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等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代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首先,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其次,以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派在太平天国后期,不仅主张办工业、开矿藏、兴银行,而主张“请富者准予雇工”对穷人“以令作功以受值”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生产关系。

再次,维新派的革命领袖康有为将经济领域的学习转向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还有,伟大的领袖孙中山直接参照欧美的经验,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建立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原因何在?仅仅是因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没有找到一种适合中国的先进理论。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当时主要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没有与中国实际进行很好的结合,因而不能解决当时中国的主要问题。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是怎样一步步地结合的?它具有哪些深刻的内涵呢?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又有何意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党的幼年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2)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3)1938年,《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源于“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正面:党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击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反面:由于结合的不够自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鲜明地提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4)延安整风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的共识。

——七大《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5)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不断创新体制与完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

从整个党的历史来看,通常都是说这样三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段,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段,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阶段,两次飞跃,三大成果,与时俱进,无限发展。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简单而精确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的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继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这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曾说过,“主义譬如一面镜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指望,才知所趋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十七大把这些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进党的理论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开放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些经验,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对“举什么旗”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前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旗帜。”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制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众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巨大成功,也经历过很多艰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胜利。事实证明,如果离开科学社会主义

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保持正确地前进方向,而如果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科学社会主义、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前途。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了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大复兴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和重要意义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等的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争取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和实现国家的富强,一代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可歌可泣的斗争。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先进的中国人历尽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求真理。

首先,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睁眼看世界,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着眼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

其次,以洪秀全、洪仁玕为代表的农民阶级革命派在太平天国后期,不仅主张办工业、开矿藏、兴银行,而主张“请富者准予雇工”对穷人“以令作功以受值”即主张发展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的生产关系。

再次,维新派的革命领袖康有为将经济领域的学习转向政治领域,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还有,伟大的领袖孙中山直接参照欧美的经验,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民主义,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建立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 “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得很不少,但是行不通。理想总是不能实现。” 原因何在?仅仅是因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吗?当然不是!而是他们没有找到一种适合中国的先进理论。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由于当时主要领导人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没有与中国实际进行很好的结合,因而不能解决当时中国的主要问题。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历史教训告诉我们,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才能领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

但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是怎样一步步地结合的?它具有哪些深刻的内涵呢?对我国革命和建设又有何意义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

1)党的幼年时期,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形成深刻的、完整的、统一的认识 2)1935年,遵义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3)1938年,《论新阶段》中最先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 ——源于“正反两方面的实践经验”

正面:党把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实际,创建了工农红军、革命根据地和工农政府,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击退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

反面:由于结合的不够自觉,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中国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几乎陷入绝境。 1938年10月,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所作的《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中,鲜明地提出:“没有抽象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具体的马克思主义。所谓具体的马克思主义,就是通过民族形式的马克思主义,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的具体斗争中去,而不是抽象地应用它。成为伟大中华民族之一部分而与这个民族血肉相联的共产党员,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

4)延安整风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全党的共识。

——七大《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总纲中确定,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实践之统一的思想——毛泽东思想,作为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指针。

5)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解决中国实际问题的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在要求;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和中国革命运动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然结果。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什么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中。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重要意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一个重大问题。不断创新体制与完善制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二个重大问题。实现国家强盛与人民富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解决的第三个重大问题。

从整个党的历史来看,通常都是说这样三段:新民主主义革命一段,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一段,是第一次飞跃的延伸和第二次飞跃的准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一段,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三个阶段,两次飞跃,三大成果,与时俱进,无限发展。这就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简单而精确的概括。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并没有结束,它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党的十六大、十七大以来,我国的实践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在继续。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在于它不断地同各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与时俱进。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实践。实践证明,如果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懈探索,离开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引,我们的实践就会陷入盲目性,我们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和失败。

第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在当代中国,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

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不同时期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的统一、坚持与发展的统一。既反对轻视甚至背离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又反对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和静止地孤立地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错误倾向;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在中国的传承,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开放的、动态的科学体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的伟大实践中,不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新时期以来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这一点,就是高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旗帜问题至关紧要。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曾说过,“主义譬如一面镜子,旗子立起了,大家才有指望,才知所趋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正确选择和伟大创造,同时也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十七大把这些经验概括为“十个结合”: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把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同加强和改进党的理论结合起来,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同发展市场经济结合起来,把提高效率同促进社会公平结合起来,把坚持独立自主同参与经济全球化结合起来,把促进改革开放同保持社会稳定结合起来,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同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结合起来。这些经验,是党和人民经过长期实践和艰辛探索得来的,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必须牢牢记取,坚持运用,并在新的实践中继续加以丰富和发展。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当前,我国发展进入一个关键时期,面对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尤其需要我们对“举什么旗”这个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前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旗帜。”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而不是别的什么旗帜能够最大限制地团结和凝聚不同社会阶层,不同利益群众人们的智慧和力量,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解决当代中国的前途命运问题。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旗帜,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的首要问题。毛泽东曾经指出:“革命党是群众的向导,在革命中未有革命党领错了路而革命不失败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改革事业,都经历了巨大成功,也经历过很多艰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160年的实践,特别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成功;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只有赋予鲜明的本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才能胜利。事实证明,如果离开科学社会主义

的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可能保持正确地前进方向,而如果离开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来谈科学社会主义、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前途。

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作出了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毫无疑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大复兴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这一理论体系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典范。在当代中国,坚持马克思主义,就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


相关文章

  • 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根本要求
  •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并且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迄今为止最为全面.系统.深刻的阐 ...查看


  • 毛概复习题及答案精简版
  • 1 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第一,指引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 第二,提供了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 第三,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2 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第一,是 ...查看


  • 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 怎样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答: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全面,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就是要坚持"五个统筹", ...查看


  • 试论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
  • 科学发展观研究 田心铭 摘 要:如何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人与自然关 系意义上的人类为本或人人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内涵之一,人民为本是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理解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必然抓住人民为本这一基本内涵.以 ...查看


  • 论社会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 摘要: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关于社会进步与发展的科学立场.观点.方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是我国现阶段深层次解决社会矛盾推动社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 Abstra ...查看


  • 1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及重大意义
  • 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在谈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时明确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查看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
  •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历年考研真题 2015年人大初试真题 专业一马克思主义理论综合 一. 辨析 1.<太阳城>是莫尔的代表作 2. 3.受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也具有能动性 二.简答 1.价值创造与财富生产的关系 ...查看


  •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近期回顾与未来展望
  • 2016年第2期 (总第 226 期)社会主义研究SOCIALISM STUDIESNo.2,2016Serial No. 226研究现状与动态 "一带一路"战略研究:近期回顾与未来展望 胡洪彬 [摘要] "一 ...查看


  • 从社会主义本质意义上深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
  • 作者:裴玲 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 2008年01期 胡锦涛同志2007年6月25日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发表的重要讲话中鲜明地提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全党同志"必须坚定 ...查看


热门内容