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动物的来源及特征

考古2009年第5期o考古与科技

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

动物的来源及特征

傅罗文

关键词:甘青地区

家养动物

袁靖李水城

新石器时代

domesticanimals

NeolithicAge

KEYWORDS:GansuandQinghairegion

ABSTRACT:DuringtheNeolithicAge,theGansuandQinghairegionwasadistrictlyaccessibletovariousspeciesofdomesticanimalsfromdifferentdirections.Thesheepandhorsemayhavebeendiffusedfromthewest;theyak,fromTibet;andthecamel,fromnearbyAltairegionorCentralAsia.TheaccesswasveryprobablythroughtheOrdosCorridor.Thepiganddogcanalmostcompletelyaffirmedtohavebeendiffusedfromtheeast,andthecattlemayalsohaveacceptedfromanearbyregion.TheentranceofthesedomesticanimalsintotheGansuandQinghairegionwasaresultfromculturalexchanges;andtheirdiffusionwasactuallyareflectionofcontactsbetweenhumanpopulations.

前言

有关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养动物的转变过程,认为/驯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数代间发生的遗传变化和每一代发生的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发育事件这二者的联合作用,一个动物种群变得适应人类和被控制的环境。在被驯化个体的形成过程中,器官、生物体、环境因素的相互综合作用引发动物形体的变化0。上述这个驯化的定义承认被饲养的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这些具体情况以各种方式、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程度影响动物的形体。由于家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形体变化的程度差异也很大。从许多动物考古学的个案研究中可以观察到这些变化。

[2]

家养动物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地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热点。饲养家畜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与动物的共生关系,提高了人类承受环境变化压力的能力,取得了包括农业在内的生产活动的进步,帮助人类更加容易获得除肉食以外的奶、兽皮、毛、蛋、骨头等副产品,使得大量日用品可能进行长距离的陆路运输。人类与家养动物长期相处,也增强了人类自身对友情的认识。同时,饲养家畜也增加了因动物而引发疾病的风险,降低了人类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水平。如同农业被采用一样,在鼓励私有财产发展的同时,饲养家畜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并使之具体化[1]。

作者:傅罗文,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

袁靖,北京市,1007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水城,北京市,10087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80(总464)#

一、鉴定家养动物的标准

在认定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是否属于家养动物时,应当用一系列标准去进行判断。第一,观察形态学上的差异是鉴定家养动物的重要标准。多种哺乳动物在驯化的过程中形体逐步变小,而且还会出现牙齿的齿列扭曲及病变等多种现象。因此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的骨骼及牙齿的测量和观察,可以判断其是否属于家畜。第二,当一种动物群出现相当数量的个体年龄集中在某一阶段的现象,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居民对某种动物群体进行选择屠宰的结果,这往往表现在饲养家畜的行为中。第三,通过统计,发现一些哺乳动物种类在全部哺乳动物中的数量明显占多数,与在野生状态下的整个哺乳动物群中各种动物的自然分布数量不符,而且雌雄数量也不成比例,这些很可能是人类有意识繁殖动物的结果。第四,依据一个新的种属突然大量出现在某一地区,而该地区原来不存在这种动物,可以推测这是由于文化交流所致,通过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把某些在一个地区已经是家养的动物带到一个新的地区。第五,在考古遗址中发现饲养动物的圈栏,将某些完整的动物或这些动物的某一部位有意识地单独埋葬或作为随葬品和人埋在一起,这些现象可能都与饲养有关。第六,某些家养动物的食物往往包括农作物的茎叶、皮、壳及人吃剩的食物等,因此,对出自同一遗址的动物骨骼和人骨里的稳定同位素C、N进行分析和比较,也可为确认家养动物提供科学依据[3]。第七,我们已较全面地认识了现生动物种群基因的多样性,这为探讨古代家养动物的基因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手段,DNA研究有可能更好地澄清在动物驯化过程中基因的关联和变异。

尽管有以上一系列标准,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全面认识古代家养动物的

第5期

[4]

13

15

特征绝非易事,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方法。

迄今为止,由于对中国各地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材料缺乏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加之尚未严格使用一种比较公认的系列标准开展研究,所以尽管大家都承认中国是一个动物驯化的重要起源地,但探讨中国家畜驯化特征和意义的文献尚不多。因此,本文试图围绕甘青地区家养动物的来源问题展开讨论,以便在逐步认识各个地区家养动物特征的基础上,把握中国动物驯化的全貌。

[5]

