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根据字词意思组织语言完成连贯说出句子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思,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断句,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读诗引入
1.真挚的友情,千古传颂。欣赏关于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引出课题:《伯牙绝弦》
3.读题正音
4.释意”绝”,根据注释来理解意思,是学习古文的方法。
理解”伯牙绝弦”,伯牙把琴弦割断了,从此不再弹琴,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难读的地方多练习读几遍。
2.哪个地方很难读,你练习了很多遍?
3.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2)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谓”。借助知识的迁移理解“乃”。
(3)画出,停顿练习,指读。
4.逐句读连贯通顺。
三、学习古文
1.理解知音,划出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伯牙和子期知音的情谊?
2. 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语气词“哉、兮”,一停顿一延长,再读。
(2)你眼前出现的怎样的泰山?看到的是怎样的江河啊?感情朗读
(3)说意思
(4)理解这句话里两个“善”,和第一句的两个“善”,进行比较
3.模仿课文写法学写古文。
4.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志”意思相同
(2)在琴声中,还道出了伯牙怎样的心声吗?学习托物言志
5.感受伯牙的悲喜有感情朗读全文
伯牙绝弦说课稿
今天我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根据字词意思组织语言完成连贯说出句子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我进行古诗的复习铺垫,谈话导入课题。此环节的谈话设计,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友情的真挚,易于教学的展开。
初读感知,直面难点,突破难点。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3.展示读,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4.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细读文本,感悟知音这部分,我将“绝弦”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大意。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使学生深入理解“绝弦”的含义,通过设置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体会知音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和伯牙、子期之间的默契。通过仿句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词语运用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体会这时的伯牙心情怎么样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进行拓展练笔,面对痛苦、绝望的伯牙说些什么吗?安慰他、鼓励他?升华了感情,让学生深悟绝弦高深境界。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
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充分地读,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紧紧抓住“知音”、“绝弦”这两个关键词实施教学,让学生逐步深入地领悟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遗憾之处是课堂的评价语言稍显乏味。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发挥着激励、引导、点拨、纠错等多种功能,它就像调节器,传递给学生学习上的节奏感。特别是学生句子读得一顿一顿的时候,要及时纠正,告诉学生句子内部停顿不要完全断开,一字一顿不好听,要有意断气连的感觉。其二,课堂教学显得比较凌乱,提问语言不够明确。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根据字词意思组织语言完成连贯说出句子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点: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意思,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断句,体会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过程:
读诗引入
1.真挚的友情,千古传颂。欣赏关于友情的古诗句。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引出课题:《伯牙绝弦》
3.读题正音
4.释意”绝”,根据注释来理解意思,是学习古文的方法。
理解”伯牙绝弦”,伯牙把琴弦割断了,从此不再弹琴,这是什么原因呢?
二、初读古文
1.自由读,难读的地方多练习读几遍。
2.哪个地方很难读,你练习了很多遍?
3.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1)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吗?(2)借助工具书来理解“谓”。借助知识的迁移理解“乃”。
(3)画出,停顿练习,指读。
4.逐句读连贯通顺。
三、学习古文
1.理解知音,划出你从哪些句子体会到了伯牙和子期知音的情谊?
2. 句子: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1)理解语气词“哉、兮”,一停顿一延长,再读。
(2)你眼前出现的怎样的泰山?看到的是怎样的江河啊?感情朗读
(3)说意思
(4)理解这句话里两个“善”,和第一句的两个“善”,进行比较
3.模仿课文写法学写古文。
4.句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1)理解“念”,“志”意思相同
(2)在琴声中,还道出了伯牙怎样的心声吗?学习托物言志
5.感受伯牙的悲喜有感情朗读全文
伯牙绝弦说课稿
今天我执教的是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艺术的美好。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学会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字词,根据字词意思组织语言完成连贯说出句子的意思。
2.能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课前我进行古诗的复习铺垫,谈话导入课题。此环节的谈话设计,增加孩子的语言积累,而且使学生感受到友情的真挚,易于教学的展开。
初读感知,直面难点,突破难点。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3.展示读,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4.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细读文本,感悟知音这部分,我将“绝弦”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知文章大意。伯牙为何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使学生深入理解“绝弦”的含义,通过设置从课文哪些地方描写中可以看出他们是知音?体会知音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引导学生体会艺术美和伯牙、子期之间的默契。通过仿句练习既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词语运用能力,又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展。
不幸的是,子期得病而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让学生体会这时的伯牙心情怎么样呀?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最后进行拓展练笔,面对痛苦、绝望的伯牙说些什么吗?安慰他、鼓励他?升华了感情,让学生深悟绝弦高深境界。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在教学时,我主要以俞伯牙与钟子期的感人故事为主线,通过讲述这个故事,创设情境,使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课文中。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做有效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不但读懂文字的内容,更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文字背后的思想内涵,感受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友谊,深入体会他们互为知音的感人故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尝试背诵课文。
文言文的教学要注重自读自悟。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充分地读,读得入情,读出文章的韵味,紧紧抓住“知音”、“绝弦”这两个关键词实施教学,让学生逐步深入地领悟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样既突出了重点,又突破了难点,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互统一。
遗憾之处是课堂的评价语言稍显乏味。有些内容会给人一种走马观花的感觉。有些语句处理的有点浅显。教师的评价非常重要,发挥着激励、引导、点拨、纠错等多种功能,它就像调节器,传递给学生学习上的节奏感。特别是学生句子读得一顿一顿的时候,要及时纠正,告诉学生句子内部停顿不要完全断开,一字一顿不好听,要有意断气连的感觉。其二,课堂教学显得比较凌乱,提问语言不够明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