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本章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 诞生的背景

◆ 社会背景

◆ 哲学背景

◆ 心理学背景

◆ 科学背景

◆ 诞生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 发展的阶段

◆ 发展的基本特点

◆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展望

◆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关注的研究领域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社会背景

西方工业革命对教育的期待

✦ 如何把大量的农民、手工业者变成了产业工人

城市文明进程与教育发展

✦ 西方的城市文明是相对于东方的农村文明而言的,城市文明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文明,“高度集成化”的城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制度化和民主化,它要求城市的每一个公民都尽可能的参与城市的建设与决策中即民主,它要求城市的每一个公民都尽可能的去遵守城市制定的各种规范和制度。这种民主的进程就要求其社会成员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推动了基础公共教育的发展

移民带来的教育问题

✦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聚居在同一个社会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就给社会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给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危害。因此亟待通过教育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美国化”

哲学背景

经验主义

洛克;白板说;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联想

“我们的一些观念相互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合;·······除了这种联合以外,还有另一种联合,完全是由机会和习惯来的”这就是后来的频因律。洛克的经验论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强调人的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强调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律和行为主义强调的条件反射都是洛克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理性主义

柏拉图;笛卡儿和费尔巴特;天赋观念。

对天赋观念的争论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强调图式、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就是这种观念的充分反映。笛卡儿认为动物是机器,这为桑代克和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由研究动物的学习规律去推论人类奠定了哲学基础;笛卡儿的反射弧概念是学习联结观的最早雏形;而费尔巴特的统觉团概念强调过去经验在人的学习中的重要性,对教育心理学有很大影响。

总之理性主义强调天赋观念和理性意志的作用,否认感性的存在;而经验主义者竭力论证人的感性的存在,否认天赋观念。教育心理学正是在这两种哲学观点的争论中各取所长而诞生的。

实证主义

孔德

实证主义强调人类的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而不能被观察和实验证明的经验都是不可靠的,都是没有意义的。 实用主义

19 世纪末的美国;詹姆士和杜威。

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人的行动,信念价值当作哲学研究的中心,这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具体的研究内容。他们把效果当作最高目的“ 不讲原则只讲效果” ,因此有实用哲学称为“ 实践哲学”“ 行动哲学” 等;

实用主义哲学强调事物的实用性及其效果的价值,因而有利于具有应用性质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学背景

教育心理化运动

裴斯泰洛齐于19世纪初;夸美纽斯、卢梭、福禄培尔、第斯多惠和赫尔巴特。

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应该根据心理学的知识来揭示教育和教学的规律,并有计划地从教育实验中探讨和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第一,教育心理化运动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了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关系,促进了教育学于心理学的结合;第二教育心理化运动中所提出的一些主张给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可供直接研究的课题。 心理测量运动

1903年比奈的《智力实验研究》

高尔顿在1893年出版的《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研究》首先提出了“测验”和“心理测量”这两个术语;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测验》;霍尔开创了现代测量运动的先河。

心理测量不仅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而且更为重要的它为教育心理学从思辨走向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儿童研究运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杜威。

儿童研究运动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改善教育实践;从而为父母提供改变教养儿童方法的知识。

为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科学心理学

1789年

用实验内省法来寻找构成心理复合体(心理结构)的元素以及心理复合体构造的方式和规律。

⑴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铺平了道路⑵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转到具有不同于动物的人身上,为教育心理学确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⑶为教育心理学培养了一批专业队伍。例如鼓励桑代克把研究方法应用于儿童和年轻人的卡特尔曾跟随冯特学习三年⑷教育心理学的许多研究内容正是在批判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

节省法; 无意义音节; 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向人们证明人类的高级心理问题例如学习问题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动物心理

1872年达尔文的《人和动物的表情》;罗曼司采用“讲故事”法把人的心理比拟作动物从而证明动物高水平的智力和人的心理的连续性;摩尔根试图用本能习惯和联结等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并且提出了研究的原则吝啬律(law of Parsincoy);桑代克则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对动物心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科学背景