二、甘青地区的各种家养动物

中国动物驯化的历史悠久,不同的家养动物有着不同的驯化进程。依据已发表的资料,遵照前文列举的系列标准,可以归纳出中国甘青地区的狗、猪、黄牛、牦牛、绵羊或山羊、骆驼和马等7种动物属于家养动物。下面逐一探讨这些动物驯化的进程。

(一)狗现代狗的基因证据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家狗都是由狼进化形成的[8]。自距今2万年以来,在欧亚大陆许多地区,狗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的狗作为家犬也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家狗可能出现在更新世晚期以来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阶段,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农作物的证据,这个阶段以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为代表[9]。甘青地区最早的家狗发现于甘肃天水西山坪遗址距今8000~7400年的大地湾文化[10],可能是在其已被驯化之后,通过渭河流域由东方引进的。

(二)猪

近年来世界上关于猪的基因研究,证实了这种动物极有可能是在各地分别驯化的

[11][7]

[6]

中国的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曾提出中国最早驯养家猪的证据出自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后来发现的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和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的证据说明中国东北和东南也可能是独立的驯化猪的地区,时

#81(总465)#

[12]

间都在距今8200年左右[13]。最近的资料显示,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家猪距今8500年以前,属于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家猪。甘肃天水西山坪遗址的大地湾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8000~7400年。这个文化层出土的猪是驯养的[15],这是甘青地区最早的家猪的证据,它们可能与家犬一样是从东方引进的。

(三)绵羊、山羊

绵羊和山羊可能是在伊朗西南部扎格罗斯及周边地区最早驯化的,时间为距今1万年前[16]。基因研究显示山羊似为单一起源,而绵羊则有几个起源地。在中国发现的古代绵羊和山羊似乎都不是本地起源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有些属于牛科的岩羊、蒙古瞪羚、喜马拉雅斑羚和鬣羚,它们不是家养绵羊和山羊的祖先,但它们的骨骼形态与山羊和绵羊有相似之处。在西北地区出土的动物骨骼中可能也存在这些动物骨骼。现在从事动物考古研究的机构普遍缺乏这些现生动物骨骼作为对比的标本。如果出土的是这类动物的头骨,还比较容易判断,如果是破碎的肢骨,再加上没有对比标本,就很难准确无误地将这类动物的骨骼与山羊和绵羊同一部位的骨骼区分开。

在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的墓葬和青海民和核桃庄马家窑文化墓葬中都发现有随葬羊下颌或骨架的现象

[19][17]

[18]

[14]

在距今5600~5000年左右,家养绵羊可能已经引入甘青地区。

(四)黄牛

动物考古学和基因研究的结果均显示,家养黄牛是在距今1万年的非洲东北部和年代大致同时或稍早的西亚地区起源的,是从当地的野牛驯化而来

[21]

。另有一种认识,

认为南亚的印度也在相同的时间段内独立驯化了黄牛[22],可以肯定的是,在距今7500年前,南亚西北部存在家养的黄牛

[23]

目前基本可以肯定存在家养黄牛的资料是距今5400~4700年师赵村遗址马家窑文化层出土的牛骨。在甘肃永靖秦魏家、大何庄及天水师赵村等齐家文化的文化层中都存在黄牛已被驯化的重要证据

[25]

[24]

。青

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了距今5600~4000年的牛骨[26],但是这处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报告中没有详细论述将这些牛骨定为家养动物的证据。依据上述资料,可以推测黄牛被驯化的时间大致在距今5000~4000年前后,稍早于齐家文化。有关河西走廊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资料十分缺乏,这个地区的黄牛是何时出现的,对于认识中国其他地区家养黄牛的起源非常重要。有些学者推测,中国的家养黄牛是从西面或南面传入的,目前尚不排除这种可能。但要真正确认这个过程,还需要相当多的证据来证明传入的路线和进程。因为中国存在野牛,也存在多种独立起源的家养动物,因此不能排除中国存在将本土的野牛驯化为家养黄牛的可能。

(五)牦牛

按照现代动物的分布,海拔2000~5000米的青海地区是牦牛的主要栖息地[27]。关于早期牦牛被利用的动物考古学证据很少,目前发现的最早证据出自距今3750年的拉萨曲贡遗址[28]。牦牛最早可能是在西藏北部被驯化的,但驯化时间和进程仍然不清楚。20世纪50年代在青海都兰诺木洪遗址的搭里他里哈遗址曾发现类似牦牛的土质

