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15 02:22 [论文 ]
[中心论点]: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意境深远,雄奇豪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清新自然,旋律活泼奔放,句式参差错落。
[分论点]:
一、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一)继承和发展了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将古典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推到了绚丽无比的高峰。
1、采用比拟、象征手法,兴寄深远,意蕴丰富。
2、诗歌中的高度夸张艺术。
(二)诗歌韵律、诗歌意境挥洒自如,跌宕起伏。
(三)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活泼奔放。
(四)参差错落的句式使诗歌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内容摘要]: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盛唐诗坛上的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是盛唐社会孕育的一位天之骄子,李白的诗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天才写照。他的作品意境深远,雄奇豪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清新自然,旋律活泼奔放,句式参差错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诗思敏锐,意蕴丰富,俊逸清新,脍炙人口,震动古今。他是一个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个性倔强、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李白是盛唐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他兼备众体,包融万象。他以鲜明的个性塑造大自然的形象,以灵锐的诗心感受山川之美,白云明月、高山大河、画桥流水、娇花细草、鲲鹏小鸟……都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形神兼备的形象,并与诗人不同环境的不同心绪默契,物我为一,水乳交融。既不脱离自然,又不复制自然;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自然的美,用自己的艺术理想去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的美;驾驭自然,塑造自然,又与自然交融为一;自然山水陶冶了李白的情愫,李白也赋予自然山水以性格、力量。这都显示出李白对自然山水独特的审美情趣,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盛唐时代个性解放的潮流。他追求无限的超越,追求最不平凡的存在,追求生命的永恒。
[关键词]:
山水诗 浪漫主义 象征 夸张 参差错落 雄奇豪迈
意蕴深远 清新自然 活泼奔放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李白山水诗研究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的“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着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了与杜甫诗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他一生诗思敏锐,创作繁富。其中有很多名篇巨制,或雄奇奔放,或俊逸清新,脍炙人口,传播中外,震动古今。
一、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至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之家,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 ,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遍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韩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以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 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心情 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之章一见就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说的“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一朝去京国,十年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他又遇见了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起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月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与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徙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愤懑:“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但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麟以抗敌平乱为由,由江陵挥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忱,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林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李白此时已经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南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还。