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恨歌》是白居易于元和元年,即806年冬所作的一首七言歌行体,共120句。《长恨歌》是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词》等民间叙事诗后,更加工整完美,具有传奇色彩的叙事诗。全诗大致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贵妃入宫受宠;第二段写“安史之乱”爆发,贵妃殒命于马嵬坡,使玄宗伤痛不已;第三段写玄宗回归长安后,对杨贵妃的无穷思念;第四段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蓬莱仙境,使杨贵妃的形象再度出现,回应了李、杨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情盟誓。白居易在此诗中对李、杨的享乐误国不无讥刺,但对二人的爱情悲剧有深表同情,尤其在诗的后半部分,把史实、传说和想象交织在一起吟咏李、杨爱情和“长恨”,这早已超出了帝妃之间的爱情范围,成为对人间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的讴歌,因而能够经久不衰,成为古代长篇歌行中的绝唱,本诗叙事有致,张弛自如,抒情深挚,缠绵细腻,语言优美明丽,突显了白居易的才华。
《长生殿》 传奇剧本。清初洪升作。历十余年始成,曾三易其稿,初《沉香亭》,继改称《舞霓裳》,三稿始定今名。《长生殿》原为昆曲名曲,后为京剧传统剧目。全剧共有50出,以《定情赐盒》、《密誓》、《惊变》、《埋玉》、《闻铃》、《哭像》等流传最广。故事大致是:唐明皇下旨选美,因发现宫女杨玉环才貌出众,于是册封为贵妃,两人对天盟誓,并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之物。杨玉环自册封为贵妃,荣耀及于一门,其兄弟姊妹俱有封赏。后唐明皇命虢国夫人陪宴并留宿,使杨贵妃醋性大发,言语间触怒了明皇,明皇一怒之下,命高力士将她送归相府。此后,唐明皇坐立不安,后悔不已。高力士将此情景报与贵妃。杨贵妃遂剪下一缕青丝,托他献给明皇,明皇见发思情,命高力士连夜迎接回宫,两人和好如初。失机边将安禄山按律当斩,却因贿赂杨国忠,不但免于一死,反而升了官,从此骄横于朝廷,妄图进兵中原,夺取天下。此时,唐明皇还沉湎在声色之中,杨贵妃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安禄山反叛,唐军节节败退。唐明皇奔逃蜀中避难,在马嵬坡,军士哗变,杀杨国忠,更逼杨妃。后大将郭子仪奉旨征讨,大败安禄山,收复长安。唐明皇以太上皇身份自蜀中归来,仍是日夜思念杨妃。有一天做了一场恶梦后,访得异人为杨玉环招魂。临邛道士杨通幽奉旨作法,找到杨玉环幽魂。八月十五夜,杨通幽引太上皇魂魄来到月宫与杨玉环相会。玉帝传旨,让二人在天宫,永为夫妇。
叙事长诗《长恨歌》与戏剧《长生殿》同是以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忘年挚恋为题材的作品,这是它们最直接的共同点。纵观《长恨歌》,作者以最大的努力追求故事本身的优美动人,将李、杨二人从历史人物化为传说的人物了,因此,诗人就可以在自己所创造的绚烂的传奇色彩的气氛里,通过他们歌颂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在《长生殿 》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昏庸无能,官场的腐败黑暗,但最多的笔墨还是在描绘李、杨之间的爱情。特别是第四十六出《觅魂》到第五十出《重圆》最能展现他俩爱情的真挚。当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其次,《长恨歌》和《长生殿》还有一个共同点,即语言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接受。《长恨歌》摒弃了一般诗歌借物抒情,大量使用意向的传统,作者白居易深受当时通俗的说唱文学和传奇的影响,用叙事的手法,简洁明了的将李、杨二人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长生殿》以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展现李、杨的爱情,能够迅速被人们所接受,更是在情理之中。
