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阿 炳 在 1 9 5 0
执笔:黄志翔
教学目标:
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
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2、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日本著名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是什么使得这位指挥了无数场演出的指挥大师如此动情呢?就让我们一同来感受音乐的魅力吧!
二、简单介绍阿炳及《二泉映月》。
1、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2、《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
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3、《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国的波士顿、 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4、文体特点:电视解说词(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因此,电视解说词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点:(1)解说词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2)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3)解说词提炼和更深地表现主题、营造意境;(4)精彩的解说词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示作者的才华。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你从这篇电视解说词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阿炳的人生际遇;抢救«二泉映月»;电视解说词多角度多层面的写法。
2、你能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吗?
阿炳小传:阿炳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5岁时父亲患病去世,后来又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不久便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1950年底去世。去世前三个月,有六首乐曲被抢录下来,这也是阿炳留给后人的千古绝唱。
3、分角色朗读
角色:解说、祝世匡、藜松寿、曹志伟 曹安和
4、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
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黎松寿录下了阿炳的二胡曲 , 使阿炳的音乐得以传承。
5、录音后,阿炳有什么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激动、瞪大眼、摸、抱牢、不肯放手(动作、神态).他为自己的音乐有了传承
的机会而激动不已。
6、录制《二泉映月》的意义? (见课件)
三、课文整体内容感知(见课件)
四、写作特点:(结合内容分析)
1、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这样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则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2、文章还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3、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事件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揭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五、中心思想:
1、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五、练习:
课末练习:(三)
六、作业:
1、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为什么能够闻名于世并保存下来?说出其原因。
教后记:
18 阿 炳 在 1 9 5 0
执笔:黄志翔
教学目标:
1、了解阿炳坎坷的一生;
2、了解其代表作《二泉映月》的形成及其在音乐界的影响;
3、掌握电视专题片(电视解说词)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2、3。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音乐是没有国界的,日本著名的世界级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听完《二泉映月》后,感动得双膝跪地,泪流满面。是什么使得这位指挥了无数场演出的指挥大师如此动情呢?就让我们一同来感受音乐的魅力吧!
二、简单介绍阿炳及《二泉映月》。
1、阿炳(1893—1950):原名华彦钧,民间音乐家,江苏无锡东亭人。当地雷尊殿道士华清和(号雪梅)之子。阿炳幼时便表现了罕见的音乐天赋,在他10岁那年,父亲便教他迎寒击石模拟击鼓,练习各种节奏。12岁那年,阿炳开始学吹笛子。17岁时,阿炳正式参加道教音乐吹奏,他长得一表人才,还有一副好嗓子,被人们誉称为“小天师”。
1914年,华雪梅去世,阿炳成为雷尊殿的当家道士,与堂兄华伯阳轮流主管雷尊殿的香火收入。后由于经营不善,阿炳又染上恶习,生活逐渐潦倒,在他34岁那年,双目相继失明,因生活所迫,流浪街头,卖艺为生。
1950年夏,中央音乐学院杨荫浏、曹安和教授专程来无锡为阿炳演奏录音。此时阿炳已完全荒弃音乐达三年之久,经过三天的练习,分两次录音,共留下《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三首二胡作品和《大浪淘沙》《龙船》《昭君出塞》三首琵琶作品。后《二泉映月》、《大浪淘沙》获二十世纪华人经典音乐作品奖。
2、《二泉映月》:是一首用变奏、衍展手法写作的作品。开始有一个像是感怀、
叹息般的引子,几小节后出现的主题具有感慨万千的情绪。这个主题在全曲出现多次,随着旋律的发展,时而深沉,时而激扬,时而悲恻,时而傲然。激昂悲愤的语调,似乎倾吐了作者的屈辱和痛苦,诅咒了现实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平,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希望,但又交织着疑问和伤感。
3、《二泉映月》的影响:世界上许多著名的交响乐团演奏过(如美国的波士顿、 费城;德国斯图加特室内乐团;法国里昂等);有人说:如果贝多芬创造了西方音乐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就创造了东方音乐的二胡《命运交响曲》;《二泉映月》是中国二胡比赛的必奏曲。
4、文体特点:电视解说词(电视专题片文字稿),可视为报告文学。是在电视屏幕上运用有声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明创作意图,阐明创作思想,并最终作用于观众听觉的一种重要语言形态。与纯文字作品不同,电视解说词最终要与电视画面结合,形成特定的屏幕语言与观众见面。因此,电视解说词有它不同于其他文学作品的特点:(1)解说词离不开画面,二者相辅相成;(2)解说词是画面的补充;(3)解说词提炼和更深地表现主题、营造意境;(4)精彩的解说词充分张扬作者的个性,展示作者的才华。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你从这篇电视解说词中获得了那些信息?
阿炳的人生际遇;抢救«二泉映月»;电视解说词多角度多层面的写法。
2、你能为阿炳写一个100字左右的小传吗?
阿炳小传:阿炳4岁丧母,随父亲在道观里学习音乐演奏,25岁时父亲患病去世,后来又双目失明。因社会动乱、生活无着,不久便流落街头,以卖艺为生,饱受了人间的艰辛和苦难,1950年底去世。去世前三个月,有六首乐曲被抢录下来,这也是阿炳留给后人的千古绝唱。
3、分角色朗读
角色:解说、祝世匡、藜松寿、曹志伟 曹安和
4、文题为何要突出阿炳在1950?
民间音乐家祝世匡和黎松寿录下了阿炳的二胡曲 , 使阿炳的音乐得以传承。
5、录音后,阿炳有什么表现?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激动、瞪大眼、摸、抱牢、不肯放手(动作、神态).他为自己的音乐有了传承
的机会而激动不已。
6、录制《二泉映月》的意义? (见课件)
三、课文整体内容感知(见课件)
四、写作特点:(结合内容分析)
1、本文在叙事方式上最显著的特点是:由多个人、多角度地叙事。这样多角度、多层面地叙事,增强了所述人物、事件的真实性;众多人物的同期声采访既增添了历史感,也增添了现场效果;与此同时,也增加了电视画面的可看性。解说词中则又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和说明。
2、文章还发挥电视媒体声画结合的特点,将解说词(宋体字)与人物同期声(楷体字)结合起来叙事写人
3、以事实报道为基础,通过事件相关背景材料的介绍、事实因果的探究、相关问题的评述,揭示和升华事件的本质。
五、中心思想:
1、文章主要通过介绍阿炳在世的最后一年,中央音乐学院的两位音乐家来到刚解放的无锡为民间艺术家阿炳录音的经过,介绍了阿炳的人生经历,也叙述了《二泉映月》成为世界名曲的经过,赞扬了阿炳饱经沧桑却仍然坚强不屈的性格。
五、练习:
课末练习:(三)
六、作业:
1、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为什么能够闻名于世并保存下来?说出其原因。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