他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叹别吴京”。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 叔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受其驱”、“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何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现实,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始终又在追求。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性是很有启发的。当然,李白的诗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反映。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白的诗表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也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社会和精神生活面貌。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其强盛,经济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人民创造精神也有所发挥。同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一方面是空前强大帝国的繁荣气象,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在强大的繁荣外衣的掩盖下已开始走向奢侈与腐化。国家的强大,鼓舞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他拯物济世的热望。这种心情,在盛唐诗人中是相当普遍的,李白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他在许多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长安三年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有很深刻的影响。他抱着种种的理想和幻想来到长安,表面上受到了玄宗礼贤下士的优待,但是,当权的宦官外戚等人物却暗中对他谗毁打击,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现实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他写了不少诗歌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愤懑。如《行路难》,这首诗揭示了诗人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但是他并不因为失败而放弃理想的追求。昏庸腐朽的权贵幸臣,始终是他的对立面,他想起屈原所痛恨的那些“党人”:“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录施盈高门。”(《古风》第五十一)他在《雪谗诗》里,痛斥了恃宠弄权的杨贵妃,在《古风》第二十四里,揭露了因斗鸡而得权势的佞臣小人。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里,这种愤激憎恶的心情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这首诗里,他对以斗鸡媚上的幸臣,对屠杀邀功的武将,投以憎恶轻蔑的嘲笑。对自己光明磊落而遭受谗言诽谤,被逐出朝,怀着满腹的悲愤。末尾对杖杀的李北海,更称赞其“英风豪气”,为之呼冤叫屈。他的是非爱憎,和朝廷完全处于对立地位。这不仅表现了李白的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颠倒黑白、残酷暴孽的种种黑暗面目,也作了尽情的揭发。但是,李白他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他对国家的强大统一非常关怀,对保卫祖国边疆的将士曾作过热情的歌颂。在《塞下曲》六首之一里,他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晓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但是,到天宝年间,唐统治者穷兵黩武,不断向吐蕃和南诏用兵,发动战争,断送士卒的生命,破坏了人民的生产,引起了李白极大的愤慨,他前后写了好几篇诗反对这种不义的战争。对哥舒翰屠杀邀功的行为,作了尖锐指责。对杨国忠派兵远征南诏丧师二十万的事,他写了《书怀赠南陵常赞府》、《古风》等三十四首等诗。他的《战城南》更是概括了当时穷兵黩武的现象而写成的名作。安史之乱发生后,战争的性质变了,他虽远在江南,却写成了一系列充满爱国激情的诗。以至他因为从永王李麟的事被捕入狱,流放夜郎,他的爱国之心丝毫没有减弱。而《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这首诗,更说明他爱国之心 至老不衰。从这些战争的诗篇里,还可以看到李白对人民疾苦的密切关怀。此外他也写过一些直接写人民生活的诗篇,例《丁都护歌》。他直接写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虽然为数不多,但是他的诗歌中反映人民生活的并不限于这些篇。李白曾经写过很多乐府诗并取得很大的成就,像《长车行 》、《子夜吴歌》等诗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普遍传诵的名作。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到他对人民的生活、感情、语言是多么地熟悉,对乐府民歌是多么地热爱。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政治上的远大抱负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权贵势力,对封建社会一切压迫和羁束毫不调和的叛逆态度,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这些思想内容,错综交织地贯穿着他的优秀作品。当然,由于内容性质、感情色彩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他有一些作品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例如那些描绘揭露黑暗现实面貌、幻想成分较少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
