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西方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Western Economics
课程编号:XJ01505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工程专业
总学时数:68学时
总 学 分:4
开课学期:春季或秋季
参考教材:《微观经济学》(第2版). 张英、郝大江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宏观经济学》(第2版). 赵德海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参考资料:《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 高鸿业.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经济学》(第十九版).[美]保罗·萨缪尔森.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经济学原理》(第七版).[美]N•格里高利•曼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宏观经济学》,(第十版).[美]鲁迪格•多恩布什.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一、课程说明
1. 本课程的性质
《西方经济学》是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西方经济学》要求学生在已完成《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方可开设。本门课程将为学生后续学习《物流经济学》、《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奠定基础。
2. 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获得关于均衡价格形成、不同市场组织效率、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化、货币供求及利率的决定、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等高效的渠道和途径获取经济学的新知识,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对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首先应获得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发展动态,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经济的波动与主要问题,掌握经济政策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具备从事经济研究和管理的专业素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3.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⑴讲授:采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等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板书和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⑵自学: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安排,自学内容授课时给定,同时指定教学参考书、课堂教学相关案例和宏观经济课程的网络资源。
⑶习题及作业:每节课堂教学后安排3-6个习题。
⑷辅导、答疑: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随时举手提问并答疑;课间辅导及答疑;电话辅导及答疑;电子邮件辅导及答疑。
⑸考试: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30分(其中出勤考核10分,作业10分,期中考试10分),期末闭卷考试70分(按百分制考核后折算)。期末考试试卷布局如下:
二、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掌握经济学产生的根源。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③了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④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⑤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3个重点、1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措施如下:第一,课堂运用生活中实例举例讲授什么事经济学,引出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第二,以课后作业的方式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经济的研究对象;第三,以数学中的研究方法延伸学生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学习;第四,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思考题:(1)图并说明资源配置的三种情况。(2)比较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 供求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②掌握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③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④掌握各种弹性的计算。
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4个重点问题、2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先熟悉生活中的供求现象及价格变化;第二,课堂运用生活中实例举例讲授、画图分析、数学推导验证等方法需求和供给变动的分析以及对均衡价格的影响;第二,运用数学基础使学生掌握需求的价格弹性进而了解其他弹性;第三,课堂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掌握需求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第四,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
课堂讨论: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思考题:(1)图示并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2)弹性理论说明厂商不同的价格策略对消费者总支出的影响。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②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③掌握需求曲线的推导;④了解需求规律的理论基础。⑤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6个重点、3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课堂运用理论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方法;第二,课堂运用消费者生活中实例举例讲授、画图分析、数学推导验证使学生掌握无差异分析方法,进而掌握序数效用论对需求曲线的推导;第三,大家讨论和课后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区别和联系;第四,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
课堂讨论:钻石用处极小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之便宜。请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解释这一价值悖论。
思考题:(1)图示并说明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2)用图说明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四章 生产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生产函数定义、特点及种类;②了解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的含义;③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条件、产生的原因;④掌握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⑤理解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含义;⑥掌握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3个重点问题,三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课堂运用生活中实例举例讲授、画图分析、数学推导验证使学生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及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第二,结合边际的含义使学生掌握理解边际技术替代率及递减规律;第三,以消费者均衡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最优生产要素的组合;第四,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
课堂讨论:消费者理论中的边际替代率和生产者理论中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异同。
思考题:(1)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有什么关系?(2)用图说明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大多会在第二阶段生产?
第五章 成本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经济学中成本、利润的概念;②掌握短期生产函数和短期成本函数之间以及短期总产量曲线和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③掌握短期各类成本曲线变化的规律;④掌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形状产生的的原因。⑤了解长期成本曲线的推导。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3个重点问题,2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课堂通过对应第四章短期生产讲授短期成本变动,长期生产的规模报酬变动讲授长期成本变动,使得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短期和长期成本曲线的走势和含义。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画图分析短期和长期成本曲线的综合图;第三,课堂教学后安排3-6个习题作业;第四,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
课堂讨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 形,请解释它们成U 形的原因有何不同? 思考题:(1)说明AC 、A VC 和MC 的关系。(2)分析为何SAC 的最低点一定在A VC 的最低点的右侧?
