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档编号:
湖北经济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准考准号: Q07201573
姓 名: 秦占京
教学站点: 湖北经济学院
专 业: 电子商务
指导教师: 李 刚
职 称: 副教授
湖北经济学院考试办公室
摘要
随着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当前供应链向前发展的瓶颈。供应链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为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成了物流新理念和新模式的产生。供应链环境下合理的物流模式可以使供应链和物流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过程。因此物流发展已经成为供应链向前发展的关键。
传统物流拘泥于企业内部或者社会化程度不高,造成了企业物流成本的增加,使得物流成为企业的负担。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企业的物流,科学地改造与变革企业物流,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为企业物流能力的相互竞争。近年来,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受到国内各行业的极大重视并得到较快发展.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对于我国的物流配送应该如何架构合理的物流配送并解决这种物流配送模式下的关键问题正是本文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配送 配送中心
目录
一、引言.............................................................................4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4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4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6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相关理论………6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6
(二)物流与物流配送概述.......................................7
(三)物流配送中心的概念及地位、作用、分类...........................8
三、供应链及其配送关系.....................................................................9
(一)供应链配送的定义………………………………..9
(二)供应链配送与传统配送的区别........................................................10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配送模式与配送方式..................................12
(一)物流配送运营模式..........................12
(二)配送方式及其选择...............................................................15
五、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中心存在的问题………………………..18
六、我国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配送的解决途径及建议...............................19
(一)我国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的解决途径……………………..20
(二)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中心的若干建议…………………..21
结束语…………………………………….24
参考文献………………………………25
致谢…………………………………………..26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逐步完善及经济日益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管理者高度关注的重点。随着因特网、GPS等高新科技的发展,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市场竞争日益加剧,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扩展的企业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加上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企业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传统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对市场剧变的响应越来越迟缓和被动。为此,在经历了企业独立经营、“纵向一体化”管理阶段之后,以快速响应市场、增加企业柔性、降低成本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应运而生,这种思想已被全球商界和管理学界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正是基于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研究这一研究背景,从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研究当中“物流配送模式”这一视角寻找切入点而选题定题。
研究的意义:在供应链环境下,各企业都在努力探索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运作模式,实践经验表明: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物流运作效率的最有效办法。物流配送中心是物流系统的枢纽,是连接上游和下游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配送中心的确定是物流系统分析的核心内容。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与运营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科学、合理的选择配送模式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提供优质服务;是实现集约化经营、建立资源节约型物流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物流配送模式一直具有优化物流系统的重要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20世纪物流配送产生以来,物流配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课题,现在随着物流配送集约化、一体化的发针,常将配送的各环节综合起来,核心部分为配送车辆的集货、货物配装及送货线路优化,以及集货、货物配装和送货一体化优化。在国外,
类似的工作已广泛地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配送管理模式综述:
为了更好地与生产和市场的发展相适应,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不断探索更有效的配送模式,在实践中推出了许多改革措施,由此逐步将配送推上新的发展轨道。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情况来看,配送模式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动趋势。
在配送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配送模式有集中配送模式、即时配送模式、计划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一体化配送模式以及现在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和萌发中的第四方物流模式。这些配送模式都解决了现实配送中的问题,使物流不断向前发展。集中配送解决物流的随意性,整体上的调节减少了配送过程中出现的配送重复、倒流等不合理的运输部分,从而减少了原有配送费用。但随着用户对配送时间和供货数量等要求的提高,原有的集中配送模式在满足这些客户需求特别是及时性上就遇到了麻烦。为了满足用户的急需,一些有较强组织和应变能力的物流企业就根据客户要求,组织了一种灵活的即时配送模式。即时配送虽然能够较好的满足客户的及时性要求,但其成本也是较高的。因此为了平衡客户时间性需求和配送企业成本,配送企业在实践中推行“路线发送”和“时间表式发送”等有计划的配送模式,这种配送模式试图在客户需求和企业成本中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但是由于客户需求有随机性,而固定了线路或者时间,所以配送成本不会达到最低,特别是在客户平均需求较小的情况下。而在客户的稳定需求量较大时,这种配送模式是有效地。因此多个物流企业由原来的竞争关系主动联合起来,对服务区统一组织配送。
在核心企业或组织的统一调度和统一计划下,能够充分发挥各配送企业的优势。从而使每个参与这种协作的配送企业,不仅最大满足客户及时性要求,而且还节约成本,扩大影响力和经营范围。但供应链的产生和发展对物流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包含四个并行的分链:物流链(MC)、信息链(IC)、价值链(VC)、技术链(TC)。因此供应链下,由于配送与实物流的特殊关系,配送就更能够直接体现供应链特征。为了适合供应链的需要,物流和信息(业务信息、资金信息、技术信息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体化配送模式。一体化配送模式考虑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将货架和业务统一处理。但是上述所有的配送模式是基于企业自有物流,或者没有明确的定位在社会物流。因此,由于企业自身的资源等不足,企业自有物流都带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契约式的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TPL)是从生产
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中进行服务的第三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拥有物品,也不进行制造生产,而是致力于物流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使企业得到更加“合身”的物流方案。第三方物流标志着物流已走进社会分工之中,代表物流发展的一个台阶。第四方物流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物流服务扩大到供应链的物流服务,第四方物流通过调配和管理组织及具有互补性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与技术,为供应链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国外的第三方物流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并出现第四方物流,而在国内,第三方物物流正在发展阶段,第四方物流仍处在理论的研究阶段。
(三)本选题研究的内容
本文首先对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的一些基本理论做了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及其物流配送几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了解供应链物流配送研究现状后,同时对物流相关问题如供应链、物流配送的理论进行综述;
(2)研究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方式与选择问题; 研究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对几种配送模式。
(3)结合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现状,研究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模式存在的问题。
(4)结合本文研究提出供应链环境下我国物流配送的解决途径及建议。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相关理论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供应链一词源于英语的“supply chain”,也有人称其为“供给连锁”。一般而言,某一商品从生产厂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有如下的厂商及相关人员依次参与: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样,我们将这些与供货密切相关企业和人员的衔接称为供应链。供应链既是商品送达消费者前的“利害关系者的衔接(连锁)”,同时也是业务流程的衔接。自该概念出现以来,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解释,目前为止没有统一的定义,下面就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的阐述作出一个比较:
Lin F.R等认为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内,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系统。
