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论语老子有感

课程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老师带领我们梳理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社会思想发展史,给我们展示与讲解了我国古代名家的思想,让我感受到了老子,孔子等我国著名思想家的魅力,领略了他们思想的博大精深,下面对我本次课程所学习的几个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加以梳理总结。

孔子

1,孔子竭力提倡“礼治”。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对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绝。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先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

2,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他还提出低一层次的“忠恕”的理论来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3,孔子所处的年代,贫富对立已严重地威胁着旧有地统治和社会秩序。孔子看到了这个重大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一个“安贫”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神学方面论证人们应当“安贫”的依据:“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4,孔子认为“信”是维系社会群体生活秩序和谐运行的关键。他所提倡的“信”是一种人世之信,不是超世的宗教之信。孔子社会思想虽与宗教社会思想都同样重视信的社会整合功能,但孔子却没有一般宗教轻视、贬低世俗社会物质生活的倾向,也没有厌弃人世而力图逃离世俗社会生活的想法,孔子的社会思想,始终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教训,而不是出世的宗教。孔子社会思想的这一本质性特点,成为其后两千多年儒家社会思想的共同本质和基础。

5,孔子论述的大同社会的特征:(1)天下为公,社会财富是各成员共同享受的。(2)社会中有自然而合理的社会分工,每个成员都能各得其所。(3)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很和谐的。(4)公共事业由大家办理,社会成员选举为大家所信赖的贤能者为全社会服务。(5)由于人们的和谐平等和互爱,社会秩序非常稳定,没有犯罪和战乱。 6,孔子论述的小康社会的特征:(1)天下为家,社会财富被私人占有,人们的劳动目的也是为了自己享受成果(2)人们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社会中存在着等级秩序,因而会有纷争,战乱出现。(3)为了整合社会组织秩序,解决社会冲突,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即“礼”。(4)有杰出人物的出现来管理社会秩序。

孔子以礼作为自己社会规范思想理论,礼看似是对人加以限制,造成分别,其实作用在于调和人与人的关系,使相通和如一体。“礼乐”并举,“诗礼”并称,“礼”代表了规范性、道德性的一面,“诗”与“乐”则代表了整合性、艺术性的一面,孔子强调规范性与整合性兼顾,道德与艺术合一的理想境界,然而后世的儒学,尤其是自宋代以后,弥漫着一种泛道德主义,这种泛道德主义又常与政治相结合。“道德的绝对化易流于自以为是的意气用事,道德的政治化则沦为意识形态,以道德的名义迫害异己。二者之病都在于不宽容,不宽容是由于把事情看成非黑即白,没有调和的余地。”[⑧]后世儒学则走向了刚毅一路。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克己”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为人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孔子理想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整合思想是建立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相互信赖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社会思想始终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教训,强调“信”是维系社会是群体生活秩序和谐运行的关键。

老子

1,老子代表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这个理想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农村社区,整个社区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的生活是很富足的。没有等级和剥削,人们都安居乐业,满足于现状。各个小社区的人都和平相处,没有人口的流动。小国寡民的思想,是针对当时诸侯争夺民众的政策和兼并战争而发的,也表现了农民小私有者自给自足、安于现状、消极避退的心理状态。

2,老子对社会发展持冷静反思的态度,并善于分析本源。认为世上万物都有一定之规,都有共性所在,即都不能违反自然之“道”。自然界是以“道”运行的,人类社会也必须依“道”而行。他把社会规范的出现与发展看作是人类破坏了自然之道以后难以为继的产物。所以认为人类要保持持久的生存,就必须回归自然之道。

3,老子认为,要整合社会就必须抛弃现有的所有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完全按自然之“道”行事。作为整合社会的操作性方案,他认为一是要自愚并愚民,二是要无为,三是要少思寡欲而常知足。老子的处世态度,是强调要“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论是社会整合方案,还是处事方法,都须有修养方法的配合,其修养方法可以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

4,老子的思想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的要求。他是中国第一个论证剥削压迫不合理的思想家。综观老子的思想,可见他观察社会是很深刻的,他提出的各项设计方案都是具有辩证思想的。因此,他的思想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和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发生深刻的影响。老子其人被后来出现的道教推崇为祖师。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都是我国社会思想的精华,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也有了巨大的收获,自身思想也有了很大提高。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也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极大的帮助。

课程总结

通过本次课程的学习,老师带领我们梳理了中国社会从古至今社会思想发展史,给我们展示与讲解了我国古代名家的思想,让我感受到了老子,孔子等我国著名思想家的魅力,领略了他们思想的博大精深,下面对我本次课程所学习的几个著名思想家的思想加以梳理总结。

孔子

1,孔子竭力提倡“礼治”。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孔子是从维护奴隶制的社会秩序的高度提倡礼的,对违反周礼的人和事深恶痛绝。想恢复和维护周礼,就必须先为社会各阶层的人“正名”,也就是明确社会分工,规定各种社会角色。

2,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孔子所谓的“克己”也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是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的过程。“仁”是孔子提倡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核心,他还提出低一层次的“忠恕”的理论来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

3,孔子所处的年代,贫富对立已严重地威胁着旧有地统治和社会秩序。孔子看到了这个重大社会问题的严重性,提出了一个“安贫”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从神学方面论证人们应当“安贫”的依据:“生死由命,富贵在天”。

4,孔子认为“信”是维系社会群体生活秩序和谐运行的关键。他所提倡的“信”是一种人世之信,不是超世的宗教之信。孔子社会思想虽与宗教社会思想都同样重视信的社会整合功能,但孔子却没有一般宗教轻视、贬低世俗社会物质生活的倾向,也没有厌弃人世而力图逃离世俗社会生活的想法,孔子的社会思想,始终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教训,而不是出世的宗教。孔子社会思想的这一本质性特点,成为其后两千多年儒家社会思想的共同本质和基础。

