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海豚湾》,这其实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纪录片,第一次是在2年前,当时看完就很震惊,这次看完之后我还是再次被震撼到。
一个风光秀丽的美丽海湾,却成了幽深不可测的屠宰场,它可怕,可怕到没有七情六欲,没有温情而只有机械。在临近片末的直面屠杀,那些血色成片的漫溢,每年两万三千条生命的丧失,一个明晃晃的噩梦,混着血色。它们尸骨未寒已被打上各种鲸类肉的标签,超市、餐桌乃至中小学的饭堂…… 岂容以文明自诩的现代人娇贵,今日加诸自然的种种,终有一日会回归人类自身。
当前一秒还在为屠杀海豚辩护的日本捕鲸协会会长看到Rick偷拍屠杀海豚的视频时,他问了一句:When and Where do you take this?当他看到这个视频时过了良久才从嘴里吐出这样一句话,这是多么的冷血。这个会长一直在竭力辩护他们是没有怎样他是怎样,每一句,每一个动作甚至是表情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看得我觉得很可笑。
首先,这是由于 1962年理查德·奥贝瑞亲自捕获了5只海豚,并成为世界上首位培训海豚的训练师,他训练这5只海豚参加拍摄了风靡一时的《海豚的故事》电影。如今世界各地都设立了海洋馆,人们纷纷到那里去观看海豚的表演。
由此,捕捉和贩卖海豚成为利润十分可观的大生意。海豚从人类的朋友变成了人类攫取暴利的对象。利益,让海豚无法摆脱被捕杀和被囚禁的悲剧。
在日本的太地町这一地区,每年的九月到次年的三月,一场海豚大屠杀就会上演。渔民利用海豚对听觉敏感这一特点,从听觉上给他们造成极大困扰,从而围捕经过这一海域的海豚。在这里,一少部分海豚被来自世界各地非法商人挑选、买走,太地町镇是全世界海洋馆和“与海豚水下共舞项目”的最大供应商。剩余的大部分海豚则被刺死并制成海豚肉出售。每年在日本被屠杀的海豚数量是两万两千多条,仅在这个小镇就有两千多条。
但是在电影中发现,导演在街上调查询问中了解到, 日本的大城市中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自己的国家竟然会有人吃海豚肉,当他们得知这样的消息感到非常吃惊。这里几乎没有人会吃海豚肉,但每年仍会有两万三千条海豚被屠杀。
影片中还提到,干这个行当的渔民说,这是我们的传统,这是我们的文化,是你不理解我们,你们吃牛肉,我们吃海豚肉。大城市里的人他们之所以不知道这件事,是因为媒体掩盖了真相,室友组织,有预谋的掩盖,是全面的媒体管制。因为海豚肉内含有高浓度的汞(汞是地球上非辐射性物质中毒性最强的)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焚烧环境中的汞含量每年上升1%至3%,汞在自然环境中,开始积聚在最小的细胞体中,每到食物链的上一级,浓度就升高大约十倍,知道食物链顶端,毒性会高得令人咋舌。顾客以为买的是来自南半球鲸鱼的健康肉食,但实际上确实来自太地地町海岸的宽吻海豚,气汞含量比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含量高出了二十倍。那些吃海豚肉的渔民是在毒害自己的身体,同时也毒害了买他们肉的顾客。政府心知肚明,但却把这些都掩盖起来。而且还提供给小学食堂给孩子吃,这是怎样得一种行为,这么高毒性的食物,给孩子吃的后果不堪设想。在几十年前就在日本发生了
水吴病,导致这个病的原因其实是人们吃海豚肉。
