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齐云山文化旅游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齐云山文化旅游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2 信息来源:

作者:县干班42期一组

当今世界,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迅猛发展文化旅游业。近几年来,休宁县坚持“文化塑县”战略,先后打出了“中国第一状元县”、“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乡村旅游福地”三张名片,极大提高了休宁县对外开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结合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客观地分析,休宁县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尤其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上,创新理念不够,市场意识不强,策划水平不高,展现形式不多,当然也还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项目支撑,还没有形成有特色、有品牌、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进一步推动休宁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形成产业化可谓任重而道远。

近日,利用党校学习开展小组活动之机,我们小组实地走访了休宁县齐云山风景区,在与相关人士座谈,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就齐云山景区近几年的发展作了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一、关于齐云山合作开发的思考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4A景区等诸多文化旅游资源和品质,道文化是其特色所在。齐云山在10多年前就开始旅游合作开发,虽经几度尝试,但均未取得较快发展。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纯粹商业性的合作,存在着政府与合作伙伴在价值取向、利益取向、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的分歧。因此,建议采取委托式合作开发,即县委、县政府把齐云山的开发委托给具有合作开发建设齐云山的文化品牌理念、发展责任意识和综合实力的合作伙伴,而县委、县政府在开发主导上,不存在直接的商业利益。

二、关于谋划和实施“齐云山中国道文化展示园区”

齐云山的文化核心是道文化,但是,齐云山的“道”却一直处于“看不到、闻不着、听不见、记不住、悟不了、带不走”的尴尬状况。“道”不活则山不活,“道”不兴则山不兴。仅仅是依附宫观、菩萨、香火而存在的,只能是世俗性、人间性、多样性的宗教,而不能形成历史性、地域性、本源性的宗教文化。齐云山的发展,离不开道教的发展,更离不开道文化的发展,因为齐云山的发展终端是旅游,而旅游的灵魂就是文化。因此,齐云山道文化建设必须成为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

1、划定“齐云山中国道文化展示园区”范围:东至环居、南至渔渭公路、西至东亭、北至皖赣铁路(含月华街、楼上楼、云岩湖),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2、建立文化产业孵化平台。围绕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大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

建议设立齐云山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每年财政至少安排100万元,为齐云山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财政性贷款担保,提供财税补贴和房屋补贴;建议成立组织齐云山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按照财政以奖代补一部分、民间筹集一部分、吸收县外投资一部分的方式,重点扶持齐云山文化产业发展。

3、高水准、高起点的策划和规划。着力把提高道文化品位贯穿到齐云山“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及旅游发展全过程,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道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邀请国内实力最强大的专业策划团队,对“齐云山中国道文化展示园区”进行谋篇布局,在此基础上,邀请知名院校的设计院进行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初步形成以月华街为核心的道家文化区、以楼上楼为核心的探险体验区、以云岩湖为核心的休闲养生区、以镇区横江南岸西部为核心的田园观光区、以镇区横江南岸东部为核心的徽文化展示区、以镇区横江北岸为核心的福文化区六大重点建设区域。

三、对齐云山六大重点建设区域项目规划的思考

齐云山管委会要加大与旅游部门合作,组织和指导有关单位对齐道文化、齐云民俗文化进行产业项目编制,积极开展旅游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外地资金和先进的舞美编排艺术、管理经验,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合作,真正形成文化生产力,产生文化经济效益。重点引进影视、演出、会展、康体、娱乐、餐饮等多元文化旅游业态。

1、以月华街为核心的道家文化区:重点以文物博览、旅游观光、道文化交流为主,加强摩崖石刻、碑刻的保护,修复玄天太素宫、洞天福地等重点宫观,修复张三丰衣冠冢,提升道教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开辟齐云论坛,组织四大道教名山之间的互访、互动活动等。

2、以楼上楼为核心的探险体验区:开发徒步登山旅游项目,建立场地拓展和高空训练基地。

3、以云岩湖为核心的休闲养生区:利用自然、特色山水景观,引入知名品牌企业,重点打造精品会所、旅游地产等业态。

4、以镇区横江南岸西部为核心的田园观光区:利用不同节令植物现象,重点开发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引进农家酒屋等休闲、餐饮业态。