第六章 市场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划分市场类型的标准以及四个市场类型的特点;②掌握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③掌握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应遵循的原则;④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均衡形成的条件及供给曲线的推导。⑤理掌握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⑥理解垄断竞争厂商的两条需求曲线;⑦理解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及成因;⑧掌握各种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9个重点,2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重点难点问题采用课前回顾;课堂画图分析、数学证明、通过案例讲解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及短期供给曲线的推导;第二,借助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和收益曲线的基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垄断和垄断经济厂商的需求和收益曲线;第三,课后提问、讨论、课后安排复习思考题练习;第四,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
课堂讨论:说明电力、电信等公司采取的分时段收费的经济学原理。
思考题:(1)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SMC 曲线上等于和高于A VC 曲线最低点的部分?(2)试比较不同市场组织的经济效率。
第七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和供给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的特征;②掌握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③掌握厂商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④了解生产要素的供给特征,理解生产要素供给的原则;⑤理解土地供给曲线,了解级差地租、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的概念;⑥掌握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3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对于重点与难点的讲解,主要采取对比的方法,把厂商使用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与厂商确定产量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比较。第二,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课后作业及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
课堂讨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产品市场理论与要素市场理论的异同点。
思考题:(1)简述厂商生产要素使用原则。(2)“劣等土地上永远不会有级差地租”这句话对吗?
第八章 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指标、计算方法和国民收入几个重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②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意义和缺陷;③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和核算的基本方法;④了解和掌握国民收入恒等式。重点在于阐明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3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重点采用课前回顾,难点问题通过举例分析某个企业的收入分配途径来分别引出收入法核算GDP 中的各个要素的方法;第二,根据本章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第三,重点讨论为什么进口要在计算出口净值中减去的问题,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使学生完全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重点掌握计算方法;第四,了解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定义;并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课堂讨论:用GDP 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缺陷是什么?
思考题:(1)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2)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第九章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和均衡条件;②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并会计算。理解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③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计算方法;④理解乘数的含义及作用,掌握各部门乘数大小。重点在于阐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均衡国民收入和乘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5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通过举例推导出乘数的计算过程,突破乘数推导这一难点,重点问题采用课前回顾和课堂提问的方式,讨论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的表现;第二,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第三,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使学生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完全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掌握三部门、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各种乘数。
课堂讨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思考题:(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2)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产出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十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②理解和掌握IS 曲线的推导过程及其移动;③理解和掌握货币需求的动机及利率的决定机制;④理解和掌握LM 曲线的推导过程及其移动;⑤理解和掌握IS-LM 分析模型。重点在于阐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5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第二,重点难点问题采用课前回顾,课堂提问、讨论(辩论、重点研讨)的方式使得学生从国民收入的决定深入理解IS 和LM 的含义及变动,并理解均衡和非均衡的情况;第二,采取课后作业、课间辅导答疑、验证性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凯恩斯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该理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课堂讨论:LM 曲线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思考题:(1)为什么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和收入上升,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下降?(2)如何理解IS-LM 模型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在了解财政政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①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②掌握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其工具;③了解财政政策的影响;④掌握财政政策的两种类型。重点在于熟练掌握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财政政策的目标、含义及其执行工具,从而熟练的分析财政政策效果。⑤掌握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及货币供给;⑥掌握货币政策含义及其工具;⑦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⑧掌握货币政策的两种类型。重点在于熟练掌握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货币政策的目标、含义及其执行工具,从而熟练的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4个重点问题,2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第二,通过列举实例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影响;第三,通过前期基础的图形公式的结合、验证性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第四,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本章重点和难点内容。
课堂讨论:用IS-LM 模型分析所得税增加对需求的影响。
