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问题——你想通过研究回答的具体问题——是研究设计的中心部分。质性研究者通常要等到数据搜集和分析工作之后,才构思他们的研究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质性研究者不带任何问题就进行研究。每个研究者开始研究之前都具有一定的目标、经验及理论的只是,而这些内容肯定会突出某些问题或者从中发展出相关的问题。
研究问题如果太泛,就无法决定怎么收集数据、如何确定理论问题以及研究是否达到目标;研究问题如果太过精细,可能让人忽略对研究目标有重要意义的内容。
在提出研究问题前,需要考虑你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目标),你的研究和一种(或多种)研究范式之间的联系,你的研究现象已具有的内容和相关理论。
质性研究并非没有假设,而是其假设多在研究开始之后才形成,并非要通过数据进行检验的先验性想法,它们是根植于数据之中,并在分析过程中得到发展和验证。
一般问题vs具体问题
量化研究普遍认为研究问题应该是概括性的,然后通过具体的样本和数据收集来运作。其理论认为因果关系是普遍规律的本质,而科学的目标就是要发现这种普遍规律。→现实主义哲学家认为,这种观点并不适合一些社会科学的研究,如在教育学中,具体的问题反而是更为合适和合理的。
质性研究通常采用代表性未知的小样本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通常只能提示性地回答那种概括化的问题;或者,质性研究可以充分地回答那种具体问题。它让研究更接近“个案”的思路,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将结论外推,而是充分地描述、理解并解释所研究的个案。
工具主义问题vs现实主义问题
工具主义要求基于可观测和可量化的数据来提出问题,研究者通常担心自我报告的主观性等问题;现实主义则将不可观测的现象看作是真实的,而收集的数据是这些现象的证据。工具性问题的风险在于可能忽视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最后的结论是一个严谨的但无趣的结论。而现实主义的问题则更多依赖于推论,从而可能得出不可靠的结论,或者研究结果受假设和希望影响。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真正关心的是被研究群体对于发生的事件是如何认识的,这种认识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准确地指出所发生的事件和他们所做出的行为。
在Jackson(1987)完成了他关于临终病人的研究后,有人问他如何判断受访者所说的是实情,或者受访者是否相信对他所说的内容。Jackson认为,他实际最感兴趣的是,这些人如何建构自己的表达,如何讲述他们的生活,而那些鳞状人群是否相信自己的讲述并不重要。
变量问题和过程问题
变量问题关心的是差异和相关,即事件与其他变量存在的特定关系以及多大程度上它能被其它变量所解释。
过程问题关心的是事情如何发生。
变量问题:第二职业是老师的人是否比第一职业是老师的人继续从事教学的年限更久,如果是,受了什么因素影响?
过程问题:第二职业的老师是如何决定是否继续从事教学?
