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分析感想

#希望自己能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红楼梦#

真假是非,笑慨盈悲,虚与实,梦与醒,我与你。

——题记

《红楼梦》是一场悲剧,方才金银满地,今却分散凋零。终就飞鸟各投林,看破的遁入了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泪珠儿从秋流到了冬,从春流到了夏。警幻仙子抚头,逝去的可卿拂面悲伤,空灵的妙玉也没逃过真实的世界。我们在文字外看着贾府的落败,把我们的虚幻和他们的真实联系在一起。它是震人心魄的,悲剧的美是伟大而沉重的。

一、人物鉴赏

宝玉十三岁游幻境,众仙子献上仙醪演上一曲红楼梦,暗示着十二钗的命运未来。宝玉梦里是太虚幻境,与这纷繁复杂又污浊不堪的现实世界不同,这太虚幻境中没有一个男儿。宝玉说得是,男子都是渣滓浊沫,而女儿是集山川日月之精秀的清流。且不说众女子——从十二钗到各丫鬟——的形容衣着让人赏心悦目,单从她们的神采和气质来看,众女子正是美德。错采镂金是一种美,想熙凤初次登场明朗的笑声,善于交际的能力,恍若神妃仙子的举止,都展现了她的迷人。华贵,霸气,泼辣,都是她的饰品,显出错采镂金的美。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的外貌,从虚实的角度来看,先叙其辉煌的衣装和标致的五官身材,从头顶至裙底,从丹凤眼到柳叶眉,尽是以实相告,而此后一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为启笑先闻”又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给我们这文字外的人无尽的遐想。凤姐到底有多迷人?这红唇粉面又是个什么模样儿?正是有了读者对于这份虚里的想象,更令读者感受到了王熙凤的美。出水芙蓉也是一种美,想宝钗素净优雅,大体识举,精通诗书,宛如一朵芙蓉清秀,仿若她的微笑可以温暖一个人的内心。美可以打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感化一个人,宝钗是如此,湘云爱她极深,同时,连小性儿爱多想的黛玉也一转先时对宝钗的不理解,而是当作了真姐妹来看待宝钗。

以上却也都是正面对熙凤宝钗二人的美的赞扬,实际上,《红楼梦》中对人物的美不仅仅是通过正面的叙述来表现,经济中有“边际效应递减”的说法,从美学中说来也就是“审美疲劳”,全是正面的赞扬自然会给读者一种厌倦感,越是正面,也就越是需要越来越高的水平来进行描写,而到达一个极致时,读者只觉同样精彩的描写淡然无味。这也就是对比的重要性。宝玉是个众人所称的“痴人”,是个道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的“愚人”,是个只知与女孩儿们游戏的“淫人”,是个不求上进不学无术的“懒人”。但这些也都是“众人所称”。宝玉并不是什么淫魔色鬼,也不是什么好耍之徒。他是中国封建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儿。他正视女子,尊重女子,热爱女子,没有贾政的道貌岸然,没有贾琏、薛蟠的淫荡思想。他为女儿们而痴,他在女孩儿们的悲剧中悟到禅机,他的心真真切切地为那些如水的女儿们悲伤。而真正的淫魔色鬼却一笑了之,不曾认为女孩儿的故事是一场悲剧。痴迷的宝玉是污泥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在这个“众人皆‘醒’我独‘醉’”的世界上,宝玉遭受了太多的非议。然而他的醉才是真清醒,他的清醒,是新人的清醒,他是少数人,却掌握真理。

然而以上的美,却在变故中逝去,这是有意义的东西,却也像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物的美的价值之高,导致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之厚重,正是岳麓书社所版红楼梦的前言所说“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价值愈高,悲剧愈大。”

二、诗词鉴赏

美常常藏在艺术中,绘画的艺术中、雕塑的艺术中,当然同样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艺术中。《红楼梦》本身就是美的,可在这部悲剧美的著作中却涌现了一大批轻灵又高雅的诗友们,所作的诗歌词曲赋也存在着美,构成一种独特又迷人的“作中作,美中美”。探春一封花笺召来了大观园中的雅士们,海棠社就此成立。此后,海棠社也是月月联诗,而读者们印象最

