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忠民, 姚 宇 来源:2010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 要: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运行规律,是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辩证统一。在传统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将包含资源环境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分解为资源环境部类、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三个部类之间的交换过程。这一过程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为资源环境部类优先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三个主要路径:基于实物补偿的固碳产业发展,基于价值补偿的碳税征收措施,以及基于补偿交换机制建立的碳排放交易所和森林碳汇市场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
科学研究表明,碳排放是造成大气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减少碳排放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包括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美国总统奥巴马等在内的100余位国家领导人参加了此次峰会,世界聚焦到了以二氧化碳减排为主体的气候环境问题。减少碳排放和缓解气候暖化将成为未来影响全球各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碳排放减少或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成了各国都不得不面对的经济和发展问题。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它随后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今已成为国际共识。目前低碳经济的研究已广泛开展,研究领域也非常广泛,但总体研究以现象归纳为主,尚无人从劳动价值论等基本经济运行规律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作为社会经济生产中的重要规律,是剩余价值论向社会实践应用的进一步推进,揭示了社会再生产中关于价值补偿、实物补偿和资本预付的基本规律。本文希冀基于这一理论对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予以探讨。
一、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深刻内涵
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深刻揭示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对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仍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指出:“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虽然简单商品流通决没有必要包括资本的流通,———因为它可以在非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但如上所述,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却包括那种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152包括那些不形成资本的商品的流通。”[1]392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不但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重视,也得到了包括罗宾逊夫人和萨缪尔森等许多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高度评价,如罗宾逊夫人认为,凯恩斯所研究的储蓄和投资关系,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中已经得到了精辟的论述,[2]62-63萨缪尔森则认为“马克思很早就察觉到哈罗德在今天所证明的事情”
[3]329。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马克思修正了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医生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研究,指出:“魁奈的《经济表》用几根粗线条表明,国民生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年产品怎样通过流通进行分配,才能在其他各种不变的情况下,使它的简单再生产进行下去。达到现代庸俗经济学中的
均衡”[1]397。马克思按照社会总产品的最终用途,把它从实物形式上或使用价值形式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同时引入劳动价值论关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即社会总产品包括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了价值与使用价值辩证统一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建立科学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中的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只适合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指导作用,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过时,这是毫无依据的。首先,马克思对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归纳依据的正是英国市场经济,规律本身就是反映市场经济的;其次,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的经济规律是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一般经济规律,并无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差别,基于使用价值的分类和商品价值构成并无体制上的差别。可见,所谓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过时论,不过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一个同义重复,其根本目的不在于从科学上否定某一理论,而是从主观上去否定马克思主义。
