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运动和力]教学设计

天 教 育 教 师 教 案

南天教育教师备课专用

授课教师 王金笑

授课形式 一对一个辅导

教育理念: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沟通理念:互相理解 互相帮助

学习理念:相互学习 共享知识

工作理念:快乐工作 有效执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用所学有关机械运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阅读、讨论“STS ”材料,认识高速行车上抛物的危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参照物选取得不同,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不同,最终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方法是:首先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判断其中物体是否运动?当学生感到仅用一张照片无法判断物体的运动后,再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观察,发表意见,归纳两幅照片所反映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一定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建立参照物的概念。

动卡》上“做做想想”如可以说木块是静止的(是相对于纸条而言)于桌面而言)

增强学生学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五、教案示例

(一)引入

1 问题

展示问题“请大家依据照片判断,

2(,提出问题“根据这两张不

(2得出“船在运动”结论。提出问题 “判断船在运动的依据是什么?”

结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参照物 (1)观察

观看一段有关生活中机械运动的影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感知机械运动。并描述观察到的机械运动,注意突出参照物体。

(2)问题

图一

图二

结论:要判断茫茫大海上船的运动,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如灯塔,这个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学生实验

进行学习活动卡p42活动。 (2)交流、讨论

结论:参照物不同,研究结果可能不同,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3)阅读教科书P6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知识应用

5.应用

(1)问题

通过观看“空中加油”、“生死时速”对性”的,体会学习物理的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教科书P61练习2

(3械运动及参照物选取的实例,并进行角色扮演。

图三

要性,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知道直线运动、路程,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定义和公式。

(3)理解路程-时间图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能根据

(4)学会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并能根据此图像来分析匀速直线运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感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经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认识“控制变量”这一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明白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3)经历路程—时间图像的描绘过程,感受图像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2究的重要作用。

(3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思路

讨论得出直线运动和匀速直课件和学生实验的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进但它却是最简单的运动种类。而则是建立物理模型的意义所在。通过对录像以及在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知道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知道速度的单位及其读法。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数值,对速度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通过活动和讨论,学会绘制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通过类比、讨论和交流等方式,初步学会如何通过图像来分析某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匀速直线运动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

具体的方法是:用视频展示两个不同的运动情景(地铁列车进站和自动扶梯),提出两个引导性的问题(提示问题:1. 运动的路径;2. 运动快慢的变化情况),通过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直线运动的概念,并得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初步认识——运动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再由对玻璃管中乒乓球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实验和课件的观察以及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匀速直线运动轨迹的实验,认识到乒乓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是相等的。

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观看赛跑的录像,通过对其中两个片断——途中跑和终点冲刺的讨论得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时间相同比路程和路程相同比时间。再对一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在巩固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基础上,间都不相同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运算转换为能用动的快慢,同时知道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的对应关系。理解为分母为“1

简单回顾基础上,按照活动卡上活动2通过对学生所绘制的、然后将此图像与前述函数图像进行比较,通过与正比例函数的类

的分析归纳,并利用图像对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研究,感受物理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体验数学方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 播放录像:自动扶梯和地铁进站。

2. 提出问题:这两个运动(提示从运动路径及运动快慢角度观察)有什么相同点和

不同点?

(二)新课

3. 讨论,交流。

相同点:运动的路径都是直线。不同点:运动的快慢不同。引出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

4.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演示实验

观察乒乓球在玻璃管中的运动。初步认识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

(2)课件演示

拍摄频闪照片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特点的重要方法,以课件演示频闪照片的拍摄

(3)学生实验

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结论: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长度叫路程。

5.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模型 (1)问题

(2)讨论交流

乎没有,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基础。 (三)知识应用

6. 1. (二)新课

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录像片断1:途中跑定格 初步结论1:通过路程多的运动快。 (2)录像片断2:终点线,裁判员报成绩 初步结论2: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快

结论:运动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多的运动越快;运动路程相同,运动时间越短的,

(3)问题:以上两个结论是否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 (4)讨论交流 3. 速度概念的形成

(1)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应用

展示一组四驱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学生运用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对其中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其运动的快慢。