美国Stevens认为,供应链是通过价值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
商到用户的整个过程,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终于消费的终点。
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通过分析上述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供应链参与者: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②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等;③供应链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④供应链的拓扑结构:网络、链条、网链。这四者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起源于迈克尔.伯特教授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随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基本思想也迅速发展起来。但迄今为止,关于供应链管理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马士华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使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上述定义虽然侧重不同,但基本都强调了供应链管理是在集成、系统、最优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链条中各种“流”的管理,以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并实现整个链条的收益最大化的一种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
(二)物流配送中心相关理论
(1)物流概念
物流概念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4月17日批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物流的实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
益的有效途径。
(2)物流配送的概念
“配送”一词是日本引入Delivery时的意译,我国转学于日本,也直接用了“配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配送定义为: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分拣、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方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几乎包含了物流中所有功能要素的一种物流活动,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较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物品送达到各客户的目的。特殊的配送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的内容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输与分拣、配货。配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位置,是处于接近客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配送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在定义中强调“按客户的订货要求”,明确了客户的主导地位。
(三)物流配送中心的概念及地位、作用、分类
(1)物流配送中心的概念
“配送中心”是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分拣、包装、加工、配货)和组织对客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和供应的现代物流设施;是一种多功能、集约化的专门从事配送工作的物流据点。配送中心是物流中心的一个缩影或某一范围内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虽然两者在概念、形成与发展、包含关系、运输方式、送货时间、服务对象、辐射范围、在物流系统中的层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配送中心几乎涵盖了物流中心所有的要素和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把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等同起来,统称为物流配送中心。
(2)物流配送中心的地位与作用
物流系统中配送是重要一环,配送中心是物流系统的枢纽,其物流上游是供应地、工厂等,其下游则是用户。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是物流系统优化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配送中心地址的确定是物流系统分析的核心内容,搞好配送中心选址对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①对于优化城市、区域范围的物流系统起到很大的作用;
②较佳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案能有效地节省运输费用、降低营运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③提高流通效率,促进整个物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发展。
(3)物流配送中心的分类
对于物流配送中心的分类,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标准。但是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对于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中心规划时,首先都应该根据具体条件确定建设一个什么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避免重复建设、供需不一致造成的浪费。因为不同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在选址或功能设计时,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导致选址的结果也不一样。本文将分别按照物流功能、经营主体和服务性质对物流配送中心进行划分。
①按照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物流配送中心一般可以划分为储存型、流通型、加工型。
②按照经营的主体,一般可以划分为以制造商为主体的物流配送中心、以批发商为主体的物流配送中心、以零售业为主体的物流配送中心、以仓储运输业为主体的物流配送中心。
③按照服务区域的范围大小,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分为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和城市物流配送中心三类。
三、供应链及其配送系统
(一)供应链配送的定义
从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定义来看,供应链环境下的配送应能够集中系统中的库存,并且能以相对集中的系统库存建立起较强供应能力的供应链保障体系,使得节点企业外部的供应系统(即由各个节点成员组成的供应链体系)与企业内部的供应体系(即企业内部物流体系)融为一体,实现整个系统物流配送的无缝链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目的,寻求合作企业的共同发展。因此,本文认为供应链配送系统不单纯是指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是要考虑到如何全面考虑和设计从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到消费者对产品制造、运输、保管、配置、传递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它们之间物流、信息流的紧密连接,以达到对最终客
户要求的快速反应、减少存货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而这些手段的主体就是配送物流系统。尤其是现代物流出现了利用集装方式在很多领域中实现了“门到门”的物流,可以利用集装方式提高整个物流系统效率。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货物,这种类型的货物是传统物流系统难以提高物流效率的对象,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系统可以利用供应链的协作关系网络使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在包含着配送系统的供应链中,配送系统的效率对整个系统的效率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美国供应链专家把“配送”定义为:即配送在供应链环境下是指产品从供应商到客户的移动存储阶段。在对该领域进行一定的研究后,本文将供应链环境下的配送定义如下:
配送是供应链物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在供应链系统目标的指导下按下游需求节点(订货人或客户)的订货要求,在供应链各部门同步协调下采用合理的配送运营模式,在系统配送设施(如配送中心、仓库、生产车间等存储设施)通过库存管理和内部作业(如分货、配货),利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合理的车辆组织和调配,使配好的货物经由供应链物流配送网络准确、及时地送交下游需求节点(订货人或客户)的物流活动。
(二)供应链配送与传统配送的区别
在传统的概念中,配送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的物流活动形式存在,是商流和物流的紧密结合的一种运作方式。从所包括的功能来看,配送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个小范围内实现货物送达目的地的所有物流活动的集合。特殊的配送作业还包括必要的加工活动。其目标指向是安全、准确、优质的客户服务和适当的配送成本。在供应链管理理念出现以前,传统的物流配送范畴非常广泛,各个需要物流配送服务的企业在传统物流管理的理念下构建自己的配送网络,很少涉及和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竞争,难以实现企业间物流配送的无缝衔接。供应链管理理念被广泛采用,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确立后就急需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配送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配送与传统的物流配送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可以简要概括为:信息共享、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响应敏捷、服务满意。研究认为和传统配送相比,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由于合理构造了适合供应链的配送网络,考虑了上下游节点企业的分销商和客户的供给和需求,在配送路径更合理的基础上,能够比传统物流配送更有效地降低整个物流配送过程中与配送相关的成本,并在成员节点的相互合作下保证服务水平不受到影响;
②传统的物流配送为实现一定的服务水平而必须需要配置大面积的仓库,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可以将散布在各个阶段不同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供应链的网络系统连接起来,形成可供整个供应链系统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的“虚拟仓库”,从而达到将服务范围和货物集散空间放大的效果;
③传统的物流配送由于信息交流的限制,完成一个配送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供应链配送可以利用存在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数据传输技术、信息共享技术以及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配送过程的跟踪,简化配送过程,缩短单位配送周期,从而提高配送服务水平;
④通过合作伙伴在信息上一定程度的共享,供应链环境下的配送能比传统物流配送更具市场适应性,更具应对市场不确定的柔性,比传统物流配送更具竞争能力; ⑤与传统物流配送相比,供应链配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对供应链上仓储设施、节点企业、配送设施的简单连接,与传统的配送相比在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配置上更具优势;
⑥对现有的传统物流配送系统进行重新配置整合可以实现供应链环境下的配送系统,从而使得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杜绝了浪费。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配送模式与配送方式
(一)供应链配送模式
从供应链物流配送的主体及其服务的内容来看,其配送模式主要有:
(1)自营物流配送模式
