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简称“《起源》”)一书,是恩格斯根据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以及马克思生前对《古代社会》所作摘要和批语所写,于1884年在苏黎世出版。《起源》一书共九章,其书名直观地体现了他所要讲述的主题。其中第二章专门探讨家庭的起源问题,恩格斯为什么要讨论家庭的起源问题。讨论家庭的起源问题有什么意义? 关键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恩格斯 ;家庭发展史 ;原因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同时花费大量精力整理出版《资本论》,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恩格斯完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指出家庭不只是一种自然组织,而且是一个社会和历史的范畴。家庭关系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家庭形式的变化是由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家庭的发展与生产技术的发展相平行。那么恩格斯为什么要对原始社会的家庭关系作详尽的探讨呢?
第一,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19 世纪八九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从革命走向了反动。列宁指出,这个时期是“资产阶级取得完全统治而走向衰落的时代,是从进步的资产阶级转变为反动的甚至最反动的金融资本的时代。”[3]【《列宁全集》第26 卷,人民出版社,1988.】(P144)资产阶级学者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极力掩饰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对抗性矛盾和种种弊端,大肆宣扬私有制、阶级在人类社会出现时就已经存在。家庭历来就是建立在私有制和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基础上的,妄图以此证明资本主义是自然的、永恒的。一些人专门攻击马克思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为私有制、家庭、国家的统治秩序进行辩护。这些言论严重地侵蚀着工人队伍和社会主义运动。为了驳斥这些谬论,破除对家庭发展史的误解,让无产阶级正确家庭发展史,必须从理论上阐明其实质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源。恩格斯的《起源》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以丰富确凿的史料为根据,以强有力的逻辑论证证明,婚姻家庭并非自有人类就有,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也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从根本上驳倒了资产阶级在婚姻家庭问题上散布的谬论。
第二,是为了完成马克思的遗愿。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 发现了原始社会的结构, 阐明了家庭形式的演变规律, 说明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专偶制家庭的产生和文明社会的建立。马克思对摩尔根的发现十分赞赏, 不仅作了详细摘录, 而且对原书的结构进行了重新改造。恩格斯甚至这样评价: “摩尔根在美国, 以他自己的方式, 重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并且以此为指导, 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 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 版, 第3 卷)
[M]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7.】
马克思在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提出最早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 他说: “在这个阶段上, 分工还很不发达, 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产生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因此, 社会结构只局限于家庭的扩大: 父权制的酋长、他们所管辖的部落成员以及奴隶。隐蔽地存在于家庭中的奴隶制⋯⋯”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 版, 第3 卷) [M]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5.】
到了马克思的晚年, 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的文化人类学著作渐多,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的文化人类学成果进行了广泛涉猎, 吸取了丰富营养。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摘抄了大量实例, 并对原著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批判, 对原始氏族社会的形态及发展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 根据马克思晚年笔记, 特别是其阅读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摘要, 同时参考了其他文化人类学著作(如巴霍芬的《母权制》、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等) , 完成了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论述了家庭发展史。
第三,为了全面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说明唯物史观时,就说明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除了物质资
料生产以外,同时还存在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家庭关系,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当时对上古时代的家庭状况还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他们这种观点还是科学的假设。他们发现的唯物史观,只能主要从物质资料生产方面来说明。同时他们这部全面阐明唯物史观的著作,在出版商阻挠下也一直没有公开发表,因此唯物史观要从两种生产出发,还很少有人理解。摩尔根的著作从物质资料生产方面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时期以后,就用大量经验资料说明了上古时代的家庭状况以及它和社会制度的关系,正好从人类自身生产方面填补了唯物史观的空白。因此,恩格斯在第一版序言中有充分理由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第四,批判考茨基及其追随者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反进化论。考茨基于1882年发表了《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一书,尖锐地批评巴霍芬和摩尔根关于家庭起源和发展的理论,否认人类初期群婚的存在,认为人类两性关系的最早形态就是一夫一妻制,认为嫉妒是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决定因素。1889年,资产阶级学者韦斯特马尔克在《人类婚姻的起源》一书中发挥了考茨基的观点,在欧洲盛极一时。