5、以镇区横江南岸东部为核心的徽文化展示区: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和旅游文化、非遗文化大市场建设,引进影视、动漫等高新文化业态,打造齐云欢乐谷。

6、以镇区横江北岸为核心的福文化区:结合休宁状元文化和道教文化,建立老子文化公园和祈福主题公园,加快云山诗意、养生之都等项目建设,形成山下现代旅游服务集中区。

关于齐云山文化旅游建设的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1-8-2 信息来源:

作者:县干班42期一组

当今世界,文化旅游已成为旅游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正在迅猛发展文化旅游业。近几年来,休宁县坚持“文化塑县”战略,先后打出了“中国第一状元县”、“中国有机茶之乡”、“中国乡村旅游福地”三张名片,极大提高了休宁县对外开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为进一步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深度结合和谐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客观地分析,休宁县的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尤其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结合上,创新理念不够,市场意识不强,策划水平不高,展现形式不多,当然也还缺乏必要的政策引导、资金扶持和项目支撑,还没有形成有特色、有品牌、有竞争力的旅游文化产品,进一步推动休宁旅游与文化深度结合,形成产业化可谓任重而道远。

近日,利用党校学习开展小组活动之机,我们小组实地走访了休宁县齐云山风景区,在与相关人士座谈,查阅资料的基础上就齐云山景区近几年的发展作了调查研究,报告如下:

一、关于齐云山合作开发的思考

齐云山是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4A景区等诸多文化旅游资源和品质,道文化是其特色所在。齐云山在10多年前就开始旅游合作开发,虽经几度尝试,但均未取得较快发展。究其原因,我们认为纯粹商业性的合作,存在着政府与合作伙伴在价值取向、利益取向、发展方向等多方面的分歧。因此,建议采取委托式合作开发,即县委、县政府把齐云山的开发委托给具有合作开发建设齐云山的文化品牌理念、发展责任意识和综合实力的合作伙伴,而县委、县政府在开发主导上,不存在直接的商业利益。

二、关于谋划和实施“齐云山中国道文化展示园区”

齐云山的文化核心是道文化,但是,齐云山的“道”却一直处于“看不到、闻不着、听不见、记不住、悟不了、带不走”的尴尬状况。“道”不活则山不活,“道”不兴则山不兴。仅仅是依附宫观、菩萨、香火而存在的,只能是世俗性、人间性、多样性的宗教,而不能形成历史性、地域性、本源性的宗教文化。齐云山的发展,离不开道教的发展,更离不开道文化的发展,因为齐云山的发展终端是旅游,而旅游的灵魂就是文化。因此,齐云山道文化建设必须成为当前重点考虑的问题。

1、划定“齐云山中国道文化展示园区”范围:东至环居、南至渔渭公路、西至东亭、北至皖赣铁路(含月华街、楼上楼、云岩湖),总面积约20平方公里。

2、建立文化产业孵化平台。围绕建设皖南国际旅游文化示范区,加大对文化产业扶持力度,

建议设立齐云山文化产业发展资金,每年财政至少安排100万元,为齐云山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财政性贷款担保,提供财税补贴和房屋补贴;建议成立组织齐云山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按照财政以奖代补一部分、民间筹集一部分、吸收县外投资一部分的方式,重点扶持齐云山文化产业发展。

3、高水准、高起点的策划和规划。着力把提高道文化品位贯穿到齐云山“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及旅游发展全过程,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文化软实力,充分发挥道文化这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品牌效应。邀请国内实力最强大的专业策划团队,对“齐云山中国道文化展示园区”进行谋篇布局,在此基础上,邀请知名院校的设计院进行高起点、大手笔规划。初步形成以月华街为核心的道家文化区、以楼上楼为核心的探险体验区、以云岩湖为核心的休闲养生区、以镇区横江南岸西部为核心的田园观光区、以镇区横江南岸东部为核心的徽文化展示区、以镇区横江北岸为核心的福文化区六大重点建设区域。