。在师赵村遗址齐家文化层、甘肃永

靖大何庄、秦魏家齐家文化墓葬和甘肃民乐

东灰山四坝文化遗址也都发现了绵羊[20]。尽管在报告中未能提及师赵村遗址石岭下类型墓葬和核桃庄遗址马家窑文化墓葬中的羊骨具体属于绵羊还是山羊,但依据后来在年代稍晚的遗址发现的羊均属绵羊、发现山羊的遗址年代相当晚这一事实,可以推测这两处遗址出土的羊应是绵羊。综上所述,

#82(总466)#

小雕像[29]。也许今后可以借助牦牛粪便[30]和基因分析

[31]

的时间、顺序和特征看,新石器时代的甘青地区是一个接纳来自不同方向的多种家养动物的区域。羊和马很可能是从西面传入,牦牛可能来自西藏地区,骆驼可能是在附近的阿尔泰地区驯化成家养动物的,也可能就是直接从中亚地区传入的。这些动物传入的路线可能就在河西走廊。猪和狗几乎可以肯定是从东部传入。牛很可能也是来自邻近地区。甘青地区各种家养动物的出现过程很特殊,与我们目前了解到的东北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情况明显不同。

其实,英国学者伦福儒早在1970年就已认识到这个由西向东的传播过程,指出当时的交流包括互惠的交换等几乎全部的行为,涉及多个层面

[44]

来探讨这个问题。

(六)骆驼

骆驼是生活在阿尔泰地区及鄂尔多斯和蒙古以东地区的动物,有学者认为它们是在这一广大地区被驯化的[32]。在土库曼斯坦距今5000年的遗址中发现的陶制骆驼拉车的模型和动物遗存表明当时骆驼已被驯化[33]。骆驼在那一地区被驯化之后,用于运输负重,发挥了独特作用

[34]

。有学者提到,

在内蒙古包头年代较早的遗址中发现有骆驼[35],但这还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其实在朱开沟遗址曾发现一颗骆驼牙,表明这个地区在距今4000年左右已经存在骆驼。在距今不到4000年的青海搭里他里哈遗址中发现过骆驼粪,在甘肃河西走廊距今3700年左右的火烧沟遗址中发现有骆驼骨骼

[38]

[37]

[36]

。我们认为,当时的狗、

猪、羊、牛、马和骆驼等家养动物是通过文化交流进入甘青地区的,家养动物的传播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群的接触和交流。在甘青地区,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就开始了人口迁徙这一复杂过程,并持续了很长时间。气候变化也许对于人口的迁徙是一种刺激,但目前尚无可靠的证据证明环境变化影响了人口的迁徙。

我们希望这一研究能为更加深入地探讨甘青地区动物驯化的时间和过程提供一个新的起点。这个地区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但这个填补必须建立在对这个重要地区发掘出土的动物遗存给予更多关注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历史,对于认识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由来将大有帮助。

还要强调的是,甘青地区各种动物骨骼的保存状态非常好,但目前还没有做到将动物考古研究与包括采集动物遗存和其他资料在内的田野考古发掘真正结合起来,许多动物遗存的收集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从现有的关于甘青地区动物骨骼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以往的研究主要是简单地罗列种属,后来增加了定量统计和形态学的研究。

#83(总467)#

,估计甘肃西部地区距今3000多年前

出现家养骆驼。

(七)马

马是在中亚地区被驯化的,时间在距今5000年前,但目前对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

[39]

。在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葬中

[40]

发现随葬的马下颌,不过数量不多。在火烧沟遗址中也有埋葬祭祀用的马骨[41]。将来的考古资料可能会进一步提供齐家文化的聚落存在家马的证据,然而目前这些资料很少。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遗址发现随葬的马,在陕西长安沣西西周遗址发现有马骨和随葬马的现象[43]。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甘青地区可能是马传入中原的通道,还有一种可能是,晚商时期中原地区的马是由内蒙古地区自北向南传入的。因此,尽管齐家文化的马骨暗示甘青地区存在早期驯化的马,但目前还不能证实它与后来在东部地区使用的马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42]

