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二元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报酬差异与

城乡统筹发展

———基于中国1978~2007年的实证分析

卫朱有志肖琳子一、引言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城市倾向的政策因素导致表现在城乡差别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显著,生产要素为追求高的边际报产生。改革开放后,

酬,导致资本和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日益严重,而城乡差别化的政策因素仍然存在且影响深远,因此,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改革中不断强化。具体表现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从1982年的1.82∶1扩大到2008年的3.31∶1①。若将城镇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和优惠折算成收入,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超过6∶1(武力,2009)。

①城乡人均居民收入差距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衡量,198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值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得出。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国家统计局2009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整理得出。

城乡收入不平等带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阻力越来越明显(万广华等,2008)。针对工城市化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一般认为源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过程中对资源配业化、

置的扭曲(林毅夫等,1994)。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了二元结构(陆铭、陈钊,2004)。洪银兴(2007)从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的路径为视角,认为在初级阶段工业是主导,进入全面反哺阶段,城市反哺作用是主导。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中国学者

费景汉和拉尼斯模型未曾论及的特征论证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呈现出刘易斯、

(杜鹰,2006;蔡昉、白南生,2006;郭剑雄、李志俊,2009)。目前,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条件下,从城乡之间劳动者报酬差异与劳动力自由流动及其限制的微观视角来探讨统筹城乡发展的文献尚少。

本文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框架下,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兴古典主义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基于边际报酬差异流动的城乡发展模型。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是:(1)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人均劳动报酬、比较劳动生产率,以及以此为基础衡量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30年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农村地区传统农业与城市地区现代产业劳动力报酬差距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城市化的驱(2)

动力?(3)中国长期以来城乡差别化的政策因素多大程度上扭曲了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进而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模

(一)假设说明型

结合二元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模型设定4个假设条件:(1)假定城乡差别的二元经济已经形成,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存在城市和农村两类区域。(2)农村地区主要是传统农业部门;城市地区由制造业和研究开发(R&D)两部门组成,在制造业和研发部门都有与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统称为现代产业。(3)传统农业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Lewis,1954),因此假定传统农业规模报酬不变,该部门生产函数选择新古典生产函数,满足3个条件:一是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大于或等于0且递减;二是规模报酬不变;三是稻田条件。(4)现代产业由于产业关联、市场潜力和知识外溢等正外部性存在,集聚于城市地区的现代产业具有明显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Fujita等,1999),因此,假定其城市地区现代产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现代产业部门的生产函数采用新增长理论形式。

(二)农村地区传统农业部门生产函数及劳动力报酬

农业部门生产函数为:Y(t)[K(t)A(t)(t)=A(t)(t))。其中,4个变量分1=F1,1L1]1L1f(k1

别为:农业产出(Y),包括土地在内的农业资本(K),劳动(L),农业劳动的有效性(A)。y1=f(k1)表示单位有效劳动产出,k1表示单位有效劳动资本。可以得出资本的边际产出为:MPK1=坠F(K1,A1L1)/坠K1=f′(k1);有效农业劳动边际产出为:MPAL1=f(k1)-k1f′(k1);农业劳动边际

产出为:MPL1=A[f(k1)-k1f′(k1)]。

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性,资本获得其边际产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获得的总产出是k1f′(k1)。所以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由3个因素决定:一是平均有效农业劳动产出y1=f(k1);二是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获得的产出k1f′(k1);三是农业劳动的有效性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A。由于农业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农业产出的长期增长依赖于农业劳动的有效性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在自由竞争市场中,农业劳动者的工资取决于有效劳动的边际产出,w1=MPAL1。

(三)城市地区现代产业生产函数及其劳动力报酬

城市地区的劳动力中有aL的份额用于研发部门,有1-aL的份额用于产品部门;资本存量中有aK的份额用于研发部门,有1-aK份额用于产品部门。由于技术具有外部经济性,故两个部门都使用全部的技术存量A。城市地区现代产业的生产函数为:

1-αY(t)[(1-aK)K(t)[A(t)()L(t)2=2]21-aL2]α

技术或知识增长方程为:

βγ觶(t)=BθA(t)[aLL(t)(t)B>0,β≥0,γ≥02[aKK2]2]A2,

其中,B为转移参数,θ反映了现有知识存量对研发成败的影响。

觶(t)=sY觶(t)=nLKE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为外生:(t)(t)22,22。对制造业生产函数的自然

对数形式求导可得产出的增长率:gY=αgK+(1-α)(n+gA)。每个制造业工人产出的增长率

为:gy=gY-n=αgK+gA-α(n+gA)。

分析两个内生变量K和A的动态变化,可得到城市地区资本增长率和知识增长率的微分方程:

觶(t)/gKg(t)=(1-α)[gA(t)+n-gK(t)]K

觶(t)/gAg(t)=βgK(t)+γn+(θ-1)gA(t)A

这两种要素最终的规模报酬情况取决于知识的生产函数。在知识生产函数中,K和A的规模报酬度取决于β+θ:即K和A都增加m倍,知识的变化率增长mβ+θ。

觶(t)=0圯gK觶(t)=0圯gKg由g(t)=gA(t)+n,(t)=gA(t)(1-θ)/β-γn/β。KA

觶(t)=0与g觶(t)=0相交,觶(t)=0与gg当β+θ

觶(t)=0不会相交,g经济将进入两条线之间的区域,A、K和Y的增长率持续增长。A

由于知识和技术外溢性,城市地区资本与知识边际报酬递增,同时,城市地区技术、资本与产出的增长率持续增长,有效劳动边际产出也持续增长。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和劳动有效性不足,导致决定农业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有效劳动边际产出,随着农业人口的增加而不断递减。这将直接导致农村地区的工资水平低于城市地区的工资水平。