深的两次联诗莫过于菊花诗、卢雪庭作诗,黛玉一首《桃花行》蕴藏点点悲伤,其独特的笔蕴让宝玉毫不思索这诗出于潇湘妃子。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黛玉与众不同。失去双亲的背景、长年累月的病疾、从著作书籍中读来的深情、天生又小性儿的性格,使黛玉的诗具有了一种高雅的空灵境界。先说黛玉的菊花诗,《咏菊》、《问菊》、《菊梦》三首帮助黛玉魁夺菊花诗,可见这三首定有其美之空灵之处。

《咏菊》被公评为第一。

潇湘妃子“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淡淡地从侧面把菊花的高洁与芬芳道出,轻灵又巧妙,不露堆砌生硬。而尤其是“口角噙香”,完美地把菊花的香气咏到深透。 《问菊》被公评为第二。

潇湘妃子“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就显出了黛玉本人的特质。常常独自落泪又时感寂寞的黛玉问菊花道,“你孤标傲世,遗世独立,到底是想偕谁一同归隐?同样开花,百花都在美好的春天里开放,独你为何迟迟到秋天才开呢?”我呢?问问我自己,我又是想要偕谁归隐,我又在寻求谁的欣赏呢?

《菊梦》被公评为第三。

虽是第三,我却觉得这首诗才真正流露出了空灵的境界。出于空灵,胜于空灵。“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明月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这夜晚的梦,总是虚无缥缈,此处有落月,有万里的寒云,平增一缕忧思。而我担心的这虚无缥缈的梦啊,虽是忧伤,但我知道,明年秋风吹起之时,菊花又会盛开,我与你的梦,来年再叙,今日分手,不要悲伤。宗白华先生《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说到,空灵与充实,两方的极致自然是高超的水平,而在这空灵背景下,将充实融合进这片太虚背景中,又是另一种高超的水平。黛玉有半床落月万里寒云的空灵,也有相思蛩声的真切充实。正是,出自空灵,胜于空灵。

先谈黛玉所作之忧菊,再谈黛玉这更催人泪下的《桃花行》。

《桃花行》全文如下: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烟,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易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宝玉痴痴呆呆地读完此诗,不做称赞,却是落泪。这桃花与人竟是既相似又不同。我们一行人都是桃花,曾经也逍遥自在,谈笑风生。恰有东风拂面,温软如香。可这命运无常,花儿竟也憔悴,舞起的花瓣渲染着我的倦意。这,春天过去了啊。我们的春天,也过去了啊。

黛玉的文字晕染了大观园中人们的哀愁,所以当宝玉带着自己的情感读黛玉的诗,化其景物,转为情思,把黛玉的艺术主观和客观地结合,创造了美的形象,自然心生关怀,眼眸落泪。黛玉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庭院桃花真切地存在着,而这帘幕却把人与花隔开,正是有“隔”的艺术。帘外有花,帘内有人。帘外花窥帘内人,帘内人叹帘外花。这一“隔”,把整篇作品的背景和氛围提升了一个档次,不是给人现实的感觉,却似让人飘到空中,更续悲伤,一种轻灵之感。同时,黛玉以帘外乐景叙帘内哀情,“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花儿尚且风华正茂,庭院里春色尚未逝去。然而这人间的变故却丝毫不留情,对比相叙情思,强调了悲伤的感觉,不奇怪黛玉的悲伤打动诗社成员,推举其为社长,更海棠社为桃花社。

《红楼梦》中人物各有特色,其诗作也都妙不可言。然而在这其中,终究是林妹妹的忧愁能给人留下最深刻也心生怜意的美感。黛玉是可怜的,她也是《红楼梦》这一悲剧众多牺牲者中的一名,可她也是美的,不仅是相貌,还有才情。其温婉又寂寥的笔风,更是深深地浸透着《红楼梦》的悲剧气氛,无不暗示着命运的悲凉。同样,黛玉的忧愁之美,一首《葬花词》的凄婉,更是在葬花这个情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情节鉴赏

