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8 接缝施工
8.8.1 传力杆缝
(1) 传力杆应采用光面钢筋制作,切断前要拉直除锈,打平端部毛茬,长度偏差不得超过5mm。
(2) 传力杆安装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a) 按设计位置与接缝侧壁保持垂直,与板面和道面中心线保持平行;
b) 长度(板横缝至传力杆端部)偏差,±10mm;
c) 间距偏差±5mm;
d) 边距(至板面、板侧壁)偏差±5mm。
(3) 传力杆缩缝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混凝土混合料铺筑前,应将涂刷好沥青的传力杆绑扎在预制的支架上;
b) 待混凝土混合料摊铺并振实至厚度的一半时,在缩缝位置准确安放支架,在传力杆上面继续摊铺混合料;不得直接在混凝土上手摆传力杆;
c) 用插入式振捣器在传力杆两侧精心振捣,严禁碰撞传力杆,振实后,随即剪断并拔出绑扎传力杆的铁丝,提出支架;
d) 用平板振捣器拖振后,与邻接部位一并进行整平、做面。
(4) 传力杆胀缝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传力杆胀缝必须是施工缝;
b) 胀缝板必须预先钉在堵头模板上;
c) 堵头模板安装好后,穿入传力杆,在模板外侧用支架固定传力杆;
d) 混凝土振捣时,应随时注意调正传力杆位置;
e) 拆模时,应将胀缝板附着于先筑板的侧壁上,随即打弯钉尖;
f) 按设计要求在传力杆上刷沥青,套上装好材料的套筒。
8.8.2 拉杆缝
(1) 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制作,切断前要拉直除锈,打平端部毛茬,长度偏差不得超过5mm。
(2) 拉杆安装技术要求同本规范8.8.1(2)。
(3) 设置于跑道纵向拉杆缝的纵向模板,应根据拉杆的设计位置放样钻眼。在模板支立准确后,混凝土混合料摊铺前,将拉杆穿入,用填塞物填堵孔眼空隙,以防漏浆和影响拆模。亦可在混凝土混合料摊铺后振捣前,将拉杆穿入模板孔眼,用锤将其砸入混合料中。在铺筑过程中,应设专人看管,随时注意调正拉杆位置,防止偏移。
(4) 摊铺填仓混凝土混合料前,应将先筑仓上的拉杆调正,不得歪斜。摊铺过程中,卸料与振捣不得碰撞拉杆。如有歪斜,应立即纠正。
(5) 横缝拉杆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8.8.1(3)的规定外,还应据气候条件严格控制连续铺筑混合料的长度,并及时切缝。
8.8.3 企口缝
(1) 企口缩缝以企口模板铺筑成型,拆模后在缝壁上涂刷沥青。沥青涂刷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涂刷厚度1~1.5mm;
b) 距离板面30~40mm范围内不刷沥青;
c) 蜂窝麻面未经处理,壁面潮湿或附着砂土,沥青温度不够等,均不得涂刷。沥青应涂刷均匀,无花白现象。
(2) 企口胀缝施工时,应将胀缝板钉于企口模板上,拆模时,应将胀缝板附着于先筑板的侧壁上,随即打弯钉尖。
8.8.4 平缝
(1) 平缩缝用不带企口的模板铺筑成型,拆模后在缝壁上涂刷沥青。沥青涂刷应符合本规
范8.8.3(1)的规定。
(2) 平胀缝施工应符合本规范8.8.3(2)的规定。
8.8.5 假缝
(1) 假缝应及时切割。切缝的时间,应根据施工时的气温和混凝土的强度通过试验确定。碎石混凝土宜在抗压强度达到5.5~7MPa时切缝,砾石混凝土宜在抗压强度达到9MPa时切缝。切缝作业不得损伤边角混凝土。
(2) 假缝切割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横向应一次切通。缝宽一次切割不能达到设计标准时,宜在道面板连片后再扩缝。
8.8.6 施工缝
纵横施工缝均应采用切缝机切割,缝的宽度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应按已成缝切割,不得形成“双缝”。
8.8.7 灌缝
(1) 宜在混凝土板养护结束后及早进行。
(2) 灌缝前,应彻底清除缝槽内存留的泥砂、细石及水泥砂浆等杂物,用空压机或清缝机将缝底、侧壁上的粉尘吹净。
(3) 缝槽下部必须填入背衬材料。
(4) 灌缝时,缝槽必须处于干燥状态。填缝料应灌注饱满、密实,与侧壁粘附紧密。灌注宽深比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缩缝封缝材料宽深比应为1∶1~1∶2,且最小灌缝宽度不应小于6mm,最小深度不宜小于8mm;
