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九夷”大将:
冯盎(571-646)隋末唐初地方大臣。唐初高州良德(今广东省高州市,位茂名市北)人。字明远、玉昆,号佳漳,。为唐初地方大臣。系冼夫人之孙,冯仆之子。隋文帝杨坚时,以战功官汉阴(今甘肃省礼县,位天水市西南)太守。后隋炀帝进攻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回归岭南(今广州市)二十余州,自号总管。
阿史那社尔(604年-655年),唐朝初年名将。突厥族,亦称阿史那·社尔汆。著名唐朝初期将领。
阿史那社尔是东突厥汗国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即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626年,颉利可汗率全族兵力南侵,漠北诸族乘机反抗突厥统治,并击败阿史那社尔同欲谷设等人率领的镇压军。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阿史那社尔被迫率部西迁,击破西突厥汗国,自立为都布可汗。之后,他不顾众臣劝谕,引军攻击薛延陀,意图报仇,不料战败,逃奔高昌。贞观九年(635年),阿史那社尔因畏惧西突厥的报复,率部万人投奔唐朝,被封为左骑卫大将军,尚婚唐太宗之妹衡阳长公主。
贞观14年(640年),阿史那社尔任行军总管,同侯君集攻灭高昌,因功被封为毕国公。其后,他又先后参与唐朝对高句丽、薛延陀的战争,屡立军功,并有清廉之名。
贞观21年(647年),唐太宗任命其为昆丘道大总管,负责对西域的军事行动。他同契苾何力等人率领铁勒、突厥部众十万人击败了龟兹,并迫使于阗国王臣服。
唐太宗去世后,阿史那社尔表示愿殉死守卫昭陵,为唐高宗所止,升任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去世,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并且把他的坟冢修成葱山的形状,并立碑,以表彰他平定龟兹之功。谥曰元。
契苾何力(?-677年),唐初名将,铁勒人。,祖与父都为可汗。“契苾”是他所属部落的名称,而“何力”则是他的名字。契苾部落在迁入内地之前,主要活动在阿尔泰山及天山一带。契苾何力九岁那年父亲去世,632年贞观六年 ,他与母亲率领本部一千余众内属,唐太宗将他们安置在甘凉二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并任命契苾何力为左领军将军。他很快就表现出优秀的品质和过人的军事才能。
出身铁勒可汗世家,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幼年丧父,在热海(今伊塞克湖)一带游牧。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率部千人归降唐朝,被封为左领军将军,驻守凉州。贞观九年(635年),率部参加对吐谷浑的战争,奋战力俘吐谷浑王慕容伏允,获得头功,被调往长安任北门宿卫、检校屯营事,以宗室女下嫁。贞观14年(633年),参加灭高昌之战。
贞观十六年(635年),契苾何力在回乡省亲之时被反叛的部众绑架至薛延陀,唐太宗不惜以公主(一说宗室女新兴公主,一说为太宗嫡出幼女新城公主)下嫁为条件换回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回到唐朝以后,劝说唐太宗不要许婚,以免白白替薛延陀可汗巩固地位。后任左骁卫大将军,昆丘道副总管,作为阿史那社尔的副手参加对龟兹、于阗等国的征讨。
在唐朝灭西突厥汗国的战斗中,他任弓月道行军大总管,之后又作为唐军前军指挥官参加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太宗逝世后,契苾何力欲以身殉葬,为唐高宗所止。
