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剧增,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扩大,水污染也变得日益严重。日益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居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0%是因为引用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引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因此,对于水污染的防治已成为各国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课题。
关键字:淮河,水污染,防治
引 言 淮河位于我国中部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其流域是我国主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商品粮棉、能源基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本文针对淮河流域水污染初步实现阶段性治理目标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现象,从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及工业、城市生 活 、农业等各个方面分析了淮河流域污染及反弹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对策。
1 淮河水污染现状
绵延千里、流经豫皖鲁苏四省的淮河,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遭到污染。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1995年8月8日,我国制定了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部流域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以此为标志,淮河治污拉开序幕。淮河流域阶段性治理目标基本完成后,由于部分企业超标排污和关停企业死灰复燃,自2004年以来,其流域污染反弹加剧。环保部门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测结果显示,安徽淮河流域设置的19个国控监测断面有13个处于超标状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上升势头。而且2004年7月16日到20日,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涡河上游局部地区降下暴雨,沿途各地藏污闸门被迫打开,5.4亿t高浓度污水形成了长度为130~140km的污水团,奔流而下横扫淮河中下游,洪泽湖一带的水产养殖户遭遇了灭顶之灾。
淮河水污染部分图片
2 淮河水污染原因
一是部分工业企业偷排污水现象严重。经过10年来“抓大关小”,调整产业结构,淮河流域工业企业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或设施不达标的现象已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企业工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常常擅自关闭污水处理系统,偷排污水。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淮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污染源。据了解,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1/6,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污染也相对严重。
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污水的排放量正在逐年增加,其污染负荷已超过工业污水,成为影响淮河流域水质安全的重要因素。
四是环境监管能力不足。淮河流域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和环境执法能力薄弱,有些地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淮河流域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具备了污染治理能力,但监管手段薄弱,企业偷排、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3 淮河水污染防治措施
3.1改善管理机制
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一样。但问题在于我国对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权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水环境管理权之间的关系未作明确、详细、可操作的规定,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各部门之间“争夺权力、推诿责任”的现象,不利于水污染的全面系统防治。在中央和地方水污染防治管理的关系上,我国实行分级管理制,很容易出现水污染防治工作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的情况。因此,我国有必要结合国情,借鉴他国经验,明确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中央和地方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权利义务。
3.2加大执法力度
在现阶段,人们环保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严格执法应该是调整人们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最重要手段。“三湖三河”的环境污染和对流域工业企业所采取的集中式限期达标排放、“零点行动”等等,说明了以往我们在执行有关环保法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多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但是,在严肃执法、公开查处上还比较薄弱。因此,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是当前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3.3加强部门合作
淮河流域治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以往由于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与冲突或者各地区之前存在利益冲突造成工作开展的阻碍和浪费。各地方、各部门应该相互协作,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环保部门统一安排部署,加强监督管理,帮助落实资
金、技术计委、经贸、财政、 金融等部门帮助落实项目和政策。轻工、化工、农业等行业部门从行业政策上加以指导、协调和服务建设部门对城市污水集中控制进行组织指导水利部门加强闸坝调控及省界断面的监测等。企业积极治污形成了各方密切配合淮河治污。
3.4加强 教育 、宣传,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的目前淮河水污染防治所采取的途径主要甚至是完全依赖行政手段去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公众的力量所起的作用。就淮河污染治理来说,各级政府在当时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淮河治污工作,但是无论是政策出台还是措施的实施上却很少征求公众的意见,在具体治理过程中也并没有发挥公众应有的作用。只有建立公共参与机制,才能有效的加大执行的力度,从而全方位的实现环境监管。而增强教育和宣传也是为了增强环境意识,让人民群众和权力机关行使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的监督力,使全社会人人自觉保护环境及水资源。
