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俞发亮
语文建设 2012年05期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创造性脑力活动。“功夫在诗外”(陆游),同理,功夫亦在文外。写作涉及的领域很多,而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事,它是作者思想认识、思维品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的综合反映。遗憾的是,“写作学”这座大厦至今还在建设之中,对写作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公认的理论体系与操作要领。
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缺少实践性强的写作教材,写作教学一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也成了最自由、最散漫、最随意的一门课。虽然在作文教学研究里,“能力说”“话题说”“过程说”“文体说”……众说纷纭,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教学实践中却是困难重重,步履蹒跚。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着最大的问题——缺少教学和训练的“序列”,即无序。
在中小学作文“教学文体”中,相对于记叙文和说明文而言,议论文的结构与表达特点比较鲜明,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比较稳定的规律。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并由此外化为引论、本论、结论的“三段论”结构,为议论文训练提供了参照。
基于上述设想,我们申报了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化之研究”,并获得批准立项。近两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两名教研员、六位高中教师),通过案头研读、课堂教学,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与经验,边实验边总结,探索出如下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序列”:
序列一、论点的提炼与切分;
序列二、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序列三、论证方法的选用;
序列四、议论段落的扩展;
序列五、议论篇章的构成;
序列六、议论语言的锤炼;
序列七、不同类型议论文的写作。
这是“序列”结构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每个“序列”又分为一至三课,共十四课。每课中既有正面的范例导引,又有反面的病例透视;既有典型示例,又有能力、方法的小结;既有鲜活的论据材料链接,又有针对性强的强化训练。
第三层次,每课再分为若干个突破点,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和训练的能力点,形成“序列”的主线和系统。例如,“第二课·论点的切分与表述”共有如下五个突破点:
是什么:如何用“分类并举,阐释内涵”方法切分;
为什么:如何用“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方法切分;
怎么办:如何用“推行做法,解决问题”方法切分;
会怎样:如何用“正面反面,推论结果”方法切分;
如何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切分分论点,向纵深推进。
这样,以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各阶段所需的能力为线索,逐项加以训练,分阶梯、按课时,形成实践性强、科学有效的序列。
我们把每项突破点当做一项能力(而不是知识)来教学,注重有的放矢,点拨“如何”思考、“怎样”表达,轻陈述性知识,重程序性知识,少讲授,多训练,使写作课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实践活动课,而不是教师的知识传授课。
这个“序列”,虽然从教学中来,又回到课堂中去检验、修改、补充,但仅在小范围内尝试、摸索,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之处。在实验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矛盾,也产生了一些想法与困惑。
其一,一个班级里,教师同样的指导,为什么有的学生掌握得快,有的学生总是不得要领?通过多次比较实验,得出了结论:前者的知识面、写作基础和语文成绩大多数高于后者。所以,在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引导学生增大阅读量、发展逻辑思维、夯实语文基础等工作。功夫在文外,“文内”“文外”两条线都必须抓紧,引导学生以“文外”广博的学习和丰厚的积累来保证、支撑、促进写作“序列”的教学。
其二,从本质上看,写作是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思想的存在与表达。思想是一篇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的灵魂,思想有无、立意深浅,决定了一篇文章的价值与生命。思考、发现是写文章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不少学生作文中,华丽新鲜的词不少,优美动人的修辞不缺,唯独缺少思想。对此,必须鼓励、引导、组织学生多读书,使之逐渐增加文化积淀;通过唤醒、激励、示范、强化等手段,培养学生思考、发现的意识与能力。议论文写作训练,有利于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造就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反过来,形成、发展了这些优秀品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水平,而且有助于他们将来成为现代优秀公民、国家创新人才。
