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南宋中期词选

南宋中期词选

辛弃疾(1140—1207,68岁),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2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生平事迹见邓广铭《辛稼轩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生平:

1.青年时代起义南归:英雄的才情将略(1-23岁)

2.任职江淮两湖:‚归正人‛的苦闷怨愤(24—42岁)

‚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政治主张;个人性格。

《论盗贼札子》谓自己‚不畏强御‛,‚孤危一身‛,‚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水调歌头》表白自己‚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

3.十年带湖闲居(43—52岁)

4.闽中起用和退隐瓢泉(53—55—63岁)

5.晚年参与北伐(64—66—68岁)

他的词集,今存两种版本系统:一为宋刻四卷本《稼轩词》,一为元刻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全宋词》据这两种版本校补,收词626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补3首。合计629首。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最便于研读。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也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艺术特色: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沉郁顿挫,沉雄悲壮,豪而不放。

1.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上片,主要描写登楼远眺时候的情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第一层。首句“楚天千里清秋”,总写江南秋景,唐圭璋谓:“起句浩荡,笼照全篇,包括山水空阔境界。”接下一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主要分写水。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第二层,主要分写山,写隔江远望中原秀美山峰而引发的亡国之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第三层。点明登楼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照应题目。

江南游子:漂泊南方的人。此指作者自己。辛弃疾为北方人,建康属江南东路。

三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声声哀鸣,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落日、断鸿、游子,意象的组合,渲染出一种凄凉、寂寞、孤独的环境氛围。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在汉唐诗歌里面,游子多指在外的行人。这里作者用以自指,大约含有两重用意:

其一,辛弃疾是北人南归,是一个“归正人”,他原是金人统治下的山东人,

远离故乡和亲人,渡江淮而归南宋,所以,隔江北望中原,自然会触动内心深处的乡愁和孤寂之感。

其二,南归以后,辛弃疾力倡抗金收复,但统治集团既无实力,也无决心出击金国,收复失地。对辛弃疾这样的主战派,虽然他很有军事才能、政治眼光,但主和派并不把他看作同路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孤立、排斥的态度。这种政治处境上的疏远、孤危、边缘化,使得辛弃疾在内心上备感孤寂,在南宋朝廷中,犹如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第四层,上片最后一层,通过动作和细节,正面描写一位失意的抗金英雄形象。

三句意思说,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

吴钩:古代吴国制造的宝刀,后泛指宝刀。“吴钩”,本应在手中挥舞,在战场上杀敌,但此时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地,这就烘托出作者虽有立功沙场的雄心壮志,但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感慨。

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

是写自己满腔愤恼、苦闷无处发泄,只得一遍又一遍地捶击楼头的栏杆,即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会,理解,领会。歇拍一句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虽是两层意思,但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后几句感情渐趋强烈,

至最后“无人会”一句得以尽情抒发,可谓“淋漓尽致”。

下片,主要是正面抒情,是就“无人会”的“登临意”作直接倾诉。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但是,作者为了避免直白径露,又多处运用典故,多用诘问句式。

共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第一层。否定弃绝国事而归乡退隐。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第二层。否定国难当头之际而追求个人享乐。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第三层。感叹个人的年华虚掷和国事的衰弱不振。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第四层。三句承上自然地收束。

这三句,表面是抱怨无人唤取红巾翠袖,为自己擦拭伤心的泪水;实际是辛弃疾慨叹自己空有一腔忠贞报国之志,却无人能够理解。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思相近而遥相呼应。“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烘托映衬之笔,别具一种风流悲壮的深婉之致。刚中带柔。词体特征。

2.大量用典,浑成自然

词的上片,多化用前人诗句,如“遥岑远目”四字,出自韩愈的《城南联句》;如“玉簪螺髻”四字,分别见诸韩愈和皮日休的诗;如“落日楼头”四字,见诸杜甫诗。借用前人现成的诗句,而又能与眼前景色完美融合为一体,做到运化自如,不见痕迹。

词的下片,接连运用了张翰、刘备、桓温及《鸱鸮》诗意等四个典故,皆恰到好处,不仅真切反映了作者登楼之际的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而且增加了词的丰富性、含蓄性和曲折性。

3.沉郁顿挫,豪而不放

该词作于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主要表现一种激愤、无奈,而又不甘沉沦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之情。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