刚说完黛玉的诗作,能写出此寂寞孤独之诗的人,是一个有真性情和真落寞的人,说黛玉小性儿,不如说黛玉是心思细腻之人。从葬花一事便可以看出黛玉与花的情结,黛玉是美人,有独特的爱美之心。花儿是纯净的存在,就算花瓣凋落至平地,也有碾不去的香气。宝玉正于沁芳闸读《会真记》,黛玉扛锄携囊而至。风轻吹,花曼飞。一句“你在这儿做什么?”唤起宝玉抬头,望去,正有一股不同于这浊世的仙气。不是把花儿抖进水里随流水而去,流水流去的地方,不无可能有脏臭的东西,扰了这洁净的花朵。所以黛玉葬花,同样哀思,同样心生怜悯,同样目视不可知的远方,把心中的愁思寄予在花儿之中,我与花,花与我,我们又是多么相似,多么可悲啊。

《葬花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喜欢黛玉,就像喜欢一名仙子,有竹有花,是一位住在潇湘馆的绝代女子。虽病若游丝,却有这病带来的独特韵致。心灵善良又细腻的黛玉,发现了生活中许多的不平与美丽。美从何处寻?万千景物在此,若是没有一个有心之人欣赏,也仅仅只是一座山,一条河,一片天,一朵云。黛玉如何发现这些美的呢?这世间种种,在黛玉的眼中都有独特的色彩。把花儿葬去,给花儿赋予了自己眼中的美。诗人华兹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于是,宗白华先生讲到,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这移我情,便从主观出发,黛玉些许是个诗作才女,与诗人华兹沃斯在花方面竟有相似的感受与理解,说明了美的相通之处。我们先面对美的事物,加入自己的情感,把整个情绪和方向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理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人唤此过程为“移人之情”或“移我情”。黛玉也就如此,在发现美的同时,也创造新的美。花是美的,诗也是美的,黛玉葬花更是美的;一是自然之美,一是艺术之美,一是行为之美。这三者黛玉都在探索,不得不说,林黛玉定是一位有心的美丽姑娘。

四、主题鉴赏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一梦,梦里有太多的美好和价值,这一醒却是多少人的悲剧。是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意难平;是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水中月和镜中花;是荣华正好时的无常又到;是远嫁他乡的分离两地,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是气质本是美如兰,才华也曾馥比仙,到头依旧风尘肮脏违心愿;是无情兽不念当日跟由;是生关死劫无人躲;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是有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是古时将相威,只留下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是家事消亡,金银散尽,分明报应,枉送性命。 《红楼梦》角度多样,有赞赏女儿,有批判封建。但就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悲剧二字才是《红楼梦》的主题。悲剧的美在于以美好事物的毁灭换来深思或者完成对某种事物的控诉,往往可以给人以启迪,净化心灵,提升认知水平,它让读者掩卷的心理经历由压抑、不满、悲痛到同情、释放、审美快感的曲线轨迹。所以莎士比亚的悲剧令人震撼。悲剧是由狄俄尼索斯的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其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悲剧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于是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了众多可亲可爱的女儿们遭受的挫折和惨痛,她们是封建的牺牲品,不管是远嫁的探春,青春守寡的湘云李纨,出家一年被丈夫折磨死的迎春,还是悲观绝望青春出家的惜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斥逐羞愤而死的晴雯,她们都是《红楼梦》这悲剧中的悲剧人物。我们读者在为她们而悲,又或许流下泪来的同时,常常会进行哲学式的思考。悲剧美,不仅仅是让我们沉浸于悲伤之中,更重要的是悲伤中所进行的思考。同时,悲剧更能够唤起人类的终极关怀,由心而来的感受,由这美为起源,又不断地进行传播,创造出一批又一批,一首又一首的艺术美作。

