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初读――纵览全貌”“复读――捕捉关键”“再读――内化信息”“自读――理解复述”这四个方面指导学生正确审题,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进而形成学科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审题 题目
步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83-01
审题是解答题目的第一个步骤,审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题目的方向把握和答案思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时,审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小学数学的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这个时期学生所养成的审题习惯将会对其后续学习乃至长久性学习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因此,需要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正确审题。
一、初读――纵览全貌
当学生第一次看到题目时,首先应当是通读整道题目,通过初读纵览全貌。以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为例,在“想想做做”里,一共有六道题目,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时,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认真地读好、读准、读全题目,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字、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比如第六题,它写的是“拿出数学书,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初读后,学生基本可以判断出这个题目是要我们以数学课本为数数载体,以10张和20张为单位,以感觉厚度为目的。这就是学生第一次读完后要对题目做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根据第一印象理论,不论是人还是物,他/她/它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会直接决定后续的判断,因此,学生第一次接触题目后做出的判断就直接决定了后续的判断以及整个求解过程,由此可见,初读的重要性。基于此,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第一次阅读题目时,除了静静地默读外,还可以小声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出来,以确保不会漏读题目中的任何信息。准确、无误、完整地纵览题目的全貌是学生有效审题的基础与前提。
二、复读――捕捉关键
经过初读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题目在讲什么,也有了一个区间、方向的判断,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复读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与着力点就是要捕捉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比如,有这么一道题目“普通列车与高速快车同时从苏州和昆山相向而行,相遇点距离两地直线中点的距离占了全程的五分之一,求问普通列车与高速快车所行驶的路程比例”,作为一道文字阅读量比较大的题目,它对于审题的完整性要求非常高,而这就需要学生精准地捕捉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经过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这道题目中,“同时”“相向”“相遇点”“直线中点”“全程的五分之一”“路程比例”,这些都是题目中非常重要的字眼,因为这些字眼里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后面将详细讲到)。关键词对于一道题目来讲就有着形如“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捕捉关键词对于审题极其重要。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读题时,把关键词用笔圈出来,作重点标示,甚至一个个挑出来后写在题目空白之处,以备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审题。
三、再读――内化信息
再读,指的是学生在经过第一遍的纵览全貌以及第二遍的捕捉关键后,基本上已经能够理解题目在讲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最重要的部分在哪里,从而进入到内化信息的阶段。所谓内化信息,指的是学生要把题目中的信息,以分化、细化的方式一个个解析出来,而这实际上就是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仍以上面提到的“普通列车与高速快车同时从苏州和昆山相向而行”这道题目为例,其中,每一个关键词都相当于一个条件,比如“同时”,意味着两辆车在出发时并不存在时间差,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相遇问题。“相向”,意味着互相朝向,它并不是追逐题目。“相遇点”与“直线中点”之间的距离是“全程的五分之一”,意味着两辆车的速度有快有慢,并且速度乘以时间所得出的各自的行驶路程时间差等同于全程距离的五分之一。“路程比”,意味着这道题目并不需要求解出具体的数据,它需要的是一个比例,因此,是一个相对虚化的题目。可以看出,每一个关键词可能只有几个字,但仔细将它解读后却可以扩充成一句话,而这就是一个条件。当学生把隐藏在题目中的这些条件一个个都明示出来时,那么距离求解答案这个目标也就越来越近了。
四、自读――理解复述