自营物流配送是物流配送服务运营的最初模式,是指核心企业和各个节点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组织、经营和管理,可通过建立全资或控股物流子公司的形式,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一种运营模式。这种物流配送运营模式的优势有:
①能实现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系统化程度相对较高;
②能够满足企业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需要,保证客户服务质量;
③可以掌握市场需求的第一手信息,满足企业对外进行市场拓展的需求:
④配送的规模化、集约化为采用现代物流技术手段提供基础,并能提高物流配送的劳动生产率;
其不足之处表现在:企业为建立配送网络体系的投资规模与成本将会大大增加;与企业的经营规模关系密切,在企业配送规模较小时,配送的成本和费用相对较高;整个供应链配送成本大大提高,而且配送效益不显著,配送设施利用率低。也就是说这种物流配送经营模式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配置专业的物流设施和配送部门,需要企业本身的物流配送去使得这些物流设施和配送部门满负荷运行,才能获取经济规模效益。一般而言,采取自营配送模式的企业大都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有代表性的是连锁企业的配送如图3一1。
图3一1供应链中连锁企业的自营物流配送模式
(2)协作物流配送模式
这是指在货主企业自营物流配送模式下,自身的物流资源难以满足企业的物流需求造成资源的紧张,或本身的物流资源能力大于企业的物流需求造成资源的闲置,在供应链关系协调下,与处于相同或不同供应链阶段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联合起来为有效地解决物流需求和降低物流成本而开展的一种物流运营模式。
(3)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由参与供应链系统的物流配送的第一方(供方)、第二方(需方)之外的专业化或综合化的物流企业以契约合同的形式,向供需双方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如图3一2)。它的服务内容包括设计物流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和谈判等。第三方本身并不拥有专业型资源,而是通过参与供应链利用整合手段去整合专业型资源,为物流配送的第一方、第二方提供物流配送服务。
图3一2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第三方物流源于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发展观点和外包理论的成熟,使企业能更好的配置自身资源实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第三方物流在早期是面向单个企业的,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服务于多个客户,但每个客户都是以一个单独的实体来对待。供应链节点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有一下优势:
①使供应链节点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企业应自己的主要资源集中于自己擅长的主业,而把物流等辅助功能留给物流公司,使企业能轻装上阵。
②能灵活运用新技术,实现以信息换库存,降低成本。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身为单个企业的第一方、第二方通常难以在短时间内更新资源或技能,在供应链过程中可能还有不同的、不断变化的配送和信息技术需求,而第三方能以一种快速、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而这些服务通常都是其他供应链节点企业,如制造商,一家难以做到的。
同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可以满足一家企业的潜在顾客需求的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接洽到零售商。
③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自营模式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配置专业物流设施,而如果使用第三方模式不仅可以减少投资,还能够免去仓库和车队方面的资金占用,加速资金的周转。
④能满足供应链节点企业个性化的需求。供应链中不同的节点那企业、不同物资的物流配送需求使不一样的,而第三方模式可按照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物流需求来提供个性化服务。与自营物流相比较,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的采用在为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上述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诸多的不利和限制。主要有:企业不能直接控制物流职能,无法使之与企业生产职能相协调;不能保证供货的准确和及时,对企业的生产计划以及客户服务水平的影响无法预测;由于不是直接与客户发生物流关系,不能保证客户服务的质量和维护与客户的长期关系;企业将放弃对物流专业技术的开发等。
(4)第四方物流配送模式
随着供应链中的制造商和零售商日益趋向外外包其物流业务,对一种能提供全方位、整合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第四方物流服务开始显现。所谓第四方物流是指集成商们利用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或分包商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来控制、整合与管理客户公司的一整套供应链运作模式。第四方物流商是有领导力量的侧重于业务流程外包的中立物流服务集成商。它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解决物流信息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等问题,向客户提供可评价的、持续不断的客户价值(如图3一3)。
图3一3供应链中第四方物流配送模式
相对于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解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①准确把握客户需求,提供全面的整体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
②根据客户特殊的需求整合、改善和再造供应链流程,这种设计是一个基于产出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成本减少的问题;
③承接供应链多个运作责任包括制造、采购、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技术、需求预测、网络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等;
④协调与监控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保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计划和运作的协调一致和紧密集成;
⑤提供多个行业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咨询;
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战略思维、精细分析、流程再造和卓越的组织变革管理等手段为客户提供增值性服务。运用第四方物流配送模式,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能更好地关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企业的物流资产和资源,进而实现全程供应链管理,是当今物流运营发展的趋势,代表了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而在实际应用中,尽管企业可以把所有的供应链活动外包给第四方物流,但是通常第四方物流只是从事供应链功能和流程中的某些关键部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模式仍然处于探索、试验的阶段,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推广。
(二)配送方式及其选择
(1)供应链环境下的配送方式
配送方式是指构成配送运动的诸要素的组合形态及其运动的标准形式,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并根据配送对象的性质、特点及工艺流程经过反复实践确定下来的。尽管不同种类的产品有不同的配送方式,甚至同类产品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配送模式也不完全一样,一然而作为一项特殊的物流活动,配送所包括的基本要素及其运动规律却完全相同的,由此构成了配送的基本方式。对于物流配送方式,为了满足不同产品,不同企业、不同流通环境的要求,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多种配送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及数量分
.多品种、少批量配送。这种配送方式是指按客户的需求,将所需的各种货物配备整齐后,由配送地送达目的地。这种配送方式符合现代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发展趋势,从配送方的角度来看,一般适合于综和配送中心;从社会产品的角度来考察,一般适合于消费资料及生产资料中的二三类产品;从库存角度来看比较适合B类产品;从配送距离上来看,适合短距离配送。
.少品种、大批量的配送。在这种配送方式中客户所需货物品种少,需求量较大。当需求相对稳定时,由于量比较大,可以考虑直接配送。一般适合A类产品的配送。配送距离相对较长,适合专业配送中心进行配送和对供应方进行的配送。
.成套配送。用户尤其是装配型企业需要多种零件和配套设备,这种配送方式有利于生产企业实现库存的最小化。
②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划分
.定时配送。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进行配送;
.定量配送。指按规定批量在一个制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配送;
.定时定量配送。指按规定时间、货物品种、数量进行配送:
.定时定量定点配送。指将准确数量的货物在规定时间送到规定的目的地的配送方式,是一种客户所普遍需求的配送形式。
.即时配送。指客户对配送提出的一些临时性突发需求,要求配送方完全按照其所要求的时间、品种、数量进行配送。
此外还可以按以下方式划分:
按物流企业配送的专业化程度可分为:综合配送,专业配送,共同配送;
按经营组织形式可分为:销售配送,供应商直送,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DC统一
配送;
按配送地点划分:配送中心配送,配送点配送,仓库配送,商店配送,生产企业配送;
按有无配送中心及其作用可分为:直接配送,存储配送,直通配送,流通加工配送; 按配送中心数量规模可分为:单一配送中心配送,准多配送中心配送,多配送中心配送等。
(2)配送方式的选择
在进行配送方式选择时,可从产品、企业、流通环境等不同的角度对不同方式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入手。
①从企业角度分析。企业应结合不同配送模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企业规模、产品的市场特性和库存特性、业务量的大小、性质、新建一个子配送中心的成本、维护一个配送中心的成本、车辆的配送成本等),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行不同方案比较,从而确定合适自己企业的配送模式根据,进行选择。即使相类似的企业在其配送方式的选择上也是根据自己企业的特征采取相应的配送方式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如表3一4所示几家零售企业在中国采取的配送方式。
如表3一4所示几家零售企业在中国采取的配送方式
②从产品角度分析。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为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零库存,我们可以合理采取“即时配送”、“准时配送”和“多批次、少批量”方式向节点企业或客户配送货物。首先,由于“即时配送”和“准时配送”具有供货时间灵活、稳定,供货弹性系数大等特点,客观上能够紧密衔接供求和保障需求,从而减轻节点企业的库存压力,使零库存成为可能。其次,由于以“多批次、少批量”的方式去配送货物,每次的配送数量少,所以可以直接将货物运送到车间和生产线。又因为配送频率高,可以降低节点企业库存的安全库存水平,从而实现节点企业库存的零库存。此外对不同的物资按产品的库存特性采用不同的配送方式,如对价值高的A类物资采用“直接配送”或“定时定量配送”,或对同属A类的物资可采用“多
品种,小批量配送”。
③流通环境。不同的流通环境适合采用不同的配送方式。以城市内的物流配送为例不同配送方式的比较主要是进行车辆配送成本与新建和维护配送中心的成本进行比较。单配送中心配送模式与准多配送中心配送模式之间只有配送成本之间的比较;准多配送中心配送模式与多配送中心配送模式就要看前者所有的配送成本与后者新建和维护配送中心以及所有配送成本之和相比较,当然同时要考虑不同模式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以及公司的运营组织等。此外需要配送的产品的总量、订单特点以及产品的单位价值在选择配送方式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如需配送的产品总量小,或者单位订货量小,但市场覆盖面大,客户分散。如果该产品单位价值很高,采用“门到门”直发方式即可。反之,要兼顾物流配送成本和服务水平就难了。此时最好能寻找配送渠道,与其他企业的产品共享门到门服务即共同配送,并分担仓储和配送费用。需要指出的是和配送模式选择不同,配送方式的选择是作业层的决策,而配送运营模式选择属于较高的决策层决策,所以在进行配送方式选择时更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分析物流配送需求的多样性和某些需求的临时特性(如应对突发事件的配送),讲究各种配送方式的合理组合,发挥各种配送方式的互补作用。
