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产生旅游的决定因素
只有有了旅游者才会有旅游。旅游的产生有四个决定因素,即时间、金 钱、旅行移动自由和旅行动机。
第一,时间。在任何人决定离开居住地,作暂时性移居之前,首先要有 时间,这段时间需要足够长,而且是在一年当中的适当时期。这样的时间可 能是假日、不在职时期等的闲暇时间,也可能是在职而因业务联系必须进行 旅行的时间。对现代旅游来说,度假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金钱。在可利用的这段时间内,为了进行旅游,人们需要有金钱。 例如,失业者有很多时间,但是除非他们以前有充足的积蓄,否则就不能进 行长距离的旅游,因为他们支付不起费用。他们的金钱首先必须用于一些最 迫切需要的项目上,如衣着、食物、住房等,此外几乎没有什么可靠收入用 来旅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当大量的公民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时,才 可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旅游者,才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旅游。
第三,旅行移动自由。它受各国的政治、经济因素制约,政府可能完全 限制人们的旅行移动自由,也可能限制人们对旅行目的地的选择。出于经济 原因,由于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它们会对其公民进行旅行限制,或采用 行政方式,或控制可在国外使用的货币数量。英国在1967~1969 年期间就是 如此。出于政治原因,政府可能会限制个人的国内、国际旅行。
第四,旅行动机。以上三个决定因素,即时间、金钱和旅行移动自由, 是产生旅游的必要条件和环境。但是,即使在它们三者都具备的情况下,如 果人们不以旅游这种特别的方式选择使用他们的时间及消费金钱的话,旅游 也不一定产生。旅行必须有其动机,而动机是各不相同的:
1. 假日旅游 人们往往期望在假日进行远离自己家园的活动。其原因和
目的通常是觉得离开家园的活动比较有趣,如气候可能会更加适于某一种特 定的休息活动(日光浴、滑雪等);或者是通过旅行去一定的地方进行一次 有意义的活动,如到石灰岩山区的洞穴去进行探穴活动;或者向往异地的风 俗习惯和风味佳肴,它们至少与自己家乡不同;或者是纯粹觉得到某个特定 地方旅游或休息度假是时髦的事情。旅游者相信,他们会得到社会的某种承 认,产生社会优越感。所有这些动机是不同社会心态、社会压力和价值观共 同作用的结果,以及各人对于它们的不同反应。
2. 体育运动和文化方面的动机 为参加或观看全国或国际运动会、文化
节等而进行旅游,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比赛及戛纳电影节等,都可能 会吸引人们去旅行。
3. 宗教目的 信奉宗教的人们常常希望到某个宗教圣地去朝圣,例如不
少穆斯林在其一生中至少到麦加去朝觐一次;印度教徒期望到恒河中沐浴; 天主教徒希望去耶路撒冷等等。
4. 商业性旅游 为了发展国际间的贸易而参加会议或贸易展览会,业务 人员不得不去旅行,以便开展工作。
5. 探亲访友 在国内,人们有时要去探访远方的亲友,这就必须外出旅
行。在国际间,移民者和出国寻找工作的人不得不到其他国家居住。他们的
亲友不时地探望他们,或者移民者本人希望周期性地返回自己的家乡,以保 持旧有的社会接触。
基于以上这些产生旅游的决定因素,我们将会看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 水平和个人富裕程度的国家,在不同政治、宗教及社会结构的国家中,有不 同的旅游发展阶段。
第二节 旅游的发展阶段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个人的闲暇时间和金钱的多少总是与社会、经济 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者产生的数量及其 分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其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社会、经济与旅游产生因素的相互关系,可将旅游的发展分为不同的阶 段。
关于旅游发展阶段,现结合英国的情况加以说明,因为在社会、经济变 化过程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方面,英国具有代表性。英国花了大约250 年时间 (其间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化, 并进入了“后工业化”的阶段。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如非洲有些国家),至 今尚仅仅处于这种社会、经济变化过程的初始阶段;另一些国家(如日本), 则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较快地完成了这种转化过程。英国的社会、经济转化过 程导致了大规模旅游的增长,清楚地显示出旅游发展的阶段性。它的国内和 国际旅游发展分为如下四阶段:
第一阶段——自给自足经济,旅游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经济上以农业为基础,属自给自足的经济类型。人们的职业主 要是农民,他们没有现代意义的休闲,也没有为了娱乐而消费的金钱,不能 进行旅游。社会中有少数上层人物,即有闲阶层,他们有足够的金钱,但也 还不以旅游的形式去消耗时间和金钱。然而,少数有闲阶层为了社会交往和 某些健康医疗的需要可能离开他们的居住地,具有了旅游的色彩。极少数人 离开自己国家进行国际旅游。
英国从中世纪到1750 年的“前工业化时期”处于旅游萌芽阶段。农民被 禁锢在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或与农业有关的手工业劳动,每天劳动时间很 长,在非劳动时间只从事一些宗教活动及婚礼、洗礼等喜庆活动,不可能进 行旅游。少数的贵族和土地所有者常常进行一些乡间娱乐活动。极少数青年 贵族精英在学业的最后阶段,作为教育课程计划的一部分而参加“大旅行” (GrandTour ),他们离开英国,到南欧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去。只有这些人 因为文化教育原因而进行国际旅游。
第二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大规模国内旅游阶段
由于发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财富散布到全国居民中,休息时间制 度化,出现了带薪假日的休息形式。国内旅游大规模展开,本国旅游基础设 施可满足本国旅游者的需要。居民中富裕阶层人数日益增加,少数人继续进 行国际旅游。
这一阶段在英国经历了漫长时间,大约前后达150 年。在现代情况下, 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这一旅游发展阶段有可能不需这样久。