自读,指的是学生在提取了题目中的所有条件后,用自己的语言,以自己的方式来将题目重新复述一次。这就是审题之后的深化。进入到这个阶段后,学生已经完全理解题目,可以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重新表达题目的意思。比如,有的学生会用符号的方式重新表达题目,有的学生会用作图的方式重新表达题目,有的学生会用数字的方式重新表达题目等,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学生不同的逻辑思维倾向。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学生自读后的重新演绎。
审题,不仅仅只是通读题目、阅读文字、关注问题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经由眼睛浏览、定点捕捉、大脑运转、思维指导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逻辑思维原理,指导学生按照“纵览全貌→捕捉关键→内化信息→理解复述”的过程来审题,以明确把握题目方向,正确求解题目答案。
(责编 黎雪娟)
【摘要】本文从“初读――纵览全貌”“复读――捕捉关键”“再读――内化信息”“自读――理解复述”这四个方面指导学生正确审题,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形成良好的审题习惯,进而形成学科能力。
【关键词】小学数学 审题 题目
步骤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083-01
审题是解答题目的第一个步骤,审题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学生对题目的方向把握和答案思索,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培养学生学科能力时,审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项目。小学数学的题目虽然难度不大,但这个时期学生所养成的审题习惯将会对其后续学习乃至长久性学习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因此,需要教师认真指导学生正确审题。
一、初读――纵览全貌
当学生第一次看到题目时,首先应当是通读整道题目,通过初读纵览全貌。以苏教版数学一年级上册《认识11-20各数》为例,在“想想做做”里,一共有六道题目,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时,第一步就是要让学生认真地读好、读准、读全题目,不能漏掉任何一个字、一句话甚至一个符号。比如第六题,它写的是“拿出数学书,先数出10张,看看有多厚;再数出20张,看看有多厚”。初读后,学生基本可以判断出这个题目是要我们以数学课本为数数载体,以10张和20张为单位,以感觉厚度为目的。这就是学生第一次读完后要对题目做出的一个基本判断。根据第一印象理论,不论是人还是物,他/她/它给人们留下的第一印象会直接决定后续的判断,因此,学生第一次接触题目后做出的判断就直接决定了后续的判断以及整个求解过程,由此可见,初读的重要性。基于此,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第一次阅读题目时,除了静静地默读外,还可以小声地、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出来,以确保不会漏读题目中的任何信息。准确、无误、完整地纵览题目的全貌是学生有效审题的基础与前提。
二、复读――捕捉关键
经过初读之后,学生已经知道了题目在讲什么,也有了一个区间、方向的判断,那么接下来,就要进入复读阶段。这个阶段的任务与着力点就是要捕捉题目中的关键字、词、句。比如,有这么一道题目“普通列车与高速快车同时从苏州和昆山相向而行,相遇点距离两地直线中点的距离占了全程的五分之一,求问普通列车与高速快车所行驶的路程比例”,作为一道文字阅读量比较大的题目,它对于审题的完整性要求非常高,而这就需要学生精准地捕捉到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经过仔细阅读不难发现,这道题目中,“同时”“相向”“相遇点”“直线中点”“全程的五分之一”“路程比例”,这些都是题目中非常重要的字眼,因为这些字眼里包含着非常重要的信息(后面将详细讲到)。关键词对于一道题目来讲就有着形如“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因此,捕捉关键词对于审题极其重要。教师可以提醒学生在读题时,把关键词用笔圈出来,作重点标示,甚至一个个挑出来后写在题目空白之处,以备进入下一个阶段的审题。
三、再读――内化信息
再读,指的是学生在经过第一遍的纵览全貌以及第二遍的捕捉关键后,基本上已经能够理解题目在讲什么,想要表达什么,最重要的部分在哪里,从而进入到内化信息的阶段。所谓内化信息,指的是学生要把题目中的信息,以分化、细化的方式一个个解析出来,而这实际上就是对题目中的关键词进行解读。仍以上面提到的“普通列车与高速快车同时从苏州和昆山相向而行”这道题目为例,其中,每一个关键词都相当于一个条件,比如“同时”,意味着两辆车在出发时并不存在时间差,是一个比较简单的相遇问题。“相向”,意味着互相朝向,它并不是追逐题目。“相遇点”与“直线中点”之间的距离是“全程的五分之一”,意味着两辆车的速度有快有慢,并且速度乘以时间所得出的各自的行驶路程时间差等同于全程距离的五分之一。“路程比”,意味着这道题目并不需要求解出具体的数据,它需要的是一个比例,因此,是一个相对虚化的题目。可以看出,每一个关键词可能只有几个字,但仔细将它解读后却可以扩充成一句话,而这就是一个条件。当学生把隐藏在题目中的这些条件一个个都明示出来时,那么距离求解答案这个目标也就越来越近了。
四、自读――理解复述
自读,指的是学生在提取了题目中的所有条件后,用自己的语言,以自己的方式来将题目重新复述一次。这就是审题之后的深化。进入到这个阶段后,学生已经完全理解题目,可以用自己习惯的方式来重新表达题目的意思。比如,有的学生会用符号的方式重新表达题目,有的学生会用作图的方式重新表达题目,有的学生会用数字的方式重新表达题目等,不同的表达方式体现了学生不同的逻辑思维倾向。无论哪一种方式,都是学生自读后的重新演绎。
审题,不仅仅只是通读题目、阅读文字、关注问题那么简单,它是一个经由眼睛浏览、定点捕捉、大脑运转、思维指导的过程。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这一逻辑思维原理,指导学生按照“纵览全貌→捕捉关键→内化信息→理解复述”的过程来审题,以明确把握题目方向,正确求解题目答案。
(责编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