2.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或实现)问题是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列宁说:“实现问题也就是分析社会产品的各部分如何按价值和物质形式补偿的问题。”[4]71-72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在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中提出来的。研究个别资本再生产,揭示个别企业内部的资本价值增殖运动,只需考察价值补偿而不必考察实物补偿。但是,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则要揭示整个社会个别资本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循环运动规律,不仅要考察价值补偿,还必须考察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只有在价值上和实物上都得到补偿,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够顺利地实现。可见,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涵是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辨证统一,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辨证统一。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或实现)问题,就是指社会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如何从社会总产品中得到补偿。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价值补偿两个方面: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而转化为货币,从而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取得剩余价值;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进一步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基本原理,它是进一步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理论前提。正是因为根据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或使用价值的构成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才指明了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途径,即两大部类内部以及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也正是因为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才有可能依据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用途去发现它们实现的途径和补偿的来源。同时,这两个方面的划分还指明了社会总产品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的相互联系及其制约关系。
社会再生产的本质在于作为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价值补偿和作为生产要素和资本家消费的实物补偿的辨证统一,预付货币资本与实物生产要素既在供求关系上表现为一种对立关系,又在社会再生产循环中表现为一种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但这种辨证统一关系又不能在单个资本或者某一类产业资本循环中表现出来,其必须建立在对整个社会生产进行部类分类的基础之上,即只有在实物上、在使用价值上的区分,只有部类间的交换得以实现,社会再生产循环才具有现实意
义。胡世祯基于恩格斯未采用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稿指出,第I部类内部的划分可以丰富和补充原有理论,可见基于使用价值的部类划分并非一成不变。[5]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在个别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基于使用价值分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其内涵包含了所有参与社会再生产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生产要素,即只要有使用价值的消耗就应有部类内或部类间的交换予以补偿,是对劳动价值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推进。
二、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新扩展:包含资源环境部类的再生产理论
1.包含资源环境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提出
经典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主要研究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关系,对市场经济制成品(即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交换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由于时代对资源环境要求的差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未提及资源环境与制成品之间的交换和补偿关系。1972年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这一理念要求发展应当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6]3。“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国际社会的相应,目前已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国际共识。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对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进行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从而客观要求推进制成品与资源环境之间交换和补偿关系的研究。
