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和防范措施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了解学生食品安全意识;
初步了解和掌握辨别食物是否卫生、安全的基本方法;
初步掌握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恰当的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活动;
能对收集到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主题活动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 养成同他人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能够认识到作为社会一员自身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二、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调查、访谈的计划、方案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预测在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做好应对的准备。
2.深入相关部门,对有关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谈话,收集与本组调研目标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做好调研或访谈记录。
3.各组组员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研报告。
(课堂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用不同的方式向同学们和老师展示各自的调研收获和感悟。
(1)仔细阅读课前收集的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文字,进行鉴别。
(2)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A 应当关注食品包装袋上的哪些问题?
B 怎样判断包装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
学生回答:购买包装食品,应注意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厂址。 营养成分是否合理、是否含有添加剂。还要看是否有“R”,有才是注册商品。之前教师可提前多了解食品标签上的一些信息,如R表示注册商标、条形码表示可用电脑来识别的商品密码等。
教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连是否有“R”都注意到了。但假如我们购买的食品没有包
装,我们该怎么办呢?
C 购买蔬菜、鱼、肉等非包装食品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是否新鲜要看(色、质、味),买肉还应看是否盖有检疫部门的印章。我们这里灌水猪肉很猖獗,买肉的时候,再用手握一下肉,如果手是湿的,说明猪肉被灌注了很多水,不能买。买鱼要挑选游动灵活、鳞甲完整并且没有污物附着的。:蔬菜则先看其颜色是否新鲜,再用手摸一摸是否硬挺,就知道它的新鲜程度了。……
教师:大家总结得真不少,听起来满有经验的。
(3)实例分析,教师出示2个食品包装袋供学生分析,判断。
2.预防食物中毒
师:如果菜买回来了,就该开始烹调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引起中毒,所以这个过程对食品安全而言同样重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预防食物中毒呢?
学生讨论总结
(1:蔬菜水果应用清水浸泡或削皮后才能吃。浸泡的时候加点盐,可以杀死虫卵,或加点发馒头用的苏打,能把菜里的农药洗出来。2:发了芽或变绿了的土豆应去芽、削皮、充分浸泡后才能烹调;四季豆、扁豆等豆类一定要煮熟透了才能吃,否则会中毒。3:一般色彩鲜艳的蘑菇有毒,不能食用;受潮霉变的食物不能食用,尤其是玉米、花生等霉变后,能生长一种强烈致癌的物质。4:路边的烧烤和油炸食品要少吃。 (师补充:尤其是用反复使用后的油来炸的食品,也会产生致癌物质)
3.怎样鉴别食品是否安全
教师:看来大家对食品的鉴别有了初步的了解,日常生活中我们每餐吃的食物不一定一次吃完,很有可能下顿再吃,那么,这些食物可以放置多长时间呢?下面请大家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测定放置过的粥和新鲜的粥的pH,观察实质的颜色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出示新鲜的粥和已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段时间的粥(已变质).请学生设计方案说出鉴别的方法。
学生发言:
如:
1.闻一闻是否有酸味
2.观颜色,若有气泡或浸出液,可能变质
教师予以评价并归纳,闻味法、观色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鉴别方法,今天大家来尝试用实验法进行科学的鉴定。
3.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两个烧杯中的液体,滴在两张石蕊试纸上,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如果变为红色,溶液为酸性;如果变为蓝色,则溶液为碱性;如果不变色,则溶液是中性的。变成酸性或碱性的则为变质。
学生做实验,描述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甲烧杯的液体使石蕊试纸变成了红色,证明粥已经变酸,变质;滴乙烧杯液体的试纸没有变色,证明粥是新鲜的。(食物不能总放着。)
教师:为了防止食物变质,我们经常把食物放在冰箱里保存,冰箱是食品的“保险箱”吗?从食品安全方面考虑,使用冰箱应注意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如:
1.不是保险箱。食品不要保存太长时间。
2.放前要把蔬菜、水果洗干净。
3.食品袋不要有毒,生食和熟食要分开。
4.刚从冰箱里取出的泠饮、瓜果等,要在屋子里放一会再吃。
(小结)
教师: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食品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各种污染物和农药残留等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危害人体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对此,有的医生提出,为了保证家庭的食品安全,提倡食品安全健康自助法,具体地说,就是重点做到净、透、分、消、密这五个字。
(布置作业)
了解《食品安全法》
探寻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和防范措施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人们日常生活中食品安全的现状和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
了解学生食品安全意识;
初步了解和掌握辨别食物是否卫生、安全的基本方法;
初步掌握收集、分析、处理信息的手段、方法。
能力目标:能够恰当的运用问卷法和访谈法进行调查研究活动;
能对收集到的材料、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主题活动使学生视野开阔,学会关注生活、关爱他人; 养成同他人合作的态度和能力;
能够认识到作为社会一员自身应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二、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在教师的指导下,制定调查、访谈的计划、方案并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预测在调查和访谈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做好应对的准备。
2.深入相关部门,对有关人员进行深入的调查和谈话,收集与本组调研目标有关的信息、资料,并做好调研或访谈记录。
3.各组组员对收集到的资料、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形成调研报告。
(课堂活动)
1.以小组为单位用不同的方式向同学们和老师展示各自的调研收获和感悟。
(1)仔细阅读课前收集的食品包装袋或包装盒上的文字,进行鉴别。
(2)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A 应当关注食品包装袋上的哪些问题?
