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生的心理辅导研究
作者:王堃 许雁 仲倩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3期
摘 要: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为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营造轻松的就业氛围。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心理健康 就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1(c)-0248-01
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经过三至四年的大学学习和实践,在知识、思想、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伴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当前高校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压力日益凸显,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部分大学生因此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会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1.1 焦虑心理
随着毕业日子的临近,“毕业学生太多,就业形势太严峻”成为频频出现的话题,让他们在对未来工作期待的同时,增加了对竞争的恐惧。随之出现浮躁、不安等各种反应,尤其是在择业中遇到挫折的毕业生,更会出现焦虑、忧愁等表现。这种焦虑心理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中广泛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
1.2 自负或盲目自信心理
自负是指对自己评价过高的一种心理倾向。有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较高,或是就读于名牌大学及紧缺专业,没有理性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总是好高骛远的向往高薪水、高起点的工作,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在求职受挫后仍不肯降低期望值,最终错失很多就业机会。
1.3 自卑恐惧心理
自卑恐惧心理是与自负心理相反的一种心理问题。有些毕业生在择业中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缺乏竞争的信心,还有些毕业生认为自己缺乏社会经验,对就业充满恐惧,因此择业时降低个人期望值,缺乏主动争取机会的准备。尤其是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很容易灰心丧气,甚至全面否定自己。
2 造成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校毕业生未经生活的磨练,心理并不成熟,不具备成年人稳定的心理状态,遇事容易冲动,面对挫折时,思想上会发生较大的起伏。诱发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2.1 就业压力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但是社会需求并无太大变化,这对毕业生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冲击。毕业生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平衡、就业渠道闭塞等原因给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毕业生在择业时无所适从。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个人能力、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使许多毕业生感到竞争力不足。调查表明, 目前就业压力已成为诱发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2.2 学习压力
毕业生的学业压力有很多类型,部分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未努力学习,成绩不及格,毕业前夕忙于各种补考;选择考研的毕业生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时顾虑重重。由于时间上的重叠,还要承担着考研失败错过工作机会的风险。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今后就业增加竞争力而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例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会计师资格证书和律师资格证书等,同样长期处于紧张学习中。
2.3 人际关系压力
很多高校毕业生对大学中单纯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向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转化产生恐惧感,面对即将要进入的社会大环境出现了交际困难,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因此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出现自闭现象。其中不少毕业生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甚至对网络产生了精神依赖,导致心理疾病。
3 加强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对策建议
3.1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校思政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等要把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时发现并排除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高校毕业生的心理辅导研究
作者:王堃 许雁 仲倩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33期
摘 要: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问题频发,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心理健康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应发动全社会的力量,积极为毕业生缓解就业压力,营造轻松的就业氛围。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 心理健康 就业压力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11(c)-0248-01
高校毕业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经过三至四年的大学学习和实践,在知识、思想、能力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为他们走向社会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是伴随着高校的连年扩招,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严峻的就业形势对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当前高校毕业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其表现
我国在社会转型期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社会适应性等各方面的压力日益凸显,对其心理健康造成了很大影响,部分大学生因此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的存在,既不利于学生的个人成长,也会对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产生负面影响。
1.1 焦虑心理
随着毕业日子的临近,“毕业学生太多,就业形势太严峻”成为频频出现的话题,让他们在对未来工作期待的同时,增加了对竞争的恐惧。随之出现浮躁、不安等各种反应,尤其是在择业中遇到挫折的毕业生,更会出现焦虑、忧愁等表现。这种焦虑心理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毕业生中广泛存在的具有代表性的心理问题。
1.2 自负或盲目自信心理
自负是指对自己评价过高的一种心理倾向。有很多毕业生在校期间学习成绩优异、综合素质较高,或是就读于名牌大学及紧缺专业,没有理性地认识到我国目前的就业形势,总是好高骛远的向往高薪水、高起点的工作,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地能找到理想的工作,在求职受挫后仍不肯降低期望值,最终错失很多就业机会。
1.3 自卑恐惧心理
自卑恐惧心理是与自负心理相反的一种心理问题。有些毕业生在择业中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能力,缺乏竞争的信心,还有些毕业生认为自己缺乏社会经验,对就业充满恐惧,因此择业时降低个人期望值,缺乏主动争取机会的准备。尤其是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时,很容易灰心丧气,甚至全面否定自己。
2 造成大学毕业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高校毕业生未经生活的磨练,心理并不成熟,不具备成年人稳定的心理状态,遇事容易冲动,面对挫折时,思想上会发生较大的起伏。诱发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因素很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
2.1 就业压力
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数量急剧上升,但是社会需求并无太大变化,这对毕业生的期望值有很大的冲击。毕业生的专业与社会需求不平衡、就业渠道闭塞等原因给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压力,使毕业生在择业时无所适从。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学历层次、个人能力、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使许多毕业生感到竞争力不足。调查表明, 目前就业压力已成为诱发高校毕业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因素。
2.2 学习压力
毕业生的学业压力有很多类型,部分毕业生因为在校期间未努力学习,成绩不及格,毕业前夕忙于各种补考;选择考研的毕业生精神长期高度紧张,在选择专业和学校时顾虑重重。由于时间上的重叠,还要承担着考研失败错过工作机会的风险。还有一部分学生为今后就业增加竞争力而参加各类证书的考试,例如:计算机等级证书、普通话证书、会计师资格证书和律师资格证书等,同样长期处于紧张学习中。
2.3 人际关系压力
很多高校毕业生对大学中单纯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向社会复杂的人际关系转化产生恐惧感,面对即将要进入的社会大环境出现了交际困难,不知道如何与人沟通,因此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出现自闭现象。其中不少毕业生因交际困难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满足,甚至对网络产生了精神依赖,导致心理疾病。
3 加强高校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对策建议
3.1 加强高校毕业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
高校思政人员如辅导员、班主任等要把握毕业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特点,加强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及时发现并排除毕业生的心理健康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