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是道德要求的内化

  今年开学初,我校针对学生在校的“幸福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留守学生辍学率逐年提高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大多数留守学生,因为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所以学习心理消极。学校教育在其成长中的作用被不断冲淡,而相对的,没有约束力、没有限制性的环境因素影响被无限放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率高、品德行为低下等行为产生。归其原因是这种家长不参与、学校难参与的完全自由的环境对学生的道德约束力降低了。  一、没有道德约束的学生道德情况及心理状况  首先是道德认知低下。在自然社会环境中,总有游离于社会道德因素之外的不道德因素,并且因为其范围广、情势复杂,所以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大,往往易使学生在道德成长中出现迷茫,让他们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不能得到提高,他们从心理上就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悖道德,因为他们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本质上违反道德的理解。  再是道德意志脆弱。对于道德行为,学生从心理上衡量,可以做出正确的认知分析,然而当在行为发生时,又会出现心理上的斗争,在知道能不能做或应不应该做的道德认知基础上,他们又会在到底做还是不做这个问题上出现分歧。但是有的学生在一个很小的道德错误上自我挣扎很小,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为错误行为付出相应代价的惩罚,于是就从心理上战胜自己,选择了另一个道德标准。这种道德意志上的脆弱,会逐渐把学生的道德标准一再放宽,再不断冲破自己的道德意志。这就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要告诉我们,道德意志培养要防微杜渐。  还有就是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易出现的心理危机。没有道德约束,没有正确与否,学生在最开始不是做出错误行为,而是首先表现在心理上,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判断失据、进退失据,于是会产生内心的孤独感,内心没有精神寄托,从而产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放弃。  二、没有道德动力的学习是一种不完整或畸形的学习  没有道德动力就没有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动机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没有道德动力的学生会无法确定自己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只要是成功的学习就会有一个有道德高度的学习目标,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鲜活例子。目标教学在我们现在教学中依然十分重要。  没有道德动力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归因不明。学习中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当学生在学习中受挫时,没有道德动力的学生,易把其失败的原因归为学校、家庭、教师等,而不能看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偶尔成功一次,他们也会认为是自身的聪明、试题的难度小等客观因素,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但是也取得了以前努力也没取得的成功。  没有道德动力,学生就会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行为,对于学习的结果也不报乐观态度,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苦”学,这种苦,不是体现在身体上,而是体现在心理上的,他们认为学习是痛苦的,不能真正认识到学之乐。  三、道德是一种作为人的内在需求  首先,道德是我们正确树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客观需求。这种价值观不是针对金钱价值而言的,而是只有符合我们自己的和大多数人的道德线的事才是有价值的。同样的,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有价值的,怎样的世界才是理想的世界,这种对于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也一样是用价值来衡量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就是我们的一种客观的内在需求。  道德也是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求。一个完整的人,不只是体现于身体的完整,更体现于人的心理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主要是健全的人格,这种人格也要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格,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  道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须要求。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他所在的社会中,而不是孤立于个人而存在。创造出了相应的社会价值就能体现相应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和结果,必然与社会的道德要求相一致,所以道德就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  四、德育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内在道德需求的过程  道德本就是我们自身的内在需求,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所限,还不能把它作为一种需求来完善自我,还停留于通过外在要求引导自身道德行为的阶段。所以学校的德育就是用外在道德要求的方式,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道德需求的过程。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如下几点上多加注意:1.正面引导,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道德操守给学生树立榜样,把自身也作为一种有力的德育资源。2.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是要有原则的,没有行动,所以在教学行为中的贯彻实践十分重要。3.根据学生心理阶段性特点,有针对地使用德育方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德育。4.德育要与时俱进,善于发现和提取时代道德因素,赋于学生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社会公众对于道德的最新理解,也是道德冲击中时代认可的规范,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无法比拟的。  道德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内在需求,在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其知、情、意、行都处于成长阶段,所以更易出现道德偏差,所以我们学校的德育更应在学生的这种从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推动作用。