#希望自己能从美学的角度分析红楼梦#

真假是非,笑慨盈悲,虚与实,梦与醒,我与你。

——题记

《红楼梦》是一场悲剧,方才金银满地,今却分散凋零。终就飞鸟各投林,看破的遁入了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泪珠儿从秋流到了冬,从春流到了夏。警幻仙子抚头,逝去的可卿拂面悲伤,空灵的妙玉也没逃过真实的世界。我们在文字外看着贾府的落败,把我们的虚幻和他们的真实联系在一起。它是震人心魄的,悲剧的美是伟大而沉重的。

一、人物鉴赏

宝玉十三岁游幻境,众仙子献上仙醪演上一曲红楼梦,暗示着十二钗的命运未来。宝玉梦里是太虚幻境,与这纷繁复杂又污浊不堪的现实世界不同,这太虚幻境中没有一个男儿。宝玉说得是,男子都是渣滓浊沫,而女儿是集山川日月之精秀的清流。且不说众女子——从十二钗到各丫鬟——的形容衣着让人赏心悦目,单从她们的神采和气质来看,众女子正是美德。错采镂金是一种美,想熙凤初次登场明朗的笑声,善于交际的能力,恍若神妃仙子的举止,都展现了她的迷人。华贵,霸气,泼辣,都是她的饰品,显出错采镂金的美。曹雪芹描写王熙凤的外貌,从虚实的角度来看,先叙其辉煌的衣装和标致的五官身材,从头顶至裙底,从丹凤眼到柳叶眉,尽是以实相告,而此后一句“粉面含春威不露,丹唇为启笑先闻”又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给我们这文字外的人无尽的遐想。凤姐到底有多迷人?这红唇粉面又是个什么模样儿?正是有了读者对于这份虚里的想象,更令读者感受到了王熙凤的美。出水芙蓉也是一种美,想宝钗素净优雅,大体识举,精通诗书,宛如一朵芙蓉清秀,仿若她的微笑可以温暖一个人的内心。美可以打动一个人,影响一个人,感化一个人,宝钗是如此,湘云爱她极深,同时,连小性儿爱多想的黛玉也一转先时对宝钗的不理解,而是当作了真姐妹来看待宝钗。

以上却也都是正面对熙凤宝钗二人的美的赞扬,实际上,《红楼梦》中对人物的美不仅仅是通过正面的叙述来表现,经济中有“边际效应递减”的说法,从美学中说来也就是“审美疲劳”,全是正面的赞扬自然会给读者一种厌倦感,越是正面,也就越是需要越来越高的水平来进行描写,而到达一个极致时,读者只觉同样精彩的描写淡然无味。这也就是对比的重要性。宝玉是个众人所称的“痴人”,是个道出“女儿是水做的骨肉,男子是泥做的骨肉”的“愚人”,是个只知与女孩儿们游戏的“淫人”,是个不求上进不学无术的“懒人”。但这些也都是“众人所称”。宝玉并不是什么淫魔色鬼,也不是什么好耍之徒。他是中国封建末期的母腹中开始孕育的“新人”的胎儿。他正视女子,尊重女子,热爱女子,没有贾政的道貌岸然,没有贾琏、薛蟠的淫荡思想。他为女儿们而痴,他在女孩儿们的悲剧中悟到禅机,他的心真真切切地为那些如水的女儿们悲伤。而真正的淫魔色鬼却一笑了之,不曾认为女孩儿的故事是一场悲剧。痴迷的宝玉是污泥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在这个“众人皆‘醒’我独‘醉’”的世界上,宝玉遭受了太多的非议。然而他的醉才是真清醒,他的清醒,是新人的清醒,他是少数人,却掌握真理。

然而以上的美,却在变故中逝去,这是有意义的东西,却也像鲁迅先生所言:“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人物的美的价值之高,导致了《红楼梦》的悲剧色彩之厚重,正是岳麓书社所版红楼梦的前言所说“无价值的东西的毁灭不是悲剧,有价值的东西的毁灭才是悲剧,价值愈高,悲剧愈大。”

