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教育学期末试卷B卷答案,2010-12
一、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
1、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是考虑教师情况和适合学生特点P339
错误,从学习目标出发,根据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符合学习内容,适合学生特点,考虑教师情况,考虑教学情境,考虑物质条件,
2、实施素质教育只要处理素质与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即可P100
错误。素质与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学业考试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减轻学习负担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双基”教学的关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原则有哪些?P405
知行统一原则,生活原则,主体原则,体验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2、一堂好课的标准P368
目标明确,完成任;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
方法适合,善“启”会“导”;组织科学,具有教学机智
语言清晰,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整合;态度积极,气氛活跃
三、论述题(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常用教育原则有哪些?P258
整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反馈性原则,互动建构原则
2、论述各种教学策略的特征及其优缺点?P341
一般性教学策略和特殊性教学策略,内动型教学策略和外联型教学策略,
替代型教学策略和生成型教学策略
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方法型教学策略、内容型教学策略、方式型教学策略和任务型教学策略
四、实践应用:如果你是一位校长,你准备如何将自己的学校办成名校?(12分)
本题亦无统一答案,但原则上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及教育规律的要求来确定办学原则,要求校长有一定的教育思想,要能培育学生的素质。
可根据其教育理论水平及对实践的把握来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7分,共28分)
1、问题教学
案例1:“杠杆”原理的教学
本案例是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本案例中有两点值得教育工作者学习。
第一,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本案例中教师巧妙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高大强壮的男生与矮小瘦弱的女生借助推门比力气”,导出疑点“为什么此时男生比不过女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出学生去思索。
第二,由个别特例到一般情况。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在条件下,小力可以抵挡大力?”这样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的是反映一定规律性的有关杠杆原理的知识,这一知识不仅能解释课堂上演示的这一特例,而且能解释其他许多类似现象。这样,学生真正掌握了“杠杆”原理。
2、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
案例2:我想考试
问题:信毅中学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这种剥夺学生参加统一考试权利而进行差别对待的做法于情于理都不失为一种不当行为。于情来说,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教师自己更不例外。于理来看,分析如下:
首先,从教育法律规范的角度来评判,本案例所反映的事件表面上是剥夺了学生考试的权利,本质是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并同时侵害了学生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和平等的权利,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青少年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受尊重的权利等基本合法权利的规定。
事实上,如果人民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小学出现类似的做法还不少,诸如有善意劝差生回家寻求更适合的发展的,有案例中不让差生参加统一考试的,有隐瞒参考学生数的等等,其最终的目的即在于千方百计地保证学校的及格率和升学率。这些做法不仅仅是违反了教育的相关法律和教育的真谛,背后最关键的是侵害了这些学生平等的权利,必将对学生的心理以及今后的学校、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在侵害了学生权利的同时,还对社会进行了一种误导,向社会提供了一个虚假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欺骗了公众。其结果必然是引起差生家长的担忧和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
另外,从学校教育和发展的指导思想角度来看,本案例中的做法违背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和真谛。人民接受学校教育的目的即在于实现自身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正是要尽可能地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且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提高国民的素质,而不是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学校的追求不应该是单纯追求及格率和升学率,更不应该将会影响升学率的差生抛弃。当然,责任不能完全在学校,我们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本身也存在问题。
因此,学校的解释也不无道理——“这么做也是不得已,社会评价一个学校的主要标准还是要看升学率,而这些学生的成绩太差,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从而影响招生,而民办学校失去了生源就失去了一切。”作为民办学校来说,它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但前提是不能违反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应承担起监督、管理、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责任。
3、师生关系与学生素质
案例3:教师节的尴尬
问题:案例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反映了师生间关系处理问题
这种案例至少说明以下几点:第一,师生之间应该充分交流和沟通,越是趋近学生心灵的教育越是成功的教育,这位班主任面临如此令人尴尬的局面,却仍然能心平气和地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实在令人佩服,这不仅体现了高超的教育之道,而且体现出这位教师的高风亮节和师德师风。第二,时代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师生之间相互交往的内容越来越来丰富和复杂,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他(她)应该是学生的“同行者”,教
