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享:1例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结果分析及处理

陈广清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指导老师:邹光美

检验工作过程中应该主动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机械性只会上机操作。在实际工作中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却在部分基层医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发错报告不仅导致临床误诊误治,也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负担。下面就对遇到的一例EDTA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案例和大家分享。

【案例经过】

患者,男,85岁,因肺炎、头晕查因(后循环缺血)病入院。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白细胞与红细胞无明显异常,血小板为51×109/L。仪器提示PLT聚集报警,PLT直方图异常。第一反应是查看标本状态,经仔细排查无凝块;使用的检测仪器为希森美康血常规分析仪(型号为XN-1000),为排除检验误差,将该标本颠倒混匀后换另一台血常规仪器重测,结果变化不大。经询问该患者并无相关皮肤紫癜、淤点淤斑、牙龈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临床出血症状。

实验室血常规关于血小板复查规则为:PLT

图一:×40倍

图二:×10倍

图三:×100倍

【案例分析】

显然血常规仪器测定血小板结果与镜检不符,详细问看片老师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该老师答复可能是EDTA诱导血小板聚集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也可能是未发现的微小凝块导致的结果。为避免误诊,建议该患者次日重新抽血复查。第二天仪器检测结果及涂片镜检结果与之前相符。由此,可确定该患者为EDTA-PTCP。随后老师详细地和我讲了下关于案例方面的相关知识。对此类报告通常描述镜下形态:镜检血小板可见明显聚集现象,成堆成簇分布,据估算不少。

为进一步了解EDTA-PTCP,本人特查阅了与此有关的文献,以下均来自参考文献部分参考内容。

EDTA-PTCP产生的机制可能包括[1]:

1)EDTA盐作为抗凝剂诱导PLT膜糖蛋白暴露,糖蛋白与嗜异性抗体反应,形成血小板围绕在淋巴细胞周围的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聚集成较大颗粒时,仪器只识别颗粒大小而不能辨别颗粒性质,致使多个PLT被当成单个计数,或被误认为小红细胞而不纳入血小板计数范围。致使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偏低。

2)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因为EDTA-PTCP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可能高于健康人,有研究表明大部分人血清抗PLT抗体和/或抗心磷脂抗体阳性。

3)此现象可能为一种温度依赖性抗体所导致,其依据是在室温条件下出现PLT聚集现象,也与抗凝时间的长短有相关性。

引起EDTA-PTCP可能与肿瘤、自身免疫疾病、败血症、脑梗死等疾病有关。

遇到EDTA-PTCP时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仪器法:重新采样,用肝素锂抗凝管或枸橼酸盐抗凝管分别抽取静脉血2ml,充分混匀,在10min内完成测定。

2)手工计数法:采新鲜指血20ul,稀释后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由专业检验人员计数两次并取均值[2]。

3)无任何抗凝剂抽血立即上机,血小板结果也是可以供参考。

4)瑞氏染色涂片镜检看血小板的聚集情况再估算其数量。

5)预稀释仪器法:采新鲜指血20ul,加入稀释液120ul,进行1:7稀释后,在1h内用预稀释法进行测定。此外,有研究报道EDTA-PTCP患者血常规样本抽血后1h内加入丁胺卡那霉素能有效解离凝集的PLT,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患者膜表面CD62p、PAC-1和IgG的表达有关,此法有助于解决EDTA所致的PLT计数的假性减少[1]。

临床上EDTA-PTCP误诊的原因可能有[1]:

1)标本采集到检测的放置时间较长,尤其见于住院患者;

2)临床检验标本量大,忽视与临床医生或患者的沟通。许多研究表明EDTA 引起PLT假性减少与血样本采集和PLT计数间隔时间延长有关。

【总结】

综上所述,EDTA-PTCP患者因血小板假性减少会导致临床误诊误治,严重者甚至有可能进行不必要的PLT输注、骨穿等。当然实际工作还有许多类似的案例,为此,这就需要我们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认真细心,及时有效的复查,确保每一环节都没差错;结果出现异常时及时与临床沟通,必须为临床医患人员提供正确可靠的检验报告,减少医疗纠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冯戟,罗丹,王照峰,等.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检验诊断[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1):2592-2593.