达尔文的进化论

基本假设是有机体的适应行为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作用而形成的,而且自然选择的一切东西都对维持有机体的各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表现在“认为动物活动是有机体的某种机能表现,这当然是全部心理学思想史上的一个带有革命性质的重大进步”,“揭示了心理实在和有机体实在二者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同一性,从而为心理学澄清由二元论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理论混乱带来了希望。” 。

其次承认人与动物在心理上的连续性,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

再次,进化论把心理看作是动物进化赋予人的一种机能,强调心理适应环境的作用,这把心理学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从而推动了侧重于应用性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最后,进化论把个体差异的发展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个体差异是桑代克科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三大内容之一。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詹姆士

1899年《给教师的谈话》

用心理学的原理改善教学方法;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实践;

詹姆士的《给教师的谈话》对心理学原理转化为教学原理起到推动作用,这为教育心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教育心理学诞生必不可少的条件。

杜威

把学校看作应用心理学的实验室;主张教育心理化,是儿童研究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 杜威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主要包括:生长论(儿童发展观)、“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课程和教材心理化、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心理等。

为什么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头衔归功于桑代克而不是杜威?

杜威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的每一个方面,而且也在教育实践中大力宣传和推广教育心理学,但他无意像桑代克那样创建一门独立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也没有像桑代克那样提出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因此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头衔归功于桑代克而不是杜威。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简介

1874-194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1891-1895, Wesleyan University学习英美文学

1895-1897,Harvard University学习心理学(W.James) 1897-1898, Columbia University获博士学位

1912, 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

桑代克的主要观点

✦ 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13-1914年,扩展成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 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R·E 格林德(Robert E·Grinder )在《教育心理学的未来》(1989)中说“在桑代克(1913-1914)著名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发表之后,教育心理学中的概念进展在随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中一直停留在这个高原阶段

✦ 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和个体差异

为什么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成为教心诞生的标志

✦ 首先,桑代克为教育心理学设定了研究范围,勾画出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框架。

✦ 第二,桑代克主张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心理学并积极地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教育实际中来解决教育问题。

✦ 最后,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和学习三大定律不仅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很大,时止今日仍然是重要的学习理论之一 。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初建阶段

(世纪20年代以前)

学科体系的初创阶段,第一次繁荣阶段。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和科学实证方法论;在教学

心理、道德教育心理、学科心理和阅读心理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表现为不完整、不系统,其内容体系是建立在对普通心理学资料的印证之上的” 迷茫阶段

(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学科体系建设陷于“等待”与“借用”的困境,内容庞杂分歧。

20年代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30年代学科心理学;40年代儿童的个人与社会适应、心理卫生。 “体系上或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按照儿童年龄阶段的分期,加之教育工作的实际材料来建构内容体系,如苏联列维托夫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彼德罗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等;

按照教育学与教学法的基本体系、应用心理学的材料,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如美国索里和特尔神速德合著的《教育心理学》、林格论的《课堂教育心理学》等

华特森(1961)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科学取向所致。张春兴认为“教育心理学界普遍地将自己的专业学问视为„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因而失去自身的独立性。”

选择阶段

(20世纪60年代—90年代)

两项主要任务:一是对各派理论内核的选择和研究领域的选择、拓

展。二是学科体系的重构。

特点:内容开始趋于集中,大多数围绕着有效教与学而组织。 整合阶段

(90年代以后)

综合化倾向:吸取各家各派理论观点的精华,综合构建科学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整体化:从教与学的整体出发,探讨构建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

本土化倾向:主张立足本土本地的研究,突出文化影响和民族特色。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特点

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以教育发展要求为前提

为社会提供人才;课程改革;本土化研究取向

受心理学思潮的直接影响

一个分支学科;1. 联结2. 格式塔 3. 行为主义 4. 精神分析

5. 认知主义 6. 人本主义 7. 建构主义

受自身研究方法的制约

桑代克的实验法;现象学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观点分歧,见仁见智

心理教育学化观点 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 以学习研究为中心的观点 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观点 综合化的观点