唐高宗显庆、龙朔年中,与苏定方等人屡次征讨高句丽。不久,高句丽大将盖苏文死,国中内乱。唐高宗封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大总管,作为李??副手攻克平壤。
677年,契苾何力去世,唐高宗将其陪葬昭陵,谥号毅。
执失思力(-663年),隋唐时期的武将,突厥人。
唐高宗永辉四年(654年),执失思力受房遗爱谋反案的牵连被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龙朔(661—663年)中,复官为归州刺史,不久病卒。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追赠执失思力为胜州都督,谥曰“景”。
中文名:执失思力
国籍:中国
民族:突厥
逝世日期:663年
职业:安国公
主要成就:大败吐谷浑、吐蕃、薛延陀
黑齿常之(630—689.11.26),百济(位朝鲜半岛西南部)西部人,黑齿氏,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黑齿常之并非唐朝人,他是出生在唐朝的属国——百济国。黑齿常之的早年事迹不详,长大以后,身高七尺有余,善于用兵,史称其“骁勇有谋略”(《旧唐书·黑齿常之列传》)。后来黑齿常之在百济国任达率(百济官名)兼郡将,相当于唐朝刺史一职。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唐朝将领苏定方受命率军10万灭百济,此后唐朝在百济设立五都督府。黑齿常之初时投降苏定方,不久,因不满唐朝占领军的暴虐而起兵反抗。他以任存山(位于今韩国全州)为根据地击败苏定方的征讨军,之后他转入反攻,一举攻占原百济的200余城,导致苏定方因无法扑灭反抗而被召回。[1]此后,黑齿常之与扶余福信拥立自倭国返回的王子扶余丰为百济统治者。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朝将领刘仁轨在白江口战役中彻底击溃倭国和百济水军,再次平定百济。黑齿常之不得已再次归降唐朝。刘仁轨命其反攻任存山。黑齿常之遂反戈击破任存山,完成了唐军对百济的征服。
垂拱二年(686年),后突厥汗国可汗骨咄禄入侵河东道,黑齿常之率军抵抗,在两井之战中取得大胜,进爵燕国公。此后又多次击败突厥。
永昌元年(689年),酷吏周兴诬陷黑齿常之与赵怀节谋反。武则天因此将黑齿常之下狱,十月初九(11月26日),黑齿常之在狱中自缢而死。
黑齿常之有一子黑齿俊,后任中郎将。
李多祚,(?-707年8月7日),七世纪末期中国唐朝(武周)的靺鞨族将领,被封为上柱国、辽阳郡王,人称辽阳王,三韩贵种(旧唐书)。
1.“九夷”大将:
冯盎(571-646)隋末唐初地方大臣。唐初高州良德(今广东省高州市,位茂名市北)人。字明远、玉昆,号佳漳,。为唐初地方大臣。系冼夫人之孙,冯仆之子。隋文帝杨坚时,以战功官汉阴(今甘肃省礼县,位天水市西南)太守。后隋炀帝进攻辽东,迁左武卫大将军。隋亡,回归岭南(今广州市)二十余州,自号总管。
阿史那社尔(604年-655年),唐朝初年名将。突厥族,亦称阿史那·社尔汆。著名唐朝初期将领。
阿史那社尔是东突厥汗国处罗可汗次子。十一岁即设牙旗于漠北,统帅铁勒、薛延陀等部族。626年,颉利可汗率全族兵力南侵,漠北诸族乘机反抗突厥统治,并击败阿史那社尔同欲谷设等人率领的镇压军。
唐太宗贞观二年(628年),阿史那社尔被迫率部西迁,击破西突厥汗国,自立为都布可汗。之后,他不顾众臣劝谕,引军攻击薛延陀,意图报仇,不料战败,逃奔高昌。贞观九年(635年),阿史那社尔因畏惧西突厥的报复,率部万人投奔唐朝,被封为左骑卫大将军,尚婚唐太宗之妹衡阳长公主。
贞观14年(640年),阿史那社尔任行军总管,同侯君集攻灭高昌,因功被封为毕国公。其后,他又先后参与唐朝对高句丽、薛延陀的战争,屡立军功,并有清廉之名。
贞观21年(647年),唐太宗任命其为昆丘道大总管,负责对西域的军事行动。他同契苾何力等人率领铁勒、突厥部众十万人击败了龟兹,并迫使于阗国王臣服。