  今年开学初,我校针对学生在校的“幸福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留守学生辍学率逐年提高的现象引起了我们的高度重视。大多数留守学生,因为学校与家庭教育脱节,所以学习心理消极。学校教育在其成长中的作用被不断冲淡,而相对的,没有约束力、没有限制性的环境因素影响被无限放大,从而导致学生厌学、逃学率高、品德行为低下等行为产生。归其原因是这种家长不参与、学校难参与的完全自由的环境对学生的道德约束力降低了。  一、没有道德约束的学生道德情况及心理状况  首先是道德认知低下。在自然社会环境中,总有游离于社会道德因素之外的不道德因素,并且因为其范围广、情势复杂,所以对于学生的影响更大,往往易使学生在道德成长中出现迷茫,让他们失去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不能得到提高,他们从心理上就不会认为自己的行为有悖道德,因为他们没有对自己的行为本质上违反道德的理解。  再是道德意志脆弱。对于道德行为,学生从心理上衡量,可以做出正确的认知分析,然而当在行为发生时,又会出现心理上的斗争,在知道能不能做或应不应该做的道德认知基础上,他们又会在到底做还是不做这个问题上出现分歧。但是有的学生在一个很小的道德错误上自我挣扎很小,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为错误行为付出相应代价的惩罚,于是就从心理上战胜自己,选择了另一个道德标准。这种道德意志上的脆弱,会逐渐把学生的道德标准一再放宽,再不断冲破自己的道德意志。这就是“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这句话要告诉我们,道德意志培养要防微杜渐。  还有就是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易出现的心理危机。没有道德约束,没有正确与否,学生在最开始不是做出错误行为,而是首先表现在心理上,他们对自己的行为的判断失据、进退失据,于是会产生内心的孤独感,内心没有精神寄托,从而产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自我放弃。  二、没有道德动力的学习是一种不完整或畸形的学习  没有道德动力就没有学习的目标。学习的动机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没有道德动力的学生会无法确定自己的学习到底是为了什么。只要是成功的学习就会有一个有道德高度的学习目标,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就是鲜活例子。目标教学在我们现在教学中依然十分重要。  没有道德动力还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归因不明。学习中的归因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当学生在学习中受挫时,没有道德动力的学生,易把其失败的原因归为学校、家庭、教师等,而不能看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偶尔成功一次,他们也会认为是自身的聪明、试题的难度小等客观因素,因为他们没有认真对待,但是也取得了以前努力也没取得的成功。  没有道德动力,学生就会认为自己的学习是没有价值的行为,对于学习的结果也不报乐观态度,对于他们来说,学习是“苦”学,这种苦,不是体现在身体上,而是体现在心理上的,他们认为学习是痛苦的,不能真正认识到学之乐。  三、道德是一种作为人的内在需求  首先,道德是我们正确树立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客观需求。这种价值观不是针对金钱价值而言的,而是只有符合我们自己的和大多数人的道德线的事才是有价值的。同样的,怎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才是有价值的,怎样的世界才是理想的世界,这种对于人生、对世界的认识也一样是用价值来衡量的,所以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道德就是我们的一种客观的内在需求。  道德也是成长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内在需求。一个完整的人,不只是体现于身体的完整,更体现于人的心理的完整性。这种完整性主要是健全的人格,这种人格也要符合道德规范的人格,一个没有道德的人不能称之为完整的人。  道德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须要求。个人的人生价值实现,主要体现在他所在的社会中,而不是孤立于个人而存在。创造出了相应的社会价值就能体现相应的个人价值,个人价值的实现过程和结果,必然与社会的道德要求相一致,所以道德就是个人实现自身价值的必然要求。  四、德育就是将外在的道德要求内化为内在道德需求的过程  道德本就是我们自身的内在需求,但是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所限,还不能把它作为一种需求来完善自我,还停留于通过外在要求引导自身道德行为的阶段。所以学校的德育就是用外在道德要求的方式,使其内化为学生自身道德需求的过程。  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如下几点上多加注意:1.正面引导,以身作则,用自己的道德操守给学生树立榜样,把自身也作为一种有力的德育资源。2.坚持教书育人的教学原则,这虽然是老生常谈,但是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往往是要有原则的,没有行动,所以在教学行为中的贯彻实践十分重要。3.根据学生心理阶段性特点,有针对地使用德育方法,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德育。4.德育要与时俱进,善于发现和提取时代道德因素,赋于学生时代精神。时代精神是社会公众对于道德的最新理解,也是道德冲击中时代认可的规范,对学生的教育意义是无法比拟的。  道德作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内在需求,在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中,其知、情、意、行都处于成长阶段,所以更易出现道德偏差,所以我们学校的德育更应在学生的这种从外向内的转化过程中起到更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关文章

  • 浅谈道德教育中情感体验的重要性
  • 作者简介:毛唯维: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101班 何春燕:浙江师范大学 法政学院 行政管理101班 林荣锋:浙江师范大学 数理信息学院 数学102班 摘 要:道德教育是把人引向希望和幸福的教育,德育不仅仅是道德规范,还包括政治 ...查看


  • [摘记]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 [摘记]中学德育校本课程纲要 一.德育校本课程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 ...查看


  • 日本德育的特点分析及对我国的启示
  • 道德教育是指一定社会或集团为使人们自觉遵循其道德行为准则,履行对社会和他人的相应义务,而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系统的道德影响.它是一定社会或集团的道德要求转化为人们内在品质的重要条件之一,也是道德活动的重要形式之一.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后, ...查看


  • 德育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概念
  • 德育及德育实效性的含义 --德育课程开发与有效实施研究课题组学习材料一 德育是个内涵和外延都十分广泛的概念.对于德育范畴的具体理解与界定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出十分不同的结论.本文所说的德育主要是指学校道德教育.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和阶 ...查看


  • 小学德育教育中主题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 <小学德育教育中主题教育活动的研究与实践> 一.课题的提出 德育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社会.家庭和学校,德育社会化和社会德育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封闭型的学校道德教育已不符合现代德育发展的趋势,因此, ...查看


  •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8
  •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 教育心理学与德育工作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试卷(8)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请将其代码填涂在答题卡上,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本大题共60题,每小题0.5分,共30分) 1.教育心理学的创 ...查看


  • [陈伟花]小活动大德育读后感
  • <小活动 大德育>读后感 连南县顺德小学 陈伟花 至从进入名班主任陈君玲工作室以来我们读了很多教育方面的书,在陈君玲主持人的推荐下我这个学期拜读了李季教授编著的<小活动 大德育>一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 ...查看


  • 廉洁文化与大学生
  • 廉洁文化与大学生 作者:唐飞 学号:06121182 学院:国际工商与管理 教师:王效峰 班级:1016 摘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廉洁教育作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青少年的成长规律,积极推进廉洁教育进校园.进 ...查看


  • 论心灵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意义
  • 德育园地 论心灵教育的德育功能与意义 摘 要:心灵教育和道德教育是从不同角度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构建,二者领域分殊,同时彼此又在属人的生 □胡群英李丽 活世界内部发生联系和作用.心灵教育的德育功能和意义在于将心灵建构视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手段和更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