以往研究中,很多学者注意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源环境的忽视:孙毅、张如石认为,当前资源和生态补偿不足的问题是“传统的经济理论支配下,把资源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排斥于社会再生产价值运动过程之外”[7],张晓曦和张帅重复了这一认识;晏智杰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忽略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8]王舒曼、曲福田认为“传统政治经济学忽略了自然资源价值,理论长期以来把经济过程限定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封闭式循环运动中,而把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要素作为不变因素,用满足最大经济需求的办法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9]罗丽艳认为当自然资源“无偿的”这一前提条件不复存在时,研究替代和补偿生产过程中两个基本要素(人类劳动与自然资源)的耗费所必须投入的物质和能量很有必要。[10]但是,学者对如何将资源环境纳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却莫衷一是。胡昌暖[11]、车江洪[11]、杨艳琳[13]等人试图用地租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但地租理论只解决社会分配问题,根本不涉及资源环境的实物补偿;[11-13]还有些学者如晏智杰等甚至认为承认自然资源也创造价值有助于解决这一困局[8],卫兴华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批驳,认为这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倒退[14]。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部类补偿理论基于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的辩证统一,基于对使用价值的分类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其内涵包括了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通过引入“资源环境部类”这一概念,并将其纳入部类补偿理论可以达到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的作用。
2.包含资源环境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内涵和机制
与制成品内部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交换补偿关系不同,初始的资源与环境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并且随着时间的演进,自然的恩赐还在不断地增加,一定程度可以减弱人类对其的消耗,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能力的增强,总体上自然对人为损耗的补偿能力在加速下降,因此基于人的劳动和价值创造的补偿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文所提出的“包含资源环境部类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基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基本原理的进一步扩展,是基于劳动价值论和部类间补偿规律(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对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具有可行性。初始的资源和环境作为大自然的恩赐从一开始就成为人类劳动的对象,从采摘、游猎到开垦农田、放牧牲畜,自然恩赐的消耗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始终联系在一起。但自然资源在存量和增量上的有限性始终都在制约着人类的发展,人类不断通过劳动对环境和资源进行着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农耕和游牧对采摘和游猎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就是这种补偿的集中体现,人类的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着人类劳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样可以用于补偿自然所恩赐的环境和资源,人类劳动对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具有可行性。
其次,对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具有必要性。化石能源危机时代已经到来,调查结果表明, 1996年全球原油产量已接近34亿吨,世界石油已探明储量为1 400亿吨,每年产量按34亿吨计,仅够开采41年,到2038年全世界将面临石油耗尽的局面;世界天然气储量为152万亿立方米,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可开采65年。①由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暖化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在200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问题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因此,通过人类劳动对资源和环境进行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就显得尤为必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包含资源环境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就是将资源和环境的消费和生产纳入马克思部类补偿体制,与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共同组成社会再生产和社会资本再生产机制。在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可以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予以扩展,将资源环境及用于资源环境补偿的社会产品作为资源部类,同时保留原有两大部类的划分,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资源环境补偿机制,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资源环境部类ZE+ZC+Z(V+m)+ ZN (1)
生产资料部类IE+IC+I(V+m) (2)
生活资料部类ⅡE+ⅡC+Ⅱ(V+m) (3)
其中, ZE、IE和ⅡE分别表示资源环境部类、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的资源环境消耗,ZC、Z(V+m)分别表示资源环境部类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从使用价值而言, ZN①表示自然赐予人类的新增资源,在社会再生产中,可以直接进行实物补偿;从价值而言,ZN不具备价值,不计入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循环。
基于这一补偿机制,可持续发展就可以表示为如下:
