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
・
圜化研究
论网络世界人际交往的特征
陈翠芳
(湖北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作者简介】陈翠芳(1963一),女(汉),湖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摘
要]网络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改变了人
的生存,也改变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在虚拟世界中,人际交往采用了借助于电脑及网络的间接方式,人际交往的范围)中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交往者的身份虚拟化、多样化,具有不确定性,交往
的规则复杂而矛盾。网络技术给人带来交往便利的同时,也让人陷入深深的人际矛盾和危机。建立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规则和交往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网络;虚拟化;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人总是有各种不同的需要,而其度、发展水平及其变化更替总是同一定社会的生搭要的满足,都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产方式相适应。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方式决定人
往,方能实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的其它一切活动方式,包括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也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决定着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作用的产物。”、1](P320)人类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取决于生产方式,其变化发物,没有人的相互交往,即没有社会。人际关系就
展从根本上也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随着新的生
壬人们依靠各种媒介,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等
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
途径,通过各种交往而形成的信息、情感、能量和
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改物质交流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及其人际关系是
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L21(P108)。生产活动的方
由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其特点、发展程
式确定了人们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媒介进行联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5期
万
方数据
目化研究
系,也决定了人际交往范围、深度、规则及社会意义,最终决定了人际关系的程度、水平和特征。
网络是人类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正是因
为网络,才使得计算机这种物理元件构成的机器
具有了灵性和魔力,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
我们的生存”L3J(P15)。它带给人类活动和生存以崭新方式。网络给人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即网络世界,它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差异,它是无形的,
通过人们习以为常的线路及抽象的数字和符号而
存在,难以为人现实地把捉;但它是真实的,人的一切活动似乎都可以在这个世界进行,人的各种需要似乎都可在这里得到满足。人们恰当地称之为“虚拟现实”。这个世界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和着
落点,又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有着现实世界不可
能期及的烂漫,也有着现实世界不存在的美丽陷阱。人置身于这虚拟世界,就人际交往的目的、人
际关系的基本功能而言,与现实世界没有根本的区别,也不外乎交流信息以增加知识,交流情感以得到友谊和爱,调节沟通以获得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但交往方式、交往规则、交往心态和体验等则不尽相同,人际关系也相应地表现出新的特征。
1.交往方式的间接性
现实世界里,人与人的交往多是较直接的交往,通过直接接触而进行,尽管以电话、书信等方
式的交往也有一定的间接性,但交往双方至少曾
经有过一两次面对面的接触,在双方心目中,对方确实是活脱脱的现实存在的人,其身材的高矮、胖瘦、音容笑貌等共同确定了对方的真实性,这种感性的接触为交往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在以后的间接交往中,双方能通过熟悉的声音或流动的文字想象其喜怒哀乐的独特表情。这种交往对双方而言,都觉得真实、可靠,因为双方都觉得拥有对方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真实的信息。网络上的交往主要是通过机器,通过自己桌上的电脑屏幕与不知身处何处的另一电脑屏幕进行交往,交往者绝大
多数是素未谋面的,而且很可能永远不会相见,只
知道对方应是一个人,虽然有时人们也提供了一些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或者以图文的形式直观地展现自己,但这些介绍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即使是真实的,毕竟也是极其抽象的,人们尽其所能
地去想象交往对象,但终究只能得到较模糊的形
象。对交往的双方而言,对方既抽象又略带神秘,与对方交流既新奇又不太踏实。而且,到目前为止,网上交往主要以书面语进行,其中的声音、腔
万
方数据.87.
调、手势、表情等一概无从得知,也无依凭去想象。人们从书面语中能获得的信息仅限于文字的一般含义,而蕴藏于文字符号中的丰富内容几乎全被
省去,虽然,网络上人们正在创造和使用一些表达
思想和情感的感性话语和符号,如笑脸,气愤,伤心等以特殊符号表示,试图直观形象地表现自己,
但这些仍旧极为抽象,毕竟与真实的情景相去甚远。交往方式的间接性、抽象性可以使交往双方隐藏真实的自我,以虚虚实实的形象出现在虚拟
世界,出现在交往对象的面前,让双方感到交往是
十分安全的。但对于人而言,过于间接和抽象就
易流入空幻、飘渺。人本能地需要运用其全部的
感官,而不仅仅是想象,去把握感性直观而完整的交往对象,“作为人,我们需要可接触的存在来建立完整的联系,我们需要看到彼此的脸和手势,闻到彼此的呼吸”,而网络虚拟则将建立关系的重心由外表转移到内在感情,此时,网络上的局限性也就显现出来了,即“你只能获取一个人的一部
分”L4J(P216),而且是抽象的一部分,真实感性的
交往对象不可能出现在虚拟世界,这对于网上交往的人多少是一种缺憾。
2.交往范围的超距离性
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受地理区域的限制,空间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着人们交往的可能及程
度,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就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和
可能较深的交往程度,在人际关系分类时也专门
列出了地缘关系作为重要的一类。而在虚拟现实
中,地缘关系已无足轻重,人际交往不再束缚在某个狭小的空间,而可以完全冲破地理的局限,地理位置上的远近不再是人们交往的障碍,也不再是人们交往的粘合剂。人们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真正可以达到全球化,交往的区域可以伸延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交往的对象可以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种族、肤色和年龄的人,人类的交往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大程度的扩张和解放。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也有很大的变化,人们也不太注重和关心交往的对象所处的空间位置和与自己的距离,甚至不再有距离的概念,确实,正如尼葛洛庞
帝所体验的,“在数字化的世界里,距离的意义越
来越小。事实上,互联网络的使用者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在互联网络上,似乎距离还往往起了反作用,与近距离的通信对象相比,我常常更快地收到远方的回信。由于时差的缘故,远方的朋友可以在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回信,因此感觉反而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5期
.88.
