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统一时的"精神战":刘秀和公孙述的正统之争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时代,皇权是相当神圣的。“君权神授”的正统观念不仅是封建统治者掌控政权、笼络人心的理论基础,也是有志于夺取政权者的有力武器,就是中国农民起义者也常加以利用。为加强和维护皇权,欲掌控政权的新旧统治者都拼命利用“五行”、 谶纬的学说以宣扬自己是正统。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不仅是以“秦王公子扶苏”的名义发难,而且“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这实际上已经是在利用谶纬学说以蛊惑人心,集聚力量了。不过谶纬学说的大兴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所谓谶纬,谶本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神学生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统称为“谶纬之学”。此外,中国从战国时就开始盛行“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组成“相生相克”的关系。利用“五行”和谶纬争正统,在西汉末年可以说是达到了高潮,而刘秀和公孙述关于“正统”的精神战更是十分有趣。

一.刘秀以图谶说起兵和称帝

西汉末年,王莽伪托尧舜禅让的旧例而篡汉。王莽要这样做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首先承认汉朝的合法性地位,才使自己的“受禅”变得顺理成章。汉朝的合法性地位,本是在汉初由董仲舒等大儒以儒学为骨干,辅之以道、法、阴阳而构成所谓的“经学”体系,其主要落脚点在于论证汉代秦立、皇权独尊的合法性。王莽“继体受命”,显然不能再沿用经学,于是谶纬的出现就成为必须。

王莽说他受命的关键是符命铜匮图书上说“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明言汉为火德,色尚赤。汉初的经学家已经论证汉为尧后,王莽就自诩为舜之苗裔,以应尧舜禅让故事。这是王莽篡汉的重要理据之一。所以,谶纬的出现和流布,当在哀、平之际,因王莽篡汉而起。

因为谶纬学说的大兴,所以建立东汉王朝的刘秀就不可能免俗,他就是以图谶而起兵和立国的。

地皇三年(22年),刘秀与堂兄刘縯(字伯升)起兵于南阳。他们之所以起兵,即有图谶推助之功。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谶言的出现,应该与王莽篡汉时许多人竞献符命,且明言“献者封侯”一样的道理。但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谶纬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所占的地位: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矫托谶记以为之功。

刘縯死后,刘秀潜伏忍耐,后伺机在河北得到大发展。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的部从数议上尊号,刘秀不从,但后来却因为谶记而改变主意。据《光武帝纪》:

行至鄗,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

在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封建时代,皇权是相当神圣的。“君权神授”的正统观念不仅是封建统治者掌控政权、笼络人心的理论基础,也是有志于夺取政权者的有力武器,就是中国农民起义者也常加以利用。为加强和维护皇权,欲掌控政权的新旧统治者都拼命利用“五行”、 谶纬的学说以宣扬自己是正统。秦末陈胜吴广起义,不仅是以“秦王公子扶苏”的名义发难,而且“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这实际上已经是在利用谶纬学说以蛊惑人心,集聚力量了。不过谶纬学说的大兴是在西汉末年、东汉初年。

所谓谶纬,谶本是秦汉间巫师、方士编造的预示吉凶的隐语;纬是汉代神学生迷信附会儒家经义的一类书,统称为“谶纬之学”。此外,中国从战国时就开始盛行“五行”之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组成“相生相克”的关系。利用“五行”和谶纬争正统,在西汉末年可以说是达到了高潮,而刘秀和公孙述关于“正统”的精神战更是十分有趣。

一.刘秀以图谶说起兵和称帝

西汉末年,王莽伪托尧舜禅让的旧例而篡汉。王莽要这样做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要首先承认汉朝的合法性地位,才使自己的“受禅”变得顺理成章。汉朝的合法性地位,本是在汉初由董仲舒等大儒以儒学为骨干,辅之以道、法、阴阳而构成所谓的“经学”体系,其主要落脚点在于论证汉代秦立、皇权独尊的合法性。王莽“继体受命”,显然不能再沿用经学,于是谶纬的出现就成为必须。

王莽说他受命的关键是符命铜匮图书上说“赤帝行玺某传予黄帝金策书”,明言汉为火德,色尚赤。汉初的经学家已经论证汉为尧后,王莽就自诩为舜之苗裔,以应尧舜禅让故事。这是王莽篡汉的重要理据之一。所以,谶纬的出现和流布,当在哀、平之际,因王莽篡汉而起。