第三课时 (一)引入

1. 函数图像

展示若干函数的图像,说出其名称。 (二)新课

2.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1)作图

活动卡P46,以时间为横坐标,路程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将一组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绘制成图像。将该图像与前面展示的图像相比较,发现它与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相同。

(2)路程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将s=vt与y=kx相比较,路程相当于应变量y ,时间相当于自变量x ,速度相当于斜率k ,路程是结果,而速度与时间都是影响运动路程的原因,在表述它们间的关系时应注意是“结果与原因成正比”定。

(三)知识应用

(1)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路程-时间图像的解读

【 实践活动 】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

(1) 提出问题: (2) 制定方案: (3) 分析论证: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的绝对值,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机械运动、通过观看视频录像“物体的运动”,利用二力平衡条件,通过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录像“引通过交流、讨论,

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

1(1 (2

(3 (4)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5)会用悬挂法找薄板的重心位置。

(6)会用二力平衡条件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

(2)通过DIS 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

3)通过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体会“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在小组实验中互相配合,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2)通过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通过对摩擦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四、教学设计思路

法。二力平衡条件等小实验,加深

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方法是:通过DIS s —t 和F —t 图像,组织学通过实例讨论,即明确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作

DIS 实验和实例分析、讨论过程,

3课时。 五、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观看各种物体的运动,组织学生对各种运动进行分类,引入物体的平衡状态。 2.问题

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②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吗?

③若物体只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可能满足哪些条件?

3.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1)学生实验1

学习活动卡P55学生实验(物体静止)

建议:①在实验前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搞清研究对象,阅读实验步骤。

②可增加一个实验,把两块用细线相连的木板作为研究对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使研

究对象静止后,剪断相连的细线,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交流归纳

各小组交流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结论。

说明:在表述中要强调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1)DIS 演示实验

学习活动卡P58 (2)交流讨论 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三)应用

5.应用

②课本P791—3 (一)引入

1 (二)新课

2.找薄板的重心位置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方案1:支撑法

教师点拨:(如图)薄板能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是由于薄板受到的重力与桌面的支持力平衡,如果桌子面积变小,薄板能否保持静止?桌面变成一点时,薄板能否保持静止?

方案2:悬挂法

3.摩擦现象 (1)问题

上述三个摩擦现象中,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之处? (2)交流讨论

各小组交流观点,教师定义三类摩擦。 (3)阅读理解

P78滑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 4.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1)学生实验4 学习活动卡P61活动 (2)交流归纳

①可以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可确定摩擦力的大小。 ②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 ①小实验

a

b

②问题

(2)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5

学习活动卡P61(4(三)应用

6

高中学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基础。

平衡等知识为基础,力(或合外力为零)时的运动情况。

验探究,力。

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

1

(1有关。(2 2(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2)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3)通过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难点: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惯性、牛顿第一定律等两部分内容。

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逐步形里略斜面演示实验、PPT 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

过学生实验—木块从斜面上滑下,运动状态改变的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点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推理的过程,再加上教师利用PPT 精心讲授

本设计要突破的另一个难点是:惯性;运动物体、

然后系。

2

(一) 1.片段,提出问题“发现冰山、‘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不能马上停止前进?”引出课题“惯性”。

2.同桌交流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乘公共汽车突然刹车时的感觉;百米赛跑到终点后要继续向前冲等。完成活动卡P62画情景。

(二) 新课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1)问题

轮船有惯性、汽车有惯性、人有惯性,液体、气体也有惯性吗?你能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吗?”

(2)学生实验1

利用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液体、气体也有惯性:手拿装满水的杯子突然向前;手拿装满水的杯子向前突然停止;用吸管吹肥皂泡、用可乐瓶吹烛焰等。

利用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运动物体有惯性,静止物体也有惯性:小车上放木块、

小车突然运动、小车突然停止运动;纸飞蛋落(该实验也可教师演示)。

(3)大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演示实验,并说明各实验分别表明了什么。

(2)运用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解释教科书上图3-6-4相扑图片和活动卡上P64的漫画图片。 (3)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行驶中的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车内的乘客倒向车行驶的方向;要想击中地上的目标,飞机飞到离目标上空一段距离提前投弹;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

4)归纳解释顺序:①研究对象和相关物体原来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②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由于惯性,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仍将怎样?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 运动状态的改变 (1)问题

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为什么会改变运动状态?你能否使运

为什么?分析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力情况。

(3)小车在三个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4)如果表面更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速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5)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小车将怎样运动?