(四)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及乡统筹的内在机理

考虑到劳动力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即s的状态问题。s=L2/(L1+L2),表示城市地区劳动力份额,即城市地区从事现代产业的劳动力占经济体中总劳动力的比重。劳动力的空

觶=(w1-ω*s间流动由城乡劳动者实际工资差异决定。劳动力空间流动方程为:s(1-s),2)

其中,ω*取ω*

2为城市地区真实平均工资水平,2=w2。

觶=0。在长期均衡下,劳动者的空间分布不变,即s这意味着存在3个长期均衡解:一是内

点解(0

进一步考虑包括劳动力通程成本、流动成本、商品运输成本、流动劳动力工作寻搜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同时也考虑不同区域的价格指数。这样城市劳动者的真实工资需要通过交易成本和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iii-1ii地区的真实收入水平为ω2i=w2(PR)(1-κ),0

i代产业工资水平,取决于该地区行业的规模报酬递增,PR为i地区的价格指数,κi为i地区的

ii-1i觶′=s交易成本系数,相应的交易效率为1-κi。此时的流动方程为:[w2(PR)(1-κ)-ω*]s(1-s)。

由于不同区域价格指数和交易效率的差别,这一流动方程存在多重均衡解。随着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向城市地区制造业的转移,由不同地区规模报酬递增、价格指数和交易效率共同决定均衡解。农业劳动力为追求更高的边际产出,向城市地区现代产业转移。由于不同地区的行业规模报酬、价格指数和交易效率差别,经济体中将产生多个均衡的城市层级结构。

从模型分析中得出3个命题与一个推论。

命题1:由于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递减,而城市

地区的现代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农业

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寻求高的

边际产出。

命题2:工业化、城市化过程,由

于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规模报酬的

不同,存在由工资水平表示的城乡收

入差距,这种差距导致农业人口向城

市转移,农业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

图1

城市化过程的长期均衡摆线的边际产出将增加。

命题3: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不断向现代产业转移,在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中,由于

价格指数和交易效率的差别,新的制造业集聚中心和城市产生,不同地区制造业规模报酬、

城市层级结构形成,这一个过程也是城市人口增加和城乡收入缩小的过程。

推论:如果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现代产业转移受到政策性因素限制,将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受限将导致城市化化滞后于工业化;二是农村地区劳动要素追求高的边际报酬受限将导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保持低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三是城市地区现代产业的集聚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制约城乡统筹发展。

三、变量与数据

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包括工业和相关服务业在内的现代产业的劳动报酬和生产效率持续高于传统农业的劳动报酬和生产效率。

(一)描述统计

农业劳动力人均报酬用第一产

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之比

度量,现代产业劳动力人均报酬用

第二、三产业总产值与第二、三产业

就业人口之比度量。农业比较劳动

生产率用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

比重除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占总劳

动力的比重度量,现代产业比较劳

动生产率用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

除相应的就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度

量。这里的二元对比系数用现代产

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农业比较劳

动生产率之比度量,城乡收入差距

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

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度量。

图2显示,改革30年中,农业

劳动力人均报酬与现代产业劳动力

人均报酬持续增长,然而二者之间

的差距却不断扩大,尤其是近10

年,现代产业人均劳动力报酬进入

快速上升通道,农业劳动力人均报

酬却始终不能突破万元。图3显示,图3中国1978~2007年二元对比系数与城乡差距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

图2中国1978~2007年农业与现在产业的劳动力人均报酬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2008年

。统计出版社,

改革30年中,中国的二元对比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两个指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最低点后,开始持续上升,直到2004年开始,二元对比系数有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也有所减缓。

(二)回归方程及其变量与数据说明

我们用以下3个回归方程从两个层面验证本文的推论。第一个层面主要通过方程1和

劳动力报酬差异与政策因素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作用,以及工业化方程2分析经济增长、

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层面主要通过方程3分析经济增长、劳动力报酬差距(二元对

、工业化水平、城市化相对于工业化的滞后性、政策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比系数)

Indt=α1+α2retdt+α3agdpt+εit

Urbt=β1+β2retdt+β3indt+β4agdpt+β5goνt+εit

Dist=γ1+γ2retdt+γ3indt+γ4lagt+γ5agdp+γ6goνat+εit(1)(2)(3)

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度量;城市化水平Urb用城镇人口工业化水平Ind用第二、

比重度量;经济增长水平agdp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度量;劳动力报酬差异retd用现代产业劳动力人均报酬与农业劳动力人均报酬之比度量,这一变量实质上是二元对比系数的等价变换;政策因素goν用虚拟变量度量。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此后中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限制发生了积极变化,中央政府改革城乡分割体制,推

“十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并逐步推行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中国自中共

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后,“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六大”

因此,2002年以后的政策因素虚拟变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量赋值为1,此前为0。

由于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限制,导致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因此城市化相对于工业化的滞后水平lag用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差度量。2004年以来,中国在广大农村全面落实减免农业税,并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为检验农

在2004年以后赋值为1,此前为业支持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设立虚拟变量goνa,

0。方程中的εit表示随机扰动因子。

上述变量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2008),一些缺失数据从《新中国

中补充得到。利用以上原始数据构建了中国1978~2007年关于工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水平、农业劳动力人均报酬、现代产业劳动力人均报酬、城乡收入差距、二元对比系数、城市化滞后水平和相关政策因素的时间序列。

四、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SAS9.1对计量方程进行拟合,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如表所示。

以上3个回归方程都有较高的F值和R值,建立在理论模型基础上的回归方程得到较好的拟合。

计量模型方程1

方程2变量retdagdpretd

ind

agdp

goν

方程3retd

ind

lag

agdp

goνa

著不为零。系数6.611480.16895-2.228090.89826-0.086747.994310.280770.026850.0009890.007390.26189计量结果R-SquareAdjR0.45980.96730.41980.9621F值11.49Pr>F0.0002

