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以读数和写数为基础,我按照教参进行了教学。由于有了去年的经
验,我在读数时特别注意了读数的要点强调,每一级的数都按照各级的读法读,
只是读完后在后面加上它的计数单位。通过这样的教学,全班一致攻克了读数这
难关。写数也是一样,先要找出带“亿”、“万”的计数单位,弄清楚每个级里面
的数到底是多少,在依次在每个级里写出相应的数,学生们这些都掌握的比较好。
对于组数的教学,我吸取了去年的经验,在读题目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反复读
三遍,把要组的数先能读出来,读数会读了,写数自然就轻松了,按照这样的规
律,难度也降低了不少,学生们做类似的题目也稳定了。
省略尾数也是一难点,我首先就规定遇到大数必须给我先分级,好确定省略
的部分,在合理的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最后再按要求改写,这样学生
们掌握起来会容易的多。 去年一年的经验确实帮我了不小的忙,真是“在
战斗中总结,在总结中战斗”,相信以后的教学会更顺利。
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
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
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
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
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尺子、秤称)角的大小用什么测
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
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
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教学这一内容时,是从学生的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
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
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
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使教
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
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 不如教材那般准确。
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 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
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环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
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
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三
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导入新课时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一方
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提出乘法问题,并请全班同学帮助列式解答:850×15,
板书两种计算过程,让学生自己比较哪种简便,使学生产生最简便计算的意识。
再提出一个乘法问题,要求用简便的计算方法计算,正好对应了书中的试一试,
这样设计既灵活地运用了教材提供的情境,又尊重了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还
运用了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教学
“想想做做”时,第1题计算之后,要着重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添上的0的个数
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巩固简便笔算方法。
第1题到第2题的练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第1题主要巩固简便笔算方法,而
第2题在此基础上还着重强调学生的竖式计算的列式方法,在教学第2题的练习
时还要让学生自主产生列式方法的不同,做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效的数学学习活
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
的重要方式。从这句话我们
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摈弃,而是对传统教学中比较
忽视的部分进行补充。比如模仿与记忆在我们的传统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而今
新课程标准中它仍旧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只是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加以补充。 而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我片面的注重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忽视了必要的模仿与记忆,在平常的作业中也很少有这样的练习,因此出现了学生曾经能发现的东西到时却无法灵活运用的情况。 看来我们在积极学习新理念、运用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不能对传统教学中的方法完全舍弃,相反应该对它们重新理解、发掘并利用,将传统和现代有效结合。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应该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反思的过程。
第一 单元小结与反思
经过这一阶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亿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教材在安排具体内容时,一方面图文并茂地提供教学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这体现在:①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②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③亿以上数的读、写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第二单元小结与反思
经过二、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单元小结与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学生掌握的不错!可部分学生太过于马虎!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学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刻画这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逻辑地联成一体。教学时,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四单元小结与反思
这一单元涉及到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等,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加强了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应该深刻体会!!
一、《大数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个单元以读数和写数为基础,我按照教参进行了教学。由于有了去年的经
验,我在读数时特别注意了读数的要点强调,每一级的数都按照各级的读法读,
只是读完后在后面加上它的计数单位。通过这样的教学,全班一致攻克了读数这
难关。写数也是一样,先要找出带“亿”、“万”的计数单位,弄清楚每个级里面
的数到底是多少,在依次在每个级里写出相应的数,学生们这些都掌握的比较好。
对于组数的教学,我吸取了去年的经验,在读题目的时候我要求学生反复读
三遍,把要组的数先能读出来,读数会读了,写数自然就轻松了,按照这样的规
律,难度也降低了不少,学生们做类似的题目也稳定了。
省略尾数也是一难点,我首先就规定遇到大数必须给我先分级,好确定省略
的部分,在合理的运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近似数,最后再按要求改写,这样学生
们掌握起来会容易的多。 去年一年的经验确实帮我了不小的忙,真是“在
战斗中总结,在总结中战斗”,相信以后的教学会更顺利。
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
