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孔子的教育理念及方法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教育理论遗产,他的教育观注重在人格塑造上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他关于人的培养要以德育为导向的见解,直至今天对我们教育下一代仍有其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的教育理念;方法;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09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49-02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大部分光阴课徒讲学,以他超群的智慧与不凡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民族历史中“至圣先师”的地位。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人格塑造提升与知识传授讲解结合的教育理念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事业的着眼点,不是孤立地向受众讲解一些知识点,而是将知识学问的传授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人生观导向教育,讲解如何做人这一人生大课题。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据当代注释《论语》的杨伯峻先生统计,一部《论语》提及“仁”这一概念有一百零九次之多。《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话中提及的前三者是关于教育人的思想原则,而艺则包括古人要掌握的礼、乐、射、御、书和数,它带有教习操作性质,近乎我们今日所说的应试教育。在六艺学习的耳濡目染中,要有道、德、仁作为前提条件,并使学生有所意识和感悟。   孔门弟子曾多次向老师请教何者为仁。《论语•颜渊篇》中有多处记载――(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孔子这些阐述,都表明仁爱学说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且有多层次的内涵,并以自我约束为指归,带有一定的政治伦理色彩,并非大而无当者。因而可给弟子们以深层次的启发教益。颜渊、仲弓听后皆恭敬地表示“请事斯语”。   孔子并不脱离时代需求关门办学,他一生中有十多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不辞劳苦地向各国统治者阐述自己儒学的社会意义。在游历过程中不止一次发生偶然事件与不测,孔子皆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表现出他坚定的人生意志和操守,给弟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孔子到宋国,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桓�要杀孔子,气势汹汹要拔其树。孔子无所畏惧,自信而坦荡地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后来路经匡地,匡人误以为孔子是阳货而拘之,孔子亦表明了类似的态度。犹如他自己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种偶发事例的处理化解所产生的人格教育效应要远胜于静态封闭的课堂说教。孔子为人师表,他是以复杂的时代环境为教学背景而教导学生的,排斥了苍白无力空洞的说教。   《论语•子罕篇》有这样的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大自然之生生不息,引起了孔子的无限遐思,他认识到时间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无止息。人在有涯的生命中要有所作为,以体现生命之价值意义,就一定要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反映出儒学为人称道的积极进取精神。人生离开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导航,只能随波逐流,不知所之。《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子曰:‘刚、毅、木、讷近于仁。’”孔子关于仁爱的论述,历来为志士仁人所重视,杀身成仁、求仁得仁、当仁不让等名言为人们乐于引用,成为激励自我进取、开拓人生的警言。   由于孔子教育理念中包含丰富而又有人生指导意义的内容,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孔子深得弟子的敬重。《论语•子罕篇》记载了颜回对孔子的景仰之情――颜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景行行之,高山仰止。孔子胸襟之博大丰美,由其私淑弟子之钦佩可见一斑。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亚圣孟轲以未得孔子亲炙而深以为憾。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中专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以传后世,并浩叹:“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BF]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加以研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前人的思想要批判地加以继承,要古为今用。      二、因材施教与鼓励欣赏结合的育人风范      孔子开门办学有教无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未诲焉”(《论语•述而》)。受教的弟子年龄不限,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说,其中颜回、子路与子贡深得孔子喜爱。在《论语》20个篇次中,分别有五、十二、十三与十四以弟子之名名篇,即《公冶长》、《颜渊》、《子路》与《宪问》,由此可见弟子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   孔子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而教育园地的耕耘历来又有广种薄收的特点,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深谙他众多弟子不同的天资与性格差别,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如园艺师精心修枝整枝顺应自然一样,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可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独当一面。孔子于50岁左右时所教的学生数达到鼎盛。诸多弟子中颜回最得孔子的喜爱。一部《论语》有20处语录述及颜回的方方面面。孔子在颜回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深厚的师生情谊甚至超过了骨肉之亲。孔子有儿名鲤,整部《论语》仅两处提及之,也只是孔子过问他研读《诗经》的情况。孔子对颜回之爱,也是建立于颜回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基础之上的。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记载了颜回的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闻噩耗竟至大恸,而亲生儿子孔鲤早逝,却未见孔子痛彻肺腑。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教学相长,学生接受知识的反应如何可促使老师思考方法是否得当。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之中深有体会地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说明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消耗理解是有待时日的,悟性高者则过程相对短一些。颜回接受孔子之耳提面命,但要真正融会贯通,却需自己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才可能有切实的理解与进一步的运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教育成果的期待不可能太过急,一口吃不成胖子。孔子在实践中概括出的带有共性的教育认知规律,足以成为我们的借鉴。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明他注意到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须一定的火候,须恰到好处的点拨。孔子民主平等待人,对学生持鼓励欣赏的态度,这在《论语》中两次描述他请颜回、曾皙等弟子各言其志中可以体会到。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孔子点到即止的教育方法亦富于幽默机智与生活乐趣。曾皙说自己人生理想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闻之喟然而首肯,表现了他历经磨难而愈显淡然融和的心态。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论语•雍也》中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样的阐述都说明孔子体会到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要尊重教育规律,实事求是,方能收到满意的育人效果。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成为行教之万世师表,也绝非偶然。由孔子相关的自述及弟子们对他的评价,亦可得到珍贵的启示。孔子三岁就丧父,由母亲抚养。他于晚年总结人生,说过一段耐人寻味、流传甚广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学而不厌、韦编三绝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是很感人的。   孔子席不暇暖,为社会大同为仁爱正义理想不遗余力,四处奔忙,在当时就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论语•子张》记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这也是个很有说服力的佐证。说明孔子在整理古代文化的过程中,以他非凡的智慧与毅力,赢得了驰誉全球的思想家之殊荣。孔子虚怀若谷,谦和进取,学习和实践使他不断深刻认识自然,理解人生社会,树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为继往开来的志士仁人报效国家民族,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道德伦理规范的哲学思想基础。   孔子去世后,弟子主动为他筑庐守墓三年,子贡更是待同窗挚友星散后又为孔子再守墓三年。王公卿相到曲阜要拜谒孔庙再去就仕上任。孔子崇高之大家风范可谓感人深矣。如此尊师之佳话流传,在中外教育史上旷古少闻。   孔子与世长辞将近两千五百年了。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带来了教育手段和设备全面的更新换代,我们已有便捷的网络远程教育覆盖神州大地。社会主义祖国改革开放,各项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与从教育园地不断涌现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支撑密不可分的。今天的莘莘学子要掌握的科学文化与往昔的孔门弟子也有天壤之别,然而教育事业造就培养新人之神圣职能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并无本质的区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教育要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也早已成为各国政府首脑之共识。   “桐花万里山丹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盛大的国际祭孔活动的悠悠钟磬声在山东曲阜孔庙响起来时,我们似乎又听到孔子在《论语》开卷时的谆谆教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责任编辑:徐光宗〕