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充分融入对方的生活,师生应该在学习,、娱乐等多方面高度卷入对方的生活,这样师生才能彼此触摸对方的心灵,这样的教育才更富有成效。第三,这则案例说明了这样一个教育原理:师生之间应该如友互谏,“教学相长”。要维持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对学生的批评持欢迎态度。孔子说“当仁不让与师”,在“仁”这一最高道德原则面前,师生是平等的。
4、生命教育
案例4:优秀生的悲剧
问题:案例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如何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
我认为,要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必须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在我看来,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现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
生命活动就是实践活动,没有生命,就没有实践活动,正是有了人的生命,才赋予实践活动以生气、以活力、以创造;反之,没有人的生命,就没有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因此,生命教育就必须在生命活动亦即活生生的实践中进行。也就是说,在生命教育中,应当关注每一个生命体,应当让每一个生命体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成为教育活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反之,在生命教育中,如果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体,如果剥夺鲜活生命体的参与权,那么,这种教育活动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创造。
第二,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
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所谓自我,就是一个富有生气的生命体;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在这里,生命活动是一种教育手段。当然,这一手段除自我生命活动外,还应当包括他人(如教师、学生等)的生命活动。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师生间、生生间、自我间的生命相互沟通、交互影响,要组成为一部大型的生命交响乐。
第三,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言,生命活动既是载体,又是手段,还是目的。即是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或是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的生长与发育,为了生命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就是为了唤醒生命意识,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长”是又是借鉴意义的。
第四,人类为意义而生存,人类生存意义中
人类吃了智慧果,他再也没有办法“物我两忘”了,他已经醒来,只好活个明白。所以我们教育者有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是生命的支点,比一切学问和毕业证书都重要。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恐怕不光是孩子的问题,整个社会都存在价值危机,说到底就是人的危机,人为了无根的漂浮物,往往容易迷失方向,重整价值观,既不是回到灌输的老路上去,也不能过分放任。
公共教育学期末试卷B卷答案,2010-12
一、辨析题(每题7分,共14分)
1、制定教学策略的依据是考虑教师情况和适合学生特点P339
错误,从学习目标出发,根据一定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符合学习内容,适合学生特点,考虑教师情况,考虑教学情境,考虑物质条件,
2、实施素质教育只要处理素质与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即可P100
错误。素质与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的关系; 教师素质与学生素质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学业考试的关系;素质教育与减轻学习负担的关系 素质教育与“双基”教学的关系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
1、德育原则有哪些?P405
知行统一原则,生活原则,主体原则,体验原则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2、一堂好课的标准P368
目标明确,完成任;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
方法适合,善“启”会“导”;组织科学,具有教学机智
语言清晰,教学内容与现代教育技术有机整合;态度积极,气氛活跃
三、论述题(每题13分,共26分)
1、论述我国常用教育原则有哪些?P258
整体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原则,启发性原则,直观性原则,知行统一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反馈性原则,互动建构原则
2、论述各种教学策略的特征及其优缺点?P341
一般性教学策略和特殊性教学策略,内动型教学策略和外联型教学策略,
替代型教学策略和生成型教学策略
教学组织策略、教学内容传递策略和教学资源管理策略
方法型教学策略、内容型教学策略、方式型教学策略和任务型教学策略
四、实践应用:如果你是一位校长,你准备如何将自己的学校办成名校?(12分)
本题亦无统一答案,但原则上要求根据教育目的及教育规律的要求来确定办学原则,要求校长有一定的教育思想,要能培育学生的素质。
可根据其教育理论水平及对实践的把握来
五、案例分析题(每题7分,共28分)
1、问题教学
案例1:“杠杆”原理的教学
本案例是问题教学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所谓问题教学,就是以问题为载体,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在设问和释问的过程中萌生自主学习的动机和欲望,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实践中不断优化自主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
本案例中有两点值得教育工作者学习。
第一,设疑引导学生思考。本案例中教师巧妙设置了一个问题情境“高大强壮的男生与矮小瘦弱的女生借助推门比力气”,导出疑点“为什么此时男生比不过女生”,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进而引出学生去思索。
第二,由个别特例到一般情况。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进一步找出具有一定概括性的问题“在条件下,小力可以抵挡大力?”这样使学生通过问题的解决,获得的是反映一定规律性的有关杠杆原理的知识,这一知识不仅能解释课堂上演示的这一特例,而且能解释其他许多类似现象。这样,学生真正掌握了“杠杆”原理。
2、教育法规和教育目的
案例2:我想考试
问题:信毅中学的这种做法对吗?为什么?
你是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的?