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全词充满难言之隐和抑郁不平之气。

但这种情感不是喷薄而出,而是通过借景言情和借典言志的方式来传达。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写景、动作、比喻、象征,通过诗句化用,特别是贴切地运用了四个典故,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批评和赞扬,来表露自己的心胸抱负,使词变得回环吞吐,沉郁顿挫,豪而不放,笔笔能留,读来别有一种深婉细密的艺术韵味,使得词的内容更丰富,含意更深刻,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词人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作年两说: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谓作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辛弃疾任健康通判,年30岁。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隶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健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年35岁。邓笺曰:‚词充满牢骚愤激之气,且有‘树犹如此’语,疑非首次官健康时作。盖当南归之初,自身之前途功业如何,尚难测度。嗣后乃仍沉滞下僚,满腹经纶,迄无所用,迨重至健康,登高跳远,胸中积郁乃不能不一吐为快矣。‛

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杜甫《越王楼歌》:‚楼头落日半轮明。‛

断鸿:失群的孤雁。柳永《玉蝴蝶》:‚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晋书•张翰传》:晋人张翰,字季鹰,为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许汜:‚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折枝条,泫然流泪。‛

北周庾信《枯树赋》:‚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换头,三用典,委曲之至。‚休说‛两句,用张翰事,言不得便归。‚求田‛两句,用刘备事,言不屑求田。‚可惜‛两句,用桓

温事,言己之伤感。

谭献《复堂词话》: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

陈廷焯《词则 放歌集卷一》:雄劲可喜。一结风流悲壮。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起句浩荡,笼照全篇,包括山水空阔境界。‚水随‛一句,分写水;‚遥岑‛三句,分写山。‚秋无际‛从‚水随天去‛中见,‚玉簪螺髻‛从‚远目‛中见,皆用倒卷之笔。‚落日‛三句,写境极悲凉,与屯田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为佳境。‚江南游子‛,亦倒卷之笔。‚把吴钩‛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沈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换头,三用典,委曲之至。‚休说‛两句,用张翰事,言不得便归。‚求田‛两句,用刘备事,言不屑求田。‚可惜‛两句,用桓温事,言己之伤感。‚倩何人‛两句,十三字,应‚无人会‛句作结,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贺新郎》:甚矣吾衰张。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外。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和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玉楼春 戏赋云山》: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在。

张孝祥(1132~1169,《于湖词》,224首)。《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陆游(1125—1210,《放翁词》130首,《全宋词》145余首)《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簿,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陈亮(1143—1194,《龙川词》,74首)《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刘过(1154—1206,《龙洲词》,78首)《沁园春》: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姜夔(1155—1221,67岁;《白石道人歌曲》,84首)《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

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点绛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史达祖(《梅溪集》,122首)《双双燕 咏燕》: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指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竟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绮罗香 咏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沈沈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南宋中期词选

辛弃疾(1140—1207,68岁),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22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坚决主张抗金,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侂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生平事迹见邓广铭《辛稼轩年谱》(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生平:

1.青年时代起义南归:英雄的才情将略(1-23岁)

2.任职江淮两湖:‚归正人‛的苦闷怨愤(24—42岁)

‚三仕三已‛的人生经历:政治主张;个人性格。

《论盗贼札子》谓自己‚不畏强御‛,‚孤危一身‛,‚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恐言未脱口,而祸不旋踵‛。《水调歌头》表白自己‚昂昂千里,泛泛不作水中凫。‛

3.十年带湖闲居(43—52岁)

4.闽中起用和退隐瓢泉(53—55—63岁)

5.晚年参与北伐(64—66—68岁)

他的词集,今存两种版本系统:一为宋刻四卷本《稼轩词》,一为元刻十二卷本《稼轩长短句》。《全宋词》据这两种版本校补,收词626首。孔凡礼《全宋词补辑》又增补3首。合计629首。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最便于研读。

刘克庄《辛稼轩集序》说:‚公所作,大声鞺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其秾纤绵密者,亦不在小晏、秦郎之下。‛这是比较全面也比较公允的评价。

他独创出‚稼轩体‛,确立了豪放一派,影响十分深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九八《稼轩词提要》说:‚其词慷慨纵横,有不可一世之概,于倚声家为变调,而异军特起,能于剪红刻翠之外,屹然别立一宗。迄今不废。‛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也说:‚苏、辛并称。东坡天趣独到处,殆成绝诣,而苦不经意,完璧甚少。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

《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鹧鸪天》: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仆姑。 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罗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艺术特色:

这首词是作者在建康通判任上所作,是稼轩早期词中最负盛名的一篇,艺术上也渐趋成熟境界:沉郁顿挫,沉雄悲壮,豪而不放。

1.脉络清晰,层次井然

上片,主要描写登楼远眺时候的情景:由水写到山,由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第一层。首句“楚天千里清秋”,总写江南秋景,唐圭璋谓:“起句浩荡,笼照全篇,包括山水空阔境界。”接下一句“水随天去秋无际”,主要分写水。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第二层,主要分写山,写隔江远望中原秀美山峰而引发的亡国之恨。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第三层。点明登楼的时间、地点及人物,照应题目。

江南游子:漂泊南方的人。此指作者自己。辛弃疾为北方人,建康属江南东路。

三句意思说,夕阳快要西沉,孤雁声声哀鸣,引起了作者对远在北方的故乡的思念。落日、断鸿、游子,意象的组合,渲染出一种凄凉、寂寞、孤独的环境氛围。

这里“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三句,虽然仍是写景,但无一语不是喻情。

“落日”,本是日日皆见之景,辛弃疾用“落日”二字,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作为“江南游子”自己飘零的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游子”,在汉唐诗歌里面,游子多指在外的行人。这里作者用以自指,大约含有两重用意:

其一,辛弃疾是北人南归,是一个“归正人”,他原是金人统治下的山东人,

远离故乡和亲人,渡江淮而归南宋,所以,隔江北望中原,自然会触动内心深处的乡愁和孤寂之感。

其二,南归以后,辛弃疾力倡抗金收复,但统治集团既无实力,也无决心出击金国,收复失地。对辛弃疾这样的主战派,虽然他很有军事才能、政治眼光,但主和派并不把他看作同路人,对他一直采取猜忌、孤立、排斥的态度。这种政治处境上的疏远、孤危、边缘化,使得辛弃疾在内心上备感孤寂,在南宋朝廷中,犹如一个无家可归的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第四层,上片最后一层,通过动作和细节,正面描写一位失意的抗金英雄形象。

三句意思说,看着腰间空自佩戴的宝刀,悲愤地拍打着亭子上的栏干,可是又有谁能领会他这时的心情呢?

此时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动,但不是直接用语言来渲染,而是选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第一个动作是“把吴钩看了”。

吴钩:古代吴国制造的宝刀,后泛指宝刀。“吴钩”,本应在手中挥舞,在战场上杀敌,但此时却闲置身旁,只作赏玩,无用武之地,这就烘托出作者虽有立功沙场的雄心壮志,但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的苦闷和感慨。

第二个动作“栏杆拍遍”。

是写自己满腔愤恼、苦闷无处发泄,只得一遍又一遍地捶击楼头的栏杆,即借拍打栏杆来发泄心中的抑郁不平之气。把作者雄心壮志无处施展的急切悲愤的情态,清晰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另外,“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除了典型的动作描写外,还由于采用了运密入疏的手法,把强烈的思想感情寓于平淡的笔墨之中,内涵深厚,耐人寻味。

“无人会、登临意。”会,理解,领会。歇拍一句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音。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虽是两层意思,但七个短句一气呵成。落日断鸿,把看吴钩,拍遍栏杆,在阔大苍凉的背景上,凸现出一个孤寂的爱国者的形象。后几句感情渐趋强烈,

至最后“无人会”一句得以尽情抒发,可谓“淋漓尽致”。

下片,主要是正面抒情,是就“无人会”的“登临意”作直接倾诉。

上片写景抒情,下片则是直接言志。但是,作者为了避免直白径露,又多处运用典故,多用诘问句式。

共十一句,分四层意思: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

第一层。否定弃绝国事而归乡退隐。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

第二层。否定国难当头之际而追求个人享乐。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第三层。感叹个人的年华虚掷和国事的衰弱不振。

“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第四层。三句承上自然地收束。

这三句,表面是抱怨无人唤取红巾翠袖,为自己擦拭伤心的泪水;实际是辛弃疾慨叹自己空有一腔忠贞报国之志,却无人能够理解。这与上片“无人会、登临意”意思相近而遥相呼应。“红巾翠袖,揾英雄泪”,是烘托映衬之笔,别具一种风流悲壮的深婉之致。刚中带柔。词体特征。

2.大量用典,浑成自然

词的上片,多化用前人诗句,如“遥岑远目”四字,出自韩愈的《城南联句》;如“玉簪螺髻”四字,分别见诸韩愈和皮日休的诗;如“落日楼头”四字,见诸杜甫诗。借用前人现成的诗句,而又能与眼前景色完美融合为一体,做到运化自如,不见痕迹。