至于《长恨歌》与《长生殿》在创作上的关系,我认为《长恨歌》是写作《长生殿》的最早依据,不仅仅是因为《长恨歌》的创作年代先于《长生殿》。更重要的是,白居易的创作深受当时通俗的说唱文学和传奇的影响,因此《长恨歌》和传奇说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它才能在后来为杂居、诸宫调、传奇作家多次采取。研究《长恨歌》会有助于我们对《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认识。
与《长恨歌》对安史之乱简单带过,只突出李、杨这两个主角有着明显的不同的是,《长生殿》中,作者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描写在全剧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贿权》、《楔游》、《权哄》、《侦报》四出戏里最为突出。《贿权》里面,杨国忠、安禄山一尊一卑是他们关系的开始。到了《楔游》,他们已成为旗鼓相当的一对政敌。可是这仅仅是非正式的一次接触。关于他们水货不相容的状况,《权哄》上古正面描写,《侦报》则是暗写。四出戏有发展有变化,可以说是安史之乱前夕的唐代政治的缩影。《长生殿》对野心家安禄山、大奸臣杨国忠的描写一场成果。这是《长生殿》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成就。再看《长生殿》的《骂贼》和《弹词》,更加揭示了李隆基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荒淫腐化以及人民的苦难。不管作家是否有意,他对安禄山事变所做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他对明末朝政的沉痛批评。他对安禄山是这样鄙视,对降官是这样痛恨,对人民的苦难则又是十分同情,并且以生动的形象指出了统治集团的荒淫腐化以及他们对人民的过度剥削是不能外御强敌的原因。在这里作家对历史的看法、对人民的态度是和他的国家兴亡之恨仅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是《长生殿》超越在它以前的同一题材的几种作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可见洪昇陛下的安禄山事变不仅在历史上是相当真实的,而且也包含着他在易代之后的种种感慨。
《长恨歌》是白居易于元和元年,即806年冬所作的一首七言歌行体,共120句。《长恨歌》是继《孔雀东南飞》和《木兰词》等民间叙事诗后,更加工整完美,具有传奇色彩的叙事诗。全诗大致可分为四段。第一段写贵妃入宫受宠;第二段写“安史之乱”爆发,贵妃殒命于马嵬坡,使玄宗伤痛不已;第三段写玄宗回归长安后,对杨贵妃的无穷思念;第四段用浪漫主义手法,虚构了蓬莱仙境,使杨贵妃的形象再度出现,回应了李、杨彼此忠贞不渝的爱情盟誓。白居易在此诗中对李、杨的享乐误国不无讥刺,但对二人的爱情悲剧有深表同情,尤其在诗的后半部分,把史实、传说和想象交织在一起吟咏李、杨爱情和“长恨”,这早已超出了帝妃之间的爱情范围,成为对人间生死不渝的真挚爱情的讴歌,因而能够经久不衰,成为古代长篇歌行中的绝唱,本诗叙事有致,张弛自如,抒情深挚,缠绵细腻,语言优美明丽,突显了白居易的才华。
