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
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 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 有什么作用? 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 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 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后练习:
1、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 、氧气 B 、氯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2、某些虾条包装中充有一种廉价易得的气体,目的是防止虾条变质,并可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压碎,该气体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 、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 、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 、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 4、一个成年人每分钟大约要吸收8L 氧气,大约需要吸收的空气是( ) A 、50L B 、40L C 、30L D 、20L 5、(选做)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 (1)磷在空气中燃烧 (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
(3)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逐渐变软
(4)长期放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色固体
(5)有些豆科植物的根瘤里有一种叫根瘤菌的微生物很奇妙,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一种气体,转化为它的营养物质,该气体是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主备人刘敬忠
课题: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
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 教学对象分析
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 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主备人张波
课题: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式的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 2、初步学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 重点、难点 化学式的意义 ★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提供了一组图片,从微观角度入手,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符号可以传递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思考化学式的意义。
化合价的含义教材只做简单讲解,注重让学生观察化合价与化学式,注重让学生找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规律,将规律进行总结。 ★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元素宏观组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归纳。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而学生刚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由模仿开始,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 实验用品 铜、水、食盐等物质的微观构成图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后作业:
已知在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请你按照上述步骤书写氧化铁的化学式。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主备人刘敬忠
课题: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 重点难点
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 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定量计算,其前提是必须让学生明确化学式的意义。在次基础上,教材以水为例,设计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组成的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共识;在学生能理解的进行计算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量的有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练掌握的过程。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课本P74在线测试:1、2。 教后反思:
课题:第三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实验用品 ★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 2 :
反应物 ,状态 ,条件 , 收集方法 , 。
知识应用: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 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 装置收集氧气,
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是 。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3、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 有 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2、你认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怎样呢?
交流与反思:1、我知道的氧气的物理性质有 、 、 、 、 等。
2、碳、蜡烛等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 ,铁
丝这种物质在空气中 而在氧气中 。由此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教学反思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主备人刘敬忠
课题:第三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1)
教学目标
5、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6、了解催化剂、收集气体的方法
7、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 2 :
反应物 ,状态 ,条件 ,收集方法 , 。实验室制取氧气还有哪些方法?
知识应用: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 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
式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 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是 。
教学反思:
课题:第三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2)
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4、水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5、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 有 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2、你认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怎样呢?
交流与反思:1、我知道的氧气的物理性质有 、 、 、 、 等。
2、碳、蜡烛等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 ,铁
丝这种物质在空气中 而在氧气中 。由此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知识应用:如图所示,小刚同学用排水法收集到的一瓶气体, 试分析这瓶气体有哪些性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课题:第一节 空气的成分
★ 教学目标
1、通过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认识空气的组成,学习从混合气体中除去某种气体进而测定其含量的方法。
2、结合社会生活了解空气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3、过验证通风不畅环境中空气与新鲜空气的区别和认识空气质量日报,增强
关爱自然的意识和责任。
4、在分析空气组成基础上,初步认识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 ★ 重点难点
重点:让学生认识空气对人类和自然界的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知道空气是自然资源。
难点:设计实验方案,测定不同环境中空气的成分。 ★ 教学内容分析
空气的成分对于学生来说,不是陌生的内容,空气污染对于人类的危害也是学生经常见闻的,而采用科学的方法测定空气的组成,自己亲手做实验来比较通风不畅的环境与通风良好的环境的空气的质量,会带给学生从未有过的体验,当学生真正认识了空气的成分,了解了空气中各种成分的重要用途,他们自然就会把空气当成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来对待。 ★ 教学对象分析
初中三年级的学生认识能力已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的认识由感性向理性深化,因此对于空气成分的认识,已不在满足于小学自然课上“知道空气是物质,空气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混合物,空气可供给人和动物呼吸、可供燃料燃烧、空气污染的危害严重”等常识,他们将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空气,要思考空气的成份是怎样测定出来的? 空气中的这些成份是哪里来的? 有什么作用? 什么原因会导致空气成分的改变? 空气成分改变会产生什么后果? ★ 实验用品
酒精灯、注射器、玻璃管(内有细铜丝)、火柴、塑料瓶、澄清石灰水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后练习:
1、从冰箱中取出的瓶装饮料放在空气中,不久瓶的外壁出现水珠,这说明空气中含有( )
A 、氧气 B 、氯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2、某些虾条包装中充有一种廉价易得的气体,目的是防止虾条变质,并可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压碎,该气体是( )