词的下片,接连运用了张翰、刘备、桓温及《鸱鸮》诗意等四个典故,皆恰到好处,不仅真切反映了作者登楼之际的较为复杂的心理活动,而且增加了词的丰富性、含蓄性和曲折性。

3.沉郁顿挫,豪而不放

该词作于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主要表现一种激愤、无奈,而又不甘沉沦的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愤慨之情。不仅对辛弃疾生活着的

那个时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较真实的现实内容,全词充满难言之隐和抑郁不平之气。

但这种情感不是喷薄而出,而是通过借景言情和借典言志的方式来传达。作者运用圆熟精到的艺术手法——写景、动作、比喻、象征,通过诗句化用,特别是贴切地运用了四个典故,通过对古人古事的批评和赞扬,来表露自己的心胸抱负,使词变得回环吞吐,沉郁顿挫,豪而不放,笔笔能留,读来别有一种深婉细密的艺术韵味,使得词的内容更丰富,含意更深刻,含蓄而深沉地表现了词人的矛盾痛苦的心情。

作年两说:

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编《唐宋词选》谓作于孝宗乾道五年(1169),辛弃疾任健康通判,年30岁。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一,隶孝宗淳熙元年(1174),辛弃疾在健康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时年35岁。邓笺曰:‚词充满牢骚愤激之气,且有‘树犹如此’语,疑非首次官健康时作。盖当南归之初,自身之前途功业如何,尚难测度。嗣后乃仍沉滞下僚,满腹经纶,迄无所用,迨重至健康,登高跳远,胸中积郁乃不能不一吐为快矣。‛

韩愈《城南联句》:‚遥岑出寸碧,远目增双明。‛

韩愈《送桂州严大夫》:‚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

皮日休《缥缈峰》:‚似将青螺髻,撒在明月中。‛

杜甫《越王楼歌》:‚楼头落日半轮明。‛

断鸿:失群的孤雁。柳永《玉蝴蝶》:‚断鸿声里,立尽斜阳。‛

《晋书•张翰传》:晋人张翰,字季鹰,为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驾而归。‛

《三国志•魏书•陈登传》载:陈登者,字元龙,在广陵有威名。又掎角吕布有功,加伏波将军,年三十九卒。后许汜与刘备并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许汜:‚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表大笑。备因言曰:‚若元龙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造次难得比也。‛

刘义庆《世说新语 言语》:‚桓公(温)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折枝条,泫然流泪。‛

北周庾信《枯树赋》:‚桓大司马闻而叹曰:‘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换头,三用典,委曲之至。‚休说‛两句,用张翰事,言不得便归。‚求田‛两句,用刘备事,言不屑求田。‚可惜‛两句,用桓

温事,言己之伤感。

谭献《复堂词话》:裂竹之声,何尝不潜气内转。

陈廷焯《词则 放歌集卷一》:雄劲可喜。一结风流悲壮。

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起句浩荡,笼照全篇,包括山水空阔境界。‚水随‛一句,分写水;‚遥岑‛三句,分写山。‚秋无际‛从‚水随天去‛中见,‚玉簪螺髻‛从‚远目‛中见,皆用倒卷之笔。‚落日‛三句,写境极悲凉,与屯田之‚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同为佳境。‚江南游子‛,亦倒卷之笔。‚把吴钩‛三句,写情事尤不堪,沈恨塞胸,一吐之于纸上,仲宣之赋无此慷慨也。换头,三用典,委曲之至。‚休说‛两句,用张翰事,言不得便归。‚求田‛两句,用刘备事,言不屑求田。‚可惜‛两句,用桓温事,言己之伤感。‚倩何人‛两句,十三字,应‚无人会‛句作结,豪气浓情,一时并集,如闻垓下之歌。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鹧鸪天》: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西江月·遣兴》:醉里且贪欢笑,要愁那得功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摩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沁园春 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正惊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贺新郎》:甚矣吾衰张。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樽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外。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和仓皇北顾。四十三年,

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玉楼春 戏赋云山》: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时相对两三峰,走遍溪头无觅处。 西风瞥起云横渡,忽见东南天一柱。老僧拍手笑相夸,且喜青山依旧在。

张孝祥(1132~1169,《于湖词》,224首)。《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鹜,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吸西江,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