其三,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缺点以逻辑方面居多。概念不清、前后矛盾、思路偏移、因果链断裂等逻辑混乱的现象时有出现,即便是用词不当、语法错误,究其实质也是逻辑问题。许多学生不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看不到事物的复杂性、矛盾的特殊性、问题的多样性,极少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思维凝滞,思路狭窄。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毛荣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苍白正是这一代中学生的通病,不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就会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中学生阅读·高中生》2004年第1期)
因此,可以在校本选修课中开设逻辑课程,适当讲授一些逻辑知识,比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之间关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演绎逻辑推理“三段论”等。也可以在阅读、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逻辑知识。教学方法上,理论与事例、知识与趣味、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充分调动与联系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在自己平常的生活学习中逐步认识逻辑、运用逻辑、掌握逻辑。在厦门一中高中2011届实验中,语文教师组织逻辑基本知识教学,与议论文写作紧密结合,效果甚好。
其四,“序列”中分解出来的一项项能力,即使合理、真实,部分学生在课上通过学习、模仿、训练、矫正终于掌握了,但是,下节课换个作文题目又不能灵活、正确地运用。这是在“序列化”实验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可见,能力的训练如何反复、强化,培养起来的能力又怎样巩固、运用,是不可回避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其五,只会堆砌材料,不善说理分析;只会举例,不会论证。这是相当部分学生写议论文的通病。虽然,已经按照我们的“序列”训练了相关的内容(“序列三·论证方法的选用”),还特别指导了“论证怎样深刻”,训练了四个突破点(“如何运用因果分析法”“如何运用假设分析法”“如何运用意义分析法”“如何运用辩证分析法”),但还是效果不佳。原因是复杂的,学生的年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思想认识的制约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而且,议论文讲究“以理服人”,而广大学生对“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对哲学基本观点与原理的掌握欠缺,不能从生活中发现矛盾、从对立中求得统一、从否定(肯定)中寻找肯定(否定)、从结果追溯原因、从现象探求本质、从量变预见质变……令人焦虑的是,给中学生补充这些知识、能力并不是语文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
其六,写作的主体是学生,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的学习和训练主体也是学生。因此,这个“序列”的建构能否成立、有效,不是由教师说了算,而应该由学生说了算。我们这项研究带有实验者浓厚的主观色彩,还只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至于学生训练的感觉、收获怎样,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何处,他们对这个“序列”有什么意见、看法和要求,我们还研究不够。下一阶段的实验,应抓紧弥补这个缺陷。
其七,规范、统一的训练是否会造成学生的议论文千篇一律呢?我们的实践证明:首先,即使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结构写作,仍然给写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例如:“本论”部分,就有“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推迭式”可选择,而且这四种结构还可以进行重新组合,构成丰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综合式结构,或在并列中包含对比,或在层进中包含并列,或在层进中包含对比,或在对比中包含并列,或在推迭中包含层进……就论证分析而言,学生思想认识、思维品质、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与高下无不真实、鲜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入格是为了出格”。由入格至出格,从模仿到创新,是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序列”中一个个“格”(突破点)的训练,为初学者“入门”而设置。学习、掌握这些“格”,正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超越它们。虽然如此,防止议论文写作模式化倾向,仍然是“序列”训练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八,我国的文化传统重整体意会,轻局部分析(分类、量化),多读多写是历史的经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读什么,写什么?读多少,写多少?怎么读,怎么写?读与写二者怎样结合、互动?缺乏理论的总结提升与实践的具体指导。漫漫两千年来,数不清的读书人仿佛在没有路灯的昏暗“巷子”里苦苦摸索。所以,写作教学“序列”的建构,既极其艰难又具有特殊的意义。