好像离得更近”L31(P208)。
网络上,人们对距离在具体行为和思想观念
上的超越,一方面最大程度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以致人们忘记空间距离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让人在现实中相距得越来越远,即使是近在
咫尺,也在由电脑屏幕、线路及一串串的数字和符
号所构成的无形而厚实的墙壁面前,不可望更不可及,哪怕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人,他或她与其网
络上的形象也相去甚远,或者,网络上极为熟悉、投缘的交往对象,也很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陌生
人,甚至是相互仇视的人。于是,交往对象具有了
相悖的属性: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的熟悉人。
3.交往者身份的虚拟性
现实生活中,交往双方总是具有一定身份、一定社会角色的人,身份、社会角色等因素确定了现
实生活中人的真实存在。而网络中,人的存在通
过数字、符号等方式来体现,抽去了作为现实的人
几乎全部的感性的表征,也相应地抽去了现实人的社会性特征。人仅仅是自己随意想象和创设的
符号,是只有机器才能辨识的数字和代码,人的存
在被虚拟化,交往双方的表现于对方的只是一个角色符号和代码,人们也只能通过这些随意设定
的符号来识别和认识对方,而真实的身份被自觉
或不自觉地隐瞒了,人们不易判断对方是什么身份和角色,也很难在交流中展现真实的自我。
网络中人的存在的虚拟化,让人可以摆脱现实的种种束缚,任凭其想象创造自己理想的自我,“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成为人们自己想象的产品和自己调整的客体”[5]。人可以成为自己所想
象和希望的存在。为了建立认同感,人们都会自
己创造个人的特质,让其他人能了解自己,也让自己能欣赏理想的自己,每个人的年纪、个子大小、
衣着、头发、脸部特征、肢体动作等整体外观,以及地理位置、社会情境等个人特质都是由个人自己
设计和创造的。
网络上存在的虚拟性和身份的想象性必然带来主体的多样性,每个人都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
出现,这与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不同。现实生活中,虽然同一人也可以同时扮演不同角色,但一般
是相对于特定的环境和对象而言的,是较固定的,而且是“进出”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不会有什么矛盾。虚拟现实里,一个人可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以多重自我存在,如13岁的孩子,不仅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启五个不同的视窗,将自己分身于五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5期
万
方数据圜化研究
个不同的地方,先以其父亲的身份给其祖母发份
邮件,再以30岁年青人的身份参加欢乐单身俱乐
部,同时在另一窗口加入儿童乐园,等等,而且每天他的身份都可以不一样,甚至有时,同一个人可
以分成两个不同的自我,它们可以正常地交往交
谈。正如人们形象地描述的,在网上,你不仅可以是狗,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是猫,至少有九条命”,人可以成为各种身份相互平衡的综合体,拥有平
衡而共存的多重自我16J(P135)。网络空间所提供
的角色的丰富性,是其他世界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不同的身份可以相互冲突和矛盾,但并不影响人在网络世界的生存。
网络上人的存在的虚拟化导致交往双方的身
份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可随时更改自己的符号和代码,即随时以新的身份出现,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时时以新的面孑L出现,从长相、个性到社会地位、能力等,随时都可以更改和变动。
4.交往规则的矛盾性
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遵循着最基本的规则,如真诚、信用、宽容、友爱等,人际交往的正常进
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赖于这些基本规则。
网络中,人的存在虚拟化及其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存在特征,直接影响了人们在交往中的角
色和态度,交往双方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脱离现实
世界,遵遁不同的生活准则和交往规则,同时,每个人又不能完全摆脱现实世界,在思想、需求和心态上,都还是立足于现实世界。于是,网络上交往的人们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尽情徜徉于浩瀚而神秘的虚拟世界,享受网络世界的自由、新奇和刺激,同时又难以完全撇开和否定现实,难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心态。这种矛盾直接体现在交往的规则上,最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真诚与虚假。网络构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一切行为似乎都没有有效的限制和管柬,人的自由在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人的潜力可以被充分地挖掘,人的个性得到极度地张扬,人的创造性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但网络的虚拟性并不意味着到网上来的人都想尽其所能地撒谎、骗人或者一味地打发时间。毕竟,网络是一种工具,为人提供了许多便利,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许多需要。人们利用网络,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首先,网络是一个信息库,当人们上网查寻资料时,总是希望得到真实的信息,扩大视野,增加知识;同时,“网络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它还是一