分析:毛巾表面最粗糙,小车受到的阻力(摩擦力)最大,运动距离最短;玻璃表面最光

滑,小车受到的阻力(摩擦力)最小,运动距离最长。即摩擦力阻碍了小车的运动。 结论:如果水平面是完全光滑的,小车没有受到阻力,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3)演示实验2

做法:如图所示将A 、B 两个光滑的导轨对接在一起,让小球多次从同一位置由静止沿导轨滚下,每次改变导轨B 倾斜的角度,使之与水平面的夹角越来越小。

34

天 教 育 教 师 教 案

南天教育教师备课专用

授课教师 王金笑

授课形式 一对一个辅导

教育理念:快乐学习 快乐成长

沟通理念:互相理解 互相帮助

学习理念:相互学习 共享知识

工作理念:快乐工作 有效执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用所学有关机械运动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2)通过阅读、讨论“STS ”材料,认识高速行车上抛物的危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参照物。

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运动的概念,知道参照物对描述物体运动的重要意义。通过实验,感受通常研究机械运动选择参照物的方法。通过实验、讨论、交流等方式,知道参照物选取得不同,物体运动的描述就不同,最终知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知道一切物体都在运动,绝对静止的物体是不存在的。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参照物概念的建立。方法是:首先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判断其中物体是否运动?当学生感到仅用一张照片无法判断物体的运动后,再展示一张照片,让学生观察,发表意见,归纳两幅照片所反映的信息。在此基础上得出机械运动的概念,一定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建立参照物的概念。

动卡》上“做做想想”如可以说木块是静止的(是相对于纸条而言)于桌面而言)

增强学生学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1课时。 五、教案示例

(一)引入

1 问题

展示问题“请大家依据照片判断,

2(,提出问题“根据这两张不

(2得出“船在运动”结论。提出问题 “判断船在运动的依据是什么?”

结论: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变化称为机械运动,简称运动。

3.参照物 (1)观察

观看一段有关生活中机械运动的影片,让学生进一步观察、感知机械运动。并描述观察到的机械运动,注意突出参照物体。

(2)问题

图一

图二

结论:要判断茫茫大海上船的运动,需要选择一个参照物体,如灯塔,这个被选作参照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4.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1)学生实验

进行学习活动卡p42活动。 (2)交流、讨论

结论:参照物不同,研究结果可能不同,运动和静止时相对的。 (3)阅读教科书P60,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知识应用

5.应用

(1)问题

通过观看“空中加油”、“生死时速”对性”的,体会学习物理的意义。

(2)根据所学知识写出教科书P61练习2

(3械运动及参照物选取的实例,并进行角色扮演。

图三

要性,感受物理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知道直线运动、路程,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2)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定义和公式。

(3)理解路程-时间图像。理解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的物理意义,能根据

(4)学会根据实验数据画出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并能根据此图像来分析匀速直线运动。

2、过程和方法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和自己动手实验,感受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2)经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过程,认识“控制变量”这一科学研究的常用方法;明白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

(3)经历路程—时间图像的描绘过程,感受图像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2究的重要作用。

(3验。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设计思路

讨论得出直线运动和匀速直课件和学生实验的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路程相等,进但它却是最简单的运动种类。而则是建立物理模型的意义所在。通过对录像以及在得出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点拨下,理解速度概念的形成过程,知道速度的定义,及其物理意义,知道速度的单位及其读法。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生活中常见物体运动速度的数值,对速度的大小有一个初步的概念。

通过活动和讨论,学会绘制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通过类比、讨论和交流等方式,初步学会如何通过图像来分析某个具体的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及匀速直线运动中各物理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