导演路易·皮斯豪斯说,拍摄这部影片时,感觉自己像是007。周围是不友好的渔民, 有人跟踪,警察会怀疑他们目的,海豚湾周围到处都是不允许拍摄的标志。毫不怀疑的说,他们的拍摄具有生命的威胁。他们只能夜行动,运用了一系列的高科技设备,团队成员也是各方好手齐聚一堂。有专业的潜水员,曾经的海豚训练师,还有电学专家等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了这令人震惊的一幕。
“IWC它是个没用的组织,但也是唯一得到联合国认可的组织。”“国家之间擅长的是:商谈,微笑,握手。” 今日的哥本哈根大会,气候会议变成政治交锋,各国政治力量轮番上阵,人类在自然面前大肆卖弄着自己的所谓智慧。多么吵闹,多么可笑。 影片这样说:永远不想相信政府或者机构能解决任何重大问题……所有的社会变化都来自民众的激情…… 血色的海豚湾。 这不只是日本人的耻辱。 这是全亚洲,是整个人类的耻辱。 也许我们做不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许我们做不到有那样的财力那样的技术,但,有一天,需要我们为生态为生灵为生命的尊严做一些什么的时候,一颗坚定的理想主义者的心至关重要。
但凡一部力量强烈、立场鲜明的影像作品,往往会引发与其规模成正比的争议,尽管支持的呼声在数量上极大地压倒了质疑声,但少量击中其要害的质疑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反思:是不是仅仅因为本片的“主人公”是人见人爱的海豚,才激起了我们如汪洋大海的同情心?如果是鸡鸭猪牛羊充斥其间的屠宰场,我们还会不会有同样强烈的愤慨,以及愤慨之后可能付诸的行动呢?电影希望人们认同那些杀害海豚的人是恶的,那么其他包括导演在内的没有杀害海豚的人就是善的吗?导演要传达给我们善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如果导演要告诉我们凡是杀害不能作为人类食物的生命就是恶,而杀害那些我们爱吃的鸡鸭牛羊鱼就是善,那他的说法是明显站不住脚的。
不过这正好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海豚湾》已经达到了它想要达到的效果:至少,人们开始思考食物链、食品工业和环保行为下所掩盖的悖论,进而思忖自身的行为是否得当。实际上,当哥本哈根会议在罗生门般的迷雾中无疾而终,当碳减排步履艰难而人口和污染继续呈爆炸性增长,当年《黑客帝国》里的虚拟特工史密斯说过的一句话,已经越来越有警世意味:“人类就是害虫。”
但是无论怎样,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伟大的,尽管存在怀疑,但至少他真的做了,也得到了很大的社会效应。比只知道质疑的要好。 里克是这部纪录片的隐性线索,他的人生传奇是《海豚湾》的精魂所在。作为一个曾经无比成功的海豚训练员,他说,自己花了10年时间建立起风靡全球海洋馆的海豚表演事业,又花了35年时间来努力毁灭它。他意在亡羊补牢的掉头醒悟,是片中所有人跟随他前往太地村神秘海湾的动力,也是这部片子中集中体现的人性光芒。里克的一生恰恰印证了《海豚湾》某版本海报上一句极富号召力的话:“人类是海豚最大的威胁,也是它们唯一的希望。” 皮斯霍斯说“我拍这部电影,不单纯想解决海豚湾的事,还要让大家意识到,共同的努力能改变世界。在一些网站上,每天都有世界
各地的年轻人留言说电影改变了他们,他们想做点有帮助的事情,也许是帮助海豚,或者是保护环境。这像是唤醒了人们的意识。它正改变人们的观念。”
皮斯霍斯还呼吁“大家不要再带孩子去海洋公园看海豚表演,不要参与近距离观赏鲸类的活动,这是对孩子的错误教育”。
海豚一直是人类的好朋友。在古希腊时代,捕捉海豚会被判死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古至今就有很多海豚救人的故事,海豚是有记载以来唯一会主动拯救人类的、可知的野生动物。
