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读原著,你选哪一个?阅读答案

看电视、读原著,你选哪一个?

  ①随着影视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被拍成了电视剧,外国的名著如《飘》《简·爱》等也被拍成了电影。一时间,众人对影视的狂热度超过看原著。那么,看电视、读原著,哪一个更好些呢?

  ②妮子:看电视多过瘾哪。刀光剑影,衣袖飘飘,整个儿把呆板的文字给演活了。比如说《西游记》,那么厚厚的一大部小说,文字半古不白的,连猜带琢磨不说,只要连看五个小章节,就会发现故事情节无非都是一个套路下来的:如花似玉的妖精为了吃唐僧肉,不惜设下种种美人计,孙悟空能对付的就一棒子打死,不能对付的也不用愁,唐僧的法力还是不容置疑的,再不行自会有仙人在云层指点迷津,在充分验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后,师徒赶路,皆大欢喜。这种章节看多了很容易让人烦躁不安。可看电视就不一样了。 一阵悦耳的音乐响起后,伴随着整个画面的展开,孙猴子的七十二变招招奇妙,盘丝洞中的女子个个歹毒,猪八戒憨厚耿直却又好耍小心眼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呼之欲出。观众赏心悦目地享受了一番后,也对古典小说有了大致的了解。再者,电视可以把文学著作普及化。文学水平如果不达到一定的功底,恐怕读不了托尔斯泰,读不了施耐庵。如果我压根儿就是个文盲,那我连琼瑶小说都读不了,又怎么谈及去品味作者的写作笔法,领略当时的时代背景呢?所以,恰恰是电视,通过图像、声音等天然平等的文化传播符号,把小说给普及了。

  ③一言:我不同意妮子的观点,她每天住集体宿舍,看着电视,偶看一回,便如获至宝,明显的“那边的和尚会念经”。据我看,把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没几个能成功,要超过原著则更是难上加难。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老托的这本书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安娜的恋情,只是书中的一条情节线,安娜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所以说,被改编后的安娜,是导演的“安娜”,而不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断章取义的后果,是把深刻的思想内涵肤浅化,从而误导了观众。把原著编成影视剧的另一个败笔是演员的选取。主要角色的不成功将直接导致改编名著的失败。荧屏上的英雄形象,应该是让男人看了敬仰,女人看了爱慕。但如果超凡脱俗的美丽少妇安娜变成了行动迟缓的老祖母,英俊潇洒的沃伦斯基变成了大腹便便的邋遢汉,让这样两个人去演绎一段一见钟情的悲剧,又怎能让观众倾倒?同样《水浒》遭到大多数人的反感,也与主要角色宋江的选取直接有关。所以,看了电视就能把握原著中的精髓吗?非也。

  ④王雪军:我同意一言的说法。看荧屏不如看原著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读书能给人以更多的思考时间,在读到关键之处,可以停下思考,也可以反复阅读数次,这是看荧屏时所难以做到的。

  ⑤冷星: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就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两者各有利弊。一方面,原著中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及复杂的思想构成,其细腻的文字与读者之间有一种传递、沟通与交流,而这些,有时是荧屏所不能替代的,只能靠人物在荧屏上的表情,通过眼睛、面部及形体来“说话”,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原著是剧本的基础,改编为影视剧后,总会与原著有所不同,这种差别主观反映着改编者的理解和意志,如果与观众的理解相吻合,会被认可,即意味着成功;反之,与观众的理解产生距离,改编就意味着失败,这种情况在创作中并不鲜见。

  读原著与看改编的影视作品,从审美的角度去说,二者都可得到较高的艺术享受。所不同的是前者为印象式的美,耐咀嚼待开掘,而后者更加直观、形象化,是艺术的再加工、提高与升华。

  ⑥南怀瑾老先生曾经把中国自汉唐以来统治地位的三种思想儒、佛、道做了个比喻。佛教是一个百货店,里面的日杂百货应有尽有,有空的可以逛逛,不逛也可以。道教是一家药店,没病可以不来,有病则非来不可。而儒教是一家粮食店,得天天吃。但五四时期,偏偏把“粮食店”打倒了。为什么?孔孟两相老板带着曾子、荀子等一批伙计,本来卖的东西货真价实,但被朱熹这小子给一“注释”,便换了原汁原味,《论语》变成了“朱熹的《论语》”。把名著改编成影视剧也是一个道理。“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一千种理解”,被编剧、导演、演员分别“个性化”了一遍的剧本,很难说是原作者的本意了。但影视的本身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冷星夸耀说他的一番言论属于“高屋建瓴”,姑且容了罢。如有执不同意见的读者,可以直接“笔伐”他。