在方程1中,以现代产业劳动力人均报酬与农业劳动力人均报酬之比衡量的报酬差别与工业化水平具有极为显著的正相关,这证实了工业化进程中,现代产业与农业的劳动力报酬存在差距是难以避免的现实。而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衡量的经济增长水平对工业的作用并不显著。这可能的原因是改革前中国一直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且工业化水平已经提升到相当高的水平,改革30年中工业化水平提升的空间相对于经济增长的水平来说比较有限。

在方程2中,工业化水平和国家逐步推行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因素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尤其是2002年以后,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控制其他变量以后,这一政策因素对城市化水平有8%左右的贡献。然而检验结果所显示的却未像命题1中的结论那样,认为现代产业与农业劳动力的报酬差异存在是城市化的内在驱动力,反而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改革30年的数据证实了这一差距每扩大1倍,城市化水平将滞后2.2个百分点。这背后的原因是改革后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逐步解除,但管理体制上的城乡差别仍然存在,农村劳动力从事现代产业是以上亿的“农民工”的身份出现。2002年以后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对城乡限制的松弛,导致了城市化的潮涌现象。同样,经济增长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在改革30年中未能显示出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了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已经滞后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应有的水平。

在方程3中,劳动力报酬差异、工业化、城市化的滞后率、经济增长、政策因素都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改革30年的经验未能证实劳动力报酬差异存在并没有在驱动劳动力追求高边际报酬实现农业和现代产业边际报酬均等,从而提高农业从业者

的收入。这是由于以“农民工”身份从事现代产业的劳动者并没有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得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报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是一个劳动力流动基于要素报酬差异的调整过程,这一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不可避免。由于城乡差别的管理体制导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这种滞后性也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2004年以后,中国实行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尽管在一定程度有效地激励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起到的显著的作用,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在持续。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劳动力在传统产业部门与现代产业部门自由流动,实现部门劳动报酬均衡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微观基础,也是二元经济从城乡分割走向融合的内生动力。

在二元经济结果下,由于现代产业的规模报酬和劳动力边际产出普遍高于农业,这形成了农村富余劳动者向城市转移以寻求高的边际产出的驱动力。按照这一逻辑演化,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将增加,现代产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不断向制造业转移,在城市劳动力边际报酬将逐步均等化。同时,

人口增加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制造业规模报酬、价格指数和交易效率的差别,新的制造业集聚中心和城市产生,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层级结构形成,随之城市人口增加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现代产业转移受到政策性因素限制,最直接的后果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工业化过程本身伴随城乡收入差距,再加上政策因素限制,农村劳动力只能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现代产业,不能完全获得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报酬,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扩大;城乡分割的政策因素同样阻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均衡下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层级结构形成,城市地区现代产业的集聚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制约城乡统筹发展。

因此,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基本方向。一方面,基于政治因素导致城市化滞后与工业化的现实,中国未来的改革应该致力于解除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与城乡流动的种种制度限制和不利环境,全面推动城乡收入均衡增长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

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均等化是城乡收入均衡增长及展。城乡基础设施、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把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工促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农、

革发展成果;通过实施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在公平的制度环境中实现城乡自由发展,才是公平的终极含义。

另一方面,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分布和要素生产效率。二元经济结构与区域非均衡中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分布不平衡及生产效率不均等不断加强。所以,必须加快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沿海支持内地“三位

的均衡发展战略;发展农村金融和农村资本市场,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和贫困一体”

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之间和城乡地区信贷,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保持资源、

之间的自由流动,达到城乡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均衡;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村科技和农村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武力(2009):《1978~2008:城乡关系两次转向》,《新京报评论周刊》,2009年2月14日。

2.蔡昉、白南生(2006):《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杜鹰(2006):《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征与宏观背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郭剑雄、李志俊(2009):《劳动力选择性转移条件下的农业发展机制》,《经济研究》,第5期。

5.侯风云、张风兵(2006):《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财经研究》,第8期。

6.洪银兴(2007):《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路径研究》,《经济研究》,第8期。

7.林毅夫等(1994):《中国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8.陆铭、陈钊(2004):《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第6期。

9.万广华等(2008):《1985~2002年中国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趋势、起因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应年份。

11.国家统计局(2005):《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12.Lewis,W.Arthur(1954),EconomicDevelopmentwithUnlimitedSuppliesofLabourSource:ManchesterSchool.

Vol.22:pp.139-9L.

13.Fujita,M.,Krugman,P.andVensbles,A.J.(1999),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

Trade.Cambridge:MITPress.

14.DavidRomer(2000),AdvancedMacroeconomics,SecondEdition,Reprint.ISBN7-81049-675-1/F·572,Copy-

right.

(责任编辑:朱犁)

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Science

AbimonthlyNo.4August1,2009

ABSTRACTS

ThechangesofallChineseEthnicGroups’IlliteratePopulationandIlliteracyrateHuangRongqing·2·Accordingto1%populationsamplesurveydatain1982census,inaccordancewithinternationallyacceptedstatisticalstandards,thispaperre-estimatestheilliteratepopulationandtheilliteracyrateofallethnicgroupsin1982,andanalyseschangesinthecharacteristicsofilliteratepopulationofallethnicgroupssincethe1980s.Basedonthedisaggregateddataof“Levelofeducation”inthe2000census,itestimatesilliteracy-eliminatingmovementinallethnicgroups,andrevealsitscurrentsituation.

TheEffectoftheTransformationofChinesePopulationStructureontheConsumptionoftheRuralResidents

LiChunqiZhangJieping·14·

Toexaminetheeffectofchangesinthepopulationstructureonruralresidents’consumption,thispaperestablishesadynamicmacro-economicmodelandconductsanempiricalanalysisbyusing1978-2007macrodata.Theresultsshowthatruralresidentshavestronghabitpersistencyinconsumerpreference,andtheyouthdependenceratioandtheelderlydependenceratiohavesignificantlynegativeimpactsontheconsumptionofruralresidents,indicatingthatthechangeinthepopulationstructureisonereasonforthelackofconsumptioninChina.