第5期

从上述各种家养动物在甘青地区出现

必须承认,有资料总比没资料要好,但是仅有这些资料不能深入讨论古代居民获取食物的生存方式。如果要围绕古代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完善考古发掘中收集资料的方法。希望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时能认真关注采集动物遗存的方法,特别是鱼类和其他一些在发掘时很难用肉眼观察到的细小动物骨骼,需要采用浮选法进行收集。目前中国考古发掘以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考古发掘为主,这类发掘已成为考古工作者认识古代社会的一种主要途径。但是在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考古发掘中并未做到认真采集动物骨骼,更不要说利用浮选法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显的不足,需要尽快加以改进。对这类与基本建设相关的发掘,可以采用采样区法,即在发掘区域内选择重要地点作为采样区,范围大小可以因地制宜,该区域内的堆积必须经过浮选,通过概率统计,以点带面,达到尽可能多地获取资料信息的目的。我们曾在重庆中坝遗址采用了这种方法,效果很好。总之,应该提倡把科学地收集各种资料作为现代考古发掘中的一种战略性思考,在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考古发掘和出于学术目的的考古发掘中,都应该严格使用浮选法,将全面采集包括动物遗存在内的各种资料定为一种制度

[46]

[45]

zine8,pp.99-103,1987.

[2]Price,E.O.,AnimalDomesticationandBe2

havior,CABIPublishing,Oxford.p.11,2002.

[3]a.管理等:5通化万发拨子遗址猪骨的C,N

稳定同位素分析6,5科学通报6第52卷第14期,2007年。

b.吴小红等:5河南新砦遗址人、猪食物结构与农业形态和家猪驯养的稳定同位素证据6,见5科技考古6第二辑第49~5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4]a.Cai,D.,L.Han,X.Zhang,H.Zhou,

andH.Zhu,DNAanalysisofarchaeologi2calsheepremainsfromChina,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34,pp.1347-1355,2007.

b.Jansen,T.,Forster,P.,Levine,M.A.,Oelke,H.,Hurles,M.,Renfrew,C.,We2ber,J.,Olek,K.,MitochondrialDNAandtheOriginsoftheDomesticHorse,Pro2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2ences99(16),pp.10905-10910,2002.c.Larson,G.,Dobney,K.,Albarella,U.,Fang,M.,Matisoo2Smith,E.,Robins,J.,Lowden,S.,Finlayson,H.,Brand,T.,Willerslev,E.,Rowley2Conwy,P.,Anders2son,L.,Cooper,A.,WorldwidePhylo2geographyofWildBoarRevealsMultipleCentersofPigDomestication,Science307,pp.1618-1621,2005.

d.Leonard,J.A.,Wayne,R.K.,Wheeler,J.,Valadez,R.,Guill

考古2009年第5期o考古与科技

论中国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家养

动物的来源及特征

傅罗文

关键词:甘青地区

家养动物

袁靖李水城

新石器时代

domesticanimals

NeolithicAge

KEYWORDS:GansuandQinghairegion

ABSTRACT:DuringtheNeolithicAge,theGansuandQinghairegionwasadistrictlyaccessibletovariousspeciesofdomesticanimalsfromdifferentdirections.Thesheepandhorsemayhavebeendiffusedfromthewest;theyak,fromTibet;andthecamel,fromnearbyAltairegionorCentralAsia.TheaccesswasveryprobablythroughtheOrdosCorridor.Thepiganddogcanalmostcompletelyaffirmedtohavebeendiffusedfromtheeast,andthecattlemayalsohaveacceptedfromanearbyregion.TheentranceofthesedomesticanimalsintotheGansuandQinghairegionwasaresultfromculturalexchanges;andtheirdiffusionwasactuallyareflectionofcontactsbetweenhumanpopulations.

前言

有关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将野生动物驯化为家养动物的转变过程,认为/驯化是一个过程,通过数代间发生的遗传变化和每一代发生的由于环境因素导致的发育事件这二者的联合作用,一个动物种群变得适应人类和被控制的环境。在被驯化个体的形成过程中,器官、生物体、环境因素的相互综合作用引发动物形体的变化0。上述这个驯化的定义承认被饲养的动物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具体情况存在很大差异,而且这些具体情况以各种方式、不同的速度、不同的程度影响动物的形体。由于家畜受到多方面的影响,其形体变化的程度差异也很大。从许多动物考古学的个案研究中可以观察到这些变化。

[2]

家养动物的研究一直是世界各地动物考古学研究的热点。饲养家畜从根本上影响了人与动物的共生关系,提高了人类承受环境变化压力的能力,取得了包括农业在内的生产活动的进步,帮助人类更加容易获得除肉食以外的奶、兽皮、毛、蛋、骨头等副产品,使得大量日用品可能进行长距离的陆路运输。人类与家养动物长期相处,也增强了人类自身对友情的认识。同时,饲养家畜也增加了因动物而引发疾病的风险,降低了人类饮食的多样性和营养水平。如同农业被采用一样,在鼓励私有财产发展的同时,饲养家畜加剧了社会的不平等,并使之具体化[1]。

