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到《南方传媒研究系列丛书(第28辑)》一书,很快就将我吸引住了。这本书对传媒人,尤其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有借鉴作用。
《南方传媒研究系列丛书(第28辑)》中,南方报业21名“2010年度记者”讲述他们的故事。除了自己叙事,细说酸甜苦辣,传递新闻理念,介绍采编经验,还有同事的评价,并由著名新闻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江艺平逐一点评。他们中有韧劲十足,爱刨根问底的记者王宏旺,有人评论他说:“此君有书癖,周读三本书……做起新闻来既快又狠,写起评论来既狠又准。”还有南方都市报记者卢斌,2010年他从玉树到曼谷,到朝鲜、缅甸,到新疆,经历的都是大事件报道。此外,还有南方日报记者陈枫和赵洪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益民、南方周末记者杨继斌、南都周刊记者张雄、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张欢等,他们所做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都颇具功力,其影响力也并不会因时过境迁而散去。
这里,我着重介绍列居书中首位、也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丁青云写的《追新闻的小孩》。
《追新闻的小孩》讲述了丁青云与生俱来的对报纸的情感。小的时候就喜欢看报纸,还在上高中时就将自己写的第一篇小说《一只流浪狗的故事》投给南方农村报,居然登出来了,还拿到了70元的稿费,从此心里种下了与传媒的情结。高考时她报北大新闻专业落榜,被暨南大学会计系录取。然而她依然执着地“追新闻”,一有空就到新闻学院去听课,21世纪经济报道招实习生,她报名进去实习了。在编辑的心目中,她不是做新闻的料,带她实习的老师劝她:“你并不适合做媒体,况且纸媒已是夕阳产业,为什么不进金融领域?”果然,2008年毕业时她无法进到新闻单位,在心灰意冷之际却给她意外的惊喜,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录取,这是许多会计专业学生削尖脑袋都想钻进去的理想岗位,她试图安下心来干好这份有优厚待遇的工作。然而并未泯灭的新闻理想始终让她无法安分守己,11个月后她跳槽到了南方报业的理财周报工作。进入报社后,编辑严厉批评她:“你的采访太机械,像个审计员。”“句子一句一句拼出来,像什么?便秘!”但经过不到一年的折腾,她就成了名记者。网友评论:她是啥人?让上市公司闻风丧胆的人!万科、康达尔内幕等,“刀刀”不虚发。
读了这本书,从丁青云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对我们传媒人有哪些启示?
启示之一,充满理想和激情,才能有前进的动力。丁青云成为年度人物的入选理由中说道:“无论你是记者,无论你是审计师,都掩饰不了有一种叫理想或叫人生愿望的东西,它有时会让你哭泣,但它始终在你的灵魂里,从未远去,从未放弃。”如果没有理想的追求,没有满腔热情,丁青云不可能找到她自认为最快乐的工作。
启示之二,理想、激情与务实相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做新闻是丁青云的志向和爱好,但这种志向和爱好必须与自身的专业能力相结合。丁青云进入理财周报之后,经过一番折腾她终于看明白,做新闻光靠新闻理想是不够的,还要有新闻嗅觉、把握整体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她终于跳出审计师的思维,以更新更全面的角度来审视新闻线索。她从五粮液报道开始,利用财务知识,与十几位分析师交流,在业内媒体中第一个算出五粮液内幕交易的烂账。她的文章不只是写事实,还告诉读者,事实的本质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曾经直接领导过丁青云的编辑江勋向同事们讲述了丁青云的故事后说:“从丁青云身上明白―个道理,就是一个人不一定是天才,也不需要全才,不管你从前如何浮云,如何尘埃,如何神马,只要你身上有一点可以是你的相对优势,你就可以成佛。”
