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入手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了解叶圣陶老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位著名的教育家。他老人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处在现阶段年龄的幼儿模仿性、可塑性很强,自控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而3~6岁是幼儿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幼教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幼儿的习惯有很多种,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社交习惯等,这些都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得以明确的体现。就是这看似平常的习惯,潜移默化的形成着孩子们的个性和发展。许多细小的环节相扣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层次等级,不同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这里有我的几点建议,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些帮助。
一、明确目标,共同制定要求
现在的孩子,自我性很强,当我们向他们提出要求时,他们的反应不再是乖乖照做,而是会问你为什么要他们这样或那样去做。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空间和做法。这些独立性存在于在这个年纪,略显得有些“早熟”。其实,这也是此阶段幼儿发展的特点。我们不妨抓住他们的小个性,走近他们的内心,去了解孩子们希望我们如何去要求他们,让其也参与到制定要求的
过程中,积极地去感受、面对、研究和表达,享受其中的满足和幸福感。举个实例:一次吃间点,夏天,西瓜很受欢迎。可是每次吃西瓜都很让人觉得头疼,西瓜汁很黏不说,西瓜籽就像战斗遗址一样,桌子地上到处都是。即便是给了小餐盘,情况也好不到哪去。看着保育员每次都跟着他们的屁股后面收拾,我对孩子们提出了要求,西瓜籽必须都要乖乖回家(吐到盘子里)。可豆豆却在下面小声嘟囔说:“这个要求对我来说太难了,西瓜籽那么多,肯定会有掉在外面的啊。”呵,当时我听后很是不满,转念想,不如问问他们,到底想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随后,就此事,班级三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次讨论会,目标是保持班级环境的干净整洁。没想到他们的想法还真多,我把老师和孩子们的想法都记录在记录板上,最后大家采纳了合理化最高的几条规定。你说神奇不,从那以后,我们班再也没有出现从前那样的狼藉画面了,孩子们也很自觉地收拾自己吃过的地方。我们三位老师不禁感叹道:这便是民主的魅力啊!
二、别吝啬你的赞美,让自信伴随习惯一同进步
“孩子真的需要表扬么?我家的宝宝让我表扬的,现在稍微批评一下都接受不了!”面对家长这般苦恼,我只想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你都忍不住想要表扬吧?在孩子完成了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任务时,我们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而当他们改正了自身的错误,完成了高于自己能力或是长久失败的事情时,请及时送上你的赞美,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成功的喜悦,及时的鼓
励,会安慰孩子的小心灵,使其更愿意去挑战下一个目标。当他午睡时咬着手指甲,给他一个暗示的眼神,再一次的乖乖睡醒时,递上一个微笑而肯定的眼神;那些胆小怯场的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你需要勇敢的孩子去完成这个简单的任务,当孩子圆满完成时,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当孩子们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就会自觉地控制自身的不良行为。在给予鼓励和赞美时,感情要投入的真切,语言态度都要亲切。若是敷衍,表情冷漠,四处张望,可想而知无论多华丽的语言,效果都会是消极的。微笑,点头,蹲下说话,拥抱等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都会深深地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认可,从而产生积极地教育效果。
三、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细节注定成败,习惯成就人生。那些在教师眼中被忽视的细节,往往是导致幼儿不良习惯养成的起因。小到幼儿入园,就餐午睡如厕,大到品格的形成、积极心态的培养,从细节中、小事中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游戏时,孩子之间有意无意地推搡;玩玩具时,个别孩子毫不商量拿走别人的玩具;如厕时,孩子们嬉笑打闹;午睡时,小手把被子的线球揪下来;就餐时,坐姿歪扭,挑食厌食等,对于这些细小的毛病,坚决不能姑息任之自由发展下去。在幼儿园待久了,自己是深有体会的。进到一些班级,孩子们礼貌问候,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班级内井然有序,你会发现,这样班级的教
师,眼睛始终都是在孩子身上。发现幼儿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帮助其改正。进到某些班级,孩子们随意下地,嬉戏疯闹,乱成一团,教师偶尔的训斥制止之后依然是各忙各的,安静片刻便又是一片哗然。你能说,这跟平日行为习惯的养成无关么?懒惰的人,觉得今日之事无非小事,日久之后便发现问题的严重,但为时已晚。所以说,现在一次又一次的纠正和指导,是为了日后可以大胆放手让的他自己去做。不要因为忽视的小事,而耽误了大事!