目化研究
个充满温情的天地”。人们上网交流时,总是渴望
获得真诚的友谊,大部分人“都是抱着扩大交往的
目的上网的”,在网上,“大部分人都在寻求人情交
往而不仅仅是乏味的数据”【71(P216)。无论是获取
信息还是寻求友情,人们的心态实质上仍是现实生活中的务实的心态,持现实世界交往的真诚原则,甚至比真实的世界里更加真实和真诚。网络
中的人际交往,由于交往双方存在形式的虚拟化,不再有现实生活中束缚自己的各色面具,也不再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顾虑,人们可以以最真实的自我存在,可以无所顾虑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感
受,不用担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也不必在乎因为真实而带来的威胁自己地位和利益的后果。所以,网上的人可将交往对象视为完全平等的人,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将交往对象
当作最好的倾诉对象,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这方面来说,人们在网上比现实生活中更加真实、坦诚。至于从网上获来的信息,人们多少还是相信的,无论是网上的新闻,还是网上的
广告,人们并不完全否定、怀疑它们。
但是,人们从网上获取信息时,大都免不了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至少也是半信半疑,因为网
上任何人都可成为信息源,且不需要经过特别的
申请和审批,网上信息也就十分泛滥。面对这种情况,从网上获取的信息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人们自然也就十分谨慎,一方面大量从网上获取信息,同时又以怀疑的目光看待这些信息。同样,人
际交往时,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渴望真诚地交流,
寻求友谊和爱情,可交往双方虚拟化存在这个前
提本身就暗含着对一切的否定和怀疑,当你面对
交往对象的真诚和温情时,偶尔可能会感到温暖、愉快,但转眼你便会否定其真实性。因为网络上
的一切都是虚拟的,这使得网上所有虚假、不诚
实、不真实都具有其合法性。虚拟化的存在使人
们在交往中面临着巨大的矛盾:最大的真诚与合法合理的虚假,极度真诚与对真诚的自我消解,高度信任与信任危机。交往中相悖的原则在网上似乎并行不乱,可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必然造成不同程度地心理失衡和人格分裂,这种分裂和失衡并不能随着网络化的全面和深入发展得到弥合,而是与网络相伴长期地存在下去,因为人不可能
完全离开现实世界而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网络,
不可能在网络这种虚拟空间过上完整的生活。人涉足于两重不同的世界,两个世界具有不同的存
万
方数据.89.
在形式、不同的行为准则、不同的做人原则、不同的交往规则,这一切都注定了人必然会面临种种人际矛盾。
宽容他人与纵容自己。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提倡宽容待人,可现实中人们的心胸仍极其狭隘,人们总是专注于自己,执着于大大小小的偏好和偏见,因而待人总免不了不同程度的苛刻。网络世界似乎改变了这种状况,它重新翅造着人,也极大地提升着人的情操和人的生活境界。网络环境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空间,这是一个极其
平等自由的理想世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都是平
等、自由的,大家都是网络上的一个符号,以符号和代码作为其虚拟世界的存在标志和身份特征,人人都有自由发表意见、表达情感的权利,每个人
都异常地宽容,有超常的容忍力,交往中无论对方
是什么样的国籍、种族、肤色、经济能力、社会地位,都能一视同仁。这种宽容大度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孜孜以求而又难以实现的。网络中,人们在宽容对待他人时,也在极度宽容地对待自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倡导的“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原则,在网络世界中得到理想化实现的只是前者,至于“严于律己”则被舍弃,更有甚者,人们将待人的宽容原则泛化,推及自身,宽容地对待自己,甚至放纵自我。人们在宽容对待他人的虚假、
谎言时,也为自己的虚假、谎言寻得了通行证;在大度地容忍他人的错误时,也为自己的错误找到
了最好的借口;在伤心而又十分理解地承受他人对自己的情感的背弃时,也在纵容自己随意地伤害他人的情感。网上的友情得来十分容易,随意
地破坏和舍弃也就毫不足惜;错误既然是在所难
免,而且难以追究,那么,“做错事,没关系,换个名字,你可以重新开始”。在这里,失败、错误也都是虚拟的,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换个符号和代码,你就可以成为没有任何失败、错
误记录的全新的人,仍旧可以毫无愧疚地交往,甚至毫无愧疚地与你曾伤害的人友好交往。这是一
个十分自由的天地,任何人如果愿意都可以随心所欲,而且,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网络是
唯一一个你可以侮辱别人,又不必担心他会拿枪
指着你的地方”№’(P139)。因而,网络世界是一个宽容的世界,也是一个纵容自己的世界,交往中,每个人都十分宽容地对待他人,也极其宽容和纵容自己。而对自己的宽容和纵容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直接和间接地伤害他人,苛刻他人,这与宽容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5期
.90.