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桑代克的内容体系

认知: 学习策略、注意策略、思维策略、问题解决、阅读与写作教学 分离独立:学习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作用的定位模糊

应用学科还是独立学科。

波勒,1911 年《 教育心理学大纲》 :“ 教育心理学…… 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古顿1917 年《 教育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是把心理学已知的方法和事实应用于解决产生于教育学中的问题” 。格劳沃与布鲁宁于1990 年出版的《 教育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

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是强调学科应用性的学者在研究中不注重学科体系的建立,其次也给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带来困难。广大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由于缺乏对学科性质的清楚认识,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角色与地位。第三,就未来教育心理学家的培养方面来说,由于学科性质的不确定,无法规范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不明显

教育心理学没有自己独立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普通心理学中直接“借用”的。

对教与学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不显著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明确。 具体来讲:第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第二,目前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转向情景范式转变。 ✦ 行为主义范式——联结:桑代克(E. L. Thorndike );华生(J. B. Watson );格思里( E. R. Guthrie );赫尔(C. L. Hull );斯金纳(B. F. Skinner );托尔曼( E. C. Tolman )

✦ 认知主义范式——信息加工和结构主义加涅 (R. M. Gagne ); 奥苏伯尔(D. P. Aussbel) ;布鲁纳 (J. S. Brune)

✦ 情景观(建构主义)范式——个体建构:情境观将知识与学习看作是同活动和情境紧密联系的,而不是只存在与学习者头脑内部的过去情境化的实体;情境观非常强法强调学习的情境的真实性,强调社会因素、动机等对知识和策略获得的影响,强调用互动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在研究内容上,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

20 世纪60 年代布鲁纳认为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而教学理论是指导性。1969 年加涅等人在《 心理学评论》 上正式提出“ 教学心理学” 的概念 。 行为主义忽视,人本主义唤醒。

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研究、网络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继续教育等等,这些新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传统的研究领域焕发了新的活力,例如关于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有提出了新的观点;关于学习动力又从归因、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角度来研究等。

在研究思路上,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

认知主义,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还原论,分析观

人本主义,现象学:整体观

建构主义

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 ✦ 各自为政—— 合作共进

✦“ 你死我活”—— 兼收并蓄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和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分析与综合结合:多方法多角度

量性与质性的结合

现代化与生态化的结合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关注的研究领域

教与学的动力的深入研究 教与学的策略的研究 学习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研究 创造性及其培养研究 专家系统及其专家型教师研究 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 教与学的评价研究 教育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 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 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

教育心理学的历史回顾与展望

本章主要内容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

◆ 诞生的背景

◆ 社会背景

◆ 哲学背景

◆ 心理学背景

◆ 科学背景

◆ 诞生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 发展的阶段

◆ 发展的基本特点

◆ 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育心理学的展望

◆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关注的研究领域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社会背景

西方工业革命对教育的期待

✦ 如何把大量的农民、手工业者变成了产业工人

城市文明进程与教育发展

✦ 西方的城市文明是相对于东方的农村文明而言的,城市文明是一个“高度集成化”的文明,“高度集成化”的城市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制度化和民主化,它要求城市的每一个公民都尽可能的参与城市的建设与决策中即民主,它要求城市的每一个公民都尽可能的去遵守城市制定的各种规范和制度。这种民主的进程就要求其社会成员具备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推动了基础公共教育的发展

移民带来的教育问题

✦ 美国是一个典型的移民国家,不同种族,不同肤色的人聚居在同一个社会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就给社会带来许多难以想象的问题,给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带来危害。因此亟待通过教育把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美国化”