[2]  金益军,陈国军,陆建红,等.EDTA依赖性PLT减少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武警医学,2010,21(9):795-796.

说明: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全网首发,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陈广清  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指导老师:邹光美

检验工作过程中应该主动多发现问题,多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而不是单纯的机械性只会上机操作。在实际工作中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PTCP)这样的案例并不少见,却在部分基层医院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一旦发错报告不仅导致临床误诊误治,也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负担。下面就对遇到的一例EDTA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案例和大家分享。

【案例经过】

患者,男,85岁,因肺炎、头晕查因(后循环缺血)病入院。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白细胞与红细胞无明显异常,血小板为51×109/L。仪器提示PLT聚集报警,PLT直方图异常。第一反应是查看标本状态,经仔细排查无凝块;使用的检测仪器为希森美康血常规分析仪(型号为XN-1000),为排除检验误差,将该标本颠倒混匀后换另一台血常规仪器重测,结果变化不大。经询问该患者并无相关皮肤紫癜、淤点淤斑、牙龈出血、鼻出血、胃肠道出血等临床出血症状。

实验室血常规关于血小板复查规则为:PLT

图一:×40倍

图二:×10倍

图三:×100倍

【案例分析】

显然血常规仪器测定血小板结果与镜检不符,详细问看片老师引起血小板假性减少原因。该老师答复可能是EDTA诱导血小板聚集引起的血小板假性减少,也可能是未发现的微小凝块导致的结果。为避免误诊,建议该患者次日重新抽血复查。第二天仪器检测结果及涂片镜检结果与之前相符。由此,可确定该患者为EDTA-PTCP。随后老师详细地和我讲了下关于案例方面的相关知识。对此类报告通常描述镜下形态:镜检血小板可见明显聚集现象,成堆成簇分布,据估算不少。

为进一步了解EDTA-PTCP,本人特查阅了与此有关的文献,以下均来自参考文献部分参考内容。

EDTA-PTCP产生的机制可能包括[1]:

1)EDTA盐作为抗凝剂诱导PLT膜糖蛋白暴露,糖蛋白与嗜异性抗体反应,形成血小板围绕在淋巴细胞周围的血小板卫星现象。血小板聚集成较大颗粒时,仪器只识别颗粒大小而不能辨别颗粒性质,致使多个PLT被当成单个计数,或被误认为小红细胞而不纳入血小板计数范围。致使全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偏低。

2)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因为EDTA-PTCP患者的血清免疫球蛋白的水平可能高于健康人,有研究表明大部分人血清抗PLT抗体和/或抗心磷脂抗体阳性。

3)此现象可能为一种温度依赖性抗体所导致,其依据是在室温条件下出现PLT聚集现象,也与抗凝时间的长短有相关性。

引起EDTA-PTCP可能与肿瘤、自身免疫疾病、败血症、脑梗死等疾病有关。

遇到EDTA-PTCP时处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仪器法:重新采样,用肝素锂抗凝管或枸橼酸盐抗凝管分别抽取静脉血2ml,充分混匀,在10min内完成测定。

2)手工计数法:采新鲜指血20ul,稀释后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第三版,由专业检验人员计数两次并取均值[2]。

3)无任何抗凝剂抽血立即上机,血小板结果也是可以供参考。

4)瑞氏染色涂片镜检看血小板的聚集情况再估算其数量。

5)预稀释仪器法:采新鲜指血20ul,加入稀释液120ul,进行1:7稀释后,在1h内用预稀释法进行测定。此外,有研究报道EDTA-PTCP患者血常规样本抽血后1h内加入丁胺卡那霉素能有效解离凝集的PLT,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患者膜表面CD62p、PAC-1和IgG的表达有关,此法有助于解决EDTA所致的PLT计数的假性减少[1]。

临床上EDTA-PTCP误诊的原因可能有[1]:

1)标本采集到检测的放置时间较长,尤其见于住院患者;

