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ww.wfjfyj.com 发布时间:2012-01-17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178
【组成】 生葳蕤二钱至三钱(6~9g) 生葱白二钱至三钱(6~9g) 桔梗一钱至钱半(3~5g)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2~3g)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9~12g)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3~5g) 炙甘草五分(2g) 红枣二枚(2枚)
【用法】 水煎,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滋阴解表。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中医证】 外感风热阴虚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舌红,苔薄,脉浮数。
【西医病】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免疫力低下、扁桃体炎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外感风热阴虚证者。
【方证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素体阴虚,外感风邪所致。风邪侵袭,郁遏经气,则头痛;营卫受邪而抗邪,正邪斗争,则身热,微恶风寒;营卫郁滞,阴津不足,则无汗;若虚热内扰,迫津外泄,则汗出;内热扰肺,则咳嗽;虚热攻心,则心烦;虚热伤阴,则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邪侵袭,阴虚内热之征。治当滋阴清热,解表发汗。
方中薄荷辛凉解表,透热于外;阴虚于内,以葳蕤(玉竹)滋阴生津,共为君药。淡豆豉、葱白辛散透达,助薄荷疏散风热;白薇清泄郁热,兼顾于阴,共为臣药。桔梗宣肺祛痰止咳;红枣益气化阴,共为佐药。甘草益气,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配伍,以奏滋阴清热,解表发汗之效。
配伍特点:辛凉药配辛温药,辛散透达,兼防寒凝;滋阴药配益气药,阴得气而化生。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热阴虚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心烦,口渴,舌红,苔薄,脉浮数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若发热甚者,加柴胡、葛根,以辛凉解表;若咯痰不爽者,加牛蒡子、瓜蒌,以利咽化痰;若心烦甚者,加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等。
3.注意事项:素体阳虚者慎用。
【附方】
1.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葱白连根切,一升(24g) 干葛切、六合(14g) 新豉绵裹,一合(2g) 生姜切、二合(5g) 生麦冬去心,六合(14g) 干地黄六合(14g) 劳水八升,以杓扬之一千过。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三次温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微汗,渐渐覆之。功用:滋补阴血,发汗解表。主治:阴血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手足心热,口干欲饮水,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2.桂枝增液汤(《杂病辨治心法》)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 大枣(12枚) 生地黄(18g) 麦冬(18g) 玄参(18g) 百合(15g) 水煎服。功用:滋补阴津,解肌散邪。主治:阴虚风寒证。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手足心热,口干欲饮水,小便短少,或鼻塞,或饮食不佳,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与桂枝增液汤均能治疗阴虚兼表证,加减葳蕤汤用滋阴药与辛凉清热药配伍,治疗阴虚夹风热表证;葱白七味饮与桂枝增液汤均重用滋补阴血药与辛温解表药配伍,治疗阴虚夹风寒表证,桂枝增液汤治疗阴虚外感病证较葱白七味饮为重。
【方论选录】
何秀山:“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为阴虚之体感冒风温,以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歌】
加减葳蕤豉葱白,桔薇薄荷甘红枣,
阴虚感冒多无汗,滋阴解表功用好。
eft">3.注意事项:素体阳虚者慎用。
【附方】
1.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葱白连根切,一升(24g) 干葛切、六合(14g) 新豉绵裹,一合(2g) 生姜切、二合(5g) 生麦冬去心,六合(14g) 干地黄六合(14g) 劳水八升,以杓扬之一千过。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三次温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微汗,渐渐覆之。功用:滋补阴血,发汗解表。主治:阴血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手足心热,口干欲饮水,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2.桂枝增液汤(《杂病辨治心法》)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 大枣(12枚) 生地黄(18g) 麦冬(18g) 玄参(18g) 百合(15g) 水煎服。功用:滋补阴津,解肌散邪。主治:阴虚风寒证。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手足心热,口干欲饮水,小便短少,或鼻塞,或饮食不佳,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与桂枝增液汤均能治疗阴虚兼表证,加减葳蕤汤用滋阴药与辛凉清热药配伍,治疗阴虚夹风热表证;葱白七味饮与桂枝增液汤均重用滋补阴血药与辛温解表药配伍,治疗阴虚夹风寒表证,桂枝增液汤治疗阴虚外感病证较葱白七味饮为重。