具体的方法是:用视频展示两个不同的运动情景(地铁列车进站和自动扶梯),提出两个引导性的问题(提示问题:1. 运动的路径;2. 运动快慢的变化情况),通过比较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引出直线运动的概念,并得出对匀速直线运动的初步认识——运动快慢不变的直线运动。再由对玻璃管中乒乓球做匀速直线运动这一实验和课件的观察以及打点计时器记录小车匀速直线运动轨迹的实验,认识到乒乓球在相同的时间间隔内通过的距离是相等的。

速度概念的建立。首先观看赛跑的录像,通过对其中两个片断——途中跑和终点冲刺的讨论得出比较运动快慢的两种基本方法:时间相同比路程和路程相同比时间。再对一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在巩固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基础上,间都不相同的实验数据通过一定的数学运算转换为能用动的快慢,同时知道运动时间和运动路程的对应关系。理解为分母为“1

简单回顾基础上,按照活动卡上活动2通过对学生所绘制的、然后将此图像与前述函数图像进行比较,通过与正比例函数的类

的分析归纳,并利用图像对匀速直线运动进行研究,感受物理学与生活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体验数学方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 播放录像:自动扶梯和地铁进站。

2. 提出问题:这两个运动(提示从运动路径及运动快慢角度观察)有什么相同点和

不同点?

(二)新课

3. 讨论,交流。

相同点:运动的路径都是直线。不同点:运动的快慢不同。引出直线运动和匀速直线

4. 匀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1)演示实验

观察乒乓球在玻璃管中的运动。初步认识到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距离相等。

(2)课件演示

拍摄频闪照片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运动特点的重要方法,以课件演示频闪照片的拍摄

(3)学生实验

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

结论:运动物体通过的路径长度叫路程。

5.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理想模型 (1)问题

(2)讨论交流

乎没有,是研究复杂运动的基础。 (三)知识应用

6. 1. (二)新课

2. 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两种方法 (1)录像片断1:途中跑定格 初步结论1:通过路程多的运动快。 (2)录像片断2:终点线,裁判员报成绩 初步结论2:运动时间短的运动快

结论:运动时间相同,通过路程越多的运动越快;运动路程相同,运动时间越短的,

(3)问题:以上两个结论是否是在所有的情况下都适用? (4)讨论交流 3. 速度概念的形成

(1)比较运动快慢方法的应用

展示一组四驱车运动的路程和时间数据,学生运用以上两种比较运动快慢的方法对其中相应的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判断其运动的快慢。

第三课时 (一)引入

1. 函数图像

展示若干函数的图像,说出其名称。 (二)新课

2. 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时间图像

1)作图

活动卡P46,以时间为横坐标,路程为纵坐标,在坐标纸上将一组匀速直线运动的路程和时间的数据绘制成图像。将该图像与前面展示的图像相比较,发现它与正比例函数的图像相同。

(2)路程与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将s=vt与y=kx相比较,路程相当于应变量y ,时间相当于自变量x ,速度相当于斜率k ,路程是结果,而速度与时间都是影响运动路程的原因,在表述它们间的关系时应注意是“结果与原因成正比”定。

(三)知识应用

(1)计算

(2)匀速直线运动路程-时间图像的解读

【 实践活动 】

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力的作用的现象做一个调查。通过调查,使学生认识到身边力的现象的普遍,同时将自己在课堂学到的物理知识在生活中应用,增加其对物理科学的兴趣。

经过实验探究,学会怎样求同一直线上二力合成。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等效的物理思想。

(1) 提出问题: (2) 制定方案: (3) 分析论证: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同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和,其方向跟这两个力的方向相同。

沿同一直线上两个方向相反的力的合力,其大小等于这两个力的大小之差的绝对值,其方向跟这两个力中较大的力的方向相同。

学习本节内容需要机械运动、通过观看视频录像“物体的运动”,利用二力平衡条件,通过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录像“引通过交流、讨论,

体会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

1(1 (2

(3 (4)知道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有关因素。 (5)会用悬挂法找薄板的重心位置。

(6)会用二力平衡条件测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实验、归纳的科学方法。

(2)通过DIS 实验探究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的过程,感受用图像来分析物理问题的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给学习带来的变革。

3)通过研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过程,体会“控制变量”的研究方法。 3、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在小组实验中互相配合,培养合作学习的精神。

(2)通过利用二力平衡条件解释实际问题的过程,感悟生活中处处有物理,激发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兴趣。

(3)通过对摩擦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二力平衡条件。

四、教学设计思路

法。二力平衡条件等小实验,加深

力平衡条件;通过对实例判断摩擦力是否存在。方法是:通过DIS s —t 和F —t 图像,组织学通过实例讨论,即明确研究对象→对研究对象作

DIS 实验和实例分析、讨论过程,

3课时。 五、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观看各种物体的运动,组织学生对各种运动进行分类,引入物体的平衡状态。 2.问题

①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原因是什么?