  摘要:孔子作为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给后人留下珍贵的教育理论遗产,他的教育观注重在人格塑造上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注重因材施教;他关于人的培养要以德育为导向的见解,直至今天对我们教育下一代仍有其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孔子的教育理念;方法;德育   中图分类号:G40-092.2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06)09-0049-02      孔子是我国春秋时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一生大部分光阴课徒讲学,以他超群的智慧与不凡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民族历史中“至圣先师”的地位。今天,我们回顾审视孔子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法,仍然可感受到它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一、人格塑造提升与知识传授讲解结合的教育理念      孔子作为教育家,他事业的着眼点,不是孤立地向受众讲解一些知识点,而是将知识学问的传授纳入自己的思想体系,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人生观导向教育,讲解如何做人这一人生大课题。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以仁为核心的。据当代注释《论语》的杨伯峻先生统计,一部《论语》提及“仁”这一概念有一百零九次之多。《论语•述�而篇》记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此话中提及的前三者是关于教育人的思想原则,而艺则包括古人要掌握的礼、乐、射、御、书和数,它带有教习操作性质,近乎我们今日所说的应试教育。在六艺学习的耳濡目染中,要有道、德、仁作为前提条件,并使学生有所意识和感悟。   孔门弟子曾多次向老师请教何者为仁。《论语•颜渊篇》中有多处记载――(1)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3)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问知。子曰:“知人。”孔子这些阐述,都表明仁爱学说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且有多层次的内涵,并以自我约束为指归,带有一定的政治伦理色彩,并非大而无当者。因而可给弟子们以深层次的启发教益。颜渊、仲弓听后皆恭敬地表示“请事斯语”。   孔子并不脱离时代需求关门办学,他一生中有十多年的时间周游列国,不辞劳苦地向各国统治者阐述自己儒学的社会意义。在游历过程中不止一次发生偶然事件与不测,孔子皆处变不惊从容应对,表现出他坚定的人生意志和操守,给弟子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孔子到宋国,与弟子习礼于大树下,桓�要杀孔子,气势汹汹要拔其树。孔子无所畏惧,自信而坦荡地说:“天生德于予,桓�其如予何?”后来路经匡地,匡人误以为孔子是阳货而拘之,孔子亦表明了类似的态度。犹如他自己所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种偶发事例的处理化解所产生的人格教育效应要远胜于静态封闭的课堂说教。孔子为人师表,他是以复杂的时代环境为教学背景而教导学生的,排斥了苍白无力空洞的说教。   《论语•子罕篇》有这样的记载:“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曰: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大自然之生生不息,引起了孔子的无限遐思,他认识到时间是无穷无尽的,人类社会的发展永无止息。人在有涯的生命中要有所作为,以体现生命之价值意义,就一定要信念坚定,意志坚强,反映出儒学为人称道的积极进取精神。人生离开了坚定不移的信念导航,只能随波逐流,不知所之。《论语•子路篇》中记载:“子曰:‘刚、毅、木、讷近于仁。’”孔子关于仁爱的论述,历来为志士仁人所重视,杀身成仁、求仁得仁、当仁不让等名言为人们乐于引用,成为激励自我进取、开拓人生的警言。   由于孔子教育理念中包含丰富而又有人生指导意义的内容,对青年一代的健康成长,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孔子深得弟子的敬重。《论语•子罕篇》记载了颜回对孔子的景仰之情――颜回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景行行之,高山仰止。孔子胸襟之博大丰美,由其私淑弟子之钦佩可见一斑。儒家学说的继承者亚圣孟轲以未得孔子亲炙而深以为憾。史学家司马迁在其巨著《史记》中专撰《孔子世家》和《仲尼弟子列传》以传后世,并浩叹:“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   [BF]毛泽东曾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应加以研究。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说,一个民族要站在时代的最前列,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对前人的思想要批判地加以继承,要古为今用。      二、因材施教与鼓励欣赏结合的育人风范      孔子开门办学有教无类。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未诲焉”(《论语•述而》)。受教的弟子年龄不限,有的小于他几十岁,有的如子路仅小于他九岁。孔子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之说,其中颜回、子路与子贡深得孔子喜爱。