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江雪》中的渔翁形象
0801110004 08师范一班 李振
关键词:渔翁 渔父 隐逸 出仕
《江雪》是柳宗元的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这首是仅短短的二十字,却构画出一幅独一无二的寒江独钓图。在隆冬季节,天降大雪,是时大雪纷纷下,林裹银装,山披玉衣,远近一色,茫茫皑皑,置身其中,仿佛在北国的冰雪世界。千山万岭不见一只,万径千路没有人的踪迹,就在这样一个荒凉严寒萧杀的环境里,在大雪覆盖的江上,有一叶孤舟,舟上只有一位穿蓑带笠的老翁凝神垂钓。这种境界是何等的清寂孤独,正所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者也。
《江雪》据记载作于永州,具体时年不详。单从《江雪》中的景是否为实景方面考虑,不妨考证一下在中晚唐时期是否有可能下雪。先说永州,在今湖南省衡阳市西南,依傍湘江,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按照常理,像《江雪》中的严寒大雪是不可能的。然而历史上有寒冷期和温暖期交替出现,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证①,“公元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的中唐至五代初期,为气候寒冷期。据当时文献记载,特殊的寒冷事件比较频繁,海州湾、莱州湾有海水冰冻的记载,苏北有江海冰冻的现象„„”。因此地处湖南潇湘之地的永州,在中晚唐时期,出现大幅的降温降雪还是有可能的。而且在2007年的冬天,整个南方普降大雪,湖南也是罕见的遭受严重雪灾。所以可得出结论,“江雪”发生在永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我们若假设《江雪》为实境实景,却又有诸多疑惑。雪天寒江,寂寥无人,万籁俱寂,一老翁为何还要冒险泛舟湖上,是钓鱼之时吗?能钓到鱼吗?显然,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所以作者所言未必都是真实存在的。寒雪之境可能存在,孤舟蓑笠翁,泛舟垂钓于寒江之上应为诗人心中想象之景。在大雪纷飞,万物隐匿之时,诗人面对这凄冷之境,为何有如此妙绝今古的奇思妙想?诗人又有着怎样的思想波动呢/
很显然,渔翁是诗人的化身。然而,柳宗元为何要选择渔翁来作为自己现身的形象呢?这又要与永州的风情有关了,杜甫《岁晏行》中有诗句“楚人重鱼不重鸟”,潇湘之地,水流恣肆,江河密布,鱼米之乡,渔猎是楚地人中最常见的生活方式。但看子厚的另一首《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造语平实,设色淡雅,淡淡几笔,就描绘出一幅闲适恬淡,自由自在的渔家生活,也体现了子厚对渔翁生活的推崇和喜爱,深层次上,是他被贬之后愤世嫉俗,又感到离群孤独,想以超然的态度排解却又无法释怀,此处渔翁显然是一被隐逸化的想象。
另外,在《楚辞》中的《渔父》一篇,“渔父”其实就是一个高洁的隐士的化身。当屈子见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满心惆怅。正遇见渔父,渔父宽慰屈子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为什么不同流合污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而屈子决绝的回答,“宁赴湘流,葬身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鼓枻而去,长啸高歌,不复与言。是想子厚被贬谪于
潇湘之地,无人能解其意,他又心忧君主,心忧社稷,苦闷难解,漫步游于江畔湖泽,山川溪流,这与屈原何其相似。然他又不如屈子决绝刚烈,他有屈子的诗人般的敏感,却没有屈子的执着决断,面对现实他懦弱了,退缩了,所以他渴望向渔父求的答案,借以超脱。所以我说渔翁取自“渔父”形象。