DualEconomicStructure,LaborForceRewardDifferentialandBalancedUrban-RuralDevelopment:

BaseonEvidencefrom1978to2007XiaoWeiZhuYouzhiXiaoLinzi·23·WithreferencetothethoughtsofurbanandruraldevelopmentfromDualEconomicTheory,NeoclassicalEconomicsandNewEconomicGeography,weconstructatwo-sectormodeltoanalyzethelaborforcemobilitymechanismandurban-ruraldevelopment.We

stestthismodelbyusingtimeseriesdataofChinafrom1978-2007.Itconcludesthatbecauseoftheurban-biasedpolicies,China’

urbanizationhaslaggedbehindindustrialization,andthereforecoordinativedevelopmentofcitieswithdifferentsizesishardtorealizeand“migrantworkers”cannotreceivefulllaborreward,whichhaswidenedtheurban-ruralgapinthereformingprocessandledtounbalancedurban-ruraldevelopment.

IncomeDifferencebetweenEmployeeswithUrbanandRuralHukouintheUrbanLaborMarketJinChengwu·32·Thispaperstudiestheincomedifferencebetweenemployeeswithurbanandruralhukouintheurbanlabormarket,byusingseveralmethodswiththeNBS2006populationdata.Itfindsthatthepercapitaincomeofurban-hukouemployeesisgenerallyhigherthanthatofrural-hukouemployeesbycontrollingforsome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andtherearesystematicaldifferencesbetweenthecoefficientsoftheincomefunctionsforthetwogroupsbycontrollingtheemploymentselectionbias.Thispapersuggeststhattheincomedifferencecouldnotbefullyexplainedbythedifferencesofindividualorindustrialcharacteristics,whichisattributedtodiscriminationagainstrural-hukouworkersintheurbanlabormarket.

AnEmpirical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DIInflowsandChina’sIndustrialRelations

LiXiangminQiuLicheng·42·

Accordingtothedatafrom1985to2006,thepaper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FDIinflowsandChineseindustrialrelations.TheresultsshowtheFDIinflowswerenotaffectedobviouslybyindustrialrelationsbecauseofthedistemperedindustrialrelationsystemandweaknessoftheunions.However,theproportionoffull-timeunioncadresreducedandlabourdisputesincreasedasFDIflowedin.PopulationMobilityandCrime: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China’sObservation

ChenGangLiShuChenYili·52·

Theremaybesystematicaldifferencesofcrimeincidentsbetweenimmigrantsandnatives,becausetheyfacedifferentlabormarket

二元经济结构、劳动力报酬差异与

城乡统筹发展

———基于中国1978~2007年的实证分析

卫朱有志肖琳子一、引言

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城市倾向的政策因素导致表现在城乡差别上的二元经济结构

市场对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越来越显著,生产要素为追求高的边际报产生。改革开放后,

酬,导致资本和劳动力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趋势日益严重,而城乡差别化的政策因素仍然存在且影响深远,因此,表现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上的二元经济结构在改革中不断强化。具体表现为,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从1982年的1.82∶1扩大到2008年的3.31∶1①。若将城镇居民的一些隐性福利和优惠折算成收入,中国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将超过6∶1(武力,2009)。

①城乡人均居民收入差距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衡量,1983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值从《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整理得出。2008年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国家统计局2009年1月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中整理得出。

城乡收入不平等带给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阻力越来越明显(万广华等,2008)。针对工城市化过程中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一般认为源于优先发展重工业过程中对资源配业化、

置的扭曲(林毅夫等,1994)。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了二元结构(陆铭、陈钊,2004)。洪银兴(2007)从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和农村的路径为视角,认为在初级阶段工业是主导,进入全面反哺阶段,城市反哺作用是主导。在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中国学者

费景汉和拉尼斯模型未曾论及的特征论证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呈现出刘易斯、

(杜鹰,2006;蔡昉、白南生,2006;郭剑雄、李志俊,2009)。目前,在二元经济结构的现实条件下,从城乡之间劳动者报酬差异与劳动力自由流动及其限制的微观视角来探讨统筹城乡发展的文献尚少。

本文在新古典主义经济学的框架下,结合二元经济理论、新兴古典主义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构建一个二元经济结构下,劳动力基于边际报酬差异流动的城乡发展模型。试图回答的主要问题是:(1)现代产业与传统产业的人均劳动报酬、比较劳动生产率,以及以此为基础衡量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30年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农村地区传统农业与城市地区现代产业劳动力报酬差距在多大程度上成为城市化的驱(2)

动力?(3)中国长期以来城乡差别化的政策因素多大程度上扭曲了劳动力要素的有效配置,进而影响城市化进程和国民经济发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城乡统筹发展的内在机制。

二、模

(一)假设说明型

结合二元经济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的基本思想,模型设定4个假设条件:(1)假定城乡差别的二元经济已经形成,在二元经济结构中,存在城市和农村两类区域。(2)农村地区主要是传统农业部门;城市地区由制造业和研究开发(R&D)两部门组成,在制造业和研发部门都有与之相关的现代服务业统称为现代产业。(3)传统农业部门中存在着边际生产率低于其生活费用甚至等于零的劳动力(Lewis,1954),因此假定传统农业规模报酬不变,该部门生产函数选择新古典生产函数,满足3个条件:一是要素投入的边际产品大于或等于0且递减;二是规模报酬不变;三是稻田条件。(4)现代产业由于产业关联、市场潜力和知识外溢等正外部性存在,集聚于城市地区的现代产业具有明显的不完全竞争和规模报酬递增(Fujita等,1999),因此,假定其城市地区现代产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现代产业部门的生产函数采用新增长理论形式。