启示之三,成功永远属于敢于面对困难的百折不挠的人。丁青云在转型之际,有人善意劝她:“你会后悔的。媒体是个容易让人失望、出路不大的行业。”她说:“没有令人绝望的行业,只有绝望的人。”
拿到《南方传媒研究系列丛书(第28辑)》一书,很快就将我吸引住了。这本书对传媒人,尤其是年轻的新闻工作者,很有借鉴作用。
《南方传媒研究系列丛书(第28辑)》中,南方报业21名“2010年度记者”讲述他们的故事。除了自己叙事,细说酸甜苦辣,传递新闻理念,介绍采编经验,还有同事的评价,并由著名新闻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副总编辑江艺平逐一点评。他们中有韧劲十足,爱刨根问底的记者王宏旺,有人评论他说:“此君有书癖,周读三本书……做起新闻来既快又狠,写起评论来既狠又准。”还有南方都市报记者卢斌,2010年他从玉树到曼谷,到朝鲜、缅甸,到新疆,经历的都是大事件报道。此外,还有南方日报记者陈枫和赵洪杰、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朱益民、南方周末记者杨继斌、南都周刊记者张雄、南方人物周刊记者张欢等,他们所做的深度报道、调查性报道都颇具功力,其影响力也并不会因时过境迁而散去。
这里,我着重介绍列居书中首位、也是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丁青云写的《追新闻的小孩》。
《追新闻的小孩》讲述了丁青云与生俱来的对报纸的情感。小的时候就喜欢看报纸,还在上高中时就将自己写的第一篇小说《一只流浪狗的故事》投给南方农村报,居然登出来了,还拿到了70元的稿费,从此心里种下了与传媒的情结。高考时她报北大新闻专业落榜,被暨南大学会计系录取。然而她依然执着地“追新闻”,一有空就到新闻学院去听课,21世纪经济报道招实习生,她报名进去实习了。在编辑的心目中,她不是做新闻的料,带她实习的老师劝她:“你并不适合做媒体,况且纸媒已是夕阳产业,为什么不进金融领域?”果然,2008年毕业时她无法进到新闻单位,在心灰意冷之际却给她意外的惊喜,被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普华永道录取,这是许多会计专业学生削尖脑袋都想钻进去的理想岗位,她试图安下心来干好这份有优厚待遇的工作。然而并未泯灭的新闻理想始终让她无法安分守己,11个月后她跳槽到了南方报业的理财周报工作。进入报社后,编辑严厉批评她:“你的采访太机械,像个审计员。”“句子一句一句拼出来,像什么?便秘!”但经过不到一年的折腾,她就成了名记者。网友评论:她是啥人?让上市公司闻风丧胆的人!万科、康达尔内幕等,“刀刀”不虚发。
读了这本书,从丁青云等人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对我们传媒人有哪些启示?
启示之一,充满理想和激情,才能有前进的动力。丁青云成为年度人物的入选理由中说道:“无论你是记者,无论你是审计师,都掩饰不了有一种叫理想或叫人生愿望的东西,它有时会让你哭泣,但它始终在你的灵魂里,从未远去,从未放弃。”如果没有理想的追求,没有满腔热情,丁青云不可能找到她自认为最快乐的工作。
启示之二,理想、激情与务实相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做新闻是丁青云的志向和爱好,但这种志向和爱好必须与自身的专业能力相结合。丁青云进入理财周报之后,经过一番折腾她终于看明白,做新闻光靠新闻理想是不够的,还要有新闻嗅觉、把握整体的能力以及专业知识和判断能力。她终于跳出审计师的思维,以更新更全面的角度来审视新闻线索。她从五粮液报道开始,利用财务知识,与十几位分析师交流,在业内媒体中第一个算出五粮液内幕交易的烂账。她的文章不只是写事实,还告诉读者,事实的本质是什么,价值在哪里?曾经直接领导过丁青云的编辑江勋向同事们讲述了丁青云的故事后说:“从丁青云身上明白―个道理,就是一个人不一定是天才,也不需要全才,不管你从前如何浮云,如何尘埃,如何神马,只要你身上有一点可以是你的相对优势,你就可以成佛。”
启示之三,成功永远属于敢于面对困难的百折不挠的人。丁青云在转型之际,有人善意劝她:“你会后悔的。媒体是个容易让人失望、出路不大的行业。”她说:“没有令人绝望的行业,只有绝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