他人原则的基本宗旨即友善仁爱相违背。
游戏性与严肃性。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处于
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有特定的社会身份。人与人的交往是较严肃的事,人们都需要认真地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行为,虽然人们也向往游戏式的自由,但事实上只能有两个结果,一种是真正能游戏人生,超脱现实生活的功名利禄,领悟人生的真谛,自由地而洒脱地看待
一切,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现实中很少有人
能真正企及。另一种是玩世不恭,对什么事、对任何人都不会认真负责,看不惯一切,却又难以超越他人,难以比他人活得超脱。网络世界里,人们相互交往时,由于存在的虚拟性,人们总是不同程度
地以游戏的心态看待人与事,与人交往时也总是
抱着游戏的态度,如当对方告诉你他是如何爱你想你时,你可能并不在意他的言语,即使对方是发自内心的,你也不会太在意,一般会愉快而随意地
接受,并且很可能作相应的回报。网上的男男女
女都很温柔,甜言蜜语随处可见,它营造了一个温
馨的世界,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已习以为常。
你如果对这个虚拟世界及其所发生的事信以为真,付出真实的感情,最终很可能以悲剧收场。网上你随时都可以成为信息源,你可能发布些真实的信息,也可以制造危言耸听的消息,或者编造花边新闻,此时,你的行为虽是不负责任的,但更多的是以游戏的心态进行的,你不会有什么歉意,相应地,你在获取其他来源的信息时,自然也会考虑到制造这些信息的人所具有的游戏心态。但是,
网上交往的人除了游戏他人游戏自己外,同时又
将现实世界中的严肃认真的习性不自觉地带进了
虚拟世界。在网络上,人们进行交往并不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而总是有所企求,或是期望从中得
到知识,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或是渴望与他人交流,建立友谊,以排遣自己的孤独、苦闷。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种的期望,网上交往时,人们很自然地需要严肃认真,希望所得到的信息是真实的,希望所建立的友谊和爱情是真诚的,这种严肃认真的愿望有时十分强烈,以致人们总想在现实生活中
加以验证。交往双方可能急切地盼望着见面和直
接接触,虽然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很可能大失所
望,一无所获,甚至撕毁了虚拟世界里的各种美丽
幻境和现实中的美好希望,但网络上的人仍无法抵挡巨大的诱惑,仍旧像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一样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5期
万
方数据圜化研究
执着、认真,总是想看到最终的结果。
总之,网络时代为人类交往开辟了崭新的天
地,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可以最广泛最自
由地进行,但根基仍深深扎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常常混淆这两个不同的世界,或者完全割裂两个世界,心理和行为上都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张力,人与
人之间也面临着新的人际矛盾和危机。解决这些
问题的办法不在于一味地否定和拒绝网络,毕竟,网络世界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是对人的一次大的
解放,也可以说是人类交往史上的一次大变革。问题是从中获得充分自由和更大创造空间的人如
何能建立网络世界里的基本交往规则,以使人际
交往在虚拟世界也能有序而理性地进行。虚拟世
界的交往及交往原则应与现实的世界协调起来,因为人终究不能割裂这两个不同的世界,既不可能像从前拘泥于现实世界,也不可能完全在网络世界中生存。建立网络世界的有效的交往途径及交往规则一方面需要主体即交往者双方都能严格自律,以弥补网络世界主体观念淡漠、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足;同时也需要法律等外在的因素进行约
束和控制,以防止网络世界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
主义。唯其如此,人方可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既充分地发展自己,又能有效地避免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虚拟世界的真正主宰,成为完整的人,成为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从而营造出和谐统一的人际关系和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4]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刘同舫.虚拟实在一网络社会新范畴对传统哲学的挑战[J],天府新论,2002,(1).