思考题:(1)财政政策是如何调节经济运动的?(2)试用IS-LM 模型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第十二章 AD-AS 模型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在了解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涵义的基础上:①明确短期与长期的宏观生产函数、劳动市场如何实现均衡以及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②理解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③掌握总供给曲线的分类,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的形态和政策含义,以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将对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产生怎样的影响。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政策的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有4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
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尤其是三种总供给曲线的研究;第二,以IS 和LM 曲线使学生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变动;第三,通过课后作业、课间辅导答疑和验证性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本章内容。
课堂讨论: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思考题:(1)为什么在IS-LM 模型中,由P 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2)试比较IS-LM 模型与AD-AS 模型。
第十三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在了解失业和通货膨胀基本概念的基础上:①明确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与自然失业率的含义与区别;②理解奥肯定律的内容、如何衡量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分类与通货膨胀会产生怎样的经济效应;③掌握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重点在于明确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体存在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政策的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有2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 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第二,
采用实例列举、课堂提问、讨论(辩论、重点研讨)通货膨胀的原因及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第三,通过实例、图形公式、验证性实验等方法讲授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政策意义,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课堂讨论:西方学者对周期性失业的经济解释。
思考题:(1)图示说明非竞争性劳动力市场。(2)说明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②了解丹尼森、库兹涅茨经济增展因素分析的要点以及肯德里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③重点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④了解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有关经济增长的其他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1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问题;第二,采用课后作业、课间辅导答疑及验证性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课堂讨论: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思考题:(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第十五章 经济周期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理解经济周期的一般知识;②熟练掌握乘数-加速数的经济周期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1个重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问题;第二,采用课后作业及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乘数加速模型。
课堂讨论: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1)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试述经济周期各阶段特点?
编写人:上创利
审核人:张英
2014.08.28
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西方经济学
课程英文名称:Western Economics
课程编号:XJ01505
适用专业: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工程专业
总学时数:68学时
总 学 分:4
开课学期:春季或秋季
参考教材:《微观经济学》(第2版). 张英、郝大江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宏观经济学》(第2版). 赵德海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14。
参考资料:《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 高鸿业.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经济学》(第十九版).[美]保罗·萨缪尔森. 北京:商务印书馆,2013。
《经济学原理》(第七版).[美]N•格里高利•曼昆.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宏观经济学》,(第十版).[美]鲁迪格•多恩布什.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一、课程说明
1. 本课程的性质
《西方经济学》是物流管理、质量管理工程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西方经济学》要求学生在已完成《政治经济学》、《高等数学》、《当代世界政治与经济》等课程的学习基础上方可开设。本门课程将为学生后续学习《物流经济学》、《物流成本管理》等课程奠定基础。
2. 课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本课程主要讲授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主要获得关于均衡价格形成、不同市场组织效率、国民收入核算、国民收入的决定与变化、货币供求及利率的决定、宏观经济政策、失业与通货膨胀的成因与影响、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等知识。 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获取知识的能力,能够利用现代科技与信息等高效的渠道和途径获取经济学的新知识,具备自我学习的能力。能够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对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提高运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理解我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政策,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创新思维的习惯,拥有良好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科学研究的能力。 素质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首先应获得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分析方法和发展动态,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经济的波动与主要问题,掌握经济政策的运用及效果分析,具备从事经济研究和管理的专业素质。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等。
3. 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与教学方法
⑴讲授:采用案例教学、研究性教学等方法,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等教学方式,综合运用板书和多媒体等多样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⑵自学:结合课程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进行安排,自学内容授课时给定,同时指定教学参考书、课堂教学相关案例和宏观经济课程的网络资源。
⑶习题及作业:每节课堂教学后安排3-6个习题。
⑷辅导、答疑:课堂教学中的问题随时举手提问并答疑;课间辅导及答疑;电话辅导及答疑;电子邮件辅导及答疑。
⑸考试:成绩考核包括平时成绩30分(其中出勤考核10分,作业10分,期中考试10分),期末闭卷考试70分(按百分制考核后折算)。期末考试试卷布局如下:
二、学时分配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第一章 导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掌握经济学产生的根源。②掌握西方经济学的研究对象。③了解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基本内容。④理解经济学的基本假设。⑤了解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3个重点、1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措施如下:第一,课堂运用生活中实例举例讲授什么事经济学,引出经济学产生的根源;第二,以课后作业的方式进一步让学生了解经济的研究对象;第三,以数学中的研究方法延伸学生对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学习;第四,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对经济学的学习兴趣。
课堂讨论:经济学产生的根源?