5,孔子论述的大同社会的特征:(1)天下为公,社会财富是各成员共同享受的。(2)社会中有自然而合理的社会分工,每个成员都能各得其所。(3)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是很和谐的。(4)公共事业由大家办理,社会成员选举为大家所信赖的贤能者为全社会服务。(5)由于人们的和谐平等和互爱,社会秩序非常稳定,没有犯罪和战乱。 6,孔子论述的小康社会的特征:(1)天下为家,社会财富被私人占有,人们的劳动目的也是为了自己享受成果(2)人们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社会中存在着等级秩序,因而会有纷争,战乱出现。(3)为了整合社会组织秩序,解决社会冲突,统治者制定了一系列制约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即“礼”。(4)有杰出人物的出现来管理社会秩序。

孔子以礼作为自己社会规范思想理论,礼看似是对人加以限制,造成分别,其实作用在于调和人与人的关系,使相通和如一体。“礼乐”并举,“诗礼”并称,“礼”代表了规范性、道德性的一面,“诗”与“乐”则代表了整合性、艺术性的一面,孔子强调规范性与整合性兼顾,道德与艺术合一的理想境界,然而后世的儒学,尤其是自宋代以后,弥漫着一种泛道德主义,这种泛道德主义又常与政治相结合。“道德的绝对化易流于自以为是的意气用事,道德的政治化则沦为意识形态,以道德的名义迫害异己。二者之病都在于不宽容,不宽容是由于把事情看成非黑即白,没有调和的余地。”[⑧]后世儒学则走向了刚毅一路。

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克己”是一种人的心理素质的修养,要把“礼”的规范内化为人们的思想和日常生活的行动中。孔子理想中的人际关系和社会整合思想是建立在社会群体中人与人相互信赖的基础之上的。他的社会思想始终是一种入世的人生教训,强调“信”是维系社会是群体生活秩序和谐运行的关键。

老子

1,老子代表农民小私有者的利益,提出了“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模式。这个理想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封闭的农村社区,整个社区不大,人口也不多,但人们的生活是很富足的。没有等级和剥削,人们都安居乐业,满足于现状。各个小社区的人都和平相处,没有人口的流动。小国寡民的思想,是针对当时诸侯争夺民众的政策和兼并战争而发的,也表现了农民小私有者自给自足、安于现状、消极避退的心理状态。

2,老子对社会发展持冷静反思的态度,并善于分析本源。认为世上万物都有一定之规,都有共性所在,即都不能违反自然之“道”。自然界是以“道”运行的,人类社会也必须依“道”而行。他把社会规范的出现与发展看作是人类破坏了自然之道以后难以为继的产物。所以认为人类要保持持久的生存,就必须回归自然之道。

3,老子认为,要整合社会就必须抛弃现有的所有文化和社会价值观完全按自然之“道”行事。作为整合社会的操作性方案,他认为一是要自愚并愚民,二是要无为,三是要少思寡欲而常知足。老子的处世态度,是强调要“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思想体系中,无论是社会整合方案,还是处事方法,都须有修养方法的配合,其修养方法可以归结为“内圣外王”之道。

4,老子的思想反映了农民小私有者的要求。他是中国第一个论证剥削压迫不合理的思想家。综观老子的思想,可见他观察社会是很深刻的,他提出的各项设计方案都是具有辩证思想的。因此,他的思想对后来的进步思想家和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发生深刻的影响。老子其人被后来出现的道教推崇为祖师。

孔子和老子的思想都是我国社会思想的精华,通过本次的学习,我也有了巨大的收获,自身思想也有了很大提高。孔子和老子的思想也对我们当代人有着极大的帮助。


相关文章

  • 常考初中古诗文
  • 以上是08考试说明中初中古诗文加星号的部分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周易>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战战兢 ...查看


  • 课外名言警句
  • 课外名言警句 1. ,吾将上下而求索(战国·屈原·<离骚>) 2. 一年好景君须记, .(宋·苏轼<赠刘景文>) 3. ,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4. ,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 ...查看


  •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
  • 国学经典名言名句: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刘备)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西晋陈寿三国志)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国学经典名言名句.(东晋陶渊明杂诗) 不戚戚于贫贱, ...查看


  •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
  • 中国古代诗词经典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 ...查看


  • 受益终生的148句至理名言警句
  • 1.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3.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6.天作孽, ...查看


  • 最难舍的是交情
  • 人间二十四情 最难舍的是交情:最难谈的是感情:最难忘的是友情:最难寻的是真情:-最难写的是心情:最难还的是人情:最难懂的是表情:最难说的是激情:最难知的是动情:最难免的是日久生情:最难想的是一见钟情:最浪漫的是爱情:最温暖的是亲情:最感人的 ...查看


  • 高中古诗名句
  •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4.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5.巧笑倩兮,美目 ...查看


  • 六年级国学教案
  • 六年级国学备课 第1课时 <春日> 一.教学内容简析. 在本单元中,本次学习的目的是诵读<春日>,分别为北宋词人秦观的<春日>,北宋文学家晁补之的<春日>和南北诗人朱熹的<春日>. ...查看


  • 课外名句(2)
  • 高三语文课外名句100句 [先秦] 1._________________,如琢如磨.(<诗经 卫风 淇奥>) 2._________________,可以攻玉.(<诗经 小雅 鹤鸣>) 3.____________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