[6][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一网络
时代的崛起[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7][美]葛洛蒂.数字化世界[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张秋实)
・
86
・
圜化研究
论网络世界人际交往的特征
陈翠芳
(湖北大学法学院,湖北
武汉430062)
[作者简介】陈翠芳(1963一),女(汉),湖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摘
要]网络时代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虚拟的世界,它改变了人
的生存,也改变了人际交往和人际关系。在虚拟世界中,人际交往采用了借助于电脑及网络的间接方式,人际交往的范围)中破了地理空间的限制,交往者的身份虚拟化、多样化,具有不确定性,交往
的规则复杂而矛盾。网络技术给人带来交往便利的同时,也让人陷入深深的人际矛盾和危机。建立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规则和交往秩序成为当务之急。
[关键词]网络;虚拟化;人际交往;人际关系
现实生活中,人总是有各种不同的需要,而其度、发展水平及其变化更替总是同一定社会的生搭要的满足,都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与他人进行交产方式相适应。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方式决定人
往,方能实现。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社会……的其它一切活动方式,包括人与人的交往方式,也不管其形式如何……究竟是什么呢?是人们交互决定着在物质生产中形成的人与人的各种关系。作用的产物。”、1](P320)人类社会是人们交往的产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取决于生产方式,其变化发物,没有人的相互交往,即没有社会。人际关系就
展从根本上也是由生产方式决定的,“随着新的生
壬人们依靠各种媒介,借助于语言、表情、动作等
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
途径,通过各种交往而形成的信息、情感、能量和
方式即保证自己生活的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改物质交流的社会关系。人际交往及其人际关系是
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L21(P108)。生产活动的方
由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的,其特点、发展程
式确定了人们以什么方式、通过什么媒介进行联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5期
万
方数据
目化研究
系,也决定了人际交往范围、深度、规则及社会意义,最终决定了人际关系的程度、水平和特征。
网络是人类技术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正是因
为网络,才使得计算机这种物理元件构成的机器
具有了灵性和魔力,不再只和计算有关,“它决定
我们的生存”L3J(P15)。它带给人类活动和生存以崭新方式。网络给人创造了一个新的世界即网络世界,它与现实世界有很大的差异,它是无形的,
通过人们习以为常的线路及抽象的数字和符号而
存在,难以为人现实地把捉;但它是真实的,人的一切活动似乎都可以在这个世界进行,人的各种需要似乎都可在这里得到满足。人们恰当地称之为“虚拟现实”。这个世界以现实世界为基础和着
落点,又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有着现实世界不可
能期及的烂漫,也有着现实世界不存在的美丽陷阱。人置身于这虚拟世界,就人际交往的目的、人
际关系的基本功能而言,与现实世界没有根本的区别,也不外乎交流信息以增加知识,交流情感以得到友谊和爱,调节沟通以获得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但交往方式、交往规则、交往心态和体验等则不尽相同,人际关系也相应地表现出新的特征。
1.交往方式的间接性
现实世界里,人与人的交往多是较直接的交往,通过直接接触而进行,尽管以电话、书信等方
式的交往也有一定的间接性,但交往双方至少曾
经有过一两次面对面的接触,在双方心目中,对方确实是活脱脱的现实存在的人,其身材的高矮、胖瘦、音容笑貌等共同确定了对方的真实性,这种感性的接触为交往奠定了现实的基础,在以后的间接交往中,双方能通过熟悉的声音或流动的文字想象其喜怒哀乐的独特表情。这种交往对双方而言,都觉得真实、可靠,因为双方都觉得拥有对方的全部或绝大部分真实的信息。网络上的交往主要是通过机器,通过自己桌上的电脑屏幕与不知身处何处的另一电脑屏幕进行交往,交往者绝大
多数是素未谋面的,而且很可能永远不会相见,只
知道对方应是一个人,虽然有时人们也提供了一些个人信息,如年龄、性别,或者以图文的形式直观地展现自己,但这些介绍的真实性令人怀疑,即使是真实的,毕竟也是极其抽象的,人们尽其所能
地去想象交往对象,但终究只能得到较模糊的形
象。对交往的双方而言,对方既抽象又略带神秘,与对方交流既新奇又不太踏实。而且,到目前为止,网上交往主要以书面语进行,其中的声音、腔
万
方数据.87.
调、手势、表情等一概无从得知,也无依凭去想象。人们从书面语中能获得的信息仅限于文字的一般含义,而蕴藏于文字符号中的丰富内容几乎全被
省去,虽然,网络上人们正在创造和使用一些表达
思想和情感的感性话语和符号,如笑脸,气愤,伤心等以特殊符号表示,试图直观形象地表现自己,
但这些仍旧极为抽象,毕竟与真实的情景相去甚远。交往方式的间接性、抽象性可以使交往双方隐藏真实的自我,以虚虚实实的形象出现在虚拟
世界,出现在交往对象的面前,让双方感到交往是
十分安全的。但对于人而言,过于间接和抽象就
易流入空幻、飘渺。人本能地需要运用其全部的
感官,而不仅仅是想象,去把握感性直观而完整的交往对象,“作为人,我们需要可接触的存在来建立完整的联系,我们需要看到彼此的脸和手势,闻到彼此的呼吸”,而网络虚拟则将建立关系的重心由外表转移到内在感情,此时,网络上的局限性也就显现出来了,即“你只能获取一个人的一部
分”L4J(P216),而且是抽象的一部分,真实感性的
交往对象不可能出现在虚拟世界,这对于网上交往的人多少是一种缺憾。
2.交往范围的超距离性
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受地理区域的限制,空间距离的远近直接影响着人们交往的可能及程
度,地理位置相邻或相近就有更多的交往机会和
可能较深的交往程度,在人际关系分类时也专门
列出了地缘关系作为重要的一类。而在虚拟现实
中,地缘关系已无足轻重,人际交往不再束缚在某个狭小的空间,而可以完全冲破地理的局限,地理位置上的远近不再是人们交往的障碍,也不再是人们交往的粘合剂。人们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真正可以达到全球化,交往的区域可以伸延到世界上的任何角落,交往的对象可以是世界上任何国家、种族、肤色和年龄的人,人类的交往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大程度的扩张和解放。更重要的是,人们的观念也有很大的变化,人们也不太注重和关心交往的对象所处的空间位置和与自己的距离,甚至不再有距离的概念,确实,正如尼葛洛庞
帝所体验的,“在数字化的世界里,距离的意义越
来越小。事实上,互联网络的使用者完全忘记了距离这回事。在互联网络上,似乎距离还往往起了反作用,与近距离的通信对象相比,我常常更快地收到远方的回信。由于时差的缘故,远方的朋友可以在我晚上睡觉的时候回信,因此感觉反而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5期
.88.