作者:傅罗文,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

袁靖,北京市,100710,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李水城,北京市,100871,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80(总464)#

一、鉴定家养动物的标准

在认定考古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是否属于家养动物时,应当用一系列标准去进行判断。第一,观察形态学上的差异是鉴定家养动物的重要标准。多种哺乳动物在驯化的过程中形体逐步变小,而且还会出现牙齿的齿列扭曲及病变等多种现象。因此通过对考古遗址出土的哺乳动物的骨骼及牙齿的测量和观察,可以判断其是否属于家畜。第二,当一种动物群出现相当数量的个体年龄集中在某一阶段的现象,很可能是因为当时的居民对某种动物群体进行选择屠宰的结果,这往往表现在饲养家畜的行为中。第三,通过统计,发现一些哺乳动物种类在全部哺乳动物中的数量明显占多数,与在野生状态下的整个哺乳动物群中各种动物的自然分布数量不符,而且雌雄数量也不成比例,这些很可能是人类有意识繁殖动物的结果。第四,依据一个新的种属突然大量出现在某一地区,而该地区原来不存在这种动物,可以推测这是由于文化交流所致,通过不同地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把某些在一个地区已经是家养的动物带到一个新的地区。第五,在考古遗址中发现饲养动物的圈栏,将某些完整的动物或这些动物的某一部位有意识地单独埋葬或作为随葬品和人埋在一起,这些现象可能都与饲养有关。第六,某些家养动物的食物往往包括农作物的茎叶、皮、壳及人吃剩的食物等,因此,对出自同一遗址的动物骨骼和人骨里的稳定同位素C、N进行分析和比较,也可为确认家养动物提供科学依据[3]。第七,我们已较全面地认识了现生动物种群基因的多样性,这为探讨古代家养动物的基因特征提供了很好的手段,DNA研究有可能更好地澄清在动物驯化过程中基因的关联和变异。

尽管有以上一系列标准,我们还是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全面认识古代家养动物的

第5期

[4]

13

15

特征绝非易事,还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研究方法。

迄今为止,由于对中国各地考古遗址出土动物遗存材料缺乏系统的收集和整理,加之尚未严格使用一种比较公认的系列标准开展研究,所以尽管大家都承认中国是一个动物驯化的重要起源地,但探讨中国家畜驯化特征和意义的文献尚不多。因此,本文试图围绕甘青地区家养动物的来源问题展开讨论,以便在逐步认识各个地区家养动物特征的基础上,把握中国动物驯化的全貌。

[5]

二、甘青地区的各种家养动物

中国动物驯化的历史悠久,不同的家养动物有着不同的驯化进程。依据已发表的资料,遵照前文列举的系列标准,可以归纳出中国甘青地区的狗、猪、黄牛、牦牛、绵羊或山羊、骆驼和马等7种动物属于家养动物。下面逐一探讨这些动物驯化的进程。

(一)狗现代狗的基因证据揭示出不同地区的家狗都是由狼进化形成的[8]。自距今2万年以来,在欧亚大陆许多地区,狗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中国的狗作为家犬也有很长的历史,最早的家狗可能出现在更新世晚期以来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阶段,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农作物的证据,这个阶段以河北徐水南庄头遗址为代表[9]。甘青地区最早的家狗发现于甘肃天水西山坪遗址距今8000~7400年的大地湾文化[10],可能是在其已被驯化之后,通过渭河流域由东方引进的。

(二)猪

近年来世界上关于猪的基因研究,证实了这种动物极有可能是在各地分别驯化的

[11][7]

[6]

中国的资料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曾提出中国最早驯养家猪的证据出自河北武安磁山遗址,后来发现的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和浙江萧山跨湖桥遗址的证据说明中国东北和东南也可能是独立的驯化猪的地区,时

#81(总465)#

[12]

间都在距今8200年左右[13]。最近的资料显示,河南舞阳贾湖遗址的家猪距今8500年以前,属于目前所知的中国最早的家猪。甘肃天水西山坪遗址的大地湾文化层的年代为距今8000~7400年。这个文化层出土的猪是驯养的[15],这是甘青地区最早的家猪的证据,它们可能与家犬一样是从东方引进的。