影片的尾声。背着记录屠杀真相的显示屏的Rick,站在国际捕鲸协会楚楚衣冠的各国代表面前,站在东京街头,站在人潮汹涌却越来越冷漠的世界上,用他的执着、他的理想、他的坚持,感动着这个地球。除了不去海洋公园看海豚的表演,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
看完《海豚湾》,这其实是我第二次看这部纪录片,第一次是在2年前,当时看完就很震惊,这次看完之后我还是再次被震撼到。
一个风光秀丽的美丽海湾,却成了幽深不可测的屠宰场,它可怕,可怕到没有七情六欲,没有温情而只有机械。在临近片末的直面屠杀,那些血色成片的漫溢,每年两万三千条生命的丧失,一个明晃晃的噩梦,混着血色。它们尸骨未寒已被打上各种鲸类肉的标签,超市、餐桌乃至中小学的饭堂…… 岂容以文明自诩的现代人娇贵,今日加诸自然的种种,终有一日会回归人类自身。
当前一秒还在为屠杀海豚辩护的日本捕鲸协会会长看到Rick偷拍屠杀海豚的视频时,他问了一句:When and Where do you take this?当他看到这个视频时过了良久才从嘴里吐出这样一句话,这是多么的冷血。这个会长一直在竭力辩护他们是没有怎样他是怎样,每一句,每一个动作甚至是表情都是那么的苍白无力,看得我觉得很可笑。
首先,这是由于 1962年理查德·奥贝瑞亲自捕获了5只海豚,并成为世界上首位培训海豚的训练师,他训练这5只海豚参加拍摄了风靡一时的《海豚的故事》电影。如今世界各地都设立了海洋馆,人们纷纷到那里去观看海豚的表演。
由此,捕捉和贩卖海豚成为利润十分可观的大生意。海豚从人类的朋友变成了人类攫取暴利的对象。利益,让海豚无法摆脱被捕杀和被囚禁的悲剧。
在日本的太地町这一地区,每年的九月到次年的三月,一场海豚大屠杀就会上演。渔民利用海豚对听觉敏感这一特点,从听觉上给他们造成极大困扰,从而围捕经过这一海域的海豚。在这里,一少部分海豚被来自世界各地非法商人挑选、买走,太地町镇是全世界海洋馆和“与海豚水下共舞项目”的最大供应商。剩余的大部分海豚则被刺死并制成海豚肉出售。每年在日本被屠杀的海豚数量是两万两千多条,仅在这个小镇就有两千多条。
但是在电影中发现,导演在街上调查询问中了解到, 日本的大城市中的人们并不知道他们自己的国家竟然会有人吃海豚肉,当他们得知这样的消息感到非常吃惊。这里几乎没有人会吃海豚肉,但每年仍会有两万三千条海豚被屠杀。
影片中还提到,干这个行当的渔民说,这是我们的传统,这是我们的文化,是你不理解我们,你们吃牛肉,我们吃海豚肉。大城市里的人他们之所以不知道这件事,是因为媒体掩盖了真相,室友组织,有预谋的掩盖,是全面的媒体管制。因为海豚肉内含有高浓度的汞(汞是地球上非辐射性物质中毒性最强的)自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焚烧环境中的汞含量每年上升1%至3%,汞在自然环境中,开始积聚在最小的细胞体中,每到食物链的上一级,浓度就升高大约十倍,知道食物链顶端,毒性会高得令人咋舌。顾客以为买的是来自南半球鲸鱼的健康肉食,但实际上确实来自太地地町海岸的宽吻海豚,气汞含量比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含量高出了二十倍。那些吃海豚肉的渔民是在毒害自己的身体,同时也毒害了买他们肉的顾客。政府心知肚明,但却把这些都掩盖起来。而且还提供给小学食堂给孩子吃,这是怎样得一种行为,这么高毒性的食物,给孩子吃的后果不堪设想。在几十年前就在日本发生了
水吴病,导致这个病的原因其实是人们吃海豚肉。
导演路易·皮斯豪斯说,拍摄这部影片时,感觉自己像是007。周围是不友好的渔民, 有人跟踪,警察会怀疑他们目的,海豚湾周围到处都是不允许拍摄的标志。毫不怀疑的说,他们的拍摄具有生命的威胁。他们只能夜行动,运用了一系列的高科技设备,团队成员也是各方好手齐聚一堂。有专业的潜水员,曾经的海豚训练师,还有电学专家等等。他们冒着生命危险拍下了这令人震惊的一幕。
