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形成源于水天津的兴起源于近代盐运漕运,天津的地名也反映出这一地域、历史特征。
一、源起于“水”的地名
天津位于渤海之滨、“九河下梢”,因“水”得名是天津地名文化的一大特点。
先秦时期,天津分属燕、齐两国。西汉初年,天津地区分属泉州、章武、雍奴等县,汉武帝在此设有盐官,以开发盐业。
隋大运河的开通,使天津成为河海交通枢纽。
唐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从南方海运粮食等入天津。史籍中开始有“三会海口”的名称(今“三岔口”)。
宋朝时海河是宋、辽之界,海河称“界河”。宋在海河南岸设立很多“寨”“铺”驻军,如独流、双港、泥沽、小南河等,这些地名至今依然沿用。
金贞祐二年(1214)设“直沽寨”,“直沽”之名始见于史籍。天津成为畿南军事重镇。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为盐业开发和漕运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在“北码头”(今北大关)渡南运河,攻入南京,夺取政权。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天津”(天子渡河之地),成祖谕旨在直沽渡跸处修建了“龙飞”“渡跸”牌坊。永乐2年始建“天津卫”并建天津城,莅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增设“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天津卫”。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始建地方政府,后升为直隶州。雍正九年(1731)升州为府,辖六县一州。
直沽寨、海津镇、天津等地名均与“水”有关,不仅如此,天津的区县名也多与“水”有关,如:静海:东汉属渤海郡,北宋时为清州乾宁县地,大观元年置“靖海县”,明洪武元年更名“静海县”。
宁河:原宝坻属地,清雍正九年独立置县,一说因开浚“宁车沽河”得名;另说因境内常闹水患,取吉祥意。
武清:汉雍奴、泉州县地,唐天宝初改今名。一说因“清泉河”“清河”为名;二说雍奴有九十九淀,其中有“武盍淀”“清淀”;三说“武功廓清”之意,即“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塘沽:明代中叶称“塘二沽”,清同治十年改今名。
汉沽:东汉末年凿河以运官盐,因朝代“汉”和河“沽”得名。
大港:因境内有“北大港”得名。
市内六区名称也多与“水”有关,如:河东、河西、河北、红桥。
市、区、县以下地名中与“水”有关的更是多如繁星,较具特色的有:
沽:沽为古河名,故址在今通县以东。东沽河即今蓟运河等;西沽河即今北运河与海河。天津又称为“沽上”;海河又称为“沽水”。天津号称有“七十二沽”。如:
大沽、咸水谷、葛沽、西沽、大直沽、小直沽(三岔河口一带)、丁字沽、东泥沽、后沽、三叉沽、(塘沽、汉沽)……
双港、官港、叉沽港、小港、(大港)……(较小的“港”口语中读)
北塘、中塘、西双塘、白塘口……`
杨家泊、团泊洼、青泊洼、贾口洼、唐家洼、卫南洼、牛角洼、东蒲洼……
唐家口(今称唐口)、新开口、北塘口、双口、三岔口、崔黄口……
王顶堤、西横堤、千里堤、桃花堤、……(现多演化为区片名)
万家码头、崔家码头、南洋码头……(现多演化为区片、村名)
小淀、茶淀、南淀、东淀、鸭淀、北淮淀……
还有湾、滩、嘴、沟、圈、桥、闸、渡口等与“水”有关的系列地名。
另外,一些不直接从“水”、但与“水”密切相关,从侧面反映出天津普遍低洼状况的地名还有台、坨、头等,如芦台、侯台、八里台、六里台、后台、李家台、姚家台、冯台……
二、源起于盐业、漕运的地名