(三)绵羊、山羊

绵羊和山羊可能是在伊朗西南部扎格罗斯及周边地区最早驯化的,时间为距今1万年前[16]。基因研究显示山羊似为单一起源,而绵羊则有几个起源地。在中国发现的古代绵羊和山羊似乎都不是本地起源的。

这里要强调的是,在中国的西北地区,有些属于牛科的岩羊、蒙古瞪羚、喜马拉雅斑羚和鬣羚,它们不是家养绵羊和山羊的祖先,但它们的骨骼形态与山羊和绵羊有相似之处。在西北地区出土的动物骨骼中可能也存在这些动物骨骼。现在从事动物考古研究的机构普遍缺乏这些现生动物骨骼作为对比的标本。如果出土的是这类动物的头骨,还比较容易判断,如果是破碎的肢骨,再加上没有对比标本,就很难准确无误地将这类动物的骨骼与山羊和绵羊同一部位的骨骼区分开。

在甘肃天水师赵村遗址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的墓葬和青海民和核桃庄马家窑文化墓葬中都发现有随葬羊下颌或骨架的现象

[19][17]

[18]

[14]

在距今5600~5000年左右,家养绵羊可能已经引入甘青地区。

(四)黄牛

动物考古学和基因研究的结果均显示,家养黄牛是在距今1万年的非洲东北部和年代大致同时或稍早的西亚地区起源的,是从当地的野牛驯化而来

[21]

。另有一种认识,

认为南亚的印度也在相同的时间段内独立驯化了黄牛[22],可以肯定的是,在距今7500年前,南亚西北部存在家养的黄牛

[23]

目前基本可以肯定存在家养黄牛的资料是距今5400~4700年师赵村遗址马家窑文化层出土的牛骨。在甘肃永靖秦魏家、大何庄及天水师赵村等齐家文化的文化层中都存在黄牛已被驯化的重要证据

[25]

[24]

。青

海同德宗日遗址出土了距今5600~4000年的牛骨[26],但是这处遗址的动物考古研究报告中没有详细论述将这些牛骨定为家养动物的证据。依据上述资料,可以推测黄牛被驯化的时间大致在距今5000~4000年前后,稍早于齐家文化。有关河西走廊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资料十分缺乏,这个地区的黄牛是何时出现的,对于认识中国其他地区家养黄牛的起源非常重要。有些学者推测,中国的家养黄牛是从西面或南面传入的,目前尚不排除这种可能。但要真正确认这个过程,还需要相当多的证据来证明传入的路线和进程。因为中国存在野牛,也存在多种独立起源的家养动物,因此不能排除中国存在将本土的野牛驯化为家养黄牛的可能。

(五)牦牛

按照现代动物的分布,海拔2000~5000米的青海地区是牦牛的主要栖息地[27]。关于早期牦牛被利用的动物考古学证据很少,目前发现的最早证据出自距今3750年的拉萨曲贡遗址[28]。牦牛最早可能是在西藏北部被驯化的,但驯化时间和进程仍然不清楚。20世纪50年代在青海都兰诺木洪遗址的搭里他里哈遗址曾发现类似牦牛的土质

。在师赵村遗址齐家文化层、甘肃永

靖大何庄、秦魏家齐家文化墓葬和甘肃民乐

东灰山四坝文化遗址也都发现了绵羊[20]。尽管在报告中未能提及师赵村遗址石岭下类型墓葬和核桃庄遗址马家窑文化墓葬中的羊骨具体属于绵羊还是山羊,但依据后来在年代稍晚的遗址发现的羊均属绵羊、发现山羊的遗址年代相当晚这一事实,可以推测这两处遗址出土的羊应是绵羊。综上所述,

#82(总466)#

小雕像[29]。也许今后可以借助牦牛粪便[30]和基因分析

[31]

的时间、顺序和特征看,新石器时代的甘青地区是一个接纳来自不同方向的多种家养动物的区域。羊和马很可能是从西面传入,牦牛可能来自西藏地区,骆驼可能是在附近的阿尔泰地区驯化成家养动物的,也可能就是直接从中亚地区传入的。这些动物传入的路线可能就在河西走廊。猪和狗几乎可以肯定是从东部传入。牛很可能也是来自邻近地区。甘青地区各种家养动物的出现过程很特殊,与我们目前了解到的东北地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情况明显不同。

其实,英国学者伦福儒早在1970年就已认识到这个由西向东的传播过程,指出当时的交流包括互惠的交换等几乎全部的行为,涉及多个层面

[44]