五、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中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商业和零售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较之国外先进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我国零售业快速扩张的需求而言,我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在配送比例、物流成本、信息化水平、配送技术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
(1)物流配送中心基础设施薄弱,利用率低,发展缓慢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基础设施投入较少。配送中心一般需要资金投入大,设备和设施都很昂贵,且回收期长,致使许多企业不愿投入和购置设备。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物流配送中心发展迅速,但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结构不合理,货场、低档储存库较多,适合现在社会需求的流通型库较少。
(2)物流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不高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实施物流配送的商业企业中,有超过58%的企业至今几乎没有采用过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进行过物流作业。在采用过信息技术的企业中
72%主要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性的管理手段。商业物流信息技术的采用仍然以互联网为主,但应用程度较低,仅限于日常事务管理,而对于物流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仍处于半人工化决策状态。同时机械化程度低,基本上是原有物流设施转过来的,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比较陈旧。
(3)配送中心规模较小,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
我国长期以来受行业限制,地域分割的影响,物流网点布局还不统一。小、散、差的分散状态普遍存在,在此基础上建设的配送中心形不成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
(4)配送中心的功能不健全
配送中心作为物流中心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功能本应基本涵盖了所有物流功能要素,而我国当前的配送中心多数则充当了仓库和运输中转的角色,其实质上就等于原来的仓库,配送中心功能并为发挥出来。
(5)配送中心的选址不够合理
配送速度与配送中心的选址有关,由于我国许多配送中心选址不合理,因此配送速度较慢,影响了送货的及时性。目前我国物流配送中心存在两种不合理的格局,一种是配送中心在店铺分散区域跨度很大的情况下进行配送,运输距离过远,成本居高不下;另一种是店铺相对集中,配送中心在距离店铺集中的地方配送。
(6)配送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社会上高素质物流专业人员缺乏,不少配送中心没有专业物流管理人员负责且人员素质总体偏低,大多数都只能做看管装卸工作的体力劳动者,缺乏应用现代化手段管理物流中心的人员。
六、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的解决途径及建议
(一)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的解决途径
根据国内外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情况,我国的物流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物流配送反应速度快
电子商务下,新型物流配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时间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
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2)物流配送功能集成化
新型物流配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
(3)物流配送服务系列化
新型物流配送除强调物流配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 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还在外延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定单处理、向下延伸至物流配送咨询、物流配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4)物流配送作业规范化
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运作的标准化和程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运作。
(5)物流配送目标系统化
新型物流配送从系统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配送活动,处理好物流配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物流配送活动与物流配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求单个活动的最优化,但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6)物流配送手段现代化
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配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
(7)物流配送组织网络化
为了保证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新型物流配送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配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配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捷、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分散的物流配送单体只有形成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生产与流通的需要。
(8)物流配送经营市场化
新型物流配送的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无论是企业自己组织物流配送,还是委托社会化物流配送企业承担物流配送任务,都以“服务——成本”的最佳配合为
目标。
(9)物流配送流程自动化
物流配送流程自动化是指运送规格标准、仓储货、货箱排列装卸、搬运等按照自动化标准作业、商品按照最佳配送路线等。
(二)对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中心的若干建议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配送能力。
要加快开发和引进先进的物流设备。如集装箱散装专用船、各种装卸器具、移动运输器具等。从内部运营硬件方面为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提高城市的内部交通的通畅性,减少交通堵塞现象等。
(2)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水平。
我国配送中心应将较多的信息化技术包括产品识别条码BC,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地理信息系统GIS, 自动分拣系统ASS, 柔性物流系统AGV等应用于物流管理中,应向机械化、自动化的作业模式发展,从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节约人员成本,改变目前这种半人工化模式。
(3)大力推动“共同配送中心”的发展。
对于连锁门店数量较少的企业,如果自己建配送中心,投资成本非常的大,资金流量也会出现问题;如果利用第三方物流,对于企业长远发展也并非是一种有效的战略,而且利润也会分流。在此情况下使用共同配送,不仅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可通过不同零售企业之间的联合加强企业联盟的集团竞争力,对于中小型投资主体而言都是非常有利的一种物流配送模式。
(4)完善配送中心的功能。
配送中心是专业从事货物配送活动的物流场所或经济组织,它是集加工、理货、送货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物流结点。应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加工中心功能的综合,而不是实际过程中只充当仓库,只发挥储存功能的物流结点。应不断将配送中心建设成为进货功能、整理功能、加工功能、储存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为一体的结点。
(5)合理选择配送中心的地址。
配送中心的选址直接影响配送中心各项配送活动的成本,同时也关系到配送中心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因此,配送中心的选址和布局必须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
自身经营的特点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在详细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配送中心进行选址。
(6)更新传统观念,为我国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各地区政府部门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增强全民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意识,提高物流从业者素质,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各种教育途径,建立高素质、专业配套、层次合理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人才队伍。通过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快对我国物流配送中心深入研究和实践检验的探索,从而为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奠定基础。
(7)对物流企业应该给予优惠政策。
物流企业本身要开展多种经营,创造利润,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建立物资基础,但是它的主要任务是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是创造经济价值,不应把它变成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因此,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要减轻物流企业的负担,给以优惠政策,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
(8)重视发挥专家的作用
物流中心的建设规划是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工程,涉及的专业领域也很广泛,必须有众多的专家参与才能妥善地完成。所谓专家,是在某个领域积聚了多年经验、在理论上有一定造诣、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员。他们各有专长,但都不是万能的。如按专业划分,有土建专家。机械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在项目进行的不同阶段,应该让不同类型的专家发挥作用。例如,在决策阶段,可以更多发挥进行宏观研究的经济学家的作用;在规划设计阶段,可以更多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在施工阶段则应该由工程专家唱主角。如何将众多的专家有效的组织起来,这就是领导部门的艺术。
(9)必须重视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