陆游(1125—1210,《放翁词》130首,《全宋词》145余首)《钗头凤》: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簿,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陈亮(1143—1194,《龙川词》,74首)《水调歌头•送章德茂大卿使虏》: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刘过(1154—1206,《龙洲词》,78首)《沁园春》:斗酒彘肩,风雨渡江,岂不快哉。被香山居士,约林和靖,与东坡老,驾勒吾回。坡谓‚西湖,正如西子,浓抹淡妆临镜台‛。二公者,皆掉头不顾,只管衔杯。 白云‚天竺去来。图画里、峥嵘楼阁开。爱东西双涧,纵横水绕,两峰南北,高下云堆‛。逋曰‚不然,暗香浮动,争似孤山先探梅‛。须晴去,访稼轩未晚,且此徘徊。

姜夔(1155—1221,67岁;《白石道人歌曲》,84首)《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燕燕轻盈,莺莺娇软。分明又向华胥见。夜长争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别后书辞,别时针线。离魂暗逐郎行远。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鹧鸪天•元夕有所梦》:肥水东流无尽期。当初不合种相思。梦中未比丹青见,暗里忽惊山鸟啼。 春未绿,鬓先丝。人间别久不成悲。谁教岁岁红

莲夜,两处沈吟各自知。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蛾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点绛唇》:燕雁无心,太湖西畔随云去。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今何许?凭阑怀古,残柳参差舞。

史达祖(《梅溪集》,122首)《双双燕 咏燕》:过春社了,度帘幕中间,去年尘冷。差池欲住,试入旧巢相并。还相雕梁藻井。又软语、商量不定。飘然快指花梢,翠尾分开红影。 芳径。芹泥雨润。爱贴地争飞,竟夸轻俊。红楼归晚,看足柳昏花暝。应自栖香正稳。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损翠黛双蛾,日日画阑独凭。

《绮罗香 咏春雨》:做冷欺花,将烟困柳,千里偷催春暮。尽日冥迷,愁里欲飞还住。惊粉重、蝶宿西园,喜泥润、燕归南浦。最妨他、佳约风流,钿车不到杜陵路。 沈沈江上望极,还被春潮晚急,难寻官渡。隐约遥峰,和泪谢娘眉妩。临断岸、新绿生时,是落红、带愁流处。记当日、门掩梨花,剪灯深夜语。


相关文章

  • 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
  • 南宋人口的发展过程 -------------------------------------------------------------------------------- 作者:吴松弟 (中国经济史论坛于2003-8-24 1:2 ...查看


  • 宋代文学史发展线索
  • 宋代文学的体会 宋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属于中古期的第二段,它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关键期.各种新兴文体相继兴起,文学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转移.这些都为此后文学的发展开创了道路.拓展了空间.宋代文学的成就主要 ...查看


  • 宋代的文钱.贯钱的价值几何?
  • 宋代的1文钱.10文钱.100文钱.1贯钱.10贯钱.100贯钱.1000贯钱可以买到.得到什么东西,以及用钱衡量的法律界限.刑事责任有多大? 1.1文钱 宋代曾有高僧如此说道:"钱如蜜,一滴也甜."[58](卷八< ...查看


  • 中国文学史目录
  • 第一节 乐府的概况 第二节 汉乐府民歌的特色与文学成就 第三节 <陌上桑>与<孔雀东南飞> 章培恒 骆玉明 主编 第四章 西汉后期至东汉前期的诗赋与散文 第一节 五.七言诗的进展 第二节 辞赋的新特点和新题材 前 言 ...查看


  • 上海高中历史第三分册__知识整理(全)
  • 历史第三册知识整理 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 知道: 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 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 ...查看


  • 中国八大古都排名
  • 中国八大古都排名 历史建都政权数量排名 1.洛阳,建都或迁都至此的政权:帝喾.夏(早期.末期).商(初期).西周(成王五年后).东周.战国韩(早期).秦末河南王.西汉(高祖初).更始.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93年后).隋(炀帝后).李魏 ...查看


  •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
  • 中国古代史重要大事年表 奴隶社会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商--约公元前16世纪-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朝中期)--商王盘庚迁都殷 ...查看


  • 七下知识点 1
  • 从"开皇之治"到"贞观之治" 一.隋朝统一全国与"开皇之治" 1.隋的建立与统一 (1)建立:时间--581年, 建立者--杨坚(隋文帝),都城--长安,年号--开皇. (2)统一 ...查看


  • 七下历史基本知识点
  • 七年级下册历史基本知识点及地图(不含问答题) 第一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1.581年,杨坚(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长安.589年,隋朝灭掉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隋朝统一了南北方. 2.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隋朝大运河以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