“IWC它是个没用的组织,但也是唯一得到联合国认可的组织。”“国家之间擅长的是:商谈,微笑,握手。” 今日的哥本哈根大会,气候会议变成政治交锋,各国政治力量轮番上阵,人类在自然面前大肆卖弄着自己的所谓智慧。多么吵闹,多么可笑。 影片这样说:永远不想相信政府或者机构能解决任何重大问题……所有的社会变化都来自民众的激情…… 血色的海豚湾。 这不只是日本人的耻辱。 这是全亚洲,是整个人类的耻辱。 也许我们做不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许我们做不到有那样的财力那样的技术,但,有一天,需要我们为生态为生灵为生命的尊严做一些什么的时候,一颗坚定的理想主义者的心至关重要。
但凡一部力量强烈、立场鲜明的影像作品,往往会引发与其规模成正比的争议,尽管支持的呼声在数量上极大地压倒了质疑声,但少量击中其要害的质疑足以让我们每一个人反思:是不是仅仅因为本片的“主人公”是人见人爱的海豚,才激起了我们如汪洋大海的同情心?如果是鸡鸭猪牛羊充斥其间的屠宰场,我们还会不会有同样强烈的愤慨,以及愤慨之后可能付诸的行动呢?电影希望人们认同那些杀害海豚的人是恶的,那么其他包括导演在内的没有杀害海豚的人就是善的吗?导演要传达给我们善的标准到底是什么?
如果导演要告诉我们凡是杀害不能作为人类食物的生命就是恶,而杀害那些我们爱吃的鸡鸭牛羊鱼就是善,那他的说法是明显站不住脚的。
不过这正好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海豚湾》已经达到了它想要达到的效果:至少,人们开始思考食物链、食品工业和环保行为下所掩盖的悖论,进而思忖自身的行为是否得当。实际上,当哥本哈根会议在罗生门般的迷雾中无疾而终,当碳减排步履艰难而人口和污染继续呈爆炸性增长,当年《黑客帝国》里的虚拟特工史密斯说过的一句话,已经越来越有警世意味:“人类就是害虫。”
但是无论怎样,我认为这部电影的导演是伟大的,尽管存在怀疑,但至少他真的做了,也得到了很大的社会效应。比只知道质疑的要好。 里克是这部纪录片的隐性线索,他的人生传奇是《海豚湾》的精魂所在。作为一个曾经无比成功的海豚训练员,他说,自己花了10年时间建立起风靡全球海洋馆的海豚表演事业,又花了35年时间来努力毁灭它。他意在亡羊补牢的掉头醒悟,是片中所有人跟随他前往太地村神秘海湾的动力,也是这部片子中集中体现的人性光芒。里克的一生恰恰印证了《海豚湾》某版本海报上一句极富号召力的话:“人类是海豚最大的威胁,也是它们唯一的希望。” 皮斯霍斯说“我拍这部电影,不单纯想解决海豚湾的事,还要让大家意识到,共同的努力能改变世界。在一些网站上,每天都有世界
各地的年轻人留言说电影改变了他们,他们想做点有帮助的事情,也许是帮助海豚,或者是保护环境。这像是唤醒了人们的意识。它正改变人们的观念。”
皮斯霍斯还呼吁“大家不要再带孩子去海洋公园看海豚表演,不要参与近距离观赏鲸类的活动,这是对孩子的错误教育”。
海豚一直是人类的好朋友。在古希腊时代,捕捉海豚会被判死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从古至今就有很多海豚救人的故事,海豚是有记载以来唯一会主动拯救人类的、可知的野生动物。
影片的尾声。背着记录屠杀真相的显示屏的Rick,站在国际捕鲸协会楚楚衣冠的各国代表面前,站在东京街头,站在人潮汹涌却越来越冷漠的世界上,用他的执着、他的理想、他的坚持,感动着这个地球。除了不去海洋公园看海豚的表演,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