英国从1750~1830 年是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工人每周工作时间长达70
小时,没有公共假日。工业化过程和城市化过程同步进行,并迅速扩展,整 个社会逐渐走向富裕,但城市大部分居民生活贫困,贫富差距拉大。劳动人 口几乎没有旅游的可能。到1752 年,首次提倡海水用于医疗,其后海水浴被 贵族阶层所接受。为进行海水浴,自1815 年出现了从伦敦到北肯特海岸的一 日游,不过当时只有少数富裕阶层进行这种旅游。
英国国内旅游从1830~1900 年间迅速增长。1830 年以后,产业工人和 受过教育的阶层,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压力 __之下,工作时间开始缩短。自1850 年起,出现了每周54 小时工作制;自1854 年起,各行业逐渐实行了星期六半日工作制;其后又有了夏季休假制度。到 1900 年,国家及全部居民的收入都大幅度增长,城市居民富裕起来。铁路的 出现使大规模乘火车旅游变得更加容易。这样一来,产生旅游的各种因素具 备,导致19 世纪英国的国内一日游和假期旅游大量出现。国际旅游尚仅限于 少数富裕者。
第三阶段——居民普遍富裕,国内、国际旅游同时繁荣阶段
这一阶段居民日益富裕,国内旅游继续发展,到临近国家的大规模旅游
普遍展开,少数极富裕者进行远距离国际旅游。英国从1900~1950 年期间为 旅游发展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众多居民更加富裕,享有的假期更长,国内旅 游市场兴旺发达,特别是以去海边的度假旅游最为典型。但是在这一期间, 国内旅游曾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及20 世纪30 年代经济不景气的干扰,出现过 几次暂时衰落。尽管如此,1945 年仍有80%的人进行度假旅游。铁路的发展 对去海边的大规模旅游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私人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1939 年已达200 万辆,所有的个人移动变得相当方便。与此同时,大规模国际旅 游也普遍展开,很多人都把出国度假旅游当成一件时髦的活动,但旅游目的 地尚以临近的欧洲大陆国家为主,少数人进行远距离国际旅游。
第四阶段——普遍高度富裕,大规模远距离国际旅游阶段
这一阶段以整个国民的高度富裕以及有十分充裕的度假闲暇时间为标
志。人们到远距离、更多的不同国家进行大规模国际旅游。国内旅游面对国 际旅游的挑战,发生相应的变化,反映出具有相对衰落的趋势。
英国从1950 年至今属于这一阶段,远距离的大规模旅游不断发展,消费 性度假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每年的休假时间,从20 世纪60 年代的两 周增加到80 年代的四周。旅游交通工具在这一期间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私人 汽车拥有量大幅度增长,交通形式从以铁路为主转化为以公路为主。私人汽 车数量的高度增长,导致了度假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如到传统度假胜地以外 的新地点去进行野营和团体旅游等。英国人的国际旅游,在20 世纪50 年代, 主要是到距离相对较近的法国和瑞士,而到略远的西班牙还仅是少数富有 者。到20 世纪60 年代,随着航空运输业和包价度假旅游服务业务的扩展, 西班牙已成为大众度假的游乐场所。到20 世纪80 年代,航空旅行变得更为 普及,航空运输和远距离包价度假旅游服务使得旅游目的地伸展得更远,并 且已经形成了远距离旅游运输网络。那些少数极富有者则到世界上难于到达 的、更远的地方旅游。这一时期,英国的旅游格局已从国内旅游调整为不断 增长的远距离国际旅游。在英国本土度假旅游的总人数显著减少,因而导致
国内海滨旅游胜地的旅游业大为衰落。在这一时期,第二假期和短期休假在 英国有所增加。
__第三节 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者产生的数量和旅游性质的因素有二:首先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而富裕程度通常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 其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它们起着调节财富在居民 中分配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世界主要的旅游客源地是那些在经济体制上 有利于产生大量财富,在社会政治制度上有利于使财富在居民中广泛分配的 国家或地区。
世界财富的分布极不均衡,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别,可将世界国 家和地区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两类。它们处于不同的旅游发展 阶段。
一、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在3000 美元(1988 年值)以上,其中 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则在7000 美元以上,甚至更高达10000 美元以上。这些国家在世界贸易中起着主要的 和积极的作用,它们都是商品的重要出口国,同时还是原料、能源和商品的 重要进口国,也是资本输出国。
国际旅游者主要产生在发达国家。据国际旅游联盟统计,1988 年国际旅 游消费情况,可以反映各地区进行国际旅游人数的多少。 1988 年全世界国 际旅游消费总计1810 亿美元。发达国家中的欧洲主要国家、北美洲国家、东 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澳大利亚和日本国等,1988 年的国际旅游消费共达1590 多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国际旅游消费的87.9%,反映了进行国际旅游人数之 多。这三个地区构成世界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区。这些国家的国际旅游多为 广大居民的度假旅游。特别突出的是欧洲发达国家,其国际旅游消费竟占世 界的一半以上,是世界国际旅游最重要的客源地。
国内旅游也以发达国家最为活跃。世界各国国内旅游的发展,同样受各
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制约。1984 年进行国内旅游的人数占本国人口的 百分数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在发达地区中,那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7000 美元的国家,国内旅游的人口比例都在50%以上,例如荷兰、挪威两国分别 为54.7%和72.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0~7000 美元的国家,国内旅 游人口比例都在30%~50%之间,例如西班牙为41.5%。