首先是实物补偿方面。实物补偿针对资源环境的使用价值,总体的社会再生产中每一种资源环境(假设不可替代)的实物补偿需要满足这一公式,即新增的每一种资源环境(假设不可替代)都应当多于至少是等于三大部类所消耗的这种资源环境,公式的两端分别反映了对资源环境的消耗(需求)和产出(供给),可持续发展既可以是节能减排等对资源环境部类需求的减少,也可以是新能源的开发等资源环境部类供给的增加。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ZE+ZC+Z(V+m)+ZN≥ZE+IE+ⅡE
(4)
其次是价值补偿方面。价值补偿针对资源环境的价值,总体的社会再生产中,社会总体的价值补偿需要满足这一关系,即资源环境部类所预付的资本(包括ZE、ZC和ZV)以及资本所要求的剩余价值Zm都必须通过产品转化为货币从而进行补偿。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
ZE+ZC+Z(V+m)≥ZE+IE+ⅡE (5)
这里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补偿稍有不同,环境一般作为约束性条件,自然新增赋予一般不与包含价值创造的环境改善共同参与分配,式(5)可以直接运用;资源作为生产性贡献,自然所赋予的新增资源与包含价值创造的社会再生产资源在生产上是无差别的,会共同参与分配,但式(5)依然成立,这时必须通过资源税等政策机制将自然资源所取得的净收益②转移给价值创造部分,否则由于剩余价值要求的不能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将无法正常完成。可以将(4)和(5)称为“资源部类优先发展规律”,即不论社会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还是简单再生产,作为前提条件,新增的资源环境不论从实物补偿或价值补偿都应不小于社会消耗,因此,其应当得到优先发展,只有这样可持续的社会再生产才能得到实现。
三、基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基于“资源部类优先发展规律”可以研究由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暖化问题。
从实物补偿层面看,自然和人类目前都具有一定的固碳方法和固碳能力。自然界的植物,特别是森林和海洋,是目前地球上最主要的固碳主体。据统计,全世界38·6946亿公顷森林2000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15亿吨,占到全世界固碳总量的23%③;但这一数字正呈逐年降低趋势,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2009年1月13日报道,由于人类对森林的无节制开采,在过去20年中,全球森林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已经下降40%。人类应用科技手段也预备着固碳能力,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工程学家建议,在10到20年里种植10万棵“人造树”,帮助吸收地球的碳排放;这项科技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作为样品的“人造树”已经完成。实物补偿的要求就是自然和人类共同的固碳总量达到或超过自然和人的碳排放总量,即(4)式。
从价值补偿层面看,任何包含人类劳动的社会再生产都需要价值补偿。当前不论是世界还是我国,工业化水平提高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飞速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 1952到2006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正以每年6. 3%速度上升④,自然实物补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排放需要,通过人为的手段进行环境资源再生产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价值补偿就是将人类劳动和人类劳动的积累向资源环境投入,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创造,从而达到资源环境的价值补偿。(5)式中包括不变资本(ZE+ZC)、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Z(V+m)都是对资源环境的价值补偿,这一补偿值应大于三大部类所支付给资源环境部类的货币额。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低碳经济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基于实物补偿,一是大力发展固碳产业,二是推行节能减排方法。对前者既包括森林碳汇等传统固碳方法,还应包括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大在固碳技术上的科技投入和资本投入,促进资源环境部类预付资本的形成,从财政和税收等多方面开发固碳及相关产业;需要注意的是,在固碳技术领域,须依据经济学最优化理论及目前可获得的先进技术相结合,推进固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CCS(碳捕捉与储存)等技术在内的各类工业固碳技术。对后者,应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源头上的低碳化可以缓解固碳产业发展的压力。
基于价值补偿,开征碳税。碳税是对碳排放者所要求的进行价值补偿的成本,既包含环境资源部类的所有预付内容,即消耗的资源环境和消耗的生产资料(ZE、ZC,不变资本)和消耗的生活资料(ZV,可变资本),还包含预付资本所要求的剩余价值(Zm)。由于资源环境的外部性,不能通过市场经济主体的自发行为进行资源环境的社会再生产,需要通过国家财政转移的形式实现价值补偿。碳税作为财政转移形式具有优越性,一是其具有市场化工具的特点,可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调控;二是其与碳排放测度相结合,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实现了很好的结合。
基于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相结合,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和森林碳汇市场交换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有效性是被历史证实和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的结合就需要将碳排放和碳吸收引入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建立碳排放交易所和其他碳排放的交换体制,既可以推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采用,从而提高实物补偿,也可以更准确的认定进行碳排放价值补偿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立制定碳税和进行政府补贴的依据。