A 、氧气 B 、氮气 C 、二氧化碳 D 、水蒸气 3、下列关于稀有气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B 、都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C 、都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D 、稀有气体有广泛的用途 4、一个成年人每分钟大约要吸收8L 氧气,大约需要吸收的空气是( ) A 、50L B 、40L C 、30L D 、20L 5、(选做)下列事实说明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 (1)磷在空气中燃烧 (2)空气是制造氮肥的原料
(3)酥脆饼干在空气中放置逐渐变软
(4)长期放在空气中的澄清石灰水表面有一层白色固体
(5)有些豆科植物的根瘤里有一种叫根瘤菌的微生物很奇妙,能直接吸收空气中的一种气体,转化为它的营养物质,该气体是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主备人刘敬忠
课题: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一课时)
★ 教学目标
1、了解元素的概念,初步学会用元素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用微粒描述物质
的微观构成。
2、通过对纯净物和元素的分类,进一步体会分类的思想,学习分类的方法。 3、学会正确书写元素符号,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教材从学生在前几章教材中所见到的分子模型入手,把原子归类,建立元素的概念,并在次基础上学习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顺势给出了表示元素的一些符号,这样把宏观物质、微观构成和抽象符号很自然地结合在一起,易于学习和掌握。 ★ 教学对象分析
人类使用符号的历史源远流长,图形、标记、语言文字、数字、公式等这些符号的使用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的,学生以前可能不曾体会绘画、做标记、书写各种文字都是在使用符号实现对事物的记载和与他人的交流,没有体会使用符号给人类带来的便捷。当他们知道构成大千世界形形色色的物质的元素不外乎一百多种,每一种元素都有一种特定的便于书写和交流的符号,学会了这些符号和运用这些符号表示多样化的物质的规则,就可以与全世界的人方便地进行学术交流!他们可能会对学习充满兴趣。
★实验用品 分子模型、卡片、磁铁、铁钉、菠菜等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主备人张波
课题: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二课时)
★ 教学目标
1、知道化学式的意义,能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 2、初步学会根据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 重点、难点 化学式的意义 ★ 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提供了一组图片,从微观角度入手,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来分析这种符号可以传递的信息,引导学生从不同思维角度思考化学式的意义。
化合价的含义教材只做简单讲解,注重让学生观察化合价与化学式,注重让学生找化合价与化学式的规律,将规律进行总结。 ★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对物质的元素宏观组成和原子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生能自己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教师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归纳。正确书写化学式是学好化学的基础,而学生刚接触化学时间不长,因此教师要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由模仿开始,反复练习,熟能生巧。
★ 实验用品 铜、水、食盐等物质的微观构成图
板书设计:
教后反思: 课后作业:
已知在氧化铁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请你按照上述步骤书写氧化铁的化学式。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 主备人刘敬忠
课题:第二节 物质组成的表示方法(第三课时)
★ 教学目标
3、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含义,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 重点难点
能根据化学式进行一些简单计算。 ★ 教学内容分析
根据化学式进行物质组成的定量计算,其前提是必须让学生明确化学式的意义。在次基础上,教材以水为例,设计计算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和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 ★ 教学对象分析
学生第一次接触物质组成的计算,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在讨论的基础上达到一定的共识;在学生能理解的进行计算时,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适量的有梯度的训练题,让学生完成由模仿到熟练掌握的过程。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课本P74在线测试:1、2。 教后反思:
课题:第三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
★ 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2、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
3、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4、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化学性质及制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教学对象分析 ★实验用品 ★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化氢的分解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 2 :
反应物 ,状态 ,条件 , 收集方法 , 。
知识应用: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 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
(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式 ;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
(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 装置收集氧气,
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是 。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2、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3、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煽,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 有 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2、你认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怎样呢?
交流与反思:1、我知道的氧气的物理性质有 、 、 、 、 等。
2、碳、蜡烛等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 ,铁
丝这种物质在空气中 而在氧气中 。由此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教学反思
本学期总第 课时 本单元第 课时 课型 新授 授课时间 主备人刘敬忠
课题:第三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1)
教学目标
5、初步学会制取氧气的方法。 6、了解催化剂、收集气体的方法
7、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过程
探究目标:1、探究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
2、明确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
提出问题:1、如何选择最适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方法?依据是什么? 2、如何收集一瓶氧气?
3、如何检验一瓶氧气已收集满?
收集资料:1、回顾一下,写出你所知道的制氧气的一种方法。
2、自然界中氧气的主要来源 情境创设:下列谜语是什么物质呢?
无影无形摸不着,火焰见它跳的高。 呼吸作用它参加,动物生长离不了。
你一定猜到了是氧气。氧气如此重要,你一定想自己动手制取氧气吧?
速率,那么二氧化锰(或沸石)在此实验中起什么作用呢? 交流与反思: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O 2 :
反应物 ,状态 ,条件 ,收集方法 , 。实验室制取氧气还有哪些方法?
知识应用:1、常温下,某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收集该气体可采用的 方法是( ) (A)向上排空气法 (B)排水法
(C)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 (D)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气法
2、过氧化氢溶液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的条件下能迅速分解产生氧气,分液漏斗可以通过调节活塞控制液体的滴加速度。根据下图所示回答问题:(1)分液漏斗中放入的物质是 ,锥形瓶中放入的物质是 ;(2)写出该方法制取氧气的文字表达
式 ;要收集一瓶纯净的氧气,应选择装置
(填字母);(3)某同学在观察到锥形瓶内有大量气泡时,开始用B 装置收集氧气,过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伸入瓶口、瓶中、瓶底,都未见木条复燃。原因是 。
教学反思:
课题:第三节 性质活泼的氧气(2)
教学目标
1、认识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 2、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3、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培养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探究气体性质的方法。 教学难点:有关氧气性质的实验设计。 实验用品 教学过程
探究课题:氧气的性质
探究目标:1、探究氧气的物理性质。 2、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 提出问题:1、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为什么应瓶口向上放在桌面上?
4、水中鱼儿能生存,说明水中氧气的溶解性是不溶于水还是不易溶于水?
5、如何证明一瓶气体是氧气?
收集资料:1、抢救病人的时候要用到氧气,说明氧气具有 性质。
2、家里生炉子时,用扇子扇,炉火越扇越旺,说明氧气具 有 性质。
做出假设: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2、你认为氧气的化学性质怎样呢?
交流与反思:1、我知道的氧气的物理性质有 、 、 、 、 等。
2、碳、蜡烛等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比在空气中燃烧 ,铁
丝这种物质在空气中 而在氧气中 。由此得出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 的气体。
知识应用:如图所示,小刚同学用排水法收集到的一瓶气体, 试分析这瓶气体有哪些性质?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