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圆的认识的分析及教学基本思路_数学论文

(一)圆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 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 。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学习“圆的认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 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 作用。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1.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 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 ,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 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 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 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 (3)“圆的半径都相等”, 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 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所以,我们在教 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 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 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三)本课时知识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师都有体会,本课时内容从本单元整体角度考虑,并非重点课时。从教材内容上来 看,似乎也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入圆的概念,再讲圆的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直径 与半径的关系,并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就是这样一节看来简单的课时,其实并不简单。所以往往有的老师教 学之后,总有不深不透的感觉。如:有的教师问:到底什么是圆呢?怎么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车轮一下子就 跳到在黑板上画圆,讲圆的各部分名称呢?还有不少教师拿着圆形纸片的教具说:“这是一个圆。”(应说这 是一个圆形的纸片。)或指着学生的学具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应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形学具。)还 有的教师对直径到底是不是圆的对称轴争论不休。„„虽然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圆下定义,但是也不应该给学 生一些错误的概念。关键是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教学。 2.为了加强对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演示圆这个图形的形成过程,向学生渗透圆是在 平面上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同时通过对学生语言的纠正,如:“这是一个圆。”“这是一 个圆形的纸片。”使学生体会对圆的认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3.对于画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内容,采取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 、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这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4.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到位,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化过程。在本课时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原 则。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逐步深化。 二 (一)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 本课时是起始课。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重温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点、线(段线、直线)和 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清楚。对平面图形的语言表达要准确。如:这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正方形、这是一个 正方形的手帕、这是一条三角形的围巾等之间的区别。以上内容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消化。 要精心设计好“圆的形成”这一电脑软件或投影。特别是对软件或投影的设计意图以及在演示中应提出哪 些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新知识的教学过程 1.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向学生渗透圆是一个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或当一条线段 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端所围成的封闭曲线就形成了一个圆。并揭示圆心与半径 的概念。 2.学生动手自学画圆。自行总结画圆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从不熟练

到比较熟练,从画任意大小的圆到按 所给定的半径长度画圆。体会圆规两个脚及叉开长度与所画圆的关系。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 大小。 3.初步认识圆的特征。揭示圆是轴对称图形以及相关的概念;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新知识教学后的练习 新知识教学后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新授知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运用中理解、内化、巩固 提高的过程。也是展现基础知识价值的过程,因此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基础练习:通过观察、判断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本课时中对半径、直径的认识。 2.迁移训练:本练习中通过对圆的对称轴的理解,迁移到对过去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找对 称轴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达到以新带旧,融汇贯通的目的。 3.辨析练习:通过辨析判断,深化所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4.自命题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任意命题,请另一学生回答。不但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力 ,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 (一)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1][2]

(一)圆的认识在教材中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1.本课时内容是在学生学过了几种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对于平面几何图形中点、线、面以 及轴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圆的概念是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常见实物或实物图形中引出的 。由于在小学一般不介绍圆的定义,只说明所见实物的外形或图形是圆,所以教学中观察与操作的成份很大。 2.学习“圆的认识”使学生对平面几何图形的认识,从直线段、图形扩大到曲线图形,不仅对进一步学习 圆的周长和面积是十分重要的基础,也是将来学习立体图形的基础,同时对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也有很重要的 作用。 (二)本课时教学目标的确定 1.教学目标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 (1)在基础知识上,应考虑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哪些知识点。 特别应考虑到在平面几何图形概念教学中 ,本班学生在认知上的薄弱环节是什么,这样才能抓住关键重点突破。 (2)我们的教学目标不仅要明确使学生学会知识, 还应考虑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哪些能力(当然要培养的 能力是多方面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在本课时中,对于圆的特征,直径、半径、对称轴等概念的理解,都是 建立在课堂演示,动手操作基础上的,所以观念、动手操作、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应做为培养能力的重点目标 。 (3)“圆的半径都相等”, 还是“在同一圆内圆的半径都相等”。“圆的直径是对称轴”还是“圆的直 径所在的直线是圆的对称轴”。诸如此类的认识,都反映出学生的抽象思维发展的不同层次。所以,我们在教 学中,还要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的角度入手,渗透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引导学生能初步运用这些观点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 2.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圆, 掌握圆的特征及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会用工具画 圆。 (2)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及观察、分析、综合、概括的能力。 (3)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认识问题。 (三)本课时知识的编排特点及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关键 1.教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师都有体会,本课时内容从本单元整体角度考虑,并非重点课时。从教材内容上来 看,似乎也很简单:可以概括为从日常生活中的物体引入圆的概念,再讲圆的画法及各部分的名称,了解直径 与半径的关系,并知道圆是轴对称图形。就是这样一节看来简单的课时,其实并不简单。所以往往有的老师教 学之后,总有不深不透的感觉。如:有的教师问:到底什么是圆呢?怎么从日常生活中的钟表、车轮一下子就 跳到在黑板上画圆,讲圆的各部分名称呢?还有不少教师拿着圆形纸片的教具说:“这是一个圆。”(应说这 是一个圆形的纸片。)或指着学生的学具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应说拿起你们手中的圆形学具。)还 有的教师对直径到底是不是圆的对称轴争论不休。„„虽然在小学阶段不要求给圆下定义,但是也不应该给学 生一些错误的概念。关键是要重视对基本概念的教学。 2.为了加强对圆的认识的教学,教学时可以充分利用电脑演示圆这个图形的形成过程,向学生渗透圆是在 平面上和一个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同时通过对学生语言的纠正,如:“这是一个圆。”“这是一 个圆形的纸片。”使学生体会对圆的认识。这是教学中的难点。 3.对于画圆、直径与半径的关系等内容,采取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以达到培养学生动手 、观察、分析、概括的能力。这是本课时教学的重点。 4.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不可能一次到位,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深化过程。在本课时教学中,也体现了这一原 则。如: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分散难点,逐步深化。 二 (一)新知识教学前的准备 本课时是起始课。所以课前准备主要是重温已学过的平面图形的认识,使学生对点、线(段线、直线)和 对称图形等基本概念清楚。对平面图形的语言表达要准确。如:这是一个三角形、这是一个正方形、这是一个 正方形的手帕、这是一条三角形的围巾等之间的区别。以上内容要在平时教学中加以消化。 要精心设计好“圆的形成”这一电脑软件或投影。特别是对软件或投影的设计意图以及在演示中应提出哪 些问题,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新知识的教学过程 1.观察电脑投影,演示圆的形成。向学生渗透圆是一个与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或当一条线段 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内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端所围成的封闭曲线就形成了一个圆。并揭示圆心与半径 的概念。 2.学生动手自学画圆。自行总结画圆步骤及应注意的问题。从不熟练