我们认为,通过大力发展固碳产业、开征碳税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和森林碳汇市场交换体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运用市场手段,实现碳排放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2卷[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琼·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M].陈彪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3]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4]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M]∥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
[5]胡世祯.对第I部类进行具体分类后的两大部类交换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 2000(8).
[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1987.
[7]孙毅,张如石.资源的价值补偿浅议[J].经济纵横, 1990(3).
[8]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
[9]王舒曼,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观[J].南京社会科学, 2000(5).
[10]罗丽艳.自然资源的代偿价值论[J].学术研究,2005(2).
[11]胡昌暖.资源价格体系、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形式[J].中国经济问题, 1992(4).
[12]车江洪.论自然资源的价值[J].生态经济, 1993(4).
[13]杨艳琳.自然资源价值论[J].经济评论, 2002(1).
[14]卫兴华,刘菲.不能用否定劳动二重性来否定劳动价值论[J].经济纵横, 2008(1) .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与低碳经济的发展
作者:李忠民, 姚 宇 来源:2010年9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摘 要: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了社会再生产的基本运行规律,是社会再生产中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辩证统一。在传统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我们可将包含资源环境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分解为资源环境部类、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三个部类之间的交换过程。这一过程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为资源环境部类优先发展。发展低碳经济有三个主要路径:基于实物补偿的固碳产业发展,基于价值补偿的碳税征收措施,以及基于补偿交换机制建立的碳排放交易所和森林碳汇市场机制的建立。
关键词: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
科学研究表明,碳排放是造成大气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减少碳排放目前已成为国际社会关心的焦点问题。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包括我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美国总统奥巴马等在内的100余位国家领导人参加了此次峰会,世界聚焦到了以二氧化碳减排为主体的气候环境问题。减少碳排放和缓解气候暖化将成为未来影响全球各国发展的重要内容。如何在碳排放减少或相对减少的情况下发展经济成了各国都不得不面对的经济和发展问题。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创建低碳经济》中首次提出“低碳经济”的概念,它随后被世界各国所采用,发展低碳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当今已成为国际共识。目前低碳经济的研究已广泛开展,研究领域也非常广泛,但总体研究以现象归纳为主,尚无人从劳动价值论等基本经济运行规律出发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作为社会经济生产中的重要规律,是剩余价值论向社会实践应用的进一步推进,揭示了社会再生产中关于价值补偿、实物补偿和资本预付的基本规律。本文希冀基于这一理论对低碳经济的实现路径予以探讨。
一、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深刻内涵
1.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地位和现实意义
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深刻揭示了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国民经济运行的基本规律,对当今时代经济发展仍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马克思指出:“各个单个资本的循环是互相交错的,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的,而且正是在这种交错中形成社会总资本的运动。虽然简单商品流通决没有必要包括资本的流通,———因为它可以在非资本主义生产的基础上进行,———但如上所述,社会总资本的循环却包括那种不属于单个资本循环范围内的商品流通,即152包括那些不形成资本的商品的流通。”[1]392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不但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重视,也得到了包括罗宾逊夫人和萨缪尔森等许多非马克思主义学者的高度评价,如罗宾逊夫人认为,凯恩斯所研究的储蓄和投资关系,在马克思扩大再生产模型中已经得到了精辟的论述,[2]62-63萨缪尔森则认为“马克思很早就察觉到哈罗德在今天所证明的事情”
[3]329。
在《资本论》第二卷第三篇中,马克思修正了法国重农学派创始人弗朗斯瓦·魁奈医生对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研究,指出:“魁奈的《经济表》用几根粗线条表明,国民生产的具有一定价值的年产品怎样通过流通进行分配,才能在其他各种不变的情况下,使它的简单再生产进行下去。达到现代庸俗经济学中的