唐太宗去世后,阿史那社尔表示愿殉死守卫昭陵,为唐高宗所止,升任右卫大将军、镇军大将军。永徽六年去世,赠辅国大将军、并州都督,陪葬昭陵。并且把他的坟冢修成葱山的形状,并立碑,以表彰他平定龟兹之功。谥曰元。
契苾何力(?-677年),唐初名将,铁勒人。,祖与父都为可汗。“契苾”是他所属部落的名称,而“何力”则是他的名字。契苾部落在迁入内地之前,主要活动在阿尔泰山及天山一带。契苾何力九岁那年父亲去世,632年贞观六年 ,他与母亲率领本部一千余众内属,唐太宗将他们安置在甘凉二州(今甘肃张掖、武威一带),并任命契苾何力为左领军将军。他很快就表现出优秀的品质和过人的军事才能。
出身铁勒可汗世家,哥论易勿施莫贺可汗之孙。幼年丧父,在热海(今伊塞克湖)一带游牧。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率部千人归降唐朝,被封为左领军将军,驻守凉州。贞观九年(635年),率部参加对吐谷浑的战争,奋战力俘吐谷浑王慕容伏允,获得头功,被调往长安任北门宿卫、检校屯营事,以宗室女下嫁。贞观14年(633年),参加灭高昌之战。
贞观十六年(635年),契苾何力在回乡省亲之时被反叛的部众绑架至薛延陀,唐太宗不惜以公主(一说宗室女新兴公主,一说为太宗嫡出幼女新城公主)下嫁为条件换回契苾何力。契苾何力回到唐朝以后,劝说唐太宗不要许婚,以免白白替薛延陀可汗巩固地位。后任左骁卫大将军,昆丘道副总管,作为阿史那社尔的副手参加对龟兹、于阗等国的征讨。
在唐朝灭西突厥汗国的战斗中,他任弓月道行军大总管,之后又作为唐军前军指挥官参加了对高句丽的战争。太宗逝世后,契苾何力欲以身殉葬,为唐高宗所止。
唐高宗显庆、龙朔年中,与苏定方等人屡次征讨高句丽。不久,高句丽大将盖苏文死,国中内乱。唐高宗封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大总管,作为李??副手攻克平壤。
677年,契苾何力去世,唐高宗将其陪葬昭陵,谥号毅。
执失思力(-663年),隋唐时期的武将,突厥人。
唐高宗永辉四年(654年),执失思力受房遗爱谋反案的牵连被流放巂州(今四川西昌)。龙朔(661—663年)中,复官为归州刺史,不久病卒。麟德元年(664年),唐高宗追赠执失思力为胜州都督,谥曰“景”。
中文名:执失思力
国籍:中国
民族:突厥
逝世日期:663年
职业:安国公
主要成就:大败吐谷浑、吐蕃、薛延陀
黑齿常之(630—689.11.26),百济(位朝鲜半岛西南部)西部人,黑齿氏,唐朝著名军事将领。黑齿常之并非唐朝人,他是出生在唐朝的属国——百济国。黑齿常之的早年事迹不详,长大以后,身高七尺有余,善于用兵,史称其“骁勇有谋略”(《旧唐书·黑齿常之列传》)。后来黑齿常之在百济国任达率(百济官名)兼郡将,相当于唐朝刺史一职。
唐高宗显庆五年(660年),唐朝将领苏定方受命率军10万灭百济,此后唐朝在百济设立五都督府。黑齿常之初时投降苏定方,不久,因不满唐朝占领军的暴虐而起兵反抗。他以任存山(位于今韩国全州)为根据地击败苏定方的征讨军,之后他转入反攻,一举攻占原百济的200余城,导致苏定方因无法扑灭反抗而被召回。[1]此后,黑齿常之与扶余福信拥立自倭国返回的王子扶余丰为百济统治者。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朝将领刘仁轨在白江口战役中彻底击溃倭国和百济水军,再次平定百济。黑齿常之不得已再次归降唐朝。刘仁轨命其反攻任存山。黑齿常之遂反戈击破任存山,完成了唐军对百济的征服。
垂拱二年(686年),后突厥汗国可汗骨咄禄入侵河东道,黑齿常之率军抵抗,在两井之战中取得大胜,进爵燕国公。此后又多次击败突厥。
永昌元年(689年),酷吏周兴诬陷黑齿常之与赵怀节谋反。武则天因此将黑齿常之下狱,十月初九(11月26日),黑齿常之在狱中自缢而死。
黑齿常之有一子黑齿俊,后任中郎将。
李多祚,(?-707年8月7日),七世纪末期中国唐朝(武周)的靺鞨族将领,被封为上柱国、辽阳郡王,人称辽阳王,三韩贵种(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