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学生当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从兴趣点切入,从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出发,以及加强练习,加深理解,实践出真知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二千多年前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本性里善的萌芽要加以扩充、培养,才会发展为完美的人格,如不加以扩充、培养,善也产生出恶来。而旬子则以为,人性本恶,但人性中有“可以知善之质、可以能善之具”,只不过需要圣人去启迪、教化和矫正。显然,他们有性善性恶的意见分歧,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均主张教育,只不过教育方法有差异而已。孟子偏重于顺着人的本性而为,旬子则强调人自身的教化和改造,二者各有千秋,互为补充,因为人无论是性善亦或是性恶,都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日臻完善。在校的学生,对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来说,是首选的、主要的教育对象。教师传授知识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在每一堂课上,教师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因此,每一堂课是有时限性的,教师必须对每堂课的内容精心地安排,厚此必须薄彼。课堂内容的详略安排不同,可能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思考的深度、对某学科的热情也就不同。这时,第一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适应形势的要求应运而生,那些在第一课堂解决不了或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得到解决。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有益的补充。
讲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手段之一。讲授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在黑板上板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介绍教材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而学生则坐在座位上静听、做笔记、思考。此时,教师象演员,学生象观众。每一堂课中,要讲授的内容很多,教师必须归纳出重点,并且要突出重点,花大部分的时间讲深讲透,甚至拓展深广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带到第二课堂上去解决,从而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非重点问题,教师
应用启发性的语言,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把更广阔的引导空间留给第二课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后或第二课堂上予以正确的提示和思维的引导,更可以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合作,找到正确的答案。另外,文科方面注重的思想性的培养,必须借助于课外大量的阅读、观察和思索;理科方面注重的理论联系实际或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只有辅以第二课堂,才能得到更充分地培养和锻炼,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及时、到位、更具有针对性。此时,教师象导演,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曾经有一位班主任老师经历这样的事情:他的一位学生对物理这一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但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自己还抽出很多时间搞一些物理试验,参加校外的物理兴趣小组。在应试及考大学的压力下,这位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该生暂时退出兴趣小组,把精力集中到应付考试上,以便考上大学。但由于兴趣所致,该生没有听取这位老师的劝说,依然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那些物理实验。事隔几年,这位老师的电视机出了故障,找了好几家电器维修公司,均无济于事。最后一家公司派了一名员工来维修,手到病除,而这位员工出人意料之外竟是他的学生。从随后的闲聊中,这位老师才得知,是第二课堂上亲手操作的真切感激发了这位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在第二课堂上,他搞清楚了课堂上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他还证实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样,他不但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培养和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好的演员及好的观众的角色。这使该班主任深刻地体会到,第二课堂虽不同于第一课堂,但它们并不相互抵触,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从兴趣点切入。所谓兴趣,就是人们带有一定情感地喜欢、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和意识。兴趣对于人们的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讲课呆板乏味,难保学生不感到疲倦或打磕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教师所讲兴趣盎然,学生就能对老师的讲课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并能在听课时积极思维;与成年人相比,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不断地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和信息,因而,他们的兴趣更为广泛,更易变化,可塑性更大。对于讲课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可能各不相同,若能把讲课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或潜在的共同
的兴趣点相结合,就能激发和引导出学生们的兴趣。课堂教学如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更应如此,因为第二课堂活动是在学生们宝贵的课余时间进行的,如果学生兴趣索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兴之不至,心不为之思。”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计算和处理企业应交纳的各项税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内容繁琐而且较难理解和掌握,是学生们较感头痛的一个问题。笔者想到报刊、杂志或电视台经常报道的有关企业偷税漏税或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很好的分析材料,但又不宜用它们占用课堂教学的课时,于是准备了几个典型案例作为材料,组织了几堂课外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对企业和个人偷、逃、骗税的动机,偷、逃、骗税的主要形式以及会给国家带来怎样的危害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说明怎样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来防范和杜绝这些违法现象的发生。