哲学背景

经验主义

洛克;白板说;简单观念和复杂观念;联想

“我们的一些观念相互之间有一种自然的联合;·······除了这种联合以外,还有另一种联合,完全是由机会和习惯来的”这就是后来的频因律。洛克的经验论对教育心理学的影响是深远的,他强调人的观念不是天生的而是来源于后天的经验,强调教育和环境的作用;桑代克的三大学习律和行为主义强调的条件反射都是洛克联想主义心理学的进一步发展。

理性主义

柏拉图;笛卡儿和费尔巴特;天赋观念。

对天赋观念的争论对教育心理学产生的深远的影响,现代教育心理学强调图式、知识结构、认知结构就是这种观念的充分反映。笛卡儿认为动物是机器,这为桑代克和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由研究动物的学习规律去推论人类奠定了哲学基础;笛卡儿的反射弧概念是学习联结观的最早雏形;而费尔巴特的统觉团概念强调过去经验在人的学习中的重要性,对教育心理学有很大影响。

总之理性主义强调天赋观念和理性意志的作用,否认感性的存在;而经验主义者竭力论证人的感性的存在,否认天赋观念。教育心理学正是在这两种哲学观点的争论中各取所长而诞生的。

实证主义

孔德

实证主义强调人类的一切知识必须建立在观察和实验的经验事实基础之上,而不能被观察和实验证明的经验都是不可靠的,都是没有意义的。 实用主义

19 世纪末的美国;詹姆士和杜威。

强调立足于现实生活,把人的行动,信念价值当作哲学研究的中心,这为教育心理学提供了具体的研究内容。他们把效果当作最高目的“ 不讲原则只讲效果” ,因此有实用哲学称为“ 实践哲学”“ 行动哲学” 等;

实用主义哲学强调事物的实用性及其效果的价值,因而有利于具有应用性质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心理学背景

教育心理化运动

裴斯泰洛齐于19世纪初;夸美纽斯、卢梭、福禄培尔、第斯多惠和赫尔巴特。

强调教育学必须以心理学为基础,应该根据心理学的知识来揭示教育和教学的规律,并有计划地从教育实验中探讨和研究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

“第一,教育心理化运动使广大教育工作者了解了教育科学和心理学的关系,促进了教育学于心理学的结合;第二教育心理化运动中所提出的一些主张给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供了可供直接研究的课题。 心理测量运动

1903年比奈的《智力实验研究》

高尔顿在1893年出版的《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研究》首先提出了“测验”和“心理测量”这两个术语;1890年卡特尔在《心理测验》;霍尔开创了现代测量运动的先河。

心理测量不仅是桑代克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一,而且更为重要的它为教育心理学从思辨走向科学研究提供了一种重要的研究手段。

儿童研究运动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杜威。

儿童研究运动运用心理学方法研究儿童发展的规律,从而更好地为教育研究提供科学的方法,改善教育实践;从而为父母提供改变教养儿童方法的知识。

为教育心理学的独立作了理论和实践上的准备

科学心理学

1789年

用实验内省法来寻找构成心理复合体(心理结构)的元素以及心理复合体构造的方式和规律。

⑴使心理学成为一门科学,为科学教育心理学的创立铺平了道路⑵把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转到具有不同于动物的人身上,为教育心理学确定了明确的研究对象⑶为教育心理学培养了一批专业队伍。例如鼓励桑代克把研究方法应用于儿童和年轻人的卡特尔曾跟随冯特学习三年⑷教育心理学的许多研究内容正是在批判冯特的内容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艾宾浩斯的记忆研究

节省法; 无意义音节; 遗忘曲线

艾宾浩斯对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向人们证明人类的高级心理问题例如学习问题可以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研究的。

动物心理

1872年达尔文的《人和动物的表情》;罗曼司采用“讲故事”法把人的心理比拟作动物从而证明动物高水平的智力和人的心理的连续性;摩尔根试图用本能习惯和联结等概念来解释动物的行为,并且提出了研究的原则吝啬律(law of Parsincoy);桑代克则在实验控制的条件下对动物心理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科学背景