来探讨这个问题。

(六)骆驼

骆驼是生活在阿尔泰地区及鄂尔多斯和蒙古以东地区的动物,有学者认为它们是在这一广大地区被驯化的[32]。在土库曼斯坦距今5000年的遗址中发现的陶制骆驼拉车的模型和动物遗存表明当时骆驼已被驯化[33]。骆驼在那一地区被驯化之后,用于运输负重,发挥了独特作用

[34]

。有学者提到,

在内蒙古包头年代较早的遗址中发现有骆驼[35],但这还没有得到大家的认同。其实在朱开沟遗址曾发现一颗骆驼牙,表明这个地区在距今4000年左右已经存在骆驼。在距今不到4000年的青海搭里他里哈遗址中发现过骆驼粪,在甘肃河西走廊距今3700年左右的火烧沟遗址中发现有骆驼骨骼

[38]

[37]

[36]

。我们认为,当时的狗、

猪、羊、牛、马和骆驼等家养动物是通过文化交流进入甘青地区的,家养动物的传播实际上反映的是人群的接触和交流。在甘青地区,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就开始了人口迁徙这一复杂过程,并持续了很长时间。气候变化也许对于人口的迁徙是一种刺激,但目前尚无可靠的证据证明环境变化影响了人口的迁徙。

我们希望这一研究能为更加深入地探讨甘青地区动物驯化的时间和过程提供一个新的起点。这个地区的动物考古学研究还有很多空白需要填补,但这个填补必须建立在对这个重要地区发掘出土的动物遗存给予更多关注的基础上。深入理解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交流的历史,对于认识历史时期丝绸之路的由来将大有帮助。

还要强调的是,甘青地区各种动物骨骼的保存状态非常好,但目前还没有做到将动物考古研究与包括采集动物遗存和其他资料在内的田野考古发掘真正结合起来,许多动物遗存的收集具有偶然性和随意性。从现有的关于甘青地区动物骨骼的研究报告中可以看到,以往的研究主要是简单地罗列种属,后来增加了定量统计和形态学的研究。

#83(总467)#

,估计甘肃西部地区距今3000多年前

出现家养骆驼。

(七)马

马是在中亚地区被驯化的,时间在距今5000年前,但目前对这个问题还存在争议

[39]

。在甘肃永靖秦魏家齐家文化墓葬中

[40]

发现随葬的马下颌,不过数量不多。在火烧沟遗址中也有埋葬祭祀用的马骨[41]。将来的考古资料可能会进一步提供齐家文化的聚落存在家马的证据,然而目前这些资料很少。在河南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遗址发现随葬的马,在陕西长安沣西西周遗址发现有马骨和随葬马的现象[43]。包括河西走廊在内的甘青地区可能是马传入中原的通道,还有一种可能是,晚商时期中原地区的马是由内蒙古地区自北向南传入的。因此,尽管齐家文化的马骨暗示甘青地区存在早期驯化的马,但目前还不能证实它与后来在东部地区使用的马之间是否存在必然联系。

[42]

第5期

从上述各种家养动物在甘青地区出现

必须承认,有资料总比没资料要好,但是仅有这些资料不能深入讨论古代居民获取食物的生存方式。如果要围绕古代人类对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完善考古发掘中收集资料的方法。希望考古工作者在发掘时能认真关注采集动物遗存的方法,特别是鱼类和其他一些在发掘时很难用肉眼观察到的细小动物骨骼,需要采用浮选法进行收集。目前中国考古发掘以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考古发掘为主,这类发掘已成为考古工作者认识古代社会的一种主要途径。但是在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考古发掘中并未做到认真采集动物骨骼,更不要说利用浮选法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明显的不足,需要尽快加以改进。对这类与基本建设相关的发掘,可以采用采样区法,即在发掘区域内选择重要地点作为采样区,范围大小可以因地制宜,该区域内的堆积必须经过浮选,通过概率统计,以点带面,达到尽可能多地获取资料信息的目的。我们曾在重庆中坝遗址采用了这种方法,效果很好。总之,应该提倡把科学地收集各种资料作为现代考古发掘中的一种战略性思考,在与基本建设相关的考古发掘和出于学术目的的考古发掘中,都应该严格使用浮选法,将全面采集包括动物遗存在内的各种资料定为一种制度

[46]

[45]

zine8,pp.99-103,1987.

[2]Price,E.O.,AnimalDomesticationandBe2

havior,CABIPublishing,Oxford.p.11,2002.