李白的一生过着浪游生活,他写出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助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之后,这种山水诗歌也写得特别多,也特别好。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静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好像要登涉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和天仙神灵相往来。英雄失路的苦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使他感到不平和失望。在他豪放的山水诗歌唱中,一种不肯对现实妥协的傲岸不屈的精神,一种企图超越现实的激越情绪,一种难以抑制的愤怒火焰,以其行云流水般的韵律自由地舒展,自由地宣泄,炙热地燃烧,喷吐出灼人的烈焰。
三、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李白追求自由、光明和个性解放的精神,对黑暗、庸俗、丑恶、虚假不肯妥协的傲岸性格,往往借助于对自然形象的描写、讴歌,得到生动的表现。象中外不少浪漫主义诗人都喜欢通过对反叛的自然形象的歌颂,表现自己对现实的态度,揭示自己的人格和内心世界一样,李白诗歌遗产中的杰作,是那些最能显示自己的思想、艺术特征的咏唱自我的山水诗篇。
李白漫游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大河上下。他以饱满的激情热烈地礼赞祖国多姿多彩的山川胜景,同时也以自己的气魄和纵横的诗情去熔铸、塑造大自然的奇特、壮伟的不朽形象。他笔下的大自然形象,总是激荡着诗人胸中澎湃恣肆的浪漫主义激情。杜甫称赞他的诗说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也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一)、继承并发展了屈原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将古典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推到了一个绚丽无比的高峰。
1、他继承了屈原 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多用比拟、象征手法,表现自我,感讽时政,兴寄深远,意蕴丰富。
李白一生自由地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有机会广泛交游,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人物,比起屈原来,他的浪漫主义精神概括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并于香草、美人、神话、传说之外,吸取了高山、大河、冰雪、风霜等自然景物,丰富了比兴意象。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渡黄河”、“登太行”象征实现宏伟的理想、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长风破万里浪,在辽阔的大海上扬帆远航的意象,象征实现理想的快意。在诗人所开拓的艺术天地中,既有美人、松柏、海日、天鸡、鸾凤、明月、宝珠、高山、大海的意象;又有苍蝇、老虎、豺狼、鱼目、桃花、冰雪等意象,无论是瑰丽、美好的,还是肮脏、卑污者,都成为特定意念的象征。或放射真、善、美的光辉,或寄托对假、恶、丑的憎恶;或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享受,或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沉思。这些意象都和现实世界中或美好或丑恶的现象互相映衬对比、获得垂辉千古的艺术生命。
由于比兴手法在李白笔下运用时常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相联系,因而,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构思又常常表现为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如实地、具体地描写生活,而是将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酝酿于胸中的诗情,幻代出奇丽非凡、惊心动魄的诗意境界。《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把酒问月》、《古朗月行》、《西上莲花山》等作品,最能显示出诗人奇特非凡的诗意想象,以及不受任何拘束的艺术个性。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意境的描写,令人目眩神迷,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多。最后由梦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无怪乎他梦醒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从梦幻回到现实。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增加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与反抗,寄托诗人在政治上的苦闷以及超越苦闷的深衷,表达了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2、高度的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又一鲜明特征。《蜀道难》是描写由秦(今陕西省)入蜀道路的崎岖和蜀地形势的险要。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通过奔放雄奇的语言,将远古神话和蜀道山川熔铸在一起,把人带进神奇惊险的天地,领略祖国秦陇、陇蜀一带奇险、壮伟的风光。全诗围绕“高”、“危”二字,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景,气势磅礴,音调激越而富于变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巨型的蜀道山川画卷。诗人对蜀道之难的描写,是全诗最动人、最集中的形象。许多鲜明的形象如山岩、啼鹃、枯松、绝壁、猿猱、黄鹤、飞湍、瀑布、明月、辰星、古树、剑阁,都围绕着它,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一一展现出蜀道之奇险:交通久塞,开道艰难;鹤飞不过,猿猱攀援;高峰绝壁,枯松倒挂;岩峦曲折,手能扪星;子规悲啼,朱颜凋损;悲鸟惊飞,古木森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塞路院,剑门峥嵘。这一切,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题旨。 它是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咏唱大自然的杰作。