综上可知,渔翁形象是南方的一种隐逸方式。然诗人把渔翁这一本应出现在吴越之地的形象,与大雪绝境的北国风光结合在一起,从中可以发现什么呢?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因祖上世代做官,在京城长安的城内和城外,也都有房舍和田产。宗元诞生在长安,而且是在长安长大的。所以我们可知子厚是北方人,长安人,那么关中之地的冬季,严寒大雪自是常见,因此他对大雪严寒的记忆应当是很深刻的。子厚当时在永州,北人南下,自来此地,天气湿热,幸遇此大雪,则不免忆起长安旧时的事情,当时的他前途无量。退之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言,“„„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啅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幕与之交。”而此时,却是遭贬谪的人,身处永州蛮夷之地,文明不兴,礼仪不识,无人能解寂寞,既无朋友,更无知己。因此一种无人能识,无人能知的孤独感布满天地之间,万物都披上一层暗淡的冷色调,他那激切孤直,忧愤的心情如严寒的冰雪从天而降,覆盖了一切。从本质上说,他的心里在下雪。
从上面得论述,可以回答为什么这样结合?因为作者陷入了无法排除的矛盾之中,“江雪”有长安旧时的风光记忆,有子厚渴望重获君王赏识的憧憬,反应的是他强烈的儒家出仕愿望。而渔翁的超然自由,无所牵挂,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是一种隐逸的渴望。然而他并未看破,渔翁的生活方式是他排解出仕不得的郁闷的途径,并非真心向往,他放不下的太多。因此他彷徨迷茫,恍惚游乐,在谪居永州的十年中,他“闷即出游”,而且也有“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的时候,但紧随这“一笑”之后而来的却是那百忧攻心的“已复不乐”。②因此可知,寒江雪和孤舟蓑笠翁旧时他自身无法排解的矛盾的体现。
再者,“渔翁”垂钓并非为鱼,钓雪吗?非也。昔者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线悬直钩,是求鱼吗?不是,是钓名明君耳!子厚托“渔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非为鱼,非为雪,那我窃以为他是在等待明君出现,识其之能,用其之才,出仕治国平天下,然生不逢时,君上不明,奸佞谗陷,朝政腐败,“壮心瓦解空缧囚”,心里激愤不平,怨恨不已,遂以一句“独钓寒江雪”来震彻天地的抒发内心压抑已久的苦闷。
参考文献:①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P272
浅析《江雪》中的渔翁形象
0801110004 08师范一班 李振
关键词:渔翁 渔父 隐逸 出仕
《江雪》是柳宗元的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这首是仅短短的二十字,却构画出一幅独一无二的寒江独钓图。在隆冬季节,天降大雪,是时大雪纷纷下,林裹银装,山披玉衣,远近一色,茫茫皑皑,置身其中,仿佛在北国的冰雪世界。千山万岭不见一只,万径千路没有人的踪迹,就在这样一个荒凉严寒萧杀的环境里,在大雪覆盖的江上,有一叶孤舟,舟上只有一位穿蓑带笠的老翁凝神垂钓。这种境界是何等的清寂孤独,正所谓“寂寥无人,凄神寒骨”者也。
《江雪》据记载作于永州,具体时年不详。单从《江雪》中的景是否为实景方面考虑,不妨考证一下在中晚唐时期是否有可能下雪。先说永州,在今湖南省衡阳市西南,依傍湘江,典型的亚热带气候,按照常理,像《江雪》中的严寒大雪是不可能的。然而历史上有寒冷期和温暖期交替出现,据《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证①,“公元8世纪中叶至10世纪中叶的中唐至五代初期,为气候寒冷期。据当时文献记载,特殊的寒冷事件比较频繁,海州湾、莱州湾有海水冰冻的记载,苏北有江海冰冻的现象„„”。因此地处湖南潇湘之地的永州,在中晚唐时期,出现大幅的降温降雪还是有可能的。而且在2007年的冬天,整个南方普降大雪,湖南也是罕见的遭受严重雪灾。所以可得出结论,“江雪”发生在永州是完全有可能的。
因此,我们若假设《江雪》为实境实景,却又有诸多疑惑。雪天寒江,寂寥无人,万籁俱寂,一老翁为何还要冒险泛舟湖上,是钓鱼之时吗?能钓到鱼吗?显然,文学作品不同于历史,所以作者所言未必都是真实存在的。寒雪之境可能存在,孤舟蓑笠翁,泛舟垂钓于寒江之上应为诗人心中想象之景。在大雪纷飞,万物隐匿之时,诗人面对这凄冷之境,为何有如此妙绝今古的奇思妙想?诗人又有着怎样的思想波动呢/