3.5利用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 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型工业。淮河流域出现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与其选择和实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密切关系。谋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快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变,使速度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工业,提高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份额,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回顾》 刘鸿志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几点建议》 向东 凌江 黄小赠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经济思考》 吴焕忠
淮河水污染现状及防治浅析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剧增,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不断扩大,水污染也变得日益严重。日益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巨大的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居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0%是因为引用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引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因此,对于水污染的防治已成为各国保护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必不可少的课题。
关键字:淮河,水污染,防治
引 言 淮河位于我国中部地处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其流域是我国主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商品粮棉、能源基地,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水污染最严重的地区。本文针对淮河流域水污染初步实现阶段性治理目标后,又出现一定程度的反弹现象,从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以及工业、城市生 活 、农业等各个方面分析了淮河流域污染及反弹的原因,提出了治理淮河流域水污染的对策。
1 淮河水污染现状
绵延千里、流经豫皖鲁苏四省的淮河,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遭到污染。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1995年8月8日,我国制定了第一部、也是迄今为止惟一一部流域法规——《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以此为标志,淮河治污拉开序幕。淮河流域阶段性治理目标基本完成后,由于部分企业超标排污和关停企业死灰复燃,自2004年以来,其流域污染反弹加剧。环保部门对重点排污企业的监测结果显示,安徽淮河流域设置的19个国控监测断面有13个处于超标状态,污染物排放总量呈上升势头。而且2004年7月16日到20日,淮河支流沙颍河、洪河、涡河上游局部地区降下暴雨,沿途各地藏污闸门被迫打开,5.4亿t高浓度污水形成了长度为130~140km的污水团,奔流而下横扫淮河中下游,洪泽湖一带的水产养殖户遭遇了灭顶之灾。
淮河水污染部分图片
2 淮河水污染原因
一是部分工业企业偷排污水现象严重。经过10年来“抓大关小”,调整产业结构,淮河流域工业企业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或设施不达标的现象已得到有效改善,但部分企业工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常常擅自关闭污水处理系统,偷排污水。
二是农业面源污染已经成为淮河流域的一个重要污染源。据了解,淮河流域耕地面积占全国1/6,是我国主要的产粮区,流域内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的使用量很大,其污染也相对严重。
三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污水的排放量正在逐年增加,其污染负荷已超过工业污水,成为影响淮河流域水质安全的重要因素。
四是环境监管能力不足。淮河流域环境监测、预警、应急处理和环境执法能力薄弱,有些地区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现象较为突出,环境违法处罚力度不够。淮河流域重点工业企业基本具备了污染治理能力,但监管手段薄弱,企业偷排、超标排污、超总量排污的现象不能得到有效遏制。
3 淮河水污染防治措施
3.1改善管理机制
我国的水污染防治工作体制基本上与世界先进水平一样。但问题在于我国对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监督管理”权和其他有关主管部门的水环境管理权之间的关系未作明确、详细、可操作的规定,导致实践中经常出现各部门之间“争夺权力、推诿责任”的现象,不利于水污染的全面系统防治。在中央和地方水污染防治管理的关系上,我国实行分级管理制,很容易出现水污染防治工作受“地方保护主义”影响的情况。因此,我国有必要结合国情,借鉴他国经验,明确环保部门与其他部门,中央和地方在水污染防治方面的权利义务。
3.2加大执法力度
在现阶段,人们环保意识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的情况下,严格执法应该是调整人们经济利益和保护生态环境之间关系的最重要手段。“三湖三河”的环境污染和对流域工业企业所采取的集中式限期达标排放、“零点行动”等等,说明了以往我们在执行有关环保法规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多年来,我国已逐步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法规体系。但是,在严肃执法、公开查处上还比较薄弱。因此,进一步强化监督管理,加强执法能力建设和完善执法监督机制是当前必须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
3.3加强部门合作
淮河流域治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以往由于部门之间职能交叉与冲突或者各地区之前存在利益冲突造成工作开展的阻碍和浪费。各地方、各部门应该相互协作,各司其职,紧密配合。环保部门统一安排部署,加强监督管理,帮助落实资
金、技术计委、经贸、财政、 金融等部门帮助落实项目和政策。轻工、化工、农业等行业部门从行业政策上加以指导、协调和服务建设部门对城市污水集中控制进行组织指导水利部门加强闸坝调控及省界断面的监测等。企业积极治污形成了各方密切配合淮河治污。
3.4加强 教育 、宣传,建立公众参与机制
的目前淮河水污染防治所采取的途径主要甚至是完全依赖行政手段去解决一切问题而忽视公众的力量所起的作用。就淮河污染治理来说,各级政府在当时也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淮河治污工作,但是无论是政策出台还是措施的实施上却很少征求公众的意见,在具体治理过程中也并没有发挥公众应有的作用。只有建立公共参与机制,才能有效的加大执行的力度,从而全方位的实现环境监管。而增强教育和宣传也是为了增强环境意识,让人民群众和权力机关行使环境和水资源保护的监督力,使全社会人人自觉保护环境及水资源。
3.5利用市场经济实现经济结构的转型
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大力 发展循环经济。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鼓励企业实行清洁生产和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发展节水型工业。淮河流域出现严重的水环境问题与其选择和实施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密切关系。谋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必须加快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模式的转变,使速度扩张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工业,提高科技含量大、附加值高的产品份额,走依靠科技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总体回顾》 刘鸿志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的现状和几点建议》 向东 凌江 黄小赠 《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与生态经济思考》 吴焕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