思考题:(1)图并说明资源配置的三种情况。(2)比较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第二章 供求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影响需求和供给的因素;②掌握需求量的变动与需求变动的区别;③理解均衡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④掌握各种弹性的计算。
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4个重点问题、2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先熟悉生活中的供求现象及价格变化;第二,课堂运用生活中实例举例讲授、画图分析、数学推导验证等方法需求和供给变动的分析以及对均衡价格的影响;第二,运用数学基础使学生掌握需求的价格弹性进而了解其他弹性;第三,课堂运用生活实例让学生掌握需求价格弹性和总收益的关系;第四,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
课堂讨论:谷贱伤农的道理何在?
思考题:(1)图示并说明均衡价格的形成。(2)弹性理论说明厂商不同的价格策略对消费者总支出的影响。
第三章 消费者行为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需求曲线背后的消费者行为;②掌握消费者均衡的条件;③掌握需求曲线的推导;④了解需求规律的理论基础。⑤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6个重点、3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课堂运用理论和生活实例让学生掌握边际效用分析方法;第二,课堂运用消费者生活中实例举例讲授、画图分析、数学推导验证使学生掌握无差异分析方法,进而掌握序数效用论对需求曲线的推导;第三,大家讨论和课后作业的形式促使学生掌握基数效用论和序数效用论的区别和联系;第四,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
课堂讨论:钻石用处极小而价格昂贵,生命必不可少的水却非常之便宜。请运用所学经济学原理解释这一价值悖论。
思考题:(1)图示并说明总效用和边际效用之间的关系。(2)用图说明序数效用论者对消费者均衡条件的分析,以及在此基础上对需求曲线的推导。
第四章 生产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生产函数定义、特点及种类;②了解短期生产函数和长期生产函数的含义;③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存在的条件、产生的原因;④掌握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⑤理解等产量线和等成本线的含义;⑥掌握两种可变生产要素的最优组合。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3个重点问题,三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课堂运用生活中实例举例讲授、画图分析、数学推导验证使学生掌握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及一种可变要素的合理投入区域;第二,结合边际的含义使学生掌握理解边际技术替代率及递减规律;第三,以消费者均衡的研究方法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理解最优生产要素的组合;第四,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
课堂讨论:消费者理论中的边际替代率和生产者理论中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的异同。
思考题:(1)平均产量和边际产量有什么关系?(2)用图说明生产的三个阶段是如何划分的,为什么厂商大多会在第二阶段生产?
第五章 成本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经济学中成本、利润的概念;②掌握短期生产函数和短期成本函数之间以及短期总产量曲线和短期总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③掌握短期各类成本曲线变化的规律;④掌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形状产生的的原因。⑤了解长期成本曲线的推导。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3个重点问题,2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课堂通过对应第四章短期生产讲授短期成本变动,长期生产的规模报酬变动讲授长期成本变动,使得学生更深层次理解短期和长期成本曲线的走势和含义。第二,课堂案例讨论、画图分析短期和长期成本曲线的综合图;第三,课堂教学后安排3-6个习题作业;第四,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
课堂讨论:短期平均成本曲线和长期平均成本曲线都呈U 形,请解释它们成U 形的原因有何不同? 思考题:(1)说明AC 、A VC 和MC 的关系。(2)分析为何SAC 的最低点一定在A VC 的最低点的右侧?