蜀山之险,蜀道之难。在夸张的描写、渲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二)、李白的山水诗在尽情地驰骋,豪放不羁、奇情伟志的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挥洒自如的、幅度极大的诗意的跌宕。其大起大落,流动跳跃的内在韵律,成为饶有个性的抒情歌唱。有"纵横变幻的风格","跳跃式的结构"。在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蜀道难》中,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肋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骨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全的乐章奠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庐山谣》写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
李白的诗,挥毫落纸,如有横扫千军之势。诗歌形象的跳跃,诗意的大幅度跌宕,呈现出不同均衡的、倏忽变换的特点。诗人饱满、激动,喜怒不定的感情,起落迅速,如天马行空。诗的形象如汹涌的波涛,在脑海中回旋激荡。一有灵感奇境妙语,便如万斛源泉不择而出。诗人用笔迅速地表达了这种迅猛涌出的诗意,不着力于仔细地调整和平衡意象之间的和谐组合和适当的距离。而总是着眼于对客观现实的总体印象的把握,总是以高屋建瓴之逝抒写总体感受,以抒写自我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而不醉心于对客观世界的细微部分的精细描绘。这样,诗歌的形象与形象之间便留下了较大的空隙,诗情得以尽情荡漾,诗的境界也显得十分开阔。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人漫步在宣城的郊野,置身于殷红如血的山杜鹃花丛之中,由花联想到同名的鸟,遂又联想起杜鹃花那动人心弦的悲啼,诗人的思绪立即超越时空,飞到他的故乡蜀中。诗中"一"与"三"的重复对举,纯然脱口而出,堪称神来之笔。虽是短小的绝句,由于跳荡的形象充满力量,也有咫尺万里的气势。再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大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峡问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诗人从峨眉山的明月写到平羌江水中的明月,空间距离的跨度很大。但因明月常在诗人心头,又因江水长流,伴诗人远游,所以能够统一起来,谱成一曲与月无限情亲的月光曲,寄托了游子初次离乡时的深深眷恋之情。
(三)、李白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活泼、奔放。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具有敏锐的感觉、炽热的感情、活跃与丰满的灵魂。这些素质陶冶了他灵锐地感受诗意的能力,而丰富有个性色彩的连珠妙语,如清水芙蓉,如天风海涛,和谐,完美地表达出诗人心中丰富的感情。春水船如天上坐!语言的春水载着诗人自由地浮泛、荡漾,创造出许多堪称"神品"的不朽歌唱。
(四)、参差错落、长短不一的句式,不但大量运用,而且达到了随心所欲、出口成诗的绝妙境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意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地难为情!”(《三五七言》)等等。各种句式自由活泼地交错运用,初看似绝无规律,细品之则有规律可寻。它们非常真实地表达了诗人自由奔放的情志,然而并不是随心所欲到破坏诗的可唱性。那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节奏美,遵循着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它们或将诗的意蕴与气质、韵味,与散文化的句式熔铸为一;或将散文口语提炼为饶有是诗味,并带有骚体特征的妙句。这些申缩变化交错自如的诗句,浑然一体,毫无生涩、杂凑的痕迹。音节或长或短,或嘹亮悠长或顿挫短截,无不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李白对诗歌语言的审美追求。在自由、洒脱、精警、奇瑰之外,李白对诗歌语言的追求,是清新、自然,不假雕饰;是陈言务去,多出新意。这种追求及成果,在他的创作中得到酣畅的表现。在优美、悠扬的韵律中,对人生对自然的敏锐感受,得到真率的抒发,美妙而自然的语言破喉而出,似颗颗珠玉,连贯而下,灵光闪烁,给人以不尽的回味和温馨的享受。
在中国诗歌史上,以山水自然为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在东晋末年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宋初年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标志人对自然审美的自觉。盛唐以来,和李白同时代的诗人王维、孟浩然等人继承了前代田园山水诗的传统,大力发展这方面的创作,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李白是盛唐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他兼备众体,包融万象。他以鲜明的个性塑造大自然的形象,以灵锐的诗心感受山川之美,白云明月、高山大河、画桥流水、娇花细草、鲲鹏小鸟……都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形神兼备的形象,并与诗人不同环境的不同心绪默契,物我为一,水乳交融。既不脱离自然,又不复制自然;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自然的美,用自己的艺术理想去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的美;驾驭自然,塑造自然,又与自然交融为一;自然山水陶冶了李白的情愫,李白也赋予自然山水以性格、力量。这都显示出李白对自然山水独特的审美情趣,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盛唐时代个性解放的潮流。他追求无限的超越,追求最不平凡的存在,追求生命的永恒。概言之,李白是盛唐社会孕育的天之骄子,李白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天才写照。
参考文献:
1、《李白研究》(甘肃自考办 1996年)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3、《中国文学专题研究〈唐诗宋词〉》(程郁缀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1出版)