二、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占大多数,通常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3000 美元, 其中绝大部分国家均低于1000 美元,特别是亚洲的印度及非洲许多国家更不 足400 美元。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往往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依赖性。发达国 家是其进口商品的来源国,也是其产品出口的目的地。
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中南美洲、中东和亚洲众多国家。这些国家的总 人口及所占面积都超过发达国家,但1988 年的国际旅游消费仅219 亿多美 元,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7,占当年世界国际旅游消费的12.1%,反映了 这些国家国际旅游人数之少。
在发展中国家,国内旅游人口比例通常在30%以下,其中有相当多的国 家在5%以下。例如,叙利亚、巴西、玻利维亚和土耳其四国,1984 年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由高到低在1500~1000 美元之间,其国内旅游人口比例分别为 12.4%、5.8%、6.8%和5.0%;菲律宾、刚果、塞内加尔、多哥和扎伊尔 五国1984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高到低在720~190 美元之间,其国内旅游 人口比例都在5%以下(分别为2.0%、0.65%、0.64%、0.41%和0.41%)。 许多贫困国家由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甚低,尚远没有达到较高水平的国内休 闲性旅游阶段。
第四节 世界经济结构与旅游
仅仅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能充分说明旅游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
系。同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高的国家,旅游发展却可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 例如,卡塔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30000 美元以上,然而其旅游发展尚 处于初级阶段,美国则已达到高级阶段。世界经济结构与旅游发展具有极其 紧密的联系,同时经济结构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状况。
参照世界银行对经济结构的划分,我们把世界分为下面五种经济类型的 国家,它们各自有其社会、经济特点及旅游发展阶段。
一、西方工业市场经济国家
包括加拿大、美国、挪威、瑞典、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 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除希腊、葡萄牙和土耳其外均属此列。主要分 布在北美洲、欧洲、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地区。这类国家经济十分发达,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多在7000 美元以上,部分在3000 美元以上。
这些国家处于旅游发展的第三和第四阶段,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都相当
发达。根据国际旅游联盟资料计算,这些国家1980 年的国内旅游到达量,估 计占世界全部国内旅游到达量的98.9%,约13.4 亿人次,这一数字超过它 们的总人口数字。其1984 年国际旅游消费占世界的75%,多达689 亿美元 以上。
这些国家离开居住地外出做度假旅游的人口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同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常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进行旅 游的人次也越多。例如葡萄牙、意大利和瑞典三国1988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分别为1970 美元、6520 美元和11890 美元,其各国离开居住地进行度假旅 游的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1%、57%和71%。与此同时,随着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出国进行国际旅游的人口比例也随之增大。当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9000~10000 美元(1988 年值)时,人口中的50%以 上将会离开居住地外出度假旅游,澳大利亚、法国、荷兰等国属此。当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 美元(1988 年值)时,进行国际旅游的人数就会大 大增加,以至赶上或超过进行国内旅游的人数,挪威、瑞典、丹麦和瑞士等 国均属此。
二、东欧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国家
这类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
尼亚,以及其他东欧国家。他们在1989 年以前都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 主义国家。1989 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它们在向市场经济转化。它们的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400~3000 美元之间(1988 年值)不等,属中等收 入到低收入国家,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比较平均。
这些国家都处于旅游发展的第二阶段,国内旅游比较发达,约有30%~ 50%的人进行度假旅游,但国际旅游受到相当严格的限制。进行国际旅游的 人数甚少,其1984 年国际旅游消费仅占世界的0.65%,约6 亿美元。进一 步的旅游发展有待于取消某些限制及今后的经济发展。
三、高收入的石油输出国家