好像离得更近”L31(P208)。
网络上,人们对距离在具体行为和思想观念
上的超越,一方面最大程度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以致人们忘记空间距离的存在;另一方面,也让人在现实中相距得越来越远,即使是近在
咫尺,也在由电脑屏幕、线路及一串串的数字和符
号所构成的无形而厚实的墙壁面前,不可望更不可及,哪怕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人,他或她与其网
络上的形象也相去甚远,或者,网络上极为熟悉、投缘的交往对象,也很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陌生
人,甚至是相互仇视的人。于是,交往对象具有了
相悖的属性:熟悉的陌生人,陌生的熟悉人。
3.交往者身份的虚拟性
现实生活中,交往双方总是具有一定身份、一定社会角色的人,身份、社会角色等因素确定了现
实生活中人的真实存在。而网络中,人的存在通
过数字、符号等方式来体现,抽去了作为现实的人
几乎全部的感性的表征,也相应地抽去了现实人的社会性特征。人仅仅是自己随意想象和创设的
符号,是只有机器才能辨识的数字和代码,人的存
在被虚拟化,交往双方的表现于对方的只是一个角色符号和代码,人们也只能通过这些随意设定
的符号来识别和认识对方,而真实的身份被自觉
或不自觉地隐瞒了,人们不易判断对方是什么身份和角色,也很难在交流中展现真实的自我。
网络中人的存在的虚拟化,让人可以摆脱现实的种种束缚,任凭其想象创造自己理想的自我,“每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成为人们自己想象的产品和自己调整的客体”[5]。人可以成为自己所想
象和希望的存在。为了建立认同感,人们都会自
己创造个人的特质,让其他人能了解自己,也让自己能欣赏理想的自己,每个人的年纪、个子大小、
衣着、头发、脸部特征、肢体动作等整体外观,以及地理位置、社会情境等个人特质都是由个人自己
设计和创造的。
网络上存在的虚拟性和身份的想象性必然带来主体的多样性,每个人都可以同时以多种身份
出现,这与现实生活中人的存在不同。现实生活中,虽然同一人也可以同时扮演不同角色,但一般
是相对于特定的环境和对象而言的,是较固定的,而且是“进出”不同的身份和角色,不会有什么矛盾。虚拟现实里,一个人可同时存在于不同的空间,以多重自我存在,如13岁的孩子,不仅任何时候都可以开启五个不同的视窗,将自己分身于五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5期
万
方数据圜化研究
个不同的地方,先以其父亲的身份给其祖母发份
邮件,再以30岁年青人的身份参加欢乐单身俱乐
部,同时在另一窗口加入儿童乐园,等等,而且每天他的身份都可以不一样,甚至有时,同一个人可
以分成两个不同的自我,它们可以正常地交往交
谈。正如人们形象地描述的,在网上,你不仅可以是狗,而且“每个人都可以是猫,至少有九条命”,人可以成为各种身份相互平衡的综合体,拥有平
衡而共存的多重自我16J(P135)。网络空间所提供
的角色的丰富性,是其他世界所无法比拟的,而且,不同的身份可以相互冲突和矛盾,但并不影响人在网络世界的生存。
网络上人的存在的虚拟化导致交往双方的身
份的不确定性,每个人都可随时更改自己的符号和代码,即随时以新的身份出现,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时时以新的面孑L出现,从长相、个性到社会地位、能力等,随时都可以更改和变动。
4.交往规则的矛盾性
现实中人与人的交往遵循着最基本的规则,如真诚、信用、宽容、友爱等,人际交往的正常进
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都有赖于这些基本规则。
网络中,人的存在虚拟化及其由此而产生的一系列新的存在特征,直接影响了人们在交往中的角
色和态度,交往双方在虚拟世界中可以脱离现实
世界,遵遁不同的生活准则和交往规则,同时,每个人又不能完全摆脱现实世界,在思想、需求和心态上,都还是立足于现实世界。于是,网络上交往的人们常处于矛盾之中,一方面尽情徜徉于浩瀚而神秘的虚拟世界,享受网络世界的自由、新奇和刺激,同时又难以完全撇开和否定现实,难以改变现实世界的心态。这种矛盾直接体现在交往的规则上,最明显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真诚与虚假。网络构造的是一个虚拟的世界,一切行为似乎都没有有效的限制和管柬,人的自由在此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人的潜力可以被充分地挖掘,人的个性得到极度地张扬,人的创造性也可以最大程度地得到发挥,但网络的虚拟性并不意味着到网上来的人都想尽其所能地撒谎、骗人或者一味地打发时间。毕竟,网络是一种工具,为人提供了许多便利,可以更好地满足人的许多需要。人们利用网络,是为了更好地面对生活。首先,网络是一个信息库,当人们上网查寻资料时,总是希望得到真实的信息,扩大视野,增加知识;同时,“网络不仅仅是一个通信工具,它还是一
目化研究
个充满温情的天地”。人们上网交流时,总是渴望
获得真诚的友谊,大部分人“都是抱着扩大交往的
目的上网的”,在网上,“大部分人都在寻求人情交
往而不仅仅是乏味的数据”【71(P216)。无论是获取