②物体受到力的作用,运动状态一定发生改变吗?

③若物体只在两个力作用下处于平衡状态,这两个力可能满足哪些条件?

3.静止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1)学生实验1

学习活动卡P55学生实验(物体静止)

建议:①在实验前先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搞清研究对象,阅读实验步骤。

②可增加一个实验,把两块用细线相连的木板作为研究对象,用两个弹簧测力计使研

究对象静止后,剪断相连的细线,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交流归纳

各小组交流实验情况,归纳实验结论。

说明:在表述中要强调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4.做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二力平衡条件 (1)DIS 演示实验

学习活动卡P58 (2)交流讨论 归纳得出二力平衡条件 (三)应用

5.应用

②课本P791—3 (一)引入

1 (二)新课

2.找薄板的重心位置

(1)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方案1:支撑法

教师点拨:(如图)薄板能静止在水平桌面上,是由于薄板受到的重力与桌面的支持力平衡,如果桌子面积变小,薄板能否保持静止?桌面变成一点时,薄板能否保持静止?

方案2:悬挂法

3.摩擦现象 (1)问题

上述三个摩擦现象中,物体的运动情况有什么不同之处? (2)交流讨论

各小组交流观点,教师定义三类摩擦。 (3)阅读理解

P78滑动摩擦、静摩擦、滚动摩擦。 4.判断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1)学生实验4 学习活动卡P61活动 (2)交流归纳

①可以利用二力平衡条件可确定摩擦力的大小。 ②在相同条件下,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5.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1)猜想 ①小实验

a

b

②问题

(2)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5

学习活动卡P61(4(三)应用

6

高中学习牛顿第二、第三定律的基础。

平衡等知识为基础,力(或合外力为零)时的运动情况。

验探究,力。

实验、推理、尤其是“理想实验”

1

(1有关。(2 2(1)通过对生活中常见事例和实验的分析,纠正对惯性的一些错误认识,注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维方法。

(2)通过小组斜面实验、演示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及推理,关注实验、分析、推理、“理想实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了解亚里士多德、伽利略和牛顿等科学前辈对“运动和力的关系”不懈的探究历程,领略伽利略“理想实验”的科学魅力,感悟科学道路的艰辛曲折。 (2)通过对惯性利弊的分析讨论,懂得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

3)通过了解安全带、安全气囊和头枕的作用,感悟生命的宝贵,体会尊重交通法规的重要性,从而自觉遵守交通法规。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及内容。

难点:惯性是物体本身固有的一种属性;牛顿第一定律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包括惯性、牛顿第一定律等两部分内容。

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逐步形里略斜面演示实验、PPT 将永远运动下去”的观点,最后形成牛顿第一定律。

过学生实验—木块从斜面上滑下,运动状态改变的分析、物体的受力分析,点的过程中,学生在小组实验、分析、推理的过程,再加上教师利用PPT 精心讲授

本设计要突破的另一个难点是:惯性;运动物体、

然后系。

2

(一) 1.片段,提出问题“发现冰山、‘泰坦尼克号’为什么不能马上停止前进?”引出课题“惯性”。

2.同桌交流生活中常见的惯性现象:乘公共汽车突然刹车时的感觉;百米赛跑到终点后要继续向前冲等。完成活动卡P62画情景。

(二) 新课

3.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 (1)问题

轮船有惯性、汽车有惯性、人有惯性,液体、气体也有惯性吗?你能利用桌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你的观点吗?”