这类国家包括巴林、文莱、利比亚、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拉 伯联合酋长国等。这类国家甚为富裕,但其财富集中于少数家族的手中,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最前列,其中一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正在形成一 个中产阶级。它们处于旅游发展的第一阶段,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内旅游, 但却有少数人进行超级消费的国际旅游。1980 年中东国家的国内旅游到达量 仅占世界的0.3%,约仅有460 万人次。1984 年这类国家的全部国际旅游消 费占世界的5.85%,相当于53.8 亿美元。
四、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这类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3000 美元之间不等,具有各种不同 的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它们有石油输出国和石油进口国之分,前者如阿尔 及利亚、安哥拉、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秘鲁、叙利亚、特立尼达和多 巴哥、突尼斯、委内瑞拉等,它们大多都不出口工业品;后者如阿根廷、希 腊、以色列和南斯拉夫等,它们多是工业品出口国。
这些国家处于旅游发展的第二阶段,其中一些比较富裕的国家有相当多 的人进行国内旅游,如希腊、葡萄牙约有30%~40%的人进行国内度假旅 游,而国际旅游则刚刚起步,约占人口的8%左右。另一些收入较低的国家, 国内旅游刚刚开始,估计仅有2%~12%的人口进行国内度假旅游,而国际 旅游除了少数政治、经济上的上层人物之外几乎还没有起步。
五、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这类国家最多,其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也最高,主体部分是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低于400 美元(1988 年值)。 它们有各种各样的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孟加拉、柬埔寨、斯里兰卡、乍得、 扎伊尔、索马里、海地等均属这类国家。
这些国家处于旅游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比较贫困或不富裕,除了探亲 访友等有限的旅游之外几乎不存在国内旅游,或者进行国内旅游的人口在总 人口中的比例很小,只有极少数上层人物进行国际旅游。
由上述可见,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西方工业市场经济国家,已达到了充 分发达的国内和国际旅游阶段,而世界上贫困的国家尚在不断发展国内旅游 阶段;世界规模的旅游客源主要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在较小程度上产生于 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其他地区的旅游客源在国际 旅游和国内旅游中占的份额很小。
第五节 世界经济波动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当其经济发展时,国民的富裕程度就会增加,因而其产生 旅游的潜力便大。但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相互
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常使一些国家产生经济波动,从而使国际旅游发生变 化。以下两类经济关系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首先,发达国家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发展中国家高度依赖发达国 家的投资及从这些国家进口产品。如果发达国家在原料上改变其需求,那么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能源的供求关系可能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 都在日益增加,并依赖于世界的能源供应,它们都是石油进口国。作为当代 重要能源之一的石油,其大量生产仅局限于少数国家。尽管煤的分布较广泛, 但运输困难,所造成的污染较严重,国际贸易量有限,因而石油产量和价格 的波动会引起石油进口国家的经济波动。世界经济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而旅游对经济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就客源国的个人而言,在国内经济萧条时 期,旅游消费很可能是他们要削减的第一批支出项目之一,从而使旅游受到 制约;当经济状况改善时,旅游将会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自1950 年以来, 世界上的国际旅游无论是以国际旅游到达量、旅游消费额,还是以旅游接纳 量来衡量,都在不断地加速增长。但是,在加速增长过程中常常出现阶段性 的速度减缓,甚至负增长。
就1950 年至今世界的国际旅游到达量来说,1950 年为2530 万人次;1964 年为1.045 亿人次,首次突破1 亿人次;1975 年为2.144 亿人次;1984 年为
3.124 亿人次;1989 年达到4.503 亿人次。可见,世界的国际旅游逐年稳步 增长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自1950 年至今,国际旅游增长曾出现过几度滞缓现象。如果用每 一年较前一年的国际旅游到达量增加的百分数来表示年增长率,那么这种滞 缓现象就表现得十分清楚。通常,年增长率在4%~8%之间,但有少数年份 却显著跌落到这个幅度以下,这显然与世界经济的重大变化有密不可分的关 系。
在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国际旅游曾出现第一次滞缓。1967 年的国际旅 游到达量年增长率为8.1%,而到1968 年则剧减为1.1%,其后又恢复到正 常幅度之内。这次滞缓应该说与两次中东战争及其造成的经济后果有关。第 一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65 年,其后的1966 年国际旅游到达量年增长率仅有 微弱下降,但在1967 年发生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国际旅游到达量增长率 急剧下降。
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国际旅游出现第二次滞缓。其增长率在1973