我们面对的是跨世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可以认为,先进思想与理论的指导、科学方法的应用是企业发展的保障。物流中心是集物流、信息流、商流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当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运营。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配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配送模式为对象,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供应链配送的概念,辨析了与传统物流配送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指出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理论,并以物流配送内容为指导,探讨了供应链配送模式及配送方式的选择,研究了配送运营模式。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从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选择。首先对供应链配送运营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了围绕供应链物流配送的几种模式选择;其次针对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配送进行了分类研究,从供应链产品特性出发对配送方式进行选择。在本文中没有对时间窗约束等问题展开详细的研究。由此,确定今后在该问题上可能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论文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尚存在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配送系统的效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配送系统在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如何提高和改善其物流运营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为广大企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经验、技术和理念,加强该领域的研究,中国的物流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 王飞洲.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5
[2] 段雪妍.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综合评价.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 汝宜红.物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案例[J]. 物流技术,2002
[4] 王转.配送中心规划[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5)
[5] 胡漫江,钱敏.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发展方向.江苏商论,2001(7)
[6] 徐贤浩.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运作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 李红霞.物流中心及在区域范围内选址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阳林,刘付显.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
[9] 骆温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0]任春玉,王晓博.基于供应链下物流配送网络规划研究[J].物流科技,2005,(5)
[11]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方法》[J];《物流技术》
2003
致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李刚副教授,这篇论文是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李老师的博学、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平易近人的态度,令我终生受益。在此,谨向李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感谢我的同窗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他们的交流让我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向他们表示我真挚的谢意。
最后,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参阅和引用了一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向被引文献的著(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再次感谢李刚教授!
存档编号:
湖北经济学院
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配送模式研究
准考准号: Q07201573
姓 名: 秦占京
教学站点: 湖北经济学院
专 业: 电子商务
指导教师: 李 刚
职 称: 副教授
湖北经济学院考试办公室
摘要
随着供应链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配送体系发展的滞后已经成为制约当前供应链向前发展的瓶颈。供应链的发展和成熟同时为物流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促成了物流新理念和新模式的产生。供应链环境下合理的物流模式可以使供应链和物流形成一个良性互动的发展过程。因此物流发展已经成为供应链向前发展的关键。
传统物流拘泥于企业内部或者社会化程度不高,造成了企业物流成本的增加,使得物流成为企业的负担。因此,如何有效地组织企业的物流,科学地改造与变革企业物流,使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成为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发展为企业物流能力的相互竞争。近年来,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受到国内各行业的极大重视并得到较快发展.文章从宏观的角度对于我国的物流配送应该如何架构合理的物流配送并解决这种物流配送模式下的关键问题正是本文将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关键词]供应链 物流配送 配送中心
目录
一、引言.............................................................................4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4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问题............................................................................4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6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相关理论………6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6
(二)物流与物流配送概述.......................................7
(三)物流配送中心的概念及地位、作用、分类...........................8
三、供应链及其配送关系.....................................................................9
(一)供应链配送的定义………………………………..9
(二)供应链配送与传统配送的区别........................................................10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配送模式与配送方式..................................12
(一)物流配送运营模式..........................12
(二)配送方式及其选择...............................................................15
五、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中心存在的问题………………………..18
六、我国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配送的解决途径及建议...............................19
(一)我国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的解决途径……………………..20
(二)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中心的若干建议…………………..21
结束语…………………………………….24
参考文献………………………………25
致谢…………………………………………..26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市场经济体制在世界部分国家与地区的逐步完善及经济日益全球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企业如何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已成为企业管理者高度关注的重点。随着因特网、GPS等高新科技的发展,整个社会信息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市场竞争日益加剧,21世纪的市场竞争将从企业之间的竞争上升到更高层次的扩展的企业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顾客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企业之间竞争加剧,加上政治、经济及社会环境的巨大变化,使得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在全球市场的激烈竞争中,企业面对一个变化迅速且无法预测的买方市场,传统的生产与经营模式对市场剧变的响应越来越迟缓和被动。为此,在经历了企业独立经营、“纵向一体化”管理阶段之后,以快速响应市场、增加企业柔性、降低成本为目的的供应链管理思想应运而生,这种思想已被全球商界和管理学界广泛接受并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本文正是基于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研究这一研究背景,从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研究当中“物流配送模式”这一视角寻找切入点而选题定题。
研究的意义:在供应链环境下,各企业都在努力探索新的联盟型或合作式的物流运作模式,实践经验表明:建立物流配送中心是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物流运作效率的最有效办法。物流配送中心是物流系统的枢纽,是连接上游和下游的重要环节,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配送中心的确定是物流系统分析的核心内容。物流配送中心的建设与运营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科学、合理的选择配送模式可以有效地节约资源、降低物流成本;优化物流配送存在的问题;提高物流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确保提供优质服务;是实现集约化经营、建立资源节约型物流至关重要的一步。因此,物流配送模式一直具有优化物流系统的重要战略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自从20世纪物流配送产生以来,物流配送一直是研究的热点课题,现在随着物流配送集约化、一体化的发针,常将配送的各环节综合起来,核心部分为配送车辆的集货、货物配装及送货线路优化,以及集货、货物配装和送货一体化优化。在国外,
类似的工作已广泛地运用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从配送管理模式综述:
为了更好地与生产和市场的发展相适应,进一步提高物流效率,近年来许多国家的政府和企业不断探索更有效的配送模式,在实践中推出了许多改革措施,由此逐步将配送推上新的发展轨道。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情况来看,配送模式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变动趋势。
在配送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配送模式有集中配送模式、即时配送模式、计划配送模式、共同配送模式、一体化配送模式以及现在的第三方物流模式和萌发中的第四方物流模式。这些配送模式都解决了现实配送中的问题,使物流不断向前发展。集中配送解决物流的随意性,整体上的调节减少了配送过程中出现的配送重复、倒流等不合理的运输部分,从而减少了原有配送费用。但随着用户对配送时间和供货数量等要求的提高,原有的集中配送模式在满足这些客户需求特别是及时性上就遇到了麻烦。为了满足用户的急需,一些有较强组织和应变能力的物流企业就根据客户要求,组织了一种灵活的即时配送模式。即时配送虽然能够较好的满足客户的及时性要求,但其成本也是较高的。因此为了平衡客户时间性需求和配送企业成本,配送企业在实践中推行“路线发送”和“时间表式发送”等有计划的配送模式,这种配送模式试图在客户需求和企业成本中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但是由于客户需求有随机性,而固定了线路或者时间,所以配送成本不会达到最低,特别是在客户平均需求较小的情况下。而在客户的稳定需求量较大时,这种配送模式是有效地。因此多个物流企业由原来的竞争关系主动联合起来,对服务区统一组织配送。