第六章 市场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影响市场竞争程度的因素、划分市场类型的标准以及四个市场类型的特点;②掌握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③掌握厂商追求利润最大化应遵循的原则;④理解完全竞争厂商短期均衡均衡形成的条件及供给曲线的推导。⑤理掌握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⑥理解垄断竞争厂商的两条需求曲线;⑦理解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及成因;⑧掌握各种市场的经济效率的比较。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9个重点,2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重点难点问题采用课前回顾;课堂画图分析、数学证明、通过案例讲解完全竞争市场的短期均衡及短期供给曲线的推导;第二,借助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和收益曲线的基础,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垄断和垄断经济厂商的需求和收益曲线;第三,课后提问、讨论、课后安排复习思考题练习;第四,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
课堂讨论:说明电力、电信等公司采取的分时段收费的经济学原理。
思考题:(1)为什么完全竞争厂商的短期供给曲线是SMC 曲线上等于和高于A VC 曲线最低点的部分?(2)试比较不同市场组织的经济效率。
第七章 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的需求和供给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厂商对生产要素需求的特征;②掌握厂商使用生产要素的原则;③掌握厂商对生产要素的使用原则;④了解生产要素的供给特征,理解生产要素供给的原则;⑤理解土地供给曲线,了解级差地租、租金、准租金和经济租的概念;⑥掌握反映收入分配平等程度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3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对于重点与难点的讲解,主要采取对比的方法,把厂商使用要素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与厂商确定产量的利润最大化原则进行比较。第二,通过课堂提问、讨论、课后作业及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
课堂讨论:在微观经济学中产品市场理论与要素市场理论的异同点。
思考题:(1)简述厂商生产要素使用原则。(2)“劣等土地上永远不会有级差地租”这句话对吗?
第八章 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指标、计算方法和国民收入几个重要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②理解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意义和缺陷;③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和核算的基本方法;④了解和掌握国民收入恒等式。重点在于阐明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和核算方法,使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和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3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重点采用课前回顾,难点问题通过举例分析某个企业的收入分配途径来分别引出收入法核算GDP 中的各个要素的方法;第二,根据本章的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本节课程内容;第三,重点讨论为什么进口要在计算出口净值中减去的问题,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使学生完全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含义,重点掌握计算方法;第四,了解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定义;并要求学生掌握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
课堂讨论:用GDP 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缺陷是什么?
思考题:(1)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并不意味着计划储蓄总等于计划投资?(2)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 总和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
第九章 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和均衡条件;②掌握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并会计算。理解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之间的关系;③掌握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的计算方法;④理解乘数的含义及作用,掌握各部门乘数大小。重点在于阐明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均衡国民收入和乘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5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通过举例推导出乘数的计算过程,突破乘数推导这一难点,重点问题采用课前回顾和课堂提问的方式,讨论政府支出的乘数效应在现实经济中的表现;第二,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第三,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使学生了解均衡产出的概念,完全掌握凯恩斯的消费理论,掌握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及乘数,掌握三部门、四部门国民收入决定及其各种乘数。
课堂讨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思考题:(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2)按照凯恩斯的观点,增加储蓄对均衡产出会产生什么影响?
第十章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影响投资的主要因素;②理解和掌握IS 曲线的推导过程及其移动;③理解和掌握货币需求的动机及利率的决定机制;④理解和掌握LM 曲线的推导过程及其移动;⑤理解和掌握IS-LM 分析模型。重点在于阐明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一般均衡的国民收入决定。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5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第二,重点难点问题采用课前回顾,课堂提问、讨论(辩论、重点研讨)的方式使得学生从国民收入的决定深入理解IS 和LM 的含义及变动,并理解均衡和非均衡的情况;第二,采取课后作业、课间辅导答疑、验证性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凯恩斯的基本理论及应用该理论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课堂讨论:LM 曲线的位置主要取决于哪些因素?