均衡”[1]397。马克思按照社会总产品的最终用途,把它从实物形式上或使用价值形式上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同时引入劳动价值论关于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即社会总产品包括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三个组成部分,从而形成了价值与使用价值辩证统一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为建立科学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和流通中的问题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些学者认为,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只适合于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发挥指导作用,对于市场经济体制已经过时,这是毫无依据的。首先,马克思对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归纳依据的正是英国市场经济,规律本身就是反映市场经济的;其次,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揭示的经济规律是社会化大生产运行的一般经济规律,并无市场经济体制还是计划经济体制的差别,基于使用价值的分类和商品价值构成并无体制上的差别。可见,所谓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过时论,不过是对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的一个同义重复,其根本目的不在于从科学上否定某一理论,而是从主观上去否定马克思主义。
2.社会总产品的补偿: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
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或实现)问题是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容。列宁说:“实现问题也就是分析社会产品的各部分如何按价值和物质形式补偿的问题。”[4]71-72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在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过程中提出来的。研究个别资本再生产,揭示个别企业内部的资本价值增殖运动,只需考察价值补偿而不必考察实物补偿。但是,研究社会资本的再生产,则要揭示整个社会个别资本互相交错、互为条件的循环运动规律,不仅要考察价值补偿,还必须考察实物补偿。社会总产品的各个部分只有在价值上和实物上都得到补偿,社会资本再生产才能够顺利地实现。可见,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核心内涵是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的辨证统一,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辨证统一。社会总产品的补偿(或实现)问题,就是指社会总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如何从社会总产品中得到补偿。社会总产品的补偿包括价值补偿和实物价值补偿两个方面:价值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的价值如何通过商品的出售而转化为货币,从而补偿预付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并取得剩余价值;实物补偿是指社会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转化为货币以后,如何进一步转化为所需要的物质产品。
关于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和价值构成以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是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两个基本原理,它是进一步分析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理论前提。正是因为根据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或使用价值的构成把社会生产分为生产资料生产和消费资料生产两大部类,才指明了社会总产品实现的基本途径,即两大部类内部以及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也正是因为把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才有可能依据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用途去发现它们实现的途径和补偿的来源。同时,这两个方面的划分还指明了社会总产品实物替换和价值补偿的相互联系及其制约关系。
社会再生产的本质在于作为预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价值补偿和作为生产要素和资本家消费的实物补偿的辨证统一,预付货币资本与实物生产要素既在供求关系上表现为一种对立关系,又在社会再生产循环中表现为一种相互依存的统一关系。但这种辨证统一关系又不能在单个资本或者某一类产业资本循环中表现出来,其必须建立在对整个社会生产进行部类分类的基础之上,即只有在实物上、在使用价值上的区分,只有部类间的交换得以实现,社会再生产循环才具有现实意
义。胡世祯基于恩格斯未采用的《资本论》第二卷第二稿指出,第I部类内部的划分可以丰富和补充原有理论,可见基于使用价值的部类划分并非一成不变。[5]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在个别再生产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是基于使用价值分类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其内涵包含了所有参与社会再生产的具有使用价值的生产要素,即只要有使用价值的消耗就应有部类内或部类间的交换予以补偿,是对劳动价值论应用于社会实践的进一步推进。
二、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新扩展:包含资源环境部类的再生产理论
1.包含资源环境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提出
经典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主要研究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之间的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关系,对市场经济制成品(即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交换关系进行了科学的解释和说明,由于时代对资源环境要求的差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未提及资源环境与制成品之间的交换和补偿关系。1972年可持续发展理念在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提出,这一理念要求发展应当是“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6]3。“可持续发展”一经提出迅速得到国际社会的相应,目前已成为被普遍接受的国际共识。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对发展中的资源和环境的消耗进行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从而客观要求推进制成品与资源环境之间交换和补偿关系的研究。
