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明挖法施工
明挖法具有施工作业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证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低等优点,地面交通和环境条件限制。
3.明挖法施工基坑分为敞口放坡基坑和有围护结构的基坑两类。基坑很深,地质条件差,地下水位高,特别是又处于繁华市区无足够空地满足施工需要采用有围护结构的基坑。
一、围护结构
(一)基坑围护结构体系
1.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包括板(桩)墙、围檩(冠梁)及其他附属构件。板(桩)墙主要承受基坑开挖卸荷所产生的土压力和水压力,并将此压力传递到支撑。
(二)深基坑围护结构类型——表1K413021-1。
(6)地下连续墙
◆ 优点:施工时振动小、噪声低,墙体刚度大,对周边地层扰动小;可适用于多种土层,除夹有孤石、大颗粒卵砾石等局部障碍物时影响成槽效率外,对黏性土、无黏性土、卵砾石层等各种地层均能高效成槽。
◆ 挖槽方式可分为抓斗式、冲击式和回转式等类型。
◆ 泥浆的相对密度、黏度、含砂率和pH等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进行检验和控制。
二、支撑结构类型
(一)支撑结构体系
1.内支撑一般由各种型钢撑、钢管撑、钢筋混凝土撑等构成支撑系统;外拉锚有拉锚和土锚两种形式。
3.在深基坑的施工支护结构中,常用的支撑系统按其材料可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和钢支撑体系两类,其形式和特点见表1K413021-2。
三、基坑的变形控制
(一)基坑变形特征
2.围护墙体水平变形
3.围护墙体竖向变位
4.基坑底部的隆起
5.地表沉降
(二)基坑的变形控制
2.控制基坑变形的主要方法有:(五个方法,刚度,深度,加固,减少,调整降水)
(1)增加围护结构和支撑的刚度;
(2)增加围护结构的人土深度;
(3)加固基坑内被动区土体。
(4)减小每次开挖尺寸和开挖支撑时间;
(5)调整围护结构深度和降水井布置。
掌握基槽土方开挖及护坡技术
一、基(槽)坑土方开挖
(一)基本规定
1.根据支护结构设计、降排水要求,确定开挖方案。
一、地基加固处理作用与方法选择
(二)方法选择
1.换填材料加固处理法——适用于较浅基坑。
2.水泥土搅拌、高压喷射注浆、注浆——适用于深基炕。
2.基坑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
3.软土基坑必须分层、分块、均衡地开挖。
4.采取措施防止开挖机械等碰撞支护结构。
二、护坡技术
(一)基坑边(放)坡
3.基坑放坡要求
◆ 分为一级放坡和分级放坡两种形式。
◆ 当存在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地下水时,应采取降水措施或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截水措施。
◆ 分级放坡时,宜设置分级过渡平台。岩石边坡不宜小于0. 5m,对于土质边坡不宜小于1.Om。
(二)长基坑开挖与过程放坡
2.坑内纵向放坡是动态的边坡。
3.应编制开挖方案,慎重确定放坡坡度。若在土坡附近有需保护的建筑或管线,应减缓该处坡度。
三、边坡保护
(一)基坑边坡稳定措施
4.严格禁止在基坑边坡坡顶1~2m范围堆放材料、土方和其他重物以及停置或行驶较大的施工机械。
(二)护坡措施
2.放坡开挖时应及时作好坡脚、坡面的保护措施——叠放砂包或土袋:水泥抹面;挂网喷浆或混凝土;锚杆喷射混凝土护面、塑料膜或土工织物覆盖坡面等。
熟悉工程降水方法
一、降水方法选择
(一)基本要求
◆ 软土地区基坑开挖深度超过3m,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
(二)工程降水有多种技术方法,可根据土层情况、渗透性、降水深度、周围环境、支护结构种类选择和设计。
二、常见降水方法
(一)明沟、集水井排水
(二)井点降水
1-当基坑开挖较深,基坑涌水量大,且有围护结构时,应选择井点降水方法。即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方式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
2.井点布置
◆ 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
◆ 当基坑(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