在核心企业或组织的统一调度和统一计划下,能够充分发挥各配送企业的优势。从而使每个参与这种协作的配送企业,不仅最大满足客户及时性要求,而且还节约成本,扩大影响力和经营范围。但供应链的产生和发展对物流配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应链包含四个并行的分链:物流链(MC)、信息链(IC)、价值链(VC)、技术链(TC)。因此供应链下,由于配送与实物流的特殊关系,配送就更能够直接体现供应链特征。为了适合供应链的需要,物流和信息(业务信息、资金信息、技术信息等)紧密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体化配送模式。一体化配送模式考虑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将货架和业务统一处理。但是上述所有的配送模式是基于企业自有物流,或者没有明确的定位在社会物流。因此,由于企业自身的资源等不足,企业自有物流都带有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契约式的第三方物流(Third Party Logistics,TPL)是从生产
到销售的整个流通过程中进行服务的第三方。第三方物流企业不拥有物品,也不进行制造生产,而是致力于物流资源的优化和配置。使企业得到更加“合身”的物流方案。第三方物流标志着物流已走进社会分工之中,代表物流发展的一个台阶。第四方物流在第三方物流的基础上,将企业的物流服务扩大到供应链的物流服务,第四方物流通过调配和管理组织及具有互补性服务提供商的资源、能力与技术,为供应链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国外的第三方物流已经发展比较成熟,并出现第四方物流,而在国内,第三方物物流正在发展阶段,第四方物流仍处在理论的研究阶段。
(三)本选题研究的内容
本文首先对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的一些基本理论做了简单介绍,在此基础上对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及其物流配送几种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体的研究内容如下:
(1)了解供应链物流配送研究现状后,同时对物流相关问题如供应链、物流配送的理论进行综述;
(2)研究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方式与选择问题; 研究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对几种配送模式。
(3)结合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现状,研究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模式存在的问题。
(4)结合本文研究提出供应链环境下我国物流配送的解决途径及建议。
二、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相关理论
(一)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概述
供应链一词源于英语的“supply chain”,也有人称其为“供给连锁”。一般而言,某一商品从生产厂地到达消费者手中,有如下的厂商及相关人员依次参与:供应商、制造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样,我们将这些与供货密切相关企业和人员的衔接称为供应链。供应链既是商品送达消费者前的“利害关系者的衔接(连锁)”,同时也是业务流程的衔接。自该概念出现以来,国内外不同学者对其有不同解释,目前为止没有统一的定义,下面就国内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的阐述作出一个比较:
Lin F.R等认为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在内,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系统。
美国Stevens认为,供应链是通过价值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
商到用户的整个过程,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终于消费的终点。
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
通过分析上述供应链的定义,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供应链参与者: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②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等;③供应链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④供应链的拓扑结构:网络、链条、网链。这四者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的概念起源于迈克尔.伯特教授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的“价值链”,随后,供应链管理的概念、基本思想也迅速发展起来。但迄今为止,关于供应链管理还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定义。陈国权认为,供应链管理是对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的各种活动和过程,其目标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Right Product)、能够在正确的时间(Right Time)、按照正确的数量(Right Quantity)、正确的质量(Right Quality)和正确的状态(Right Status)送到正确的地点(Right Place)——即“6R”,并使总成本最小。马士华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使供应链运作达到最优化,以最少的成本,使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上述定义虽然侧重不同,但基本都强调了供应链管理是在集成、系统、最优思想的指导下,通过对链条中各种“流”的管理,以更好的满足顾客的需求,并实现整个链条的收益最大化的一种管理理念、方法和技术。
(二)物流配送中心相关理论
(1)物流概念
物流概念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年4月17日批准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对物流的定义为: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的有机结合。物流的实质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和管理技术,被认为是21世纪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
益的有效途径。
(2)物流配送的概念
“配送”一词是日本引入Delivery时的意译,我国转学于日本,也直接用了“配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对配送定义为:在经济合理区域范围内,根据客户要求,对物品进行分拣、加工、包装、分割、组配等作业,并按时送达指定地点的物流活动。配送是物流中一种特殊的、综合的活动方式,是商流与物流紧密结合、几乎包含了物流中所有功能要素的一种物流活动,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较小范围中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一般的配送集装卸、包装、保管、运输于一身,通过这一系列活动完成将物品送达到各客户的目的。特殊的配送还要以加工活动为支撑,所以包括的内容更广。但是,配送的主体活动与一般物流却有不同,一般物流是运输及保管,而配送则是运输与分拣、配货。配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位置,是处于接近客户的那一段流通领域。配送以顾客需求为出发点,在定义中强调“按客户的订货要求”,明确了客户的主导地位。
(三)物流配送中心的概念及地位、作用、分类
(1)物流配送中心的概念
“配送中心”是从事货物配备(集货、分拣、包装、加工、配货)和组织对客户的送货,以高水平实现销售和供应的现代物流设施;是一种多功能、集约化的专门从事配送工作的物流据点。配送中心是物流中心的一个缩影或某一范围内物流全部活动的体现,虽然两者在概念、形成与发展、包含关系、运输方式、送货时间、服务对象、辐射范围、在物流系统中的层次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但配送中心几乎涵盖了物流中心所有的要素和功能,一定程度上可以把配送中心和物流中心等同起来,统称为物流配送中心。
(2)物流配送中心的地位与作用
物流系统中配送是重要一环,配送中心是物流系统的枢纽,其物流上游是供应地、工厂等,其下游则是用户。物流配送中心的选址是物流系统优化的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问题,配送中心地址的确定是物流系统分析的核心内容,搞好配送中心选址对提高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①对于优化城市、区域范围的物流系统起到很大的作用;
②较佳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案能有效地节省运输费用、降低营运成本,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③提高流通效率,促进整个物流系统的协调与平衡发展。
(3)物流配送中心的分类
对于物流配送中心的分类,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划分标准。但是无论对于政府还是对于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中心规划时,首先都应该根据具体条件确定建设一个什么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避免重复建设、供需不一致造成的浪费。因为不同类型的物流配送中心在选址或功能设计时,所考虑的影响因素不同,导致选址的结果也不一样。本文将分别按照物流功能、经营主体和服务性质对物流配送中心进行划分。
①按照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物流配送中心一般可以划分为储存型、流通型、加工型。
②按照经营的主体,一般可以划分为以制造商为主体的物流配送中心、以批发商为主体的物流配送中心、以零售业为主体的物流配送中心、以仓储运输业为主体的物流配送中心。
③按照服务区域的范围大小,物流配送中心可以分为国际物流配送中心、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和城市物流配送中心三类。
三、供应链及其配送系统
(一)供应链配送的定义
从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定义来看,供应链环境下的配送应能够集中系统中的库存,并且能以相对集中的系统库存建立起较强供应能力的供应链保障体系,使得节点企业外部的供应系统(即由各个节点成员组成的供应链体系)与企业内部的供应体系(即企业内部物流体系)融为一体,实现整个系统物流配送的无缝链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的目的,寻求合作企业的共同发展。因此,本文认为供应链配送系统不单纯是指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货物配送”问题,而是要考虑到如何全面考虑和设计从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到消费者对产品制造、运输、保管、配置、传递和信息等各个方面,全面地、综合性地提高经济效益和效率的问题。供应链中的各个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它们之间物流、信息流的紧密连接,以达到对最终客
户要求的快速反应、减少存货成本、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水平的目的,而这些手段的主体就是配送物流系统。尤其是现代物流出现了利用集装方式在很多领域中实现了“门到门”的物流,可以利用集装方式提高整个物流系统效率。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的货物,这种类型的货物是传统物流系统难以提高物流效率的对象,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系统可以利用供应链的协作关系网络使这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在包含着配送系统的供应链中,配送系统的效率对整个系统的效率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美国供应链专家把“配送”定义为:即配送在供应链环境下是指产品从供应商到客户的移动存储阶段。在对该领域进行一定的研究后,本文将供应链环境下的配送定义如下:
配送是供应链物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是指在供应链系统目标的指导下按下游需求节点(订货人或客户)的订货要求,在供应链各部门同步协调下采用合理的配送运营模式,在系统配送设施(如配送中心、仓库、生产车间等存储设施)通过库存管理和内部作业(如分货、配货),利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进行合理的车辆组织和调配,使配好的货物经由供应链物流配送网络准确、及时地送交下游需求节点(订货人或客户)的物流活动。
(二)供应链配送与传统配送的区别
在传统的概念中,配送是作为一种特殊的、综合的物流活动形式存在,是商流和物流的紧密结合的一种运作方式。从所包括的功能来看,配送是物流的一个缩影或在某个小范围内实现货物送达目的地的所有物流活动的集合。特殊的配送作业还包括必要的加工活动。其目标指向是安全、准确、优质的客户服务和适当的配送成本。在供应链管理理念出现以前,传统的物流配送范畴非常广泛,各个需要物流配送服务的企业在传统物流管理的理念下构建自己的配送网络,很少涉及和上下游企业的合作竞争,难以实现企业间物流配送的无缝衔接。供应链管理理念被广泛采用,企业之间的供应链关系确立后就急需构建与之相匹配的配送模式。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配送与传统的物流配送相比具有新的特点,可以简要概括为:信息共享、过程同步、合作互利、交货准时、响应敏捷、服务满意。研究认为和传统配送相比,两者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由于合理构造了适合供应链的配送网络,考虑了上下游节点企业的分销商和客户的供给和需求,在配送路径更合理的基础上,能够比传统物流配送更有效地降低整个物流配送过程中与配送相关的成本,并在成员节点的相互合作下保证服务水平不受到影响;