【方论选录】
上一篇:参苏饮 下一篇:温脾汤
作者:www.wfjfyj.com 发布时间:2012-01-17 新闻来源: 浏览次数:178
【组成】 生葳蕤二钱至三钱(6~9g) 生葱白二钱至三钱(6~9g) 桔梗一钱至钱半(3~5g) 东白薇五分至一钱(2~3g) 淡豆豉三钱至四钱(9~12g) 苏薄荷一钱至钱半(3~5g) 炙甘草五分(2g) 红枣二枚(2枚)
【用法】 水煎,分温再服(现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 滋阴解表。
【药理作用】 具有解热、抗菌、抗病毒、增强机体免疫力等作用。
【中医证】 外感风热阴虚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舌红,苔薄,脉浮数。
【西医病】 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免疫力低下、扁桃体炎等病的临床表现符合外感风热阴虚证者。
【方证分析】 本方所治之证乃素体阴虚,外感风邪所致。风邪侵袭,郁遏经气,则头痛;营卫受邪而抗邪,正邪斗争,则身热,微恶风寒;营卫郁滞,阴津不足,则无汗;若虚热内扰,迫津外泄,则汗出;内热扰肺,则咳嗽;虚热攻心,则心烦;虚热伤阴,则口渴;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皆为风邪侵袭,阴虚内热之征。治当滋阴清热,解表发汗。
方中薄荷辛凉解表,透热于外;阴虚于内,以葳蕤(玉竹)滋阴生津,共为君药。淡豆豉、葱白辛散透达,助薄荷疏散风热;白薇清泄郁热,兼顾于阴,共为臣药。桔梗宣肺祛痰止咳;红枣益气化阴,共为佐药。甘草益气,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配伍,以奏滋阴清热,解表发汗之效。
配伍特点:辛凉药配辛温药,辛散透达,兼防寒凝;滋阴药配益气药,阴得气而化生。
【临床运用】
1.用方要点:本方是治疗外感风热阴虚证的基础方,临床应用以头痛身热,微恶风寒,心烦,口渴,舌红,苔薄,脉浮数为辨治要点。
2.加减用药:若发热甚者,加柴胡、葛根,以辛凉解表;若咯痰不爽者,加牛蒡子、瓜蒌,以利咽化痰;若心烦甚者,加竹叶、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除烦等。
3.注意事项:素体阳虚者慎用。
【附方】
1.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葱白连根切,一升(24g) 干葛切、六合(14g) 新豉绵裹,一合(2g) 生姜切、二合(5g) 生麦冬去心,六合(14g) 干地黄六合(14g) 劳水八升,以杓扬之一千过。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三次温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微汗,渐渐覆之。功用:滋补阴血,发汗解表。主治:阴血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手足心热,口干欲饮水,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2.桂枝增液汤(《杂病辨治心法》)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 大枣(12枚) 生地黄(18g) 麦冬(18g) 玄参(18g) 百合(15g) 水煎服。功用:滋补阴津,解肌散邪。主治:阴虚风寒证。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手足心热,口干欲饮水,小便短少,或鼻塞,或饮食不佳,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与桂枝增液汤均能治疗阴虚兼表证,加减葳蕤汤用滋阴药与辛凉清热药配伍,治疗阴虚夹风热表证;葱白七味饮与桂枝增液汤均重用滋补阴血药与辛温解表药配伍,治疗阴虚夹风寒表证,桂枝增液汤治疗阴虚外感病证较葱白七味饮为重。
【方论选录】
何秀山:“方以生玉竹滋阴润燥为君;臣以葱、豉、薄、桔疏风散热;佐以白薇苦咸降泄;使以甘草、红枣甘润增液,以助玉竹之滋阴润燥,为阴虚之体感冒风温,以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之良剂。”(《重订通俗伤寒论》)
【方歌】
加减葳蕤豉葱白,桔薇薄荷甘红枣,
阴虚感冒多无汗,滋阴解表功用好。
eft">3.注意事项:素体阳虚者慎用。
【附方】
1.葱白七味饮(《外台秘要》) 葱白连根切,一升(24g) 干葛切、六合(14g) 新豉绵裹,一合(2g) 生姜切、二合(5g) 生麦冬去心,六合(14g) 干地黄六合(14g) 劳水八升,以杓扬之一千过。上药用劳水煎之三分减二,去滓,分三次温服,相去行八九里。如觉微汗,渐渐覆之。功用:滋补阴血,发汗解表。主治:阴血虚,外感风寒证。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手足心热,口干欲饮水,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2.桂枝增液汤(《杂病辨治心法》)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炙甘草(6g) 大枣(12枚) 生地黄(18g) 麦冬(18g) 玄参(18g) 百合(15g) 水煎服。功用:滋补阴津,解肌散邪。主治:阴虚风寒证。发热,恶风寒,无汗,头痛,手足心热,口干欲饮水,小便短少,或鼻塞,或饮食不佳,舌红少苔,脉细或数。
加减葳蕤汤、葱白七味饮与桂枝增液汤均能治疗阴虚兼表证,加减葳蕤汤用滋阴药与辛凉清热药配伍,治疗阴虚夹风热表证;葱白七味饮与桂枝增液汤均重用滋补阴血药与辛温解表药配伍,治疗阴虚夹风寒表证,桂枝增液汤治疗阴虚外感病证较葱白七味饮为重。
【方论选录】
上一篇:参苏饮 下一篇:温脾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