二、诗词鉴赏

美常常藏在艺术中,绘画的艺术中、雕塑的艺术中,当然同样存在于文学作品的艺术中。《红楼梦》本身就是美的,可在这部悲剧美的著作中却涌现了一大批轻灵又高雅的诗友们,所作的诗歌词曲赋也存在着美,构成一种独特又迷人的“作中作,美中美”。探春一封花笺召来了大观园中的雅士们,海棠社就此成立。此后,海棠社也是月月联诗,而读者们印象最

深的两次联诗莫过于菊花诗、卢雪庭作诗,黛玉一首《桃花行》蕴藏点点悲伤,其独特的笔蕴让宝玉毫不思索这诗出于潇湘妃子。在红楼梦众多人物中,黛玉与众不同。失去双亲的背景、长年累月的病疾、从著作书籍中读来的深情、天生又小性儿的性格,使黛玉的诗具有了一种高雅的空灵境界。先说黛玉的菊花诗,《咏菊》、《问菊》、《菊梦》三首帮助黛玉魁夺菊花诗,可见这三首定有其美之空灵之处。

《咏菊》被公评为第一。

潇湘妃子“毫端蕴秀临霜写,口角噙香对月吟”,淡淡地从侧面把菊花的高洁与芬芳道出,轻灵又巧妙,不露堆砌生硬。而尤其是“口角噙香”,完美地把菊花的香气咏到深透。 《问菊》被公评为第二。

潇湘妃子“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就显出了黛玉本人的特质。常常独自落泪又时感寂寞的黛玉问菊花道,“你孤标傲世,遗世独立,到底是想偕谁一同归隐?同样开花,百花都在美好的春天里开放,独你为何迟迟到秋天才开呢?”我呢?问问我自己,我又是想要偕谁归隐,我又在寻求谁的欣赏呢?

《菊梦》被公评为第三。

虽是第三,我却觉得这首诗才真正流露出了空灵的境界。出于空灵,胜于空灵。“半床落月蛩声切,万里寒云雁阵迟。明月秋风知再会。暂时分手莫相思。”这夜晚的梦,总是虚无缥缈,此处有落月,有万里的寒云,平增一缕忧思。而我担心的这虚无缥缈的梦啊,虽是忧伤,但我知道,明年秋风吹起之时,菊花又会盛开,我与你的梦,来年再叙,今日分手,不要悲伤。宗白华先生《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说到,空灵与充实,两方的极致自然是高超的水平,而在这空灵背景下,将充实融合进这片太虚背景中,又是另一种高超的水平。黛玉有半床落月万里寒云的空灵,也有相思蛩声的真切充实。正是,出自空灵,胜于空灵。

先谈黛玉所作之忧菊,再谈黛玉这更催人泪下的《桃花行》。

《桃花行》全文如下: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烟,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易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宝玉痴痴呆呆地读完此诗,不做称赞,却是落泪。这桃花与人竟是既相似又不同。我们一行人都是桃花,曾经也逍遥自在,谈笑风生。恰有东风拂面,温软如香。可这命运无常,花儿竟也憔悴,舞起的花瓣渲染着我的倦意。这,春天过去了啊。我们的春天,也过去了啊。

黛玉的文字晕染了大观园中人们的哀愁,所以当宝玉带着自己的情感读黛玉的诗,化其景物,转为情思,把黛玉的艺术主观和客观地结合,创造了美的形象,自然心生关怀,眼眸落泪。黛玉不以虚为虚,而以实为虚,庭院桃花真切地存在着,而这帘幕却把人与花隔开,正是有“隔”的艺术。帘外有花,帘内有人。帘外花窥帘内人,帘内人叹帘外花。这一“隔”,把整篇作品的背景和氛围提升了一个档次,不是给人现实的感觉,却似让人飘到空中,更续悲伤,一种轻灵之感。同时,黛玉以帘外乐景叙帘内哀情,“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花儿尚且风华正茂,庭院里春色尚未逝去。然而这人间的变故却丝毫不留情,对比相叙情思,强调了悲伤的感觉,不奇怪黛玉的悲伤打动诗社成员,推举其为社长,更海棠社为桃花社。