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参与了这些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能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增强了以后作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税法意识。再例如,银行结算方式多种多样,结算的流程各不相同,记忆起来纷繁复杂,枯燥无味。在第二课堂上,选用通过签订虚假的经济贸易合同,开立汇票进行诈骗的典型实际案例,在轻松的氛围下,帮助学生们掌握各种结算方式的流程,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从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出发。知识是一个网络,浩如翰海,互相贯通,所以说“活到老,学到老。”是至理名言。教育是对整个人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在吸取新知识时,学生从各方面提出问题,以求教师的解答。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均能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笔者曾执教过商务英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这样的内容:根据文章给出的大量的商务信息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文章给出的论题的正确性。例如,有一篇文章涉及到去澳洲和新西兰进行商务洽谈的内容,其中,有一句无关紧要的话,“There is a slight antipathy between the New Zealanders and the Australians.”(新西兰人和澳大利亚人之间有少许的敌意),文章没有解释原因,但学生们都想搞清楚个中原因。显然,课堂上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和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就成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一个好的选题。课外对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再通过第二课堂的热烈讨论,学生们找到了答案,加深了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的了解,既延伸了对原文章的理解,又拓宽了知识面,获益匪浅。逾越节(The Passover)的由来,巴别塔( The Tower of Babel )的建造,摩西的戒律( The Ten
Commandments ) ,无一不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多向的思维能力。美国电影《危险游戏》中那位女教师所教的课程并非诗歌,但诗歌在她的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课外诗歌的阅读,“扩展了生命的空间,教会人怎样去思索。”
三、加强练习,加深理解,实践出真知。根据心理和行为学家的研究,学生的认知有他们自己的特征,受情绪、情感、经历、环境条件的制约。教师讲课的信息通过学生认知信息通道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感知、思考、运用。学生在这三个阶段获取知识的状况分别是记忆、理解、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感知、思考、练习才能得以掌握。学生在听课时通过感知在头脑中留下记忆,但是单纯的记忆,并不能真正地记住,必须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思考和理解。只有理解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记住,而且理解的知识是比记忆的知识较高层次的知识。但是单纯的理解还不足以学以致用,必须对新知识反复练习和运用,实践出真知。那种认为老师能教多少学生就能学多少的观念无疑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中有许多概念、知识点、理论需要去记忆、理解和掌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会计实务方面,诸如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会计凭证的传递,会计帐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报送,帐证、帐帐、帐实的核对等等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具体的环境条件去操作和练习。此时,如果开辟第二课堂,进行财会模拟练习,就可以不断地将学生们记忆的知识变为理解的知识,进而将理解的知识变为能灵活运用的知识,为他们将来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就会使学生们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哲学家》,吉林教育出版社。
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摘要:本文论述了在学生当中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并从兴趣点切入,从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出发,以及加强练习,加深理解,实践出真知三个方面阐述了如何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二千多年前的孟子认为,人性本善,本性里善的萌芽要加以扩充、培养,才会发展为完美的人格,如不加以扩充、培养,善也产生出恶来。而旬子则以为,人性本恶,但人性中有“可以知善之质、可以能善之具”,只不过需要圣人去启迪、教化和矫正。显然,他们有性善性恶的意见分歧,但他们的共同之处是均主张教育,只不过教育方法有差异而已。孟子偏重于顺着人的本性而为,旬子则强调人自身的教化和改造,二者各有千秋,互为补充,因为人无论是性善亦或是性恶,都必须接受教育,才能日臻完善。在校的学生,对以传道、授业、解惑为己任的教师来说,是首选的、主要的教育对象。教师传授知识是在课堂上进行的,而在每一堂课上,教师必须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任务,因此,每一堂课是有时限性的,教师必须对每堂课的内容精心地安排,厚此必须薄彼。课堂内容的详略安排不同,可能学生理解和接受知识的程度、思考的深度、对某学科的热情也就不同。这时,第一课堂以外的第二课堂适应形势的要求应运而生,那些在第一课堂解决不了或没有时间解决的问题,可以在第二课堂中得到解决。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课堂教学的不可或缺的有益的补充。
讲授是课堂教学中的主要手段之一。讲授的主要方式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在黑板上板书,系统地向学生传授知识,介绍教材的内容,对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而学生则坐在座位上静听、做笔记、思考。此时,教师象演员,学生象观众。每一堂课中,要讲授的内容很多,教师必须归纳出重点,并且要突出重点,花大部分的时间讲深讲透,甚至拓展深广的想象和思维空间,促使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深入思考,带到第二课堂上去解决,从而加深对重点、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体会解决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非重点问题,教师