②传统的物流配送为实现一定的服务水平而必须需要配置大面积的仓库,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配送可以将散布在各个阶段不同地理空间位置上的分属不同所有者的仓库通过供应链的网络系统连接起来,形成可供整个供应链系统统一管理和调配使用的“虚拟仓库”,从而达到将服务范围和货物集散空间放大的效果;
③传统的物流配送由于信息交流的限制,完成一个配送过程所需要的时间较长,在供应链配送可以利用存在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的数据传输技术、信息共享技术以及良好的合作关系,实现配送过程的跟踪,简化配送过程,缩短单位配送周期,从而提高配送服务水平;
④通过合作伙伴在信息上一定程度的共享,供应链环境下的配送能比传统物流配送更具市场适应性,更具应对市场不确定的柔性,比传统物流配送更具竞争能力; ⑤与传统物流配送相比,供应链配送采用集成的思想和方法,而不仅仅是对供应链上仓储设施、节点企业、配送设施的简单连接,与传统的配送相比在速度、规模、效率和资源的配置上更具优势;
⑥对现有的传统物流配送系统进行重新配置整合可以实现供应链环境下的配送系统,从而使得社会资源充分利用,杜绝了浪费。
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配送模式与配送方式
(一)供应链配送模式
从供应链物流配送的主体及其服务的内容来看,其配送模式主要有:
(1)自营物流配送模式
自营物流配送是物流配送服务运营的最初模式,是指核心企业和各个节点企业物流配送的各个环节由企业自身筹建、组织、经营和管理,可通过建立全资或控股物流子公司的形式,实现对企业内部及外部货物配送的一种运营模式。这种物流配送运营模式的优势有:
①能实现企业供应、生产和销售的一体化作业,系统化程度相对较高;
②能够满足企业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配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需要,保证客户服务质量;
③可以掌握市场需求的第一手信息,满足企业对外进行市场拓展的需求:
④配送的规模化、集约化为采用现代物流技术手段提供基础,并能提高物流配送的劳动生产率;
其不足之处表现在:企业为建立配送网络体系的投资规模与成本将会大大增加;与企业的经营规模关系密切,在企业配送规模较小时,配送的成本和费用相对较高;整个供应链配送成本大大提高,而且配送效益不显著,配送设施利用率低。也就是说这种物流配送经营模式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配置专业的物流设施和配送部门,需要企业本身的物流配送去使得这些物流设施和配送部门满负荷运行,才能获取经济规模效益。一般而言,采取自营配送模式的企业大都是规模较大的集团公司,有代表性的是连锁企业的配送如图3一1。
图3一1供应链中连锁企业的自营物流配送模式
(2)协作物流配送模式
这是指在货主企业自营物流配送模式下,自身的物流资源难以满足企业的物流需求造成资源的紧张,或本身的物流资源能力大于企业的物流需求造成资源的闲置,在供应链关系协调下,与处于相同或不同供应链阶段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客户联合起来为有效地解决物流需求和降低物流成本而开展的一种物流运营模式。
(3)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第三方物流模式是指由参与供应链系统的物流配送的第一方(供方)、第二方(需方)之外的专业化或综合化的物流企业以契约合同的形式,向供需双方提供全部或部分物流服务的业务模式(如图3一2)。它的服务内容包括设计物流系统、电子数据交换(EDI)能力、报表管理、货物集运、选择承运人、海关代理、信息管理、仓储、咨询、运费支付和谈判等。第三方本身并不拥有专业型资源,而是通过参与供应链利用整合手段去整合专业型资源,为物流配送的第一方、第二方提供物流配送服务。
图3一2供应链中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第三方物流源于企业战略核心竞争力发展观点和外包理论的成熟,使企业能更好的配置自身资源实现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因此第三方物流在早期是面向单个企业的,虽然第三方物流企业同时服务于多个客户,但每个客户都是以一个单独的实体来对待。供应链节点企业采用第三方物流方式对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具有重要作用。具体来说有一下优势:
①使供应链节点企业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企业应自己的主要资源集中于自己擅长的主业,而把物流等辅助功能留给物流公司,使企业能轻装上阵。
②能灵活运用新技术,实现以信息换库存,降低成本。信息技术是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出现的必要条件,这是由于科学技术的日益进步,身为单个企业的第一方、第二方通常难以在短时间内更新资源或技能,在供应链过程中可能还有不同的、不断变化的配送和信息技术需求,而第三方能以一种快速、更具成本优势的方式满足这些需求,而这些服务通常都是其他供应链节点企业,如制造商,一家难以做到的。
同样,第三方物流供应商还可以满足一家企业的潜在顾客需求的能力,从而使企业能够接洽到零售商。
③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加速资本周转。自营模式需要企业投入大量的资金配置专业物流设施,而如果使用第三方模式不仅可以减少投资,还能够免去仓库和车队方面的资金占用,加速资金的周转。
④能满足供应链节点企业个性化的需求。供应链中不同的节点那企业、不同物资的物流配送需求使不一样的,而第三方模式可按照企业的业务流程和物流需求来提供个性化服务。与自营物流相比较,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的采用在为供应链节点企业提供上述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企业带来诸多的不利和限制。主要有:企业不能直接控制物流职能,无法使之与企业生产职能相协调;不能保证供货的准确和及时,对企业的生产计划以及客户服务水平的影响无法预测;由于不是直接与客户发生物流关系,不能保证客户服务的质量和维护与客户的长期关系;企业将放弃对物流专业技术的开发等。
(4)第四方物流配送模式
随着供应链中的制造商和零售商日益趋向外外包其物流业务,对一种能提供全方位、整合供应链管理服务模式的要求越来越迫切,第四方物流服务开始显现。所谓第四方物流是指集成商们利用具有互补性的服务供应或分包商所拥有的资源、能力和技术来控制、整合与管理客户公司的一整套供应链运作模式。第四方物流商是有领导力量的侧重于业务流程外包的中立物流服务集成商。它通过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力,解决物流信息共享、社会物流资源充分利用等问题,向客户提供可评价的、持续不断的客户价值(如图3一3)。
图3一3供应链中第四方物流配送模式
相对于第三方物流,第四方物流解决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①准确把握客户需求,提供全面的整体供应链物流解决方案;
②根据客户特殊的需求整合、改善和再造供应链流程,这种设计是一个基于产出的结果,而不仅仅是成本减少的问题;
③承接供应链多个运作责任包括制造、采购、库存管理、供应链信息技术、需求预测、网络管理、客户服务管理和行政管理等;
④协调与监控供应链节点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保证供应链上各个环节计划和运作的协调一致和紧密集成;
⑤提供多个行业供应链解决方案的开发与咨询;
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战略思维、精细分析、流程再造和卓越的组织变革管理等手段为客户提供增值性服务。运用第四方物流配送模式,供应链中各节点企业能更好地关注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充分利用企业的物流资产和资源,进而实现全程供应链管理,是当今物流运营发展的趋势,代表了未来物流发展的方向。而在实际应用中,尽管企业可以把所有的供应链活动外包给第四方物流,但是通常第四方物流只是从事供应链功能和流程中的某些关键部分,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这种模式仍然处于探索、试验的阶段,需要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推广。
(二)配送方式及其选择
(1)供应链环境下的配送方式
配送方式是指构成配送运动的诸要素的组合形态及其运动的标准形式,是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并根据配送对象的性质、特点及工艺流程经过反复实践确定下来的。尽管不同种类的产品有不同的配送方式,甚至同类产品在不同市场环境下配送模式也不完全一样,一然而作为一项特殊的物流活动,配送所包括的基本要素及其运动规律却完全相同的,由此构成了配送的基本方式。对于物流配送方式,为了满足不同产品,不同企业、不同流通环境的要求,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多种配送模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 按配送商品的种类及数量分
.多品种、少批量配送。这种配送方式是指按客户的需求,将所需的各种货物配备整齐后,由配送地送达目的地。这种配送方式符合现代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发展趋势,从配送方的角度来看,一般适合于综和配送中心;从社会产品的角度来考察,一般适合于消费资料及生产资料中的二三类产品;从库存角度来看比较适合B类产品;从配送距离上来看,适合短距离配送。
.少品种、大批量的配送。在这种配送方式中客户所需货物品种少,需求量较大。当需求相对稳定时,由于量比较大,可以考虑直接配送。一般适合A类产品的配送。配送距离相对较长,适合专业配送中心进行配送和对供应方进行的配送。
.成套配送。用户尤其是装配型企业需要多种零件和配套设备,这种配送方式有利于生产企业实现库存的最小化。
②按配送时间及数量划分
.定时配送。指按规定时间间隔进行配送;
.定量配送。指按规定批量在一个制定的时间范围内进行配送;
.定时定量配送。指按规定时间、货物品种、数量进行配送:
.定时定量定点配送。指将准确数量的货物在规定时间送到规定的目的地的配送方式,是一种客户所普遍需求的配送形式。
.即时配送。指客户对配送提出的一些临时性突发需求,要求配送方完全按照其所要求的时间、品种、数量进行配送。
此外还可以按以下方式划分:
按物流企业配送的专业化程度可分为:综合配送,专业配送,共同配送;
按经营组织形式可分为:销售配送,供应商直送,销售—供应一体化配送,DC统一
配送;
按配送地点划分:配送中心配送,配送点配送,仓库配送,商店配送,生产企业配送;
按有无配送中心及其作用可分为:直接配送,存储配送,直通配送,流通加工配送; 按配送中心数量规模可分为:单一配送中心配送,准多配送中心配送,多配送中心配送等。
(2)配送方式的选择
在进行配送方式选择时,可从产品、企业、流通环境等不同的角度对不同方式的作用和影响分析入手。
①从企业角度分析。企业应结合不同配送模式的适用条件与范围,根据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企业规模、产品的市场特性和库存特性、业务量的大小、性质、新建一个子配送中心的成本、维护一个配送中心的成本、车辆的配送成本等),进行可行性研究,进行不同方案比较,从而确定合适自己企业的配送模式根据,进行选择。即使相类似的企业在其配送方式的选择上也是根据自己企业的特征采取相应的配送方式而在具体的操作上存在着相当的差异,如表3一4所示几家零售企业在中国采取的配送方式。
如表3一4所示几家零售企业在中国采取的配送方式
②从产品角度分析。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中,为实现供应链节点企业零库存,我们可以合理采取“即时配送”、“准时配送”和“多批次、少批量”方式向节点企业或客户配送货物。首先,由于“即时配送”和“准时配送”具有供货时间灵活、稳定,供货弹性系数大等特点,客观上能够紧密衔接供求和保障需求,从而减轻节点企业的库存压力,使零库存成为可能。其次,由于以“多批次、少批量”的方式去配送货物,每次的配送数量少,所以可以直接将货物运送到车间和生产线。又因为配送频率高,可以降低节点企业库存的安全库存水平,从而实现节点企业库存的零库存。此外对不同的物资按产品的库存特性采用不同的配送方式,如对价值高的A类物资采用“直接配送”或“定时定量配送”,或对同属A类的物资可采用“多
品种,小批量配送”。
③流通环境。不同的流通环境适合采用不同的配送方式。以城市内的物流配送为例不同配送方式的比较主要是进行车辆配送成本与新建和维护配送中心的成本进行比较。单配送中心配送模式与准多配送中心配送模式之间只有配送成本之间的比较;准多配送中心配送模式与多配送中心配送模式就要看前者所有的配送成本与后者新建和维护配送中心以及所有配送成本之和相比较,当然同时要考虑不同模式所能提供的服务水平,以及公司的运营组织等。此外需要配送的产品的总量、订单特点以及产品的单位价值在选择配送方式的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如需配送的产品总量小,或者单位订货量小,但市场覆盖面大,客户分散。如果该产品单位价值很高,采用“门到门”直发方式即可。反之,要兼顾物流配送成本和服务水平就难了。此时最好能寻找配送渠道,与其他企业的产品共享门到门服务即共同配送,并分担仓储和配送费用。需要指出的是和配送模式选择不同,配送方式的选择是作业层的决策,而配送运营模式选择属于较高的决策层决策,所以在进行配送方式选择时更不能墨守成规,应该分析物流配送需求的多样性和某些需求的临时特性(如应对突发事件的配送),讲究各种配送方式的合理组合,发挥各种配送方式的互补作用。
五、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中心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商业和零售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得到了长足发展,但较之国外先进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水平以及我国零售业快速扩张的需求而言,我国的物流配送中心在配送比例、物流成本、信息化水平、配送技术等方面依然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