以往研究中,很多学者注意到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资源环境的忽视:孙毅、张如石认为,当前资源和生态补偿不足的问题是“传统的经济理论支配下,把资源这一重要的生产要素排斥于社会再生产价值运动过程之外”[7],张晓曦和张帅重复了这一认识;晏智杰认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分析忽略了自然资源的稀缺性;[8]王舒曼、曲福田认为“传统政治经济学忽略了自然资源价值,理论长期以来把经济过程限定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封闭式循环运动中,而把自然界的资源和环境要素作为不变因素,用满足最大经济需求的办法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9]罗丽艳认为当自然资源“无偿的”这一前提条件不复存在时,研究替代和补偿生产过程中两个基本要素(人类劳动与自然资源)的耗费所必须投入的物质和能量很有必要。[10]但是,学者对如何将资源环境纳入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却莫衷一是。胡昌暖[11]、车江洪[11]、杨艳琳[13]等人试图用地租理论对这一问题进行说明,但地租理论只解决社会分配问题,根本不涉及资源环境的实物补偿;[11-13]还有些学者如晏智杰等甚至认为承认自然资源也创造价值有助于解决这一困局[8],卫兴华对此进行了针对性的批驳,认为这是对劳动价值论的根本倒退[14]。本文认为,马克思主义部类补偿理论基于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的辩证统一,基于对使用价值的分类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其内涵包括了资源环境等生产要素,通过引入“资源环境部类”这一概念,并将其纳入部类补偿理论可以达到分析资源环境问题的作用。
2.包含资源环境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内涵和机制
与制成品内部第一部类和第二部类的交换补偿关系不同,初始的资源与环境来自大自然的恩赐,并且随着时间的演进,自然的恩赐还在不断地增加,一定程度可以减弱人类对其的消耗,但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生产能力的增强,总体上自然对人为损耗的补偿能力在加速下降,因此基于人的劳动和价值创造的补偿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就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本文所提出的“包含资源环境部类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是基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基本原理的进一步扩展,是基于劳动价值论和部类间补偿规律(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的进一步发展。
首先,对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具有可行性。初始的资源和环境作为大自然的恩赐从一开始就成为人类劳动的对象,从采摘、游猎到开垦农田、放牧牲畜,自然恩赐的消耗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始终联系在一起。但自然资源在存量和增量上的有限性始终都在制约着人类的发展,人类不断通过劳动对环境和资源进行着实物补偿和价值补偿,农耕和游牧对采摘和游猎的生产方式的转变就是这种补偿的集中体现,人类的经济发展史反复证明着人类劳动、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同样可以用于补偿自然所恩赐的环境和资源,人类劳动对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具有可行性。
其次,对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具有必要性。化石能源危机时代已经到来,调查结果表明, 1996年全球原油产量已接近34亿吨,世界石油已探明储量为1 400亿吨,每年产量按34亿吨计,仅够开采41年,到2038年全世界将面临石油耗尽的局面;世界天然气储量为152万亿立方米,按目前的开采水平可开采65年。①由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暖化已成为国际关注的焦点,在2007年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上,气候变化问题超过恐怖主义、阿以冲突、伊拉克问题成为压倒一切的首要问题。因此,通过人类劳动对资源和环境进行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就显得尤为必要,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
包含资源环境的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就是将资源和环境的消费和生产纳入马克思部类补偿体制,与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共同组成社会再生产和社会资本再生产机制。在考虑资源环境约束条件下,可以对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予以扩展,将资源环境及用于资源环境补偿的社会产品作为资源部类,同时保留原有两大部类的划分,从而形成马克思主义资源环境补偿机制,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资源环境部类ZE+ZC+Z(V+m)+ ZN (1)
生产资料部类IE+IC+I(V+m) (2)
生活资料部类ⅡE+ⅡC+Ⅱ(V+m) (3)
其中, ZE、IE和ⅡE分别表示资源环境部类、生产资料部类和生活资料部类的资源环境消耗,ZC、Z(V+m)分别表示资源环境部类的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从使用价值而言, ZN①表示自然赐予人类的新增资源,在社会再生产中,可以直接进行实物补偿;从价值而言,ZN不具备价值,不计入社会再生产的价值补偿循环。
基于这一补偿机制,可持续发展就可以表示为如下:
首先是实物补偿方面。实物补偿针对资源环境的使用价值,总体的社会再生产中每一种资源环境(假设不可替代)的实物补偿需要满足这一公式,即新增的每一种资源环境(假设不可替代)都应当多于至少是等于三大部类所消耗的这种资源环境,公式的两端分别反映了对资源环境的消耗(需求)和产出(供给),可持续发展既可以是节能减排等对资源环境部类需求的减少,也可以是新能源的开发等资源环境部类供给的增加。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ZE+ZC+Z(V+m)+ZN≥ZE+IE+ⅡE
(4)
其次是价值补偿方面。价值补偿针对资源环境的价值,总体的社会再生产中,社会总体的价值补偿需要满足这一关系,即资源环境部类所预付的资本(包括ZE、ZC和ZV)以及资本所要求的剩余价值Zm都必须通过产品转化为货币从而进行补偿。可以表达为如下公式:
ZE+ZC+Z(V+m)≥ZE+IE+ⅡE (5)