(二)农村地区传统农业部门生产函数及劳动力报酬

农业部门生产函数为:Y(t)[K(t)A(t)(t)=A(t)(t))。其中,4个变量分1=F1,1L1]1L1f(k1

别为:农业产出(Y),包括土地在内的农业资本(K),劳动(L),农业劳动的有效性(A)。y1=f(k1)表示单位有效劳动产出,k1表示单位有效劳动资本。可以得出资本的边际产出为:MPK1=坠F(K1,A1L1)/坠K1=f′(k1);有效农业劳动边际产出为:MPAL1=f(k1)-k1f′(k1);农业劳动边际

产出为:MPL1=A[f(k1)-k1f′(k1)]。

如果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不存在外部性,资本获得其边际产出。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获得的总产出是k1f′(k1)。所以农业劳动的边际产出由3个因素决定:一是平均有效农业劳动产出y1=f(k1);二是每单位有效劳动的资本获得的产出k1f′(k1);三是农业劳动的有效性或农业生产技术水平A。由于农业资本积累能力有限,农业产出的长期增长依赖于农业劳动的有效性和农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在自由竞争市场中,农业劳动者的工资取决于有效劳动的边际产出,w1=MPAL1。

(三)城市地区现代产业生产函数及其劳动力报酬

城市地区的劳动力中有aL的份额用于研发部门,有1-aL的份额用于产品部门;资本存量中有aK的份额用于研发部门,有1-aK份额用于产品部门。由于技术具有外部经济性,故两个部门都使用全部的技术存量A。城市地区现代产业的生产函数为:

1-αY(t)[(1-aK)K(t)[A(t)()L(t)2=2]21-aL2]α

技术或知识增长方程为:

βγ觶(t)=BθA(t)[aLL(t)(t)B>0,β≥0,γ≥02[aKK2]2]A2,

其中,B为转移参数,θ反映了现有知识存量对研发成败的影响。

觶(t)=sY觶(t)=nLKE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为外生:(t)(t)22,22。对制造业生产函数的自然

对数形式求导可得产出的增长率:gY=αgK+(1-α)(n+gA)。每个制造业工人产出的增长率

为:gy=gY-n=αgK+gA-α(n+gA)。

分析两个内生变量K和A的动态变化,可得到城市地区资本增长率和知识增长率的微分方程:

觶(t)/gKg(t)=(1-α)[gA(t)+n-gK(t)]K

觶(t)/gAg(t)=βgK(t)+γn+(θ-1)gA(t)A

这两种要素最终的规模报酬情况取决于知识的生产函数。在知识生产函数中,K和A的规模报酬度取决于β+θ:即K和A都增加m倍,知识的变化率增长mβ+θ。

觶(t)=0圯gK觶(t)=0圯gKg由g(t)=gA(t)+n,(t)=gA(t)(1-θ)/β-γn/β。KA

觶(t)=0与g觶(t)=0相交,觶(t)=0与gg当β+θ

觶(t)=0不会相交,g经济将进入两条线之间的区域,A、K和Y的增长率持续增长。A

由于知识和技术外溢性,城市地区资本与知识边际报酬递增,同时,城市地区技术、资本与产出的增长率持续增长,有效劳动边际产出也持续增长。农村地区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进步缓慢和劳动有效性不足,导致决定农业劳动者工资水平的有效劳动边际产出,随着农业人口的增加而不断递减。这将直接导致农村地区的工资水平低于城市地区的工资水平。

(四)城乡之间劳动力流动及乡统筹的内在机理

考虑到劳动力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流动,即s的状态问题。s=L2/(L1+L2),表示城市地区劳动力份额,即城市地区从事现代产业的劳动力占经济体中总劳动力的比重。劳动力的空

觶=(w1-ω*s间流动由城乡劳动者实际工资差异决定。劳动力空间流动方程为:s(1-s),2)

其中,ω*取ω*

2为城市地区真实平均工资水平,2=w2。

觶=0。在长期均衡下,劳动者的空间分布不变,即s这意味着存在3个长期均衡解:一是内

点解(0

进一步考虑包括劳动力通程成本、流动成本、商品运输成本、流动劳动力工作寻搜成本在内的交易成本,同时也考虑不同区域的价格指数。这样城市劳动者的真实工资需要通过交易成本和价格指数进行调整。

iii-1ii地区的真实收入水平为ω2i=w2(PR)(1-κ),0

i代产业工资水平,取决于该地区行业的规模报酬递增,PR为i地区的价格指数,κi为i地区的

ii-1i觶′=s交易成本系数,相应的交易效率为1-κi。此时的流动方程为:[w2(PR)(1-κ)-ω*]s(1-s)。

由于不同区域价格指数和交易效率的差别,这一流动方程存在多重均衡解。随着农村地区的农业人口向城市地区制造业的转移,由不同地区规模报酬递增、价格指数和交易效率共同决定均衡解。农业劳动力为追求更高的边际产出,向城市地区现代产业转移。由于不同地区的行业规模报酬、价格指数和交易效率差别,经济体中将产生多个均衡的城市层级结构。

从模型分析中得出3个命题与一个推论。

命题1:由于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规模报酬不变,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递减,而城市

地区的现代产业规模报酬递增,农业

富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以寻求高的

边际产出。

命题2:工业化、城市化过程,由

于农村地区和城市地区规模报酬的

不同,存在由工资水平表示的城乡收

入差距,这种差距导致农业人口向城

市转移,农业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

图1

城市化过程的长期均衡摆线的边际产出将增加。

命题3: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不断向现代产业转移,在城市人口增加的过程中,由于