信息还是寻求友情,人们的心态实质上仍是现实生活中的务实的心态,持现实世界交往的真诚原则,甚至比真实的世界里更加真实和真诚。网络
中的人际交往,由于交往双方存在形式的虚拟化,不再有现实生活中束缚自己的各色面具,也不再有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顾虑,人们可以以最真实的自我存在,可以无所顾虑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感
受,不用担心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也不必在乎因为真实而带来的威胁自己地位和利益的后果。所以,网上的人可将交往对象视为完全平等的人,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观点,或者将交往对象
当作最好的倾诉对象,毫无保留地表露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这方面来说,人们在网上比现实生活中更加真实、坦诚。至于从网上获来的信息,人们多少还是相信的,无论是网上的新闻,还是网上的
广告,人们并不完全否定、怀疑它们。
但是,人们从网上获取信息时,大都免不了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至少也是半信半疑,因为网
上任何人都可成为信息源,且不需要经过特别的
申请和审批,网上信息也就十分泛滥。面对这种情况,从网上获取的信息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人们自然也就十分谨慎,一方面大量从网上获取信息,同时又以怀疑的目光看待这些信息。同样,人
际交往时,人们以极大的热情,渴望真诚地交流,
寻求友谊和爱情,可交往双方虚拟化存在这个前
提本身就暗含着对一切的否定和怀疑,当你面对
交往对象的真诚和温情时,偶尔可能会感到温暖、愉快,但转眼你便会否定其真实性。因为网络上
的一切都是虚拟的,这使得网上所有虚假、不诚
实、不真实都具有其合法性。虚拟化的存在使人
们在交往中面临着巨大的矛盾:最大的真诚与合法合理的虚假,极度真诚与对真诚的自我消解,高度信任与信任危机。交往中相悖的原则在网上似乎并行不乱,可是,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必然造成不同程度地心理失衡和人格分裂,这种分裂和失衡并不能随着网络化的全面和深入发展得到弥合,而是与网络相伴长期地存在下去,因为人不可能
完全离开现实世界而将自己的一切都交给网络,
不可能在网络这种虚拟空间过上完整的生活。人涉足于两重不同的世界,两个世界具有不同的存
万
方数据.89.
在形式、不同的行为准则、不同的做人原则、不同的交往规则,这一切都注定了人必然会面临种种人际矛盾。
宽容他人与纵容自己。人际交往中,我们总是提倡宽容待人,可现实中人们的心胸仍极其狭隘,人们总是专注于自己,执着于大大小小的偏好和偏见,因而待人总免不了不同程度的苛刻。网络世界似乎改变了这种状况,它重新翅造着人,也极大地提升着人的情操和人的生活境界。网络环境创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式的空间,这是一个极其
平等自由的理想世界,生活于其中的人们都是平
等、自由的,大家都是网络上的一个符号,以符号和代码作为其虚拟世界的存在标志和身份特征,人人都有自由发表意见、表达情感的权利,每个人
都异常地宽容,有超常的容忍力,交往中无论对方
是什么样的国籍、种族、肤色、经济能力、社会地位,都能一视同仁。这种宽容大度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孜孜以求而又难以实现的。网络中,人们在宽容对待他人时,也在极度宽容地对待自己。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倡导的“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的原则,在网络世界中得到理想化实现的只是前者,至于“严于律己”则被舍弃,更有甚者,人们将待人的宽容原则泛化,推及自身,宽容地对待自己,甚至放纵自我。人们在宽容对待他人的虚假、
谎言时,也为自己的虚假、谎言寻得了通行证;在大度地容忍他人的错误时,也为自己的错误找到
了最好的借口;在伤心而又十分理解地承受他人对自己的情感的背弃时,也在纵容自己随意地伤害他人的情感。网上的友情得来十分容易,随意
地破坏和舍弃也就毫不足惜;错误既然是在所难
免,而且难以追究,那么,“做错事,没关系,换个名字,你可以重新开始”。在这里,失败、错误也都是虚拟的,不必承担任何责任,不用付出任何代价,换个符号和代码,你就可以成为没有任何失败、错
误记录的全新的人,仍旧可以毫无愧疚地交往,甚至毫无愧疚地与你曾伤害的人友好交往。这是一
个十分自由的天地,任何人如果愿意都可以随心所欲,而且,不必为自己的行为后果负责,“网络是
唯一一个你可以侮辱别人,又不必担心他会拿枪
指着你的地方”№’(P139)。因而,网络世界是一个宽容的世界,也是一个纵容自己的世界,交往中,每个人都十分宽容地对待他人,也极其宽容和纵容自己。而对自己的宽容和纵容在很大程度上也就是直接和间接地伤害他人,苛刻他人,这与宽容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5期
.90.