这里资源和环境的价值补偿稍有不同,环境一般作为约束性条件,自然新增赋予一般不与包含价值创造的环境改善共同参与分配,式(5)可以直接运用;资源作为生产性贡献,自然所赋予的新增资源与包含价值创造的社会再生产资源在生产上是无差别的,会共同参与分配,但式(5)依然成立,这时必须通过资源税等政策机制将自然资源所取得的净收益②转移给价值创造部分,否则由于剩余价值要求的不能实现,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将无法正常完成。可以将(4)和(5)称为“资源部类优先发展规律”,即不论社会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还是简单再生产,作为前提条件,新增的资源环境不论从实物补偿或价值补偿都应不小于社会消耗,因此,其应当得到优先发展,只有这样可持续的社会再生产才能得到实现。
三、基于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
基于“资源部类优先发展规律”可以研究由二氧化碳排放所导致的全球暖化问题。
从实物补偿层面看,自然和人类目前都具有一定的固碳方法和固碳能力。自然界的植物,特别是森林和海洋,是目前地球上最主要的固碳主体。据统计,全世界38·6946亿公顷森林2000年吸收的二氧化碳达到15亿吨,占到全世界固碳总量的23%③;但这一数字正呈逐年降低趋势,澳大利亚《堪培拉时报》2009年1月13日报道,由于人类对森林的无节制开采,在过去20年中,全球森林吸收温室气体的能力已经下降40%。人类应用科技手段也预备着固碳能力,据国外媒体报道,地球工程学家建议,在10到20年里种植10万棵“人造树”,帮助吸收地球的碳排放;这项科技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作为样品的“人造树”已经完成。实物补偿的要求就是自然和人类共同的固碳总量达到或超过自然和人的碳排放总量,即(4)式。
从价值补偿层面看,任何包含人类劳动的社会再生产都需要价值补偿。当前不论是世界还是我国,工业化水平提高所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飞速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 1952到2006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正以每年6. 3%速度上升④,自然实物补偿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排放需要,通过人为的手段进行环境资源再生产成为一种必然选择。价值补偿就是将人类劳动和人类劳动的积累向资源环境投入,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价值创造,从而达到资源环境的价值补偿。(5)式中包括不变资本(ZE+ZC)、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Z(V+m)都是对资源环境的价值补偿,这一补偿值应大于三大部类所支付给资源环境部类的货币额。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低碳经济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基于实物补偿,一是大力发展固碳产业,二是推行节能减排方法。对前者既包括森林碳汇等传统固碳方法,还应包括更多的新技术、新方法,加大在固碳技术上的科技投入和资本投入,促进资源环境部类预付资本的形成,从财政和税收等多方面开发固碳及相关产业;需要注意的是,在固碳技术领域,须依据经济学最优化理论及目前可获得的先进技术相结合,推进固碳产业发展,大力发展CCS(碳捕捉与储存)等技术在内的各类工业固碳技术。对后者,应鼓励节能减排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从源头上的低碳化可以缓解固碳产业发展的压力。
基于价值补偿,开征碳税。碳税是对碳排放者所要求的进行价值补偿的成本,既包含环境资源部类的所有预付内容,即消耗的资源环境和消耗的生产资料(ZE、ZC,不变资本)和消耗的生活资料(ZV,可变资本),还包含预付资本所要求的剩余价值(Zm)。由于资源环境的外部性,不能通过市场经济主体的自发行为进行资源环境的社会再生产,需要通过国家财政转移的形式实现价值补偿。碳税作为财政转移形式具有优越性,一是其具有市场化工具的特点,可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进行调控;二是其与碳排放测度相结合,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实现了很好的结合。
基于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相结合,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和森林碳汇市场交换体制。市场经济体制的资源配置有效性是被历史证实和被社会广泛认可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实物补偿与价值补偿的结合就需要将碳排放和碳吸收引入市场经济体制。通过建立碳排放交易所和其他碳排放的交换体制,既可以推动新技术和新方法的采用,从而提高实物补偿,也可以更准确的认定进行碳排放价值补偿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确立制定碳税和进行政府补贴的依据。
我们认为,通过大力发展固碳产业、开征碳税和建立碳排放权交易所和森林碳汇市场交换体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达到运用市场手段,实现碳排放的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推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参 考 文 献]
[1]马克思,恩格斯.资本论:第2卷[M]∥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
[2]琼·罗宾逊.现代经济学导论[M].陈彪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3]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下册[M].高鸿业,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2.
[4]列宁.论所谓市场问题[M]∥列宁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 1955.
[5]胡世祯.对第I部类进行具体分类后的两大部类交换关系[J].当代经济研究, 2000(8).
[6]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我们共同的未来[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社, 1987.
[7]孙毅,张如石.资源的价值补偿浅议[J].经济纵横, 1990(3).
[8]晏智杰.自然资源价值刍议[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6).
[9]王舒曼,曲福田.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价值观[J].南京社会科学, 2000(5).
[10]罗丽艳.自然资源的代偿价值论[J].学术研究,2005(2).
[11]胡昌暖.资源价格体系、价格形成机制和价格形式[J].中国经济问题, 1992(4).
[12]车江洪.论自然资源的价值[J].生态经济, 1993(4).
[13]杨艳琳.自然资源价值论[J].经济评论, 2002(1).
[14]卫兴华,刘菲.不能用否定劳动二重性来否定劳动价值论[J].经济纵横, 200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