1.你能写出《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的作者吗?《飘》改编成电影的片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妮子、一言、王雪军、冷星他们谈话的话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妮子以《西游记》为例,她对原著的评价是什么?她对电视剧《西游记》的评论是什么?那么妮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言极力反对妮子的观点,他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论据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冷星的观点多有折中,他说二者各有利弊,那么“利”和“弊”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几个专家的发言情况看,将原著搬上银幕、屏幕,我们亟待克服与提高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曹雪芹,高鹗,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乱世佳人》。

  2.看电视、读原著哪个更好。

  3.文字半文半白,结构单一,故事雷同;把呆板的文字演活了,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呼之欲出,观众赏心悦目地享受;电视普及了文化。

  4.把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没几个能成功;导演的理解,主要演员的塑造跟原著会有很大的差距。

  5.原著“利”:表现内在的心理活动、复杂的思想构成,文字细腻。电视“利”:直观形象。弊:改编后反映了改编者的理解和意志。

  6.提高编、导演的水平。

看电视、读原著,你选哪一个?

  ①随着影视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四大名著《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被拍成了电视剧,外国的名著如《飘》《简·爱》等也被拍成了电影。一时间,众人对影视的狂热度超过看原著。那么,看电视、读原著,哪一个更好些呢?

  ②妮子:看电视多过瘾哪。刀光剑影,衣袖飘飘,整个儿把呆板的文字给演活了。比如说《西游记》,那么厚厚的一大部小说,文字半古不白的,连猜带琢磨不说,只要连看五个小章节,就会发现故事情节无非都是一个套路下来的:如花似玉的妖精为了吃唐僧肉,不惜设下种种美人计,孙悟空能对付的就一棒子打死,不能对付的也不用愁,唐僧的法力还是不容置疑的,再不行自会有仙人在云层指点迷津,在充分验证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之后,师徒赶路,皆大欢喜。这种章节看多了很容易让人烦躁不安。可看电视就不一样了。 一阵悦耳的音乐响起后,伴随着整个画面的展开,孙猴子的七十二变招招奇妙,盘丝洞中的女子个个歹毒,猪八戒憨厚耿直却又好耍小心眼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呼之欲出。观众赏心悦目地享受了一番后,也对古典小说有了大致的了解。再者,电视可以把文学著作普及化。文学水平如果不达到一定的功底,恐怕读不了托尔斯泰,读不了施耐庵。如果我压根儿就是个文盲,那我连琼瑶小说都读不了,又怎么谈及去品味作者的写作笔法,领略当时的时代背景呢?所以,恰恰是电视,通过图像、声音等天然平等的文化传播符号,把小说给普及了。

  ③一言:我不同意妮子的观点,她每天住集体宿舍,看着电视,偶看一回,便如获至宝,明显的“那边的和尚会念经”。据我看,把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没几个能成功,要超过原著则更是难上加难。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看过原著的人都知道老托的这本书展现了19世纪俄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安娜的恋情,只是书中的一条情节线,安娜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所以说,被改编后的安娜,是导演的“安娜”,而不是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断章取义的后果,是把深刻的思想内涵肤浅化,从而误导了观众。把原著编成影视剧的另一个败笔是演员的选取。主要角色的不成功将直接导致改编名著的失败。荧屏上的英雄形象,应该是让男人看了敬仰,女人看了爱慕。但如果超凡脱俗的美丽少妇安娜变成了行动迟缓的老祖母,英俊潇洒的沃伦斯基变成了大腹便便的邋遢汉,让这样两个人去演绎一段一见钟情的悲剧,又怎能让观众倾倒?同样《水浒》遭到大多数人的反感,也与主要角色宋江的选取直接有关。所以,看了电视就能把握原著中的精髓吗?非也。

  ④王雪军:我同意一言的说法。看荧屏不如看原著的另一个原因,还在于读书能给人以更多的思考时间,在读到关键之处,可以停下思考,也可以反复阅读数次,这是看荧屏时所难以做到的。

  ⑤冷星:这个问题不能一刀切。就像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两者各有利弊。一方面,原著中人物的内在心理活动及复杂的思想构成,其细腻的文字与读者之间有一种传递、沟通与交流,而这些,有时是荧屏所不能替代的,只能靠人物在荧屏上的表情,通过眼睛、面部及形体来“说话”,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另一方面,原著是剧本的基础,改编为影视剧后,总会与原著有所不同,这种差别主观反映着改编者的理解和意志,如果与观众的理解相吻合,会被认可,即意味着成功;反之,与观众的理解产生距离,改编就意味着失败,这种情况在创作中并不鲜见。

  读原著与看改编的影视作品,从审美的角度去说,二者都可得到较高的艺术享受。所不同的是前者为印象式的美,耐咀嚼待开掘,而后者更加直观、形象化,是艺术的再加工、提高与升华。