4、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5、安旗《李白传》
6、郁贤皓《李白丛考》
7、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研究》
8、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游国忠、王起、萧绦非等主编
2008/06/15 02:22 [论文 ]
[中心论点]: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盛唐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意境深远,雄奇豪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清新自然,旋律活泼奔放,句式参差错落。
[分论点]:
一、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三、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一)继承和发展了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将古典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推到了绚丽无比的高峰。
1、采用比拟、象征手法,兴寄深远,意蕴丰富。
2、诗歌中的高度夸张艺术。
(二)诗歌韵律、诗歌意境挥洒自如,跌宕起伏。
(三)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活泼奔放。
(四)参差错落的句式使诗歌达到了绝妙的境界。
[内容摘要]: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中国诗歌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是盛唐诗坛上的一颗璀璨绚丽的明珠,是盛唐社会孕育的一位天之骄子,李白的诗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天才写照。他的作品意境深远,雄奇豪迈,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语言清新自然,旋律活泼奔放,句式参差错落,具有鲜明的独创性。诗思敏锐,意蕴丰富,俊逸清新,脍炙人口,震动古今。他是一个热爱祖国、关心民间疾苦、个性倔强、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李白是盛唐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他兼备众体,包融万象。他以鲜明的个性塑造大自然的形象,以灵锐的诗心感受山川之美,白云明月、高山大河、画桥流水、娇花细草、鲲鹏小鸟……都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形神兼备的形象,并与诗人不同环境的不同心绪默契,物我为一,水乳交融。既不脱离自然,又不复制自然;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自然的美,用自己的艺术理想去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的美;驾驭自然,塑造自然,又与自然交融为一;自然山水陶冶了李白的情愫,李白也赋予自然山水以性格、力量。这都显示出李白对自然山水独特的审美情趣,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盛唐时代个性解放的潮流。他追求无限的超越,追求最不平凡的存在,追求生命的永恒。
[关键词]:
山水诗 浪漫主义 象征 夸张 参差错落 雄奇豪迈
意蕴深远 清新自然 活泼奔放
笔落惊风雨 诗成泣鬼神
--李白山水诗研究
李白是盛唐诗坛的代表作家,同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在他的诗中,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达到了高度的统一。他生活的时代主要是开元、天宝的四十多年,即所谓的“盛唐”时期。这是唐帝国空前繁荣强盛却又潜伏滋长着各种社会矛盾和危机的时代。这一时代特点,结合着他的独特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性格,使他的诗篇表现了与杜甫诗迥然不同的浪漫主义风格,具有鲜明的独创性。他一生诗思敏锐,创作繁富。其中有很多名篇巨制,或雄奇奔放,或俊逸清新,脍炙人口,传播中外,震动古今。
一、李白的生平和思想
李白(701--762),字太白,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在隋末因罪徙居中亚。他诞生于中亚的碎叶(今苏联托克马克),五岁时随父迁居至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因自号青莲居士。他的家庭可能是个富商之家,幼年所受的教育,除儒家经籍外,还有六甲和百家等;他的情趣和才能也是多样的,他不仅是一个“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的作家,同时还是一个“十五游神仙”、“十五好剑术”的少年游侠和羽客。二十岁以后,他开始在蜀中漫游,曾登峨眉、青城诸山。这些生活经历,对李白豪放的性格和诗风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但也造成他的思想的复杂性。
开元十四年,李白二十六岁,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愿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开始了一个新的漫游而兼求仕的时期。他浮洞庭,历襄汉,上庐山,东至金陵、扬州,复折回湖北,以安陆为中心,又先后北游洛阳、龙门、嵩山、太原,东游齐鲁 ,登泰山,南游安徽江苏、浙江等地,游踪遍及,几半中国。李白的漫游有恣情快意的一面,但也有他的政治目的。他没有也不屑于参加科举考试,因为这和他的“不屈己,不干人”的性格以及“一鸣惊人,一飞冲天”的宏愿都不相符合。因此,在漫游中,他有时采取纵横家游说的方式,希望凭自己的文章才华得到知名人物的推毂,如向韩朝宗诸人上书,有时则又沿着当时以成风气的那条“终南捷径”,希望通过隐居学道来树立声誉,直上青云,如他先后和元丹丘、孔巢父,道士吴筠等隐居嵩山、徂徕山和剡中。他尝自言“隐不绝俗”,说穿了就是隐居以求仕。
天宝元年,李白四十二岁,终因 吴筠的推荐,唐玄宗下诏征赴长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别儿童入京》)诗人的喜悦心情 是可以理解的。李白初到长安,太子宾客贺之章一见就叹为“谪仙人”,声名益振。玄宗召见时,也“降辇步迎,如见园绮”。但实际上玄宗所赏识的只是李白的才华,把他看作点缀升平和宫廷生活的御用文人,因命供奉翰林。这不能不使李白感到他的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蔑视帝王权贵的傲岸作风,如他自己说的“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又招致了权臣们的谗毁,也使他感到长安不可久留。在度过一段狂放纵酒的生活之后,他上书请还。“五噫出西京”,他的心情是沉重的。三年的翰林供奉,使天真的诗人李白初步认识到统治集团的腐朽和现实政治的黑暗,开始写出一些抒发愤懑,抨击现实的诗篇。