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的建构只是我们的探索,“科学有效”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我们努力的理想目标;再者,“序列”仅是纸上的规划、设计,要把它付诸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的“二度创作”,需要教师正确地把握、驾驭,指导得当,训练到位,并且进一步研究、修正、完善。
我们深知,建构写作教学“序列”是一个难题,影响、制约它的因素很复杂,眼下的实验仅仅是开端,前面的路还很长,亟盼理论的指导与支撑。借此抛砖引玉,期望得到专家、同人中肯的批评意见。
作者介绍:俞发亮,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作者:俞发亮
语文建设 2012年05期
写作,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创造性脑力活动。“功夫在诗外”(陆游),同理,功夫亦在文外。写作涉及的领域很多,而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事,它是作者思想认识、思维品质、生活体验、知识积累的综合反映。遗憾的是,“写作学”这座大厦至今还在建设之中,对写作的研究尚未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公认的理论体系与操作要领。
由于缺乏理论的支撑,缺少实践性强的写作教材,写作教学一方面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另一方面也成了最自由、最散漫、最随意的一门课。虽然在作文教学研究里,“能力说”“话题说”“过程说”“文体说”……众说纷纭,理论上说得头头是道,但教学实践中却是困难重重,步履蹒跚。归根结底,是因为中小学写作教学存在着最大的问题——缺少教学和训练的“序列”,即无序。
在中小学作文“教学文体”中,相对于记叙文和说明文而言,议论文的结构与表达特点比较鲜明,长期以来形成了一些比较稳定的规律。比如,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并由此外化为引论、本论、结论的“三段论”结构,为议论文训练提供了参照。
基于上述设想,我们申报了厦门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课题“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化之研究”,并获得批准立项。近两年来,我们课题组成员(两名教研员、六位高中教师),通过案头研读、课堂教学,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与经验,边实验边总结,探索出如下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序列”:
序列一、论点的提炼与切分;
序列二、论据的选择与运用;
序列三、论证方法的选用;
序列四、议论段落的扩展;
序列五、议论篇章的构成;
序列六、议论语言的锤炼;
序列七、不同类型议论文的写作。
这是“序列”结构的第一层次。
第二层次,每个“序列”又分为一至三课,共十四课。每课中既有正面的范例导引,又有反面的病例透视;既有典型示例,又有能力、方法的小结;既有鲜活的论据材料链接,又有针对性强的强化训练。
第三层次,每课再分为若干个突破点,并以此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和训练的能力点,形成“序列”的主线和系统。例如,“第二课·论点的切分与表述”共有如下五个突破点:
是什么:如何用“分类并举,阐释内涵”方法切分;
为什么:如何用“追根溯源,探究原因”方法切分;
怎么办:如何用“推行做法,解决问题”方法切分;
会怎样:如何用“正面反面,推论结果”方法切分;
如何综合运用以上方法切分分论点,向纵深推进。
这样,以议论文写作过程中各阶段所需的能力为线索,逐项加以训练,分阶梯、按课时,形成实践性强、科学有效的序列。
我们把每项突破点当做一项能力(而不是知识)来教学,注重有的放矢,点拨“如何”思考、“怎样”表达,轻陈述性知识,重程序性知识,少讲授,多训练,使写作课成为学生学习写作的实践活动课,而不是教师的知识传授课。
这个“序列”,虽然从教学中来,又回到课堂中去检验、修改、补充,但仅在小范围内尝试、摸索,还存在许多不如人意之处。在实验中,我们遇到了不少困难、矛盾,也产生了一些想法与困惑。
其一,一个班级里,教师同样的指导,为什么有的学生掌握得快,有的学生总是不得要领?通过多次比较实验,得出了结论:前者的知识面、写作基础和语文成绩大多数高于后者。所以,在能力训练的同时,还必须加强引导学生增大阅读量、发展逻辑思维、夯实语文基础等工作。功夫在文外,“文内”“文外”两条线都必须抓紧,引导学生以“文外”广博的学习和丰厚的积累来保证、支撑、促进写作“序列”的教学。
其二,从本质上看,写作是思维的过程与结果,是思想的存在与表达。思想是一篇作文(尤其是议论文)的灵魂,思想有无、立意深浅,决定了一篇文章的价值与生命。思考、发现是写文章的最重要的因素。目前不少学生作文中,华丽新鲜的词不少,优美动人的修辞不缺,唯独缺少思想。对此,必须鼓励、引导、组织学生多读书,使之逐渐增加文化积淀;通过唤醒、激励、示范、强化等手段,培养学生思考、发现的意识与能力。议论文写作训练,有利于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品质,造就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精神;反过来,形成、发展了这些优秀品质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议论文写作水平,而且有助于他们将来成为现代优秀公民、国家创新人才。