年尚在正常增长幅度之内,1974 年则下降到3.4%;1975 年有所恢复,但1976 年再次下降,仅为2.9%。这次滞缓是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一致行动, 决定限制石油产量,并且提高石油价格所致。这一行动引起了世界石油危机, 其经济影响是深远的。石油危机导致石油进口国(多为国际旅游客源国)普 遍的经济衰退及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降低,从而出现迅速的通货膨胀;人们 的购买力降低,对于食物和服务需求减少。就世界旅游业而言,其直接影响 是旅行所需费用大大增加,尤其是空中旅行。对此,旅游者的反应是减少国 际旅游,一些人只进行较短期旅游或选择较便宜的旅游目的地,另一些人则 完全停止国际旅游,以节省金钱。1977~1979 年增长率恢复到正常幅度。
20 世纪80 年代早期,国际旅游出现第三次滞缓。国际旅游到达量的年 增长率在1981 年降到1.4%,1982 年、1983 年进一步降低,以致出现多年 以来所没有过的负增长,该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0.7%和-0.9%。这一次 滞缓是在前十年石油危机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的背景上(1980 年发生两伊战 争,国际海上石油通道局部不畅,两伊石油产量减少),使石油进口国的经 济遭到接连不断冲击所造成的结果。这样一来,许多国家出现广泛的失业, 供个人支配的收入显著减少,因而进行国际旅游的人数增加缓慢甚至减少。 石油危机所造成的经济衰退,其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平衡的,对世界 最富裕的西方工业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西德等国的影响较小,而对许多 较弱的市场经济国家影响严重。后一类国家的国际旅游活动大大减弱。至于 石油输出国,在70 年代和80 年代初期,是经济增长的最初受益者,其财富 大大增加。例如,到1981 年,科威特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9200 美元, 沙特阿拉伯达到14075 美元。它们在1975~1983 年间,属于旅游增长极快的 国家。
1991 年发生了海湾战争,许多经济大国直接参战,战争消耗巨大,战争 期间石油产业也受到严重影响。海湾战争之后至今,经济萧条的阴影几乎笼 罩了各个西方工业国家。这些国家的国际旅游增长率不高,90 年代初的几年 可能会成为自1950 年以来的第四次国际旅游滞缓。
旅游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产生旅游的决定因素
只有有了旅游者才会有旅游。旅游的产生有四个决定因素,即时间、金 钱、旅行移动自由和旅行动机。
第一,时间。在任何人决定离开居住地,作暂时性移居之前,首先要有 时间,这段时间需要足够长,而且是在一年当中的适当时期。这样的时间可 能是假日、不在职时期等的闲暇时间,也可能是在职而因业务联系必须进行 旅行的时间。对现代旅游来说,度假时间是十分重要的。
第二,金钱。在可利用的这段时间内,为了进行旅游,人们需要有金钱。 例如,失业者有很多时间,但是除非他们以前有充足的积蓄,否则就不能进 行长距离的旅游,因为他们支付不起费用。他们的金钱首先必须用于一些最 迫切需要的项目上,如衣着、食物、住房等,此外几乎没有什么可靠收入用 来旅行。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只有当大量的公民有足够的时间和金钱时,才 可能产生足够数量的旅游者,才可能产生大规模的旅游。
第三,旅行移动自由。它受各国的政治、经济因素制约,政府可能完全 限制人们的旅行移动自由,也可能限制人们对旅行目的地的选择。出于经济 原因,由于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它们会对其公民进行旅行限制,或采用 行政方式,或控制可在国外使用的货币数量。英国在1967~1969 年期间就是 如此。出于政治原因,政府可能会限制个人的国内、国际旅行。
第四,旅行动机。以上三个决定因素,即时间、金钱和旅行移动自由, 是产生旅游的必要条件和环境。但是,即使在它们三者都具备的情况下,如 果人们不以旅游这种特别的方式选择使用他们的时间及消费金钱的话,旅游 也不一定产生。旅行必须有其动机,而动机是各不相同的:
1. 假日旅游 人们往往期望在假日进行远离自己家园的活动。其原因和
目的通常是觉得离开家园的活动比较有趣,如气候可能会更加适于某一种特 定的休息活动(日光浴、滑雪等);或者是通过旅行去一定的地方进行一次 有意义的活动,如到石灰岩山区的洞穴去进行探穴活动;或者向往异地的风 俗习惯和风味佳肴,它们至少与自己家乡不同;或者是纯粹觉得到某个特定 地方旅游或休息度假是时髦的事情。旅游者相信,他们会得到社会的某种承 认,产生社会优越感。所有这些动机是不同社会心态、社会压力和价值观共 同作用的结果,以及各人对于它们的不同反应。
2. 体育运动和文化方面的动机 为参加或观看全国或国际运动会、文化
节等而进行旅游,如奥林匹克运动会、世界杯比赛及戛纳电影节等,都可能 会吸引人们去旅行。
3. 宗教目的 信奉宗教的人们常常希望到某个宗教圣地去朝圣,例如不
少穆斯林在其一生中至少到麦加去朝觐一次;印度教徒期望到恒河中沐浴; 天主教徒希望去耶路撒冷等等。
4. 商业性旅游 为了发展国际间的贸易而参加会议或贸易展览会,业务 人员不得不去旅行,以便开展工作。
5. 探亲访友 在国内,人们有时要去探访远方的亲友,这就必须外出旅
行。在国际间,移民者和出国寻找工作的人不得不到其他国家居住。他们的
亲友不时地探望他们,或者移民者本人希望周期性地返回自己的家乡,以保 持旧有的社会接触。
基于以上这些产生旅游的决定因素,我们将会看到,在不同的经济发展 水平和个人富裕程度的国家,在不同政治、宗教及社会结构的国家中,有不 同的旅游发展阶段。
第二节 旅游的发展阶段
对于一个国家或地区,个人的闲暇时间和金钱的多少总是与社会、经济 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者产生的数量及其 分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及其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都发生相应的变化。 根据社会、经济与旅游产生因素的相互关系,可将旅游的发展分为不同的阶 段。
关于旅游发展阶段,现结合英国的情况加以说明,因为在社会、经济变 化过程对旅游发展的影响方面,英国具有代表性。英国花了大约250 年时间 (其间经历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完成了从农业经济到工业经济的转化, 并进入了“后工业化”的阶段。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如非洲有些国家),至 今尚仅仅处于这种社会、经济变化过程的初始阶段;另一些国家(如日本), 则以各自独特的方式较快地完成了这种转化过程。英国的社会、经济转化过 程导致了大规模旅游的增长,清楚地显示出旅游发展的阶段性。它的国内和 国际旅游发展分为如下四阶段:
第一阶段——自给自足经济,旅游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经济上以农业为基础,属自给自足的经济类型。人们的职业主 要是农民,他们没有现代意义的休闲,也没有为了娱乐而消费的金钱,不能 进行旅游。社会中有少数上层人物,即有闲阶层,他们有足够的金钱,但也 还不以旅游的形式去消耗时间和金钱。然而,少数有闲阶层为了社会交往和 某些健康医疗的需要可能离开他们的居住地,具有了旅游的色彩。极少数人 离开自己国家进行国际旅游。