天津是元明清三代盐业、漕运中心,并留下了大量与其有关的地名。
宝坻:取“盐乃国之宝,如坻如京”。
源于盐场、盐坨(储存地)、盐业管理的地名如:盐沱村、盐坨桥、盐坨胡同、盐关厅大街、盐汛胡同(河北区)、盐店街、盐店胡同、小盐店胡同(红桥区),盐巡胡同(北辰),小盐河、盐王店(汉沽,汉沽区带“盐滩”的地名有 400余条,占全区地名的一半强)关:漕运收税关口。北大关:又名“天津钞关”,因明代上税须交“明钞”而称“钞关”。坐落在城厢北门外的收税关口。由南运河进京的漕运船只,必须经北大关完税后才可通行。西关:因与西门连接,且在此处设立收税关口,故名西关。由西关派生出:西关大街、西关外大街、西关北街、西关北胡同、西关北里、小西关(因规模逊于西关而命名)…… 小关:正名为明清征税的“工部关”,与“北大关”相对而言。 派生地名:小关大街。
其他还有:工部关胡同、常关胡同、常关局胡同、常关街……
仓:唐代以来因漕粮转输而建的囤粮仓廒,留下一批相关地名:
军粮城(唐建),北仓、南仓(元初),上仓、下仓(蓟县,唐代),东仓、西仓(武清,元代),仓上(武清、明代)……
仓廒街、仓门口(胡同)……
与漕运相关的地名还有:
席厂村、席厂大街、晒米厂(巷)、晒米厂小马路、粮店前街、粮店后街(河北旧三岔河口,漕粮集散地)……
宫:天后宫:元泰定三年(1326年)兴建“天妃宫”,以求护佑漕运安全。清康熙23年(1684年)改称“天后宫”。是我国最早供祀天妃(妈祖)的庙宇之一。
派生地名:宫南大街、宫北大街、宫前街,1985年更名为古文化街。
源起于元明清衙署、驻军的地名
天津一直是军事重镇,元建镇,明建“卫”,由镇、卫到县、州、府,因官署、驻军而得名的地名颇多。
署:官署(府署、县署)、道署(总督河道都察院公署)、镇署(明设“天津镇总兵官公署”,又称镇台衙门)、运署(长芦盐运使公署)等。形成系列地名如:
道署东箭道;府署街;旧县署后街、县阁前街;镇署西箭道、镇署实胡同;运署西街……(多在老城之内)
还有:经司胡同、贡院胡同、探访局胡同等。
营:军营、河营等
中营:原称“军机库”,明神机营驻地,清为城守营总营,习称中营。派生地名有:
中营前街、右营中箭道、右营西箭道、右营前、右营后(源于左右营)等;
河营:天津河营守备公署,派生地名有:
河营前胡同、河营后胡同、河营西箭道等;
清末北洋新军驻地(小站地区)也留下系列相关地名:
前营、后营、传字营、盛字营、东右营、老左营等。
另外,武清有元代为保护漕运设营驻军而留下的地名:
韩指挥营、南口哨等;
营门:清咸丰时由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挖壕筑墙,建有14个“营门”,现成为地片名称,也留下源于此的街名等:
大营门(梁园营门)、小营门(小南门)、南营门、西营门、北营门、营门东、直沽营门、北营门外大街……
炮台:明建造的七座炮台遗存地名:
炮台庄(和平区)、炮台渡口(红桥区)……
四、源起于移民的地名
天津是移民城市,元明清三代,部分漕兵、船工落户天津;明徐达曾率大军北上驻扎天津,朱棣定都北京前后携南方士兵北上驻守;晚清曾国藩调淮军 6万人驻守天津;这些士兵、家属最终都成了天津人。
官屯:明代兴军屯制度,大量移民以军事组织形式来天津一带屯垦官田,军屯长官世袭,聚落冠以长官姓氏,留下一批相关地名:
陈官屯、唐官屯(原名唐世义官屯)、王官屯、靳官屯、梁官屯、凌庄子(明朱棣部将凌某率部下及亲属驻扎得名)……
营:移民聚落。
子营:
1.津南区,清安徽籍驻军地,已更名为“海河湾”;
2.静海,明永乐年间军营,多南方人,已更名为“满意庄”。
侉子营:北辰区,明永乐二年操外地口音的张姓迁此定居,后以“侉自营”为村名,现已更名为“仁和营”。
3.“村”:清末民初,大批冀鲁等地逃荒、破产农民、工匠落户天津,形成大批聚落,现已成为“城市里的村庄”:
何兴村、盐坨村、靶挡村、白庙村、和平村……万德庄、谦德庄、陈塘庄、大王庄、李七庄、张贵庄、万辛庄、复兴庄、小王庄、小刘庄、张兴庄、邵公庄、沧德庄、西于庄……