其三,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存在的缺点以逻辑方面居多。概念不清、前后矛盾、思路偏移、因果链断裂等逻辑混乱的现象时有出现,即便是用词不当、语法错误,究其实质也是逻辑问题。许多学生不会辩证地分析问题,看不到事物的复杂性、矛盾的特殊性、问题的多样性,极少上升到理性的层面,思维凝滞,思路狭窄。上海市著名特级教师毛荣富曾痛心疾首地指出:“认识的肤浅和思想的苍白正是这一代中学生的通病,不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就会降低整整一代人的水平。”(《中学生阅读·高中生》2004年第1期)
因此,可以在校本选修课中开设逻辑课程,适当讲授一些逻辑知识,比如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概念之间关系,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演绎逻辑推理“三段论”等。也可以在阅读、写作教学中有意识地结合逻辑知识。教学方法上,理论与事例、知识与趣味、学习与运用相结合,充分调动与联系学生的生活、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在自己平常的生活学习中逐步认识逻辑、运用逻辑、掌握逻辑。在厦门一中高中2011届实验中,语文教师组织逻辑基本知识教学,与议论文写作紧密结合,效果甚好。
其四,“序列”中分解出来的一项项能力,即使合理、真实,部分学生在课上通过学习、模仿、训练、矫正终于掌握了,但是,下节课换个作文题目又不能灵活、正确地运用。这是在“序列化”实验中最棘手的问题之一。可见,能力的训练如何反复、强化,培养起来的能力又怎样巩固、运用,是不可回避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其五,只会堆砌材料,不善说理分析;只会举例,不会论证。这是相当部分学生写议论文的通病。虽然,已经按照我们的“序列”训练了相关的内容(“序列三·论证方法的选用”),还特别指导了“论证怎样深刻”,训练了四个突破点(“如何运用因果分析法”“如何运用假设分析法”“如何运用意义分析法”“如何运用辩证分析法”),但还是效果不佳。原因是复杂的,学生的年龄、生活阅历、知识积累、思想认识的制约是不可忽视的主要因素;而且,议论文讲究“以理服人”,而广大学生对“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事物的发展规律)的认识不足,对哲学基本观点与原理的掌握欠缺,不能从生活中发现矛盾、从对立中求得统一、从否定(肯定)中寻找肯定(否定)、从结果追溯原因、从现象探求本质、从量变预见质变……令人焦虑的是,给中学生补充这些知识、能力并不是语文学科单独所能完成的。
其六,写作的主体是学生,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的学习和训练主体也是学生。因此,这个“序列”的建构能否成立、有效,不是由教师说了算,而应该由学生说了算。我们这项研究带有实验者浓厚的主观色彩,还只是教师的一相情愿,至于学生训练的感觉、收获怎样,学生学习的困难在何处,他们对这个“序列”有什么意见、看法和要求,我们还研究不够。下一阶段的实验,应抓紧弥补这个缺陷。
其七,规范、统一的训练是否会造成学生的议论文千篇一律呢?我们的实践证明:首先,即使按照“引论—本论—结论”结构写作,仍然给写作者提供了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例如:“本论”部分,就有“并列式、层进式、对比式、推迭式”可选择,而且这四种结构还可以进行重新组合,构成丰富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综合式结构,或在并列中包含对比,或在层进中包含并列,或在层进中包含对比,或在对比中包含并列,或在推迭中包含层进……就论证分析而言,学生思想认识、思维品质、知识积累、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差异与高下无不真实、鲜明地体现出来。其次,“入格是为了出格”。由入格至出格,从模仿到创新,是提高议论文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孟子曰:“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序列”中一个个“格”(突破点)的训练,为初学者“入门”而设置。学习、掌握这些“格”,正是为了在更高的层次上运用、超越它们。虽然如此,防止议论文写作模式化倾向,仍然是“序列”训练中应当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其八,我国的文化传统重整体意会,轻局部分析(分类、量化),多读多写是历史的经验,“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然而,读什么,写什么?读多少,写多少?怎么读,怎么写?读与写二者怎样结合、互动?缺乏理论的总结提升与实践的具体指导。漫漫两千年来,数不清的读书人仿佛在没有路灯的昏暗“巷子”里苦苦摸索。所以,写作教学“序列”的建构,既极其艰难又具有特殊的意义。
议论文写作教学“序列”的建构只是我们的探索,“科学有效”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我们努力的理想目标;再者,“序列”仅是纸上的规划、设计,要把它付诸课堂教学,还需要教师的“二度创作”,需要教师正确地把握、驾驭,指导得当,训练到位,并且进一步研究、修正、完善。
我们深知,建构写作教学“序列”是一个难题,影响、制约它的因素很复杂,眼下的实验仅仅是开端,前面的路还很长,亟盼理论的指导与支撑。借此抛砖引玉,期望得到专家、同人中肯的批评意见。
作者介绍:俞发亮,福建省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