四、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
古人云:“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算得上是最高指令。孩子们经常都愿意说:“我们老师说……”身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有着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而他们模仿的直接对象便是教师。这就让作为榜样的我们不得不以更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作风。在我们向幼儿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按照规定来要求自己,若是自己无视自己所提出的规定,便会在孩子面前丧失威严。作为榜样的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一下,如今的我,做的合格么?
五、告别训斥和指责,让游戏代替枯燥的说教
孩子最喜欢做什么?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经过多年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可以从游戏中得来,自制、克己、诚实、理性的服从,这种美德的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的切实。”游戏会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同时,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团队的合作、
障碍的突破,都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身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教师可以把想提出的要求,希望达到的目标制定到游戏中去,让孩子在放松愉快的心情下,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和感悟。你会发现,这样的效果会比平日枯燥的说教要事半功倍的多。
六、家园共同联手,双层强化习惯的养成
导致幼儿不良习惯养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幼儿自身的发展水平,家庭的干预,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幼儿园机制的不完善等。除了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家庭中度过。要知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习惯的矫正是一项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很多家长时间长了,自己的脾气都让孩子给磨平的,自然也就将就下去。时间一长,孩子养成了一身的坏习气,年龄小,很多事情不得已体现,但当其步入社会之后,这些陋习可能会引起致命的错误。所谓家园互动,就是彼此要通气,双方没有隐瞒的向彼此反应孩子的近况。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懂得如何做人。现在的科技为家园互动提供的便捷的服务,短信电话,网络视频,让从前只能碰面交谈到如今的随时随地,让我们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教师应该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不急躁、不气馁、持之以恒,及时落实检查督促的措施。作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这道桥梁,我们任重而道远。
总之,培养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我们可以利用一日生活,把那些有助于幼儿成长的细节渗透进去,别怕
烦,别怕苦,静下心,弯下腰去做事,等待我们的,必定是丰硕的收获!
从细节入手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了解叶圣陶老先生的人都知道,他是位著名的教育家。他老人家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处在现阶段年龄的幼儿模仿性、可塑性很强,自控能力等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差,而3~6岁是幼儿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是幼教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幼儿的习惯有很多种,包括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社交习惯等,这些都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得以明确的体现。就是这看似平常的习惯,潜移默化的形成着孩子们的个性和发展。许多细小的环节相扣在一起,形成了不同层次等级,不同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这里有我的几点建议,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些帮助。
一、明确目标,共同制定要求
现在的孩子,自我性很强,当我们向他们提出要求时,他们的反应不再是乖乖照做,而是会问你为什么要他们这样或那样去做。他们有着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空间和做法。这些独立性存在于在这个年纪,略显得有些“早熟”。其实,这也是此阶段幼儿发展的特点。我们不妨抓住他们的小个性,走近他们的内心,去了解孩子们希望我们如何去要求他们,让其也参与到制定要求的
过程中,积极地去感受、面对、研究和表达,享受其中的满足和幸福感。举个实例:一次吃间点,夏天,西瓜很受欢迎。可是每次吃西瓜都很让人觉得头疼,西瓜汁很黏不说,西瓜籽就像战斗遗址一样,桌子地上到处都是。即便是给了小餐盘,情况也好不到哪去。看着保育员每次都跟着他们的屁股后面收拾,我对孩子们提出了要求,西瓜籽必须都要乖乖回家(吐到盘子里)。可豆豆却在下面小声嘟囔说:“这个要求对我来说太难了,西瓜籽那么多,肯定会有掉在外面的啊。”呵,当时我听后很是不满,转念想,不如问问他们,到底想怎样来解决这个问题。随后,就此事,班级三位老师和孩子们一起展开了一次讨论会,目标是保持班级环境的干净整洁。没想到他们的想法还真多,我把老师和孩子们的想法都记录在记录板上,最后大家采纳了合理化最高的几条规定。你说神奇不,从那以后,我们班再也没有出现从前那样的狼藉画面了,孩子们也很自觉地收拾自己吃过的地方。我们三位老师不禁感叹道:这便是民主的魅力啊!