因为谶纬学说的大兴,所以建立东汉王朝的刘秀就不可能免俗,他就是以图谶而起兵和立国的。

地皇三年(22年),刘秀与堂兄刘縯(字伯升)起兵于南阳。他们之所以起兵,即有图谶推助之功。据《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

莽末,天下连岁灾蝗,寇盗蜂起。地皇三年,南阳荒饥,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

“刘氏复起,李氏为辅”谶言的出现,应该与王莽篡汉时许多人竞献符命,且明言“献者封侯”一样的道理。但这从一个侧面展示了谶纬在当时的社会思潮中所占的地位: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往往矫托谶记以为之功。

刘縯死后,刘秀潜伏忍耐,后伺机在河北得到大发展。建武元年(公元25年),刘秀的部从数议上尊号,刘秀不从,但后来却因为谶记而改变主意。据《光武帝纪》:

行至鄗,光武先在长安时同舍生强华自关中奉《赤伏符》,曰:“刘秀发兵捕不道,四夷云集龙斗野,四七之际火为主。”群臣因复奏曰:“受命之符,人应为大,万里合信,不议同情。周之白鱼,曷足比焉?今上无天子,海内淆乱,符瑞之应,昭然著闻,宜答天神,以塞群望。”光武于是命有司设坛场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


相关文章

  • 乱世枭雄,治世能臣:魏武帝曹操
  • 曹操自古就是史学家们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主要是他参加镇压黄巾农民起义军:"挟天子以令诸侯",有称王称霸之野心:"宁可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人 ...查看


  • [转载]东汉陪祭宋武庙的九将谁最强悍?
  • 宋朝时,在官方设立的武庙里,太公吕望是受祭的神主,称为武成王庙,与文庙祭祀的文宣王至圣先师对应.文庙里有孔子的七十二门徒陪享,武庙里则由官方评选出历代名将七十二人陪祭. 而东汉入祭的名将共有九人,他们是:邓禹.寇恂.冯异.贾复.吴汉.耿弇. ...查看


  • 东汉开国八大名将(转帖)
  • 东汉开国八大名将(转帖) 1.邓禹 提起东汉的开国将领们,首先让人想到的就是云台28将的第一位,中兴功臣之首的邓禹邓仲华.邓禹在13岁时去长安,在那里认识了在长安游学的汉光武帝刘秀.他们相识,并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更始皇帝刘玄消灭王莽 ...查看


  • [别样的皇帝]清秀型帅哥之光武帝刘秀
  • 清秀型帅哥之光武帝刘秀 第二章 长得帅的皇帝 要说历史上有记载的长得帅得皇帝大概有以下几个, 光武帝刘秀,清秀型帅哥:慕容家,几乎没有一个不帅的.高欢,当个城门小兵都能让娄昭君倒贴到无敌的男人:儿子高澄,年十二,神情俊爽,便若成人,美姿容, ...查看


  • 青少年一定要读的历史故事_伏波将军马援
  • 马援,字子渊,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是战国名将赵奢的后代.赵奢久立战功,受封为马服君,其子孙因此以官为姓.西汉末年,丞相王莽废孝平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新,不久,天下大乱.王莽称帝时,马援曾被任命为君子都邮与新成大尹,王莽兵败身死, ...查看


  • 寓言故事的成语:妄自尊大的故事
  • 出处<后汉书·马援传> (马援),囚辞归,谓嚣曰:"子阳井底蛙耳,而妄自尊大,不如专 意东方." 释义 形容人狂妄地夸大自己,以为自己了不起,轻视别人. 故事 马援,字文渊,茂陵人.东汉初年,刘秀做了皇帝,称 ...查看


  • 刀与笔 东汉文人.外戚.宦官的三角斗争
  • 刀与笔 东汉文人.外戚.宦官的三角斗争 作者:綦彦臣     分类:历史 简介: 中国历史以汉唐为荣耀,但是,唐继隋而精化科举,知识分子的产生基本流水线化,知识分子的道德担当远不如汉.东汉一代是中国知识分子道德品质的黄金时期.知识分子作为权 ...查看


  • 初一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 第一章 中华文明的起源 1-12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P2 2.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是会不会制造工具P2 3.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生活的时间和地点 P1.3.4 4.从猿到人的演变过程中 劳动起了决定作用.P2 5. ...查看


  • 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 第12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 一.内容及分析 本课要学的内容是第十二课指的是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其核心内容是两汉时期农业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理解他们的关键在于,第一,了解两汉时期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和农田水利事业的建设:第二,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