价格指数和交易效率的差别,新的制造业集聚中心和城市产生,不同地区制造业规模报酬、

城市层级结构形成,这一个过程也是城市人口增加和城乡收入缩小的过程。

推论:如果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现代产业转移受到政策性因素限制,将产生三方面的效应:一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受限将导致城市化化滞后于工业化;二是农村地区劳动要素追求高的边际报酬受限将导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保持低水平,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三是城市地区现代产业的集聚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制约城乡统筹发展。

三、变量与数据

工业化、城市化的过程中,包括工业和相关服务业在内的现代产业的劳动报酬和生产效率持续高于传统农业的劳动报酬和生产效率。

(一)描述统计

农业劳动力人均报酬用第一产

业总产值与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之比

度量,现代产业劳动力人均报酬用

第二、三产业总产值与第二、三产业

就业人口之比度量。农业比较劳动

生产率用第一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

比重除第一产业就业劳动力占总劳

动力的比重度量,现代产业比较劳

动生产率用第二、三产业所占比重

除相应的就业劳动力所占比重度

量。这里的二元对比系数用现代产

业的比较劳动生产率与农业比较劳

动生产率之比度量,城乡收入差距

用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与

农村家庭人均纯收入之比度量。

图2显示,改革30年中,农业

劳动力人均报酬与现代产业劳动力

人均报酬持续增长,然而二者之间

的差距却不断扩大,尤其是近10

年,现代产业人均劳动力报酬进入

快速上升通道,农业劳动力人均报

酬却始终不能突破万元。图3显示,图3中国1978~2007年二元对比系数与城乡差距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

图2中国1978~2007年农业与现在产业的劳动力人均报酬变化趋势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8)》,中国2008年

。统计出版社,

改革30年中,中国的二元对比系数和城乡收入差距具有相似的变化趋势:这两个指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达到最低点后,开始持续上升,直到2004年开始,二元对比系数有所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也有所减缓。

(二)回归方程及其变量与数据说明

我们用以下3个回归方程从两个层面验证本文的推论。第一个层面主要通过方程1和

劳动力报酬差异与政策因素对工业化和城市化的作用,以及工业化方程2分析经济增长、

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第二个层面主要通过方程3分析经济增长、劳动力报酬差距(二元对

、工业化水平、城市化相对于工业化的滞后性、政策因素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比系数)

Indt=α1+α2retdt+α3agdpt+εit

Urbt=β1+β2retdt+β3indt+β4agdpt+β5goνt+εit

Dist=γ1+γ2retdt+γ3indt+γ4lagt+γ5agdp+γ6goνat+εit(1)(2)(3)

三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度量;城市化水平Urb用城镇人口工业化水平Ind用第二、

比重度量;经济增长水平agdp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同比增长率度量;劳动力报酬差异retd用现代产业劳动力人均报酬与农业劳动力人均报酬之比度量,这一变量实质上是二元对比系数的等价变换;政策因素goν用虚拟变量度量。2002年“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此后中国对农村劳动力流动限制发生了积极变化,中央政府改革城乡分割体制,推

“十进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迈出实质性步伐,并逐步推行多方面的配套改革。中国自中共

报告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理念后,“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六大”

因此,2002年以后的政策因素虚拟变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新格局。”

量赋值为1,此前为0。

由于长期以来优先发展工业,并对农村劳动力流动进行限制,导致中国城市化水平滞后于工业化,因此城市化相对于工业化的滞后水平lag用工业化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差度量。2004年以来,中国在广大农村全面落实减免农业税,并对农业生产进行补贴,为检验农

在2004年以后赋值为1,此前为业支持政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设立虚拟变量goνa,

0。方程中的εit表示随机扰动因子。

上述变量的原始数据均来自《中国统计年鉴》(1983~2008),一些缺失数据从《新中国

中补充得到。利用以上原始数据构建了中国1978~2007年关于工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业化水平、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水平、农业劳动力人均报酬、现代产业劳动力人均报酬、城乡收入差距、二元对比系数、城市化滞后水平和相关政策因素的时间序列。

四、实证结果分析

通过SAS9.1对计量方程进行拟合,回归系数及其显著性水平如表所示。

以上3个回归方程都有较高的F值和R值,建立在理论模型基础上的回归方程得到较好的拟合。

计量模型方程1

方程2变量retdagdpretd

ind

agdp

goν

方程3retd

ind

lag

agdp

goνa

著不为零。系数6.611480.16895-2.228090.89826-0.086747.994310.280770.026850.0009890.007390.26189计量结果R-SquareAdjR0.45980.96730.41980.9621F值11.49Pr>F0.0002

在方程1中,以现代产业劳动力人均报酬与农业劳动力人均报酬之比衡量的报酬差别与工业化水平具有极为显著的正相关,这证实了工业化进程中,现代产业与农业的劳动力报酬存在差距是难以避免的现实。而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衡量的经济增长水平对工业的作用并不显著。这可能的原因是改革前中国一直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的赶超战略,且工业化水平已经提升到相当高的水平,改革30年中工业化水平提升的空间相对于经济增长的水平来说比较有限。

在方程2中,工业化水平和国家逐步推行城乡统筹发展的政策因素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正效应,尤其是2002年以后,中央政府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战略,控制其他变量以后,这一政策因素对城市化水平有8%左右的贡献。然而检验结果所显示的却未像命题1中的结论那样,认为现代产业与农业劳动力的报酬差异存在是城市化的内在驱动力,反而成为阻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改革30年的数据证实了这一差距每扩大1倍,城市化水平将滞后2.2个百分点。这背后的原因是改革后对劳动力流动的限制逐步解除,但管理体制上的城乡差别仍然存在,农村劳动力从事现代产业是以上亿的“农民工”的身份出现。2002年以后城市化水平的快速提高,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对城乡限制的松弛,导致了城市化的潮涌现象。同样,经济增长水平与城市化水平在改革30年中未能显示出正相关关系。这说明了中国的城市化程度已经滞后于当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应有的水平。