  ⑥南怀瑾老先生曾经把中国自汉唐以来统治地位的三种思想儒、佛、道做了个比喻。佛教是一个百货店,里面的日杂百货应有尽有,有空的可以逛逛,不逛也可以。道教是一家药店,没病可以不来,有病则非来不可。而儒教是一家粮食店,得天天吃。但五四时期,偏偏把“粮食店”打倒了。为什么?孔孟两相老板带着曾子、荀子等一批伙计,本来卖的东西货真价实,但被朱熹这小子给一“注释”,便换了原汁原味,《论语》变成了“朱熹的《论语》”。把名著改编成影视剧也是一个道理。“一千个人看哈姆雷特有一千种理解”,被编剧、导演、演员分别“个性化”了一遍的剧本,很难说是原作者的本意了。但影视的本身效果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冷星夸耀说他的一番言论属于“高屋建瓴”,姑且容了罢。如有执不同意见的读者,可以直接“笔伐”他。

1.你能写出《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的作者吗?《飘》改编成电影的片名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妮子、一言、王雪军、冷星他们谈话的话题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妮子以《西游记》为例,她对原著的评价是什么?她对电视剧《西游记》的评论是什么?那么妮子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言极力反对妮子的观点,他的观点是什么?他的论据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冷星的观点多有折中,他说二者各有利弊,那么“利”和“弊”分别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几个专家的发言情况看,将原著搬上银幕、屏幕,我们亟待克服与提高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案:

答案:解析:

  1.曹雪芹,高鹗,吴承恩,罗贯中,施耐庵;《乱世佳人》。

  2.看电视、读原著哪个更好。

  3.文字半文半白,结构单一,故事雷同;把呆板的文字演活了,鲜明而生动的形象呼之欲出,观众赏心悦目地享受;电视普及了文化。

  4.把名著改编成电视剧的,没几个能成功;导演的理解,主要演员的塑造跟原著会有很大的差距。

  5.原著“利”:表现内在的心理活动、复杂的思想构成,文字细腻。电视“利”:直观形象。弊:改编后反映了改编者的理解和意志。

  6.提高编、导演的水平。


相关文章

  • 探究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教学策略
  • 摘要:名著阅读对中学生起着重大意义,对于增加学生知识面,提高语文成绩都有较大帮助.学生对名著的理解离不开教师的全面引导,如何提升学生阅读兴趣.提高阅读质量是教师需要关心和考虑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语文:名著阅读:指导:策略 G633.3 引 ...查看


  • 广东汕头2014年高三一模"与经典亲密接触"优秀作文
  • 广东汕头2014年高三一模"与经典亲密接触"优秀作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某知名电视台在固定的"与经典亲密接触"节目中,邀请部分文化名人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作阅读指导,下面是各位专家对如何阅读 ...查看


  • 如何写书评
  • 个人简历:春雨阳光,初中语文教师,文学爱好者,江山文学网绝品宗师,入选江山名人堂.在江山已发表长篇小说两部,另外还有中短篇小说.散文.书评和诗歌.曾任江南社团执行社长,来系统前一直是江南社团优秀编辑. 如何写书评 系统散文主编春雨阳光主编( ...查看


  • [三借芭蕉扇]教案定稿1
  • 西游阻力最大家族之<三借芭蕉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概述红孩儿.如意道长和复述三借芭蕉扇的故事. 2.电视剧与原著对比,突出原著的精彩. 3.解读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经过,感受孙悟空三性合一的特点,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教学过 ...查看


  • 名著阅读教学的常见误区及矫治对策略谈
  • 内容摘要 随着广东省初中语文中考试题的专项考查,名著阅读逐渐引起了初中语文教师的广泛关注.本文简要列举了中学名著阅读教学中的三种常见误区:以压缩饼干取代原汁原味,以面目全非取代原始风貌和以只鳞片爪取代消化吸收.并结合具体的名著阅读教学实践提 ...查看


  • 文学作品应不应该翻拍成电影 辩论资料
  • 辩论资料: 1. 作品创作的动机是什么~就是一个交流一个袒露.电影要比传统书籍更有宣传力度,要不是因为于丹刘心武的讲解,也不会有平民的红楼孔子热, 何乐而不为呢.要是对方反驳创作的动机只是自己的个人行为自己的发泄,那么久告诉他,有点常识就该 ...查看


  • _林教头风雪山神庙_说课稿
  • 课堂设计师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说课稿 周育英 一.说学情 2008年4月初,上海师大基础教育课题组的一次中学生课外阅读调查表明,通过影视作品来了解四大名著的学生占有较高比例.许多学生是因为看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才来读原著的.2 ...查看


  • 现代视角:电视剧[水浒传]的深层改造
  • 作者:李跃红 当代文坛 1999年01期 电视剧<水浒传>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的电视改编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剧中演员表现导演调度等无疑出色,且已然淋漓尽致于荧屏,而一般隐于幕后常为人们忽略的编剧功夫,在热烈的评 ...查看


  • 论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 论"红色经典"的历史价值和当代意义 研究生:于海娟 指导教师:王卫平 学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 内容摘要:在一段特殊的历史时期,"红色经典"在中国革命文化领导权的 建构中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主体内容得到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