“一朝去京国,十年客梁园”。天宝三载春,李白离开长安后,再度开始了他的漫游生活。在洛阳他遇见了杜甫,在汴州他又遇见了高适,这三位诗人便一起畅游梁园(开封)、济南等地。李白和杜甫更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月行。”(杜甫《与李十二同寻范十隐居》)天宝四载秋,李白与杜甫分手后,又南游江浙,北徙燕赵,往来齐鲁间,但以游梁宋为最久。这时期李白的生活是窘困的:“归来无产业,生事如飘蓬”,心情也很愤懑:“摧残槛中虎,羁绁鞲上鹰”,但始终没有放弃他的政治理想,他相信自己“才力犹可倚,不惭世上英”。随着天宝年间政治的日益黑暗,他揭露现实的作品也越来越多,反抗精神也愈来愈强烈,成为他这一时期创作的显著特色。
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由宣城避地剡中,不久即隐居于庐山屏风叠,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次年冬,永王李麟以抗敌平乱为由,由江陵挥师东下,过庐山时,坚请李白参加幕府,李白出于一片爱国热忱,便接受了他的邀请。不料,李林暗怀和他的哥哥唐肃宗(李亨)争夺帝位的野心,不久即被消灭,李白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出狱后,又被判处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李白此时已经五十八岁,在“世人皆欲杀”的残酷迫害下,经常爽朗大笑的诗人有时也不得不发出无声的垂泣:“平生不下泪,于此泣无穷。”(《江夏别宋之悌》)乾元二年(759年),李白南行至巫山,因遇大赦,得放还。他经江夏、岳阳,浔阳至金陵,往来于金陵、宣城间。上元二年(761),李白六十一岁,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由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所以他说“天夺壮士心,长叹别吴京”。次年,宝应元年,李白病死在他的 叔叔当涂县令李阳冰家。初葬采石矶,后人遵诗人遗志,改葬青山。和杜甫一样,在安史之乱期间,李白诗歌的特征,也是爱国主义精神。
李白的一生是复杂的,作为一个天才诗人,他还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酒徒等类人的气质或行径。这和他的思想的复杂性是分不开的。一方面他接受了儒家“兼善天下”的思想,要求“济苍生”、“安社稷”,“安黎元”,并且认为“苟无济代心,独善亦何益?”但是,另一方面他又接受了道家特别是庄子那种遗世独立的思想,追求绝对自由,蔑视世间一切,有时他甚至把庄子抬高到屈原之上:“投汩笑古人,临濠得天和。”与此同时,他还深受游侠思想的影响。所谓“以武犯禁”、“不受其驱”、“羞伐其德”这种游侠精神,在李白身上也是存在的。所以他又敢于蔑视封建秩序,敢于打破传统偶像,轻尧舜,笑孔丘,平交诸侯,长揖万乘。儒家思想和道家、游侠本不相容,陈子昂就曾经慨叹于“儒道两何妨”,但李白却把这三者结合起来了。这就是他在诗文中再三重复着的“功成身退”。这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所以他非常钦慕范蠡、鲁仲连、张良等历史人物。主观上的结合并不等于现实,在黑暗的现实面前,李白这种人生理想始终未能实现,但他始终又在追求。矛盾、冲突、以及遭受打击后的愤懑、狂放等便都产生了。龚自珍说:“庄、屈实二,不可以并,并之以为心,自白始;儒、仙、侠实三,不可以合,合之以为气,又自白始也。”(《最录李白集》)这对于我们理解李白思想的矛盾复杂性是很有启发的。当然,李白的诗也有庸俗、消极的一面,如人生如梦、及时行乐等,这在他的生活和创作中都有反映。
二、李白诗歌的思想内容
李白的诗表现了他一生的思想和经历,也表现了盛唐时代的社会和精神生活面貌。
开元天宝年间,唐帝国国力极其强盛,经济文化呈现出空前繁荣景象,人民创造精神也有所发挥。同时,在政治经济各方面又潜伏着各种危机。一方面是空前强大帝国的繁荣气象,一方面是统治阶级在强大的繁荣外衣的掩盖下已开始走向奢侈与腐化。国家的强大,鼓舞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政治的危机,更激发他拯物济世的热望。这种心情,在盛唐诗人中是相当普遍的,李白则表现得更为突出。他在许多诗歌里借历史人物表达了他的政治抱负。长安三年的政治生活,对李白的生活和创作有很深刻的影响。他抱着种种的理想和幻想来到长安,表面上受到了玄宗礼贤下士的优待,但是,当权的宦官外戚等人物却暗中对他谗毁打击,他的政治理想和黑暗现实形成了尖锐的矛盾。他写了不少诗歌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愤懑。如《行路难》,这首诗揭示了诗人在坎坷仕途上茫然失路的强烈痛苦,但是他并不因为失败而放弃理想的追求。昏庸腐朽的权贵幸臣,始终是他的对立面,他想起屈原所痛恨的那些“党人”:“殷后乱天纪,楚怀亦已昏。夷羊满中野,录施盈高门。”(《古风》第五十一)他在《雪谗诗》里,痛斥了恃宠弄权的杨贵妃,在《古风》第二十四里,揭露了因斗鸡而得权势的佞臣小人。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诗里,这种愤激憎恶的心情表现得最为突出。在这首诗里,他对以斗鸡媚上的幸臣,对屠杀邀功的武将,投以憎恶轻蔑的嘲笑。对自己光明磊落而遭受谗言诽谤,被逐出朝,怀着满腹的悲愤。末尾对杖杀的李北海,更称赞其“英风豪气”,为之呼冤叫屈。他的是非爱憎,和朝廷完全处于对立地位。这不仅表现了李白的桀骜不驯的叛逆精神,同时对封建统治者“珠玉买歌笑,糟糠养贤才”,颠倒黑白、残酷暴孽的种种黑暗面目,也作了尽情的揭发。但是,李白他归根到底还是一个热爱祖国、关怀人民、不忘现实的伟大诗人。他对国家的强大统一非常关怀,对保卫祖国边疆的将士曾作过热情的歌颂。在《塞下曲》六首之一里,他写道:“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晓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但是,到天宝年间,唐统治者穷兵黩武,不断向吐蕃和南诏用兵,发动战争,断送士卒的生命,破坏了人民的生产,引起了李白极大的愤慨,他前后写了好几篇诗反对这种不义的战争。对哥舒翰屠杀邀功的行为,作了尖锐指责。对杨国忠派兵远征南诏丧师二十万的事,他写了《书怀赠南陵常赞府》、《古风》等三十四首等诗。他的《战城南》更是概括了当时穷兵黩武的现象而写成的名作。安史之乱发生后,战争的性质变了,他虽远在江南,却写成了一系列充满爱国激情的诗。以至他因为从永王李麟的事被捕入狱,流放夜郎,他的爱国之心丝毫没有减弱。而《闻李太尉大举秦兵百万出征东南,懦夫请缨》这首诗,更说明他爱国之心 至老不衰。从这些战争的诗篇里,还可以看到李白对人民疾苦的密切关怀。此外他也写过一些直接写人民生活的诗篇,例《丁都护歌》。他直接写劳动人民生活的作品虽然为数不多,但是他的诗歌中反映人民生活的并不限于这些篇。李白曾经写过很多乐府诗并取得很大的成就,像《长车行 》、《子夜吴歌》等诗已经成为人们喜闻乐见、普遍传诵的名作。从这些诗里,可以看到他对人民的生活、感情、语言是多么地熟悉,对乐府民歌是多么地热爱。