很显然,渔翁是诗人的化身。然而,柳宗元为何要选择渔翁来作为自己现身的形象呢?这又要与永州的风情有关了,杜甫《岁晏行》中有诗句“楚人重鱼不重鸟”,潇湘之地,水流恣肆,江河密布,鱼米之乡,渔猎是楚地人中最常见的生活方式。但看子厚的另一首《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此诗造语平实,设色淡雅,淡淡几笔,就描绘出一幅闲适恬淡,自由自在的渔家生活,也体现了子厚对渔翁生活的推崇和喜爱,深层次上,是他被贬之后愤世嫉俗,又感到离群孤独,想以超然的态度排解却又无法释怀,此处渔翁显然是一被隐逸化的想象。
另外,在《楚辞》中的《渔父》一篇,“渔父”其实就是一个高洁的隐士的化身。当屈子见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满心惆怅。正遇见渔父,渔父宽慰屈子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为什么不同流合污呢?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而屈子决绝的回答,“宁赴湘流,葬身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渔父鼓枻而去,长啸高歌,不复与言。是想子厚被贬谪于
潇湘之地,无人能解其意,他又心忧君主,心忧社稷,苦闷难解,漫步游于江畔湖泽,山川溪流,这与屈原何其相似。然他又不如屈子决绝刚烈,他有屈子的诗人般的敏感,却没有屈子的执着决断,面对现实他懦弱了,退缩了,所以他渴望向渔父求的答案,借以超脱。所以我说渔翁取自“渔父”形象。
综上可知,渔翁形象是南方的一种隐逸方式。然诗人把渔翁这一本应出现在吴越之地的形象,与大雪绝境的北国风光结合在一起,从中可以发现什么呢?首先要了解作者的生平,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因祖上世代做官,在京城长安的城内和城外,也都有房舍和田产。宗元诞生在长安,而且是在长安长大的。所以我们可知子厚是北方人,长安人,那么关中之地的冬季,严寒大雪自是常见,因此他对大雪严寒的记忆应当是很深刻的。子厚当时在永州,北人南下,自来此地,天气湿热,幸遇此大雪,则不免忆起长安旧时的事情,当时的他前途无量。退之的《柳子厚墓志铭》中有言,“„„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啅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名声大振,一时皆幕与之交。”而此时,却是遭贬谪的人,身处永州蛮夷之地,文明不兴,礼仪不识,无人能解寂寞,既无朋友,更无知己。因此一种无人能识,无人能知的孤独感布满天地之间,万物都披上一层暗淡的冷色调,他那激切孤直,忧愤的心情如严寒的冰雪从天而降,覆盖了一切。从本质上说,他的心里在下雪。
从上面得论述,可以回答为什么这样结合?因为作者陷入了无法排除的矛盾之中,“江雪”有长安旧时的风光记忆,有子厚渴望重获君王赏识的憧憬,反应的是他强烈的儒家出仕愿望。而渔翁的超然自由,无所牵挂,与自然的和谐相融,是一种隐逸的渴望。然而他并未看破,渔翁的生活方式是他排解出仕不得的郁闷的途径,并非真心向往,他放不下的太多。因此他彷徨迷茫,恍惚游乐,在谪居永州的十年中,他“闷即出游”,而且也有“时到幽树好石,暂得一笑”的时候,但紧随这“一笑”之后而来的却是那百忧攻心的“已复不乐”。②因此可知,寒江雪和孤舟蓑笠翁旧时他自身无法排解的矛盾的体现。
再者,“渔翁”垂钓并非为鱼,钓雪吗?非也。昔者姜太公垂钓于渭水之滨,线悬直钩,是求鱼吗?不是,是钓名明君耳!子厚托“渔翁垂钓于寒江之上,非为鱼,非为雪,那我窃以为他是在等待明君出现,识其之能,用其之才,出仕治国平天下,然生不逢时,君上不明,奸佞谗陷,朝政腐败,“壮心瓦解空缧囚”,心里激愤不平,怨恨不已,遂以一句“独钓寒江雪”来震彻天地的抒发内心压抑已久的苦闷。
参考文献:①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②袁行霈,《中国文学史》,P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