达尔文的进化论

基本假设是有机体的适应行为是在动物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作用而形成的,而且自然选择的一切东西都对维持有机体的各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表现在“认为动物活动是有机体的某种机能表现,这当然是全部心理学思想史上的一个带有革命性质的重大进步”,“揭示了心理实在和有机体实在二者在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历史同一性,从而为心理学澄清由二元论思维方式所造成的理论混乱带来了希望。” 。

其次承认人与动物在心理上的连续性,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种途径;

再次,进化论把心理看作是动物进化赋予人的一种机能,强调心理适应环境的作用,这把心理学从纯理论研究转向应用研究,从而推动了侧重于应用性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

最后,进化论把个体差异的发展引入了心理学的研究课题,个体差异是桑代克科学教育心理学理论体系中的三大内容之一。

教育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催产士——詹姆士

1899年《给教师的谈话》

用心理学的原理改善教学方法;将心理学引入教育实践;

詹姆士的《给教师的谈话》对心理学原理转化为教学原理起到推动作用,这为教育心理学的创立提供了良好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教育心理学诞生必不可少的条件。

杜威

把学校看作应用心理学的实验室;主张教育心理化,是儿童研究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和领导者。 杜威的教育心理学内容主要包括:生长论(儿童发展观)、“从做中学”的教学原则、课程和教材心理化、学习心理、道德教育心理等。

为什么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头衔归功于桑代克而不是杜威?

杜威的教育心理学思想几乎涉及到教学的每一个方面,而且也在教育实践中大力宣传和推广教育心理学,但他无意像桑代克那样创建一门独立的教育心理学学科,也没有像桑代克那样提出一个完整的教育心理学体系。因此教育心理学之父的头衔归功于桑代克而不是杜威。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简介

1874-1949,美国教育心理学家

1891-1895, Wesleyan University学习英美文学

1895-1897,Harvard University学习心理学(W.James) 1897-1898, Columbia University获博士学位

1912, 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

教育心理学之父——桑代克

桑代克的主要观点

✦ 1903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的诞生,1913-1914年,扩展成三卷本《教育心理学》

✦ 美国现代教育心理学家R·E 格林德(Robert E·Grinder )在《教育心理学的未来》(1989)中说“在桑代克(1913-1914)著名的三卷本《教育心理学》发表之后,教育心理学中的概念进展在随后的将近半个世纪中一直停留在这个高原阶段

✦ 人类的本性、学习心理和个体差异

为什么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成为教心诞生的标志

✦ 首先,桑代克为教育心理学设定了研究范围,勾画出了教育心理学的基本框架。

✦ 第二,桑代克主张用实验和测量的方法来研究教育心理学并积极地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到教育实际中来解决教育问题。

✦ 最后,桑代克的学习理论和学习三大定律不仅对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影响很大,时止今日仍然是重要的学习理论之一 。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

初建阶段

(世纪20年代以前)

学科体系的初创阶段,第一次繁荣阶段。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和科学实证方法论;在教学

心理、道德教育心理、学科心理和阅读心理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这一阶段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表现为不完整、不系统,其内容体系是建立在对普通心理学资料的印证之上的” 迷茫阶段

(20世纪20年代—50年代)

学科体系建设陷于“等待”与“借用”的困境,内容庞杂分歧。

20年代儿童心理学和心理测量;30年代学科心理学;40年代儿童的个人与社会适应、心理卫生。 “体系上或以发展心理学为基础,按照儿童年龄阶段的分期,加之教育工作的实际材料来建构内容体系,如苏联列维托夫的《儿童教育心理学》,彼德罗夫斯基的《年龄与教育心理学》等;

按照教育学与教学法的基本体系、应用心理学的材料,来建构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如美国索里和特尔神速德合著的《教育心理学》、林格论的《课堂教育心理学》等

华特森(1961)认为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心理科学取向所致。张春兴认为“教育心理学界普遍地将自己的专业学问视为„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上的应用‟因而失去自身的独立性。”