二、别吝啬你的赞美,让自信伴随习惯一同进步
“孩子真的需要表扬么?我家的宝宝让我表扬的,现在稍微批评一下都接受不了!”面对家长这般苦恼,我只想说,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你都忍不住想要表扬吧?在孩子完成了自己能力范围之内的任务时,我们应给予肯定和鼓励。然而当他们改正了自身的错误,完成了高于自己能力或是长久失败的事情时,请及时送上你的赞美,让孩子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成功的喜悦,及时的鼓
励,会安慰孩子的小心灵,使其更愿意去挑战下一个目标。当他午睡时咬着手指甲,给他一个暗示的眼神,再一次的乖乖睡醒时,递上一个微笑而肯定的眼神;那些胆小怯场的孩子,在适当的时候,告诉他你需要勇敢的孩子去完成这个简单的任务,当孩子圆满完成时,送上一个大大的拥抱。当孩子们受到鼓励的时候,他们为了要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愉快,就会自觉地控制自身的不良行为。在给予鼓励和赞美时,感情要投入的真切,语言态度都要亲切。若是敷衍,表情冷漠,四处张望,可想而知无论多华丽的语言,效果都会是消极的。微笑,点头,蹲下说话,拥抱等以及身体接触性的鼓励,都会深深地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被认可,从而产生积极地教育效果。
三、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
细节注定成败,习惯成就人生。那些在教师眼中被忽视的细节,往往是导致幼儿不良习惯养成的起因。小到幼儿入园,就餐午睡如厕,大到品格的形成、积极心态的培养,从细节中、小事中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游戏时,孩子之间有意无意地推搡;玩玩具时,个别孩子毫不商量拿走别人的玩具;如厕时,孩子们嬉笑打闹;午睡时,小手把被子的线球揪下来;就餐时,坐姿歪扭,挑食厌食等,对于这些细小的毛病,坚决不能姑息任之自由发展下去。在幼儿园待久了,自己是深有体会的。进到一些班级,孩子们礼貌问候,安安静静地做着自己的事情,班级内井然有序,你会发现,这样班级的教
师,眼睛始终都是在孩子身上。发现幼儿的问题,及时提出并帮助其改正。进到某些班级,孩子们随意下地,嬉戏疯闹,乱成一团,教师偶尔的训斥制止之后依然是各忙各的,安静片刻便又是一片哗然。你能说,这跟平日行为习惯的养成无关么?懒惰的人,觉得今日之事无非小事,日久之后便发现问题的严重,但为时已晚。所以说,现在一次又一次的纠正和指导,是为了日后可以大胆放手让的他自己去做。不要因为忽视的小事,而耽误了大事!
四、以身作则,树立良好形象
古人云:“言教不如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对于幼儿,老师的话可以算得上是最高指令。孩子们经常都愿意说:“我们老师说……”身处在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有着很强的模仿性和可塑性,而他们模仿的直接对象便是教师。这就让作为榜样的我们不得不以更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作风。在我们向幼儿提出要求的同时,也要按照规定来要求自己,若是自己无视自己所提出的规定,便会在孩子面前丧失威严。作为榜样的我们,是不是该扪心自问一下,如今的我,做的合格么?
五、告别训斥和指责,让游戏代替枯燥的说教
孩子最喜欢做什么?玩!游戏是孩子的天性,著名的教育学家陈鹤琴经过多年研究分析认为:“各种道德几乎可以从游戏中得来,自制、克己、诚实、理性的服从,这种美德的形成没有再比游戏这个利器来得快,来的切实。”游戏会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同时,在享受游戏的过程中,游戏的规则、团队的合作、
障碍的突破,都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和身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教师可以把想提出的要求,希望达到的目标制定到游戏中去,让孩子在放松愉快的心情下,身临其境地去体会和感悟。你会发现,这样的效果会比平日枯燥的说教要事半功倍的多。
六、家园共同联手,双层强化习惯的养成
导致幼儿不良习惯养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幼儿自身的发展水平,家庭的干预,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幼儿园机制的不完善等。除了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大部分都是在家庭中度过。要知道,江山易改禀性难移。习惯的矫正是一项艰难而又复杂的工作,很多家长时间长了,自己的脾气都让孩子给磨平的,自然也就将就下去。时间一长,孩子养成了一身的坏习气,年龄小,很多事情不得已体现,但当其步入社会之后,这些陋习可能会引起致命的错误。所谓家园互动,就是彼此要通气,双方没有隐瞒的向彼此反应孩子的近况。我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真正懂得如何做人。现在的科技为家园互动提供的便捷的服务,短信电话,网络视频,让从前只能碰面交谈到如今的随时随地,让我们第一时间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同时,教师应该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不急躁、不气馁、持之以恒,及时落实检查督促的措施。作为孩子和家长之间的这道桥梁,我们任重而道远。
总之,培养幼儿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朝一夕,我们可以利用一日生活,把那些有助于幼儿成长的细节渗透进去,别怕
烦,别怕苦,静下心,弯下腰去做事,等待我们的,必定是丰硕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