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善鼓琴 1

伯牙善鼓琴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词语含义。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疏通文意

3、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悟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伯牙和钟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今天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一下他们之间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 (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 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 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 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 琴声优美动听, 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 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 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 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 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 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 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 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 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 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 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 樵夫,怎么会 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 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 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 只可惜, 您弹到第四句 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 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 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 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 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 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 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 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 善鼓琴》 ——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 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 人)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 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主张循 1

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 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 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 、 《仲尼》 、 《汤问》 、 《杨 朱》 、 《说符》 、 《黄帝》 、 《周穆王》 、 《力命》等八篇,共成 《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 帝神游》 、 《愚公移山》 、 《夸父追日》 、 《杞人忧天》等篇,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师讲述列御寇的故事。 )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 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 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 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 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 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 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 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 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 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 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2、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 解答,教师帮助) (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 ,学生在书上或导 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①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 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 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 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 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 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 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 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 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 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注释:①得:体会。②卒:通“猝”,突然。③操:琴曲。④ 逃:隐藏。⑤志:志趣,心意。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长。⑦善哉, 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⑧峨峨:高耸的样子。 ⑨洋洋: 宽广的样子。 ⑩鼓:弹奏。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 从文中的 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 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4、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5、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 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 常用来比喻什么?

二、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 (1)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或“曲每奏,钟 子期辄穷其趣。 ”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 通的人。

4、高山流水(觅知音)

5、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三、巩固练习,自主检测。

1、做课后练习题。

2、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 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a、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 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 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b、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 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 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 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 精妙。

(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四、课堂小结 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 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 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 心灵与情怀。

五、布置作业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 300 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六、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 牙 善 鼓 琴

伯牙善鼓琴: 志在登高山 志在流水

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

伯牙善鼓琴

教学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重点词语含义。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疏通文意

3、了解故事内容,把握人物之间的情感。

4、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悟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 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伯牙和钟子期 高山流水遇知音 的故事早已深入人心。 今天让我们一同去见证一下他们之间的那种令人敬仰的情谊吧。

2、介绍俞伯牙与钟子期。 (故事形式) 春秋时期,伯牙从小就酷热爱音乐,他的老师成连曾 带着他到东海的蓬莱山, 师傅带他领略大自然的壮美神奇, 使他从中悟出了音乐的真谛。 他弹起琴来, 琴声优美动听, 犹如高山流水一般。虽然,有许多人赞美他的琴艺,但他 却认为一直没有遇到真正能听懂他琴声的人。 有一年,伯牙奉晋王之命出使楚国。八月十五那天, 他乘船来到了汉阳江口。遇风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 上,伯牙琴兴大发,拿出随身带来的琴,专心致志地弹了 起来。他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完全沉醉在优美的琴声 之中的时候,猛然看到一个人在岸边一动不动地站着。伯 牙吃了一惊,手下用力,“啪”的一声,琴弦被拨断了一根。 伯牙正在猜测岸边的人为何而来,就听到那个人大声地对 他说:“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个打柴的,回家晚了,走 到这里听到您在弹琴,觉得琴声绝妙,不由得站在这里听 了起来。”

伯牙借着月光仔细一看,那个人身旁放着一担干柴, 果然是个打柴的人。伯牙心想:一个打柴的 樵夫,怎么会 听懂我的琴呢?于是他就问:“你既然懂得琴声,那就请你 说说看,我弹的是一首什么曲子?” 听了伯牙的问话,那打柴的人笑着回答:“先生,您刚 才弹的是孔子赞叹弟子颜回的曲谱, 只可惜, 您弹到第四句 的时候,琴弦断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点不错,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请他上船来 细谈。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弹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 是伏羲氏造的。”接着他又把这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听了 打柴人的这番讲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接着伯牙 又为打柴人弹了几曲,请他辨识其中之意。当他弹奏的琴 声雄壮高亢的时候,打柴人说:“这琴声,表达了高山的雄 伟气势。”当琴声变得清新流畅时,打柴人说:“这后弹的 琴声,表达的是无尽的流水。”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学习的寓言《伯牙 善鼓琴》 ——看看伯牙如何善鼓琴, 钟子期如何善听琴的。