变量问题通常通过量化研究来回答。
质性研究倾向于关注三类过程问题:①事件的发生对人的意义;②有关自然和社会情境对于这类事件的影响;③有关这类事件发展和结果产生的问题。
思考:
很明显,对于现在的国内主流心理学而言,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多属于工具主义问题和变量问题,那么主流的心理学研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此类问题所蕴含的缺陷。
比如,工具主义的问题也就是常说的方法中心的问题,它的一个危险是因为方法的限制,人们放弃了对真正的心灵问题的研究,而去考察一些严谨的但无趣内容,这就如同那个找钥匙的笑话——钥匙丢了,本来应该在丢失地点附近去寻找,但是,由于路灯下的光线更好,便去路灯下找钥匙。这就是心理学的某些现实。
比如,心理学的量化研究明显考察更多的是量化问题,讨论的是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对其中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却缺乏考虑,我们只知道教师的表扬与学生的成绩有关系,但教师的表扬影响学生成绩的具体过程却知之甚少。
研究问题——你想通过研究回答的具体问题——是研究设计的中心部分。质性研究者通常要等到数据搜集和分析工作之后,才构思他们的研究问题。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质性研究者不带任何问题就进行研究。每个研究者开始研究之前都具有一定的目标、经验及理论的只是,而这些内容肯定会突出某些问题或者从中发展出相关的问题。
研究问题如果太泛,就无法决定怎么收集数据、如何确定理论问题以及研究是否达到目标;研究问题如果太过精细,可能让人忽略对研究目标有重要意义的内容。
在提出研究问题前,需要考虑你为什么要做这项研究(目标),你的研究和一种(或多种)研究范式之间的联系,你的研究现象已具有的内容和相关理论。
质性研究并非没有假设,而是其假设多在研究开始之后才形成,并非要通过数据进行检验的先验性想法,它们是根植于数据之中,并在分析过程中得到发展和验证。
一般问题vs具体问题
量化研究普遍认为研究问题应该是概括性的,然后通过具体的样本和数据收集来运作。其理论认为因果关系是普遍规律的本质,而科学的目标就是要发现这种普遍规律。→现实主义哲学家认为,这种观点并不适合一些社会科学的研究,如在教育学中,具体的问题反而是更为合适和合理的。
质性研究通常采用代表性未知的小样本进行研究,这样的研究通常只能提示性地回答那种概括化的问题;或者,质性研究可以充分地回答那种具体问题。它让研究更接近“个案”的思路,研究的主要目的不是将结论外推,而是充分地描述、理解并解释所研究的个案。
工具主义问题vs现实主义问题
工具主义要求基于可观测和可量化的数据来提出问题,研究者通常担心自我报告的主观性等问题;现实主义则将不可观测的现象看作是真实的,而收集的数据是这些现象的证据。工具性问题的风险在于可能忽视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最后的结论是一个严谨的但无趣的结论。而现实主义的问题则更多依赖于推论,从而可能得出不可靠的结论,或者研究结果受假设和希望影响。
在质性研究中,研究者真正关心的是被研究群体对于发生的事件是如何认识的,这种认识如何影响他们的行为,而不是准确地指出所发生的事件和他们所做出的行为。
在Jackson(1987)完成了他关于临终病人的研究后,有人问他如何判断受访者所说的是实情,或者受访者是否相信对他所说的内容。Jackson认为,他实际最感兴趣的是,这些人如何建构自己的表达,如何讲述他们的生活,而那些鳞状人群是否相信自己的讲述并不重要。
变量问题和过程问题
变量问题关心的是差异和相关,即事件与其他变量存在的特定关系以及多大程度上它能被其它变量所解释。
过程问题关心的是事情如何发生。
变量问题:第二职业是老师的人是否比第一职业是老师的人继续从事教学的年限更久,如果是,受了什么因素影响?
过程问题:第二职业的老师是如何决定是否继续从事教学?
变量问题通常通过量化研究来回答。
质性研究倾向于关注三类过程问题:①事件的发生对人的意义;②有关自然和社会情境对于这类事件的影响;③有关这类事件发展和结果产生的问题。
思考:
很明显,对于现在的国内主流心理学而言,所提出的研究问题多属于工具主义问题和变量问题,那么主流的心理学研究就不可避免地带有此类问题所蕴含的缺陷。
比如,工具主义的问题也就是常说的方法中心的问题,它的一个危险是因为方法的限制,人们放弃了对真正的心灵问题的研究,而去考察一些严谨的但无趣内容,这就如同那个找钥匙的笑话——钥匙丢了,本来应该在丢失地点附近去寻找,但是,由于路灯下的光线更好,便去路灯下找钥匙。这就是心理学的某些现实。
比如,心理学的量化研究明显考察更多的是量化问题,讨论的是变量之间的关系,但是对其中变量之间相互影响的过程却缺乏考虑,我们只知道教师的表扬与学生的成绩有关系,但教师的表扬影响学生成绩的具体过程却知之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