2)临床检验标本量大,忽视与临床医生或患者的沟通。许多研究表明EDTA 引起PLT假性减少与血样本采集和PLT计数间隔时间延长有关。

【总结】

综上所述,EDTA-PTCP患者因血小板假性减少会导致临床误诊误治,严重者甚至有可能进行不必要的PLT输注、骨穿等。当然实际工作还有许多类似的案例,为此,这就需要我们检验人员在检验过程中认真细心,及时有效的复查,确保每一环节都没差错;结果出现异常时及时与临床沟通,必须为临床医患人员提供正确可靠的检验报告,减少医疗纠纷,这样才能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参考文献:

[1]  冯戟,罗丹,王照峰,等.EDTA诱导假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检验诊断[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33(21):2592-2593.

[2]  金益军,陈国军,陆建红,等.EDTA依赖性PLT减少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J].武警医学,2010,21(9):795-796.

说明:本文为中华检验医学网、检验医学微信公众平台全网首发,转载时请注明来源及原创作者姓名和单位。


相关文章

  • "卫星现象"导致血小板假性减低
  • [案例经过] 每次节假日过后,医院的患者就会增加很多,各个科室的床位异常紧俏,中西医结合科也不例外.节假日过后急性胰腺炎患者往往会增加,绝大部分被送中西医结合科病房.国庆节后的第一个工作日,在审核一份编中西医结合科的血液常规标本时,显示患者 ...查看


  • 检验医学里的卫星现象
  • 检验医学里的卫星现象 一.流感嗜血杆菌的卫星现象(satellite phenomenon) 概念:当将金黄色葡萄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在同一血琼脂平板上共同培养时,由于前者能合成较多的V因子,促进后者生长,故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 ...查看


  • 影响血细胞分析仪准确性的因素探讨
  • 一.标本处理方法对结果的影响 1.采血部分 血液分析一般要求用抗凝的静脉血,尽可能不用末梢皮肤穿刺采血.因为不同部位皮肤穿刺血的细胞成分及细胞与血浆的比例常不一致,与静脉血的差别更大 .从技术角度讲,毛细血管采血量较少,全自动的血液分析仪需 ...查看


  • "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差错"案例分析
  • [摘 要]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链的生命之源,首先只有在保证了检验分析前质量的情况下,检验结果才能真实地反应患者当时的病理生理状态.本文是工作中遇到的一关于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中原始样本的正确采集与运送差错的案例,作为经验,在此与大家共 ...查看


  •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鉴别诊断_赵永强
  • ·520·Chinese General Practice , April 2004, Vol . 7No . 8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的鉴别诊断 赵永强 [中图分类号] R 554+. 6 [文献标识码] A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 ...查看


  • 阿加曲班治疗直接PCI术后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一例-好医生
  • 阿加曲班治疗直接PCI术后极重度血小板减少症一例 2010年04月21日11:30 来源:好医生网站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作者:程姝娟 患者男性,64岁,主因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入院后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于次全闭塞并有 ...查看


  • 临床诊断讲稿 1.实验室检查--血液.红细胞
  • 第四章 实验室检查 实验室检验就是运用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等实验技术和方法,对病畜的血液.尿液.粪便.体液(如胃液. 脑脊髓液. 胸腹腔穿刺液) .组织细胞及病理产物,在实验室特定的设备和条件下,测定其物理性状,分析其化学成分,或借助于显微 ...查看


  • 药源性血小板减少症及其防治
  • StraitPharmaceuticalJournalVol22No.22010 的共同病理基础.有病理证实.慢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发生率为59.36%.肝纤维化的25%-40%最终将发展成为肝硬化. 表1两组治疗前后肝纤维化指标情况I二±8. ...查看


  • 医学三基考试医技分册5临床检验医学基本知识试题(医技)
  • 临床检验医学基本知识试题 一.(共0分)题下选项可能多个正确,只能选择其中最佳的一项 1.β2-微球蛋白最主要的临床意义是 A.肿瘤时增高 B.炎症时增高 C.监测肾小管功能 D.急性白血病增高 E.淋巴瘤有神经系统浸润时脑液中增高 答案: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