依托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加强基于整车的网络体系构架、网络操作系统,以及应用软件设计、仿真和测试开发工具的自主研发。推进关键性、共性化的嵌入式操作系统与嵌入式软件平台开发。
11.卫星导航专项工程
重点支持卫星导航多系统(GNSS)兼容定位、通信辅助卫星定位(A-GNSS),导航与通信系统融合定位(GNSS+WiFi+蓝牙)、组合导航定位(GNSS+MEMS+陀螺仪)等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
重点支持北斗兼容其它GNSS的高精度定位测量接收机芯片、模块和终端产业化解决方案,GNSS(包括北斗)多模导航芯片产业化解决方案,多模导航与移动通信融合的SoC产业化解决方案,智能导航终端嵌入式软件研发与产业化等解决方案。
重点支持面向企业和个人服务的综合性开放式位置服务系统平台,以及卫星导航示范应用工程建设。
12.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专项工程
重点发展抗体药物、疫苗、临床诊断仪器与配套试剂、数字化医疗影像诊治设备、微创介入与植入医疗器材、新型急救监护与手术器械、智能化康复治疗与护理器材等创新产品。
重点攻关药物靶点发现、基因筛选与重组、高水平蛋白表达、动物细胞大规模培养与制备、医用信号源、医用传感器、医用微电子、医用生物材料、医疗系统集成、医疗工程制造、数字信号处理、医用软件信息等关键技术。
积极对接国家新药创制重大专项和医疗器械产业提升工程,支持抗体药物、组织工程、生物芯片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建设上海转化医学研究院及若干转化医学中心、上海临床病理组织样本库。
13.电子商务与新型贸易现代化专项工程
结合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有关工作,重点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模式创新。支持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和专业服务平台,鼓励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宗商品及资源交易平台、新型B2B电子合同谈判签约平台和电子单据服务平台,以及财经资讯等专业服务平台。
支持信息技术、节能技术等先进技术在商贸流通领域的示范应用,支持电子支付、物流、信用服务、安全认证等支撑体系建设与电子交易的集成创新,加强技术应用与商务模式创新的有机结合。
(二)综合支撑专项工程
14.新兴产业技术创新专项工程
重点支持生命科学、信息、新材料、空天、海洋等基础性、前沿性技术领域的创新能力建设,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加强交叉技术领域的研究开发,提高应用基础研究水平。
结合国家重大专项的实施,重点突破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与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基础软件、信息网络安全、新能源、重大新药创制等领域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
15.高技术服务业专项工程
加快建设国家高技术服务产业基地,推动国家三网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和国家级网络视听产业基地建设。
鼓励新技术应用和新模式创新,重点打造软件研发、应用的高端信息外包服务链;移动终端互动娱乐、移动视频、移动社交网络、移动支付等移动互联应用服务链;互联网运营、传输、管理、交易服务链;包括基因测序、抗体制备、药物设计合成和筛选、药理评价、临床研究等的生物技术服务链;涵盖网络文学、网络游戏、数字动漫、数字印刷、数字发行、阅读终端等的数字内容服务链;以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质检中心和第三方企事业单位为依托的研发设计和检验检测服务链;政府积极引导、中介机构踊跃参与、市场化运作的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链。
五、保障措施
(一)培育企业主体
增强民营企业创新能力。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民营中小企业和留学生创业企业提供财税支持和针对性、个性化服务。支持其积极争取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国家、上海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任务。
强化国有企业创新导向。创新国有企业管理者绩效激励和考核模式,鼓励国有企业增加对新技术研发和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投入,发挥国有企业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促进外资企业创新发展。鼓励外资企业在沪建立研发机构,促进其与本土机构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支持企业建立创新平台。依托骨干企业,围绕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系统集成,支持建设若干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程化平台。在有条件的企业,争取设立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鼓励企业积极发展研发外包服务和专业技术服务。
(二)推进成果转化
推进产学研合作。着力解决产学研合作的权益分属问题,构建一批由企业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强高校、科研机构成果转化。建立健全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自主创新成果发布制度。支持有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建立技术转移机构和工程化技术集成创新平台。整合研究资源,开展战略研究,制定并发布重大产业技术路线图。
完善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知识产权服务、科技信息服务、商务咨询、技术交易等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立技术成果的发现、评估、筛选、转移机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建设上海技术交易中心。
(三)强化人才激励
完善人才激励制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政府奖励力度。实施上海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积极争取更多人才入选中央“千人计划”。落实《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行办法》,健全国有及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鼓励研发人员向企业流动,加强对企业科技人才的激励。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挥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学科建设,支持高校增加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急需专业和学位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制定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政策,建立企校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教育培训机构发展。加大力度吸引全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秀科技和管理人才来沪创新创业。
(四)健全金融服务
优化创业投资环境。积极贯彻落实创业投资企业税收优惠,优化完善风险救助、国资管理和柜台交易市场等配套政策,统筹推动本市创业投资发展。充分发挥上海市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坚持支持早期创业投资的政策导向,重点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早期创业投资基金,积极参与国家新兴产业创投计划,优先配套支持国家和本市联合组建的创业投资基金。鼓励民间投资人积极开展天使投资活动,重点支持民营中小创新型企业。在国家政策允许范围内,鼓励保险公司、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管理机构和其他机构投资者参与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战略性新兴产业。
发挥资本市场力量。积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鼓励本市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开展并购重组。推进场外证券交易市场的建设,满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创业企业的需求。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鼓励中小民营企业等通过债券市场融资。
创新科技金融产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产业链融资、信用互助、科技保险等金融产品创新。扩大科技担保规模,进一步完善多层次的融资担保体系,促进投保贷联动。鼓励发展小额贷款和并购贷款。
(五)完善管理机制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继续加强财政投入,重点支持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项目,以及公共性、基础性的创新能力平台建设。创新政府支持方式,形成规划、政策、基地、创投基金、项目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推进的体系。
完善税收激励政策。衔接国家有关税收激励政策,积极落实本市鼓励创新、引导投资和消费的税收支持政策。落实国家《进一步鼓励软件产业和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制订本市实施规定。研究光伏发电等新能源项目的税收优惠政策。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探索建立政府支持示范应用与促进产业发展的联动机制,推动信息服务、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新技术、新产品的示范应用。加快推进“三网”融合相关领域的改革、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积极配合国家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实施新能源配额制,建立和完善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交易制度。推进国家云计算、高技术服务业、电子商务等试点。
加强统筹协调。将市高新技术产业化领导小组更名为市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导小组,并下设办公室;调整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相关工作小组。建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规划、土地和环保工作机制,以及统计指标体系。加强各职能部门、区县政府、开发区的统筹协调,优化区域布局、发挥比较优势,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结构合理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格局。强化区县责任主体意识,重点区县建立组织协调推进机制,设立配套支持资金,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建设。
(六)深化国际合作
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鼓励外资企业到上海设立研发机构,支持外商投资企业与内资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申请国家科技开发项目、创新能力建设项目等,申请设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支持引进具有市场潜力和潜在竞争优势的先进技术、知识产权、关键零部件和设备。支持本地企业在境外开展联合研发活动、设立研发机构,申请并争取在全国率先建设国际标准化协作平台,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及申请国际专利。
大力支持企业跨国经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投资,获取国际先进技术和高端人才。探索设立并购基金,支持企业通过并购实现扩张。支持企业到境外注册商标,培育国际化品牌。加强企业和产品国际认证合作。[1]
资料来源:中国上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