在方程3中,劳动力报酬差异、工业化、城市化的滞后率、经济增长、政策因素都对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改革30年的经验未能证实劳动力报酬差异存在并没有在驱动劳动力追求高边际报酬实现农业和现代产业边际报酬均等,从而提高农业从业者

的收入。这是由于以“农民工”身份从事现代产业的劳动者并没有能够在市场经济中得到按生产要素分配的报酬。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与工业化过程是一个劳动力流动基于要素报酬差异的调整过程,这一过程中城乡收入差距的存在不可避免。由于城乡差别的管理体制导致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这种滞后性也成为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因素。2004年以后,中国实行一系列农业支持政策,这些政策尽管在一定程度有效地激励了农业生产,特别是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并没有起到的显著的作用,近年来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还在持续。

五、结论与政策含义

劳动力在传统产业部门与现代产业部门自由流动,实现部门劳动报酬均衡是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的微观基础,也是二元经济从城乡分割走向融合的内生动力。

在二元经济结果下,由于现代产业的规模报酬和劳动力边际产出普遍高于农业,这形成了农村富余劳动者向城市转移以寻求高的边际产出的驱动力。按照这一逻辑演化,农业人口向城市流动,农业人口减少,农业劳动力的边际产出将增加,现代产业部门和农业部门

随着经济发展,农业人口不断向制造业转移,在城市劳动力边际报酬将逐步均等化。同时,

人口增加的过程中,由于不同地区制造业规模报酬、价格指数和交易效率的差别,新的制造业集聚中心和城市产生,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层级结构形成,随之城市人口增加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农村地区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地区现代产业转移受到政策性因素限制,最直接的后果是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水平;工业化过程本身伴随城乡收入差距,再加上政策因素限制,农村劳动力只能以“农民工”的身份进入现代产业,不能完全获得按生产要素分配劳动报酬,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城乡收入差距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扩大;城乡分割的政策因素同样阻碍了劳动力自由流动均衡下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城市层级结构形成,城市地区现代产业的集聚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制约城乡统筹发展。

因此,中国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应当遵循以下两个基本方向。一方面,基于政治因素导致城市化滞后与工业化的现实,中国未来的改革应该致力于解除生产要素的区域间流动与城乡流动的种种制度限制和不利环境,全面推动城乡收入均衡增长和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

公共服务、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均等化是城乡收入均衡增长及展。城乡基础设施、

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前提;把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工促

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农、

革发展成果;通过实施农村工业化、小城镇建设、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在公平的制度环境中实现城乡自由发展,才是公平的终极含义。

另一方面,改革的重点应该放在平衡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生产要素分布和要素生产效率。二元经济结构与区域非均衡中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分布不平衡及生产效率不均等不断加强。所以,必须加快推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沿海支持内地“三位

的均衡发展战略;发展农村金融和农村资本市场,大力支持农民工“返乡就业”和贫困一体”

资本和劳动力在区域之间和城乡地区信贷,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保持资源、

之间的自由流动,达到城乡生产要素边际生产力的均衡;要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农村科技和农村教育投入,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解放农村生产力,保证农业生产效率的持续提高。

参考文献:

1.武力(2009):《1978~2008:城乡关系两次转向》,《新京报评论周刊》,2009年2月14日。

2.蔡昉、白南生(2006):《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3.杜鹰(2006):《现阶段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基本特征与宏观背景分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4.郭剑雄、李志俊(2009):《劳动力选择性转移条件下的农业发展机制》,《经济研究》,第5期。

5.侯风云、张风兵(2006):《农村人力资本投资及外溢与城乡差距实证研究》,《财经研究》,第8期。

6.洪银兴(2007):《工业和城市反哺农业、农村的路径研究》,《经济研究》,第8期。

7.林毅夫等(1994):《中国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8.陆铭、陈钊(2004):《城市化、城市倾向的经济政策与城乡收入差距》,《经济研究》,第6期。

9.万广华等(2008):《1985~2002年中国农村地区收入不平等:趋势、起因和政策含义》,《中国农村经济》,第3期。

10.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83~2008),中国统计出版社,相应年份。

11.国家统计局(2005):《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

12.Lewis,W.Arthur(1954),EconomicDevelopmentwithUnlimitedSuppliesofLabourSource:ManchesterSchool.

Vol.22:pp.139-9L.

13.Fujita,M.,Krugman,P.andVensbles,A.J.(1999),TheSpatialEconomy:Cities,Regions,andInternational

Trade.Cambridge:MITPress.

14.DavidRomer(2000),AdvancedMacroeconomics,SecondEdition,Reprint.ISBN7-81049-675-1/F·572,Copy-

right.

(责任编辑:朱犁)

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Science

AbimonthlyNo.4August1,2009

ABSTRACTS

ThechangesofallChineseEthnicGroups’IlliteratePopulationandIlliteracyrateHuangRongqing·2·Accordingto1%populationsamplesurveydatain1982census,inaccordancewithinternationallyacceptedstatisticalstandards,thispaperre-estimatestheilliteratepopulationandtheilliteracyrateofallethnicgroupsin1982,andanalyseschangesinthecharacteristicsofilliteratepopulationofallethnicgroupssincethe1980s.Basedonthedisaggregateddataof“Levelofeducation”inthe2000census,itestimatesilliteracy-eliminatingmovementinallethnicgroups,andrevealsitscurrentsituation.

TheEffectoftheTransformationofChinesePopulationStructureontheConsumptionoftheRuralResidents

LiChunqiZhangJieping·14·

Toexaminetheeffectofchangesinthepopulationstructureonruralresidents’consumption,thispaperestablishesadynamicmacro-economicmodelandconductsanempiricalanalysisbyusing1978-2007macrodata.Theresultsshowthatruralresidentshavestronghabitpersistencyinconsumerpreference,andtheyouthdependenceratioandtheelderlydependenceratiohavesignificantlynegativeimpactsontheconsumptionofruralresidents,indicatingthatthechangeinthepopulationstructureisonereasonforthelackofconsumptioninChina.