b) 胀缝材料上部的封缝材料宽深比应为1∶1~2∶1。
(5) 接缝形状:缩缝应采用“沙漏形”;胀缝应采用“浅沙漏形”。
(6) 灌缝后,应清除混凝土板上的粘结物,检查缝槽的封填状况,处理缺陷。
8.8 接缝施工
8.8.1 传力杆缝
(1) 传力杆应采用光面钢筋制作,切断前要拉直除锈,打平端部毛茬,长度偏差不得超过5mm。
(2) 传力杆安装应符合下列技术要求:
a) 按设计位置与接缝侧壁保持垂直,与板面和道面中心线保持平行;
b) 长度(板横缝至传力杆端部)偏差,±10mm;
c) 间距偏差±5mm;
d) 边距(至板面、板侧壁)偏差±5mm。
(3) 传力杆缩缝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混凝土混合料铺筑前,应将涂刷好沥青的传力杆绑扎在预制的支架上;
b) 待混凝土混合料摊铺并振实至厚度的一半时,在缩缝位置准确安放支架,在传力杆上面继续摊铺混合料;不得直接在混凝土上手摆传力杆;
c) 用插入式振捣器在传力杆两侧精心振捣,严禁碰撞传力杆,振实后,随即剪断并拔出绑扎传力杆的铁丝,提出支架;
d) 用平板振捣器拖振后,与邻接部位一并进行整平、做面。
(4) 传力杆胀缝施工应符合下列规定:
a) 传力杆胀缝必须是施工缝;
b) 胀缝板必须预先钉在堵头模板上;
c) 堵头模板安装好后,穿入传力杆,在模板外侧用支架固定传力杆;
d) 混凝土振捣时,应随时注意调正传力杆位置;
e) 拆模时,应将胀缝板附着于先筑板的侧壁上,随即打弯钉尖;
f) 按设计要求在传力杆上刷沥青,套上装好材料的套筒。
8.8.2 拉杆缝
(1) 拉杆应采用螺纹钢筋制作,切断前要拉直除锈,打平端部毛茬,长度偏差不得超过5mm。
(2) 拉杆安装技术要求同本规范8.8.1(2)。
(3) 设置于跑道纵向拉杆缝的纵向模板,应根据拉杆的设计位置放样钻眼。在模板支立准确后,混凝土混合料摊铺前,将拉杆穿入,用填塞物填堵孔眼空隙,以防漏浆和影响拆模。亦可在混凝土混合料摊铺后振捣前,将拉杆穿入模板孔眼,用锤将其砸入混合料中。在铺筑过程中,应设专人看管,随时注意调正拉杆位置,防止偏移。
(4) 摊铺填仓混凝土混合料前,应将先筑仓上的拉杆调正,不得歪斜。摊铺过程中,卸料与振捣不得碰撞拉杆。如有歪斜,应立即纠正。
(5) 横缝拉杆施工,除应符合本规范8.8.1(3)的规定外,还应据气候条件严格控制连续铺筑混合料的长度,并及时切缝。
8.8.3 企口缝
(1) 企口缩缝以企口模板铺筑成型,拆模后在缝壁上涂刷沥青。沥青涂刷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涂刷厚度1~1.5mm;
b) 距离板面30~40mm范围内不刷沥青;
c) 蜂窝麻面未经处理,壁面潮湿或附着砂土,沥青温度不够等,均不得涂刷。沥青应涂刷均匀,无花白现象。
(2) 企口胀缝施工时,应将胀缝板钉于企口模板上,拆模时,应将胀缝板附着于先筑板的侧壁上,随即打弯钉尖。
8.8.4 平缝
(1) 平缩缝用不带企口的模板铺筑成型,拆模后在缝壁上涂刷沥青。沥青涂刷应符合本规
范8.8.3(1)的规定。
(2) 平胀缝施工应符合本规范8.8.3(2)的规定。
8.8.5 假缝
(1) 假缝应及时切割。切缝的时间,应根据施工时的气温和混凝土的强度通过试验确定。碎石混凝土宜在抗压强度达到5.5~7MPa时切缝,砾石混凝土宜在抗压强度达到9MPa时切缝。切缝作业不得损伤边角混凝土。
(2) 假缝切割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横向应一次切通。缝宽一次切割不能达到设计标准时,宜在道面板连片后再扩缝。
8.8.6 施工缝
纵横施工缝均应采用切缝机切割,缝的宽度和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应按已成缝切割,不得形成“双缝”。
8.8.7 灌缝
(1) 宜在混凝土板养护结束后及早进行。
(2) 灌缝前,应彻底清除缝槽内存留的泥砂、细石及水泥砂浆等杂物,用空压机或清缝机将缝底、侧壁上的粉尘吹净。
(3) 缝槽下部必须填入背衬材料。
(4) 灌缝时,缝槽必须处于干燥状态。填缝料应灌注饱满、密实,与侧壁粘附紧密。灌注宽深比应符合下列要求:
a) 缩缝封缝材料宽深比应为1∶1~1∶2,且最小灌缝宽度不应小于6mm,最小深度不宜小于8mm;
b) 胀缝材料上部的封缝材料宽深比应为1∶1~2∶1。
(5) 接缝形状:缩缝应采用“沙漏形”;胀缝应采用“浅沙漏形”。
(6) 灌缝后,应清除混凝土板上的粘结物,检查缝槽的封填状况,处理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