B 怎样判断包装食品是否过了保质期?
学生回答:购买包装食品,应注意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厂家、厂址。 营养成分是否合理、是否含有添加剂。还要看是否有“R”,有才是注册商品。之前教师可提前多了解食品标签上的一些信息,如R表示注册商标、条形码表示可用电脑来识别的商品密码等。
教师:大家观察得非常仔细,连是否有“R”都注意到了。但假如我们购买的食品没有包
装,我们该怎么办呢?
C 购买蔬菜、鱼、肉等非包装食品时,应当注意哪些问题?
学生回答:是否新鲜要看(色、质、味),买肉还应看是否盖有检疫部门的印章。我们这里灌水猪肉很猖獗,买肉的时候,再用手握一下肉,如果手是湿的,说明猪肉被灌注了很多水,不能买。买鱼要挑选游动灵活、鳞甲完整并且没有污物附着的。:蔬菜则先看其颜色是否新鲜,再用手摸一摸是否硬挺,就知道它的新鲜程度了。……
教师:大家总结得真不少,听起来满有经验的。
(3)实例分析,教师出示2个食品包装袋供学生分析,判断。
2.预防食物中毒
师:如果菜买回来了,就该开始烹调了。如果使用不当,也可能引起中毒,所以这个过程对食品安全而言同样重要。怎样做才能更好地预防食物中毒呢?
学生讨论总结
(1:蔬菜水果应用清水浸泡或削皮后才能吃。浸泡的时候加点盐,可以杀死虫卵,或加点发馒头用的苏打,能把菜里的农药洗出来。2:发了芽或变绿了的土豆应去芽、削皮、充分浸泡后才能烹调;四季豆、扁豆等豆类一定要煮熟透了才能吃,否则会中毒。3:一般色彩鲜艳的蘑菇有毒,不能食用;受潮霉变的食物不能食用,尤其是玉米、花生等霉变后,能生长一种强烈致癌的物质。4:路边的烧烤和油炸食品要少吃。 (师补充:尤其是用反复使用后的油来炸的食品,也会产生致癌物质)
3.怎样鉴别食品是否安全
教师:看来大家对食品的鉴别有了初步的了解,日常生活中我们每餐吃的食物不一定一次吃完,很有可能下顿再吃,那么,这些食物可以放置多长时间呢?下面请大家按照课本的实验步骤测定放置过的粥和新鲜的粥的pH,观察实质的颜色有什么变化?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出示新鲜的粥和已在温暖的地方放置一段时间的粥(已变质).请学生设计方案说出鉴别的方法。
学生发言:
如:
1.闻一闻是否有酸味
2.观颜色,若有气泡或浸出液,可能变质
教师予以评价并归纳,闻味法、观色法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鉴别方法,今天大家来尝试用实验法进行科学的鉴定。
3.用玻璃棒分别蘸取两个烧杯中的液体,滴在两张石蕊试纸上,观察试纸的颜色变化,如果变为红色,溶液为酸性;如果变为蓝色,则溶液为碱性;如果不变色,则溶液是中性的。变成酸性或碱性的则为变质。
学生做实验,描述实验现象,汇报实验结果:甲烧杯的液体使石蕊试纸变成了红色,证明粥已经变酸,变质;滴乙烧杯液体的试纸没有变色,证明粥是新鲜的。(食物不能总放着。)
教师:为了防止食物变质,我们经常把食物放在冰箱里保存,冰箱是食品的“保险箱”吗?从食品安全方面考虑,使用冰箱应注意什么?
学生纷纷发言.如:
1.不是保险箱。食品不要保存太长时间。
2.放前要把蔬菜、水果洗干净。
3.食品袋不要有毒,生食和熟食要分开。
4.刚从冰箱里取出的泠饮、瓜果等,要在屋子里放一会再吃。
(小结)
教师:那么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到食品安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以及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们对各种污染物和农药残留等通过食物链的传递危害人体健康的认识,越来越清楚。对此,有的医生提出,为了保证家庭的食品安全,提倡食品安全健康自助法,具体地说,就是重点做到净、透、分、消、密这五个字。
(布置作业)
了解《食品安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