李白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政治上的远大抱负他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权贵势力,对封建社会一切压迫和羁束毫不调和的叛逆态度,正是他诗歌浪漫主义精神的主要表现。这些思想内容,错综交织地贯穿着他的优秀作品。当然,由于内容性质、感情色彩以及表现手法的不同,他有一些作品可以说是现实主义的,例如那些描绘揭露黑暗现实面貌、幻想成分较少的作品就属于这一类。
李白的一生过着浪游生活,他写出了不少游历名山大川的诗篇。他那种酷爱自由、追求解放的独特性格,常常是借助这类诗篇表现出来。当他政治失意之后,这种山水诗歌也写得特别多,也特别好。他喜爱的山水往往不是宁静的丘壑,幽静的林泉,而是奇峰绝壑的大山,天外飞来的瀑布,白波九道的江河,这些雄伟奇险的山川,特别契合他那叛逆不羁的性格。他好像要登涉这些山川,和天地星辰同呼吸,和天仙神灵相往来。英雄失路的苦闷,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使他感到不平和失望。在他豪放的山水诗歌唱中,一种不肯对现实妥协的傲岸不屈的精神,一种企图超越现实的激越情绪,一种难以抑制的愤怒火焰,以其行云流水般的韵律自由地舒展,自由地宣泄,炙热地燃烧,喷吐出灼人的烈焰。
三、李白山水诗的艺术成就
李白追求自由、光明和个性解放的精神,对黑暗、庸俗、丑恶、虚假不肯妥协的傲岸性格,往往借助于对自然形象的描写、讴歌,得到生动的表现。象中外不少浪漫主义诗人都喜欢通过对反叛的自然形象的歌颂,表现自己对现实的态度,揭示自己的人格和内心世界一样,李白诗歌遗产中的杰作,是那些最能显示自己的思想、艺术特征的咏唱自我的山水诗篇。
李白漫游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大河上下。他以饱满的激情热烈地礼赞祖国多姿多彩的山川胜景,同时也以自己的气魄和纵横的诗情去熔铸、塑造大自然的奇特、壮伟的不朽形象。他笔下的大自然形象,总是激荡着诗人胸中澎湃恣肆的浪漫主义激情。杜甫称赞他的诗说 :“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李白也说自己的诗是:“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啸傲凌沧州。”这种无比神奇的艺术魅力,确是他诗歌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不仅具有最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而且还创造性地运用了一切浪漫主义的手法,使内容和形式得到高度的统一。
(一)、继承并发展了屈原所开创的浪漫主义表现手法,将古典诗歌中的浪漫主义创作方法推到了一个绚丽无比的高峰。
1、他继承了屈原 开创的香草美人传统,多用比拟、象征手法,表现自我,感讽时政,兴寄深远,意蕴丰富。
李白一生自由地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有机会广泛交游,接触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种人物,比起屈原来,他的浪漫主义精神概括了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并于香草、美人、神话、传说之外,吸取了高山、大河、冰雪、风霜等自然景物,丰富了比兴意象。如“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以“渡黄河”、“登太行”象征实现宏伟的理想、抱负,以“冰塞川”、“雪满山”象征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乘长风破万里浪,在辽阔的大海上扬帆远航的意象,象征实现理想的快意。在诗人所开拓的艺术天地中,既有美人、松柏、海日、天鸡、鸾凤、明月、宝珠、高山、大海的意象;又有苍蝇、老虎、豺狼、鱼目、桃花、冰雪等意象,无论是瑰丽、美好的,还是肮脏、卑污者,都成为特定意念的象征。或放射真、善、美的光辉,或寄托对假、恶、丑的憎恶;或给人以崇高的美感 享受,或给人以智慧的启迪、沉思。这些意象都和现实世界中或美好或丑恶的现象互相映衬对比、获得垂辉千古的艺术生命。
由于比兴手法在李白笔下运用时常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相联系,因而,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构思又常常表现为对超现实的幻想境界的追求和描摹。他往往不是按照生活本身的逻辑,如实地、具体地描写生活,而是将现实生活的感受和酝酿于胸中的诗情,幻代出奇丽非凡、惊心动魄的诗意境界。《梦游天姥吟留别》、《月下独酌》、《把酒问月》、《古朗月行》、《西上莲花山》等作品,最能显示出诗人奇特非凡的诗意想象,以及不受任何拘束的艺术个性。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意境的描写,令人目眩神迷,从谧静幽美的湖月到奇丽壮观的海日,从曲折迷离的千岩万转的道路到令人惊恐战栗的深林层巅,境界愈转愈奇,愈幻愈多。最后由梦境幻入仙境,更完全是彩色缤纷的神话世界。淋漓挥洒心花怒放的诗笔,写出了诗人精神上的种种历险和追求,好像诗人苦闷的灵魂在梦中得到了真正的解放。无怪乎他梦醒后发出了这样的呼声:“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从梦幻回到现实。梦境的自由美好,更加增加了他对现实中权贵人物的憎恶与反抗,寄托诗人在政治上的苦闷以及超越苦闷的深衷,表达了对自由、光明的追求。
2、高度的夸张,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的又一鲜明特征。《蜀道难》是描写由秦(今陕西省)入蜀道路的崎岖和蜀地形势的险要。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夸张手法,通过奔放雄奇的语言,将远古神话和蜀道山川熔铸在一起,把人带进神奇惊险的天地,领略祖国秦陇、陇蜀一带奇险、壮伟的风光。全诗围绕“高”、“危”二字,淋漓尽致地描写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惊景,气势磅礴,音调激越而富于变化。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巨型的蜀道山川画卷。诗人对蜀道之难的描写,是全诗最动人、最集中的形象。许多鲜明的形象如山岩、啼鹃、枯松、绝壁、猿猱、黄鹤、飞湍、瀑布、明月、辰星、古树、剑阁,都围绕着它,构成完美的艺术整体,一一展现出蜀道之奇险:交通久塞,开道艰难;鹤飞不过,猿猱攀援;高峰绝壁,枯松倒挂;岩峦曲折,手能扪星;子规悲啼,朱颜凋损;悲鸟惊飞,古木森然;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关塞路院,剑门峥嵘。这一切,多角度、多层次地描写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题旨。 它是用高度夸张的手法咏唱大自然的杰作。蜀山之险,蜀道之难。在夸张的描写、渲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艺术表现,产生了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效果。
