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淡然与坦然之间的渔父
宋庆君
带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轻吟,有一个飘然而去的背影,悠悠地传越了千年。在目送了三闾大夫远去之后他也从汨罗江上远去了,在目睹了太多的血雨腥风之后,孔子眼中的那个乐水的“知者”便与友人一起,相忘于江湖,把闲适恬淡当作了一生的信仰和追求。 重读《渔父》让我又见了那个渐行渐远、渐远渐行的智人。
《渔父》是楚辞中一篇内容和风格都十分独特的文字。作品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一问一答,既充分展示了屈原的内心情感世界,又精到地阐释了一种透彻的人生哲理。于是,有人共鸣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绝,赞叹屈原的高洁; 有人感悟于“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变通,钦佩渔父的机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 的高尚人格的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标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而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随环境的变化,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可以去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它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是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倘若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屈原想一想,其时其地,其人其事,除了投江自尽,恐怕他别无选择。附和楚怀王? 是为佞臣; 忤逆楚怀王? 是为罪臣; 投奔他国? 是为叛臣; 推翻楚怀王? 是为逆臣。在当时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为臣不忠不义,又何以安身立命? 屈原陷于此绝境里,不死又能何为? 坚持了他的独特人格,屈原是执着,而渔父是一种超脱。
另一超脱者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画面里,它还有一个品格的高洁,然后是一种自信。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也是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可那是带着屈原的一种理想逝去。失意的李白曾经“闲来垂钓碧溪上”,不再指望“忽复乘舟梦日边”;陆游“落日桥边系钓舟”;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元代画家吴镇在他的《渔父词》里说得好:“碧波千顷晚风生,舟泊湖边一叶橫。心事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好一个只钓鲈鱼不钓名,也许是示世以清直的一份孤高。“渔父精神”把中国文化轻利重义、崇尚自然、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的思想的发挥得淋漓尽致。
于是,渔父不再是一种职业,而垂钓也不再是一种休闲,它们已经共同演化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一根中国人灵魂的精神支柱,在淡然与坦然之间玩味人生的意趣、体验生命的大度,独享一份从容。
在淡然与坦然之间的渔父
宋庆君
带着“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轻吟,有一个飘然而去的背影,悠悠地传越了千年。在目送了三闾大夫远去之后他也从汨罗江上远去了,在目睹了太多的血雨腥风之后,孔子眼中的那个乐水的“知者”便与友人一起,相忘于江湖,把闲适恬淡当作了一生的信仰和追求。 重读《渔父》让我又见了那个渐行渐远、渐远渐行的智人。
《渔父》是楚辞中一篇内容和风格都十分独特的文字。作品通过屈原与渔父的对话,一问一答,既充分展示了屈原的内心情感世界,又精到地阐释了一种透彻的人生哲理。于是,有人共鸣于“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悲绝,赞叹屈原的高洁; 有人感悟于“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的变通,钦佩渔父的机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坚持“苏世独立,横而不流”(《九歌·橘颂》) 的高尚人格的屈原,以“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的两个浅近、形象的比喻,标明自己洁身自好、决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的态度。又以不能以自己的清白之身受到玷污的两个反问句,表明了自己“宁赴湘流”,不惜牺牲性命也要坚持自己的理想。屈原在《离骚》中就曾旗帜鲜明地表示过:“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而渔父说,不妨随和一些,“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就是说随环境的变化,自己可以有一个新的选择,我们可以去适应它。我濯缨也罢、濯足也罢,反正我还是濯了。所以它既有自己的某一种原则和立场、或者是行为方式,但是又有一种变动。倘若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屈原想一想,其时其地,其人其事,除了投江自尽,恐怕他别无选择。附和楚怀王? 是为佞臣; 忤逆楚怀王? 是为罪臣; 投奔他国? 是为叛臣; 推翻楚怀王? 是为逆臣。在当时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之中,为臣不忠不义,又何以安身立命? 屈原陷于此绝境里,不死又能何为? 坚持了他的独特人格,屈原是执着,而渔父是一种超脱。
另一超脱者如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个“独钓寒江雪”的画面里,它还有一个品格的高洁,然后是一种自信。再比如他的另一篇《渔翁》:“欸乃一声山水绿”,这也是渔父撑着船远远的逝去了。可那是带着屈原的一种理想逝去。失意的李白曾经“闲来垂钓碧溪上”,不再指望“忽复乘舟梦日边”;陆游“落日桥边系钓舟”;张志和“斜风细雨不须归”。元代画家吴镇在他的《渔父词》里说得好:“碧波千顷晚风生,舟泊湖边一叶橫。心事稳、草衣轻,只钓鲈鱼不钓名”。好一个只钓鲈鱼不钓名,也许是示世以清直的一份孤高。“渔父精神”把中国文化轻利重义、崇尚自然、特立独行、狂放不羁的思想的发挥得淋漓尽致。
于是,渔父不再是一种职业,而垂钓也不再是一种休闲,它们已经共同演化成为一种象征,一种寄托,一根中国人灵魂的精神支柱,在淡然与坦然之间玩味人生的意趣、体验生命的大度,独享一份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