恩格斯尖锐地对考茨基有关原始婚姻的错误理论进行批判, 他指出: “原始状况的标志不是粗野, 而是部落古老的血缘关系保留的程度。”“我还坚持我过去的看法: 共妻(和对妇女来说共夫) 是部落内部性交关系的起点⋯8943 .。相反地, 用嫉妒去作心理上的解释, 就是硬把后来的看法扯进去, 这种解释被成百的事实所驳倒”。“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说, 凡是在强制放牧下土地定期重新回到共有状态的地方, 原先都实行过完全的土地共有制, 我认为, 可以同样肯定地得出结论说, 凡是妇女定期回到——实际地或象征性地——共有状态的地方, 原始时期都实行过共妻。”这是“远古就有的, 而且是广泛盛行的”, 因而它“完全驳倒了嫉妒这种心理论据”bn。这一席话, 是恩格斯针对考茨基关于婚姻问题的第一篇文章说的。不久, 考茨基又抛出第二篇文章, 其中还含有反批评、坚持错误的意思, 于是恩格斯再次批评了他, 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凡有共有制的地方——不管是土地的、或者妻子的、或者任何东西的共有制——, 共有制就必定是原始的、来源于动物界的。后来的全部发展就是这种原始共有制的逐渐消亡的过程; 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都找不到一个例子能证明, 共有制是作为派生现象从最初的个人占有发展起来的。”bo“无论如何, 原始的性的共同体属于遥远的时代, 并为以后进步的或退步的发展所淹没, 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再也找不到它的原始形式的标本。可是, 一切晚近的形式都可在这种原始的基础上找到它们的说明。不过我相信, 只要您不完全放弃忌妒是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在原始时代) 这种看法, 就不可能正确叙述这一发展过程。”bp
第五,用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19 世纪八九十年代,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步伐加快了。与此相适应, 资产阶级御用学者一方面围攻达尔文的进化论, 一方面讨伐摩尔根的氏族制度学说和家庭发展史的观点, 竭力重弹私有制和父权制家庭是人类社会一出现即已存在, 阶级社会的各种制度亘古不变等陈词滥调, 妄图藉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他们对摩尔根的攻击如此疯狂, 咒骂他“根本仇视历史方法”, 千方百计地抵制他的书, 不只是因为他在原始社会史研究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还在于他不仅像傅立叶那样地对阶级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形式进行了批评, 而且还用了只有卡尔·马克思才能用的字眼来谈论这一社会的未来的改造。对于那一
伙靠资本家钱袋活命的原始社会史学家妄图在摩尔根的学说上打开缺口,进而反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阴谋伎俩, 恩格斯一眼就看穿了, 并愤怒地斥责道: “他们在国际范围内结党营私, 排斥异己”, “再没有一个比原始社会史学家勾结得更紧的互助保险公司了”c !【恩格斯: 致卡尔·考茨基的信(1891 年6 月3 日) ,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 卷, 第108页。】 因此, 进一步阐明摩尔根的伟大发现的革命意义,充分地揭露和批判官方学者的谬论, 这自然是恩格斯不能不去做的。
恩格斯沿用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方法,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每个时代又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考察了各个历史时代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家庭形式的历史变迁。恩格斯肯定了摩尔根把家庭关系当作一个历史的范畴来考察,同时更为深刻地指出家庭作为经济细胞和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之一,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又是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制约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恩格斯深入考察了史前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发现婚姻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两性间的性生活受到风俗的规定的某种限制的时候才产生的,归根结底也是由于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恩格斯考察了随着习俗和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婚姻、家庭依次更替的四种形式(一)血缘家庭(二)普那路亚家庭(三)对偶制家庭(四)专偶制家庭。
总之,恩格斯讨论家庭发展史的动机是深刻的,对家庭发展史的讨论也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bq参阅伊·恩·文尼科夫:《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第一版和第四版》, 见《民族问题译丛》1956
年第5 期。
①恩格斯: 致劳拉·拉法格的信(1884 年5 月26 日) ,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 卷, 第156 页, 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 ②③恩格斯: 致卡尔·考茨基的信(1884 年4 月26 日) ,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 卷, 第143—144 页。 ④参阅列宁: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第三编附录三, 见《列宁选集》第1 卷, 第 81 页, 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
摘要:《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简称“《起源》”)一书,是恩格斯根据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以及马克思生前对《古代社会》所作摘要和批语所写,于1884年在苏黎世出版。《起源》一书共九章,其书名直观地体现了他所要讲述的主题。其中第二章专门探讨家庭的起源问题,恩格斯为什么要讨论家庭的起源问题。讨论家庭的起源问题有什么意义? 关键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 恩格斯 ;家庭发展史 ;原因
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独自指导国际工人运动,同时花费大量精力整理出版《资本论》,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样的情况下,恩格斯完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指出家庭不只是一种自然组织,而且是一个社会和历史的范畴。家庭关系受社会经济条件制约,家庭形式的变化是由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引起的,家庭的发展与生产技术的发展相平行。那么恩格斯为什么要对原始社会的家庭关系作详尽的探讨呢?