到比较熟练,从画任意大小的圆到按 所给定的半径长度画圆。体会圆规两个脚及叉开长度与所画圆的关系。体会圆心决定圆的位置,半径决定圆的 大小。 3.初步认识圆的特征。揭示圆是轴对称图形以及相关的概念;了解直径与半径的关系。 (三)新知识教学后的练习 新知识教学后的课堂练习有助于巩固和加深理解新授知识。是学生对所学知识在运用中理解、内化、巩固 提高的过程。也是展现基础知识价值的过程,因此是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练习可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基础练习:通过观察、判断等形式的练习,巩固本课时中对半径、直径的认识。 2.迁移训练:本练习中通过对圆的对称轴的理解,迁移到对过去所学的长方形、正方形、等腰梯形等找对 称轴的理解。从而使所学知识达到以新带旧,融汇贯通的目的。 3.辨析练习:通过辨析判断,深化所学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问题。 4.自命题练习: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内容,任意命题,请另一学生回答。不但增加了学习兴趣,提高了能力 ,而且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三 (一)教学的基本思路和方法[1][2]


相关文章

  • 201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 2013小学数学新课标解读 一.前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定稿)>(以下简称<标准>)是针对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制定的.根据<义务教育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查看


  • 数学教学基本功
  • 数学教学基本功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提纲) 第一部分 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内容.意义和训练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的内容 (一)基本功的概念 基本功,按照人们通常的见解,是指从事某项工作所必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本功具 ...查看


  • 2018届高三数学备课组复习备考计划
  • 2018届高三数学备课组复习备考计划 高三数学备课组 柳建林 一.目标:以面向高考, 面向学生, 面向新课标为指导, 以课堂教学为主, 课后辅导为辅, 帮助学生夯实基础, 培养能力, 突出数学思想方法, 努力争取在2018年高考中取得满意的 ...查看


  • 谈应用题教学
  • 摘要应用题反映日常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和具体情形,包含事件.事理.已知条件.问题及数量关系诸要素.学生在学习应用题时其注意力往往被题目中事件的非本质属性所迷惑,加之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时期,抽象思维能力较低, ...查看


  • 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思路和方法总结
  • 摘 要:应用题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解决的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学生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很大帮助,同时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结合笔者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经历,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进行了总结和梳理. 关键词:小学数学 ...查看


  • [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 <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王 岩 224003) (盐城高级职业学校,江苏盐城 对于<点到直线的距离>一节内容的分析与处理,我主要思考了以下几个问题: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现阶段职业中学学生的学习现状, ...查看


  • 小学数学说课 1
  • 小学数学怎样说课 一.说课的原则. 1. 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对说课的基本要求主要体现在:教材分析正确.透彻.学 情分析客观.准确,符合实际. 2. 理论性原则.说理精辟,能灵活运用学科理论和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并能上升到一 定的理论高度, ...查看


  • 集合与函数概念整理
  • 集合与函数概念 一.教材分析 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使用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本章中只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学生将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去表示有关的数学对象,发展运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函数的学习 ...查看


  • 三年级上学期数学教学计划,学科教学方案大全
  • 一.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材内容包括下面一些内容: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笔算,有余数的除法,多位数乘一位数,分数的初步认识,四边形,千米和吨的认识,时.分.秒,可能性,数学广角等. 二.指导思想 1.改进笔算教学的编排,体现计算教学改革的理念,重视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