3、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理解字词句,熟练朗读,能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2)积累文言字词,探究古文所蕴含的道理。

二、自学指导,合作探究。

(一)展示预习成果 1、作者简介 (学生举手谈谈作者及其作品,教师补充。 ) 列子,名列御寇,或称列圄寇、列圉寇(今河南郑州市 人) ,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关尹子、壶丘子、老商 氏、支伯高子等。隐居郑国四十年,不求名利,清静修道。 主张循 1

名责实,无为而治。列子的活动时期应该是约于战 国早中期间,与郑繻公同时,晚于孔子而早于庄子.先后著 书二十篇,十万多字,今存《天瑞》 、 《仲尼》 、 《汤问》 、 《杨 朱》 、 《说符》 、 《黄帝》 、 《周穆王》 、 《力命》等八篇,共成 《列子》一书,均已失传。其中寓言故事百余篇,如《黄 帝神游》 、 《愚公移山》 、 《夸父追日》 、 《杞人忧天》等篇,读来妙趣横生,都选自此书隽永味长,发人深思。 后被道教尊奉为“冲虚真人”。 (教师讲述列御寇的故事。 ) 《列子》相传为战国时郑国人列御寇,其内容多为民 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子心胸豁达,贫富不移,荣 辱不惊。因家中贫穷,常常吃不饱肚子,以致面黄肌瘦。 有人劝郑国执政子阳资助列子,以搏个好士之名,于是子 阳就派人送他十车粮食,他再三致谢,却不肯收受实物。 妻子埋怨说:我听说有道的人,妻子孩子都能快乐地生活, 现在我却常常挨饿。宰相送粮食给你你却不接受,我真是 命苦啊。列子笑着对妻子说:子阳并不真的了解我,听了别 人的话才送粮给我。以后也可能听别人的话怪罪我,所以 我不能接受。一年后郑国发生变乱,子阳被杀,其党众多 被株连致死,御寇得以安然无恙。

2、检查预习,纠正字音。

(二)朗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学生朗读课文:全班齐读、举手朗读。

(三)疏通文意,学生用自己的话叙述文章内容。

(逐句疏通,学生提出不理解的词义,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竞相 解答,教师帮助) (视情况提问重点词句,并板书重点词句) ,学生在书上或导 学案上作好记录,以便积累。 )

原文: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 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 洋洋兮若江河! ” 伯牙所念, 钟子期必得①之。 伯牙游于泰山之阴, 卒②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③, 更造崩山之音。 曲每奏, 钟子期辄穷其趣。 伯牙乃舍琴而叹曰: “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④声哉?”—— 选自《列子·汤问》

翻译: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伯牙弹琴,心里想着 高山。钟子期说:“好啊!高耸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 钟子期说:“好啊!宽广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想的,钟子期必 然了解它。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 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 崩山的声音。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伯牙 放下琴感叹地说:“好啊,好啊!你听琴时所想到的,就像我弹琴 时所想到的。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 注释:①得:体会。②卒:通“猝”,突然。③操:琴曲。④ 逃:隐藏。⑤志:志趣,心意。⑥伯牙善鼓琴,善:擅长。⑦善哉, 善:赞美之词,即为“好啊”。⑧峨峨:高耸的样子。 ⑨洋洋: 宽广的样子。 ⑩鼓:弹奏。

第二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文中怎么叙述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听琴的?

2、这篇古文蕴含的道理是什么?

3、 “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 从文中的 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 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4、从文中得出一个什么成语?

5、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 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 常用来比喻什么?