在《论语》20个篇次中,分别有五、十二、十三与十四以弟子之名名篇,即《公冶长》、《颜渊》、《子路》与《宪问》,由此可见弟子在孔子心目中的重要。   孔子作为杰出的教育家,注意到了人的智商的差别,人有一定的可塑性,可后天用知识熏陶感化。而教育园地的耕耘历来又有广种薄收的特点,不能漠视人天资禀赋的客观区别而任意行事,否则事倍功半。孔子深谙他众多弟子不同的天资与性格差别,充分细致考虑每个学生的特点,在引导他们学习祖国文化的过程中,如园艺师精心修枝整枝顺应自然一样,使之体现个性化成长,可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独当一面。孔子于50岁左右时所教的学生数达到鼎盛。诸多弟子中颜回最得孔子的喜爱。一部《论语》有20处语录述及颜回的方方面面。孔子在颜回身上倾注了不少心血,深厚的师生情谊甚至超过了骨肉之亲。孔子有儿名鲤,整部《论语》仅两处提及之,也只是孔子过问他研读《诗经》的情况。孔子对颜回之爱,也是建立于颜回有较好的道德品质基础之上的。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论语•雍也》记载了颜回的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孔子闻噩耗竟至大恸,而亲生儿子孔鲤早逝,却未见孔子痛彻肺腑。   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拔苗助长。教学相长,学生接受知识的反应如何可促使老师思考方法是否得当。如孔子在《论语•为政》之中深有体会地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这说明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消耗理解是有待时日的,悟性高者则过程相对短一些。颜回接受孔子之耳提面命,但要真正融会贯通,却需自己静下心来认真琢磨,才可能有切实的理解与进一步的运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对教育成果的期待不可能太过急,一口吃不成胖子。孔子在实践中概括出的带有共性的教育认知规律,足以成为我们的借鉴。   孔子在《论语•述而》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说明他注意到知识的积累和认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须一定的火候,须恰到好处的点拨。孔子民主平等待人,对学生持鼓励欣赏的态度,这在《论语》中两次描述他请颜回、曾皙等弟子各言其志中可以体会到。孟子说:“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孔子点到即止的教育方法亦富于幽默机智与生活乐趣。曾皙说自己人生理想为“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闻之喟然而首肯,表现了他历经磨难而愈显淡然融和的心态。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又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论语•雍也》中说:“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这样的阐述都说明孔子体会到教育工作任重道远,要尊重教育规律,实事求是,方能收到满意的育人效果。   孔子创立了儒家学说,成为行教之万世师表,也绝非偶然。由孔子相关的自述及弟子们对他的评价,亦可得到珍贵的启示。孔子三岁就丧父,由母亲抚养。他于晚年总结人生,说过一段耐人寻味、流传甚广的话――“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又说:“吾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还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的学而不厌、韦编三绝和诲人不倦的精神是很感人的。   孔子席不暇暖,为社会大同为仁爱正义理想不遗余力,四处奔忙,在当时就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论语•子张》记载――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这也是个很有说服力的佐证。说明孔子在整理古代文化的过程中,以他非凡的智慧与毅力,赢得了驰誉全球的思想家之殊荣。孔子虚怀若谷,谦和进取,学习和实践使他不断深刻认识自然,理解人生社会,树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为继往开来的志士仁人报效国家民族,创建和谐社会奠定了道德伦理规范的哲学思想基础。   孔子去世后,弟子主动为他筑庐守墓三年,子贡更是待同窗挚友星散后又为孔子再守墓三年。王公卿相到曲阜要拜谒孔庙再去就仕上任。孔子崇高之大家风范可谓感人深矣。如此尊师之佳话流传,在中外教育史上旷古少闻。   孔子与世长辞将近两千五百年了。科技革命迅猛发展,带来了教育手段和设备全面的更新换代,我们已有便捷的网络远程教育覆盖神州大地。社会主义祖国改革开放,各项建设事业蒸蒸日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与从教育园地不断涌现的高级专门人才的支撑密不可分的。今天的莘莘学子要掌握的科学文化与往昔的孔门弟子也有天壤之别,然而教育事业造就培养新人之神圣职能与孔子所处的时代并无本质的区别。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已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教育要放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上来,也早已成为各国政府首脑之共识。   “桐花万里山丹路,雏凤清于老凤声。”在盛大的国际祭孔活动的悠悠钟磬声在山东曲阜孔庙响起来时,我们似乎又听到孔子在《论语》开卷时的谆谆教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责任编辑:徐光宗〕