(2)学生实验1

利用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液体、气体也有惯性:手拿装满水的杯子突然向前;手拿装满水的杯子向前突然停止;用吸管吹肥皂泡、用可乐瓶吹烛焰等。

利用给定的器材设计实验证明运动物体有惯性,静止物体也有惯性:小车上放木块、

小车突然运动、小车突然停止运动;纸飞蛋落(该实验也可教师演示)。

(3)大组交流

小组派代表演示实验,并说明各实验分别表明了什么。

(2)运用惯性与质量的关系解释教科书上图3-6-4相扑图片和活动卡上P64的漫画图片。 (3)运用惯性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惯性现象:行驶中的汽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时,车内的乘客倒向车行驶的方向;要想击中地上的目标,飞机飞到离目标上空一段距离提前投弹;离开枪口的子弹失去了推力,还能继续前进。

4)归纳解释顺序:①研究对象和相关物体原来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②与研究对象相关的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了什么变化? ③由于惯性,研究对象的运动状态仍将怎样? 第二课时 (一)引入

1. 运动状态的改变 (1)问题

什么是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物体为什么会改变运动状态?你能否使运

为什么?分析小车在水平方向受力情况。

(3)小车在三个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不同说明了什么?由此你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4)如果表面更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速度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5)如果水平面足够光滑(完全没有摩擦力),小车将怎样运动?

分析:毛巾表面最粗糙,小车受到的阻力(摩擦力)最大,运动距离最短;玻璃表面最光

滑,小车受到的阻力(摩擦力)最小,运动距离最长。即摩擦力阻碍了小车的运动。 结论:如果水平面是完全光滑的,小车没有受到阻力,小车将永远运动下去。

3)演示实验2

做法:如图所示将A 、B 两个光滑的导轨对接在一起,让小球多次从同一位置由静止沿导轨滚下,每次改变导轨B 倾斜的角度,使之与水平面的夹角越来越小。

34


相关文章

  •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动能和势能]
  • 初中物理教案:九年级<动能和势能> 教学目标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动能及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及影响势能大小的因素. 4.能举例说明物体的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 5.能用动 ...查看


  • 初中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教案
  • 物理教科版九年级上 第一章 分子动理论与内能 第1节 分子动理论 教学目标 1.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知道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教学重点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 ...查看


  • 九年物理教学计划
  • 2008-2009上学期九年级物理教学计划 王珊珊 一. 全学期教学目标与任务: 物理学科教学总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通过阅读.听课.讨论.探究.训练等学习活动,初步理解某些简单的物理概念和原理,掌握最基本的物理规律,阐述和解释简单的 ...查看


  • 浅谈怎样学好初中物理
  • 摘要:随着基础物理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创新教育的提出,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充分激活课堂教学氛围呢?为此,笔者深入.认真学习了新课标的相关资料,结合当代学生实际情况,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得出了一套较好的教学策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查看


  • 教科版初中物理目录
  • 八年级上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第1节 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第2节 测量: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 第3节 降落伞比赛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第1节 认识运动 第2节 运动的描述 第3节 运动的速度 第4节 能量 第三章 声 第1节 什么是声音 ...查看


  • 岚山区中小学小课题研究参考题目
  • 岚山区中小学小课题研究参考题目 总题目 1. 怎样让语文课"响亮"起来 2. XX年级关于初中XX学科课堂合作学习的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3. XX学科XX年级关于预习的策略研究 4. XX学科教学中使用"学 ...查看


  • 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机械运动知识点
  • 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 (1)单位换算:km m dm cm mm um nm (2)测量工具:刻度尺 1使用前"三看"2使用时"五会"(3)刻度尺的使用:○(量程.分度 ...查看


  • 深圳市初中物理教材总目录重难点分析与中考分值分布
  • 初中物理目录 说明:以下粉红色字体表示该章节在中考物理60分中占的分值,蓝色和黑色批注表示成绩在100分的试卷考30-60分左右的学生的难点.黑色批注大部分是成绩在100分的试卷考60分以上的学生的难点. 物理八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学期学习) ...查看


  • 物理教学指导意见
  • 初中物理 一.八年级物理 (一)教学指导思想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根本区别在于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样的三维课程目标,不仅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注重将物理科学的新成就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等纳入课程,而且还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