二、小组汇报,教师点拨。

1、伯牙把自己的情怀寄托于琴音,琴技炉火纯青,而子期有很高的音乐鉴赏能力,无论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道出伯牙的心意。

2

2、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 (1)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 或“曲每奏,钟 子期辄穷其趣。 ”

(2)真正的知音是指能彼此了解,心心相印,心意相 通的人。

4、高山流水(觅知音)

5、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精妙。

三、巩固练习,自主检测。

1、做课后练习题。

2、拓展延伸

(一)读《伯牙绝弦》的有关文字,思考问题:

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节选)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 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这是伯牙在子期墓碑前的一首短歌)

a、善鼓琴的伯牙,名满天下的伯牙,居然从此绝弦, 如果你就是伯牙,你见着这绝弦,再对子期说什么?把你 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b、 后人根据伯牙和子期的故事, 为了纪念这知音之情, 谱成了一首乐曲《高山流水》 。今天“高山流水”这个成语 常用来比喻什么? 明确:高山流水多比喻知音或知己,也比喻乐曲高雅 精妙。

(二)展示两人千古传诵的诗篇: 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四、课堂小结 高山流水,琴台知音。这则发生在一位音乐家和一位 樵夫之间的故事,浪漫而诗意。我们无须去验证这则传说 的真实性,但我们依然可以从中感受到我们民族的精神、 心灵与情怀。

五、布置作业 将这则故事改写成一则 300 字左右的白话故事。

六、板书设计:

《伯牙善鼓琴》 ——《列子》

伯 牙 善 鼓 琴

伯牙善鼓琴: 志在登高山 志在流水

子期善听:

峨峨兮若泰山

洋洋兮若江河

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


相关文章

  • 25伯牙绝弦导学案
  • 25.<伯牙绝弦>导学案 班级: 姓名: 一.自主预习: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在书上标画停顿符号. 2.我知道课题<伯牙绝弦>的意思: . 3.联系课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善: 绝: 鼓: ...查看


  • 伯牙绝弦)
  • 伯牙绝弦 教学设计(优) 作者:周山秋 文章来源:会员收集 点击数:1134 伯牙绝弦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 ...查看


  • 1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 <伯牙绝弦> 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 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 ...查看


  • 伯牙善鼓琴阅读与练习
  • <列子>(伯牙善鼓琴) 一.[内容] 伯牙善(善于)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弹奏)琴,志(志趣.心意)在高山.钟子期... 曰:"善哉(好啊),峨峨(高耸的样子)兮(语气词,相当于"啊")若泰山! ...查看


  • 25伯牙绝弦教案设计
  • 25.伯牙绝弦 一.谈话导入 春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优美动听,虽然得到了很多人的赞叹,却没有一个人能真正听懂他琴声中所表达的情意.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个名为钟子期的小伙子,于是就有了今天这篇文言文所讲的故事. 1.认真看老师板书 ...查看


  • 伯牙绝弦,黄婷婷
  • 且吟且诵素课生香--<伯牙绝弦>教学实录及评析 执教: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黄婷婷 评析: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 王任 黄婷婷现任教于海南省琼海市实验小学,学校教研员,海南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曾先后荣获"琼海市基础教育课 ...查看


  • 伯牙断琴说课设计及反思
  • <伯牙断琴>说课 <伯牙断琴>是(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本册话题单元"良朋益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鄂教版新教材采用话题隐含的单元呈现方式,从整体上显示出本册教材快乐.想象.探究.创新 ...查看


  • [伯牙绝弦]课后教学问题分析
  • <伯牙绝弦>教学问题分析 一·设计理念: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学习语文,要听说读写四者并重.‛六年级学生已初步具有自学能力,且这篇本文古今字义差别不大,学生可以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意思.在教学时,老师采用以音乐激发学习兴趣:抓住 ...查看


  • 伯牙摔琴为知音
  • 伯牙与子期 文/枫林 编/严肃 我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的名字叫俞伯牙.俞伯牙从小非常聪明,天赋极高,又很喜欢音乐,他拜当时很有名气的琴师成连为老师. 学习了三年,俞伯牙琴艺大长,成了当地有名气的琴师.但是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