第一,为了捍卫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19 世纪八九十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开始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无产者与资产者之间的阶级斗争日益尖锐,资产阶级从革命走向了反动。列宁指出,这个时期是“资产阶级取得完全统治而走向衰落的时代,是从进步的资产阶级转变为反动的甚至最反动的金融资本的时代。”[3]【《列宁全集》第26 卷,人民出版社,1988.】(P144)资产阶级学者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极力掩饰资本主义社会固有的对抗性矛盾和种种弊端,大肆宣扬私有制、阶级在人类社会出现时就已经存在。家庭历来就是建立在私有制和男性占统治地位的基础上的,妄图以此证明资本主义是自然的、永恒的。一些人专门攻击马克思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为私有制、家庭、国家的统治秩序进行辩护。这些言论严重地侵蚀着工人队伍和社会主义运动。为了驳斥这些谬论,破除对家庭发展史的误解,让无产阶级正确家庭发展史,必须从理论上阐明其实质及其产生的历史根源。恩格斯的《起源》在摩尔根的研究基础上,以丰富确凿的史料为根据,以强有力的逻辑论证证明,婚姻家庭并非自有人类就有,也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也有自己的发展历史,从根本上驳倒了资产阶级在婚姻家庭问题上散布的谬论。
第二,是为了完成马克思的遗愿。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 发现了原始社会的结构, 阐明了家庭形式的演变规律, 说明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专偶制家庭的产生和文明社会的建立。马克思对摩尔根的发现十分赞赏, 不仅作了详细摘录, 而且对原书的结构进行了重新改造。恩格斯甚至这样评价: “摩尔根在美国, 以他自己的方式, 重新发现了四十年前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 并且以此为指导, 在把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加以对比的时候, 在主要点上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果。”【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 版, 第3 卷)
[M]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17.】
马克思在早期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提出最早的所有制形式是部落所有制, 他说: “在这个阶段上, 分工还很不发达, 仅限于家庭中现有的自然产生的分工的进一步扩大。因此, 社会结构只局限于家庭的扩大: 父权制的酋长、他们所管辖的部落成员以及奴隶。隐蔽地存在于家庭中的奴隶制⋯⋯”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 版, 第3 卷) [M] 1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5. 25.】
到了马克思的晚年, 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的文化人类学著作渐多,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当时的文化人类学成果进行了广泛涉猎, 吸取了丰富营养。马克思的《人类学笔记》摘抄了大量实例, 并对原著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批判, 对原始氏族社会的形态及发展作了非常深入的思考。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后, 根据马克思晚年笔记, 特别是其阅读摩尔根《古代社会》的摘要, 同时参考了其他文化人类学著作(如巴霍芬的《母权制》、麦克伦南的《原始婚姻》等) , 完成了马克思未完成的事业,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论述了家庭发展史。
第三,为了全面阐明唯物主义历史观。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系统说明唯物史观时,就说明从历史的最初时期起,从第一批人出现时,除了物质资
料生产以外,同时还存在着人类自身生产的家庭关系,这就是夫妻之间的关系,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当时对上古时代的家庭状况还没有资料可以证明,他们这种观点还是科学的假设。他们发现的唯物史观,只能主要从物质资料生产方面来说明。同时他们这部全面阐明唯物史观的著作,在出版商阻挠下也一直没有公开发表,因此唯物史观要从两种生产出发,还很少有人理解。摩尔根的著作从物质资料生产方面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三大时期以后,就用大量经验资料说明了上古时代的家庭状况以及它和社会制度的关系,正好从人类自身生产方面填补了唯物史观的空白。因此,恩格斯在第一版序言中有充分理由说,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劳动愈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愈受限制,社会制度就愈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第四,批判考茨基及其追随者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反进化论。考茨基于1882年发表了《婚姻和家庭的起源》一书,尖锐地批评巴霍芬和摩尔根关于家庭起源和发展的理论,否认人类初期群婚的存在,认为人类两性关系的最早形态就是一夫一妻制,认为嫉妒是形成一夫一妻制的决定因素。1889年,资产阶级学者韦斯特马尔克在《人类婚姻的起源》一书中发挥了考茨基的观点,在欧洲盛极一时。