(二)、李白的山水诗在尽情地驰骋,豪放不羁、奇情伟志的实践中,往往表现为一种挥洒自如的、幅度极大的诗意的跌宕。其大起大落,流动跳跃的内在韵律,成为饶有个性的抒情歌唱。有"纵横变幻的风格","跳跃式的结构"。在表达上不是掩抑收敛,而是喷薄而出,一泻千里。《蜀道难》中,以神奇莫测之笔,凭空起势。从丛鱼凫说到五丁开山,全用渺茫无凭的神话传说,烘托奇险的气氛。高标插天可以使"六龙回日",也是凭借神话来驰骋幻想。以下又用黄鹤、猿猱、悲鸟、子规作夸张的点缀,然后插入肋息、抚膺、凋朱颜的叙述,作为全诗的骨干。"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在全篇中三次出现,更给这首五音繁全的乐章奠定了回旋往复的基调。《庐山谣》写他在庐山顶上望大江的景色:"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完全摆脱了真实空间感觉的拘束,以大胆的想象夸张,突出了山川的壮丽,展示了诗人壮阔的胸怀。
李白的诗,挥毫落纸,如有横扫千军之势。诗歌形象的跳跃,诗意的大幅度跌宕,呈现出不同均衡的、倏忽变换的特点。诗人饱满、激动,喜怒不定的感情,起落迅速,如天马行空。诗的形象如汹涌的波涛,在脑海中回旋激荡。一有灵感奇境妙语,便如万斛源泉不择而出。诗人用笔迅速地表达了这种迅猛涌出的诗意,不着力于仔细地调整和平衡意象之间的和谐组合和适当的距离。而总是着眼于对客观现实的总体印象的把握,总是以高屋建瓴之逝抒写总体感受,以抒写自我的形式反映现实生活的本质,而不醉心于对客观世界的细微部分的精细描绘。这样,诗歌的形象与形象之间便留下了较大的空隙,诗情得以尽情荡漾,诗的境界也显得十分开阔。如《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又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诗人漫步在宣城的郊野,置身于殷红如血的山杜鹃花丛之中,由花联想到同名的鸟,遂又联想起杜鹃花那动人心弦的悲啼,诗人的思绪立即超越时空,飞到他的故乡蜀中。诗中"一"与"三"的重复对举,纯然脱口而出,堪称神来之笔。虽是短小的绝句,由于跳荡的形象充满力量,也有咫尺万里的气势。再如《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大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峡问三峡,思君不见下渝洲。"诗人从峨眉山的明月写到平羌江水中的明月,空间距离的跨度很大。但因明月常在诗人心头,又因江水长流,伴诗人远游,所以能够统一起来,谱成一曲与月无限情亲的月光曲,寄托了游子初次离乡时的深深眷恋之情。
(三)、李白诗歌语言清新、自然、活泼、奔放。作为一位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具有敏锐的感觉、炽热的感情、活跃与丰满的灵魂。这些素质陶冶了他灵锐地感受诗意的能力,而丰富有个性色彩的连珠妙语,如清水芙蓉,如天风海涛,和谐,完美地表达出诗人心中丰富的感情。春水船如天上坐!语言的春水载着诗人自由地浮泛、荡漾,创造出许多堪称"神品"的不朽歌唱。
(四)、参差错落、长短不一的句式,不但大量运用,而且达到了随心所欲、出口成诗的绝妙境界。“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将进酒》)“意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秋风清秋月明。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地难为情!”(《三五七言》)等等。各种句式自由活泼地交错运用,初看似绝无规律,细品之则有规律可寻。它们非常真实地表达了诗人自由奔放的情志,然而并不是随心所欲到破坏诗的可唱性。那琅琅上口、抑扬顿挫的节奏美,遵循着诗歌艺术的本质特征。它们或将诗的意蕴与气质、韵味,与散文化的句式熔铸为一;或将散文口语提炼为饶有是诗味,并带有骚体特征的妙句。这些申缩变化交错自如的诗句,浑然一体,毫无生涩、杂凑的痕迹。音节或长或短,或嘹亮悠长或顿挫短截,无不随着感情的变化而变化。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是李白对诗歌语言的审美追求。在自由、洒脱、精警、奇瑰之外,李白对诗歌语言的追求,是清新、自然,不假雕饰;是陈言务去,多出新意。这种追求及成果,在他的创作中得到酣畅的表现。在优美、悠扬的韵律中,对人生对自然的敏锐感受,得到真率的抒发,美妙而自然的语言破喉而出,似颗颗珠玉,连贯而下,灵光闪烁,给人以不尽的回味和温馨的享受。
在中国诗歌史上,以山水自然为题材,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已形成了一个独立的领域。在东晋末年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宋初年以谢灵运为代表的"山水诗",标志人对自然审美的自觉。盛唐以来,和李白同时代的诗人王维、孟浩然等人继承了前代田园山水诗的传统,大力发展这方面的创作,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李白是盛唐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他兼备众体,包融万象。他以鲜明的个性塑造大自然的形象,以灵锐的诗心感受山川之美,白云明月、高山大河、画桥流水、娇花细草、鲲鹏小鸟……都在他的笔下呈现出形神兼备的形象,并与诗人不同环境的不同心绪默契,物我为一,水乳交融。既不脱离自然,又不复制自然;用自己的眼光去感受自然的美,用自己的艺术理想去创造性地表现自然的美;驾驭自然,塑造自然,又与自然交融为一;自然山水陶冶了李白的情愫,李白也赋予自然山水以性格、力量。这都显示出李白对自然山水独特的审美情趣,从另一侧面也反映出盛唐时代个性解放的潮流。他追求无限的超越,追求最不平凡的存在,追求生命的永恒。概言之,李白是盛唐社会孕育的天之骄子,李白是盛唐时代精神的天才写照。
参考文献:
1、《李白研究》(甘肃自考办 1996年)
2、《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徐中玉、金启华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3、《中国文学专题研究〈唐诗宋词〉》(程郁缀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11出版)
4、胥树人《李白和他的诗歌》
5、安旗《李白传》
6、郁贤皓《李白丛考》
7、复旦大学古典文学教研组《李白研究》
8、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游国忠、王起、萧绦非等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