英国从中世纪到1750 年的“前工业化时期”处于旅游萌芽阶段。农民被 禁锢在土地上从事农业劳动,或与农业有关的手工业劳动,每天劳动时间很 长,在非劳动时间只从事一些宗教活动及婚礼、洗礼等喜庆活动,不可能进 行旅游。少数的贵族和土地所有者常常进行一些乡间娱乐活动。极少数青年 贵族精英在学业的最后阶段,作为教育课程计划的一部分而参加“大旅行” (GrandTour ),他们离开英国,到南欧意大利文艺复兴中心去。只有这些人 因为文化教育原因而进行国际旅游。
第二阶段——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大规模国内旅游阶段
由于发生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社会财富散布到全国居民中,休息时间制 度化,出现了带薪假日的休息形式。国内旅游大规模展开,本国旅游基础设 施可满足本国旅游者的需要。居民中富裕阶层人数日益增加,少数人继续进 行国际旅游。
这一阶段在英国经历了漫长时间,大约前后达150 年。在现代情况下, 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这一旅游发展阶段有可能不需这样久。
英国从1750~1830 年是工业革命时期。当时工人每周工作时间长达70
小时,没有公共假日。工业化过程和城市化过程同步进行,并迅速扩展,整 个社会逐渐走向富裕,但城市大部分居民生活贫困,贫富差距拉大。劳动人 口几乎没有旅游的可能。到1752 年,首次提倡海水用于医疗,其后海水浴被 贵族阶层所接受。为进行海水浴,自1815 年出现了从伦敦到北肯特海岸的一 日游,不过当时只有少数富裕阶层进行这种旅游。
英国国内旅游从1830~1900 年间迅速增长。1830 年以后,产业工人和 受过教育的阶层,要求改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此压力 __之下,工作时间开始缩短。自1850 年起,出现了每周54 小时工作制;自1854 年起,各行业逐渐实行了星期六半日工作制;其后又有了夏季休假制度。到 1900 年,国家及全部居民的收入都大幅度增长,城市居民富裕起来。铁路的 出现使大规模乘火车旅游变得更加容易。这样一来,产生旅游的各种因素具 备,导致19 世纪英国的国内一日游和假期旅游大量出现。国际旅游尚仅限于 少数富裕者。
第三阶段——居民普遍富裕,国内、国际旅游同时繁荣阶段
这一阶段居民日益富裕,国内旅游继续发展,到临近国家的大规模旅游
普遍展开,少数极富裕者进行远距离国际旅游。英国从1900~1950 年期间为 旅游发展第三阶段。这一时期众多居民更加富裕,享有的假期更长,国内旅 游市场兴旺发达,特别是以去海边的度假旅游最为典型。但是在这一期间, 国内旅游曾受到两次世界大战及20 世纪30 年代经济不景气的干扰,出现过 几次暂时衰落。尽管如此,1945 年仍有80%的人进行度假旅游。铁路的发展 对去海边的大规模旅游起了重要促进作用。私人汽车拥有量迅速增加,1939 年已达200 万辆,所有的个人移动变得相当方便。与此同时,大规模国际旅 游也普遍展开,很多人都把出国度假旅游当成一件时髦的活动,但旅游目的 地尚以临近的欧洲大陆国家为主,少数人进行远距离国际旅游。
第四阶段——普遍高度富裕,大规模远距离国际旅游阶段
这一阶段以整个国民的高度富裕以及有十分充裕的度假闲暇时间为标
志。人们到远距离、更多的不同国家进行大规模国际旅游。国内旅游面对国 际旅游的挑战,发生相应的变化,反映出具有相对衰落的趋势。
英国从1950 年至今属于这一阶段,远距离的大规模旅游不断发展,消费 性度假成为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每年的休假时间,从20 世纪60 年代的两 周增加到80 年代的四周。旅游交通工具在这一期间也发生了重大转变,私人 汽车拥有量大幅度增长,交通形式从以铁路为主转化为以公路为主。私人汽 车数量的高度增长,导致了度假旅游形式的多样化,如到传统度假胜地以外 的新地点去进行野营和团体旅游等。英国人的国际旅游,在20 世纪50 年代, 主要是到距离相对较近的法国和瑞士,而到略远的西班牙还仅是少数富有 者。到20 世纪60 年代,随着航空运输业和包价度假旅游服务业务的扩展, 西班牙已成为大众度假的游乐场所。到20 世纪80 年代,航空旅行变得更为 普及,航空运输和远距离包价度假旅游服务使得旅游目的地伸展得更远,并 且已经形成了远距离旅游运输网络。那些少数极富有者则到世界上难于到达 的、更远的地方旅游。这一时期,英国的旅游格局已从国内旅游调整为不断 增长的远距离国际旅游。在英国本土度假旅游的总人数显著减少,因而导致
国内海滨旅游胜地的旅游业大为衰落。在这一时期,第二假期和短期休假在 英国有所增加。
__第三节 经济发展水平与旅游
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者产生的数量和旅游性质的因素有二:首先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富裕程度,而富裕程度通常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 其次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政治和经济结构,它们起着调节财富在居民 中分配的作用。因此可以认为,世界主要的旅游客源地是那些在经济体制上 有利于产生大量财富,在社会政治制度上有利于使财富在居民中广泛分配的 国家或地区。
世界财富的分布极不均衡,根据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差别,可将世界国 家和地区分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两类。它们处于不同的旅游发展 阶段。
一、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在3000 美元(1988 年值)以上,其中 美国、加拿大、挪威、丹麦、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则在7000 美元以上,甚至更高达10000 美元以上。这些国家在世界贸易中起着主要的 和积极的作用,它们都是商品的重要出口国,同时还是原料、能源和商品的 重要进口国,也是资本输出国。
国际旅游者主要产生在发达国家。据国际旅游联盟统计,1988 年国际旅 游消费情况,可以反映各地区进行国际旅游人数的多少。 1988 年全世界国 际旅游消费总计1810 亿美元。发达国家中的欧洲主要国家、北美洲国家、东 亚及太平洋地区的澳大利亚和日本国等,1988 年的国际旅游消费共达1590 多亿美元,占当年世界国际旅游消费的87.9%,反映了进行国际旅游人数之 多。这三个地区构成世界国际旅游的主要客源区。这些国家的国际旅游多为 广大居民的度假旅游。特别突出的是欧洲发达国家,其国际旅游消费竟占世 界的一半以上,是世界国际旅游最重要的客源地。
国内旅游也以发达国家最为活跃。世界各国国内旅游的发展,同样受各