◆ 当基坑(槽)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双排井点
◆ 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环形井点。
3.井点管距坑壁不应小于1. 0~1. 5m,井点间距一般为0.8~1. 6m。滤水管埋入含水层内,并且比挖基坑(沟、槽)底深0. 9~1. 2m,井点管的埋置深度应经计算确定。
掌握开挖过程中地下管线的安全保护措施
一、施工准备阶段
(一)工程地质条件及现况管线调查
(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3.重要的基坑开挖方案需要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同意后执行,并严格按照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同意的施工方案实施。
(三)现况管线改移、保护措施
1.对于基坑开挖范围内的管线,与建设单位、规划单位和管理单位协商确定管线拆迁、改移和悬吊加固措施。
2.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地面建(构)筑物——均应进行临时加固,经检查、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并形成文件后,方可施工。
3.开工前,由建设单位召开调查配合会,由产权单位指认所属设施及其准确位置,设明显标志。
4.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设专人随时检查地下管线、维护加固设施,以保持完好。
掌握防止基坑坍塌、淹埋的安全措施
(二)基坑开挖安全技术措施(六项内容:确定方法、减少荷载、做好降水,控制边坡,按设计开挖,信息化施工)
1.基坑边坡和支护结构的确定方法
2.尽量减少基坑坡顶荷载
3.做好降水措施,确保基坑开挖期间的稳定
4.控制好边坡
5.严格按设计要求开挖和支护
6.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做到信息化施
二、应急预案与保证措施
(一)应急预案
1.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基坑坍塌、淹埋事故的应急预案。
2.建立应急组织体系,配备人员、物资和设备,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应急演练。
3.进行信息化施工,及早发现以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及早撤离现场。
(二)抢险支护与堵漏
2.围护结构缺陷造成的渗漏一般采用下面方法处理——引流管引流/渗漏较为严重:坑内回填土封堵水流,坑外打孔灌注封堵渗漏处。
3.坡顶卸载,适当增加内支撑或锚杆,被动土压区堆载或注浆加固等处理措施。
4.降低土中水位,并进行坡顶卸载。
5.采取回填土、砂或灌水等措施。
(一)明挖法施工
明挖法具有施工作业面多、速度快、工期短、易保证工程质量、工程造价低等优点,地面交通和环境条件限制。
3.明挖法施工基坑分为敞口放坡基坑和有围护结构的基坑两类。基坑很深,地质条件差,地下水位高,特别是又处于繁华市区无足够空地满足施工需要采用有围护结构的基坑。
一、围护结构
(一)基坑围护结构体系
1.基坑围护结构体系包括板(桩)墙、围檩(冠梁)及其他附属构件。板(桩)墙主要承受基坑开挖卸荷所产生的土压力和水压力,并将此压力传递到支撑。
(二)深基坑围护结构类型——表1K413021-1。
(6)地下连续墙
◆ 优点:施工时振动小、噪声低,墙体刚度大,对周边地层扰动小;可适用于多种土层,除夹有孤石、大颗粒卵砾石等局部障碍物时影响成槽效率外,对黏性土、无黏性土、卵砾石层等各种地层均能高效成槽。
◆ 挖槽方式可分为抓斗式、冲击式和回转式等类型。
◆ 泥浆的相对密度、黏度、含砂率和pH等主要技术性能指标进行检验和控制。
二、支撑结构类型
(一)支撑结构体系
1.内支撑一般由各种型钢撑、钢管撑、钢筋混凝土撑等构成支撑系统;外拉锚有拉锚和土锚两种形式。
3.在深基坑的施工支护结构中,常用的支撑系统按其材料可分为现浇钢筋混凝土支撑体系和钢支撑体系两类,其形式和特点见表1K413021-2。
三、基坑的变形控制
(一)基坑变形特征
2.围护墙体水平变形
3.围护墙体竖向变位
4.基坑底部的隆起
5.地表沉降
(二)基坑的变形控制
2.控制基坑变形的主要方法有:(五个方法,刚度,深度,加固,减少,调整降水)
(1)增加围护结构和支撑的刚度;