这种剥夺学生参加统一考试权利而进行差别对待的做法于情于理都不失为一种不当行为。于情来说,任何一个家长都不愿意看到这种事情发生在自己孩子的身上,教师自己更不例外。于理来看,分析如下:
首先,从教育法律规范的角度来评判,本案例所反映的事件表面上是剥夺了学生考试的权利,本质是剥夺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并同时侵害了学生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和平等的权利,违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关法律对青少年儿童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受尊重的权利等基本合法权利的规定。
事实上,如果人民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中小学出现类似的做法还不少,诸如有善意劝差生回家寻求更适合的发展的,有案例中不让差生参加统一考试的,有隐瞒参考学生数的等等,其最终的目的即在于千方百计地保证学校的及格率和升学率。这些做法不仅仅是违反了教育的相关法律和教育的真谛,背后最关键的是侵害了这些学生平等的权利,必将对学生的心理以及今后的学校、成长造成不良的影响。在侵害了学生权利的同时,还对社会进行了一种误导,向社会提供了一个虚假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欺骗了公众。其结果必然是引起差生家长的担忧和对学校教育的不信任。
另外,从学校教育和发展的指导思想角度来看,本案例中的做法违背了学校教育的目的和真谛。人民接受学校教育的目的即在于实现自身发展,学校教育的目的也正是要尽可能地实现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且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在于挖掘每一个人的潜能,提高国民的素质,而不是片面追求分数和升学率。在这种指导思想的指引下,学校的追求不应该是单纯追求及格率和升学率,更不应该将会影响升学率的差生抛弃。当然,责任不能完全在学校,我们的教育制度和考试制度本身也存在问题。
因此,学校的解释也不无道理——“这么做也是不得已,社会评价一个学校的主要标准还是要看升学率,而这些学生的成绩太差,会影响学校的升学率,从而影响招生,而民办学校失去了生源就失去了一切。”作为民办学校来说,它有一定的招生自主权,但前提是不能违反国家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应承担起监督、管理、规范民办教育发展的责任。
3、师生关系与学生素质
案例3:教师节的尴尬
问题:案例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结合案例,谈谈如何处理师生关系?
反映了师生间关系处理问题
这种案例至少说明以下几点:第一,师生之间应该充分交流和沟通,越是趋近学生心灵的教育越是成功的教育,这位班主任面临如此令人尴尬的局面,却仍然能心平气和地倾听学生的心里话,实在令人佩服,这不仅体现了高超的教育之道,而且体现出这位教师的高风亮节和师德师风。第二,时代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师生之间相互交往的内容越来越来丰富和复杂,教师不再仅仅是传道者、授业者和解惑者,他(她)应该是学生的“同行者”,教
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充分融入对方的生活,师生应该在学习,、娱乐等多方面高度卷入对方的生活,这样师生才能彼此触摸对方的心灵,这样的教育才更富有成效。第三,这则案例说明了这样一个教育原理:师生之间应该如友互谏,“教学相长”。要维持一种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应对学生的批评持欢迎态度。孔子说“当仁不让与师”,在“仁”这一最高道德原则面前,师生是平等的。
4、生命教育
案例4:优秀生的悲剧
问题:案例中反映了什么问题?
如何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
我认为,要避免此类事情的再次发生,必须开展“生命教育”,帮助学生找到生命的意义。生命教育是以生命的视界,来重新审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并遵循生命昭示的规律所进行的教育。在我看来,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在生命活动中、通过生命活动和为了生命而进行的教育。现从如下三个方面加以把握:
第一,在生命活动中进行教育
生命活动就是实践活动,没有生命,就没有实践活动,正是有了人的生命,才赋予实践活动以生气、以活力、以创造;反之,没有人的生命,就没有活生生的实践活动。因此,生命教育就必须在生命活动亦即活生生的实践中进行。也就是说,在生命教育中,应当关注每一个生命体,应当让每一个生命体都积极参与教育活动,成为教育活动的动力,成为教育活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反之,在生命教育中,如果看不到鲜活的生命体,如果剥夺鲜活生命体的参与权,那么,这种教育活动就会变得死气沉沉、缺乏创造。
第二,通过生命活动进行教育
人是自我教育的对象。所谓自我,就是一个富有生气的生命体;所谓自我教育,就是自己教育自己,亦即用自己的生命活动来塑造、提高自己的生命质量。在这里,生命活动是一种教育手段。当然,这一手段除自我生命活动外,还应当包括他人(如教师、学生等)的生命活动。就是说,在教育活动中,师生间、生生间、自我间的生命相互沟通、交互影响,要组成为一部大型的生命交响乐。
第三,为了生命而进行教育
从生命教育的角度言,生命活动既是载体,又是手段,还是目的。即是说,教育的根本目的或是最终目的,就是为了人的生命的生长与发育,为了生命的生存、享受和发展;就是为了唤醒生命意识,为了提升人的生命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教育家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长”是又是借鉴意义的。
第四,人类为意义而生存,人类生存意义中
人类吃了智慧果,他再也没有办法“物我两忘”了,他已经醒来,只好活个明白。所以我们教育者有一个最基本的任务:帮助孩子找到他自己的生存意义。这是生命的支点,比一切学问和毕业证书都重要。如何发现生命的意义,恐怕不光是孩子的问题,整个社会都存在价值危机,说到底就是人的危机,人为了无根的漂浮物,往往容易迷失方向,重整价值观,既不是回到灌输的老路上去,也不能过分放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