个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制约。1984 年进行国内旅游的人数占本国人口的 百分数可以说明这一问题。在发达地区中,那些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7000 美元的国家,国内旅游的人口比例都在50%以上,例如荷兰、挪威两国分别 为54.7%和72.8%。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3000~7000 美元的国家,国内旅 游人口比例都在30%~50%之间,例如西班牙为41.5%。
二、发展中国家
发展中国家在世界上占大多数,通常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低于3000 美元, 其中绝大部分国家均低于1000 美元,特别是亚洲的印度及非洲许多国家更不 足400 美元。这些国家在经济上往往对发达国家存在着一定依赖性。发达国 家是其进口商品的来源国,也是其产品出口的目的地。
发展中国家包括非洲、中南美洲、中东和亚洲众多国家。这些国家的总 人口及所占面积都超过发达国家,但1988 年的国际旅游消费仅219 亿多美 元,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7,占当年世界国际旅游消费的12.1%,反映了 这些国家国际旅游人数之少。
在发展中国家,国内旅游人口比例通常在30%以下,其中有相当多的国 家在5%以下。例如,叙利亚、巴西、玻利维亚和土耳其四国,1984 年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由高到低在1500~1000 美元之间,其国内旅游人口比例分别为 12.4%、5.8%、6.8%和5.0%;菲律宾、刚果、塞内加尔、多哥和扎伊尔 五国1984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高到低在720~190 美元之间,其国内旅游 人口比例都在5%以下(分别为2.0%、0.65%、0.64%、0.41%和0.41%)。 许多贫困国家由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甚低,尚远没有达到较高水平的国内休 闲性旅游阶段。
第四节 世界经济结构与旅游
仅仅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不能充分说明旅游与社会、经济之间的关
系。同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高的国家,旅游发展却可能存在着极大的差别, 例如,卡塔尔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30000 美元以上,然而其旅游发展尚 处于初级阶段,美国则已达到高级阶段。世界经济结构与旅游发展具有极其 紧密的联系,同时经济结构也在相当程度上反映了社会发展状况。
参照世界银行对经济结构的划分,我们把世界分为下面五种经济类型的 国家,它们各自有其社会、经济特点及旅游发展阶段。
一、西方工业市场经济国家
包括加拿大、美国、挪威、瑞典、德国、英国、法国、日本、澳大利亚 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除希腊、葡萄牙和土耳其外均属此列。主要分 布在北美洲、欧洲、亚洲东部及太平洋地区。这类国家经济十分发达,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多在7000 美元以上,部分在3000 美元以上。
这些国家处于旅游发展的第三和第四阶段,国内旅游和国际旅游都相当
发达。根据国际旅游联盟资料计算,这些国家1980 年的国内旅游到达量,估 计占世界全部国内旅游到达量的98.9%,约13.4 亿人次,这一数字超过它 们的总人口数字。其1984 年国际旅游消费占世界的75%,多达689 亿美元 以上。
这些国家离开居住地外出做度假旅游的人口与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同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之间有着密切关系,通常是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越高,进行旅 游的人次也越多。例如葡萄牙、意大利和瑞典三国1988 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分别为1970 美元、6520 美元和11890 美元,其各国离开居住地进行度假旅 游的人口占本国总人口的比例分别为:31%、57%和71%。与此同时,随着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出国进行国际旅游的人口比例也随之增大。当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大约为9000~10000 美元(1988 年值)时,人口中的50%以 上将会离开居住地外出度假旅游,澳大利亚、法国、荷兰等国属此。当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0000 美元(1988 年值)时,进行国际旅游的人数就会大 大增加,以至赶上或超过进行国内旅游的人数,挪威、瑞典、丹麦和瑞士等 国均属此。
二、东欧经济体制发生变化的国家
这类国家包括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罗马
尼亚,以及其他东欧国家。他们在1989 年以前都是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社会 主义国家。1989 年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它们在向市场经济转化。它们的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在400~3000 美元之间(1988 年值)不等,属中等收 入到低收入国家,财富在人口中的分配比较平均。
这些国家都处于旅游发展的第二阶段,国内旅游比较发达,约有30%~ 50%的人进行度假旅游,但国际旅游受到相当严格的限制。进行国际旅游的 人数甚少,其1984 年国际旅游消费仅占世界的0.65%,约6 亿美元。进一 步的旅游发展有待于取消某些限制及今后的经济发展。
三、高收入的石油输出国家
这类国家包括巴林、文莱、利比亚、阿曼、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和阿拉 伯联合酋长国等。这类国家甚为富裕,但其财富集中于少数家族的手中,人 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最前列,其中一些国家(如沙特阿拉伯)正在形成一 个中产阶级。它们处于旅游发展的第一阶段,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内旅游, 但却有少数人进行超级消费的国际旅游。1980 年中东国家的国内旅游到达量 仅占世界的0.3%,约仅有460 万人次。1984 年这类国家的全部国际旅游消 费占世界的5.85%,相当于53.8 亿美元。