三、对齐云山六大重点建设区域项目规划的思考

齐云山管委会要加大与旅游部门合作,组织和指导有关单位对齐道文化、齐云民俗文化进行产业项目编制,积极开展旅游文化产业项目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外地资金和先进的舞美编排艺术、管理经验,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合作,真正形成文化生产力,产生文化经济效益。重点引进影视、演出、会展、康体、娱乐、餐饮等多元文化旅游业态。

1、以月华街为核心的道家文化区:重点以文物博览、旅游观光、道文化交流为主,加强摩崖石刻、碑刻的保护,修复玄天太素宫、洞天福地等重点宫观,修复张三丰衣冠冢,提升道教从业人员素质和水平,开辟齐云论坛,组织四大道教名山之间的互访、互动活动等。

2、以楼上楼为核心的探险体验区:开发徒步登山旅游项目,建立场地拓展和高空训练基地。

3、以云岩湖为核心的休闲养生区:利用自然、特色山水景观,引入知名品牌企业,重点打造精品会所、旅游地产等业态。

4、以镇区横江南岸西部为核心的田园观光区:利用不同节令植物现象,重点开发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引进农家酒屋等休闲、餐饮业态。

5、以镇区横江南岸东部为核心的徽文化展示区:加快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和旅游文化、非遗文化大市场建设,引进影视、动漫等高新文化业态,打造齐云欢乐谷。

6、以镇区横江北岸为核心的福文化区:结合休宁状元文化和道教文化,建立老子文化公园和祈福主题公园,加快云山诗意、养生之都等项目建设,形成山下现代旅游服务集中区。


相关文章

  • 刘云山在甘肃调研时强调 积极探索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发展之路
  • 2012年06月21日 18:28:31 来源: 新华网 4 [字号:大 中 小][打印] [纠错] 新华网兰州6月21日电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近日在甘肃调研时强调,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快文化 ...查看


  • 刘云山: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积极作用
  • 新华网北京6月29日电(记者霍小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到人民日报社就做好新形势下宣传舆论工作进行调研,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充分发挥宣传舆论的积极作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 ...查看


  • 植物学实践报告
  • 植物学实习报告 一. 实习目的: 1.通过实习,巩固和提高课堂所学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进一步培养独立工作与与 人协作的能力. 2.学习用正确的方法和手段来观察和研究植物,达到提高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3.掌握植物的采集.压制.标本制作.种 ...查看


  • 电大作业[安徽地域文化]
  • 安徽地域文化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1 一.填空(每小题 1 分,共 20 分. ) 1.康熙六年七月十二日(1667 年 8 月 30 日) ,康熙批准了由吏部 汇奏并经御前会议讨论通过的全国性地方行政区划和官制政革意 见,其中,江南省正式分为 ...查看


  • 大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时政--人民网
  • 刘云山在云南调研时强调 大力推动边疆民族地区文化建设 让各族人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2010年12月16日00:0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查看


  • 旅游型特色民俗村落文化景观的保护与提升
  • 一.村落文化景观及其保护的内涵 1.村落文化景观的内涵 文化景观的本质是人类与自然互动的产物,是自然风光.田野.建筑.村落.厂矿.城市.交通工具和道路以及人物和服饰等所构成的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反应了文化体系的特征和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他不仅 ...查看


  • [团的十七大精神传达提纲]
  • 共青团中央印发<团的十七大精神传达提纲>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23日电(记者张婷)6月20日,共青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闭幕.为帮助广大团干部和团员青年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团中央于6月21 ...查看


  • 刘云山: 把严和实的要求转化为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 7月9日至1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在宁夏调研.这是7月9日,刘云山在固原市和润移民村与基层党员和群众座谈. 新华网银川7月11日电(记者华春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7月9日至11日在宁夏调研,他强 ...查看


  • 赵克志:今年要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
  • 原标题:全面从严治党 严格管理干部以新状态新作风将各项事业推向前进 3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贵州代表团审议.黄晓青 摄 3月8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来到十二届全国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