他人原则的基本宗旨即友善仁爱相违背。
游戏性与严肃性。现实生活中,人们都处于
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扮演着特定的社会角色,有特定的社会身份。人与人的交往是较严肃的事,人们都需要认真地对待他人、对待自己的行为,虽然人们也向往游戏式的自由,但事实上只能有两个结果,一种是真正能游戏人生,超脱现实生活的功名利禄,领悟人生的真谛,自由地而洒脱地看待
一切,这是一种至高的人生境界,现实中很少有人
能真正企及。另一种是玩世不恭,对什么事、对任何人都不会认真负责,看不惯一切,却又难以超越他人,难以比他人活得超脱。网络世界里,人们相互交往时,由于存在的虚拟性,人们总是不同程度
地以游戏的心态看待人与事,与人交往时也总是
抱着游戏的态度,如当对方告诉你他是如何爱你想你时,你可能并不在意他的言语,即使对方是发自内心的,你也不会太在意,一般会愉快而随意地
接受,并且很可能作相应的回报。网上的男男女
女都很温柔,甜言蜜语随处可见,它营造了一个温
馨的世界,人们对这个世界的温情已习以为常。
你如果对这个虚拟世界及其所发生的事信以为真,付出真实的感情,最终很可能以悲剧收场。网上你随时都可以成为信息源,你可能发布些真实的信息,也可以制造危言耸听的消息,或者编造花边新闻,此时,你的行为虽是不负责任的,但更多的是以游戏的心态进行的,你不会有什么歉意,相应地,你在获取其他来源的信息时,自然也会考虑到制造这些信息的人所具有的游戏心态。但是,
网上交往的人除了游戏他人游戏自己外,同时又
将现实世界中的严肃认真的习性不自觉地带进了
虚拟世界。在网络上,人们进行交往并不仅仅是为了消磨时间,而总是有所企求,或是期望从中得
到知识,了解更多更新的信息;或是渴望与他人交流,建立友谊,以排遣自己的孤独、苦闷。正是由于有了这种种的期望,网上交往时,人们很自然地需要严肃认真,希望所得到的信息是真实的,希望所建立的友谊和爱情是真诚的,这种严肃认真的愿望有时十分强烈,以致人们总想在现实生活中
加以验证。交往双方可能急切地盼望着见面和直
接接触,虽然这样做有很大的风险,很可能大失所
望,一无所获,甚至撕毁了虚拟世界里的各种美丽
幻境和现实中的美好希望,但网络上的人仍无法抵挡巨大的诱惑,仍旧像生活在现实世界中一样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2第5期
万
方数据圜化研究
执着、认真,总是想看到最终的结果。
总之,网络时代为人类交往开辟了崭新的天
地,人的交往和人际关系的建立可以最广泛最自
由地进行,但根基仍深深扎在现实世界中的人常常混淆这两个不同的世界,或者完全割裂两个世界,心理和行为上都承受着难以承受的张力,人与
人之间也面临着新的人际矛盾和危机。解决这些
问题的办法不在于一味地否定和拒绝网络,毕竟,网络世界有其独特的优势,也是对人的一次大的
解放,也可以说是人类交往史上的一次大变革。问题是从中获得充分自由和更大创造空间的人如
何能建立网络世界里的基本交往规则,以使人际
交往在虚拟世界也能有序而理性地进行。虚拟世
界的交往及交往原则应与现实的世界协调起来,因为人终究不能割裂这两个不同的世界,既不可能像从前拘泥于现实世界,也不可能完全在网络世界中生存。建立网络世界的有效的交往途径及交往规则一方面需要主体即交往者双方都能严格自律,以弥补网络世界主体观念淡漠、责任意识淡薄等不足;同时也需要法律等外在的因素进行约
束和控制,以防止网络世界的个人主义和无政府
主义。唯其如此,人方可充分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既充分地发展自己,又能有效地避免网络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成为虚拟世界的真正主宰,成为完整的人,成为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人,
从而营造出和谐统一的人际关系和人类社会。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4]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M].海口:海南出版社.1996.
[5]刘同舫.虚拟实在一网络社会新范畴对传统哲学的挑战[J],天府新论,2002,(1).
[6][美]唐・泰普斯科特.数字化成长一网络
时代的崛起[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7][美]葛洛蒂.数字化世界[M].电子工业出版社,1999.
(责任编辑张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