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孝道
HoogLe [email protected]
《论语》,篇幅不过27篇,字数也就仅仅一万一千多,却能保持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可见其真正无愧于“经典”之称。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观之,其在修身、治国方面地位上是多么的崇高。同时由此也可以看出,《论语》是一部宏观管理学的精品著作,北宋初年宰相赵普读了此书,就可
孝道在国人认识中乃是一项重要的美德,素来为人们所重视。其中孔子的大力提倡功不可没,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那句“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中,提倡孝道的例子比比皆是。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论语》在孝道上做了很精深的阐释,对古代的孝道更是做了一个精妙的概括,从而也帮助世人解决了很多在“孝”字上一些问题。由此教化了中国人数千年,中国自称礼仪之邦,颇感自豪。
然而近年来,孔子所提倡的孝道被人屡屡诟病。尤其是鲁迅先生的《24孝图》,更是将封建孝道推上风尖浪口。后有跟风者甚至将之贬低的一无是处。
我们现如今反观,鲁迅却未必是反对孝道伦常,他与阿长的深厚感情便可看出来,只是封建孝道已经被扭曲成一种病态的愚孝,鲁迅先生借批判孝道,提醒国人,破除脑袋中无形的封建枷锁。而扭曲孝道的始作俑者当然是历代封建君王及其维护者,他们把孝道向政治方面延伸,便是忠君爱国,以此来教化人民,占
取名分,借此维护他们的统治。
其实哲学家的思想被政治家所用乃是历史常态,对于孔子我们无可苛责。 将目光再次放远,投射到春秋之际,周朝衰落,诸侯崛起,上自庙堂,子弑父,臣弑君,无义攻伐,而下平民,其实更加不堪。孔子目睹礼乐崩坏,于是常常有感。弟子门人搜集其言行,著《论语》一书。去除刻意的鼓吹与刻意的贬低孝道,由理性的角度看来《论语》中的孝道,应该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孝是一种由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正是因为只是一种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效果。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不孝子女个案出现,只能用法律来约束,让很多人感叹世风日下。很多地方打出提倡孝道的口号,举办很多活动,可惜流于形式,惺惺作态,实在让人作呕,让人颇为怀念鲁迅刀子一般的文字。
在我看来,现在很多老人在养老院,子女常年没有探望,很多时候,是现实的生活迫使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然而,在物质文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回避的说,我们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或者说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确实远远不能及格。难以量化的政绩,政府推行的无力也是意料之中,但是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成为,数典忘祖,不守孝道的借口,薪尽火传,文化若是沦丧,还有何面目自称中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每每读到这些,我们是否会驻足思索。三纲五常,那些我们都烂熟于心的大道理,是否还在继续引领着我们灵魂的审视,审视我们今日的所作所为。
时代在迁移,但道理的根本是亘古不变的。只是它们随着时代不停地具象化,
顺着时代的步伐不停发展、衍生。就像《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一样,我们如果只是用法规去禁锢着它,那么人们在“孝”上未免显得有些傀儡化。所以我们需要着深入人心,需要孝道思想能够真正和我们融为一体。当我们都能够真正理解与感悟,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论语》中的孝道。
不要流连于形式,更不要简单地附和。我们要能感悟到孔子思想的大心脏,让孝道的思想真正的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引领着我们的言行。
《论语》中的孝道
HoogLe [email protected]
《论语》,篇幅不过27篇,字数也就仅仅一万一千多,却能保持几千年来经久不衰,可见其真正无愧于“经典”之称。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由此观之,其在修身、治国方面地位上是多么的崇高。同时由此也可以看出,《论语》是一部宏观管理学的精品著作,北宋初年宰相赵普读了此书,就可
孝道在国人认识中乃是一项重要的美德,素来为人们所重视。其中孔子的大力提倡功不可没,最深入人心的莫过于那句“父母在,不远游”。
《论语》中,提倡孝道的例子比比皆是。物质上赡养父母、精神上尊敬父母……《论语》在孝道上做了很精深的阐释,对古代的孝道更是做了一个精妙的概括,从而也帮助世人解决了很多在“孝”字上一些问题。由此教化了中国人数千年,中国自称礼仪之邦,颇感自豪。
然而近年来,孔子所提倡的孝道被人屡屡诟病。尤其是鲁迅先生的《24孝图》,更是将封建孝道推上风尖浪口。后有跟风者甚至将之贬低的一无是处。
我们现如今反观,鲁迅却未必是反对孝道伦常,他与阿长的深厚感情便可看出来,只是封建孝道已经被扭曲成一种病态的愚孝,鲁迅先生借批判孝道,提醒国人,破除脑袋中无形的封建枷锁。而扭曲孝道的始作俑者当然是历代封建君王及其维护者,他们把孝道向政治方面延伸,便是忠君爱国,以此来教化人民,占
取名分,借此维护他们的统治。
其实哲学家的思想被政治家所用乃是历史常态,对于孔子我们无可苛责。 将目光再次放远,投射到春秋之际,周朝衰落,诸侯崛起,上自庙堂,子弑父,臣弑君,无义攻伐,而下平民,其实更加不堪。孔子目睹礼乐崩坏,于是常常有感。弟子门人搜集其言行,著《论语》一书。去除刻意的鼓吹与刻意的贬低孝道,由理性的角度看来《论语》中的孝道,应该有更加深刻的感受。
孝是一种由血缘关系为纽带的一种晚辈对长辈的伦理道德。正是因为只是一种道德约束,不具有强制效果。在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不孝子女个案出现,只能用法律来约束,让很多人感叹世风日下。很多地方打出提倡孝道的口号,举办很多活动,可惜流于形式,惺惺作态,实在让人作呕,让人颇为怀念鲁迅刀子一般的文字。
在我看来,现在很多老人在养老院,子女常年没有探望,很多时候,是现实的生活迫使的,仓廪实而知礼节,是我们不能回避的话题,然而,在物质文明发展的背景下,我们不能回避的说,我们在继承与发展传统文化,或者说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确实远远不能及格。难以量化的政绩,政府推行的无力也是意料之中,但是一切的一切,都不能成为,数典忘祖,不守孝道的借口,薪尽火传,文化若是沦丧,还有何面目自称中华。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每每读到这些,我们是否会驻足思索。三纲五常,那些我们都烂熟于心的大道理,是否还在继续引领着我们灵魂的审视,审视我们今日的所作所为。
时代在迁移,但道理的根本是亘古不变的。只是它们随着时代不停地具象化,
顺着时代的步伐不停发展、衍生。就像《论语》中的孝道思想一样,我们如果只是用法规去禁锢着它,那么人们在“孝”上未免显得有些傀儡化。所以我们需要着深入人心,需要孝道思想能够真正和我们融为一体。当我们都能够真正理解与感悟,才有可能真正做到《论语》中的孝道。
不要流连于形式,更不要简单地附和。我们要能感悟到孔子思想的大心脏,让孝道的思想真正的流淌在我们的血液里,引领着我们的言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