恩格斯尖锐地对考茨基有关原始婚姻的错误理论进行批判, 他指出: “原始状况的标志不是粗野, 而是部落古老的血缘关系保留的程度。”“我还坚持我过去的看法: 共妻(和对妇女来说共夫) 是部落内部性交关系的起点⋯8943 .。相反地, 用嫉妒去作心理上的解释, 就是硬把后来的看法扯进去, 这种解释被成百的事实所驳倒”。“可以肯定地得出结论说, 凡是在强制放牧下土地定期重新回到共有状态的地方, 原先都实行过完全的土地共有制, 我认为, 可以同样肯定地得出结论说, 凡是妇女定期回到——实际地或象征性地——共有状态的地方, 原始时期都实行过共妻。”这是“远古就有的, 而且是广泛盛行的”, 因而它“完全驳倒了嫉妒这种心理论据”bn。这一席话, 是恩格斯针对考茨基关于婚姻问题的第一篇文章说的。不久, 考茨基又抛出第二篇文章, 其中还含有反批评、坚持错误的意思, 于是恩格斯再次批评了他, 进一步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凡有共有制的地方——不管是土地的、或者妻子的、或者任何东西的共有制——, 共有制就必定是原始的、来源于动物界的。后来的全部发展就是这种原始共有制的逐渐消亡的过程; 无论何时何地, 我们都找不到一个例子能证明, 共有制是作为派生现象从最初的个人占有发展起来的。”bo“无论如何, 原始的性的共同体属于遥远的时代, 并为以后进步的或退步的发展所淹没, 现在无论在什么地方再也找不到它的原始形式的标本。可是, 一切晚近的形式都可在这种原始的基础上找到它们的说明。不过我相信, 只要您不完全放弃忌妒是社会的决定性因素(在原始时代) 这种看法, 就不可能正确叙述这一发展过程。”bp
第五,用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19 世纪八九十年代, 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步伐加快了。与此相适应, 资产阶级御用学者一方面围攻达尔文的进化论, 一方面讨伐摩尔根的氏族制度学说和家庭发展史的观点, 竭力重弹私有制和父权制家庭是人类社会一出现即已存在, 阶级社会的各种制度亘古不变等陈词滥调, 妄图藉以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他们对摩尔根的攻击如此疯狂, 咒骂他“根本仇视历史方法”, 千方百计地抵制他的书, 不只是因为他在原始社会史研究领域带来了一场革命, 还在于他不仅像傅立叶那样地对阶级社会的一切不合理现象、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形式进行了批评, 而且还用了只有卡尔·马克思才能用的字眼来谈论这一社会的未来的改造。对于那一
伙靠资本家钱袋活命的原始社会史学家妄图在摩尔根的学说上打开缺口,进而反对马克思主义革命学说的阴谋伎俩, 恩格斯一眼就看穿了, 并愤怒地斥责道: “他们在国际范围内结党营私, 排斥异己”, “再没有一个比原始社会史学家勾结得更紧的互助保险公司了”c !【恩格斯: 致卡尔·考茨基的信(1891 年6 月3 日) ,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8 卷, 第108页。】 因此, 进一步阐明摩尔根的伟大发现的革命意义,充分地揭露和批判官方学者的谬论, 这自然是恩格斯不能不去做的。
恩格斯沿用摩尔根的历史分期方法,将人类历史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每个时代又分为低级、中级和高级三个阶段,考察了各个历史时代及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家庭形式的历史变迁。恩格斯肯定了摩尔根把家庭关系当作一个历史的范畴来考察,同时更为深刻地指出家庭作为经济细胞和社会生活的组织形式之一,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又是受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所制约的。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恩格斯深入考察了史前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发现婚姻家庭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人类两性间的性生活受到风俗的规定的某种限制的时候才产生的,归根结底也是由于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恩格斯考察了随着习俗和生产的发展而发展的婚姻、家庭依次更替的四种形式(一)血缘家庭(二)普那路亚家庭(三)对偶制家庭(四)专偶制家庭。
总之,恩格斯讨论家庭发展史的动机是深刻的,对家庭发展史的讨论也成为我们的宝贵财富。
bq参阅伊·恩·文尼科夫:《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第一版和第四版》, 见《民族问题译丛》1956
年第5 期。
①恩格斯: 致劳拉·拉法格的信(1884 年5 月26 日) ,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 卷, 第156 页, 人民出版社1974 年版。 ②③恩格斯: 致卡尔·考茨基的信(1884 年4 月26 日) , 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 卷, 第143—144 页。 ④参阅列宁: 《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们如何攻击社会民主主义者?》第三编附录三, 见《列宁选集》第1 卷, 第 81 页, 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