沈庄子、王庄子、郭庄子、旺道庄……(1900年后沧州、德州一带逃荒农民定居聚落)
移民村落地名还有×百户、×家铺等。
由少数民族移居形成的地名:
张达庄:原名“张鞑”,曾驻元军,河东区;
达 村:元时蒙古官吏聚居地,明时称“鞑子村”,清改为“达村”,在武清区;
稍直口:元人设渡口,附近居民贬称为“骚子口”,明更名;
哨子营:原“骚子营”,清更名,在武清区;
哈喇庄:蒙古语看守意,在宝坻区;
耶律各庄:辽金时有鞑靼人居住,在宝坻区。
天穆村:明永乐年间形成回族聚落穆家庄,1950年与天齐庙村合并区今名。因回族聚居而得的地名还有:清真巷、古教胡同……
下伍旗(武清)、蓝旗庄(蓟县):清时满族移居村落。
五、源起于早期工商业的地名
天津建卫后,城市建设和早期工商业迅速发展,形成一批相关的地名。
窑:因城市建设而兴办了大量砖窑,派生出一批地名:
吴家窑大街(河西),南头窑(红桥),金家窑大街、东窑洼大街、西窑洼后街(河北)……
鱼市大街、驴市口(租驴场所)、肉市口大街、、菜市街……
店、铺:清末清初形成的工商业场所,流泻一系列相关地名:
估衣街(元代形成,当时叫“马头东街”)、针市街、锅店街、曲店街、缸店街、斗店胡同、竹竿胡同、归贾(gu)胡同、庆泰米铺胡同(始建于1782年前后)、面铺胡同、果子铺胡同、轿房胡同……
纸作坊胡同、粉作坊胡同、酱坊胡同(红桥),皮作坊胡同、硝坊胡同(南开),烧锅胡同、鞋作坊胡同、牌作坊胡同(河北)、铁匠胡同、扎彩匠胡同、面粉坊胡同、大酒缸胡同、麻刀铺胡同、冰窖胡同……
六、其他与早期历史故事有关的地名
唐:传与李世民东征有关的地名:
挂甲寺(河西区),擂鼓台、验甲宫、马伸桥、邦均(原名商君店,传为商鞅驻店处,李世民改今地名)、东二营、西二营(蓟县),账房衢、歇马台(宝坻)。
宋:传与杨六郎抗辽有关的地名:
谭庄子(原探马庄,侦查机构)、禅房(杨五郎弟子侦查机构)、元蒙口(原辕门口,元时改今名)、宗保村、孟庄子、焦庄子(以上静海),潘庄(宁河,传为潘仁美封地),牛镇(武清,杨六郎摆牤牛阵地方)、南仁浮(传杨六郎与大刀王怀女交战被俘,故名“男人服”)。
打扮庄(传萧太后筑梳妆楼,宝坻),黄花店(传元时屡迁废后与其地,俗名“皇后店”)、太子务(传辽太子前往“皇后店”探视被罢黜的母亲途径留宿。)
天津的形成源于水天津的兴起源于近代盐运漕运,天津的地名也反映出这一地域、历史特征。
一、源起于“水”的地名
天津位于渤海之滨、“九河下梢”,因“水”得名是天津地名文化的一大特点。
先秦时期,天津分属燕、齐两国。西汉初年,天津地区分属泉州、章武、雍奴等县,汉武帝在此设有盐官,以开发盐业。
隋大运河的开通,使天津成为河海交通枢纽。
唐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从南方海运粮食等入天津。史籍中开始有“三会海口”的名称(今“三岔口”)。
宋朝时海河是宋、辽之界,海河称“界河”。宋在海河南岸设立很多“寨”“铺”驻军,如独流、双港、泥沽、小南河等,这些地名至今依然沿用。
金贞祐二年(1214)设“直沽寨”,“直沽”之名始见于史籍。天津成为畿南军事重镇。
元延祐三年(1316)改“直沽”为“海津镇”,为盐业开发和漕运中心。
明建文二年(1400年),燕王朱棣率军南下,在“北码头”(今北大关)渡南运河,攻入南京,夺取政权。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即位后,赐名“天津”(天子渡河之地),成祖谕旨在直沽渡跸处修建了“龙飞”“渡跸”牌坊。永乐2年始建“天津卫”并建天津城,莅年设“天津左卫”,转年增设“天津右卫”。
清顺治九年(1652年),三卫合一,归并“天津卫”。雍正三年(1725),改卫为州,始建地方政府,后升为直隶州。雍正九年(1731)升州为府,辖六县一州。
直沽寨、海津镇、天津等地名均与“水”有关,不仅如此,天津的区县名也多与“水”有关,如:静海:东汉属渤海郡,北宋时为清州乾宁县地,大观元年置“靖海县”,明洪武元年更名“静海县”。