《红楼梦》中人物各有特色,其诗作也都妙不可言。然而在这其中,终究是林妹妹的忧愁能给人留下最深刻也心生怜意的美感。黛玉是可怜的,她也是《红楼梦》这一悲剧众多牺牲者中的一名,可她也是美的,不仅是相貌,还有才情。其温婉又寂寥的笔风,更是深深地浸透着《红楼梦》的悲剧气氛,无不暗示着命运的悲凉。同样,黛玉的忧愁之美,一首《葬花词》的凄婉,更是在葬花这个情节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三、情节鉴赏

刚说完黛玉的诗作,能写出此寂寞孤独之诗的人,是一个有真性情和真落寞的人,说黛玉小性儿,不如说黛玉是心思细腻之人。从葬花一事便可以看出黛玉与花的情结,黛玉是美人,有独特的爱美之心。花儿是纯净的存在,就算花瓣凋落至平地,也有碾不去的香气。宝玉正于沁芳闸读《会真记》,黛玉扛锄携囊而至。风轻吹,花曼飞。一句“你在这儿做什么?”唤起宝玉抬头,望去,正有一股不同于这浊世的仙气。不是把花儿抖进水里随流水而去,流水流去的地方,不无可能有脏臭的东西,扰了这洁净的花朵。所以黛玉葬花,同样哀思,同样心生怜悯,同样目视不可知的远方,把心中的愁思寄予在花儿之中,我与花,花与我,我们又是多么相似,多么可悲啊。

《葬花词》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喜欢黛玉,就像喜欢一名仙子,有竹有花,是一位住在潇湘馆的绝代女子。虽病若游丝,却有这病带来的独特韵致。心灵善良又细腻的黛玉,发现了生活中许多的不平与美丽。美从何处寻?万千景物在此,若是没有一个有心之人欣赏,也仅仅只是一座山,一条河,一片天,一朵云。黛玉如何发现这些美的呢?这世间种种,在黛玉的眼中都有独特的色彩。把花儿葬去,给花儿赋予了自己眼中的美。诗人华兹沃斯曾经说过,“一朵微小的花对于我可以唤起不能用眼泪表达的那样深的思想。”于是,宗白华先生讲到,达到这样的、深入的美感,发现这样深度的美,是要在主观心理方面具有条件和准备的。这移我情,便从主观出发,黛玉些许是个诗作才女,与诗人华兹沃斯在花方面竟有相似的感受与理解,说明了美的相通之处。我们先面对美的事物,加入自己的情感,把整个情绪和方向改造一下,移动了方向,才能面对美的形象,把美如实地和深入地反映到心理来,再把它放射出去,凭借物质创造形象给表达出来,才成为艺术。中国古人唤此过程为“移人之情”或“移我情”。黛玉也就如此,在发现美的同时,也创造新的美。花是美的,诗也是美的,黛玉葬花更是美的;一是自然之美,一是艺术之美,一是行为之美。这三者黛玉都在探索,不得不说,林黛玉定是一位有心的美丽姑娘。

四、主题鉴赏

“悲剧就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红楼一梦,梦里有太多的美好和价值,这一醒却是多少人的悲剧。是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的意难平;是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水中月和镜中花;是荣华正好时的无常又到;是远嫁他乡的分离两地,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是气质本是美如兰,才华也曾馥比仙,到头依旧风尘肮脏违心愿;是无情兽不念当日跟由;是生关死劫无人躲;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是有那爱银钱忘骨肉的狠舅奸兄;是古时将相威,只留下虚名儿与后人钦敬;是家事消亡,金银散尽,分明报应,枉送性命。 《红楼梦》角度多样,有赞赏女儿,有批判封建。但就从美学的角度来看,悲剧二字才是《红楼梦》的主题。悲剧的美在于以美好事物的毁灭换来深思或者完成对某种事物的控诉,往往可以给人以启迪,净化心灵,提升认知水平,它让读者掩卷的心理经历由压抑、不满、悲痛到同情、释放、审美快感的曲线轨迹。所以莎士比亚的悲剧令人震撼。悲剧是由狄俄尼索斯的颂歌演变而来,在悲剧中,主人公不可避免地遭受挫折,受尽磨难,甚至失败丧命,但其合理的意愿、动机、理想、激情预示着胜利、成功的到来。悲剧撼人心魄的力量来自悲剧主人公人格的深化。于是在《红楼梦》中,我们看到了众多可亲可爱的女儿们遭受的挫折和惨痛,她们是封建的牺牲品,不管是远嫁的探春,青春守寡的湘云李纨,出家一年被丈夫折磨死的迎春,还是悲观绝望青春出家的惜春,跳井而死的金钏儿,斥逐羞愤而死的晴雯,她们都是《红楼梦》这悲剧中的悲剧人物。我们读者在为她们而悲,又或许流下泪来的同时,常常会进行哲学式的思考。悲剧美,不仅仅是让我们沉浸于悲伤之中,更重要的是悲伤中所进行的思考。同时,悲剧更能够唤起人类的终极关怀,由心而来的感受,由这美为起源,又不断地进行传播,创造出一批又一批,一首又一首的艺术美作。