选择阶段

(20世纪60年代—90年代)

两项主要任务:一是对各派理论内核的选择和研究领域的选择、拓

展。二是学科体系的重构。

特点:内容开始趋于集中,大多数围绕着有效教与学而组织。 整合阶段

(90年代以后)

综合化倾向:吸取各家各派理论观点的精华,综合构建科学的教育心理学体系。

整体化:从教与学的整体出发,探讨构建教育心理学学科体系。

本土化倾向:主张立足本土本地的研究,突出文化影响和民族特色。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特点

与社会发展密切联系

教育心理学的诞生;行为主义;人本主义

以教育发展要求为前提

为社会提供人才;课程改革;本土化研究取向

受心理学思潮的直接影响

一个分支学科;1. 联结2. 格式塔 3. 行为主义 4. 精神分析

5. 认知主义 6. 人本主义 7. 建构主义

受自身研究方法的制约

桑代克的实验法;现象学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观点分歧,见仁见智

心理教育学化观点 以儿童发展研究为中心的观点 以学习研究为中心的观点 以教学研究为中心的观点 综合化的观点

对研究内容的把握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桑代克的内容体系

认知: 学习策略、注意策略、思维策略、问题解决、阅读与写作教学 分离独立:学习心理学、心理测量、学校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的学科性质和地位作用的定位模糊

应用学科还是独立学科。

波勒,1911 年《 教育心理学大纲》 :“ 教育心理学…… 是心理学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古顿1917 年《 教育心理学》 “ 教育心理学是把心理学已知的方法和事实应用于解决产生于教育学中的问题” 。格劳沃与布鲁宁于1990 年出版的《 教育心理学:原理及其应用》

带来了一些问题: 一是强调学科应用性的学者在研究中不注重学科体系的建立,其次也给教育心理学的实践带来困难。广大的教育心理学工作者由于缺乏对学科性质的清楚认识,无法真正认识自己的角色与地位。第三,就未来教育心理学家的培养方面来说,由于学科性质的不确定,无法规范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向。

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独特性和创新性不明显

教育心理学没有自己独立的、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是从普通心理学中直接“借用”的。

对教与学实践的直接指导作用不显著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总的来说是对教育心理学学科性质定位不明确。 具体来讲:第一,教育心理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之间的脱节。第二,目前教育心理学更多地只是服务于学校,这种单一的服务范围局限了教育心理学应用的广泛性。

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本趋势

在研究取向上,从行为范式、认知范式转向情景范式转变。 ✦ 行为主义范式——联结:桑代克(E. L. Thorndike );华生(J. B. Watson );格思里( E. R. Guthrie );赫尔(C. L. Hull );斯金纳(B. F. Skinner );托尔曼( E. C. Tolman )

✦ 认知主义范式——信息加工和结构主义加涅 (R. M. Gagne ); 奥苏伯尔(D. P. Aussbel) ;布鲁纳 (J. S. Brune)

✦ 情景观(建构主义)范式——个体建构:情境观将知识与学习看作是同活动和情境紧密联系的,而不是只存在与学习者头脑内部的过去情境化的实体;情境观非常强法强调学习的情境的真实性,强调社会因素、动机等对知识和策略获得的影响,强调用互动的观点去理解和解释学习的过程和结果。

在研究内容上,教与学并重,认知与非认知并举,传统领域与新领域互补。

20 世纪60 年代布鲁纳认为学习理论是描述性的,而教学理论是指导性。1969 年加涅等人在《 心理学评论》 上正式提出“ 教学心理学” 的概念 。 行为主义忽视,人本主义唤醒。

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和研究领域。例如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素质培养研究、网络教育、现代教育技术、继续教育等等,这些新的研究领域进一步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也为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促进了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传统的研究领域焕发了新的活力,例如关于学习理论建构主义有提出了新的观点;关于学习动力又从归因、成就动机和自我效能感等角度来研究等。

