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竞赛与智力竞赛

  为何我们热衷于死记硬背的知识竞赛,而不是调动智能的智力博弈?为什么我们习惯于单一结论,习惯于接受给定答案,心里装不了几个“为什么”。这是否与教育传统里非黑即白的思维惯性脱不了干系?

  独具特色的各类知识竞赛节目现在依然是电视台提升收视的法宝。最近一个时期,汉字、成语类的比赛,还格外受到欢迎。

  从1981年央视主办首届《北京市中学生知识竞赛》到今天,各地相似的电视竞技层出不穷。几十年看下来,发现记忆力较量要远多于智力博弈。所谓“知识竞赛”,实质为记忆力的比拼。尽管也有将其冠为“智力竞赛”的,那其实是对“智力”误读。

  多选择比拼记忆力而非智力比拼与电视这一流媒体的传播特点有关。不论何种比赛,电视播出循时推进,稍纵即逝。耐咀嚼的、需要花些时间思考的比赛,也可以做,但往往费力不讨好。浅近、简单是电视传播的一个特点,这决定了其展现复杂的智力博弈要远远难于简单的记忆力较量。

  再就电视节目的收视体验来看,“知识竞赛”也要轻松于“智力竞赛”,前者是yes或no的简单判断,而后者则往往要观众调动智能,积极投入,才可能收获欣赏乐趣。比如“辩论赛”即是在智力竞赛的范畴内,辩题皆为两可,选手表现之精彩高下取决于自圆其说的完满程度。换句话说,跟进后者是需要动动脑子的。可大多数人看电视是为了放松。累一天回到家,还跟着电视思考,纯属自找别扭。

  另一方面,多选择比拼记忆力的“知识竞赛”,也反映出我们教育传统中非黑即白的思维惯性仍刹不住车。我们习惯于单一结论,习惯于接受给定答案,心里装不了几个“为什么”。

  小时候看电影,总要问大人剧中角色是好人还是坏人。不是大人图省事,就是大人也不明就里,给出的答案常常好坏分明。看虚构如此,看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时议人物,好时捧上天,坏时踩入地。这也是典型的两分思维+标准答案的恶果。

  臧否难得客观的根本是缺少思辨精神,缺少思辨的后果是没有独立人格,两者互为作用、互为表里。跟风、盲从、随大流、人云亦云,这些问题的背后不只是勇气的匮乏,更多是“智力”的丧失。如此,我们的“知识”再多,也无益于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现汉”,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按照这个解释,各类“知识竞赛”之所竞只占“智力”一小部分而已。因此,若有人认为“记住”了便万事大吉,实大谬也。“知识”本身并无价值,只有当接受“知识”者“化学反应”出其他能力时,“知识”才显现价值。

  也许“智识”比“智力”更能概括本文所指:“‘智识’指的不是知识,而是用以统领知识的智慧。即俗语所谓‘依智不依识’,唯以智慧为归依,才是真正重要的知识。或者说,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重要的。”

  “智识”如何得以提升?某一类电视竞赛节目显然无法回答。但电视竞赛节目可以展现思考和探索方向,“知识竞赛”或“知识问答”不论如何变种,终究只是在致力于训练记忆力,而“智识”才应该是我们的终极追求。不是吗?

  (作者系央视主持人)

  为何我们热衷于死记硬背的知识竞赛,而不是调动智能的智力博弈?为什么我们习惯于单一结论,习惯于接受给定答案,心里装不了几个“为什么”。这是否与教育传统里非黑即白的思维惯性脱不了干系?

  独具特色的各类知识竞赛节目现在依然是电视台提升收视的法宝。最近一个时期,汉字、成语类的比赛,还格外受到欢迎。

  从1981年央视主办首届《北京市中学生知识竞赛》到今天,各地相似的电视竞技层出不穷。几十年看下来,发现记忆力较量要远多于智力博弈。所谓“知识竞赛”,实质为记忆力的比拼。尽管也有将其冠为“智力竞赛”的,那其实是对“智力”误读。

  多选择比拼记忆力而非智力比拼与电视这一流媒体的传播特点有关。不论何种比赛,电视播出循时推进,稍纵即逝。耐咀嚼的、需要花些时间思考的比赛,也可以做,但往往费力不讨好。浅近、简单是电视传播的一个特点,这决定了其展现复杂的智力博弈要远远难于简单的记忆力较量。

  再就电视节目的收视体验来看,“知识竞赛”也要轻松于“智力竞赛”,前者是yes或no的简单判断,而后者则往往要观众调动智能,积极投入,才可能收获欣赏乐趣。比如“辩论赛”即是在智力竞赛的范畴内,辩题皆为两可,选手表现之精彩高下取决于自圆其说的完满程度。换句话说,跟进后者是需要动动脑子的。可大多数人看电视是为了放松。累一天回到家,还跟着电视思考,纯属自找别扭。