思考题:(1)为什么政府支出增加会使利率和收入上升,而中央银行增加货币供给会使收入增加而利率下降?(2)如何理解IS-LM 模型是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第十一章 宏观经济政策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在了解财政政策基本知识的基础上,①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②掌握财政政策的含义及其工具;③了解财政政策的影响;④掌握财政政策的两种类型。重点在于熟练掌握财政政策的效果分析。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财政政策的目标、含义及其执行工具,从而熟练的分析财政政策效果。⑤掌握银行体系的货币创造及货币供给;⑥掌握货币政策含义及其工具;⑦了解货币政策对经济的影响;⑧掌握货币政策的两种类型。重点在于熟练掌握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使学生能够基本掌握货币政策的目标、含义及其执行工具,从而熟练的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4个重点问题,2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第二,通过列举实例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工具及其影响;第三,通过前期基础的图形公式的结合、验证性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财政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第四,课后完成复习与思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本章重点和难点内容。
课堂讨论:用IS-LM 模型分析所得税增加对需求的影响。
思考题:(1)财政政策是如何调节经济运动的?(2)试用IS-LM 模型分析货币政策效果。 第十二章 AD-AS 模型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在了解总需求、总供给、总需求曲线与总供给曲线涵义的基础上:①明确短期与长期的宏观生产函数、劳动市场如何实现均衡以及宏观经济的短期目标;②理解总需求曲线、总供给曲线的推导过程;③掌握总供给曲线的分类,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和常规总供给曲线的形态和政策含义,以及总需求曲线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将对价格水平与国民收入产生怎样的影响。重点在于如何运用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分析政策的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有4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
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尤其是三种总供给曲线的研究;第二,以IS 和LM 曲线使学生掌握总需求曲线的推导和变动;第三,通过课后作业、课间辅导答疑和验证性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本章内容。
课堂讨论:为什么总供给曲线可以被分为古典、凯恩斯和常规这三种类型?
思考题:(1)为什么在IS-LM 模型中,由P 自由变动,即可得到总需求曲线?(2)试比较IS-LM 模型与AD-AS 模型。
第十三章 失业与通货膨胀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在了解失业和通货膨胀基本概念的基础上:①明确摩擦性失业、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自愿失业、非自愿失业与自然失业率的含义与区别;②理解奥肯定律的内容、如何衡量通货膨胀、通货膨胀的分类与通货膨胀会产生怎样的经济效应;③掌握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重点在于明确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具体存在怎样的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菲利普斯曲线分析政策的效果。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有2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 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内容;第二,
采用实例列举、课堂提问、讨论(辩论、重点研讨)通货膨胀的原因及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第三,通过实例、图形公式、验证性实验等方法讲授菲利普斯曲线的含义及政策意义,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课堂讨论:西方学者对周期性失业的经济解释。
思考题:(1)图示说明非竞争性劳动力市场。(2)说明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第十四章 经济增长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了解经济增长的源泉和“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区别;②了解丹尼森、库兹涅茨经济增展因素分析的要点以及肯德里克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分析;③重点掌握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内容;④了解内生经济增长模型和有关经济增长的其他理论。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1个重点问题,1个难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问题;第二,采用课后作业、课间辅导答疑及验证性实验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本章重点难点问题。
课堂讨论: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思考题:(1)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是什么?(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第十五章 经济周期理论
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学习,应使学生①理解经济周期的一般知识;②熟练掌握乘数-加速数的经济周期模型。
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措施:本章共有1个重点问题。重点难点问题采用的措施如下:第一,根据本章内容特点,运用启发式、讲解式、引导式、讨论式、提问式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问题;第二,采用课后作业及课间辅导答疑等方法,使学生完全理解、重点掌握、熟练应用乘数加速模型。
课堂讨论:经济周期产生的原因。
思考题:(1)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有什么联系和区别?(2)试述经济周期各阶段特点?
编写人:上创利
审核人:张英
2014.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