(2)增加围护结构的人土深度;
(3)加固基坑内被动区土体。
(4)减小每次开挖尺寸和开挖支撑时间;
(5)调整围护结构深度和降水井布置。
掌握基槽土方开挖及护坡技术
一、基(槽)坑土方开挖
(一)基本规定
1.根据支护结构设计、降排水要求,确定开挖方案。
一、地基加固处理作用与方法选择
(二)方法选择
1.换填材料加固处理法——适用于较浅基坑。
2.水泥土搅拌、高压喷射注浆、注浆——适用于深基炕。
2.基坑周围地面应设排水沟,对坡顶、坡面、坡脚采取降排水措施。
3.软土基坑必须分层、分块、均衡地开挖。
4.采取措施防止开挖机械等碰撞支护结构。
二、护坡技术
(一)基坑边(放)坡
3.基坑放坡要求
◆ 分为一级放坡和分级放坡两种形式。
◆ 当存在影响边坡稳定性的地下水时,应采取降水措施或深层搅拌桩、高压旋喷桩等截水措施。
◆ 分级放坡时,宜设置分级过渡平台。岩石边坡不宜小于0. 5m,对于土质边坡不宜小于1.Om。
(二)长基坑开挖与过程放坡
2.坑内纵向放坡是动态的边坡。
3.应编制开挖方案,慎重确定放坡坡度。若在土坡附近有需保护的建筑或管线,应减缓该处坡度。
三、边坡保护
(一)基坑边坡稳定措施
4.严格禁止在基坑边坡坡顶1~2m范围堆放材料、土方和其他重物以及停置或行驶较大的施工机械。
(二)护坡措施
2.放坡开挖时应及时作好坡脚、坡面的保护措施——叠放砂包或土袋:水泥抹面;挂网喷浆或混凝土;锚杆喷射混凝土护面、塑料膜或土工织物覆盖坡面等。
熟悉工程降水方法
一、降水方法选择
(一)基本要求
◆ 软土地区基坑开挖深度超过3m,一般就要用井点降水。
(二)工程降水有多种技术方法,可根据土层情况、渗透性、降水深度、周围环境、支护结构种类选择和设计。
二、常见降水方法
(一)明沟、集水井排水
(二)井点降水
1-当基坑开挖较深,基坑涌水量大,且有围护结构时,应选择井点降水方法。即用真空(轻型)井点、喷射井点或管井深入含水层内,用不断抽水方式使地下水位下降至坑底以下,同时使土体产生固结以方便土方开挖。
2.井点布置
◆ 根据基坑平面形状与大小、地质和水文情况、工程性质、降水深度等而定。
◆ 当基坑(槽)宽度小于6m且降水深度不超过6m时,可采用单排井点,布置在地下水上游一侧;
◆ 当基坑(槽)宽度大于6m或土质不良,渗透系数较大时,宜采用双排井点
◆ 当基坑面积较大时,宜采用环形井点。
3.井点管距坑壁不应小于1. 0~1. 5m,井点间距一般为0.8~1. 6m。滤水管埋入含水层内,并且比挖基坑(沟、槽)底深0. 9~1. 2m,井点管的埋置深度应经计算确定。
掌握开挖过程中地下管线的安全保护措施
一、施工准备阶段
(一)工程地质条件及现况管线调查
(二)编制施工组织设计
3.重要的基坑开挖方案需要经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同意后执行,并严格按照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同意的施工方案实施。
(三)现况管线改移、保护措施
1.对于基坑开挖范围内的管线,与建设单位、规划单位和管理单位协商确定管线拆迁、改移和悬吊加固措施。
2.基坑开挖影响范围内的地下管线、地面建(构)筑物——均应进行临时加固,经检查、验收,确认符合要求,并形成文件后,方可施工。
3.开工前,由建设单位召开调查配合会,由产权单位指认所属设施及其准确位置,设明显标志。
4.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设专人随时检查地下管线、维护加固设施,以保持完好。
掌握防止基坑坍塌、淹埋的安全措施
(二)基坑开挖安全技术措施(六项内容:确定方法、减少荷载、做好降水,控制边坡,按设计开挖,信息化施工)
1.基坑边坡和支护结构的确定方法
2.尽量减少基坑坡顶荷载
3.做好降水措施,确保基坑开挖期间的稳定
4.控制好边坡
5.严格按设计要求开挖和支护
6.及时分析监测数据,做到信息化施
二、应急预案与保证措施
(一)应急预案
1.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基坑坍塌、淹埋事故的应急预案。
2.建立应急组织体系,配备人员、物资和设备,并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应急演练。
3.进行信息化施工,及早发现以人身安全为第一要务,及早撤离现场。
(二)抢险支护与堵漏
2.围护结构缺陷造成的渗漏一般采用下面方法处理——引流管引流/渗漏较为严重:坑内回填土封堵水流,坑外打孔灌注封堵渗漏处。
3.坡顶卸载,适当增加内支撑或锚杆,被动土压区堆载或注浆加固等处理措施。
4.降低土中水位,并进行坡顶卸载。
5.采取回填土、砂或灌水等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