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
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问题探究生活化 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观察、
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首先,让学生回忆测
量线段的长短、物体质量分别需要什么工具?(尺子、秤称)角的大小用什么测
量?这样引起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激活学生思维的有效问题。我觉得这样的设
计既自然,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最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
去分析事物。
二、让学生在发现中学习数学
教学这一内容时,是从学生的认识量角器入手:先让学生观察量角器,通过
观察你会发现什么?同桌之间相互说说,然后小组交流讨论,每小组汇报讨论结
果后,我根据汇报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为了加强记忆,课件展示量角器的中心点、
零度刻度线、内刻度线、外刻度线„这样不仅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还使教
学收到良好的效果。教学测量角的大小时,先让学生试着量,然后说出测量度数
及方法。测量结果不尽相同,想出的方法不是很准确,语言 不如教材那般准确。
但不可否认,学生的思维在自然而流畅地向教材所展示的方法靠近。 本课所采用的让学生自我发现的方法与“向儿童呈现学习的材料,强化正确的答
案”的传统学习方法相比,学习效果显然优于后者。
三、《三位数乘两位数》的教学反思
这一节课创设了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绿色环保生活环境,提出了需要用乘数末
尾有0的乘法笔算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利用已有的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的笔算经
验,尝试着独立列竖式计算,并通过交流,帮助学生掌握两个乘数末尾有0的三
位数乘两位数的简便笔算方法。导入新课时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导入,一方
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先让学生根据给出的条件提出乘法问题,并请全班同学帮助列式解答:850×15,
板书两种计算过程,让学生自己比较哪种简便,使学生产生最简便计算的意识。
再提出一个乘法问题,要求用简便的计算方法计算,正好对应了书中的试一试,
这样设计既灵活地运用了教材提供的情境,又尊重了学生提出的不同的问题,还
运用了阶梯式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地掌握乘数末尾有0的乘法笔算方法。教学
“想想做做”时,第1题计算之后,要着重让学生说说积的末尾添上的0的个数
是怎样确定的,让学生运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巩固简便笔算方法。
第1题到第2题的练习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第1题主要巩固简便笔算方法,而
第2题在此基础上还着重强调学生的竖式计算的列式方法,在教学第2题的练习
时还要让学生自主产生列式方法的不同,做题的难易程度也不同。
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基本理念中有这样一句话:有效的数学学习活
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数学学习
的重要方式。从这句话我们
可以看出,新课程标准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完全摈弃,而是对传统教学中比较
忽视的部分进行补充。比如模仿与记忆在我们的传统数学教学中比较注重,而今
新课程标准中它仍旧是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只是有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
交流等数学学习活动加以补充。 而在《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这个单元的教学时,我片面的注重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忽视了必要的模仿与记忆,在平常的作业中也很少有这样的练习,因此出现了学生曾经能发现的东西到时却无法灵活运用的情况。 看来我们在积极学习新理念、运用新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时,不能对传统教学中的方法完全舍弃,相反应该对它们重新理解、发掘并利用,将传统和现代有效结合。同时也反映出我们学习新课程标准应该有一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反思的过程。
第一 单元小结与反思
经过这一阶段数的认识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的关于数的认识的直接经验,尤其对亿以内数的组成和计数单位等有了较深的了解。教材在安排具体内容时,一方面图文并茂地提供教学的丰富素材,另一方面注意留给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这体现在:①读、写数的法则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讨论得到。②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由学生自己探索。③亿以上数的读、写更多地是让学生利用前面的知识进行迁移类推。
在教学中,我注意了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大数。通过教学使学生逐步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第二单元小结与反思
经过二、三年级的学习,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他们已经学会如何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知道了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教材中的许多结论如“经过一点可以画无数条直线和射线”、“经过两点只能画一条直线”、以及量角和画角的步骤等都没有直接给出,并在练习中安排了不少“量一量”、“画一画”、“折一折”、“拼一拼”的操作活动,让学生这些活动中进一步加深对角的认识,并形成画角和量角的技能,初步培养了学生的作图能力,同时让学生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时,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这些知识基础,在加强操作活动的同时,尽可能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时间和空间。
第三单元小结与反思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在算理上是一致的,所不同的是一个因数的位数由两位变成了三位。学生掌握的不错!可部分学生太过于马虎! 三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整数乘法的计算技能,还应当让学生掌握简单的具有实际背景的常见数量关系,并且能够用关系式或数学符号去表达它们。本单元学习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是社会生活中常见的数量关系中的一种,刻画这三者关系的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将三者简明逻辑地联成一体。教学时,注重让全体学生通过解决例3中的具体问题,感悟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数量关系。经历将运动中的具体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的全过程,经历将抽象的数学模型用于解决具体问题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抽象出数学模型──解释并说明模型──再用模型解决问题”这样一系列的数学活动中,建立初步的模型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第四单元小结与反思
这一单元涉及到许多作图的内容,如画垂线、画平行线、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画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高等,对四年级学生来说,这些都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加强了作图的训练和指导,重视作图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育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应该深刻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