宁河:原宝坻属地,清雍正九年独立置县,一说因开浚“宁车沽河”得名;另说因境内常闹水患,取吉祥意。
武清:汉雍奴、泉州县地,唐天宝初改今名。一说因“清泉河”“清河”为名;二说雍奴有九十九淀,其中有“武盍淀”“清淀”;三说“武功廓清”之意,即“寰区大定,海县清一”。
塘沽:明代中叶称“塘二沽”,清同治十年改今名。
汉沽:东汉末年凿河以运官盐,因朝代“汉”和河“沽”得名。
大港:因境内有“北大港”得名。
市内六区名称也多与“水”有关,如:河东、河西、河北、红桥。
市、区、县以下地名中与“水”有关的更是多如繁星,较具特色的有:
沽:沽为古河名,故址在今通县以东。东沽河即今蓟运河等;西沽河即今北运河与海河。天津又称为“沽上”;海河又称为“沽水”。天津号称有“七十二沽”。如:
大沽、咸水谷、葛沽、西沽、大直沽、小直沽(三岔河口一带)、丁字沽、东泥沽、后沽、三叉沽、(塘沽、汉沽)……
双港、官港、叉沽港、小港、(大港)……(较小的“港”口语中读)
北塘、中塘、西双塘、白塘口……`
杨家泊、团泊洼、青泊洼、贾口洼、唐家洼、卫南洼、牛角洼、东蒲洼……
唐家口(今称唐口)、新开口、北塘口、双口、三岔口、崔黄口……
王顶堤、西横堤、千里堤、桃花堤、……(现多演化为区片名)
万家码头、崔家码头、南洋码头……(现多演化为区片、村名)
小淀、茶淀、南淀、东淀、鸭淀、北淮淀……
还有湾、滩、嘴、沟、圈、桥、闸、渡口等与“水”有关的系列地名。
另外,一些不直接从“水”、但与“水”密切相关,从侧面反映出天津普遍低洼状况的地名还有台、坨、头等,如芦台、侯台、八里台、六里台、后台、李家台、姚家台、冯台……
二、源起于盐业、漕运的地名
天津是元明清三代盐业、漕运中心,并留下了大量与其有关的地名。
宝坻:取“盐乃国之宝,如坻如京”。
源于盐场、盐坨(储存地)、盐业管理的地名如:盐沱村、盐坨桥、盐坨胡同、盐关厅大街、盐汛胡同(河北区)、盐店街、盐店胡同、小盐店胡同(红桥区),盐巡胡同(北辰),小盐河、盐王店(汉沽,汉沽区带“盐滩”的地名有 400余条,占全区地名的一半强)关:漕运收税关口。北大关:又名“天津钞关”,因明代上税须交“明钞”而称“钞关”。坐落在城厢北门外的收税关口。由南运河进京的漕运船只,必须经北大关完税后才可通行。西关:因与西门连接,且在此处设立收税关口,故名西关。由西关派生出:西关大街、西关外大街、西关北街、西关北胡同、西关北里、小西关(因规模逊于西关而命名)…… 小关:正名为明清征税的“工部关”,与“北大关”相对而言。 派生地名:小关大街。
其他还有:工部关胡同、常关胡同、常关局胡同、常关街……
仓:唐代以来因漕粮转输而建的囤粮仓廒,留下一批相关地名:
军粮城(唐建),北仓、南仓(元初),上仓、下仓(蓟县,唐代),东仓、西仓(武清,元代),仓上(武清、明代)……
仓廒街、仓门口(胡同)……
与漕运相关的地名还有:
席厂村、席厂大街、晒米厂(巷)、晒米厂小马路、粮店前街、粮店后街(河北旧三岔河口,漕粮集散地)……
宫:天后宫:元泰定三年(1326年)兴建“天妃宫”,以求护佑漕运安全。清康熙23年(1684年)改称“天后宫”。是我国最早供祀天妃(妈祖)的庙宇之一。
派生地名:宫南大街、宫北大街、宫前街,1985年更名为古文化街。
源起于元明清衙署、驻军的地名
天津一直是军事重镇,元建镇,明建“卫”,由镇、卫到县、州、府,因官署、驻军而得名的地名颇多。
署:官署(府署、县署)、道署(总督河道都察院公署)、镇署(明设“天津镇总兵官公署”,又称镇台衙门)、运署(长芦盐运使公署)等。形成系列地名如:
道署东箭道;府署街;旧县署后街、县阁前街;镇署西箭道、镇署实胡同;运署西街……(多在老城之内)
还有:经司胡同、贡院胡同、探访局胡同等。
营:军营、河营等
中营:原称“军机库”,明神机营驻地,清为城守营总营,习称中营。派生地名有:
中营前街、右营中箭道、右营西箭道、右营前、右营后(源于左右营)等;
河营:天津河营守备公署,派生地名有:
河营前胡同、河营后胡同、河营西箭道等;