  另一方面,多选择比拼记忆力的“知识竞赛”,也反映出我们教育传统中非黑即白的思维惯性仍刹不住车。我们习惯于单一结论,习惯于接受给定答案,心里装不了几个“为什么”。

  小时候看电影,总要问大人剧中角色是好人还是坏人。不是大人图省事,就是大人也不明就里,给出的答案常常好坏分明。看虚构如此,看现实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时议人物,好时捧上天,坏时踩入地。这也是典型的两分思维+标准答案的恶果。

  臧否难得客观的根本是缺少思辨精神,缺少思辨的后果是没有独立人格,两者互为作用、互为表里。跟风、盲从、随大流、人云亦云,这些问题的背后不只是勇气的匮乏,更多是“智力”的丧失。如此,我们的“知识”再多,也无益于提升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按“现汉”,智力是“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按照这个解释,各类“知识竞赛”之所竞只占“智力”一小部分而已。因此,若有人认为“记住”了便万事大吉,实大谬也。“知识”本身并无价值,只有当接受“知识”者“化学反应”出其他能力时,“知识”才显现价值。

  也许“智识”比“智力”更能概括本文所指:“‘智识’指的不是知识,而是用以统领知识的智慧。即俗语所谓‘依智不依识’,唯以智慧为归依,才是真正重要的知识。或者说,知识转化为智慧才是重要的。”

  “智识”如何得以提升?某一类电视竞赛节目显然无法回答。但电视竞赛节目可以展现思考和探索方向,“知识竞赛”或“知识问答”不论如何变种,终究只是在致力于训练记忆力,而“智识”才应该是我们的终极追求。不是吗?

  (作者系央视主持人)


相关文章

  • 家长的智力活动影响孩子
  • 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脑子灵,智力发展好,而实现这一愿望的重要因素是,家长要爱动脑筋,要以自己的智力活动促进孩子的智力发展.遗憾的是,许多家长经常居高临下地教育孩子"多动脑子"."好好用功".&qu ...查看


  • 班级教育管理之中学生学习指导
  • 中学生学习指导 一.中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 (一)学习成绩分化激烈 (二)学生自学能力的作用日益明显 (三)学习的自觉性和依赖性,主动性与被动性并存 (四)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日益明显 二.中学生的学习进程发展 这条曲线称为"学 ...查看


  • 法律保护我们无形的财产学案
  • 第----周 课题 第----课时 备课日期: 授课日期: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 课时 1. 当自己的智力成果受到侵害时,我们应怎样保护自己的智力成果? 法律保护我们的无形财产 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依法保护智力成果的认识,努力增强依法保 ...查看


  • 智力竞赛抢答装置的设计与调试
  • 项目任务书 题目: 智力竞赛抢答装置的设计与调试 系 部 学科门类 专 业 学 号 姓 名 班 级 2015年12月12日 智力竞赛抢答装置的设计与调试 摘 要 抢答器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主要运用于各类竞赛中.在竞赛中往往分为几组参加,这是 ...查看


  • 八路集成电路智力竞赛抢答器
  • 长 沙 学 院 数电课程设计说明书 题系 ( 部 目 ) 数字电子技术课程设计 电子与通信工程系 光电信息工程 *** ***** *** 2012.6.11 专业(班级) 姓学指起 名 号 导止 教日 师 期 2010级光电信息工程专业课 ...查看


  • 四路智力竞赛抢答器设计
  • 四路多路智能抢答器设计 前言 关于这次设计的用于多人竞赛抢答的器件,在现实生活中很常见,尤其是在随着各种智益电视节目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竞赛抢答器被用在了其中,这种抢答器的好处是不仅能够锻炼参赛选手的反应能力,而且能增加节目现场的紧张.活 ...查看


  • 智力竞赛抢答器 1
  • 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智力竞赛抢答器 学生姓名 杨鹏 专 业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 号日 期 目录 1. 完成课题的工作基础和实验条件 1.1工作基础 ┈┈┈┈┈┈┈┈┈┈┈┈┈┈┈┈┈┈┈┈┈┈┈┈┈┈┈┈┈┈1 1.2实验条件┈ ...查看


  • _八路智力抢答器
  • 题目 八路智力抢答器的设计 班级 机电09-2班 学号__ 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 指导__ _____ 时间 2010年12月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1. 总体方案与原理说明. . . . . . . ...查看


  • 浅谈化学竞赛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中的作用
  •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84-02 2010年教育部等规范和调整了部分高考加分项目.其中涉及中学化学竞赛与高考最有关的规定是,2011年秋季进入高中阶段一年级的学生,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