相关文章

  • 学年论文题目
  • 学年论文题目 转载自: 张玲 转载于:2010-12-08 15:14 | 分类:个人日记 阅读:(1) 评论:(0) 文学类(现当代文学方向)学年论文选题 1.王安忆都市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表征. 2.当代"女性诗歌&quo ...查看


  • 试析鼓励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 试析鼓励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作者:于淑文 来源:<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2010年第03期 鼓励是对他人的进步和成功所表示的一种发自内心的赞赏和肯定.心理学家认为:鼓励往往能使一个萎靡不振的人突然得到自信和进步的力量, 而打击 ...查看


  • 社会政策-残疾人就业PPT-轩羽
  • 中国残疾人就业社会政策探究 社工1班 周轩羽 目录 残疾人定义及概况残疾人就业现状 我国残疾人就业政策综述其他国家残疾人就业政策思考&分享思考&分享 谈办没研启办没研肢何没研谷赤没研权办没研 绿符没研夜闲没研具付没研 关于 ...查看


  • 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 <解析几何>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解析几何 课程编号:0640901 课程类别:学科基础课程 适用对象: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4年制普通本科) 总学时数: 54 学 分: 3 一.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1.课程性质:解析几何是数学与应 ...查看


  • 孔子诞辰 | 万世师表,千古留名
  • 儒家告诉人们要担得起: 道家告诉人们要放得下: 佛家告诉人们要想得开. 今天是孔子诞辰,我们就来聊聊"万世师表". 距今两千五百多年前,一个孩子降生了: 时间:公元前551年9月28日(也就是今天): 地点:鲁国尼山附近 ...查看


  • 毕业论文题目
  • 成都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自考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 这是汉语言文学教育本科自考的论文题目供自考学生选用,学生也可自拟题目. 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论文选题1 1.20世纪西方现代哲学与20世纪西方现代文学的关系 2.20世纪西方现代艺术与2 ...查看


  •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申报材料 1
  •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 课题申报书 重庆市荣昌区大成小学--朱昌茂 一.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 二.课题负责人:朱昌茂 三.课题主要成员:大成教育研究院 德育组长 教科室主任 语文学科组 四.本课 ...查看


  • [论语]教育思想的启示
  • 摘 要:<论语>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对后世影响颇大,本文从"诲人不倦"的敬业精神."欲罢不能"的乐业情操."不令而行"的从业言行."有教无类"的职业 ...查看


  •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选题方向
  • 会计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会计要素理论的发展及其对会计确认的影响 和解整顿会计初探 从会计信息系统谈中国会计面临的挑战 会计与模糊理论 会计信息的特征与作用 试论会计与决策有用性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探讨 中国现代会计文化特征 知识经济时代传统会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