[3]a.管理等:5通化万发拨子遗址猪骨的C,N

稳定同位素分析6,5科学通报6第52卷第14期,2007年。

b.吴小红等:5河南新砦遗址人、猪食物结构与农业形态和家猪驯养的稳定同位素证据6,见5科技考古6第二辑第49~50页,科学出版社,2007年。

[4]a.Cai,D.,L.Han,X.Zhang,H.Zhou,

andH.Zhu,DNAanalysisofarchaeologi2calsheepremainsfromChina,JournalofArchaeologicalScience34,pp.1347-1355,2007.

b.Jansen,T.,Forster,P.,Levine,M.A.,Oelke,H.,Hurles,M.,Renfrew,C.,We2ber,J.,Olek,K.,MitochondrialDNAandtheOriginsoftheDomesticHorse,Pro2ceedingsoftheNationalAcademyofSci2ences99(16),pp.10905-10910,2002.c.Larson,G.,Dobney,K.,Albarella,U.,Fang,M.,Matisoo2Smith,E.,Robins,J.,Lowden,S.,Finlayson,H.,Brand,T.,Willerslev,E.,Rowley2Conwy,P.,Anders2son,L.,Cooper,A.,WorldwidePhylo2geographyofWildBoarRevealsMultipleCentersofPigDomestication,Science307,pp.1618-1621,2005.

d.Leonard,J.A.,Wayne,R.K.,Wheeler,J.,Valadez,R.,Guill

相关文章

  • 古代西域居民的来源及融合
  • 古代西域居民的来源及融合 "西域"之称在公元前已经流行.西域的神秘,来自她雄奇的地理景观和斑斓的人文景观.在遥远的古代,当世界从愚昧走向文明,先民们就开始了与远方的交往.在欧亚大陆上先后出现了"青铜之路&quo ...查看


  • 中原农业与文明崛起
  • 起源,黄土与粟 到了旧石器时代末期,随着最后一次冰期走向尾声,地球的气候开始波动性变暖,人类诞生300万年之后,在生物学上也进化到了繁殖高峰,人口迅速增加.以往单纯依靠狩猎和采集的取食方式受到了挑战,大型动物不够吃,只能捕食小动物,野果不够 ...查看


  • 物种起源绪论
  • <物种起源>绪论 教学目标: 1.了解达尔文及<物种起源>,初步了解"绪论"的写法.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掌握筛选信息的技巧,能迅速准确地筛选出有关信息,概括出作者关于物种起源的两个观点. 3. ...查看


  • 四川优秀导游词参考:三星堆博物馆导游词
  • 各位观众,现在你们脚下的这块黄土地,便是3000多年前古蜀国的都城所在地.而现在,则是"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遗址.在这个遗址中,近几十年来出土了数以万计的各类文物,特别是1986年7月至9月,两个大型祭祀 ...查看


  • 五千年前的包裹如何在全球旅行(视域)
  • 本报记者 杨雪梅< 人民日报 >( 2010年09月03日   17 版) 2010年7月英国爱丁堡,英格兰历史文化资源主管彼得·约曼展示一件有4500多年历史的新石器时期雕像. 河南偃师商城遗址出土的商代早期(距今约3500年 ...查看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 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 (1)概 论 中国的新石器时代是原始社会氏族公社制由全盛到衰落的一个历史阶段.它以农耕和畜牧的出现为划时代的标志,表明已由依赖自然的采集渔猎经济跃进到改造自然的生产经济.磨制石器.制陶和纺织的出现,也是这一时代的基本特征 ...查看


  • 野生动物鉴赏习题及答案
  • 野生动物概念刍议 •野生动物的概念是一个与家养动物相对的概念.按字义理解,野生动物是指"生活于野外的非家养动物". •我们通常涉及的动物不应再简单地分为"家养动物"与"野生动物"两 ...查看


  • 发展前景广阔的交叉学科--环境考古学
  • 跨学科研究 发展前景广阔的交叉学科--环境考古学 莫多闻 袁 靖 < 光明日报 >( 2012年07月18日   11 版) 环境考古学是在复原古代人类生存环境的基础上,探讨古代人类社会及其演化同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环 ...查看


  • "贾湖遗址"给我们留下的问题:汉字是否是世界最早的文字?
  • "贾湖遗址"给我们留下的问题:汉字是否是世界最早的文字? http://bbs.rednet.cn/thread-6382253-1-1.html 一.简介: 贾湖遗址,被确认为中国二十一世纪一百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其考 ...查看


热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