清末北洋新军驻地(小站地区)也留下系列相关地名:
前营、后营、传字营、盛字营、东右营、老左营等。
另外,武清有元代为保护漕运设营驻军而留下的地名:
韩指挥营、南口哨等;
营门:清咸丰时由僧格林沁下令修建天津城防,挖壕筑墙,建有14个“营门”,现成为地片名称,也留下源于此的街名等:
大营门(梁园营门)、小营门(小南门)、南营门、西营门、北营门、营门东、直沽营门、北营门外大街……
炮台:明建造的七座炮台遗存地名:
炮台庄(和平区)、炮台渡口(红桥区)……
四、源起于移民的地名
天津是移民城市,元明清三代,部分漕兵、船工落户天津;明徐达曾率大军北上驻扎天津,朱棣定都北京前后携南方士兵北上驻守;晚清曾国藩调淮军 6万人驻守天津;这些士兵、家属最终都成了天津人。
官屯:明代兴军屯制度,大量移民以军事组织形式来天津一带屯垦官田,军屯长官世袭,聚落冠以长官姓氏,留下一批相关地名:
陈官屯、唐官屯(原名唐世义官屯)、王官屯、靳官屯、梁官屯、凌庄子(明朱棣部将凌某率部下及亲属驻扎得名)……
营:移民聚落。
子营:
1.津南区,清安徽籍驻军地,已更名为“海河湾”;
2.静海,明永乐年间军营,多南方人,已更名为“满意庄”。
侉子营:北辰区,明永乐二年操外地口音的张姓迁此定居,后以“侉自营”为村名,现已更名为“仁和营”。
3.“村”:清末民初,大批冀鲁等地逃荒、破产农民、工匠落户天津,形成大批聚落,现已成为“城市里的村庄”:
何兴村、盐坨村、靶挡村、白庙村、和平村……万德庄、谦德庄、陈塘庄、大王庄、李七庄、张贵庄、万辛庄、复兴庄、小王庄、小刘庄、张兴庄、邵公庄、沧德庄、西于庄……
沈庄子、王庄子、郭庄子、旺道庄……(1900年后沧州、德州一带逃荒农民定居聚落)
移民村落地名还有×百户、×家铺等。
由少数民族移居形成的地名:
张达庄:原名“张鞑”,曾驻元军,河东区;
达 村:元时蒙古官吏聚居地,明时称“鞑子村”,清改为“达村”,在武清区;
稍直口:元人设渡口,附近居民贬称为“骚子口”,明更名;
哨子营:原“骚子营”,清更名,在武清区;
哈喇庄:蒙古语看守意,在宝坻区;
耶律各庄:辽金时有鞑靼人居住,在宝坻区。
天穆村:明永乐年间形成回族聚落穆家庄,1950年与天齐庙村合并区今名。因回族聚居而得的地名还有:清真巷、古教胡同……
下伍旗(武清)、蓝旗庄(蓟县):清时满族移居村落。
五、源起于早期工商业的地名
天津建卫后,城市建设和早期工商业迅速发展,形成一批相关的地名。
窑:因城市建设而兴办了大量砖窑,派生出一批地名:
吴家窑大街(河西),南头窑(红桥),金家窑大街、东窑洼大街、西窑洼后街(河北)……
鱼市大街、驴市口(租驴场所)、肉市口大街、、菜市街……
店、铺:清末清初形成的工商业场所,流泻一系列相关地名:
估衣街(元代形成,当时叫“马头东街”)、针市街、锅店街、曲店街、缸店街、斗店胡同、竹竿胡同、归贾(gu)胡同、庆泰米铺胡同(始建于1782年前后)、面铺胡同、果子铺胡同、轿房胡同……
纸作坊胡同、粉作坊胡同、酱坊胡同(红桥),皮作坊胡同、硝坊胡同(南开),烧锅胡同、鞋作坊胡同、牌作坊胡同(河北)、铁匠胡同、扎彩匠胡同、面粉坊胡同、大酒缸胡同、麻刀铺胡同、冰窖胡同……
六、其他与早期历史故事有关的地名
唐:传与李世民东征有关的地名:
挂甲寺(河西区),擂鼓台、验甲宫、马伸桥、邦均(原名商君店,传为商鞅驻店处,李世民改今地名)、东二营、西二营(蓟县),账房衢、歇马台(宝坻)。
宋:传与杨六郎抗辽有关的地名:
谭庄子(原探马庄,侦查机构)、禅房(杨五郎弟子侦查机构)、元蒙口(原辕门口,元时改今名)、宗保村、孟庄子、焦庄子(以上静海),潘庄(宁河,传为潘仁美封地),牛镇(武清,杨六郎摆牤牛阵地方)、南仁浮(传杨六郎与大刀王怀女交战被俘,故名“男人服”)。
打扮庄(传萧太后筑梳妆楼,宝坻),黄花店(传元时屡迁废后与其地,俗名“皇后店”)、太子务(传辽太子前往“皇后店”探视被罢黜的母亲途径留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