四、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这类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400~3000 美元之间不等,具有各种不同 的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它们有石油输出国和石油进口国之分,前者如阿尔 及利亚、安哥拉、埃及、印度尼西亚、伊朗、秘鲁、叙利亚、特立尼达和多 巴哥、突尼斯、委内瑞拉等,它们大多都不出口工业品;后者如阿根廷、希 腊、以色列和南斯拉夫等,它们多是工业品出口国。
这些国家处于旅游发展的第二阶段,其中一些比较富裕的国家有相当多 的人进行国内旅游,如希腊、葡萄牙约有30%~40%的人进行国内度假旅 游,而国际旅游则刚刚起步,约占人口的8%左右。另一些收入较低的国家, 国内旅游刚刚开始,估计仅有2%~12%的人口进行国内度假旅游,而国际 旅游除了少数政治、经济上的上层人物之外几乎还没有起步。
五、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
这类国家最多,其总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例也最高,主体部分是亚洲、
非洲和拉丁美洲许多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都低于400 美元(1988 年值)。 它们有各种各样的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孟加拉、柬埔寨、斯里兰卡、乍得、 扎伊尔、索马里、海地等均属这类国家。
这些国家处于旅游发展的第一阶段,由于比较贫困或不富裕,除了探亲 访友等有限的旅游之外几乎不存在国内旅游,或者进行国内旅游的人口在总 人口中的比例很小,只有极少数上层人物进行国际旅游。
由上述可见,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西方工业市场经济国家,已达到了充 分发达的国内和国际旅游阶段,而世界上贫困的国家尚在不断发展国内旅游 阶段;世界规模的旅游客源主要集中于欧洲、北美洲,在较小程度上产生于 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其他地区的旅游客源在国际 旅游和国内旅游中占的份额很小。
第五节 世界经济波动对旅游发展的影响
任何一个国家当其经济发展时,国民的富裕程度就会增加,因而其产生 旅游的潜力便大。但是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着经济上的相互
关系,这种关系的变化常使一些国家产生经济波动,从而使国际旅游发生变 化。以下两类经济关系具有极大的重要性。
首先,发达国家依赖于发展中国家的原料,发展中国家高度依赖发达国 家的投资及从这些国家进口产品。如果发达国家在原料上改变其需求,那么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就会受到严重影响。
其次,能源的供求关系可能对经济产生重要影响。发达国家的能源需求 都在日益增加,并依赖于世界的能源供应,它们都是石油进口国。作为当代 重要能源之一的石油,其大量生产仅局限于少数国家。尽管煤的分布较广泛, 但运输困难,所造成的污染较严重,国际贸易量有限,因而石油产量和价格 的波动会引起石油进口国家的经济波动。世界经济环境随时都在发生变化, 而旅游对经济环境变化十分敏感。就客源国的个人而言,在国内经济萧条时 期,旅游消费很可能是他们要削减的第一批支出项目之一,从而使旅游受到 制约;当经济状况改善时,旅游将会得到非常迅速的发展。自1950 年以来, 世界上的国际旅游无论是以国际旅游到达量、旅游消费额,还是以旅游接纳 量来衡量,都在不断地加速增长。但是,在加速增长过程中常常出现阶段性 的速度减缓,甚至负增长。
就1950 年至今世界的国际旅游到达量来说,1950 年为2530 万人次;1964 年为1.045 亿人次,首次突破1 亿人次;1975 年为2.144 亿人次;1984 年为
3.124 亿人次;1989 年达到4.503 亿人次。可见,世界的国际旅游逐年稳步 增长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自1950 年至今,国际旅游增长曾出现过几度滞缓现象。如果用每 一年较前一年的国际旅游到达量增加的百分数来表示年增长率,那么这种滞 缓现象就表现得十分清楚。通常,年增长率在4%~8%之间,但有少数年份 却显著跌落到这个幅度以下,这显然与世界经济的重大变化有密不可分的关 系。
在20 世纪60 年代后期,国际旅游曾出现第一次滞缓。1967 年的国际旅 游到达量年增长率为8.1%,而到1968 年则剧减为1.1%,其后又恢复到正 常幅度之内。这次滞缓应该说与两次中东战争及其造成的经济后果有关。第 一次中东战争发生在1965 年,其后的1966 年国际旅游到达量年增长率仅有 微弱下降,但在1967 年发生的第二次中东战争之后,国际旅游到达量增长率 急剧下降。
在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国际旅游出现第二次滞缓。其增长率在1973
年尚在正常增长幅度之内,1974 年则下降到3.4%;1975 年有所恢复,但1976 年再次下降,仅为2.9%。这次滞缓是由于石油输出国组织采取一致行动, 决定限制石油产量,并且提高石油价格所致。这一行动引起了世界石油危机, 其经济影响是深远的。石油危机导致石油进口国(多为国际旅游客源国)普 遍的经济衰退及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降低,从而出现迅速的通货膨胀;人们 的购买力降低,对于食物和服务需求减少。就世界旅游业而言,其直接影响 是旅行所需费用大大增加,尤其是空中旅行。对此,旅游者的反应是减少国 际旅游,一些人只进行较短期旅游或选择较便宜的旅游目的地,另一些人则 完全停止国际旅游,以节省金钱。1977~1979 年增长率恢复到正常幅度。
20 世纪80 年代早期,国际旅游出现第三次滞缓。国际旅游到达量的年 增长率在1981 年降到1.4%,1982 年、1983 年进一步降低,以致出现多年 以来所没有过的负增长,该两年的增长率分别为-0.7%和-0.9%。这一次 滞缓是在前十年石油危机的阴影尚未完全消除的背景上(1980 年发生两伊战 争,国际海上石油通道局部不畅,两伊石油产量减少),使石油进口国的经 济遭到接连不断冲击所造成的结果。这样一来,许多国家出现广泛的失业, 供个人支配的收入显著减少,因而进行国际旅游的人数增加缓慢甚至减少。 石油危机所造成的经济衰退,其影响在空间分布上是不平衡的,对世界 最富裕的西方工业市场经济国家,如美国、西德等国的影响较小,而对许多 较弱的市场经济国家影响严重。后一类国家的国际旅游活动大大减弱。至于 石油输出国,在70 年代和80 年代初期,是经济增长的最初受益者,其财富 大大增加。例如,到1981 年,科威特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19200 美元, 沙特阿拉伯达到14075 美元。它们在1975~1983 年间,属于旅游增长极快的 国家。
1991 年发生了海湾战争,许多经济大国直接参战,战争消耗巨大,战争 期间石油产业也受到严重影响。海湾战争之后至今,经济萧条的阴影几乎笼 罩了各个西方工业国家。这些国家的国际旅游增长率不高,90 年代初的几年 可能会成为自1950 年以来的第四次国际旅游滞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