在研究思路上,认知观和人本观的统一,分析观和整体观的结合。

认知主义,科学主义,实证主义:还原论,分析观

人本主义,现象学:整体观

建构主义

在学科体系上,从庞杂、零散逐渐转向系统、整合、完善。 ✦ 各自为政—— 合作共进

✦“ 你死我活”—— 兼收并蓄

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分析与综合、量性和质性、现代化与生态化、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

分析与综合结合:多方法多角度

量性与质性的结合

现代化与生态化的结合

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

教育心理学发展中关注的研究领域

教与学的动力的深入研究 教与学的策略的研究 学习的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研究 创造性及其培养研究 专家系统及其专家型教师研究 阅读理解和写作教学研究 教与学的评价研究 教育社会心理因素研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生健全心理素质培养研究 网络教育心理学研究 现代教育技术的心理学研究 教育人性化与教育生态化的研究


相关文章

  • 美国粮食种植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美国粮食种植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一部分 美国粮食种植市场的投资环境研究 第一章 美国宏观经济发展相关指标预测 第一节 美国政局稳定性及治安环境点评 一.美国政局沿革及其未来的政局稳定性点评 二.美国政府效率点评 三.美国社会治安条件点评 ...查看


  • 印度尼西亚农业项目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印度尼西亚农业项目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一部分 印度尼西亚农业的投资环境研究 第一章 印度尼西亚宏观经济发展相关指标预测 第一节 印度尼西亚政局稳定性及治安环境点评 一.印度尼西亚政局沿革及其未来的政局稳定性点评 二.印度尼西亚政府效率点评 ...查看


  • 马里公寓项目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马里公寓项目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一部分 马里公寓市场的投资环境研究 第一章 马里宏观经济发展相关指标预测 第一节 马里政局稳定性及治安环境点评 一.马里政局沿革及其未来的政局稳定性点评 二.马里政府效率点评 三.马里社会治安条件点评20 ...查看


  • 缅甸建筑业工程承包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缅甸建筑业工程承包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一部分 缅甸建筑业工程承包市场的投资环境研究 第一章 缅甸宏观经济发展相关指标预测 第一节 缅甸政局稳定性及治安环境点评 一.缅甸政局沿革及其未来的政局稳定性点评 二.缅甸政府效率点评 三.缅甸社会 ...查看


  • 法国写字楼项目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法国写字楼项目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一部分 法国写字楼市场的投资环境研究 第一章 法国宏观经济发展相关指标预测 第一节 法国政局稳定性及治安环境点评 一.法国政局沿革及其未来的政局稳定性点评 二.法国政府效率点评 三.法国社会治安条件点评 ...查看


  • 巴拿马住宅项目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巴拿马住宅项目市场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一部分 巴拿马住宅市场的投资环境研究 第一章 巴拿马宏观经济发展相关指标预测 第一节 巴拿马政局稳定性及治安环境点评 一.巴拿马政局沿革及其未来的政局稳定性点评 二.巴拿马政府效率点评 三.巴拿马社会治 ...查看


  • 印尼亚齐省天然气市场开采与矿权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 印尼亚齐省天然气市场开采与矿权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第一部分 印尼亚齐省天然气市场的投资环境研究 第一章 印尼亚齐省宏观经济发展相关指标预测 第一节 印尼亚齐省政局稳定性及治安环境点评 一.印尼亚齐省政局沿革及其未来的政局稳定性点评 二.印尼亚 ...查看


  • 简明中国百科全书
  • 基本资料 简明中国百科全书 作者: 汝信主编 出版社: 出版年: 1989年08月第1版 页数: 定价: 34 装帧: ISAN: 书  目: 举报失效目录 超星 第一编 国土与人民 第一章 地理位置.行政区域 第一节 地理位置 第二节 行 ...查看


  • 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研究展望
  • 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研究展望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证笔试公告由中公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您提供 参照<2016年安徽教师资格笔试公告>中详细描述了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证报考条件.流程.笔试内容等(如下)-- 通过最新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资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