DualEconomicStructure,LaborForceRewardDifferentialandBalancedUrban-RuralDevelopment:

BaseonEvidencefrom1978to2007XiaoWeiZhuYouzhiXiaoLinzi·23·WithreferencetothethoughtsofurbanandruraldevelopmentfromDualEconomicTheory,NeoclassicalEconomicsandNewEconomicGeography,weconstructatwo-sectormodeltoanalyzethelaborforcemobilitymechanismandurban-ruraldevelopment.We

stestthismodelbyusingtimeseriesdataofChinafrom1978-2007.Itconcludesthatbecauseoftheurban-biasedpolicies,China’

urbanizationhaslaggedbehindindustrialization,andthereforecoordinativedevelopmentofcitieswithdifferentsizesishardtorealizeand“migrantworkers”cannotreceivefulllaborreward,whichhaswidenedtheurban-ruralgapinthereformingprocessandledtounbalancedurban-ruraldevelopment.

IncomeDifferencebetweenEmployeeswithUrbanandRuralHukouintheUrbanLaborMarketJinChengwu·32·Thispaperstudiestheincomedifferencebetweenemployeeswithurbanandruralhukouintheurbanlabormarket,byusingseveralmethodswiththeNBS2006populationdata.Itfindsthatthepercapitaincomeofurban-hukouemployeesisgenerallyhigherthanthatofrural-hukouemployeesbycontrollingforsomeindividualcharacteristics,andtherearesystematicaldifferencesbetweenthecoefficientsoftheincomefunctionsforthetwogroupsbycontrollingtheemploymentselectionbias.Thispapersuggeststhattheincomedifferencecouldnotbefullyexplainedbythedifferencesofindividualorindustrialcharacteristics,whichisattributedtodiscriminationagainstrural-hukouworkersintheurbanlabormarket.

AnEmpiricalStudyon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FDIInflowsandChina’sIndustrialRelations

LiXiangminQiuLicheng·42·

Accordingtothedatafrom1985to2006,thepaperanalyzestherelationshipbetweenFDIinflowsandChineseindustrialrelations.TheresultsshowtheFDIinflowswerenotaffectedobviouslybyindustrialrelationsbecauseofthedistemperedindustrialrelationsystemandweaknessoftheunions.However,theproportionoffull-timeunioncadresreducedandlabourdisputesincreasedasFDIflowedin.PopulationMobilityandCrime:AnEmpiricalAnalysisBasedonChina’sObservation

ChenGangLiShuChenYili·52·

Theremaybesystematicaldifferencesofcrimeincidentsbetweenimmigrantsandnatives,becausetheyfacedifferentlabormarket


相关文章

  • 城乡经济金融二元结构_理论关系与实证分析
  • 第2期(总第315期) 2010年2月 财经问题研究 ResearchonFinancialandEconomicIssues Number2(GeneralSerialNo1315) February,2010 城乡经济金融二元结构:理论 ...查看


  • 城乡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 [摘要]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表现的更加显著,同时也具有自身发展特色.在改革开放红利作用逐渐消退的时候,新一届政府提出新时代的 ...查看


  • 城乡壁垒抑或城乡二元结构
  • 城乡壁垒抑或城乡二元结构 陈文龙 术语的精恰运用,不仅可以避免语义上的混淆,也可以更为精确地把握论述对象的本质,更为有效地展开逻辑.学理的分析,这是最近在哲学内兴起的阐述学所关注的重点之一.哈贝马斯在其<阐述学与意识形态>.&l ...查看


  •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 关于我国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分析 摘要: 我过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了城乡二元结构问题的出现,城乡二元结构的构成因素有:城乡之间的户籍壁垒.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和城乡两部分居民被分成两种不同的社会身份,城乡二元结构有很多危害,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 ...查看


  • 城乡发展一体化_战略特征_战略内容_战略目标
  • 2013年4月第 45卷 4月号 学术月刊AcademicMonthl y,Ar2013p Vol.45 No.4 城乡发展一体化:战略特征.战略内容.战略目标 吴丰华 白永秀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710069 [摘 要]城乡 ...查看


  •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问题探讨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差距偏大的问题已成为理论界和舆论界关注的焦点,其中,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加速扩大尤为显著.究其原因,长期以来的二元经济结构对其起到了加速促进的作用.因此,调整二元经济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成为改善城乡收入差距扩大之势 ...查看


  • 第七章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 结构篇 第七章 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 本章主要内容  7.1 二元结构  7.2 发展过程中的劳动力转移  7.3 二元结构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数量的增长,同时也意味着结构的变化.  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 ...查看


  • 新型城乡关系与中国的城镇化道路
  • 城镇和乡村,是中国的两副面孔.城市建设和乡村建设,在中国未来发展中如同车之双轮.鸟之两翼,不可偏废.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农村人口仍将大量存在,而且在2050年之前,中国很可能进入到城乡均衡互动的稳态结构.在这样的基本判断下,我们需要 ...查看


  •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以莱芜市为例
  • 青岛农业大学 <区域经济学> 课 程 论 文 论 文 题 目 中国城乡一体化发展研究--以莱芜市为例 学生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学号) 完 成 时 间 年 月 日 摘要:推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 ...查看


  • 论城乡二元体制白路思
  • 论城乡二元体制的改革 P150310376白路思 (西北民族大学(兰州)法学院) 摘要:我国当下的城乡二元体制已严重影响到了我国的社会发展,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同时也产生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因此也给这个社会造成许多的负面影响,虽然这个问题到现在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