《长生殿》 传奇剧本。清初洪升作。历十余年始成,曾三易其稿,初《沉香亭》,继改称《舞霓裳》,三稿始定今名。《长生殿》原为昆曲名曲,后为京剧传统剧目。全剧共有50出,以《定情赐盒》、《密誓》、《惊变》、《埋玉》、《闻铃》、《哭像》等流传最广。故事大致是:唐明皇下旨选美,因发现宫女杨玉环才貌出众,于是册封为贵妃,两人对天盟誓,并以金钗钿盒为定情之物。杨玉环自册封为贵妃,荣耀及于一门,其兄弟姊妹俱有封赏。后唐明皇命虢国夫人陪宴并留宿,使杨贵妃醋性大发,言语间触怒了明皇,明皇一怒之下,命高力士将她送归相府。此后,唐明皇坐立不安,后悔不已。高力士将此情景报与贵妃。杨贵妃遂剪下一缕青丝,托他献给明皇,明皇见发思情,命高力士连夜迎接回宫,两人和好如初。失机边将安禄山按律当斩,却因贿赂杨国忠,不但免于一死,反而升了官,从此骄横于朝廷,妄图进兵中原,夺取天下。此时,唐明皇还沉湎在声色之中,杨贵妃三千宠爱集于一身。 安禄山反叛,唐军节节败退。唐明皇奔逃蜀中避难,在马嵬坡,军士哗变,杀杨国忠,更逼杨妃。后大将郭子仪奉旨征讨,大败安禄山,收复长安。唐明皇以太上皇身份自蜀中归来,仍是日夜思念杨妃。有一天做了一场恶梦后,访得异人为杨玉环招魂。临邛道士杨通幽奉旨作法,找到杨玉环幽魂。八月十五夜,杨通幽引太上皇魂魄来到月宫与杨玉环相会。玉帝传旨,让二人在天宫,永为夫妇。
叙事长诗《长恨歌》与戏剧《长生殿》同是以描写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忘年挚恋为题材的作品,这是它们最直接的共同点。纵观《长恨歌》,作者以最大的努力追求故事本身的优美动人,将李、杨二人从历史人物化为传说的人物了,因此,诗人就可以在自己所创造的绚烂的传奇色彩的气氛里,通过他们歌颂了“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生死不渝的爱情。在《长生殿 》中,剧本虽然谴责了唐玄宗的昏庸无能,官场的腐败黑暗,但最多的笔墨还是在描绘李、杨之间的爱情。特别是第四十六出《觅魂》到第五十出《重圆》最能展现他俩爱情的真挚。当郭子仪带兵击溃安禄山,唐玄宗回到长安后,日夜思念杨玉环,闻铃肠断,见月伤心,对着杨玉环的雕像痛哭,派方士去海外寻找蓬莱仙山,最终感动了天孙织女,使两人在月宫中最终团圆。
其次,《长恨歌》和《长生殿》还有一个共同点,即语言通俗易懂,易于被大众接受。《长恨歌》摒弃了一般诗歌借物抒情,大量使用意向的传统,作者白居易深受当时通俗的说唱文学和传奇的影响,用叙事的手法,简洁明了的将李、杨二人的人物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而《长生殿》以当时人们喜闻乐见的戏剧形式展现李、杨的爱情,能够迅速被人们所接受,更是在情理之中。
至于《长恨歌》与《长生殿》在创作上的关系,我认为《长恨歌》是写作《长生殿》的最早依据,不仅仅是因为《长恨歌》的创作年代先于《长生殿》。更重要的是,白居易的创作深受当时通俗的说唱文学和传奇的影响,因此《长恨歌》和传奇说唱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使得它才能在后来为杂居、诸宫调、传奇作家多次采取。研究《长恨歌》会有助于我们对《长生殿》中李、杨爱情故事的认识。
与《长恨歌》对安史之乱简单带过,只突出李、杨这两个主角有着明显的不同的是,《长生殿》中,作者对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描写在全剧中占了很重要的地位。在《贿权》、《楔游》、《权哄》、《侦报》四出戏里最为突出。《贿权》里面,杨国忠、安禄山一尊一卑是他们关系的开始。到了《楔游》,他们已成为旗鼓相当的一对政敌。可是这仅仅是非正式的一次接触。关于他们水货不相容的状况,《权哄》上古正面描写,《侦报》则是暗写。四出戏有发展有变化,可以说是安史之乱前夕的唐代政治的缩影。《长生殿》对野心家安禄山、大奸臣杨国忠的描写一场成果。这是《长生殿》在人物塑造上的一个成就。再看《长生殿》的《骂贼》和《弹词》,更加揭示了李隆基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荒淫腐化以及人民的苦难。不管作家是否有意,他对安禄山事变所做的分析,在一定程度上也反应了他对明末朝政的沉痛批评。他对安禄山是这样鄙视,对降官是这样痛恨,对人民的苦难则又是十分同情,并且以生动的形象指出了统治集团的荒淫腐化以及他们对人民的过度剥削是不能外御强敌的原因。在这里作家对历史的看法、对人民的态度是和他的国家兴亡之恨仅仅结合在一起的。这也是《长生殿》超越在它以前的同一题材的几种作品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综上所述,可见洪昇陛下的安禄山事变不仅在历史上是相当真实的,而且也包含着他在易代之后的种种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