(1)物流配送中心基础设施薄弱,利用率低,发展缓慢
长期以来,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基础设施投入较少。配送中心一般需要资金投入大,设备和设施都很昂贵,且回收期长,致使许多企业不愿投入和购置设备。尽管近几年来,我国物流配送中心发展迅速,但总体上还比较薄弱,结构不合理,货场、低档储存库较多,适合现在社会需求的流通型库较少。
(2)物流配送中心现代化程度低,信息化水平不高
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实施物流配送的商业企业中,有超过58%的企业至今几乎没有采用过信息技术或信息系统进行过物流作业。在采用过信息技术的企业中
72%主要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性的管理手段。商业物流信息技术的采用仍然以互联网为主,但应用程度较低,仅限于日常事务管理,而对于物流中的许多重要决策问题,仍处于半人工化决策状态。同时机械化程度低,基本上是原有物流设施转过来的,无论是技术还是设备都比较陈旧。
(3)配送中心规模较小,分布不均,发展不平衡
我国长期以来受行业限制,地域分割的影响,物流网点布局还不统一。小、散、差的分散状态普遍存在,在此基础上建设的配送中心形不成规模优势,不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效益。
(4)配送中心的功能不健全
配送中心作为物流中心的一种特殊形式,其功能本应基本涵盖了所有物流功能要素,而我国当前的配送中心多数则充当了仓库和运输中转的角色,其实质上就等于原来的仓库,配送中心功能并为发挥出来。
(5)配送中心的选址不够合理
配送速度与配送中心的选址有关,由于我国许多配送中心选址不合理,因此配送速度较慢,影响了送货的及时性。目前我国物流配送中心存在两种不合理的格局,一种是配送中心在店铺分散区域跨度很大的情况下进行配送,运输距离过远,成本居高不下;另一种是店铺相对集中,配送中心在距离店铺集中的地方配送。
(6)配送人员素质较低
由于社会上高素质物流专业人员缺乏,不少配送中心没有专业物流管理人员负责且人员素质总体偏低,大多数都只能做看管装卸工作的体力劳动者,缺乏应用现代化手段管理物流中心的人员。
六、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的解决途径及建议
(一)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的解决途径
根据国内外物流配送业的发展情况,我国的物流在电子商务时代,信息化、现代化、社会化的新型物流配送中心应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物流配送反应速度快
电子商务下,新型物流配送服务提供者对上游、下游的物流配送需求的反应速度越来越快,前置时间越来越短,配送时间越来越短,物流配送速度越来越快,商
品周转次数越来越多。
(2)物流配送功能集成化
新型物流配送着重于将物流与供应链的其他环流渠道之间的集成、物流功能的集成、物流环节与制造环节的集成等。
(3)物流配送服务系列化
新型物流配送除强调物流配送服务功能的恰当定位与完善化、系列化 除了传统的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等服务外,还在外延上扩展至市场调查与预测、采购及定单处理、向下延伸至物流配送咨询、物流配送方案的选择与规划、库存控制策略建议、货款回收与结算、教育培训等增值服务:在内涵上提高了以上服务对决策的支持作用。
(4)物流配送作业规范化
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强调功能作业流程、作业、运作的标准化和程序化,使复杂的作业变成简单的易于推广与考核的运作。
(5)物流配送目标系统化
新型物流配送从系统角度统筹规划一个公司整体的各种物流配送活动,处理好物流配送活动与商流活动及公司目标之间、物流配送活动与物流配送活动之间的关系,不求单个活动的最优化,但求整体活动的最优化。
(6)物流配送手段现代化
电子商务下的新型物流配送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与管理为销售提供服务,生产、流通、销售规模越大、范围越广,物流配送技术、设备及管理越现代化。
(7)物流配送组织网络化
为了保证对产品促销提供快速、全方位的物流支持,新型物流配送要有完善、健全的物流配送网络体系,网络上点与点之间的物流配送活动保持系统性、一致性,这样可以保证整个物流配送网络有最优的库存总水平及库存分布,运输与配送快捷、机动,既能铺开又能收拢。分散的物流配送单体只有形成网络才能满足现代生产与流通的需要。
(8)物流配送经营市场化
新型物流配送的具体经营采用市场机制,无论是企业自己组织物流配送,还是委托社会化物流配送企业承担物流配送任务,都以“服务——成本”的最佳配合为
目标。
(9)物流配送流程自动化
物流配送流程自动化是指运送规格标准、仓储货、货箱排列装卸、搬运等按照自动化标准作业、商品按照最佳配送路线等。
(二)对我国供应链物流配送中心的若干建议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配送能力。
要加快开发和引进先进的物流设备。如集装箱散装专用船、各种装卸器具、移动运输器具等。从内部运营硬件方面为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提高城市的内部交通的通畅性,减少交通堵塞现象等。
(2)提高物流配送中心的现代化,信息化技术水平。
我国配送中心应将较多的信息化技术包括产品识别条码BC,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管理信息系统MIS,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地理信息系统GIS, 自动分拣系统ASS, 柔性物流系统AGV等应用于物流管理中,应向机械化、自动化的作业模式发展,从而提高物流管理水平,节约人员成本,改变目前这种半人工化模式。
(3)大力推动“共同配送中心”的发展。
对于连锁门店数量较少的企业,如果自己建配送中心,投资成本非常的大,资金流量也会出现问题;如果利用第三方物流,对于企业长远发展也并非是一种有效的战略,而且利润也会分流。在此情况下使用共同配送,不仅可以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也可通过不同零售企业之间的联合加强企业联盟的集团竞争力,对于中小型投资主体而言都是非常有利的一种物流配送模式。
(4)完善配送中心的功能。
配送中心是专业从事货物配送活动的物流场所或经济组织,它是集加工、理货、送货等多种职能为一体的物流结点。应是集货中心、分货中心、加工中心功能的综合,而不是实际过程中只充当仓库,只发挥储存功能的物流结点。应不断将配送中心建设成为进货功能、整理功能、加工功能、储存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处理功能为一体的结点。
(5)合理选择配送中心的地址。
配送中心的选址直接影响配送中心各项配送活动的成本,同时也关系到配送中心的正常运作和发展,因此,配送中心的选址和布局必须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综合考虑
自身经营的特点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在详细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对配送中心进行选址。
(6)更新传统观念,为我国物流配送中心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各地区政府部门应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断增强全民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意识,提高物流从业者素质,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和各种教育途径,建立高素质、专业配套、层次合理的物流配送中心信息化人才队伍。通过高素质物流人才的培养,加快对我国物流配送中心深入研究和实践检验的探索,从而为我国物流配送中心的发展奠定基础。
(7)对物流企业应该给予优惠政策。
物流企业本身要开展多种经营,创造利润,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建立物资基础,但是它的主要任务是创造社会价值而不是创造经济价值,不应把它变成以盈利为主要目的的企业。因此,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全局出发,要减轻物流企业的负担,给以优惠政策,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
(8)重视发挥专家的作用
物流中心的建设规划是非常复杂、非常庞大的工程,涉及的专业领域也很广泛,必须有众多的专家参与才能妥善地完成。所谓专家,是在某个领域积聚了多年经验、在理论上有一定造诣、有一定技术专长的人员。他们各有专长,但都不是万能的。如按专业划分,有土建专家。机械专家、计算机专家等。在项目进行的不同阶段,应该让不同类型的专家发挥作用。例如,在决策阶段,可以更多发挥进行宏观研究的经济学家的作用;在规划设计阶段,可以更多发挥技术专家的作用;在施工阶段则应该由工程专家唱主角。如何将众多的专家有效的组织起来,这就是领导部门的艺术。
(9)必须重视先进理论的指导作用
我们面对的是跨世纪、现代化的大型企业,可以认为,先进思想与理论的指导、科学方法的应用是企业发展的保障。物流中心是集物流、信息流、商流于一体的现代化企业,当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必然深刻地影响企业的运营。
结束语
本文在分析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配送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以配送模式为对象,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论述了供应链配送的概念,辨析了与传统物流配送的区别。在此基础上,指出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配送理论,并以物流配送内容为指导,探讨了供应链配送模式及配送方式的选择,研究了配送运营模式。本文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
从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选择。首先对供应链配送运营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了围绕供应链物流配送的几种模式选择;其次针对供应链环境下的物流配送进行了分类研究,从供应链产品特性出发对配送方式进行选择。在本文中没有对时间窗约束等问题展开详细的研究。由此,确定今后在该问题上可能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论文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尚存在不足,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展开。配送系统的效率对整个供应链系统的效率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配送系统在供应链物流系统中处于核心的位置,如何提高和改善其物流运营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总而言之,目前我国所处的经济环境为广大企业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相信只要不断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物流管理经验、技术和理念,加强该领域的研究,中国的物流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将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 王飞洲.第四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武汉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5.5
[2] 段雪妍.第三方物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分析与综合评价.上海海事大学硕士论文.2005.5
[3] 汝宜红.物流中心选址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案例[J]. 物流技术,2002
[4] 王转.配送中心规划[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5(5)
[5] 胡漫江,钱敏.电子商务时代的物流发展方向.江苏商论,2001(7)
[6] 徐贤浩.物流配送中心规划与运作管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7] 李红霞.物流中心及在区域范围内选址问题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8] 阳林,刘付显.供应链环境下物流配送中心选址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
[9] 骆温平.物流与供应链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10]任春玉,王晓博.基于供应链下物流配送网络规划研究[J].物流科技,2005,(5)
[11] 马士华:《供应链管理下的库存控制方法》[J];《物流技术》
2003
致谢
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李刚副教授,这篇论文是在李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李老师的博学、严谨求实的作风和平易近人的态度,令我终生受益。在此,谨向李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
其次感谢我的同窗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他们的交流让我从不同侧面丰富了自己的专业知识,也向他们表示我真挚的谢意。
最后,在论文写作过程中,笔者参阅和引用了一些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在此向被引文献的著(作)者表示诚挚的谢意。
再次感谢李刚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