相关文章

  • 红楼梦解读感想
  • 一朝春尽红颜老 花落人亡两不知 -- 关于林黛玉感情状态的分析 少时不怎么喜欢"红楼",对其有着抵触的心理,潜意思中就觉得"红楼"是一本普通不过的儿女情长的杂书,无文化底蕴.对于它的认识始终停留在&q ...查看


  • 读后感的写法as
  • 一.格式和写法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二.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东西去写,这是写好读后感的 ...查看


  • 高二语文 写作部分 读后感与评论教案 新人教版
  • 江西省乐安一中高二语文 写作部分 读后感与评论教案 新人教版 一. 教学内容: 写作部分:读后感与评论 二. 写作目标: 1. 选准触发点是写好读后感的关键. 2. 短评应力求以情感人. 三. 相关知识: (一)读后感与评论辨析: 我们读了 ...查看


  • 读书感想集
  • 假期读书感想 一.德龄公主 上世纪初,驻法公使的女儿,漂亮.聪慧的德龄公主,走进了充满神秘.诡异又异常险恶的皇宫.在这里,她窥见了一个没落王朝在历史的烟云中走向衰亡的最后挣扎,亲历了中国封建君主制被社会变革思潮冲击的剧烈震荡,同时,&quo ...查看


  • 小学语文教师培训感想
  • XX年8月2日至4日,我县组织了小学语文骨干教师暑期培训,我幸运地参加了这次培训活动.培训内容全面而细致,深刻而生动.从县教研室xxxx老师的<如何搞好网络大集体备课>到xxxx老师的<依托集体备课>:从xxxx老师 ...查看


  • 红楼梦调查投票贴总结篇
  • 上周小编做了一个简单的投票调查,截止目前约有上百人的投票,再次感谢下大家的参与.小编做的这个投票的目的就是想看看目前阅读红楼梦的群体处于哪种状态,大家的阅读方式是什么样的,还有大家的阅读习惯是什么样等等,第一次设计的调查表还有很多缺陷,希望 ...查看


  • 孙绍振:多元解读和一元层层深入--文本分析的基本理论问题
  • 孙绍振 1960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在北大任助教.由于"反右"时期坚持为"右派"辩护之旧帐,1961年被重新分配到福建华侨大学中文系.20世纪90年代先后在德国特里尔大学进修,美国南俄勒冈大学英文系 ...查看


  • 试看_红楼梦_葬花吟_
  • 经 典 重 释 试看 <红楼梦・葬花吟> ◎郑传锐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合肥 241000) 摘 要 <葬花吟> 是小说 <红楼梦> 中林黛玉叹身世遭遇的代表作, 在诗中作者运用了各种艺术手法成功地表现 ...查看


  • 城南旧事教案
  • <城南旧事>整本书阅读导读课教案 一. 激趣导入: 1. 影音 导:一首美丽的歌谣<送别>曾伴随着我童年远去的足音,在一次次离别之际,给过我无限感动.可我从来不知道这凄美动人的歌声背后还有一段<城南旧事>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