应用启发性的语言,蜻蜓点水,一笔带过,把更广阔的引导空间留给第二课堂。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在课后或第二课堂上予以正确的提示和思维的引导,更可以通过大家的讨论和合作,找到正确的答案。另外,文科方面注重的思想性的培养,必须借助于课外大量的阅读、观察和思索;理科方面注重的理论联系实际或实际操作的动手能力,只有辅以第二课堂,才能得到更充分地培养和锻炼,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及时、到位、更具有针对性。此时,教师象导演,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曾经有一位班主任老师经历这样的事情:他的一位学生对物理这一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不但积极参加第二课堂活动,自己还抽出很多时间搞一些物理试验,参加校外的物理兴趣小组。在应试及考大学的压力下,这位老师苦口婆心地劝说该生暂时退出兴趣小组,把精力集中到应付考试上,以便考上大学。但由于兴趣所致,该生没有听取这位老师的劝说,依然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那些物理实验。事隔几年,这位老师的电视机出了故障,找了好几家电器维修公司,均无济于事。最后一家公司派了一名员工来维修,手到病除,而这位员工出人意料之外竟是他的学生。从随后的闲聊中,这位老师才得知,是第二课堂上亲手操作的真切感激发了这位学生对物理的浓厚兴趣。在第二课堂上,他搞清楚了课堂上没有弄明白的地方,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实验,他还证实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这样,他不但掌握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增强了对自己的信心,培养和提高了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成功地扮演了一个好的演员及好的观众的角色。这使该班主任深刻地体会到,第二课堂虽不同于第一课堂,但它们并不相互抵触,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有益补充,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既然如此,那么如何有效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呢?笔者从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经验出发,提出以下几点看法。
一、从兴趣点切入。所谓兴趣,就是人们带有一定情感地喜欢、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和意识。兴趣对于人们的活动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教师讲课呆板乏味,难保学生不感到疲倦或打磕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若教师所讲兴趣盎然,学生就能对老师的讲课趋之若鹜,乐此不疲,并能在听课时积极思维;与成年人相比,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他们不断地接触外界的新鲜事物和信息,因而,他们的兴趣更为广泛,更易变化,可塑性更大。对于讲课的内容,学生的兴趣可能各不相同,若能把讲课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或潜在的共同
的兴趣点相结合,就能激发和引导出学生们的兴趣。课堂教学如此,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更应如此,因为第二课堂活动是在学生们宝贵的课余时间进行的,如果学生兴趣索然,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就起不到相应的作用,“兴之不至,心不为之思。”例如,在中等职业学校会计这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计算和处理企业应交纳的各项税金,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内容繁琐而且较难理解和掌握,是学生们较感头痛的一个问题。笔者想到报刊、杂志或电视台经常报道的有关企业偷税漏税或骗取国家出口退税的案例,这些案例是很好的分析材料,但又不宜用它们占用课堂教学的课时,于是准备了几个典型案例作为材料,组织了几堂课外教学活动。在这些教学活动中,引导和帮助学生们对企业和个人偷、逃、骗税的动机,偷、逃、骗税的主要形式以及会给国家带来怎样的危害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最后说明怎样加强会计核算和监督来防范和杜绝这些违法现象的发生。学生们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参与了这些第二课堂活动,不仅加深了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能结合实际分析问题,增强了以后作为会计人员的责任感和税法意识。再例如,银行结算方式多种多样,结算的流程各不相同,记忆起来纷繁复杂,枯燥无味。在第二课堂上,选用通过签订虚假的经济贸易合同,开立汇票进行诈骗的典型实际案例,在轻松的氛围下,帮助学生们掌握各种结算方式的流程,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从拓宽知识面的角度出发。知识是一个网络,浩如翰海,互相贯通,所以说“活到老,学到老。”是至理名言。教育是对整个人的培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需要学习多方面的知识。在吸取新知识时,学生从各方面提出问题,以求教师的解答。但并不是所有的问题均能在课堂上得到解决。笔者曾执教过商务英语,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这样的内容:根据文章给出的大量的商务信息和具体的语言环境,判断文章给出的论题的正确性。例如,有一篇文章涉及到去澳洲和新西兰进行商务洽谈的内容,其中,有一句无关紧要的话,“There is a slight antipathy between the New Zealanders and the Australians.”(新西兰人和澳大利亚人之间有少许的敌意),文章没有解释原因,但学生们都想搞清楚个中原因。显然,课堂上没有充分的时间来讨论和回答这个问题。这样,对这个问题的讨论和回答,就成了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时一个好的选题。课外对有关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再通过第二课堂的热烈讨论,学生们找到了答案,加深了对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两个国家的历史和地理的了解,既延伸了对原文章的理解,又拓宽了知识面,获益匪浅。逾越节(The Passover)的由来,巴别塔( The Tower of Babel )的建造,摩西的戒律( The Ten
Commandments ) ,无一不开阔学生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多向的思维能力。美国电影《危险游戏》中那位女教师所教的课程并非诗歌,但诗歌在她的教学中占有相当的比重,课外诗歌的阅读,“扩展了生命的空间,教会人怎样去思索。”
三、加强练习,加深理解,实践出真知。根据心理和行为学家的研究,学生的认知有他们自己的特征,受情绪、情感、经历、环境条件的制约。教师讲课的信息通过学生认知信息通道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即感知、思考、运用。学生在这三个阶段获取知识的状况分别是记忆、理解、掌握。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必须经过学生的感知、思考、练习才能得以掌握。学生在听课时通过感知在头脑中留下记忆,但是单纯的记忆,并不能真正地记住,必须对所学新知识进行思考和理解。只有理解的知识才能有效地记住,而且理解的知识是比记忆的知识较高层次的知识。但是单纯的理解还不足以学以致用,必须对新知识反复练习和运用,实践出真知。那种认为老师能教多少学生就能学多少的观念无疑是教育的一个误区。对于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会计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其中有许多概念、知识点、理论需要去记忆、理解和掌握。单凭教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在会计实务方面,诸如取得和填制会计凭证,会计凭证的传递,会计帐簿的登记,会计报表的报送,帐证、帐帐、帐实的核对等等都是操作性很强的内容,在课堂上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具体的环境条件去操作和练习。此时,如果开辟第二课堂,进行财会模拟练习,就可以不断地将学生们记忆的知识变为理解的知识,进而将理解的知识变为能灵活运用的知识,为他们将来走上会计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相应的第二课堂活动,就会使学生们如鱼得水、如虎添翼,翱翔在知识的海洋里。
参考文献:
(1)《中国历代哲学家》,吉林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